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五十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五十軍由1948年遼瀋戰役期間,戰場投共的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改編成軍。至1985年百萬大裁軍裁撤。
六十軍的建軍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大清雲南都督唐繼堯部滇軍,參加抗戰,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後,又奉命進入越南受降,後轉移至東北戰場投入第二次國共內戰,最後在戰場投共加入東北人民解放軍。
初期
[編輯]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建立,編制則是從國民革命軍第十路軍移編。第十路軍的前身則是在北伐戰爭期間改組的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軍,下轄國民革命軍第98師(師長盧漢)、國民革命軍第99師(師長朱旭)、國民革命軍第100師(師長張鳳春)、國民革命軍第101師(師長張沖)。在1930年代,這4個師被改編為旅,以滇軍第1旅起頭重新編號。
民國26年(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第十路軍在全面抗戰時改組為國民革命軍第30軍團,以龍雲為首的滇系軍閥當時所配備的部隊有6個旅、12個團,龍雲接受國民政府節制,將滇軍旅改編為師,此6個旅集中到昆明,改組成立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指揮:
- 軍長盧漢、參謀長趙錦雯,約有4萬人。
- 第182師(師長安恩溥,下轄539旅,旅長高振鴻、540旅,旅長郭建臣)
- 第183師(師長高蔭槐,轄541旅,旅長楊宏光、542旅)
- 第184師:師長張沖
- 543旅 旅長萬保邦
- 1085團 團長曾澤生
- 1086團 團長楊洪元
- 544旅 旅長王秉璋
- 1087團 團長王開宇
- 1088團 團長邱秉常
- 543旅 旅長萬保邦
六十軍因為是由原有滇軍部隊改組,初期使用多半為法國軍械,裝備相對齊全。同年10月5日,第六十軍在雲南昆明東南郊的巫家壩操場舉行誓師出征大會,行軍到長沙後鐵運華中前線。由於出省時間較晚,因此並無投入上海與南京戰場。1938年1月中旬抵達孝感整訓。1938年4月,第184師師長張沖在漢口秘密會見葉劍英,申請加入中共,並請中共派人到第184師工作。八路軍武漢辦事處遂派出周時英等一批骨幹到第184師開展工作,組建地下黨支部。
1938年4月19日第六十軍分乘火車開赴第五戰區徐州戰場,184師於22日晨經徐州至車輻山車站下車。投入徐州會戰,投入作戰的部隊有35,123人。六十軍的作戰拆分為兩部分,183師與184師運往山東省台兒莊投入台兒莊戰役後續防禦任務、182師與六十軍軍部為第二批增援。184師受命於台兒莊以東陶溝橋、孟莊、馬家窯、丁家橋地區集結。部隊集結完畢後即在原地搶築工事。台兒莊的部隊與日軍交火時542旅旅長陳鐘書中彈戰死,職務由副旅長馬繼武接任,4月24日1084團團長龍雲階戰死。4月25日第五戰區下令第六十軍反攻台兒莊,182師作為主攻部隊,與183師部分部隊偕同攻入蒲汪鎮,4月26日539旅1078團團長董文英、183師1082團團長嚴家訓、1083團團長莫肇衡戰死。
