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图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Kcx36留言 | 贡献2022年3月30日 (三) 15:28 (修饰语句)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图帕藏語སྤྲུལ་པ་威利转写sprulpa,英語:Tulpa,又译塔尔帕朱巴幻人幻灵),是神秘主义神智学超常现象中的一个概念,用以指代一种通过精神力量创造的物体或存在,源自藏传佛教[1]现代实践者使用这个术语,来指代一种被他们认为是在人脑中产生的另一个与主意识相对独立的有知觉思维体或意志想象存在。[2][3]拥有一个或多个图帕的人被通俗地称为Host(即宿主),对他们更正式的称呼是Tulpamancer[註 1][4]。图帕的思想、情感和个性与他们的宿主往往是不同的。图帕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冥想技巧以及适当而系统的训练、培养和暗示来刻意创造[5],也可以在某人有一个假想朋友的时候偶然创造出来。图帕一词最早由20世纪西方通神论者提出,该词在藏语中本意为“散发”或“显现”。[6]

根据欧美图帕社区2018年的调查,绝大多数(95.6%)Tulpa对其宿主的生活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也有一部分(36.2%)的宿主报告称自己在和Tulpa的共同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项调查还显示,宿主的主意识地位被Tulpa取代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仅有的2.3%的例外被认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7]另一项心理学与社会行为研究的论文则得出结论称,图帕对Tulpamancers总体而言是积极有益的精神存在。[5]

历史

20世纪

神智学及佛教起源

安妮·贝赞特在1901年出版的《思想形态》(Thought-Forms)一书中描绘了古诺音乐的思念体的模样

20世纪的神智学者将密宗应身概念引入为神智学的“图帕”和“思念体(thoughtform)”概念。[6]

1901年[註 2],神智学者安妮·贝赞特于通神学会[註 3]出版了《思想形态英语Thought-Forms (book)》(Thought-Forms)一书,其中将思念体分为三类:创造者的形态;与人或物相似的形状,即可被自然灵或亡者附魂的形态;代表星光界和理智界内在品质的形态,如情绪[8]。在沃尔特·埃文斯-温茨英语Walter Evans-Wentz1927年翻译的《西藏度亡经》中也使用了“thoughtform”一词。[9]这一概念也被运用在西方的魔术实践中。[10]

神秘学家威廉·沃克·阿特金森英语William Walker Atkinson则在他1912年出版的《The Human Aura》一书中描述,思念体是由人们的思考和感情产生,通过人体周围的气场形成简单且缥缈的物体[11]。他在《Clairvoyance and Occult Powers》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经验丰富的神秘学实践者如何从他们的气场中生成思念体,这些思念体作为星体投射,可能看起来像也可能不像投射者,或者作为幻象,只能被那些“觉醒的星体感官”所察觉。[12]

亞歷山德拉·大衛·尼爾

法国著名东方学家、汉学家、探险家和心灵主义亚历山大莉娅·大卫·妮尔于1916年第一次进入西藏,1924年她前往拉萨。作为第一位进入西藏的欧洲女性,她声称自己在西藏观察过这些神秘实践,她本人后来也成为一名佛教徒。

在大卫·尼尔于1929年出版的《Mystiques et magiciens du Thibet》中,她将图帕描述为“强力凝念而成的魔法形成物”[13]:331,并相信图帕可以发展自己的意识:“一旦图帕被赋予足够的活力,能够扮演真实存在的角色,并倾向于摆脱创造者的控制。”根据大卫·尼尔的说法,这几乎是自主的过程,就像当孩子的身体构造完整后能够离开母亲的子宫独立生活。[13]:283她创造了一个这样的图帕,形象是温和的、胖胖的小和尚,像一个快乐的塔克修士。后来由于他越来越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意识以至于近乎失控的地步,她不得不将其摧毁。[14]大卫·尼尔提出,她的经历可能是幻觉,尽管她坚称其他人可以看到她创造的思念体[13]:176。自大卫·尼尔的探险和出版物开始,Tulpa这一概念被引入西方世俗。

