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世界盃籃球賽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
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
FIBA Basketball World Cup
Current sports event 2027年世界盃籃球賽|即將展開的賽季或賽事
赛事标识
运动籃球
創立1950年,​74年前​(1950
首賽季1950年
隊伍數32 队
國家或地區FIBA會員
FIBA(国际
应届冠軍 德国 (第 1 次)
奪冠最多 美国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南斯拉夫
(各 5 次)

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英語:FIBA Basketball World Cup)是国际篮球联合会FIBA)主办的一项国际性男子篮球赛事,自1950年起每四年举办一次。冠軍將獲得奧運男籃參賽資格。2012年1月FIBA宣布篮球世锦赛更名为篮球世界杯。2014年西班牙篮球世界杯是篮球世锦赛更名为“篮球世界杯”后举办的第一届世界杯。

历史

[编辑]

篮球世界杯的前身是“篮球世锦赛”。篮球世锦赛是由FIBA主办的一项国际性男子篮球赛事,首届于1950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冠军是阿根廷队,此后每四年举办一届。

1948年,國際業餘籃球總會(今國際籃球總會)在英国倫敦举行國際籃總代表大会,决定于1950年创办篮球世界锦标赛,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幸运地成为首届比赛的举办地。参賽队伍共有10支,1948年奥运会的前三名,亚洲、欧洲以及南美最好的两支球队和东道主。但智利乌拉圭两国政府因为与阿根廷的政治矛盾,拒绝派出球队,亚洲代表队也不愿远渡重洋来参赛,西班牙南斯拉夫两队顶替参赛。美国只是派出丹佛雪佛兰汽车厂的一支业余球队,另外南斯拉夫队因意识形态不同拒绝与西班牙比赛。最终,东道主阿根廷在这届混乱的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1954年,第二届世锦赛於巴西里約熱內盧,但如同首届比赛一样,依然受到政治原因的困扰,苏联等东欧球队被巴西政府拒绝頒發签证而无法参加,埃及队也因以色列队的参加而退出,结果只有7支球队(美国、巴西、菲律宾、法国、中华民国、乌拉圭、加拿大以及以色列)参赛。美国队凭借身高优势轻松夺冠。

1959年,苏联第一次派队参加,而政治因素依然存在,苏联和保加利亞队拒绝与中华民国比赛。受益于苏联的放弃,巴西最终赢得了冠军,而中華民國得到第四名。

1963年,第四届比赛本应在菲律宾举行,但菲律宾政府不给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球员发放签证,国际篮联只能把比赛改到巴西举行并对菲律宾队进行了处罚和禁赛。主场作战的巴西显示了强大的实力,一路战胜各大强敌卫冕成功。美国队则依然不重视这项比赛。

1967年,苏联队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世界冠军,虽然他们在分组赛负于美国。

1970年,欧洲第一次举办世锦赛,南斯拉夫队坐镇主场一路击败强敌夺取冠军。

随着世锦赛的影响力的增强,也有更多的球队加入到此项比赛中来,1974年世锦赛中,各支球队实力相当,苏联,美国,南斯拉夫三支球队积分相同,苏联队幸运的凭借小分优势夺冠。

1978年,世锦赛来到了菲律宾,南斯拉夫队在比赛中展现了强大的攻击力,最终险胜苏联夺冠。美国队则表现糟糕,输掉了4场比赛。

1982年,美国队派出了实力强大的球员参赛,他们也如愿进入决赛,但却很有争议的1分败给苏联;中国队却连战连负,在12支球队中垫底。

1986年,世锦赛扩军,共有24支球队参加,比赛组织开始走向正轨。以NCAA球员为主的美国队表现优异,最终他们复仇苏联成功夺冠。

1989年,FIBA开始准许NBA球员参赛,但美国队在199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世锦赛依然只派出NCAA球员,南斯拉夫则精英尽出,最终夺冠。

1994年,美国的“梦二”队参赛,在两年前的奥运会上他们已显示了无比伦比的统治力,这届比赛他们依然无可战胜。

1998年,因NBA的劳资纠纷,美国队没有派出NBA球员。南斯拉夫、立陶宛、俄罗斯、希腊、阿根廷等队水平均有很高水准,最终南斯拉夫成功夺冠。

2002年,美国队重新组成NBA梦之队,虽然在主场作战,但他们发现很多球队已经今非昔比。阿根廷和南斯拉夫都击败了美国,后者更是如愿夺冠。

2006年,世锦赛恢复了24支球队参赛。希腊队在半决赛中击败了美国的“梦七”队,但决赛中西班牙更胜一筹。

2010年,美国队凭借凯文·杜兰特的优异表现,时隔16年后夺冠。

2012年1月28日,FIBA表示本賽事改名為世界盃籃球賽,2010年的世錦賽成為末代世錦賽。这届篮球世界杯的举办地为西班牙,成为篮球世锦赛更名为篮球世界杯后的第一个举办国家。