除了台兒莊,盧漢將尚未投入的184師等3個團級部隊投入禹王山一線,部隊抵達禹王山後決定544旅防守山頭,543旅協防。4月27日該地部隊與日軍交火。4月28日晚,日軍一個大隊在炮兵的支援下開始進攻544旅1087團陣地。旅長王秉璋親自率領進行反擊,山頭陣地經過幾次反覆拉鋸終於被守住。544旅旅長王秉璋卻因胸部負傷被抬下火線,山頭陣地改由543旅接防。4月30日晨日軍又以飛機大炮協攻,第1085、1086團兩個團在師長張沖的親自指揮下經過兩次激戰始擊退進攻之敵。但是離山頭約50公尺處仍有日軍一股約160人依靠偏岩死角頑抗,經1086團第3營連續衝鋒仍未能奪回。543旅旅長萬保邦命1086團第3營再次進攻固守日軍之殘部。戰至5月4日又有1085團的一個連增援,始將山頂日軍殘部殲滅。經過幾次激烈的拉鋸戰,日軍的攻勢稍有減落。5月14日,軍長盧漢接到戰區司令長官部命令,開始撤往車輻山東南處的邊山羊地區進行整理,所留陣地由黔軍王文彥140師接防。其中第182、183師傷亡較大,建制殘破不全,各被縮編為一個團,團長分別由182師539旅1077團團長余建勛、183師541旅副旅長蕭本元擔任。184師建制仍在,乃將王開宇的1087團並編入其餘三個團。縮編的五個團全由184師師長張沖負責指揮。182師師長安恩溥回雲南補訓新兵,第183師師長高蔭槐率編餘軍官隨第六十軍軍部行動。5月18日第六十軍整編完畢,第2集團軍孫連仲命第六十軍防守徐州。5月20日軍長盧漢將所部五個團分為三個縱隊,以543旅旅長萬保邦率領三個團為前衛,軍指揮所及配屬炮兵各單位參謀、後勤為本隊,184師師長張沖率領兩個團為後衛,沿徐(州)宿(縣)公路向南撤退。部隊一開始行動,敵機即飛來襲擾,且行且止。行至閔賢集後得報日軍陷宿縣後,已向北急進,距第六十軍不遠;由魯西南犯日軍,已陷永城;由蚌埠北犯日軍,亦進占蒙城、渦陽。第六十軍已陷入敵人包圍中。5月21日部隊抵達柳村,軍長盧漢又將所部編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三個團,由盧漢親自率領:第二梯隊兩個團,由184師師長張沖率領。行至鐵佛寺遭友軍誤擊,兩個梯隊失去聯繫,各自突圍。第一梯隊經永城、毫州、鹿邑、陳州,抵達河南周家口。第二梯隊經澮河、渦陽、鄲城、界首、沈邱,抵達周家口與第一梯隊會師。其中第二梯隊因繞路而行,沿途遭受日軍數次阻擊,幸途中收編炮兵16團一個野炮營、炮兵12團一個野炮連,以野炮助戰突圍,始得成功。最後於6月上旬到達武漢轉黃陂宋埠整補。第六十軍在昆明出發時,原有十二個團,官兵四萬餘人,戰後盧漢報告陣亡了18,844人。現在僅剩二萬餘人,中下級軍官傷亡約500人,高級軍官計有旅長陣亡一人,負傷一人(即184師544旅旅長王秉璋),團長陣亡四人,負傷三人。經過整編,雖僅餘五個團,但戰鬥力尚存。1938年6月14日駐湖北崇陽的第五十八軍和第六十軍合編為第三十軍團,軍團長盧漢。
在武漢期間,第六十軍進行短暫休整,補充了1.2萬位從雲南補充的新兵恢復戰力,軍委會要求滇軍改組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原稱第30軍團),盧漢升任總司令,第六十軍軍長由安恩溥接任。盧漢決定讓184師補充恢復4團編裝,並將戰鬥經驗最資深的士官兵調入該師確保戰力。182師補入一個新兵旅。184師恢復二旅四團制的甲種師。
- 184師 師長張沖、副師長李文彬
- 543旅 旅長蕭本元
- 1087團 團長余建勛
- 1088團 團長邱秉常
- 544旅 旅長萬保邦
- 1085團 團長曾澤生
- 1086團 團長楊洪元
- 543旅 旅長蕭本元
1938年8月份武漢衛戍司令陳誠指示第六十軍北上湖北省陽新縣佈防。由於大部分部隊有待重新訓練,盧漢在陽新佈防時以184師為防線第一梯隊,182、183師為防線第二梯隊。第184師以一部對富水北岸警戒,主力於南岸排市東南地區構築陣地。以543旅1087團主力守備沙子坳、牛頭山陣地。544旅1085團主力守備白門樓、上下大郁、黃連洞、石梯寺陣地。1086團主力守備石梯寺、湯公泉、老虎洞陣地,一部警戒富水北岸。1088團作為總預備隊,駐守木魚墩。武漢會戰期間,盧漢因病住院,除了影響到集團軍整編,也影響到滇軍在武漢會戰終盤時的作戰士氣。
1938年10月8日第六十軍開赴白土塘。10月15日進行部隊整編,182師的部隊移編給183、184師充實,182師只保留軍官返回雲南省重建部隊。10月底第六十軍第184師、第五十八軍新編12師合組為新編第三軍編入第三十軍團,以184師師長張沖任軍長(184師師長仍由張沖兼任)。