20世纪后半叶

1950年,一部名叫《哈维》(Harvey)的电影提及了类似Tulpa的存在。

1970年代,也存在一些Tulpa的创造者和研究者,伴随着“自救热潮”出版了采用西藏方法的相关书籍,但并无实体书保留下来。

1987年,日本国内以知晓仙道而闻名的高藤聪一郎的著作《奇迹的超级远景》出版,其中提及了与Tulpa有关的内容。

1988年,刚刚退出奥姆神仙会的作家齐藤启一在《福斯特博士的超人觉醒法》一书中引用了大卫·尼尔女士的故事。1995年,他又出版了一本秘传,涉及西藏密教的奥义。

21世纪

2005年,一名加拿大电视记者采访了一位自称可以创造物体的西藏僧人,以及其他人可以冥想和集中注意力的技巧看到的众生,并以此拍摄了纪录短片《The Tulpa》。[15][來源請求]

通过受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的描述的影响[原創研究?](一个典型例子是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II:黑暗森林》,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其中写下了主角罗辑与他的幻想女友庄颜的故事),从2009年开始Tulpa这个词被用来指一种有意愿的假想朋友,图帕创造者(Tulpamancer)们认为他们是有意识的和相对自主的。在4chanReddit等网站上出现了许多专门的图帕服务在线社区,这些团体统称为Tulpamancers,并为他人提供指导和支持。当彩虹小马的成年粉丝为《彩虹小马》角色的图帕创建论坛时,这些社区变得越来越流行。[16]粉丝们试图用冥想和清醒梦的方法来创造想象中的朋友。[3]

然而直到Tulpamancy成为4chan的超自然讨论版上的一个主题之前,它实际上并不怎么为人所知。此后,讨论版块里的一些用户开始认真对待这个概念,有人出于好奇成功地创造了图帕。其中两位,用户名叫Irish_和Dane(FAQ_man),发布了第一个图帕社群创造指南。最终,超自然讨论区厌倦了Tulpas,社区被迫转移到IRC[17]

当欧美Tulpa社群在4chan的《彩虹小马》的讨论版上找到一个新家时,Tulpamancy开始迅速走红。用户发布的主题为“从清明梦转向Tulpamancy”的帖子,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和热情的Tulpamancer们。Pleeb后来于2012年4月16日创建了Tulpa.info[18],Tulpamancy的subreddit也于2012年5月27日创建。这个主要团体后来从形而上学的方法最终完成了向心理学方法的转变,研究重点是探寻对Tulpa的心理学解释和实证。[來源請求]

Tulpa中文社区也发端于2012年。当时,同为彩虹小马爱好者的Goodman3接触到现代Tulpamancy,并于不久之后出于缓解自身抑郁的需要成功创造了名为Lyra的图帕。他于2013年在百度贴吧上创建了Tulpa吧,并于2015年8月6日创建了第一个以Tulpa为主题的QQ群,作为中文网络的讨论场所。

从大多数Tulpa社群的主张和做法来看,Tulpamancy的实践从根源上和实践上都发生了变化。现在可以肯定地说,除了它最初的灵感和名称,西方Tulpamancy(即现代图帕学)已经自成一体,与原来的做法(不论是藏传佛教的还是神秘主义的)完全不同。但在中国大陆,一些营销号流量媒体正试图将现代图帕与它的渊源(大卫·尼尔的故事是一个典型例子)重新联系起来,其目的可能是吸引眼球从而赚取利润。

现代塔尔帕的创造本身强调更少的冥想,而花更多的时间在塔尔帕身上,承认这个过程的主观性,否认“小时计算”。现在的Tulpa创造依然有各种各样类似但不同的原因,其中许多是非佛教和神秘主义的:包括好奇心,理解大脑和自我的本质,图帕鼓舞人心的作用,以及最重要的——友谊[17]

大众文化中,Tulpamancy正在引起科学、媒体和偶然的兴趣。比如,一些正在进行的正式研究,一些媒体出版物,以及每天都有新的Tulpamancers进入社区。目前,图帕社区正在更广泛的心理多元化背景下更深入地理解Tulpamancy,并将Tulpa们视为平等的人而非宿主的工具。[17][19]