2014年首届篮球世界杯后,篮球世界杯将于2019年开始每四年一次,从2019年开始亚洲和大洋洲合并成亚太赛区(Asia-Pacific),并有七个出线名额。亞太區的賽制與原先亞錦賽類似,但變為無主辦國,輪流主客場比賽,也沒有分區資格賽,改區分為A、B組作升降級。

改名原因

[编辑]

“新名字更容易被记住”

[编辑]

2012年1月28日,国际篮联对外宣布:从2014年开始,世界篮球锦标赛正式更名为“篮球世界杯”,西班牙成为第一个举办篮球世界杯的国家。对于为何要将篮球世锦赛改名为篮球世界杯,国际篮联秘书长鲍曼是这样解释的,“这个决定是基于国际篮联200多个会员单位的认可之后做出的,此举将更加有利于篮球在全世界的推广。相比于世锦赛,世界杯的名字叫起来更简洁有力,名字更容易被人们所记住。”鲍曼进一步表示,可以反映出这项世界性篮球赛事的威望与影响力,让大家意识到这是全球最具关注度的体育赛事之一,未来可以和足球世界杯等并驾齐驱。

因为奥运会(Olympic Games)、FIFA世界杯(FIFA World Cup)、橄榄球世界杯(Rugby World Cup)、板球世界杯(ICC Cricket World Cup)、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被并称为世界五大赛事,而其中有三大赛事命名为世界杯,篮球欲借鉴世界主流运动的经验,将篮球推广到更多的国家,而不只仅局限于个别极少数国家。

在宣布改名的同时,西班牙篮协同时公布了2014年篮球世界杯的主题标志,这个“篮球之舞”标志的主要画面是颜色鲜艳的两只手在争夺一个篮球,标志颜色由国际篮联的Logo结合西班牙著名艺术家毕加索的风格结合合成。

作为首届“篮球世界杯”的举办国,西班牙方面是雄心勃勃。西班牙篮协主席何塞·罗伊斯·塞茨表示:“篮球世界杯将于2014年9月开打,我相信这将会成为全世界一项宝贵的遗产,这一全球性的赛事势必将会对我们的经济、社会方面产生非常好的影响。”

国际篮球联合会1948年在伦敦奥运会篮球赛期间举行代表大会,作出了举办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的决定。阿根廷对于组建初期会遇到的一些困难的解决方案得到国际篮联认可,因此,国际篮联决定1950年的首次男篮世锦赛于10月22日至11月3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首届锦标赛参加队由1948年奥运会前三名,主办国,亚洲、欧洲以及南美洲最好的两支球队组成。国际篮联在1950年首届锦标赛期间,还作出了设立奈史密斯杯为世界冠军杯的决定,以纪念这位篮球发明人,但该奖杯直到1967年的世锦赛上才首次颁给世界冠军队。其中,南斯拉夫(即后来的塞尔维亚)5次,美国和苏联(即后来的俄罗斯)各3次,巴西2次,阿根廷和西班牙各一次。

歷屆賽事

[编辑]
主辦國 冠軍戰 季軍戰 參賽隊數
冠軍 比分 亞軍 季軍 比分 殿軍
1950  阿根廷
阿根廷
64–50[1]
美国

智利
51–40[1]
巴西
10
1954  巴西
美国
62–41[1]
巴西

菲律賓
66–60[1]
法國
12
1959  智利
巴西
81–67[1]
美国

智利
86–85[1]
延長賽

中華民國
13
1963  巴西
巴西
90–71[1]
南斯拉夫

苏联
69–67[1]
美国
13
1967  乌拉圭
苏联
71–59[1]
南斯拉夫

巴西
80–71[1]
美国
13
1970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
80–55[1]
巴西