新三軍軍長張沖「撤職留任,待罪立功」。然而張沖並沒有等到待罪立功的機會,不久就被控告「與新四軍來往頻繁,圖謀拉走部隊」的罪行撤職。第184師所留師長職務由萬保邦接任,並調回第六十軍建制。第184師中的地下黨員大都撤離,只有少數有社會關係基礎、隱蔽較好的繼續留下。
1939年2月第六十軍轉移至江西省銅鼓縣調整編制。各師由原來的兩旅四團制改為三團制編制。
- 184師 師長萬保邦、副師長曾澤生、參謀長羅展
- 550團 團長曾澤生(兼)
- 551團 團長楊洪元
- 552團 團長余建勛
1939年2月底第六十軍整編後奉命由瀏陽開赴江西奉新、高安地區,參加南昌會戰,負責阻擊沿湘贛公路進犯的日軍。
民國29年(1940年)9月,日軍佔領越南,為了強化雲南省境防禦,1941年2月第六十軍從江西省回師雲南省,駐防蒙自、屏邊一帶。此後六十軍即常駐雲南省境作為戍邊部隊,未再進行調動。第184師駐防屏邊後,以師部與552團駐屏邊新現;550團駐屏邊迷底;551團駐屏邊縣城。為了強化防禦力第一集團軍將國民革命軍暫編21師編入六十軍增強兵力規模,師長馬繼武。民國三十二年(1943),安恩溥卸職赴陸軍大學進修,軍長職由184師師長萬保邦接任。
- 184師 師長曾澤生、副師長羅展/鄭祖志、參謀長佴曉清
- 550團 團長鄭祖志/趙一鶴
- 551團 團長陳開文
- 552團 團長魏瑛
民國34年(1945年)年,軍委會重新整編部隊時新三軍解散,第六十軍軍長由曾澤生接任。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盧漢率第六十軍同第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軍開進越南北部南定接受日軍投降。9月6日184師被指派駐防越南順化、土倫。184師551團被調給暫編21師,以雲南新兵建立新的511團入184師序列: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編輯]民國35年(1946年)4月24日,第六十軍奉命從越南海防港海運至中國東北地區,5月11日在葫蘆島登岸。隸屬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第六十軍的編制部隊和抗戰末期相同,被拆散使用:
- 軍部及其直屬隊則被遣往新民縣駐防。
- 第182師駐防瀋陽、鐵嶺、昌圖,歸新一軍孫立人指揮
- 第184師被指定駐守鞍山至營口一線,師部及魏瑛552團駐海城,張秉昌551團駐鞍山,楊朝綸550團守備大石橋和營口,歸第五十二軍指揮
- 暫編第21師駐防撫順等地歸東北行營直接指揮。
1946年5月,劉浩到東北,潛入第六十軍,傳達中共中央對滇軍地下黨組織的八項決定。6月,劉浩同第六十軍軍部副官長兼特務營長、地下黨員楊重接上關係,楊重用「趙振華」的化名給劉浩辦了一張少校軍需官的通行證,劉浩以此為掩護,在第六十軍中公開活動,人稱「趙主任」。
1946年5月下旬,趁東北國軍主力突破四平前線後正在發動吉長之戰,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於5月23日開始進攻第184師第551團鞍山守軍,5月24日午後肅清鞍山外圍守軍兩個營的兵力。5月25日進攻鞍山市區,守軍551團僅剩的第3營集中在市政公署大樓、煉鋼廠、對爐山等地繼續抵抗。從遼陽增援的第五十二軍第2師一個營在途中被阻援部隊擊潰,第551團殘部最後龜縮在鞍山女子中學樓內由營長率350餘人向第四縱隊投誠,團長張秉昌率領警衛隊逃回海城師部。至此,鞍山解放,第551團被殲滅。第四縱隊迅即調整兵力部署,一部打援,第10旅配屬炮兵團和遼寧第1軍分區保安第3團圍攻海城。戰鬥部署為:
- 第28團強攻海城東主要屏障玉皇山。5月28日3時,第2營開始進攻玉皇山,第一連炸毀守敵2座地堡後,攻占了玉皇山第一個小山頭。隨後,轉入逐堡爭奪戰鬥;22時,第3營占領了玉皇山下的師範學校。爾後由城東、東南向城內突擊