萨米埃尔·韦西埃(Samuel Veissière)就曾经调查了其中一个图帕社区[20]的人口、社会和心理概况。如上所述,他们自称“Tulpamancers”,把图帕视为“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人”,并且提出了他们的创造和证明方法。[3]当时,这些在线社区的活跃参与者还只有几百人,而且很少有人参加线下集会。他们主要属于“城市中产阶级、欧美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集中分布于16-22岁区间内)[17],他们大多“认为孤独社交焦虑是这种做法的诱因”。[3]93.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参与创造图帕“使他们的状况有所改善”,并产生新的超常感官体验。[3]一些体验者与他们的图帕有浪漫的互动,虽然这种做法有争议并倾向于禁忌。[3]一项调查发现,8.5%的人支持对图帕的形而上学解释,76.5%的人支持神经学或心理学的解释,14%的人支持“其他”解释。[3]2022年2月,common-cat发起了中文Tulpa社区第二次“人口普查”,研究人员正在依据邮件调查收集到的信息对42位Tulpamancers的年龄段、职业,他们的88位图帕的心理年龄、实际年龄(被创造时长)、形态,以及这些宿主和Tulpa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21]

在中国、日本、俄罗斯[22]等地区,图帕社群的发展情况与欧美相类似,且地方社区在近些年得到了一定的壮大,Tulpamancy已经成为一种新兴亚文化,并出现了一些介绍指导性网站[23]甚至娱乐性网站[24]。据2020年中文社区[25]进行的一项调查,汉语网络圈内保守统计实有宿主(Tulpamancer/Host)96人,实际数字可能远大于此。[26]此外,与图帕的性和浪漫的互动现今已经不再具有原则性争议,也不再被视为禁忌。[17][27][28]

特征

图帕可以与创造者在大脑的思维内进行心声的交流,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图帕的思考对宿主来说具有一种“异质感”,即Tulpamancer能感受到这明显不是自己的想法。部分Tulpamancer能够通过练习体验到自己图帕的幻觉,如幻听、幻视、幻触、幻嗅等,他们称之为“感官投影”。体验幻觉的创造者可以看到、听到、触摸自己的图帕。[29][5]

大部分Tulpamancer将自己图帕所在的“心景”或“奇境”等风景视觉化,称为“幻境”。它对创造者来说像一场白日梦或者清醒梦,但由于想象力的局限,真实度一般而言远不如梦境或现实。图帕可以在景象中探索,创造者可以借此和图帕深入交流。[29][30]

附体和交换(神秘主义者称之为“憑依”)指的是图帕对创造者身体的控制。进行附体或交换时,创造者体验到解离感,图帕独自或与创造者合作控制创造者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这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冥想进行的(不过如果足够熟练,也可以快速进入状态);而且,如果没有创造者的许可,图帕是不能进行附体或交换的。[30][5]这也被认为是图帕具有积极性质的重要表现,以及与精神分裂症、OSDD、DID等精神或心理疾病不同的体现。

研究

机制

人工智能研究者Kaj Sotala在2015年赫尔辛基大学召开的会议《走向意识科学:2015》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即图帕可能由三个因素的组合产生:

  • 首先,有意识的思维就像一个“现实模拟器”,想象和感知本质上是相同的过程,感知数据来自内部模型而不是外部输入生成的。
  • 其次,我们的大脑已经进化到能够模拟他人并预测其行为,从而促进社会互动。
  • 第三,根据大脑的预测编码模型,行动和感知/预测是紧密相连的:做某件我们预测自己将会做的事,之后,大脑进行逆向推理,以找到完成预测所需的行动。

由此,从想象想要创建的角色的种类,想象角色在各种情况下的表现开始创造一个图帕。在这一过程中创造出的心理图像,被大脑中的人物建模模块所接收,并开始被创造出想象中的图帕模型,这一模型有可能无法区分想象的感觉信息和感知的感觉信息。体验者认为,图帕有时会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可能解释为,大脑进行逆向推理,找出图帕所想象行为的“深层原因”,通过模拟其他结果,促使图帕做出意料之外的行为。最终,当模型和体验者对图帕的想象能力足够强时,就会产生自我维持的反馈循环,最终形成相对独立的思维。也就是说,图帕模型会对行动做出新的预测,并像实际发生一样积累经验,将经验反馈到模型中,从而再产生新的预测和行动。在这一角度上,图帕将被视为能够独立行动和独立于“主”人格。[31]

