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万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萬戶
美國市民防空協會繪製的現代想象圖,圖左人物爲萬戶。注意圖上的文字并不是真正的漢字。[1]

萬户(英語:Wan HuWan-Hoo),又作萬虎,近現代文獻流傳的中國傳說人物,被稱爲「歷史上首位嘗試用火箭昇空的人」[2][1]或者「​人类的航天鼻祖」[3]国际天文联合会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不過「萬戶」其人其事是否存在尚不明确,目前能查到有關「萬戶飛天」故事的最早記載都出自20世紀西方文献,現存中國歷史文献未曾發現关于萬戶的可信記載。

根據學者祝淳翔考證,「萬戶」這一人物原型,根据目前能查到的资料最早出自1909年美國的《科學美國人》雜誌,後逐渐演變成今天的「萬戶飛天」的故事,認為「萬戶」實際上是一位虛構人物。[4]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萬戶飞天」的故事可能来自于明清之际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口耳相传或依据中国一本已经失传的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故事件本身可能确曾存在过。[5]

美國政府机构如美国空军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等公布过的资料中视萬戶飞天的事迹为真人真事,并称万户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火箭作为飞行器的人。[6][7][8]中國近年來的资料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定的科学教科书和部分政府机构网站等认为,萬戶实有其人,本名陶成道,是明朝初年的士大夫,作为功臣被明朝封爲「萬戶」。[2][9][10]

故事概述

[编辑]

目前主流的「萬戶飛天」故事,是說14世纪末或15世紀左右有位中國官員「萬戶」,为明朝时期的一名能工巧匠。為了實現自己的航天夢想,他坐在綁上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裡拿着风筝,并让僕人點火,使自己飛向天空,但火箭不久在高空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雖然萬戶昇空失敗,但此舉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及「人类为实现太空飞行而努力的第一位牺牲者」。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因其得名,即万户撞击坑[9][11][6]

故事流傳

[编辑]

早年传播

[编辑]

以下是据祝淳翔等学者根据目前能查到的资料所分析的故事早年传播过程。另有学者持不同看法,认为可能有更早的或许已失传的其它来源。[5]

據祝淳翔考證,「萬戶飛天」的最早出處是在1909年10月2日《科学美国人》雜誌,由小約翰·厄弗萊斯·魏肯斯英语J. Elfreth Watkins[註 1]撰寫的文章〈當代伊卡洛斯〉(The Modern Icarus)。在這篇文章的開頭部分,小魏肯斯叙述了一个与後世流傳的万户飞天相似的故事,但人名为「Wang Tu」,他最終並沒有殞命,且时间为公元前2000年:[12][13]

Tradition asserts that the first to sacrifice himself to the problem of flying was Wang Tu, a Chinese mandarin of about 2,000 years B.C. who, having had constructed a pair of large, parallel and horizontal kites, seated himself in a chair fixed between them while forty-seven attendants each with a candle ignited forty-seven rockets placed beneath the apparatus. But the rocket under the chair exploded, burning the mandarin and so angered the Emperor that he ordered a severe paddling for Wang.[12]

传说第一个将自己献身于飞行难题的人是Wang Tu,一位约公元前2000年的中国官员,他建造了一对大而平行的水平风筝,将己身置于一把下方固定47枚火箭的椅子,由47个侍从手执蜡烛点燃。但椅子下的火箭发生爆炸,将官员点着,因此惹怒了皇帝,下令罚他吃一顿重重的戒尺。

不过,公元前两千年时中国还没有文字记录,属于传说中的夏代皇帝的稱號要在两千年之后的秦始皇才開始使用,而火药的发明更要在三千年后的宋朝時期。此外,在這篇文章之后还有某些中国以外其他地方试图昇空但失敗的故事。[12]

祝淳翔认为这则「传说」信口编造的成分居多。《科学美国人》是一本科普杂志,以经常登载诺贝尔科学奖的大科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活泼的科普文章而著称于世。祝淳翔推測《科學美國人》這一雜誌之所以會刊登這一「荒诞不经的胡诌」,是爲了中傷和詛咒德国人。同期《科學美國人》正在報導德國公司營運的齊柏林飛艇,完成了從腓特烈港柏林的第一次試航。當時美國的經濟地位已躍居世界第一,但在載人航空領域卻被德國人佔了先機。祝淳翔认为爲了排遣妒恨,作者小魏肯斯便借伊卡洛斯飛高喪生,還有其他昇空失敗的神話故事中傷德方,以逞一時之快。[4]