苏联
62–58[1]
義大利
13
1974  波多黎各
苏联
82–79[1]
南斯拉夫

美国
83–70[1]
古巴
14
1978  菲律賓
南斯拉夫
82–81
延長賽

苏联

巴西
86–85
義大利
14
1982  哥伦比亚
苏联
95–94
美国

南斯拉夫
119–117
西班牙
13
1986  西班牙
美国
87–85
苏联

南斯拉夫
117–91
巴西
24
1990  阿根廷
南斯拉夫
92–75
苏联

美国
107–105
延長賽

波多黎各
16
1994  加拿大
美国
137–91
俄羅斯

克罗地亚
78–60
希腊
16
1998  希腊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64–62
俄羅斯

美国
84–61
希腊
16
2002  美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84–77
延長賽

阿根廷

德国
117–94
新西兰
16
2006  日本
西班牙
70–47
希腊

美国
96–81
阿根廷
24
2010  土耳其
美国
81–64
土耳其

立陶宛
99–88
塞爾維亞
24
2014  西班牙
美国
129–92
塞爾維亞

法國
95–93
立陶宛
24
2019  中国
西班牙
95–75
阿根廷

法國
67–59
澳大利亞
32
2023  印度尼西亞
 日本
 菲律賓

德国
83–77
塞爾維亞

加拿大
127–118
延長賽

美国
32
2027  卡塔尔 32

獎牌榜

[编辑]
排名 国家/地区 金牌 银牌 铜牌 總數
1 美国 5 3 4 12
2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5 3 2 10
3 苏联 3 3 2 8
4 巴西 2 2 2 6
5 阿根廷 1 2 0 3
6 塞爾維亞 0 2 1 3
7 西班牙 2 0 0 2
8 德国 1 0 1 2
9 俄羅斯 0 2 0 2
10 法國 0 0 2 2
11 希腊 0 1 0 1
11 土耳其 0 1 0 1
13 立陶宛 0 0 1 1
13 加拿大 0 0 1 1

在2010年前,FIBA认为塞爾維亞继承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即後來的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兩次世界籃球錦標賽的冠軍(1998年和2002年)的成绩,但在2010年以后,FIBA把南斯拉夫和南联盟的历史成绩合并为五次夺冠,而塞尔维亚国家男子篮球队在历史奖牌上另列出来。[2]

参加国

[编辑]

Key:

  • (保加利亚文) – Champions
  • (保加利亚文) – Runners-up
  • (保加利亚文) – Third place
  • (保加利亚文) – Fourth place
  • QF: Quarter-finals (knockout stage)
  • R16: Round of 16 (knockout stage)
  • R2: Second round (group stage)
  • R1: Preliminary round (group stage)
总计 1950
阿根廷
1954
巴西
1959
智利
1963
巴西
1967
乌拉圭
1970
南斯拉夫
1974
波多黎各
1978
菲律宾
1982
哥伦比亚
1986
西班牙
1990
阿根廷
1994
加拿大
1998
希腊
2002
美国
2006
日本
2010
土耳其
2014
西班牙
2019
中国
2023
菲律宾
日本
印度尼西亚
2027
德国
总计
阿尔及利亚 R1
15th
1
安哥拉 R1
13th
R1
13th
R1
16th
R1
11th
R16
9th
R16
15th
R1
17th
R1
27th
Q 9
阿根廷 1st R1
10th
R1
8th
6th R1
11th
R2
12th
R2
8th
R1
9th
QF
8th
2nd 4th QF
5th
R16
11th
2nd 14
澳大利亞 R1
12th
R1
12th
FR
7th
QF
5th
R2
13th
R2
7th
R2
5th
R1
9th
R16
9th
R16
10th
R16
12th
4th Q 13
巴西 4th 2nd 1st 1st 3rd 2nd 6th 3rd R1
8th
4th R2
5th
R1
11th
R1
10th
QF
8th
R1
17th
R16
9th
QF
6th
R2
13th
Q 19
保加利亚 7th 1
加拿大 7th R1
12th
R1
11th
R1
10th
8th 6th 6th R2
8th
R1
12th
R2
7th
R1
12th
R1
13th
R1
22nd
R1
21st
Q 15
中非 R1
14th
1
智利 3rd R1
10th
3rd 3
中國 R1
11th
R1
12th
R2
9th
R1
14th
R1
8th
R1
12th
R16
9th
R16
16th
R1
24th
Q 10
中華臺北[3] 5th 4th 2
哥伦比亚 7th 1
佛得角 Q 1
克罗地亚 3rd R16
14th
R16
10th
3
古巴 R1
8th
4th R2
11th
R1
15th
4
捷克 QF

