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质数螺旋: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2017年版源代码编辑
 
(未显示13个用户的28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Expand language|1=en|time=2021-06-09T04:59:22+00:00}}
{{noteTA
{{noteTA
|T=zh-hans:乌拉姆螺旋;zh-hk:嵐螺旋;zh-tw:烏拉螺旋;
|T=zh-hans:质数螺旋;zh-hk:嵐螺旋;zh-tw:烏拉螺旋;
|G1=Math
|1=zh-hans:乌拉姆螺旋;zh-hk:螺旋;zh-tw:烏拉螺旋;
|2=zh-hans:乌拉姆;zh-hk:嵐;zh-tw:烏拉;
|1=zh-hans:质数螺旋;zh-hk:螺旋;zh-tw:烏拉螺旋;
|2=zh-hans:乌拉姆;zh-hk:嵐;zh-tw:烏拉;
|3=zh-hans:马丁·加德纳;zh-hk:馬田·卡迪拿;zh-tw:馬亭·卡德納;
|3=zh-hans:马丁·加德纳;zh-hk:馬田·卡迪拿;zh-tw:馬亭·卡德納;
}}
}}
[[Image:Ulam 1.png|right|thumb|该图是200×200个数字的质数螺旋。其中黑点部分指的是素数。水平线、垂直线和对角线都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大素数密度。]]
'''数螺旋'''(Ulam spiral)是一个简单的展示出[[素数]]的一定明显规律的结构,同时它指出一些二次多项式有着大量生成素数(富素)的特性。该图形是由[[数学家]][[斯尼斯夫·乌拉姆]]在1963年,在一个科学会议上听取“又长又无聊的”报告{{sfn|Gardner|1964|p=122}}时信手涂鸦所发现的。不久以后,作为一个计算机图形早期应用,乌拉姆与他的协作者迈伦·斯坦(Myron Stein)和马克·斯(Mark Wells)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使用了{{link-en|MANIAC II|MANIAC II}}代码生了该65000以内的素构成的螺旋{{sfn|Stein|Ulam|Wells|1964|p=520}}{{sfn|Gardner|1964|p=122}}{{sfn|Hoffman|1988|p=41}}。1964年3月,[[马丁·加德纳]] 在他出版的书籍——《[[趣味数学]]》上写了一篇关于质数螺旋的内容{{sfn|Gardner|1964|p=122}}。螺旋之后也出现了《[[科学美国人]]》的杂志首页上。


在《科学美国人》杂志的附录中{{sfn|Gardner|1971|p=88}}提及到,加德纳指出,爬虫两栖类学者{{link-en|劳伦斯·门·劳伯|Laurence Monroe Klauber}}在1932年——乌拉姆的发现之前30多年——的美国数学学会上所做的报告中便有研究素数二次多项式而将素数排列为二维结构例子。与乌拉姆不同的是,克劳伯的数列不是正方形结构,而是用三角形来写的。<ref>{{citation
[[Image:Ulam 1.png|right|thumb|该图是200×200个数字的乌岚螺旋。其中黑点部分指的是素数。水平线、垂直线和对角线都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大素数密度。]]
'''乌岚螺旋''',又称'''素数螺旋'''。它是一个简单的方法设想,来展示出[[素数]]的一定明显规律的二次多项式去创建大量素数数。该项目是由[[数学家]][[斯尼斯夫·乌拉姆]]在1963年发现的之后他在一个科学会议上。乱写了“又长又令人厌烦的”报告{{sfn|Gardner|1964|p=122}}。不久以后,一个较前电脑图像申请函中,乌与他的协作者[[迈伦·斯特尼]][[马克·]]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使用了[[MANIAC II]]代码生了该数的螺旋图片至65000这个数字{{sfn|Stein|Ulam|Wells|1964|p=520}}{{sfn|Gardner|1964|p=122}}{{sfn|Hoffman|1988|p=41}}。1964年3月,[[马丁·加德纳]] 在他出版的书籍——《[[趣味数学]]》上写了一篇关于乌岚螺旋的内容{{sfn|Gardner|1964|p=122}}。而当这个出现时,已经被入选《[[科学美国人]]》的杂志首页上。