不过,小魏肯斯的Wang Tu故事很快就銷聲匿跡,沒有流傳開來。直到苏联科普作家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萊寧英语Nikolai Rynin在1928年至1932年間主編出版了一套九卷本的百科全書《星際通訊》(Межпланетные сообщения),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史及理論的百科全書式著作。其中在1929年出版的第四卷《火箭和直接反應發動機》(Ракеты и двигатели прямой реакции)中,出现了事迹与Wang Tu相似的人物,名字拼寫作西里爾文的「Ван-Гу」(Wang-Gu),人名與小魏肯斯文章的Wang Tu略有不同。[14]

Начало появления ракет относится к глубокой древности. Повидимому, впервые они появились за 3000 лет до Р.Х. в Китае, где сначала при менялись в качестве забавы для фейерверков, затем в военном деле, для поджогов, а потом, по словам легенды, и для подъема людей. Так, в одной легенде говорится, что китайский мандарин Ван-Гу изготовил два боль ших параллельных горизонтальных змея, скрепленных с сидением, рас положенным между- ними, под этим аппаратом было помещено 47 ракет, которые были подожжены одновременно 47 слугами. Однако, ракета под сиденьем мандарина взорвалась неудачно, и от происшедшего пожара, к несчастью, сгорел и сам изобретатель.[14]

最初對於火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顯然,火箭首次出現於公元前3000年。在中國,火箭首先被當作煙火爆竹,用於娛樂,然後再用於軍事。根據傳說,火箭也用於人們的空中運輸。傳說中國官員Ван-Гу製作了兩個大型平行水平風箏,固定在兩者之間的一個座位上,在這些裝置下方,又安置了47枚火箭,他讓47名僕人同時點火。然而,由於座位下方的火箭發生了爆炸,而以失敗告終。不幸而令人感到悲傷的是,在隨後的火災中,發明者本人也一命嗚呼了。

不過萊寧在之後1932年出版的《星際通訊》第九卷《天文導航、編年史和參考書目》中,该人名是寫成「Ван-Ту」的,正是Wang Tu的西里爾文拼寫。因此可以推測萊寧所寫的內容曾參考過小魏肯斯的Wang Tu故事。除此之外,在萊寧的著作中,萬戶是在爆炸後的火災中喪生,成爲一個爲科學獻身的先驅人物,且萊寧的作品称火箭發明的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來源請求]

1944年,美國德裔科普作家威利·雷伊英语Willy Ley出版著作《火箭:平流層外旅行之未來》(Rockets: The Future of Travel beyond the Stratosphere)使得這一故事回流至美國,主人公的名字变为Wan-Hoo。雷伊出生於德國柏林,精通德、英、意、法、俄語,在納粹上台後因厭惡其理念,於1935年離開德國,最終定居美國。祝淳翔认为雷伊和蘇聯作家萊寧有書信往來,以交換最新的航天和火箭資訊,故雷伊的这个飞天故事很可能就是來自萊寧的作品,并按俄文对音翻译成「Wan-Hoo」。[4]在雷伊的版本中,他強調無法確定「Wan-Hoo」的真偽,並且把其飛天發生的時間根據火箭技術的發展程度估計爲公元1500年左右,而不是誇張而不切實際的公元前數千年。[15]雷伊同时称“Wan-Hoo在发明并试验一种火箭飞行器时,颇为壮观地自我牺牲了”。[16]

Another such isolated ins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rocket power is a story which may be legendary or it may be true─there is no way of telling. It centers around the otherwise completely unknown person of a Chinese official whose name is given as Wan-Hoo. This Wan-Hoo, the story goes, committed a rather spectacular suicide in or around A.D. 1500 by inventing and testing a rocket airplane. He took two large kites and connected them with a framework in the center of which a saddle was fastened. Forty-seven large powder rockets had been attached beneath the kites in strategic places and forty-seven coolies stood ready with flaming torches to ignite these rockets at a prearranged signal. When everything seemed ready, the learned and daring Wan-Hoo seated himself in the saddle and finally signaled to the waiting coolies. They rushed at the machine, each one applying his torch to the rocket he was to ignite, and Wan-Hoo and his machine disappeared in a noisy cloud of black smoke.[15]

