跳转到内容

用户:自由雨日

维基共产主义者
此用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这位用户是浙江维基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巴别
这个用户现在或曾经住在浙江

zh-Hans-CN-5
此使用者​​能以专业普通话交流。
en-3
This user is able to contribute with an advanced level of English.
British English这个用户说英式英语
ru-0
Этот участник не понимает по-русски.
ja-0
この利用者は日本語分かりませんか、または理解するのがかなり困難です。

这个用户通晓汉字
???这个用户的问题很多。
00:00

24:00
此用户昼夜不分、罔顾时间更替
查阅所有用户语言

自由雨日Zìyóu YǔrìFree Rainyday)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的维基人,汉族吴越民系,祖居舟山市岱山县,出生并成长于舟山市定海区,现居杭州市。为(地方)普通话-吴语双母语者,其中吴语具体为太湖片甬江小片舟山方言。目前主要活跃于中文维基百科。

条目编辑最近所涉领域:传统百科全书条目中文领域基础条目、地理、语文、精神病学。其他最近关注:WP:互助客栈WP:方针与指引(除三大核心内容方针外,较多关注的是WP:命名常规WP:字词转换WP:消歧义等)WP:页面存废讨论、简单巡查感兴趣内容条目(调整格式、参考工具书简单增加内容、维护清理等)、对监视列表外加优特条目、WP等命名空间简单反破坏,等等。

用户名就是当年随便取的[注 1],没什么特别含义[注 2],纯粹是由于向往自由,以及喜欢雨天,随手生硬组合起来的。我追求的“自由”的含义,大概有二:一、同“必然”相对的哲学范畴,即认识“必然”——客观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并自觉运用于实践即改造客观世界[1][2][3];二、参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过如果要和下一词组合构成有意义的用户名,其实纯粹解释成“自由自在(的下雨天)”也许是最恰当的(

常读资料

[编辑]

(此列表为该用户日常常读的文献或数据库内容,并非一定是维百条目的最佳来源。)

主编条目

[编辑]

鲁家峙岛你知道吗?强对流天气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城区人口排名

准备创建

[编辑]

/字母词

存废日志

[编辑]

/AFD日志/CSD日志/Draftify log

说明

[编辑]

参考文献格式

[编辑]

有时,我在使用<ref>...</ref>引用时会不使用{{Cite}}系列模板,而是直接输入内容,这并非我不知道或不会用{{Cite}},而是出于一系列考量——如WP:参考文献格式所参考的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 7714—2005)》)太旧,我认为《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格式要清晰得多[注 5];如一些“标点”[注 6]移植自英文,不非常契合中文习惯(虽然貌似可以通过修改参数来改标点);如有些场景在模板的限制下添加多个url时有些不自由;如我认为有些时候“获取和访问路径”(即网址)的信息应该展示而非“隐藏”于超链接之下;等等——总之就是想要比模板“更自由”一些,有时权衡之下,我就会直接“手工”输入,并使用-{}-等代码来取消参考文献标题的繁简转换以符合格式手册的要求。当然,目前各条目中这么做的情况似乎很少,也不知道是不是会带来其他问题,故能使用模板时我还是会尽量使用模板,且若有编者将我有时写的未使用模板的参考文献格式套上{{Cite}}模板,只要不丢失信息,我一般都不反对,不会撤销。另外,英文文献(尤其是杂志论文)上述格式等问题会小很多,而且大都能直接通过doi自动生成,故我几乎都会用{{cite}}模板。

文献类型标识

[编辑]

(本节为论述)文献类型标识代码是中国大陆特有的符号,如用“M”表示普通图书、用“J”表示期刊、用“N”标识报纸等等。在提供其他同等信息量的情况下,在参考文献中增加文献类型标识并不是地域中心,因为并没有用某地的符号取代另一地的符号,而是单纯增加了额外的信息,以便于中国大陆读者和部分其他地方的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出文献类型——毕竟究竟使用了哪个{{Cite}}模板(如{{Cite book}}、{{Cite news}}、{{Cite web}}等等)是只能在源代码看到,不会显示在页面上的。当然,若以“使用文献类型标识‘M’就无需ISBN号表示图书”等理由用标识符取代本有的ISBN号,则显然是不妥的,这既违反了非地域中心,又移除了明显有用的信息。

{{讨论引用}}模板

[编辑]

讨论引用模板有两种格式:{{tq}}与{{tqi}},前一种将字体显示为仿宋后一种显示为楷体。由于仿宋体对我而言有正式之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文使用仿宋体),故在(合理)引用参考来源原文、引用维基百科方针指引论述等时,我会倾向用{{tq}}即仿宋体;楷体则显然为手写字体,故自然而然我会在用来引述他人留言时使用。在引用维基百科条目文本时,则有两种情况:若是视作有可靠来源佐证的稳定内文用于说明论述其他问题,则用仿宋;若是用来对语句本身发表意见,则视作是条目编者书写的非稳定内文而用楷体。

小论述

[编辑]

什么情况下在首句注音

[编辑]

目前[2024年],格式手册/序言章节中对首句注音的规定篇幅不长,而且有些模糊之处。这里给出一个观点:“语文”性质的无需注音,而“百科”性质的则建议注音。

什么样的发音属于“语文”性质的?可以定义为“和日常通用的现代汉语标准语语汇直接相关,或可从这些语汇规律中简单推导出的读音”。比如“强迫症”的“强(qiǎng/ㄑㄧㄤˇ)”字的发音,可以直接从“强迫”一词的读音看出;“冠状病毒”的“冠(guān/ㄍㄨㄢ)”字,可以从“冠”的词性相关的读音规律简单推出。故而,它们应属于“语文性内容”,无需在百科全书中注音。它们可能被很多人读“错”,但这反映的不过是现代汉语自身的语音演变问题。假设有可靠来源专门讨论了一些字词的读音(如“冠状病毒”),那么可在条目正文中简单介绍相关的话题(就像介绍一些词的词源那样),仍不建议在首句直接注出。

相反地,如“耶路撒冷”的“撒(sā/ㄙㄚ)”字、“周处”的“处(Chǔ/ㄔㄨˇ)”[注 7]字、“(ào/ㄠˋ)”(第118位化学元素)字,它们或是人为规定的音译词发音,或是需经历史学家等考证含义的专有名词(如人名),或是根本不属于现代汉语常用语汇的生僻字、新造字,等等。这些字的读音背后蕴含了超过日常语言所有的信息量,故应视作“百科”性质的内容,可在首句直接将读音注出(目前个人偏好使用Zy模板)。

注释

[编辑]
  1. ^ (我猜应该也没很多人注册时会想着精心取个名字吧
  2. ^ Y. Sean君甚至认为是某种“字谜” 囧rz……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对“六三”学制七~九年级课程有“物理、化学、生物学”和“科学”两套科目设置方式。大部分省份实行分科,而浙江省长期开设一门“科学”。
  4. ^ 题外话:中国大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所编教材中英语语音均以英式发音为主。
  5. ^ 不过2015年标准也有诸多问题,还有新标准正在制订中,或就将于这两年发布了。
  6. ^ 严格来说,按照《GB/T 7714—2015》,它们不是“标点”,而是一种名为“前置符”的“标识符号”。
  7. ^ 根据《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GB/T 16159—2012》第6.2.2.1条,(人)名的首字母需大写。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自由】. 现代汉语词典. 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740. 2016. 
  2. ^ 陈至立; 巢峰. 必然. 辞海. 7版网络版.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4-08-13]. 
  3. ^ 《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 [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021): 307-312. 978-7-04-05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