- 第30團於5月28日19時攻占城北2.5公里處的雙山子高地一個連陣地;5月29日向城北進攻。
- 保安第3團由教軍場一帶進至海城南葫蘆山谷,阻擊大石橋增援之敵,並切斷海城守軍南逃之路;
- 四縱炮兵團在榆樹園子以北高地占領發射陣地;
- 第29團為預備隊。5月29日占領教軍場後向城東進攻。
5月29日玉皇山岌岌可危,第184師師長潘朔端,聽取了參謀長馬逸飛提出「要守海城,就要保住玉皇山」的意見,當晚召集負實際指揮的副師長鄭祖志,海城最有實力的第552團團長魏瑛,決定起義。圍攻海城的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前指的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參謀長蔡正國徵得上級統一,同意了潘朔端的起義請求。1946年5月30日凌晨1時,師部及第552團官兵共計2700餘人起義投共。由10旅29團護送前往海城東部的析木城。5月31日發出184師起義宣言。第550團駐防大石橋、營口。5月30日,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第10旅第30團、炮兵團與遼寧第1軍分區保安3團進至大石橋第550團防禦陣地,要求該團起義,但遭到該團團長楊朝綸拒絕。6月2日第30團向第550團發起進攻。6月2日,楊朝綸接到國軍發來的代理184師師長任命電。至6月3日晨,攻陷盤龍山陣地,第550團團部及第2、3營被殲,團長楊朝綸被俘;該團第1營由於第九十三軍暫編20師、第六十軍182師已接近大石橋得以保存。滇軍老前輩、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於6月6日發給潘、鄭兩師長的賀電說:「見義勇為,振臂一呼,揭和平之義旗,張滇軍之榮譽,全國人心無不為之振奮。」《解放日報》在同一天發表社論讚揚「海城的光榮起義」是「不可抗拒的力量。」「走高樹勛、潘朔端的道路」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了共產黨開展瓦解敵軍工作的一個主要口號。6月18日,起義部隊在安東市改編為中國民主同盟軍第一軍,該軍下轄184師和一個獨立混成團。潘朔端為軍長、鄭祖志為第一副軍長、馬逸飛為參謀長、魏瑛為184師師長。楊朝綸被俘後被委任為中國民主同盟軍第一軍第184師副師長。第184師起義後不到三分之一師的兵力,但還是擴編成一個軍,隨之「見官升一級」,師長升軍長,團長升師長,營長升團長,連長升營長,排長升連長。「升官」後,由於官兵一律實行工軍的供給制,一些軍官又大發牢騷:「升了官還是不發財!」1946年8月初,東北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徐文烈(雲南宣威人)從北安東北軍大總校調來擔任民主同盟軍政治部主任,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華交代了在堅持先「穩定」、後「改造」分兩步走的工作步驟基礎上,實行「大膽開放民主,大膽發動群眾」的改造方針,實現「打破舊制度」,爭取「士兵翻身」的改造目標,以及「自上而下的合法鬥爭,自下而上的民主鬥爭」的工作方式。根據新的工作精神,民主同盟軍第1軍政治部主任徐文烈、副主任李毅。起義部隊駐紮安東市接受了共產黨4個月的正面教育,但並沒有從整體上和根本上解決思想問題。1946年10月,當國軍大舉進攻安東、通化根據地,民主同盟軍第1軍184師副師長楊朝綸,利用舊軍官對起義部隊的控制,借起義部隊向東滿大後方轉移之機會,在鴨大鐵路石人車站附近,乘運輸184師的火車遭空襲之機,以躲避空襲為名,策劃並組織實施了大規模的叛變,使擴編後的民主同盟軍第1軍所轄的第184師1300餘人被裹脅叛逃,史稱石人車站叛變事件。1946年11月30日,起義部隊餘部抵達延吉,受到吉林軍區司令員周保中(雲南大理人)熱烈歡迎。起義部隊於1946年年底到達北滿根據地黑龍江省巴彥縣興隆鎮。