火箭動力應用的另一個孤例是一則故事,它可能是傳說,也可能是事實──無法分辨。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完全不為人所知的中國官員,他的名字叫Wan-Hoo。據說這個Wan-Hoo在西元1500年左右,因發明和測試火箭飛機而自殺了,他自殺的場面相當壯觀。他拿了兩隻大風箏,把它們與一個框架連接起來,框架的中心固定著一個馬鞍。47枚大型火藥火箭固定在風箏下方,47名苦力拿著火炬隨時待命,依照預先安排的訊號點燃這些火箭。當一切就緒時,博學而勇敢的Wan-Hoo坐上馬鞍,最後向等待的苦力打了個手勢。在Wan-Hoo示意後,苦力們衝向機器,將自己手中的火炬點向火箭。在一陣吵雜的黑煙過後,Wan-Hoo和他的機器都消失不見了。

「萬戶飞天」故事传播简表
年份 作者 主角人名 故事年代 主角死亡 備註
1909 J. E. Watkins Jr. Wang Tu 公元前2000年
1929 N. A. Rynin Ван-Гу (Wang-Gu) 之後1932年寫作Ван-Ту(Wang Tu)
1944 Willy Ley Wan-Hoo 公元1500年
1945 Herbert S. Zim Wan-Hoo 16世紀初
1962 劉仙洲 萬戶 14世紀末 認爲是官職名「萬戶」
1987 潘吉星 萬虎 15世紀初(明永樂年間) 認爲是人名,暫譯「萬虎」
2006 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 Wan Hu 14世紀
2013 中国教育部审定教科书 陶成道(萬戶) 14世紀末 表明「萬戶」本名陶成道

流传于美國:「Wan-Hoo」或「Wan Hu」

[编辑]

最迟到1940年代,「Wan-Hoo或者Wan Hu飛天」的故事在美国流传开来。此后该故事大量地出現在美國各種科普作品中,普遍被视为真人真事而進行轉載。[17]例如,喬治·愛德華·彭德雷英语George Edward Pendray的《火箭動力時代的到來》(The Coming Age of Rocket Power, 1945),[18]以及赫伯特·齐姆英语Herbert Zim的《火箭與噴射》(Rockets and Jets, 1945)中,都出現了大同小異的故事。[19]

Earl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Wan decided to take advantage of China's advanced rocket and fireworks technology to launch himself into outer space. He supposedly had a chair built with forty-seven rockets attached. On the day of lift-off, Wan, splendidly attired, climbed into his rocket chair and forty seven servants lit the fuses and then hastily ran for cover. There was a huge explosion. When the smoke cleared, Wan and the chair were gone, and was said never to have been seen again.[19]

在16世纪初,Wan決定尝试用中国先进的火箭和烟花技术,以將自己發射到外太空。據說他制作了一張椅子,上面有47枚火箭。在发射当天,Wan穿戴華麗,坐上座椅,47名仆人同时點燃了導火線,然後急忙跑去尋找掩體。随着一阵剧烈的爆炸,当硝烟散尽后,Wan和他的椅子灰飞烟灭,再也沒有出現過。

不仅如此,美国政府机构官方资料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噴射推進實驗室资料和美国空军部手册等亦认为实有其人,并称他是首次有记录的载人火箭飞行尝试者及人类为实现太空飞行而努力的第一位牺牲者等。[7][6]

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在2006年发布的资料也有以下内容:

Chinese person's space dream could be traced to several centuries ago. Back in the 14th century, a Chinese named Wan Hu attempted to send himself into sky by lighting 47 gunpower-packed bamboo tubes tied to his chair. Although he got killed in his bold attempt, Wan has since been widely regarded as the world's first person using rockets as a flight vehicle.[8]

中国人的太空梦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早在14世纪,一位名叫Wan Hu的中国人就试图点燃绑在椅子上的47根装满火药的竹管,将自己送上天空。虽然他在这次大胆的尝试中丧生,但Wan Hu后来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火箭作为飞行器的人。

也有美国学者视此飞天的故事为传说,如美国科学家特拉維斯·泰勒英语Travis S. Taylor在其作品中有如下描述,同时表示不能确定其真实性:

There is a tale of a Chinese official named Wan-Hu building a rocket chair and launching himself. The story says that 47 rockets and 2 kites were attached to a chair, and then Wan-Hu had himself launched by assistants. Once the fuses were lit, there was, according to the story, smoke and a loud roar, and then, when the smoke cleared, Wan-Hu was nowhere to be found. Gunpowder those days was quite unstable and was just as likely to explode as to burn in a rocket. It is more likely that Wan-Hu launched himself to oblivion in millions of tiny pieces rather than into the sky. Of course, it is not certain if this story is true or just that, a story. But it is a good one, nonetheless.[20]

