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刈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61.238.7.159留言2018年8月22日 (三) 08:36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刈包
表記
漢字 割包
白話字 koah-pau
台語羅馬字kuah-pau
方音符號ㄍㄨㄚㆷㄅㄠ

刈包,為臺灣一種發源自中國福建省福州小吃[1][2]。在日本中華街,尤其在以福州移民為主的長崎新地中華街稱之為角煮饅頭角煮まんじゅう),取其為滷五花肉夾饅頭之意。

簡介

刈包類似饅頭。兩者差別是饅頭為立體半球形,但刈包是長橢圓扁形,再對摺起來包餡料。

傳統餡料通有:片狀五花滷肉、酸菜、花生粉及香菜等。花生粉一般與糖混合,有甜味。另外,也有健康導向,以瘦肉代替五花肉的做法[2]。因為其形狀及內餡似老虎的嘴,所以在臺灣亦被稱作虎咬豬(hóo-kā-ti),其吃法如同漢堡般,故有「臺式漢堡」、「臺灣漢堡」之名[2],也常被暱稱為「包包」。

近年,臺灣商人將這種傳統食物重新包裝引領一波小吃創新的風潮,除了傳統白麵皮外,也出現了黑糖麵皮,內餡口味也變化出許多花樣,例如:加入萬巒豬腳香腸筊白筍(美人腿)、剝皮辣椒天婦羅、鴨胸、煎蛋雞排鱈魚排、日式叉燒肉鹹豬肉、爐烤杏鮑菇、照燒雞腿牛肉丸,甚至豬舌等新式刈包。因為這個緣故,不少人也稱刈包為「臺灣漢堡」(Taiwanese hamburger)。傳統上,刈包會搭配四神湯食用,後來開始出現以精釀啤酒、果汁或氣泡飲料佐餐的潮流並逐漸發展出「台酒配台食」的餐酒品飲美學。

另外,刈包在臺灣同時也是「尾禡」(尾牙)的應景食物。

讀音、寫法

香港的「叉包」,因餡料包括番茄生菜等美式漢堡配料,故被稱為「美式叉包」。

「刈」字華語音為yì,音同億,為割草之意,該字臺語念做ngāi[3]。但日常中,「刈包」慣以臺灣話「kuah-pau」發音,台文寫做「割包[1],因為「割」字在臺語中才有kuah的音[4]。也因此也常寫為華語、臺語皆同音的「掛包」。「刈包」於臺語音不合,可能只是「割包」的雅稱[5]

另外,香港有發售這種包的店舖稱之為「叉包」。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1.0 1.1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行政院教育部. [2012-06-02]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Taiwan THE HEART OF ASIA - Pork belly bun. Student Computing Facility. [2016-04-25] (英语). [永久失效連結]
  3. ^ 甘為霖. 甘字典. : 503 (英语). 
  4.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行政院教育部. [2018-07-08] (中文(臺灣)). 
  5. ^ 大紀元 - 【美食典故】割包刈包虎咬豬. 大紀元. [2012-06-02]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