1947年,該軍政治部主任徐文烈總結了兩條主要教訓:其一,是組織上對軍官、尤其是對「團營兩級的爭取未做到應得成績」,對少數占據重要職位的反動分子在組織上「未作適當處理」;第二條主要教訓,是「政治上尚未徹底改造這支部隊,在舊軍制下軍官壓迫士兵、士兵盲從軍官的反動思想傳統沒有打垮」。184師起義部隊調至延吉,在周保中、陳正人的領導下,開了一個會,總結起義以來的經驗教訓,決定把部隊編成大隊到實際中去鍛煉。隨後潘朔瑞、鄭祖志、魏瑛調去哈爾濱,由馬逸飛率領部隊駐興隆溝待命。不久又調赴興隆時,潘朔瑞等由李立三陪同回興隆,研究部隊整訓工作,決定用訴苦方法進行新式整軍。由於國民黨軍隊都是窮苦老百姓,這個方法很有效,經過四個月的整軍,於1947年6月分別被編成第三、六、九三個支隊,每個支隊約有六百餘人。潘朔瑞調任野戰軍副參謀長、鄭祖志調任地方工作、馬逸飛任第3支隊長、魏瑛任第6支隊長。其中第3支隊隸屬吉林軍區參加戰鬥,第6支隊隸屬遼吉軍區第五軍分區對陣國軍第184師,第9支隊編入東北軍區輸送團。
蔣介石為穩定第六十軍剩下兩個師的軍心,表示「寬大為懷、不予追究」重建184師。1946年6月底,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以第550團第1營、收攏的該師潰兵和河北、江蘇新兵、從第182師、暫編21師部分軍官為骨幹,重建第184師。
184師參加了1946年11月對遼南解放區的掃蕩作戰。1947年1月調四平以西配屬第七十一軍。1947年2月保康火車站爭奪戰中第551團第2營被殲。1947年3月15日,西滿軍區遼吉前線部隊,向保康、茂林兩個車站守軍第184師551團猛攻,經過一晝夜的激戰,於3月16日上午八時半解放保康、茂林兩地斃傷百餘名,繳獲重機槍22挺、60炮2門、衝鋒鎗13支、長短槍390支。在茂林戰鬥中,保二旅五團團長何光犧牲。1947年3月第184師調梅河口駐防,由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直接指揮。
1947年3月,為爭取第六十軍起義,東北局決定抽調雲南籍幹部成立滇軍工作委員會,由東北局敵工部長李立三任書記,李力果、劉浩任副書記,其辦事機構是設在缸窯鎮的吉北聯絡處。同時成立配合、保衛工委工作的中國民主同盟軍第三支隊,該支隊是從中國民主同盟軍第一軍(由第一八四師潘朔端起義部隊改編)中抽調120人組成的,屬吉林軍區吉北軍分區序列,支隊長由軍參謀長馬逸飛擔任。吉林軍區也成立了滇軍工作委員會,由司令員周保中任書記,軍區政治部聯絡部陳方任副書記。辦事機構是吉南聯絡處,聯絡處下設岔路河、取柴河2個工作站(敵工站),擔任配合和保衛工作的是吉南武工隊。
1947年5月,蔣介石獲悉張沖到哈爾濱就任松江省副主席的消息,下令洗刷鎮壓滇軍中張沖舊部。第六十軍地下黨撤走一批,由孫公達負責。
1947年東北夏季攻勢中,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韓先楚指揮該縱隊並第四縱隊第10師圍攻梅河口第184師。184師以師部和551團駐防梅河口車站以西地區;師直駐防車站以北的蓮河車站;550團駐防梅河口車站並以一個營作游擊;552團駐防梅河口大街並以一個營駐防車站以南的上江城車站。戰鬥經過:
- 第7師主力5月22日圍攻梅河口以西東豐縣城;
- 第8師主力集結於梅河口大楊崴、遼陽街一帶,準備阻擊由西安(今遼源)、清原來援之敵;
- 第9師主力進抵梅河口東北地域準備阻擊由海龍鎮來援之敵。
- 第10師於5月24日下午以第28、第29團在2個炮兵團火力支援下,奪取梅河口鎮北外圍陣地,第30團由鎮北沿鐵路猛攻。5月25日,由於地形開闊,步炮協同欠好和守軍在空軍支援下依託堅固工事頑強反抗,致縱深戰鬥進攻受阻,攻擊隊伍傷亡較大。5月26日,調整突破口,第29團配合第30團奪取梅河口車站,第28團占領外圍陣地後沿神社向鐵路工廠突擊。5月27日,預備隊第7師、第9師各1個團投入戰鬥。5月28日,第10師組織火力,第28、第30、第29團從南、東、東北3個方向一舉突入守軍主陣地,全殲守軍7188人,擊落飛機l架,俘虜第184師師長陳開文、團長張秉昌、曾邦本。