有一个传说讲的是一位名叫Wan-Hu的中国官员建造了一把火箭椅,然后自己发射了出去。根据该故事,有47枚火箭和2只风筝被固定在一把椅子上,然后Wan-Hu让助手将自己发射了出去。当引信点燃后就出现了浓烟和一声巨响,当烟雾散去时Wan-Hu再也无法被找到。当时的火药相当不稳定,爆炸的可能性和火箭燃烧的可能性一样大。Wan-Hu更有可能是将自己炸成了数百万个小碎片,然后自己飞向虚空,而不是飞向天空。当然,这个故事是真是假还不得而知,或者只是个故事。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好故事。

自此,「萬戶飛天」的故事已在美国基本定型。故事主角在英文中原写作「Wan-Hoo」,到20世纪下半叶以后逐渐改用汉语拼音版本的「Wan Hu」或「Wan-Hu」。年代也已修正爲更合理的14至15世紀左右,依然有使用風箏、坐上有47枚火箭的椅子等關鍵細節,且最終他都因火箭爆炸而犧牲。

除美国外故事亦有流传到英国苏联日本等其它国家。英国火箭专家麦克斯韦尔曾表示“Wan Hu的故事是火箭早期历史上一个有趣的事件”。[21][16] 亦有日文资料引述了该飞天故事,如出版于2000年的日文书籍《宇宙に取り憑かれた男たち》将主人公的名字翻译为“王富”(日语:王冨ワンフー wanfū),称故事发生时间为约1500年、王富为“明朝的高级官吏”、升空时驱使了47名“苦力”。[22]该版本的故事与此前威利·雷伊的版本大致相符。

流傳至中國:「萬戶」或「萬虎」

[编辑]

現存中國歷史資料中,未曾發現关于「萬戶飛天」的确切記載。萬戶的故事最迟到20世纪后期在中国流传开来,称为「萬戶飞天」,成为一个典故。与此同时,一些中国学者开始对故事本身进行考证。中國本土首位考證萬戶故事的是清华大学刘仙洲教授。1962年,劉仙洲在其著作《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中,轉述了1945年美國科普作家赫伯特·齐姆英语Herbert Zim的《火箭與噴射》(Rockets and Jets)一書中關於「Wan Hoo」的記載。由於齊姆書中未提供出處,劉仙洲也未能在中國書裡找到類似記載,於是揣測「Wan Hoo」是官名「萬戶」,更猜測作者齊姆或許是參考了某本手抄本的記載。[23][4]

這一個已經載在外國人所寫的書上,並且是一個很重要的發明故事,在我國書上還始終沒有找到。這位Wan Hoo先生的中文姓名是什麼,我也始終沒有找到。我曾推想他或者姓「萬」或者姓「完」,但只是亂猜一陣,毫無結果。後來我想,在那個時代,軍隊裡有「萬戶」「千戶」等官名,也許Zim參考的那個手抄本上是記載的官名,他誤把他當作姓名了。[23]

198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潘吉星教授,在《中國火箭技術史稿》第四章〈明代的火箭〉中,引用《明史·兵志》稱,「萬戶」一職在明初已廢,改稱都指揮使,因此認爲「Wan Hoo」不是指「萬戶」的官職,而應該是人名。可惜的是,在翻閱了大量古籍之後,相關的記載依舊空空如也。潘吉星於是建議在未查到中文原名前,姑且將Wan Hoo音譯為「萬虎」,並呼籲有志者繼續努力,發掘本源。[24][4]

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的文章认为,“(万户飞天的事迹)是一个举世公认的事实,但遗憾的是,迄今在国内没有找到直接的第一批中文转述者,将‘Wan Hoo’翻译为‘万户’,并以为是官阶名称。14世纪末应是明朝初年,但明朝并无此官阶,因而有人认为应译为“王虎”或“万虎”。不过,如何翻译并不重要。既然开始译为“万户”,现在又被广泛地接受,根据约定俗成原则,应维持“万户”的译名为好。更重要的是,应努力在考证史实上下功夫。”[16]不过其他资料不同意明朝无“万户”官阶之说法,并指出根据《明史》,明朝初年有“民兵万户府”故而存在“万户”之官职,直到明朝中后期才取消。[25][11]

