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题:動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Portal:动物

歡迎來到動物主題!

动物,或稱后生动物(Metazoan),是一群多细胞真核生物,在生物分類學上構成名為动物界學名Animalia)的分類階層。除了少数特例外,绝大多数动物会消耗有机物质,呼吸氧气,能够移动,能够进行有性生殖,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从细胞的空心球(囊胚)中生长。目前已有逾150万個现生的动物物种被發表,其中昆虫是占比最高的類群,约有100万种——据估计,現生動物物種的實際總數可能超过700万,而昆蟲占了超過九成。动物的全长从8.5×10−6公尺到33.6米不等。它们彼此之间和它们的生活环境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动物之中包括人类,但在口语中,「动物」一词通常指人类以外的动物。針對动物的科学研究称为动物学

請協助在隸屬於分類:動物的條目內容底端添加右邊的模板。
右邊的模板語法為:{{AnimalsPortal}}。

按此更新輪播條目

精選條目

Portrait of Linnaeus on a brown background with the word "Linne"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卡尔·冯·林奈瑞典語Carl von Linné,1707年5月23日—1778年1月10日),過去曾译成林内,受封貴族前名为卡尔·林奈乌斯Carl Linnaeus),由于瑞典学者阶层的姓常拉丁化,又作卡罗卢斯·林奈烏斯拉丁語Carolus Linnaeus),瑞典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和医生瑞典科学院创始人之一并担任第一任主席。他奠定了现代生物学命名法二名法的基础,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也被认为是现代生态学之父之一。他的很多著作使用拉丁文撰写,他的名字在拉丁语中是Carolus Linnæus(在1761年之后为Carolus a Linné)。

1707年,林奈出生于瑞典南部斯莫蘭的一个小乡村里。林奈在烏普薩拉大學接受了大部分的高等教育,并在1730年开始教授植物学。1735年至1738年之间,他居住在国外和做研究。他在荷兰出版了第一版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之后,他回到瑞典的乌普萨拉,担任了医学和植物学教授。在1740年代,他旅行遍及瑞典各地,搜集和分类各种植物和动物。在1750年代和1760年代,他继续搜集和分类各种动植物,并将成果出版了好几卷。当他逝世的时候,他已经是欧洲最受赞誉的科学家之一。

瑞士哲学家卢梭在给林奈的信中写到“告诉他我知道地球上没有人比他更伟大”。德国学者歌德写过:“除了莎士比亚斯賓諾莎,再没有其他的先人对我的影响比林奈更强。” 除了这些赞誉,林奈还被称为“植物学王子”,“北方的博物志”,以及“第二个亚当”。

在植物学中,用L.来作为表明林奈的作者权的作者名缩写。在一些较老得出版物中,有时林奈的作者名缩写为“Linn.”。

Carl Linnaeus ( 23 May 1707 – 10 January 1778) was a Swedish botanist, physician, and zoologist, who laid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modern biological naming scheme of binomial nomenclature. He i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taxonomy, and is also considered one of the fathers of modern ecology. Linnaeus was born in the countryside of Småland, in southern Sweden. He received most of his higher education at Uppsala University, and began giving lectures in botany there in 1730. He lived abroad between 1735 and 1738, where he studied and also published a first edition of his Systema Naturae in the Netherlands. He then returned to Sweden, where he became professor of medicine and botany at Uppsala. In the 1740s, he was sent on several journeys through Sweden to find and classify plants and animals. In the 1750s and '60s, he continued to collect and classify animals, plants, and minerals, and published several volumes. At the time of his death, he was one of the most acclaimed scientists in Europe.


精選圖片

Golden toad
Golden toad
Credit: Charles H. Smith, USFWS

金蟾蜍学名Bufo periglenes),又称环眼蟾蜍美洲蟾蜍的一种,曾大量存在于哥斯达黎加蒙特维多云雾森林Monteverde Cloud Forest Reserve,现已为自然保护区)中一片狭小的热带雨林地带,其雄性个体全身呈金黄色,因此被称作金蟾蜍。金蟾蜍1966年由爬虫学者杰伊·萨维奇Jay Savage)发现并正式命名,1989年以后,金蟾蜍再没有被發现。至2006年,金蟾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保护状况为绝灭,由于全世界范围内两栖动物数量不断下减,金蟾蜍绝灭的实例也被许多相关学者研究,一般认为,造成金蟾蜍绝灭的主要原因为全球变暖环境污染

The golden toad (Bufo periglenes) is an extinct species of true toad that was once abundant in a small region of high-altitude cloud-covered tropical forests英语tropical forests, about 30 km2(12 sq mi) in area, above the city of Monteverde, Costa Rica. The last reported sighting of a golden toad was on 15 May 1989. Its sudden extinction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chytrid fungus and extensive habitat loss.

