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實證主義 (國際關係)
後實證主義(Post-positivism),也叫反思主義 (reflectivism)是指在國際關係學研究的認識論上拒絕實證主義的國際關係理論,即拒絕「自然科學的經驗主義觀察可用於社會科學」這一觀點。[1]
後實證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試圖整合更多種類的安全問題。其支持者們認為,如果國際關係學是對外交事務和關係的研究,那麼它應該同時包括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 國際關係學不應只研究國家的「高政治」(high politics),也應研究日常世界——既涉及「高政治」,也涉及「低政治」。因此,性別(通常在女性主義方面通常強調女性對男性的從屬地位——儘管較新的女性主義也允許相反的情況)和族群(如加泰羅尼亞人或羅興亞人等無國籍行為者)等問題可能會被問題化(problematized)和成為一個國際安全問題,它豐富(而非取代)了關於外交和戰爭的傳統國際關係學問題。
後實證主義方法可以描述為對元敘事(metanarratives)的懷疑——在國際關係學中,這將涉及拒絕聲稱可以解釋國際體系的包羅萬象(all-encompassing)的故事。它認為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都不是故事的全部。後實證主義方法並不聲稱提供普適答案,而是尋求提出問題。一個關鍵的區別是: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等實證主義理論強調權力是如何行使的(exercised),而後實證主義理論關注權力是如何被體驗的(experienced),從而導致對不同題材(subject matters)和動因(agents)的關注。
通常,後實證主義理論通過考慮倫理來明確促進國際關係學的規範方法。這是傳統國際關係學下經常被忽視的東西,因為實證主義理論區分了實證的事實(positive facts)和規範判斷(normative judgement)——而後實證主義認為話語是現實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因為不存在沒有權力的知識,所以不可能真正獨立和真實。
後實證主義理論並不試圖成為「科學」或「社會科學」。相反,他們試圖深入案例分析,通過提出相關問題以確定現狀和以什麼方式促進某些權力關係,從而去「理解」國際政治的現象。 2009 年,有21% 的國際關係學教師給他們自己貼上「後實證主義者」的標籤 [2]。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滴流模式”与理论的应用性转化:以国际关系学为例. 武漢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 [202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9).
- ^ Jordan, Richard; et al. One discipline or many? TRIP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aculty in ten countries (PDF). Teaching Re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project. Institut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2023-01-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