另外,「萬戶飛天」的故事也曾流傳於20世纪有留美經歷的中國科學家。1997年祁淑英魏根发合著的传记《钱学森》提到,钱学森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万虎的故事」。據傳記中錢學森所言,故事發生在明朝成化十九年(1483年),富家子弟萬虎不愛官位,熱愛科學,特別是火藥和火箭,希望能將人送上天。於是他坐在捆綁47支火箭的蛇形飛車上,手持大風箏,命僕人點燃火箭。儘管僕人擔心萬虎的安全,萬虎堅決表示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為後人開創探天之路。飛車升空後火箭爆炸,最終萬虎墜落喪命並長眠於萬家山。錢學森傳記也提及美國火箭專家詹姆斯·麥克唐納讚譽萬虎爲第一位進行載人火箭飛行嘗試的先驅。[26]不過,王士倬的自傳卻未有一語提及此事。[4]

此后中国的诸多文献传播了万户的故事[27][28]。中国国家航天局网站对「萬戶飞天」的故事有以下描述:

“万户飞天”是人们对一个史实的形象概括。1945年,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英语Herbert Zim(Herbert.S.Zim)[註 2]在他所著的《火箭与喷射》(Rockets and Jets)一书中记述说:“约当14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名叫万户,他在一把坐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着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在苏联、德国和英国等国的火箭学者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这件事。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29]

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中新网也对「萬戶飞天」的故事有以下描述:

有意思的是,有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叫“万户飞天”,讲的就是明朝时的故事。在后来的航天研究中,故事的主人公“万户”,被称为是中国用火箭载人升天的第一人。

15世纪,一位叫万户的明朝官员手执两张风筝,将自己捆绑在座椅上,椅后加装47枚火箭,用蜡烛点燃火箭后升空,不幸的是,万户最终殒命。相较于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故事,万户的故事极具现实特征。万户虽未成功,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被誉为火箭飞行第一人。1970年,在英国布赖顿召开的国际天文学会议上,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正式以“WanHoo”命名,从此,万户被很多人知晓。[30]

中國近年观点:萬戶本名陶成道

[编辑]

在中国20世纪后期以来的诸多文献广泛传播「萬戶飛天」故事的基础上,中国近年来的资料认为名为「陶成道」的人物即为傳說中的「萬戶」。[9]部分中文書籍(包括官方教科書)和網文(包括政府网站)等都会视陶成道为「萬戶」的本名进行介绍和讲解。如有書籍說万户本名陶成道,字东宁伯,是明朝士大夫,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去世,主要著作有《火器神技艺》。[2]也有書籍说万户即陶成道原为一位木匠,活跃于明朝初年,喜爱钻研,特别痴迷于技术发明方面,所以从军后改进过不少当时明朝军队所用的刀枪车船。他后来潜心研究好友班背将军遗留下来的著作《火箭书》,并用自己的知识给予完善,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火箭。[31]有说法称有一段據說是出自明朝后期殘本家谱《苍溪陶氏世系表》的文字,[32]但该说法受到质疑,苍溪陶氏家族被懷疑伪造家谱。[3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定的科学教科书,万户本名陶成道,是中国明朝人和世界上利用火箭升空的第一人。14世纪末,他设计制造了一种“飞龙”火箭,并利用这种火箭升空,但不久“飞船”即坠落,导致飞行失败,他也因此献出了生命。并认为他这种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值得学习。[9]

中国甘肃兰州市科学技术局发布的科普文章对于陶成道有以下讲解,并解释他因功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太祖)封为「萬戶」这个官职:

陶成道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以元朝的官制授他为万户官,所以人们习称他为“万户”。万户喜钻研炼丹技巧,一次炼丹事故后,转为试制火器。万户晚年时曾将风筝与火药制成的火箭结合使用,进行升空尝试。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自制的火箭,将自己捆在椅子上,双手举着2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燃火箭,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不幸火箭爆炸,万户当场献出了生命。万户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飞行的尝试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不失为世界航空史上的伟大事件,因此这位向天空搏击的英雄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为了永远纪念万户的功绩,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10]

中國浙江金華市人民政府官網则认为萬戶初名陶廣義,后被朱元璋賜名「陶成道」并封为「万户」。其介绍内容如下:

元朝末年,居住在浙江金华的陶广义爱好研究炼丹技术。在一次意外爆炸后,他的研究方向从丹药转向火器。朱元璋到达金华时,邀请他出山助战。陶广义带着三百弟子,带上他研制的火器,随同朱元璋出征,最终帮助朱元璋取得了天下。陶广义被朱元璋封为“万户”,赐名陶成道。

陶成道一生钻研火器,到了晚年,有了很高的造诣。经过漫长的努力和准备,他决定尝试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飞天。于是出现了“飞天实验”的壮举。[11]