你知道嗎?

精選動物

A standing jaguar
The 美洲豹學名Panthera onca),也叫美洲虎,是豹屬動物,胎生,乃貓科中繼之後的第三大物種,同時亦為西半球最大型和最強健的貓科動物,外表型態的確和豹極為相似,但較粗壯,圓斑中有黑點,生態位也較像。是美洲地區唯一的豹屬動物。現時美洲豹分布於墨西哥中美洲大部分地區,南至巴拉圭阿根廷北部。除了已被發現在亞利桑那州的美洲豹繁殖族群(在圖森南部),美洲豹自1900年代初開始就已在美國消失(地區性絕種)。雖然如此,一些美洲豹的族群仍然很可能存在於美國一些未被觀察的地區,包括南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甚至德克薩斯州。

美洲豹的外貌與非常相似,但其體型一般比豹大,身軀也和虎一样健壯,行為和棲息的習性也與相似。美洲豹較喜歡棲於樹木茂密的熱帶雨林,但牠們亦會廣泛分布於高山、平原等不同的地方。牠們生活於多水之地,且跟虎一樣,是喜歡游泳的貓科動物。美洲豹愛獨行,是蛰伏突袭的掠食者,在選擇獵物方面,牠們完全是投機取巧的。牠們是頂級掠食者基石物種,在平衡生態系統和調節獵物數量方面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美洲豹有異常驚人的咬力,甚至比其他大貓也強得多[1],讓牠們能咬穿爬行動物的厚皮或甲殼[2]和使用一種不常見的殺戮方式:直接把獵物的顱骨從耳部咬穿,對獵物的腦部造成致命的損傷。[3]

豹是近危物種,其數量至今仍然正不斷下降。牠們的棲息地不斷減少,對美洲豹造成很大的威脅。雖然美洲豹的貿易已被全面禁止,但牠們仍然常被人類捕殺,尤其是在南美洲,牧場工人和農夫經常與美洲豹發生衝突,而死傷的往往都是美洲豹,令牠們的數量繼續下降。美洲豹的數量已大幅下降,但其分布地仍然非常廣大。美洲豹在很多美洲土著文化神話中常常出現,包括馬雅阿茲特克

每月名言

When the fox dies, fowls do not mourn.

—Anonymous

人類的愛,希望和恐懼與動物沒有什麼兩樣,他們就像陽光,出於同源,落於同地。 💖

如果我們瞭解狗真正的本性,並且知道如何鼓勵牠們,我們就能成為更好的主人。💖

動物是最可親近的朋友牠們從不提問,也從不指責。💖

只要我們有選擇的機會,就應該避免造成其他動物受苦受害。 💖

錢可以買到一條很優秀的狗,卻買不到牠搖尾的熱情。💖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倘若未能學到以愛心對待動物的觀念,將來可能造成其人格及行為發展的偏差。💖

—歐美研究報告

不相信對毛小孩都不能負責的人 還能對什麼負責。💖

接受某種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世界觀,甚至能夠像愛他們自己那樣去愛其他動物。💖

歡迎參與


敬邀您參與以下開放性任務

多媒體資源

en:Portal:Animals/WikiProjects

狗吠聲
三隻小貓咪頌
一隻在義大利羅馬吠叫的狗



分類

主題

相關主題

姊妹計劃

进入以下维基媒体计划可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1. ^ Stephen Wroe, Colin McHenry, and Jeffrey Thomason. Bite club: comparative bite force in big biting mammals and the prediction of predatory behavior in fossil taxa (PDF).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Royal Society). 2006, 272 (1563): 619–625 [2006-08-07]. doi:10.1098/rspb.2004.2986. 
  2. ^ Hamdig, Paul. Sympatric Jaguar and Puma. Ecology Online Sweden via archive.org. [2009-03-19]. 
  3. ^ Rosa CL de la and Nocke, 2000. A guide to the carnivores of Central America: natural history,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ISBN 978-0-292-71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