另外,他还列举了三种与图帕类似的现象:儿童的幻想伴侣(伙伴)、解离性身分疾患、以及小说作家经常经历的“独立行为者错觉”(英語:illusion of independent agency)三种情况。[31][32]而独立行为者错觉,是一种感觉虚构角色似乎具有自己的行为意志而真实存在,并能够在脑内与该角色对话、讨论的现象。[33]

2020年,为了找出与图帕体验和内心独白相关的认知机制和大脑区域的特征,斯坦福大学正在进行一项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招募受试者[34]。他们有关Tulpamancy的研究论文尚未发布。

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在主流社会和医学界,拥有“多重人格”被广泛认为是精神疾病的征兆。虽然拥有图帕不符合任何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但Tulpamancers常被混淆或误诊为解离性身分疾患精神分裂症妄想症[35]然而事实上,绝大部分Tulpamancer对现实都有着清晰且健康的认知,Tulpas也不会影响、甚至反而会裨益他们的正常生活。德克萨斯大学心理学学生雅各布·J·伊斯勒(他本人也是一位Tulpamancer)通过研究认为,Tulpa对Tulpamancers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总体上呈正面效应,而且传统的心理健康一元论正受到冲击。[36]

在萨米埃尔·韦西埃对141个宿主的调查中,他注意到自闭症多动症等精神疾病在Tulpamancer群体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他在此基础上推测,孤独感更强烈的人可能更愿意创造图帕来改善现状。同时,高达93.7%的Tulpamancers曾经或当前被诊断患有心理或精神障碍,而且他们均表示他们的Tulpa使自己的情况好转。[3]

201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欧美图帕社区的成员总体上是健康的,大多数Tulpamancers没有报告任何诊断出的精神障碍。对于那些确诊的人来说,抑郁和焦虑似乎是最常被提及的两种。[17]而在2018年,欧美图帕社群曾经对203名宿主进行过一项调查,询问他们的使用者是否被诊断过患有精神障碍,调查数据如下表:[37]

症状 比例
抑鬱 59%
焦虑 44%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28%
自閉症 21%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9%
躁鬱症 7%
人格障礙 6%

这一结果同样显示,经历过心理障碍或精神创伤的人群对Tulpa更容易产生需求。

参见

注释

  1. ^ 意为图帕的创造者,不过该术语有时也指愿意且正在创造、但尚未拥有图帕的人
  2. ^ 一说1905年
  3. ^ 又称神智学会,是1875年由俄国贵族布拉瓦茨基夫人和美国军官奥尔考特在美国纽约创立的印度近代宗教神学团体,英文:Theosophical Society