《探索历史》杂志称陶成道的飞行可以说是人类利用火箭作动力升天的最早试验活动,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后世开辟出了一条探索天空和宇宙的道路,并提到美国火箭专家詹姆斯·史密斯·麦克唐纳称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人。文中亦指出苏联火箭专家曾高度评价道:“中国不仅是火箭的发明者,也是首先利用固体燃料火箭把人送到空中去的幻想者”。[34]

真偽辯疑

[编辑]

「萬戶飛天」故事的真实性存在争议,現存中國歷史資料中未發現关于「萬戶」其人其事的确切记载。[35]美国太空运输系统专家沃尔特·塞拉在其著作《超越火箭科学的英雄事迹:留在太空》(Beyond the Saga of Rocket Science: In Space to Stay, 2019)中认为“尽管其努力注定要失败,但中国学者万户已被公认为第一个尝试借助火箭飞向太空的人”,[17]美國政府机构如美国空军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等公布的官方资料中亦有类似的说法。[6][8]不过美國科普作家羅恩‧米勒英语Ron Miller (artist and author)在他的著作《夢想機器:藝術、科學與文學中的太空船歷史圖解》(The Dream Machines: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Spaceship in Art, Science and Literature, 1993)中认为:「大多数的權威学者,包括著名汉学家李約瑟都认为万户的故事是伪造的。故事中大量的自相矛盾,且无法找到早於1909年的出版资料都说明这一点。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在欧洲17至19世纪的中国风时期基于对东方的幻想编造出来的」。[36][13]

中國學者祝淳翔認同「萬戶飛天」故事的真正源頭是1909年10月2日的《科学美国人》雜誌,但他并不认同故事创造于西方中国风时期之论断。他认为到19至20世纪之交西方早就走出了此前的对华蜜月期,态度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4]目前已知關於「萬戶」最早的资料都是出自20世纪初的西方文獻,並在20世紀中期後通过翻译流传到中国。由于并非來自中文古文獻,这也是潘吉星等無法確定「Wan-Hoo」(或汉语拼音版本的「Wan Hu」)是“万户”还是“万虎”的原因。

中國学者帅平则认为萬戶飛天的事迹是可能存在的。他在分析了故事的相关资料后认为现有的早期记载这一故事的西方文献均未标明所引史料的出处这点令人感到疑惑。他提到「部分学者认为,这些史料可能来自中文手抄本,故无法记载其出处」。他表示虽然万户飞天故事的史实有待确认,甚至不排除成为永远的历史之谜,但有以下几个历史事实是清楚的:[21]

  1. 明代是中国古代火箭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利用火箭推力飞行自然成为当时人们朴素而普遍的思想。
  2. 晚清时期,特别是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大量历史文物古籍流失海外,万户的事迹或许在很大程度上记载在这些史料中。
  3. 虽然外国文献中关于万户飞天的故事有多种版本,但对故事细节的描述大体一致,如故事的发生时代、一把椅子、47枚火箭、两只风筝以及点火的随从等,也明显地表明了各版本基本出自同一史料。
  4. 根据王士倬将故事讲给钱学森的时间,可以推断万户飞天的传说早在1940年代以前就已在西方学者中广为流传。
  5. 万户飞天故事之已知最早文献来自美国,美国学者并无必要编造一个古代中国人试图用火箭飞入太空的冒险故事并加以广而传之。

李成智教授亦提到有部分学者认为萬戶飛天是真實存在的:第一,外国人且是来自欧美不同国家的人,不太可能凭空编造一个中国古人飞天的故事,他们可能根据欧洲传教士在明清之际来华时听到这个事件,然后口耳相传得知;第二,这些欧美学者也可能间接依据中国一本已经失传的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把这个故事写进书中的。毕竟,中国古代除正史外,还有大量的笔记、杂记、杂说、小说等文献存世,其中某一文献的作者可能亲历了此事,并将它记录下来,但后来因某种原因失传了。[5]同时亦有晚出的中文资料包括官方教科书和政府网站等認爲萬戶作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本名陶成道,在明朝初年作为功臣被封为「萬戶」。[9]根据这些资料「萬戶」只是他的官职或封号,而并非他的本名。[10][11]