- 廖耀湘派遣新六軍新22師增援,在南山城子被阻援部隊打退。
共軍控制了瀋吉鐵路中段、四梅鐵路東段及其兩側地域,與北滿主力於四平地域會師,南北滿徹底連成一片。隨後發動了第三次四平戰役。
東北保安司令官杜聿明以東北保安第3師第2團為基幹,並收容梅河口被殲第184師參謀長劉國舉、團長李佐殘部,第二次重建了184師:
- 184師 師長楊朝綸、副師長舒秉權、參謀長劉國舉
- 550團 團長李佐
- 551團 團長劉國舉(兼)
- 552團 團長張文蔚
該師重建不久即被調往北鎮整補。駐防北鎮、黑山、溝幫子。東北冬季攻勢中退入錦州:
- 550團 團長何文洲 於錦西南面構築工事
- 551團 團長劉盛昌 駐防錦州城頭
- 552團 團長何漴 於錦西西北面構築
1948年10月14日錦州破城,副師長舒秉權率殘部放下武器。師長楊朝綸、參謀長劉國舉逃脫入關。
東北秋季攻勢後,策反滇軍工作改由東北軍區政治部統管,下設聯絡部,政治部副主任周桓兼部長,王央公任副部長,原東北局敵工部滇軍工委的人員全部轉到聯絡部,並根據羅榮桓的建議,成立東北軍區政治部前方辦事處,劉浩任處長,方正、楊濱(楊重)任副處長,除負責爭取第六十軍工作外,還兼管掌握前方部隊執行俘虜政策情況。劉浩不顧個人安危,親自面見暫編第21師師長隴耀,將東北軍區首長和潘朔端的信交給他,陳說利害。隴耀表示,打內戰不是他的本意,條件成熟後,會考慮反蔣起義問題。最後雙方確定了聯繫辦法。按照隴耀的要求,吉林軍區將暫編第21師的120多名被俘軍官釋放,並帶回吉林軍區司令員兼省政府主席周保中給曾澤生、白肇學(第一八二師師長)、隴耀的信。周保中在信中稱:「抗戰勝利之後,美其名曰『受降』,把滇軍全部騙往越南,滇軍前腳才出國門,蔣介石就發動雲南政變,致使五華山炮響,三牌坊血流。『受降』完畢以後,又美其名曰『接收』,把滇軍從氣候炎熱的越南調到冰天雪地的東北投入內戰的烽火之中,……如今之計,只有效潘朔端將軍海城起義,並肩作戰,打回雲南,才能解救家鄉。」
民國36年(1947年)11月,暫編第五十二師列入第六十軍建制,但「人事、經理自成一系」。該師由原東北第四保安區改編為暫編第五十二師,師長劉伯中。後並編入東北交警總局吉林警務處,中央嫡系李嵩任師長。
1948年3月8日晨,衛立煌派東北剿總副司令鄭洞國和參謀長趙家驤飛抵吉林,向六十軍軍長、吉林警備司令曾澤生傳達要六十軍撤往長春的命令。同時傳達了蔣介石的指令,撤退前銷毀不能帶走的輜重、糧秣,炸毀吉林火車站和豐滿電站。3月8日晚10時許,六十軍和吉林省市黨政機關、地方部隊,倉皇西撤。部隊分三路縱隊行進:
- 右路為暫五十二師沿吉長鐵路;3月9日到達柳樹屯時,遭吉林軍區部隊的阻擊,遂改變原路線,從太平插到中路左翼,遲滯了中路梯隊的行動。
- 左路為省保安隊沿吉長公路;
- 中央縱隊是一八二師、六十軍軍部和暫二十一師。中路先頭部隊五四四團、五四五團在波泥河子遭吉林軍區獨六師和吉南分區七十二團的阻擊。加上隨部隊逃亡的數千官吏、地主和士紳隨意亂竄,擾亂了秩序,致使聯絡中斷、指揮失靈、各自為戰,被我獨立六、七、八、九四個師和吉南、吉北地方部隊分割、包圍、聚殲,計俘敵4,000多人,斃傷900餘人,繳獲各種炮30門,各種槍800多支。
當時道路積雪覆蓋。東北剿總配屬六十軍的4門105毫米榴彈炮剛出城即同牽引車棄置路旁。此次退卻行程200餘里,走了三天三夜才到達長春。策反滇軍的工作機構也隨之移往長春周圍。東北軍區政治部前方辦事處移駐九台縣卡倫鎮,劉浩兼任圍城指揮所(後改為第一兵團司令部)聯絡部長;吉林軍區聯絡部將吉南聯絡處移至雙陽縣新安堡鎮,在公主嶺范家屯鎮設立敵工站。5月,敵工站改為東北軍區政治部聯絡部第二聯絡處,左仲平任處長。與此同時,松江軍區、遼北軍區也在長春外圍設立了敵工辦事機構。4月,經東北軍區批准,從哈爾濱解放團中,挑選與曾澤生、隴耀關係較深且表現較好、在中下級軍官中有一定影響的被俘團長張秉昌、副團長李崢先等人,約定好聯繫方法,以釋放俘虜的形式把他們遣送回長春,並讓他們分別帶去了給隴耀、李佐(第一八二師副師長)的信。同時,第一八四師起義將領潘朔端、鄭祖志、馬逸飛等,也以故舊袍澤之誼,不斷給曾澤生、隴耀寫信。
