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網路霸凌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幻の上帝留言 | 贡献2019年7月30日 (二) 18:01 (修正来源请求内容。)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網路霸凌」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国大陸网络欺凌
臺灣網路霸凌
港澳網上欺凌
馬來西亞网络霸凌

網路霸凌(英語:cyberbullying),又稱網路暴力[來源請求],是指一種在網路上發生的霸凌事件,屬於電腦犯罪的一種,乃網路世代的新興產物。根據加拿大對網路霸凌有深入研究的教育者、西北地區Keewatin區英语District of Keewatin教育局的教師Bill Belsey[1]的定義,網路霸凌是[2]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o support deliberate, repeated, and hostile behavior by an individual or group, that is intended to harm others.

由於網路的匿名特性,使得使用者往往不用表明身分,僅靠一個名稱,即通行整個網路。也因此,這類型的網路使用者藉由網路的此一特性,會展現出與日常生活不同的型態。常見的網絡霸凌方法有:

  1. 重複並且不斷地對其他網民使用言語暴力
  2. 重複並且不斷地對特定網民或網絡群體進行杯葛
  3. 模仿特定網民外表及行為特徵,並且加以羞辱。
  4. 把受害人之個人資料(如真實姓名,容貌等)公開,俗稱「起底」、「爆料」,但是有時受害者也會公布加害者之個人資料藉以自我保護,由於牽涉言論自由,犯罪加害者的個人隱私保護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5. 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相片中,或在這些相片旁加上誹謗性文字,俗稱「P圖」。
  6. 重複並且不斷地在論壇中以言語用發帖甚至以洗版等方式公開侮辱受害人。
  7. 重複並且不斷地傷害跟受害人有關的人士與朋友藉以孤立受害者, 稱為關係霸凌。
  8. 使用不同的帳戶及身份攻擊同一名受害人,導致受害人誤以為很多人討厭及攻擊他。
  9. 匿名誹謗

霸凌是種反社會行為,通常會造成受害人心靈創傷、扭曲,也會造成課業成就低落、人際疏離,甚至有可能逼迫受害人產生報復性攻擊行為,或使受害人轉而霸凌他人[3];對加害人也有一定影響,這些加害人成年後的犯罪率、酗酒現象比例相當高,具加害人特質的男性加害人有60%在24歲以前犯罪,非加害人特質的男性加害人則只有23%[4]。霸凌的種類包含肢體霸凌、言語霸凌、傷害跟受害人有關的人士與朋友藉以孤立受害者為關係霸凌非直接霸凌4種[5]。在受害者分析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肢體霸凌,女生受言語霸凌或性騷擾的比例較大。[6]

網路霸凌事件

楊又穎輕生事件

2015年4月21日,藝人楊又穎由於長期在職場遭受霸凌,因查覺熟悉友人於網路暗中造謠傷害,又於現實中安慰她,對於此事感到煎熬。於台中市住處吸入過量氦氣輕生身亡,得年24歲。[7]

根據當地英文電視台明珠台的新聞節目《明珠檔案》報導[8],一些在香港的著名網站,例如高登討論區經常可以找到上述第三、四項手法的霸凌實例。當中一個例子,包括在網上留言性騷擾香港大學社會運動人士陳巧文、電話和電郵恐嚇街頭劇團好戲量的成員等等。由於香港檢控網上罪行的技術仍然未算成熟,故犯罪者往往可以肆無忌憚、逍遙法外。[來源請求]

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黃成榮指,網民很多時受集體行動影響,「人做我又做」地進行「起底」(人肉搜索),不覺自己的霸凌行為,可將一個人摧毀,實十分危險。

黃成榮直言,作出這類網絡霸凌行為的人,是名副其實「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痛苦身上」。他解釋,不少人會透過在網上作出霸凌或「起底」行為,從而獲得快感和滿足感。

有時網民更是把「起底」行為,當作網絡遊戲的一種,比賽誰人可以取得更多資料,令自己在網絡世界受認同。

黃成榮指,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可能真的曾受過霸凌,所以藉網上空間平衡心理,或感覺現實生活苦悶,藉此行為找「樂趣」,不會考慮當事人的感受。即使知道「出事」,亦會對自己說「人人都咁做」以減低罪惡感[9]

武侯祠刻字事件

2015年5月2日,有網友發表微博聲稱,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所書前出師表石刻被人刻上了“路培国到此一遊,二〇一五四三十”的字樣。儘管媒體強調“不排除有人故意栽赃,冒用别人的名字留言”的可能性[10],但中國網民仍發起了缺乏認定證據的大規模人肉搜索行動,致使同名者無辜遭受網路霸凌帶來的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困擾。[11]

参考文献

引用

  1. ^ William Belsey在網上的簡歷. 2007-07-13 [2009-12-07]. [永久失效連結]
  2. ^ Cyber Bullying. 2005-03-23 [2009-12-07]. 
  3. ^ Ybarra, M.L.; Mitchell, K.J. Online aggressor/targets, aggressors, and targets:A comparison of associated youth charcteristic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London, England: Associatio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2004, 45: 1308–1316 (英语). 
  4. ^ Olweus, D.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 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1999: 28–48 (英语). 
  5. ^ Smith, P.K.; Madsen, K.; Moody, J. What causes the age decline in reports of being bullied in school? Towards a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risks of being bullied. Educational Research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1999, 41: 267–285 (英语). 
  6. ^ Harris, S.; Petrie, G.; Willoughby, W. Bullying among 9th grades:An exploratory study. NASSP. 
  7. ^ 宅男女神自殺亡 遺書控網路霸凌. 蘋果日報. 2015-04-23 [2015-04-23] (中文(臺灣)). 
  8. ^ 2008.12.21 明珠檔案 網上欺凌
  9. ^ 慘遭網友起底圍剿 「七折港女」想過輕生,頭條日報,2010年1月4日
  10. ^ 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碑文遭游客恶意刻字,馆方已初步恢复. 澎湃新聞. 2015-05-03 [2015-05-03] (中文(中国大陆)). 
  11. ^ 成都武侯祠文物遭恶意刻字,江苏同名小伙“躺枪”被人肉. 澎湃新聞. 2015-05-06 [2015-05-06] (中文(中国大陆)). 

來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