相关

[编辑]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基于万户飞天的传说,在1970年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万户」。[37]
  • 美國探索频道节目《流言終結者》的节目制作人员,在2004年的一集中曾经製作了万户的飞行座椅来进行发射实验,当烟花引燃后,座椅还未离开发射台便爆炸了,捆在座椅上的仿真人体模型被烧得惨不忍睹。他们也尝试過用新型的火箭推进器来代替古老的烟花进行实验,但是很难让座椅垂直升降。在節目中可以看到火箭推进器離地約1公尺左右時,已經變成橫向前進然後馬上就衝回地面。实验证明,利用捆绑在座椅上的小型火箭推进器難以产生足够的推力来使座椅升空的。雖然使用現代小型火箭能夠產生足夠推力,但並沒有持久性和穩定性來保持向上,更不用说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來進入地球軌道[38]
  • 在电影《功夫熊猫》中主角熊猫阿宝用类似的火箭座椅尝试进入会场。
  • 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科技園有一座「萬戶飛天」的雕像。[11]

注释

[编辑]
  1. ^ 其父親(1852–1903)名字同樣是約翰·厄弗萊斯·魏肯斯。
  2. ^ 实为科普作家

延伸资料

[编辑]
  • 朱毅麟. 《万虎遗愿终须偿》. 《国际太空》. 2001, (6, 7, 8).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WAN HOO AND HIS SPACE VEHICL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0). According to one ancient legend, a Chinese official named Wan-Hoo attempted a flight to the moon using a large wicker chair to which were fastened 47 large rockets. Forty seven assistants, each armed with torches, rushed forward to light the fuses. In a moment there was a tremendous roar accompanied by billowing clouds of smoke. When the smoke cleared, the flying chair and Wan-Hu were gone. (Illustration courtesy of United States Civil Air Patrol). 
  2. ^ 2.0 2.1 2.2 舒錫莉、王卓. 《免死背!圖解物理強棒教室》. 新文創文化. 2020: 18 (中文). 万户,本名陶成道,字东宁伯,明朝士大夫,元末出生于婺州(今浙江金华),明洪武二十三年(西元1390年)去世。主要著作:《火器神技艺》。主要成就:历史上首位尝试用火箭升天的人。 
  3. ^ “航空之王”波音:一代航空巨头诞生记.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刘小磊主编. 祝淳翔〈历史的吊诡:万户迷思〉. 《历史的反光镜 文史茶座 卷1》.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 158-164. ISBN 978-7-218-09736-7. 
  5. ^ 5.0 5.1 5.2 李成智. 古代的飞天梦与飞天探索. 人民论坛 (人民网). 2023-10-09: 08版 [202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7) (中文(中国大陆)). 
  6. ^ 6.0 6.1 6.2 6.3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Air Force. AF Manual. Department of the Air Force. 1960: 1–2. 
  7. ^ 7.0 7.1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Science, the Departments of State, Justice, and Commerce, and Related Agencies Appropriations for 2007.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1971: 54. 
  8. ^ 8.0 8.1 8.2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ouse Committee on Appropriations. Science, the Departments of State, Justice, and Commerce, and Related Agencies Appropriations for 2007.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6: 198. 
  9. ^ 9.0 9.1 9.2 9.3 9.4 地球的自转. 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 七年级 下.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3-01: 132. ISBN 978-7-5536-0316-2. 万户,本名陶成道,是我国明朝时期的一名能工巧匠,他是世界上利用火箭升空的第一人。 
  10. ^ 10.0 10.1 10.2 飞天航路越千年. 兰州市科学技术局.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邵发明. 〈【地方志】“世界航天第一人” 竟然是金华人?〉. 《金華日報》. 2023-03-07 [2024-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5) –通过金華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 (中文). 
  12. ^ 12.0 12.1 12.2 JOHN ELFRETH WATKINS. THE MODERN ICARUS. Scientific American. 1909-10-02, 101 (14): 243-245 [2024-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5). 
  13. ^ 13.0 13.1 The Rise and Fall of Wan Hu, Chinese Rocketeer. Beam Jockey.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3) (英语). 
  14. ^ 14.0 14.1 Рынин Н.А. Ракеты и двигатели прямой реакции. 1929: 10. 
