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杰米扬斯克包围战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杰米扬斯克包围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的一部分
日期1942年2月8日—1942年4月21日
地点
结果 德军成功防守
参战方
纳粹德国 苏联
指挥官与领导者

纳粹德国 瓦尔特·冯·布洛克多夫-阿勒菲尔特伯爵

纳粹德国 瓦尔特·冯·塞德利茨·库尔茨巴赫
苏联 安德烈·弗拉索夫
参战单位
第16集团军 西北方面军
兵力
100,000(最初)
31,000(重新部署)
400,000(最初)
伤亡与损失
第16集团军群
11,777人阵亡
2,739人失踪
40,000人受伤
总数:55,000人[1]
西北方面军
88,908人阵亡和失踪
156,603人受伤
总数:245,500人[2]

杰米扬斯克包围战(德语:Festung Demjansk or Kessel von Demjansk;俄语:Демя́нский котёл;英语:Demyansk Pocket)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苏联红军对在列宁格勒以南杰米扬斯克附近的德国国防军进行的包围战。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战败撤退后,苏军反攻,其中苏军发动的托罗佩茨-霍尔姆进攻战役使得苏军于1942年2月8日至4月21日包围了德米扬斯克的德军,并在于西南面大约100公里的霍尔姆包围了另一部德军,形成了一个更小的包围圈。

包围

[编辑]

杰米扬斯克攻势行动的第一阶段是由1942年1月7日至5月20日由西北方面军司令员帕维尔·基里尔英陆军中将主张实施的,目的是切断德国第16集团军利用旧鲁萨铁路和杰米扬斯克的德军联系。但由于复杂的林地及沼泽地形和大雪覆盖,加上德军顽强抵抗,方面军的初步推进展迟缓。

1942年1月8日,苏军展开“热泽夫—维亚济马战略攻势行动”,西北方面军分为两部分。1月9日至2月6日,南面苏军发动“托罗佩茨—霍尔姆攻势行动”;1月7日至5月20日,北面苏军发动杰米扬斯克攻势行动。在1941年—1942年间的冬季,两路苏军包围了德国第16集团军第2军及一部分德国第10军,其中有第2军司令瓦尔特·冯·布洛克多夫-阿勒菲尔特伯爵陆军上将德军第12步兵师第30步兵师第32步兵师第123步兵师第290步兵师武装党卫队骷髅师等90000名德军,还有帝国劳工部纪律安全警察托特组织及其它支援单位10000名人员。

北方战线的攻势

[编辑]
1942年1月7日至2月21日伊尔门湖南方的苏军攻势
一架Ju 52运输机降落到杰米扬斯克

西北方面军包围第2军后,继续包围第16集团军的整个北翼。最初的进攻由苏联第11集团军第1突击集团军及由最高统帅部由预备队分拨出来的第1及第2亲卫狙击军实施。第2次进攻于2月12日由加里宁方面军辖下的第3第4突击集团军实施,再加入两个空降旅支援第34集团军直接攻击被包围的德军,战事后来因崎岖的地形及恶劣的天气而平静下来。

阿道夫·希特勒确定德国空军第1航空队能够每日为被围的部队提供270吨物资的补给后,命令被围的部队原地坚守等待救援部队到达。包围圈内共有两个位于杰米扬斯克及比斯卡的平坦可用的飞机场。二月中起虽然地面上的积雪仍然深厚,但是天气明显好转,地区的苏联空军实力微弱,轰炸机部队在内的德国空军运输力量对包围圈内力量成功进行了补给。

从冬季到春季4个月内,西北方面军5个苏军集团军共18个狙击及3个在拉姆舍夫(Ramushevo)走廊数次进攻,该走廊通过拉姆舍夫(Ramushevo)村而连系杰米扬斯克与旧鲁萨,这数次进攻均被击退。