6th

1
捷克斯洛伐克[4] FR

6th

R1

10th

R1

9th

R1

10th

4
多米尼加 R1
12th
R16
13th
R2
16th
Q 4
厄瓜多尔 R1
8th
1
埃及 FR

5th

R1

11th

R1

13th

R1

16th

R1

14th

R1

24th

Q 7
Team 1950
阿根廷
1954
巴西
1959
智利
1963
巴西
1967
乌拉圭
1970
南斯拉夫
1974
波多黎各
1978
菲律宾
1982
哥伦比亚
1986
西班牙
1990
阿根廷
1994
加拿大
1998
希腊
2002
美国
2006
日本
2010
土耳其
2014
西班牙
2019
中国
2023
菲律宾
日本
印度尼西亚
2027
德国
Total
芬兰 R1
22nd
Q 2
法國 FR

6th

FR

4th

FR

5th

R1

13th

QF

5th

R16

13th

SF

3rd

SF

3rd

Q 9
格鲁吉亚 Q 1
德国[5] R1

13th

R1

12th

SF

3rd

QF

8th

R1

17th

R1

18th

Q 7
希腊 R2

10th

R2

6th

SF

4th

SF

4th

F

2nd

R16

11th

R16

9th

R2

11th

Q 9
科特迪瓦 R1
13th
R1
13th
R1
21st
R1
29th
Q 5
伊朗 R1
19th
R1
20th
R1
23rd
Q 4
以色列 8th R2
7th
2
義大利 FR

7th

R1

9th

FR

4th

FR

4th

R2

6th

R2

9th

QF

6th

R16

9th

R2

10th

Q 10
日本 R1

13th

R1

11th

R1

14th

R1

17th

R1

31st

Q 6
约旦 R1
23rd
R1
28th
Q 3
拉脫維亞 Q 1
黎巴嫩 R1

16th

R1

17th

R1

20th

Q 4
立陶宛 苏联的一部分 QF
7th
QF
7th
3rd 4th R2
9th
Q 6
马来西亚 R1
13th
1
墨西哥 R1

13th

R1

9th

R1

8th

R1

9th

R16

14th

Q 6
蒙特內哥羅 隶属南斯拉夫 R1
25th
Q 2
荷蘭 R1
13th
1
新西兰 R1

13th

SF

4th

R16

9th

R16

12th

R16

15th

R1

19th

Q 7
奈及利亞 R1

13th

R16

9th

R1

17th

3
Team 1950
阿根廷
1954
巴西
1959
智利
1963
巴西
1967
乌拉圭
1970
南斯拉夫
1974
波多黎各
1978
菲律宾
1982
哥伦比亚
1986
西班牙
1990
阿根廷
1994
加拿大
1998
希腊
2002
美国
2006
日本
2010
土耳其
2014
西班牙
2019
中国
2023
菲律宾
日本
印度尼西亚
2027
德国
Total
巴拿马 R1

9th

R1

9th

R1

13th

R1

21st

4
巴拉圭 R1

9th

R1

13th

2
秘魯 R1

7th

R1

12th

R1

12th

R1

10th

4
菲律賓 FR

3rd

R1

8th

R1

13th

FR

8th

R1

21st

R1

32nd

Q 6
波蘭 FR

5th

QF

8th

2
波多黎各 FR

5th

FR

6th

R1

12th

FR

7th

F1

10th

R1

13th

SF

4th

R2

6th

R1

11th

QF

7th

R1

17th

R1

18th

R1

19th

R2

15th

Q 15
卡塔尔 R1
21st
1
俄羅斯 隶属苏联 2nd 2nd R1
10th
QF
7th
R2
12th
5
塞内加尔 R1

14th

R1

15th

R1

21st

R16

16th

R1

30th

5
塞爾維亞 隶属南斯拉夫 R16

9th

SF

4th

F

2nd

QF

5th

Q 5
斯洛維尼亞 隶属南斯拉夫 R16

9th

QF

8th

QF

7th

Q 4
韩国 R1

11th

R1

13th

R1

13th

R1

15th

R1

13th

R1

16th

R1

23rd

R1

26th

8
南蘇丹 Q 1
苏联 FR
6th
3rd 1st 3rd 1st 2nd 1st 2nd 2nd Does not Exist 9
西班牙 R1
9th
5th FR