  15. ^ 15.0 15.1 Willy Ley. Rockets: The Future of Travel beyond the Stratosphere.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45: 80–81. 
  16. ^ 16.0 16.1 16.2 万户飞天. 中国科普博览. 
  17. ^ 17.0 17.1 Walter Sierra. Beyond the Saga of Rocket Science: The Dawn of the Space Age. Xlibris US. 2016: 66. ISBN 9781493171248. 
  18. ^ George Pendray. The Coming Age of Rocket Power. Harper & Brothers. 1945: 77. 
  19. ^ 19.0 19.1 Herbert S. Zim. Rockets and Jets. Harcourt Brace, & Co. 1945. 
  20. ^ Travis S. Taylor. Introduction to Rocke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RC Press. 2017: 4. ISBN 9781498772334. 
  21. ^ 21.0 21.1 帅平. Understanding Pulsars and Space Navigations.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2021: 99–101. ISBN 9789811610677. 
  22. ^ 的川泰宣. 宇宙に取り憑かれた男たち. 講談社+α新書. 講談社. 2000-07-01. ISBN 978-4062720243 (日语). 
  23. ^ 23.0 23.1 刘仙洲. 《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2: 78. 
  24. ^ 潘吉星. 《中國火箭技術史稿》.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7: 72–74. 
  25. ^ 明史/卷77》:“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其法最善”
  26. ^ 祁淑英、魏根发. 《錢學森》〈收获的秋天之14 大漠荒原与航天城堡〉. 石家庄: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1) (中文). 
  27. ^ 万户飞天的壮举. 走出樊笼 引人入胜的科学探险. 多棱镜科普丛书.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0: 164. ISBN 978-7-5357-2283-6. 
  28. ^ 火箭与航天技术的发展. 自然科学概论. 沈阳: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2-07: 205–206. ISBN 978-7-81054-773-4. 
  29. ^ 为什么说中国是火箭的故乡?古代火箭与现代火箭有哪些共同点?万户飞天是怎么回事?. 国家航天局. 
  30. ^ 古时火箭漫谈:明朝已用火箭载人升天. 中国新闻网. 
  31. ^ SAM GENG. 《宇宙种子之种子计划:未来早已注定》. 2021: 29 (中文). 据记载,万户是明朝初年人,原名为陶成道,是一位木匠。他喜爱钻研,尤其是对技术发明方面特别痴迷,所以从军后改进过不少当时军队所用的刀枪车船。万户对军队武器的改造对明朝有军队的战斗力提升有很大帮助...为了实现自己的意愿,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将军班背的遗愿,万户开始潜心研究将军遗留下来的《火箭书》,并用自己的知识给予完善。他仔细阅读研究了班背的《火箭书》后,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火箭。 
  32. ^ 苍溪陶氏世系表. 中华陶氏联谊总会网. 文字内容:「第一四六世陶成道,俊美子,在元名广义,在明名成道,字思温,又字焦玉,号东宁伯,又号火器神,元至大元年正月初六日生,有文武名,于金华府城(婺城)事陶家书院,任山长,先娶宋太祖次子德昭之第十一代孙赵孟本之女媛贞为妻,其妻为福建江西行枢密院都事陶煜妻之饱妹,早年亡,次娶彭城刘氏为妻,三娶张氏,至正十八年太祖下婺州,府城人望望见城西有五色云如车盖,以为异,纷纷报与成道,成道与子景初前往探望,方知是太祖军到,遂领三百弟子从太祖,献火器神功技,以咨议军器用,明洪武时以才累官兵部侍郎,以祖传用军策裔孙,自着火器神留名」 
  33. ^ 徐新照. 〈焦玉《火攻书》是元末明初的火器著作吗?〉. 文獻季刊. 2000, 10 (4): 209-218. 
  34. ^ 探索历史 2019.6.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19-06: 10–11. ISBN 978-7-5436-4804-3. 
  35. ^ 千年飞天. 宇航概论.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8-05: 25. ISBN 978-7-5682-5611-7. 利用火箭技术进行飞天探索最早、最有名的记述为“万户飞天”,讲的是元明时期,一位官员端坐绑有若干火箭的椅子试图飞天的事情,故事以火箭爆炸,该官员身亡悲壮结局。该故事最早见于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基姆(Herbert Zim)于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但至今尚无发现可靠古籍文献记载佐证,也有说法认为出于一部叫《平龙稔》的中国古代失传典籍。故事本身的逻辑性也存疑,倒更像一场带有自我牺牲色彩的仪式,万户也应该不是该官员的名字,更像是官职名称。尽管“万户飞天”的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就该故事始出于西方讲述可以推知,中国火箭技术在当时世界领先,是不争的事实。 
  36. ^ Ron Miller. The Dream Machines: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Spaceship in Art, Science and Literature. Krieger Pub Co. 1993: 8. ISBN 978-0894640391. 
  37. ^ Menzel, D. H., Minnaert, M., Levin, B., Dollfus, A., & Bell, B. Report on Lunar Nomenclature by The Working Group of Commission 17 of the IAU. Space Science Reviews. 1971, 12 (2): 174 [2024-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5). 
  38. ^ 流言終結者節目列表 第二季 Ming Dynasty Astrona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