5月底,苏联最高统帅部考虑到整个的总体情况后,预计敌军将在夏季发动一个新攻势,决定将其重心转至莫斯科地区。

尝试突围

[编辑]
德军突破杰米扬斯克包围圈

1942年3月21日德军在陆军中将瓦尔特·冯·塞德利茨·库尔茨巴赫的率领下尝试经拉姆舍夫(Ramushevo)走廊突破包围圈,在之后数星期这条走廊不断被扩阔。一个战斗群付出巨大代价后在4月21日突围。约100,000名被围的部队中损失了3,335人,另外超过10,000人受伤。他们的强烈抵抗令苏联最高统帅部在关键时刻未能将一些战斗单位用于其他地方。

从2月初两个包围圈形成,4月21德米扬斯克突围,至5月5日援军到达解围霍尔姆,两个包围圈(包括霍尔姆)共接收了65,000吨补给品(通过地面及空中运输)、31,000名补充军及撤出36,000名伤员。双方的空军损失惨重,德国空军损失了265架飞机,包括106架Ju 52运输机、17架He 111轰炸机及2架Ju 86轰炸机,另外还损失了387名飞行员[3]。苏联空军损失了408架飞机,包括攻击包围圈的243架战斗机。

德国空军支援行动的成功令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及希特勒相信他们发展出一些方法和战术以确保在东线成功实施空运行动[3],这些经验当然有用,但这需要足够的运输机,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苏军发动的科尔松-舍甫琴斯基攻势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德米杨斯克只有1个军(大约1个集团军的33%)共6个师被围,在斯大林格勒则是整个及大规划加强的集团军被围;而且在德米杨斯克及霍尔姆每日只需要大约265吨补给品,但第6集团军每日估计需要最少700吨至800吨的物资;运输路程更长;苏联空军组织良好得多的阻击导致空中运输部队损失巨大,作战地区中更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使得德国空军没有足够的力量向斯大林格勒的守军进行补给,斯大林格勒德军最终补给耗尽选择投降。

不过在1944年苏联解放乌克兰时,苏军在科尔松-舍甫琴斯基攻势中包围了6万德军,他们被称为施特莫尔曼团。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投降的塞德利茨向包围圈内的德军喊话劝降无效后,苏军装甲部队开始进攻。希特勒提供了燃料和军火的空运补给。向6万人提供支援要比向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30万人提供支援容易得多,胡贝也带领的第一装甲集团军前来解围,施特默尔曼团还有远超斯大林格勒战役突围力量的装甲部队,德军渡过了格尼诺依-季基奇河,与对岸的主力汇合,大约一半的德军渡河成功,但许多德军被淹死,第11军军长施特莫尔曼中弹身亡,来不及渡河的1.8万人被俘。

在这地区的战斗一直持续至1943年2月28日。苏军直至1943年3月1日因德军后撤才解放杰米扬斯克,由于卓越的指挥,特别是其精锐单位的激烈战斗,武装党卫队第3骷髅师的武装党卫队上将西奥多·艾克在1942年5月20日成为第88名获得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的军官。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15-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8). 
  2. ^ 存档副本. [2014-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7). 
  3. ^ 3.0 3.1 Bergstrom 2007, p. 23.
  • Bergstrom, Christer (2007). Stalingrad - The Air Battle: November 1942 - February 1943. London: Chervron/Ian Allen. ISBN 978-1-85780-276-4.
  • Kurowski, Franz (2001). Demjansk Der Kessel im Eis. Wölfersheim-Berstadt: PODZUN-PALLAS. ISBN 3-7909-0718-9.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224022418/http://victory.mil.ru/lib/books/h/nwf/index.html Сборник. На Северо-Западном фронте — М.: «Наука», 1969 (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 в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х,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х, документах) Институт военной истории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Обороны СССР; 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и с предисловием члена-корреспондента АН СССР генерал-лейтенанта П. А. Жилина; cоставил и подготовил сборник кандидат военных наук, доцент, полковник Ф. Н. Утенков;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ая работа проведена подполковником В. С. Кислинским.
  • Group of authors, A collection. On the North-Western Front, Moscow, Science (pub.), 1969 (Second World War in research, memoirs, documents), Institute of military history of Ministry of Defence of USSR, under reduction and with forward from member-correspondent AN SSR, General-lieutenant P.A. Zhilin; compiled and prepared for publication by candidate of military sciences, dozent, Colonel F.N. Utenkov, scientific-technical work undertaken by Sub-colonel V.S. Kislin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