困守長春時期序列:
1948年10月14日,曾澤生和其麾下暫編第二十一師師長隴耀、第一八二師師長白肇學等商定投降事宜。最終於10月17日,第六十軍倒戈(共產黨稱為「起義」,國軍稱為「叛變」,均認為與「投降」不同),一同的新編第七軍也被迫投降[註 1]。長春起義後,東北軍區迅速向起義部隊調派解放軍幹部410人,其中海城起義的雲南籍官兵在60%以上,且多安排在改造起義部隊的第一線,擔任連指導員或營教導員。1949年1月國軍第六十軍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五十軍,轄第148、第149、第150師:
1948年11月天津防守司令陳長捷為加強天津守備力量,將逃脫回來的184師殘部加上其他敗兵共5,000餘人編成冀東保安第3總隊。第184師原師長楊朝綸向蔣介石請求,恢復了184師番 號,至48年12月28日,該師已擴充到7,000餘人,但是有槍械者不到一半。
- 184師 師長楊朝綸、副師長劉國舉、參謀長羅恆。布置於天津南區右翼陣地(南開大學到中央醫院一帶)
- 550團 配置於南開大學南院西南地區第一線陣地的左翼
- 551團 作為預備隊,配置於中央醫院及迪化道(今烏魯木齊道)、蘭州道地區
- 552團 配置於南開大學北院及附近地區第二線陣地
- 特務營
- 工兵營
- 輜重營
- 炮兵營
- 通信兵連
1949年1月12日184師陣地開始與解放軍發生戰鬥,第一線陣地有少數碉堡丟失。1月13日夜,550團守軍打死解放軍偵察兵三人,從其中一人身上搜出進攻地圖一張,當即由參謀長羅恆送交陳長捷,但此時防守天津各部已相繼為解放軍鉗制,無法調整部署。1月14日解放軍發動全面總攻,15日拂曉,解放軍突破西營門防線。午時184師552團側翼遭受攻擊,第一、二線陣地士兵開始陸續投降。下午1時,師預備隊為保護師部,憑藉街道工事進行抵抗,師部掩體逐個被毀。至3時,師部被攻占,師長楊朝綸被俘。
1949年6月,解放軍第五十軍奉命入關南下。1949年9月到達湖北後,中央軍委和第四野戰軍決定,將原第150師按營、連整建制全部編補第148、第149師,將東北軍區第167師(師長王家善)改稱150師撥歸第五十軍。李冠元繼續擔任新的第150師政委。該軍參加了鄂西戰役、成都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1949年10月奉命參加鄂西戰役。第四野戰軍首長兩次通令表揚「五十軍此次參加鄂西戰役,堅決執行命令,不怕疲勞,作戰勇敢,俘敵7000餘人,與友軍團結友愛,特別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首戰立功,殊堪嘉慰,特通報表揚。」1949年11月根據四野首長提議,毛澤東批准「同意五十軍入川作戰」,配合第一、二野戰軍作戰參加圍殲成都戰役,消滅胡宗南集團。入川作戰一個月解放了五座縣城,斃敵380人,俘敵8165人,迫降敵17700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
1950年按照中央的精簡政策,第五十軍從原來的5.8萬人縮編至3.3萬人,分散在湖北各地執行水利、生產、剿匪等任務。1950年9月上旬,第五十軍編入到東北邊防軍序列。接到中央命令以後,該軍緊急收攏部隊,乘火車開赴東北,準備改編為炮兵部隊。1950年10月24日夜,時任軍政委的徐文烈接到東北軍區政委高崗的電話,命令該軍馬上恢復原裝備,即刻乘已經派來的火車向中朝邊境緊急開進。入朝時,該軍指揮機構組成未及完成調整。隴耀因為身體不好,後來確實就留在國內,沒有入朝;白肇學隨部隊入朝參戰,回國後任雲南省工業廳副廳長等職。在無準備的情況下,第五十軍參加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五十軍入朝作戰,連續參加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戰役。五十軍在第一戰役奉命截擊向楚山及新義州方向進犯之敵,並在安東及新義州設防以保證志願軍後方安全。在第一、二次戰役中雖沒有參加較大戰鬥。第二次戰役後,志願軍首長調第四十軍副軍長蔡正國任第五十軍第一副軍長,協助曾澤生軍長指揮作戰。第三次戰役,五十軍各師分路追擊南逃之敵。
