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梵唄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WhitePhosphorus留言 | 贡献2017年7月13日 (四) 12:41 (spam)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梵唄簡單來說是指佛教的唱誦。其形式的原因是為了方便經文的諷誦,而漸漸形成具特定旋律與節奏的音聲組織。

「唄」是指運用旋律來諷誦經文,「梵」字則有較多重的意義,首先是代表與印度的連繫,此外也是代表微妙的音聲特質,能超越人世間的音樂。故此,「梵唄」一詞可解釋為「清淨的諷誦」。也因此,雖然比丘不應歌舞伎樂,也不應往觀歌舞伎樂,然而,佛陀卻宣揚「唄」有五種利益,包括「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疲勞、聲音不壞、語言易解」,可見「梵唄」與「音樂」是兩種不同的活動,含藏不同的意義[1]

梵唄的意涵是宗教與性靈的,而音樂則與宗教無必然關係。前者是與佛教儀式有密切的關係,並非像音樂常以個人或單曲的形式出現。

一般而言,課誦本並不提供旋律的標示,因此念誦經文就沒有既定的旋律。在台灣,梵唄的風格主要可以分「鼓山調」及「海潮音」兩種。

因為早期還到台灣的僧人多半是來自中國福建鼓山湧泉寺,因此他們唱誦的調稱為「鼓山調」。除「鼓山調」外,目前台灣梵唄的另一種唱腔為「海潮音」。它是1949年跟隨從中國浙江省江蘇省的僧人帶入台灣,因此,於1949年之前已經在台灣流傳的梵唄曲調可以泛稱為「鼓山調」,亦稱為「本省調」。海潮音則稱為「外省調」 。

「鼓山調」大致上的速度較快,骨幹音加花比較多, 而「海潮音」速度較為舒緩平穩,旋律比較簡單。所以,若令法會氣氛熱鬧,就使用「鼓山調」,但若需要莊嚴攝心的氣氛,則可使用「海潮音」[2]

資料來源

  1. ^ 陳欣宜. 台灣佛教梵唄教學之轉變與影響.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2011-05-27]. 
  2. ^ 陳碧燕. 梵唄與佛教音樂(上). 香光莊嚴. 2002, 72: 136–150 [2011-05-27]. 

參見

外部連結

梵呗简谱网易博客 http://fb15202104554.blog.163.com/

梵呗简谱百度相册 http://xiangce.baidu.com/FB15202104554

简谱字幕伴奏56网 http://fb15202104554.56.com

简谱字幕伴奏土豆网 http://www.tudou.com/home/_103904660

梵呗简谱的使用说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e8ee3890100ru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