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蠻
外观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4月28日) |
南蠻是中國古代北方或中原一帶的人對南部一些部族的称呼。[1]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
南蠻一詞最早載於周代,楚王直呼自己為「蠻夷」:「我蠻夷也 不與中國(中原)之號諡」[2]。諸夏也不承認其為「華夏」或「中國」。周天子命楚人說「鎮爾南方夷越之國,無侵中國」。晉人和鄭人皆稱其為「荊蠻」[3]。
學者盧美松在〈閩臺古代種族淵源〉說「蠻」是自稱,有「民、人」之意。而更直接的意思是自稱為「蛇」,其音緩讀則為「彌麟」、「冥靈」,如沈瑩《臨海水土志》:「山夷自呼為『彌麟』」,以及《莊子》:「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4]
稱謂演變
夏朝時稱卉服島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國。
先秦時稱北蠻、百越、庸、百濮、巴、蜀、僬僥、卉服島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國。
明清戰爭時期,曾效忠於大順的清軍將領李成棟及其部下亦稱南方人為「蠻子」:「丁每遇一人,輒呼蠻子獻寶」[6]。
而日本文化中的「南蠻」,當初與中文「南蠻」的意思相同,但自15世紀與歐洲進行貿易(詳見南蠻貿易)後,則指歐洲、東南亞地區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