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陣頭: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分類:​ fix
 
(未显示3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21行: 第21行:


* 依表演特性,可概分为文阵和武阵。
* 依表演特性,可概分为文阵和武阵。
** 文陣以歌舞為主,伴奏較完整,例如牛犁歌陣、牽亡歌陣等。
** 文陣以歌舞為主,伴奏較完整,例如牛犁歌陣、[[牽亡歌陣]]等。
** 武陣大多包含武術表演,伴奏樂器較簡單,例如[[宋江陣]]、[[舞龍舞獅]]等。<ref name=":0" /><ref name=":3">{{Cite book|title=臺灣藝術教育史|last=王麗雁,徐麗紗,林玫君,盧昭惠|publisher=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year=2008|isbn=9789860147469|pages=173|url=https://ed.arte.gov.tw/uploadfile/Book/2167_07.%E8%A1%A8%E6%BC%94%E8%97%9D%E8%A1%93%E6%95%99%E8%82%B2%E7%AF%87P163-P214.pdf|access-date=2023-04-28|archive-date=2023-04-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28090315/https://ed.arte.gov.tw/uploadfile/Book/2167_07.%E8%A1%A8%E6%BC%94%E8%97%9D%E8%A1%93%E6%95%99%E8%82%B2%E7%AF%87P163-P214.pdf|dead-url=no}}</ref>
** 武陣大多包含武術表演,伴奏樂器較簡單,例如[[宋江陣]]、[[舞龍]][[舞獅]]等。<ref name=":0" /><ref name=":3">{{Cite book|title=臺灣藝術教育史|last=王麗雁,徐麗紗,林玫君,盧昭惠|publisher=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year=2008|isbn=9789860147469|pages=173|url=https://ed.arte.gov.tw/uploadfile/Book/2167_07.%E8%A1%A8%E6%BC%94%E8%97%9D%E8%A1%93%E6%95%99%E8%82%B2%E7%AF%87P163-P214.pdf|access-date=2023-04-28|archive-date=2023-04-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28090315/https://ed.arte.gov.tw/uploadfile/Book/2167_07.%E8%A1%A8%E6%BC%94%E8%97%9D%E8%A1%93%E6%95%99%E8%82%B2%E7%AF%87P163-P214.pdf|dead-url=no}}</ref>
* 依人員組織,可分為庄頭陣、職業陣頭。
* 依人員組織,可分為庄頭陣、職業陣頭。
** 庄頭陣是由社區居民因血緣、地緣關係自發組成的業餘團體,多由廟宇負責陣頭的訓練。
** 庄頭陣是由社區居民因血緣、地緣關係自發組成的業餘團體,多由廟宇負責陣頭的訓練。

2024年8月25日 (日) 15:19的最新版本

陣頭
閩南語名稱?
全漢 陣頭
全羅 Tīn-thâu

陣頭是源自中國的傳統民俗技艺,是民间祭祀庙会喜庆的一部份。為了感謝神明的保佑,社區居民在神明出巡時隨隊護衛,延伸出邊走邊表演或沿街定點演出的形式,表演的內容擷取自雜技、小戲。「陣頭」一詞來自福州、閩南等中國沿海地區,在臺灣發揚光大,目前陣頭數量、種類以臺灣南部最多。[1][2]

歷史與變遷

[编辑]

時期,中國大陸移民來到臺灣,民間信仰及陣頭演出也隨之傳入。隨著時代變遷,全球化與在地化為陣頭帶來多元的發展,例如日治時期產生了日式神轎;受到流行文化影響,1960至1970年代產生了素蘭出嫁陣、孝女白琴,到了1980年代出現電子花車,2000年以後,陣頭的傳統音樂多被熱門流行音樂取代,並出現了電音三太子,另外鋼管舞十分風行。[3][4][5]

陣頭在臺灣北部都會區逐漸式微,在臺灣南部仍然興盛。因民俗文化保存與傳承受到重視,陣頭也出現在藝文活動的舞台,並於校園中推廣。[1]

特色

[编辑]

在行進中或於街道邊、廣場定點表演。演出時間較短,情節較單純,裝扮、道具、音樂也較簡單,形式自由,能夠因應場地或現場狀況即興表演,反映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與傳統。[3][6]

分類

[编辑]

臺灣陣頭種類眾多,分類不易,目前常見說法包含:[7]

  • 依表演特性,可概分为文阵和武阵。
  • 依人員組織,可分為庄頭陣、職業陣頭。
    • 庄頭陣是由社區居民因血緣、地緣關係自發組成的業餘團體,多由廟宇負責陣頭的訓練。
    • 1980年代以後,農村人口外流,組成陣頭越來越不容易,為因應廟會活動及婚喪喜慶的需求,而產生了營利表演的職業陣頭。[3][6][9][10]

常見陣頭

[编辑]

宋江阵蜈蚣陣、花鼓陣、大鼓阵、车鼓、桃花过渡、病囝歌、十八摸、牛犁歌陣、牽亡歌陣、竹馬陣、布馬陣、高蹺陣、七響陣、草鞋公陣、踏涼傘、跳鼓陣、十二婆姐陣、什家將八家将官將首舞龍舞獅藝閣北管南管等。[3][8]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蔡, 文婷. 人神共遊行——台灣的藝閣與陣頭. 台灣光華雜誌. 1991-07. 
  2. ^ 話說雜技:發展簡史. 傳統雜技主題知識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3. ^ 3.0 3.1 3.2 3.3 林, 茂賢. 陣頭的傳承與創新 (PDF). 臺灣學通訊 (國立臺灣圖書館). 2016-03-10: 4-7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28). 
  4. ^ 陳彥廷. 東港迎王祭10.4登場 謝絕辣妹團. 自由時報. 2015-09-11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5. ^ 謝孟穎、潘渝霈. 為何台灣人總愛瞧不起自己文化?當「電子花車」成低俗象徵,德國人卻這樣盛讚. 風傳媒. 2017-02-17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6. ^ 6.0 6.1 傳統表演藝術/雜技藝陣/概說與欣賞. 臺灣文化入口網. 文化部.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7. ^ 施德華. 臺南藝陣/藝陣文化. 臺南市藝陣資源網.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8. ^ 8.0 8.1 王麗雁,徐麗紗,林玫君,盧昭惠. 臺灣藝術教育史 (PDF).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2008: 173 [2023-04-28]. ISBN 978986014746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28). 
  9. ^ 謝國興. 唐山過臺灣的廟會陣頭:去中國化/更本土化?.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 2019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1). 
  10. ^ 謝, 國興. 台灣南部廟會的陣頭:從素蘭陣談起 (PDF). 中研院訊 (中央研究院). 2007-04-04, (1114)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