在《科学美国人》杂志的附录中{{sfn|Gardner|1971|p=88}}提及到,爬虫两栖类学者[[罗伦斯・蒙洛巴]]在1932年,提及到加德纳在30多年的美国数学学会上,乌岚的发现也为研究素数的二维数组中,并且找到二次多项式生成大量素数的规律。与乌岚的数组不同的是,克洛巴的数列不是正方形数组写的,而是用三角形数组来写的。<ref>{{citation
| title = Guide to the Martin Gardner papers
| title = Guide to the Martin Gardner papers
| publisher = The Online Archive of California
| publisher = The Online Archive of California
第15行: 第16行:
| page = 155
| page = 155
| url = http://www.oac.cdlib.org/findaid/ark:/13030/kt6s20356s/
| url = http://www.oac.cdlib.org/findaid/ark:/13030/kt6s20356s/
| accessdate = 2014-01-11
}}。</ref>
| archive-date = 2020-08-14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814155718/http://www.oac.cdlib.org/findaid/ark:/13030/kt6s20356s/
| dead-url = no
}}。</ref>


==构造==
==构造==
是写下了一个[[正方形]]的数组来构造了這個螺旋数组,从1开始且开始按照这个螺旋规律:
拉姆是写下了一个[[正方形]]的数组来构造了這個螺旋数组,从1开始且开始按照这个螺旋规律:
[[Image:Ulam spiral howto all numbers.svg|200px|center|从1至49的素数位置]]
[[Image:Ulam spiral howto all numbers.svg|200px|center|从1至49的素数位置]]


他然后圈起了所有的素数(如下图):
他然后圈起了所有的素数(如下图):
[[Image:Ulam spiral howto primes only.svg|200px|center|小型乌岚螺旋表]]
[[Image:Ulam spiral howto primes only.svg|200px|center|小型质数螺旋表]]


令他吃惊的是这堆圈起来的数字趋向于与[[对角线]]排成一行。在200×200的乌素数表当中(上图),其中对角线都是清晰可见且完成整一个表,而且水平线和垂直线都是有证明显著突出素数的样子。
令他吃惊的是这堆圈起来的数字趋向于与[[对角线]]排成一行。在200×200的乌拉姆素数表当中(上图),其中对角线都是清晰可见且完成整一个表,而且水平线和垂直线都是有证明显著突出素数的样子。


在这堆素数表中,除了2这个[[偶数]]是素数外,其它都是由[[奇数]]组成的。在乌岚螺旋里,相邻的对角线都是与每个奇数相交的,毫不奇怪地所有素数都是躺在该螺旋的每个相邻的对角线中。这是从1开始以来,素数有更高的趋势躺在更多的对角线上。
在这堆素数表中,除了2这个[[偶数]]是素数外,其它都是由[[奇数]]组成的。在质数螺旋里,相邻的对角线都是与每个奇数相交的,毫不奇怪地所有素数都是躺在该螺旋的每个相邻的对角线中。这是从1开始以来,素数有更高的趋势躺在更多的对角线上。


[[File:Ulam4004001.png|thumb|right|以图表画出的更多数字]]
[[File:Ulam4004001.png|thumb|right|以图表画出的更多数字]]
第41行: 第46行:
{{refbegin}}
{{refbegin}}
*{{citation
*{{citation
| last = Gardner | first = M. | author-link = Martin Gardner
| last = Gardner | first = M.
| month = March
| year = 1964
| journal = Scientific American
| journal = Scientific American
| pages = 120–128
| pages = 120–128
第49行: 第52行:
| volume = 210
| volume = 210
| doi = 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364-120
| doi = 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364-120
|date=March 1964}}.
}}.
*{{citation
*{{citation
| last = Gardner | first = M.
| last = Gardner | first = M.
第68行: 第71行:
}} {{closed access}}.
}} {{closed access}}.
*{{citation
*{{citation
| last=Hoffman | first=Paul | author-link = Paul Hoffman (science writer)
| last=Hoffman | first=Paul
| title=Archimedes' Revenge: The Joys and Perils of Mathematics
| title=Archimedes' Revenge: The Joys and Perils of Mathematics
| publisher=Fawcett Colombine
| publisher=Fawcett Colombine
第104行: 第107行:


==外部链接==
==外部链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FuR97YcSLM Prime Spirals - Numberphile], 詹姆斯・格里姆博士和[[诺丁汉大学]] YouTube视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FuR97YcSLM Prime Spirals - Numberphile] {{Wayback|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iFuR97YcSLM |date=20211219184051 }}, 詹姆斯・格里姆博士和[[诺丁汉大学]] YouTube视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K-12i0jclM 41 and more Ulam's Spiral - Numberphile], 詹姆斯・克莱威特博士和诺丁汉大学 Youtube视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K-12i0jclM 41 and more Ulam's Spiral - Numberphile] {{Wayback|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3K-12i0jclM |date=20210101221932 }}, 詹姆斯・克莱威特博士和诺丁汉大学 Youtube视频