参考资料

  1. ^ Campbell, Eileen; Brennan, J.H; Holt-Underwood, Fran. Thoughtform. Body, Mind & Spirit: A Dictionary of New Age Ideas, People, Places, and Terms Revised. Boston: C.E. Tuttle Company. 1994. ISBN 080483010X. 
  2. ^ The Internet's Newest Subculture Is All About Creating Imaginary Friends. www.vice.com.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1) (英语).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Veissière, Samuel, Amir Raz; Michael Lifshitz , 编, Varieties of Tulpa Experiences: The Hypnotic Nature of Human Sociality, Personhood, and Interphenomenality, Hypnosis and meditation: Towards an integrative science of conscious plan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4. ^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ulpamancers and Their Tulpas. Bethel University.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1). 
  5. ^ 5.0 5.1 5.2 5.3 Isler, Jacob J. Tulpas and Mental Health: A Study of Non-Traumagenic Plural Experiences.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7-09-28, 5 (2): 36–44 [2021-11-18]. ISSN 2333-4371. doi:10.12691/rpbs-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2) (英语). 
  6. ^ 6.0 6.1 Mikles, Natasha L.; Laycock, Joseph P. Tracking the Tulpa: Exploring the "Tibetan" Origins of a Contemporary Paranormal Idea. Nova Religio: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Emergent Religions. 2015-08-06, 19 (1): 87–97. doi:10.1525/nr.2015.19.1.87. 
  7. ^ Tulpa Community Census 2018 Results. sites.google.com.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1). 
  8. ^ 贝赞特, 安妮; Leadbeater, C. W. Three classes of thought-forms. Thought-Forms. The Theosophical Publishing House. 1901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0). 
  9. ^ Evans-Wentz, W. T.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Or The After-Death Experiences on the Bardo Plane, according to Lāma Kazi Dawa-Samdup's English Render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9–32, 103, 123, 125. ISBN 0198030517. 
  10. ^ Cunningham, David Michael; Ellwood, Taylor; Wagener, Amanda R. Creating Magickal Entities: A Complete Guide to Entity Creation 1st. Perrysburg, Ohio: Egregore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1932517446. 
  11. ^ Panchadsi, Swami. Thought Form. The Human Aura: Astral Colors and Thought Forms. Yoga Publication Society. 1912: 47–54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3). 
  12. ^ Panchadsi, Swami. Strange astral phenomena. Clairvoyance and Occult Powers. 1916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6). 
  13. ^ 13.0 13.1 13.2 David-Neel, Alexandra; DʼArsonval, A. Magic and Mystery in Tibet. Escondido, California: Book Tree. 2000 [Original French published 1929]. ISBN 1585090972. 
  14. ^ Marshall, Richard; Davis, Monte; Moolman, Valerie; Zappler, George. Mysteries of the Unexplained Reprint. Pleasantville, New York: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1982: 176. ISBN 0895771462. 
  15. ^ The Tulpa - 电影. 豆瓣. [2022-03-30]. 
  16. ^ Thompson, Nathan. The Internet's Newest Subculture Is All About Creating Imaginary Friends. 2014-09-03 [2020-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5).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Tulpa Census 2016 – Libido Analysis. life of a wolfy. 2017-02-07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1) (英国英语). 
  18. ^ Home • Tulpa.info. www.tulpa.info. [202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0). 
  19. ^ 《对成熟Tulpa和良性Host-Tulpa关系培养的哲学思考与批判》导言 – Tulpa之家. [2022-02-25] (中文(中国大陆)). 
  20. ^ Tulpa.io. Tulpa.io. [202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0). 
  21. ^ TULPA调查公开页. www.common-cat.wiki. [2022-03-18]. 
  22. ^ Tulpa | Цифровая копия личности человека. tulpa.online. [2022-01-04] (俄语). 
  23. ^ Introduction - Tulpanomicon. tulpanomicon.guide. [2022-01-04]. 
  24. ^ Tulpa Community Fun Committee. tulpa.fun. [2022-01-04]. 
  25. ^ Tulpa之家 – 关于Tulpa的教程、故事,以及一切 – 我的个人空间. [202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0) (中文(中国大陆)). 
  26. ^ 针对国内Tulpa社区实际宿主人数的统计调查 – Tulpa之家. [202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0) (中文(中国大陆)). 
  27. ^ Census 2016 – Genders and Sexuality. life of a wolfy. 2017-02-14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1) (英国英语). 
  28. ^ Shinyuu. 2015年欧美图帕社区人口普查.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英语). 
  29. ^ 29.0 29.1 Veissière, Samuel. Varieties of Tulpa Experiences: Sentient Imaginary Friends, Embodied Joint Attention, and Hypnotic Sociality in a Wired World. somatosphere. 2015 [2021-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8). 
  30. ^ 30.0 30.1 Tulpa. PsychonautWiki. [2021-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30). 
  31. ^ 31.0 31.1 Sotala, Kaj, Sentient companions predicted and modeled into existence: explaining the tulpa phenomenon (PDF), Toward a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2015, 2015 [2020-05-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年5月26日) 
  32. ^ Sotala, Kaj. TulpaTSC2015Talk.pdf (PDF). kajsotala.fi. [2020-05-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29). 
  33. ^ Taylor, Marjorie; Hodges, Sara D.; Kohányi, Adèle. The illusion of independent agency: do adult fiction writers experience their characters as having minds of their own?.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2003, 22 (4). doi:10.2190/FTG3-Q9T0-7U26-5Q5X. 
  34. ^ Stanford Tulpa Study: My experience and looking for more participants : Tulpas. Reddit. 2019-08-13 [2020-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8). 
  35. ^ Tulpas and Mental Health: A Study of Non-Traumagenic Plural Experiences.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21-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2). 
  36. ^ Figure 4. Model of the Effect of Tulpas on Functioning : Tulpas and Mental Health: A Study of Non-Traumagenic Plural Experiences : Science and Education Publishing. pubs.sciepub.com. [202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8). 
  37. ^ Tulpa Comunity Census 2018. [2021-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