- 第一四九師沿高陽至漢城追擊敵軍。在議政府與美二十五師一個營激戰三小時,切斷英軍負責掩護撤退的坦克營。1951年1月3日夜步兵第445團與446團各一個營在漢城北佛彌分路展開,將英軍坦克行軍縱隊切成幾段,實行前堵後截,攔腰攻擊。先頭坦克被打壞,堵住了後路。該軍各連隊組織反坦克小組,採取多路出擊,以集束手榴彈、炸藥包、爆破筒,展開了群眾性爆破坦克戰鬥。各級指揮員提出「炸毀一輛坦克立大功」號召,戰場一度白熱化,經3小時激戰,全殲英第二十九旅皇家重坦克營,炸毀坦克27輛、汽車3輛,繳獲坦克4輛、裝甲車3輛、汽車18輛、榴彈炮2門,斃敵200餘人,生俘敵英軍少校營長以下227人。1951年1月11日,志願軍首長彭德懷、鄧華、洪學智、韓先楚聯名致電各軍並上報軍委,表揚第一四九師第446團:「我五十軍一四九師四四六團在新年攻勢中,由於全體指戰員迅速積極行動,於高陽附近抓住英29旅及美軍一部,給予沉重打擊,打死打傷敵500餘人,生俘英軍少校營長以下227人,炸毀坦克27輛,繳獲汽車18輛、裝甲車3輛、榴彈炮兩門。此種果敢戰鬥行動,值得全軍學習,特通令表揚。」
- 第一四八師、第一五○師渡過臨津江後,追擊南逃之敵,與第三十九軍同時進占漢城。
1951年1月25日,聯合國軍以三分之二約23萬的兵力,大舉北進。第五十軍和第三十八軍第一一二師及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在漢江南岸組織防禦。一四八、一四九師分別據守由釜山、大邱至漢城鐵路、公路兩側各高地。敵欲取漢城北進必爭兄弟山、帽落山、白雲山、文衡山諸高地。美三師、美二十四師、美二十五師及韓軍一部近6萬餘人,在飛機200餘架,坦克80輛,各種火炮300餘門掩護下,全線發起大規模進攻,主要進攻方向是五十軍正面。四四七團二營堅守白雲山主峰11晝夜。1月31日誌願軍首長通令表彰第五十軍全體指戰員,特別表揚第四四三、四四四、四四七團英勇抗敵,堅守陣地勇敢戰鬥作風。1951年2月17日全軍撤至漢江北岸後,在漢江北岸繼續頑強阻敵20餘天。勝利完成漢江南岸阻擊五十個晝夜,共斃傷敵11000人,俘敵61人,繳獲各種槍支1800多支,汽車17輛,坦克37輛,裝甲車3輛,擊落擊傷敵機15架。四四七團被志願軍總部授予「白雲山團」,四四四團四連,四四五團八連、四五○團七連,分別被授予「修理山連」和「英雄連」稱號,全軍有8人被授予戰鬥英雄,有16人被授予特等功臣,有476人立了大功,7049人榮獲朝鮮政府授予的勳章和獎章。此戰第五十軍傷亡6256人;全軍有7個連、31個排,138個班的指戰員全部傷亡;四四七團堅守白雲山,傷亡最大,撤下陣地時不足400人;四四三、四五○團撤出戰鬥均不足500人。彭德懷對曾澤生說:「五十軍打得好,你指揮得好啊,我要給你補兵,優先給你們五十軍軍換裝。」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後來在回憶錄中評價此戰:「五十軍和三十八軍一一二師都打得很頑強,五十軍是長春起義的國民黨六十軍改編的,這次和三十八軍主力部隊在一起,不甘示弱,打得英勇頑強。軍長曾澤生一直跟着部隊在前線指揮,每一點都要同敵人反覆爭奪,使敵人付出了沉重代價。」1951年4月回國在鳳城地區休整、補充兵員裝備,召開追悼大會和慶功會,總結作戰經驗,全軍換裝後改編為蘇式重裝軍。1951年7月10日再次緊急入朝,駐守西海岸準備抗擊敵人在側後登陸。1951年10月30日起,在空軍和地面炮兵的有力配合下,先後渡海登陸攻克大、小和島和艾島,殲敵400餘人1955年撤出朝鮮,駐安東地區。1967年第五十軍率第148師、第149師調歸成都軍區。1967年,第149師與第十八軍第52師對調番號,後沿革為西藏軍區第52旅;其餘所屬部隊及軍部番號在1985年百萬大裁軍中被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