4th

R2

5th

R1

10th

R1

10th

QF

5th

QF

5th

F

1st

QF

6th

QF

5th

F

1st

Q 13
突尼西亞 R1
24th
R1
20th
2
土耳其 R1

9th

QF

6th

F

2nd

QF

8th

R1

22nd

5
烏克蘭 隶属苏联 R1
18th
1
美国 FR

2nd

FR

1st

FR

2nd

FR

4th

FR

4th

FR

5th

FR

3rd

FR

5th

F

2nd

F

1st

SF

3rd

F

1st

SF

3rd

QF

6th

SF

3rd

F

1st

F

1st

QF

7th

Q 19
乌拉圭 FR

6th

R1

9th

R1

10th

FR

7th

FR

7th

R1

11th

R1

13th

7
委內瑞拉 R1

11th

R1

14th

R1

21st

R2

14th

Q 5
印度尼西亞 0
南斯拉夫[6] R1

10th

R1

11th

2nd 2nd FR

1st

FR

2nd

F

1st

SF

3rd

SF

3rd

F

1st

F

1st

F

1st

12
总计 10 12 13 13 13 13 14 14 13 24 16 16 16 16 24 24 24 32 32 32

注:

  • 未能进入1986年锦标赛半决赛的球队排在第13位。
  • 2006年,当锦标赛扩大到24支球队(四个预赛组,每组6支球队)时,在预赛组中排名第5的球队并列第17名,而在预赛组中排名第6的球队并列第21名。在16强淘汰赛中被淘汰的球队排名第9。

歴屆MVP

[编辑]
受賞者
1950年 阿根廷 奧斯卡弗隆
1954年 美国 柯比明特
1959年 巴西 烏拉米爾-馬奎斯
1963年 巴西 愛莫瑞·帕索斯
1967年 南斯拉夫 伊沃·达内乌
1970年 苏联 謝爾蓋·貝洛夫
1974年 南斯拉夫 德拉甘·基恰诺维奇
1978年 南斯拉夫 德拉任·达利帕吉奇
1982年 巴拿马 羅蘭多弗雷澤
1986年 南斯拉夫 德拉任·彼得罗维奇
1990年 南斯拉夫 托尼·库科奇
1994年 美国 沙奎尔·奥尼尔
1998年 南斯拉夫 德扬·博迪罗加
2002年 德国 德克·诺维茨基
2006年 西班牙 保罗·蓋索
2010年 美国 凯文·杜兰特
2014年 美国 凯里·厄文
2019年 西班牙 瑞奇·盧比歐
2023年 德国 丹尼斯·施洛德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No final was played; teams played each other once in the final group round-robin; the best team with the best record wins the championship. The scores are the results of the games between the teams in the final group.
  2. ^ FIBA. [2014-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3. ^ The national basketball tea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mpeted twice in the FIBA World Championship, both times as Formosa, but since 1960 the team had changed their name to compete as Taiwan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Since 1985, they have competed under the name Chinese Taipei.
  4. ^ Czechoslovakia qualified four times prior to being divided into the Czech Republic and Slovakia in 1993. FIBA does not consider any of these nations as the successor team of Czechoslovakia.
  5. ^ The German Basketball Association (DBB, for Deutscher Basketball Bund) has continuously existed as a national governing body since joining FIBA in 1934, during the Nazi era in Germany, After World War II, the DBB became the governing body for West Germany, and then became the governing body for reunified Germany in 1990. During the division of Germany, East Germany fielded a team of its own before re-joining West Germany and the DBB upon reunification. Thus, FIBA considers Germany and West Germany as one entity and officially attributes all results of the DBB team since 1934 to Germany. Germany competed in their first FIBA World Championship in 1986 as West Germany and in 1994 for the first time as Germany.
  6. ^ The Socialist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1950–1990) qualified ten times under the name Yugoslavia prior to its breakup by the secession of many of its constituent republics in 1992.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qualified twice in 1998 and 2002 as Yugoslavia and in 2006 as Serbia and Montenegro after a name change in 2003. FR Yugoslavia and Serbia and Montenegro are considered the predecessors of the current Serbia team by FIBA; the latter competed for the first time as Serbia in the 2010 FIBA World Championship. These teams along with the other national teams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breakup of the original Yugoslavia (Croatia, Slovenia, Bosnia-Herzegovina and North Macedonia) are considered distinct entities from the Yugoslavia team of 1930–1990. Montenegro now also compete separately after independence in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