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同盟:修订间差异
小 r2.6.5) (機器人 新增: als:Heilige Allianz |
Luckas-bot(留言 | 贡献) 小 r2.7.1) (機器人 新增: th:พันธมิตรอันศักดิ์สิทธิ์ |
||
第73行: | 第73行: | ||
[[sr:Света алијанса]] |
[[sr:Света алијанса]] |
||
[[sv:Heliga alliansen]] |
[[sv:Heliga alliansen]] |
||
[[th:พันธมิตรอันศักดิ์สิทธิ์]] |
|||
[[uk:Священний союз]] |
[[uk:Священний союз]] |
2011年8月6日 (六) 12:52的版本
神圣同盟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由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三个王国的国王于1815年9月26日在巴黎会晤时建立的一个同盟。欧洲大多数国家后来参加了这个松散的政治组织。
建立
神圣同盟首先是由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的。亚历山大特别地信奉宗教,而且受尤里安娜·冯·克吕德娜女伯爵的影响。冯·克吕德娜是崇信神秘学,她也被称为“神圣同盟之母”。亚历山大也是神圣同盟的协议的起草人。虽然发起这个同盟的三位君主信奉不同的基督宗教教派,但是他们还是建立了这个同盟:俄罗斯沙皇信东正教,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信天主教,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信新教。
1815年9月26日的成立宣言如下:
- “以神圣的和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之名义!基于此前三年里在欧洲爆发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出于其政府所奉信的、其政府将其全部希望寄托之于的神命为这些国家带来的福利,奥地利皇帝、普鲁士国王和俄罗斯沙皇陛下坚信需要将其互相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神圣的救世主所传导的不变的宗教的至高的真理的基础上。因此他们庄重宣言,目前的这份宣言唯一的目的在于相全世界宣告其坚定不移的决定:在向内管理其国家内政以及在向外与其它任何政府的政治关系的唯一标准是正直、仁爱和和平的要求。这些标准也是这些君主在处理其私人事务、以及在决策和他们所有举动的引导。这样他们才能够长久地设立人世的机构、克服人世的不足。”
同年11月19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八加入。除教宗国(反对跨宗教联盟)、奥斯曼帝国(不是基督徒,因此无法参加这个基督教组织)和英国外所有欧洲大陆的国家全部接受了参加这个同盟的呼吁。英国国王乔治四世虽然本人表示同意这个同盟,而且他個人也以汉诺威王国国王的身份参加了这个同盟,但是英国政府认为这个同盟只有抽象的基础声明,不包含任何义务,因此拒绝参加。这个同盟的目标在于维持君主制以及在维也纳会议上所决定的欧洲政治和国家体系,这个体系激化了国民内民族和社会运动的冲突。
尤其克萊門斯·梅特涅在“協調”时期奉行的保守政策加强了镇压(如檢查制度)。
1820年代里由于就希腊独立和比利时革命问题的分歧使得神圣同盟开始分裂。不过欧洲君主之间的团结互助原则一直维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内涵和组织
神圣同盟的签署人赞成君权神授的说法,将基督宗教看作是政治系统的基础。他们承诺以宗教維繫保护这个系统、在反对所有市民和民族国家运动员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並各自勸令子民信奉基督教義,以保護「宗教信仰、和平及公義」(即反對自由思想、市民动员及維持君权神授)為同盟間的最高目標
不過事實上,當日的君主沒有一個誠心接納這一同盟,但大部份都為應酬沙皇而在同盟條約上簽字,鄂圖曼帝國蘇丹、英國的國王及教皇更拒絕簽署盟約,奧地利外相梅特涅認為它是「高調而空洞無物」,不相信以宗教為名的保證能產生實質作用,英國外相卡蘇里更形容它是:
“一紙崇高神聖、虛無玄妙的胡言”
1815年11月20日俄罗斯、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建立的四国同盟被看作是神圣同盟的核心。不過實際上四國同盟更似彌補神聖同盟欠缺英國參與,內容空洞的缺點。这个四国同盟的协议包括定期聚会。1818年11月15日法国加入四国同盟后这个同盟成为了一个五国同盟。
对市民和民族主义运动的镇压
在1818年的亞琛會議上神圣同盟讨论对付德国的市民和民族主义运动的策略。在特拉波會議和萊柏克會議上神圣同盟决定出兵镇压意大利的市民起义,并间接决定支持土耳其镇压希腊独立运动。在神圣同盟的最后一次会议,1822年的凡羅拿會議上决定让法国镇压西班牙的市民革命。
七月革命后的重组
在维也纳会议上英国就已经彻底与封建保守的干涉政策决裂了。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使得神圣同盟丧失了其跨欧洲的特征和影响。1833年秋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重新复苏神圣同盟。它们组成了欧洲各国中不完全一致的封建保守阵营的核心。这个同盟由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势力俄罗斯领导人和组织。
没落和解散
1848年和1849年的革命被镇压后在保守的1850年代神圣同盟复苏,并成为沙皇支配德国的工具。随着市民阶层利益和民族国家在所有欧洲国家外交政策上的体现神圣同盟终结。
克里米亚战争最后导致了神圣同盟的结束。在1849年的大革命中奥地利依靠俄罗斯的帮助逃避了分裂的命运,但是在1854年6月3日就要求俄罗斯撤出多瑙河流域,而且在俄罗斯撤兵后自己占领了这个地区。此后奥地利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破裂。奥地利与普鲁士之间的关系也开始紧张。除此之外英国和拿破崙三世统治的法国在外交上向俄罗斯接近,由此奥地利有被孤立的危险。由此从维也纳会议以来所建立的欧洲各国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势力关系开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