[[Category:素數]]
[[Category:素數]]

2024年5月23日 (四) 21:03的最新版本

该图是200×200个数字的质数螺旋。其中黑点部分指的是素数。水平线、垂直线和对角线都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大素数密度。

质数螺旋(Ulam spiral)是一个简单的展示出素数的一定明显规律的结构,同时它指出一些二次多项式有着大量生成素数(富素数)的特性。该图形是由数学家斯坦尼斯瓦夫·乌拉姆在1963年,在一个科学会议上听取一个“又长又无聊的”报告[1]时信手涂鸦所发现的。不久以后,作为一个计算机图形的早期应用,乌拉姆与他的协作者迈伦·斯坦(Myron Stein)和马克·韦尔斯(Mark Wells)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使用了MANIAC II英语MANIAC II代码生成了该65000以内的素数构成的螺旋[2][1][3]。1964年3月,马丁·加德纳 在他出版的书籍——《趣味数学》上写了一篇关于质数螺旋的内容[1]。质数螺旋之后也出现在了《科学美国人》的杂志首页上。

在《科学美国人》杂志的附录中[4]提及到,加德纳指出,爬虫两栖类学者劳伦斯·门罗·克劳伯英语Laurence Monroe Klauber在1932年——在乌拉姆的发现之前30多年——的美国数学学会上所做的报告中,便有为了研究富素数二次多项式而将素数排列为二维结构的例子。与乌拉姆不同的是,克劳伯的数列不是以正方形结构,而是用三角形来写的。[5]

构造

[编辑]

乌拉姆是写下了一个正方形的数组来构造了這個螺旋数组,从1开始且开始按照这个螺旋规律:

从1至49的素数位置
从1至49的素数位置

他然后圈起了所有的素数(如下图):

小型质数螺旋表
小型质数螺旋表

令他吃惊的是这堆圈起来的数字趋向于与对角线排成一行。在200×200的乌拉姆素数表当中(上图),其中对角线都是清晰可见且完成整一个表,而且水平线和垂直线都是有证明显著突出素数的样子。

在这堆素数表中,除了2这个偶数是素数外,其它都是由奇数组成的。在质数螺旋里,相邻的对角线都是与每个奇数相交的,毫不奇怪地所有素数都是躺在该螺旋的每个相邻的对角线中。这是从1开始以来,素数有更高的趋势躺在更多的对角线上。

以图表画出的更多数字

测试到现在为止,都证明出对角线都是以素数组成(如右图)。虽然这个数列看起来好像出现即使不是1的中间数字(实际上那个数字>1)。这也暗示着有许多的整数常量“b”和“c”就得出以下公式:

当数列n每次增加1,一堆的素数就会与更多的素数将会对照出来。

附注

[编辑]
  1. ^ 1.0 1.1 1.2 Gardner 1964,第122頁.
  2. ^ Stein, Ulam & Wells 1964,第520頁.
  3. ^ Hoffman 1988,第41頁.
  4. ^ Gardner 1971,第88頁.
  5. ^ Guide to the Martin Gardner papers, The Online Archive of California: 155, 2009 [201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參考資料

[编辑]
  • Gardner, M., Mathematical Games: The Remarkable Lore of the Prime Number, Scientific American, March 1964, 210: 120–128,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364-120 .
  • Gardner, M., Martin Gardner's Sixth Book of Mathematical Diversions from Scientific Americ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1, ISBN 978-0-226-28250-3 .
  • Hardy, G. H.; Littlewood, J. E., Some Problems of 'Partitio Numerorum'; III: On the Expression of a Number as a Sum of Primes, Acta Mathematica, 1923, 44: 1–70, doi:10.1007/BF02403921  付费文献.
  • Hoffman, Paul, Archimedes' Revenge: The Joys and Perils of Mathematics, New York: Fawcett Colombine, 1988, ISBN 0-449-00089-3 .
  • Stein, M. L.; Ulam, S. M.; Wells, M. B., A Visual Display of Some Propertie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es,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64, 71 (5): 516–520, JSTOR 2312588, doi:10.2307/2312588 .
  • Stein, M.; Ulam, S. M., An Observ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es,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67, 74 (1): 43–44, JSTOR 2314055, doi:10.2307/2314055 .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