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語
晉語是漢藏語系漢語族的一種語言。由於部分晉語方言和其他官話互通度高[3],因而傳統上被認定是官話一支。然而近年來隨著調查的深入,晉語,尤其是呂梁片、并州片,被部分學者認為是漢語族下「獨立語言」。如果以不劃入官話為前提,若視漢語為語言,則晉語為其一級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視晉語為獨立語言者,則晉語下有數支晉語方言。晉語的地位跟官話、粵語、吳語、閩語、湘語、客語、贛語等相同,可被歸爲獨立語言或漢語下的一級方言。[4]
晉語 | |
---|---|
晉語 | |
發音 | /tɕiŋ˦˥ y˥˧/(太原腔) /tɕĩ˥˥ ʮ˦˩˨/(汾陽腔) /tɕiŋ˧˥ ny˥˧/(平遙腔) /tsiəŋ˥˧ ny˦˩˨/(吳堡腔、臨縣腔)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中國大陸 |
區域 | 山西省、內蒙古中西部、河北省西部及西北部、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西部、陝西省北部 |
母語使用人數 | 6305萬[1] (2007年) |
語系 |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cjy |
Glottolog | jiny1235 [2] |
晉語也是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截止1996年,晉語的使用者約為4500萬左右(不含汾河片),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位居世界第22名,在漢語中影響力僅次於官話、吳語、粵語和閩南語。[5][6]至2007年,晉語的母語使用者人數增至6305萬人,仍為世界100大語言之一。[1]
晉語是山西、陝北、河套等地區的主要語言,現代晉語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山西省、內蒙古中西部、陝西省北部、河北省西部、河南省北部等地區,以太原話為代表方言。晉語的命名來自於「山西省」,又被部分中國學者稱為晉方言。
最早提出將晉語自官話中劃分出來者,為語言學家李榮,他所依據的標準是「山西省及其毗連地區有入聲的方言」。不過,也有部份學者對此提出異議。[7]1987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裏首次列入晉語,2007年的國際認證 ISO 639-3 國際語種代號的編制中,國際標準化組織也把晉語列入,語言代碼為:ISO 639-3 cjy 。
歷史形成
編輯晉語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漢代,揚雄《方言》中所述的「趙、魏之西北方言」。現代晉語繼承了大量上古秦晉語的詞彙[8]。
漢語方言學學者喬全生認為,晉語是中古漢語西北方音的直系後嗣[9],在夏漢詞書《番漢合時掌中珠》中,可以看出很多痕跡都與晉語都有切合。
分立爭議
編輯由於部分晉語和其他官話溝通度高,傳統上一直被學界認定屬於官話[3]。1980年代以後,有晉語區的語言學家依據晉語之語音特點,提出晉語從官話獨立,但尚有爭議。
分立派
編輯- 1985李榮「官話方言的分區」《方言》
- 1986侯精一「晉語的分區(稿)」
- 1999___《現代晉語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 1997張振興「重讀『中國語言地圖集』」《方言》
- 2003喬全生「晉語與官話非同步發展」
- 2008___《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反分立派
編輯- 1998丁邦新《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 1998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研究
入聲性質的討論
編輯地域
編輯分布
編輯使用現代晉語的地區:
包含在這個地區的城市有山西省大部分城市太原、大同(廣靈縣除外)、朔州、忻州、呂梁、晉中、陽泉、長治、晉城等,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等,以及河北張家口和邯鄲縣區、河南濟源、新鄉(部分縣區)、焦作縣區、安陽(部分縣區),陝西榆林、延安等地。
臨汾市區、運城屬於中原官話汾河片,汾河片是否歸屬於晉語,目前存在爭議。
晉語的使用人口總計約有6305萬人(2007年,不包含汾河片)。
分片
編輯晉語可進而分為下面八支:
- 并州片(并州方言):分布在山西中部,包括太原、晉中以及呂梁東部平川地區。
- 呂梁片(呂梁方言):分布在山西省中部呂梁山區與陝西北部黃河沿岸部分地區,包括呂梁市西部、臨汾市西北部五縣、榆林市東南部等地區。其中又可分為以北部興縣、嵐縣為主的興嵐小片,以中部地區中陽、柳林、方山、臨縣、離石為主的離石小片和以南部以隰縣、石樓、交口為主的隰州片小區。
- 上黨片(上黨方言):分布在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地區,分為以長治為代表的長治小片和以晉城為代表的晉城小片[10]
- 五臺片(忻州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內蒙古中部、陝西北部,包括忻州、神木等市。
- 邯新片(邯鄲-新鄉方言):分布在河北南部與河南北部,包括邯鄲、焦作、濟源、安陽等。
- 大包片(大同-包頭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河北省西部與內蒙古西部和陝西北部,包括大同、包頭、鄂爾多斯、榆林等市。
- 張呼片(張家口-呼和浩特方言):分布在河北省西北部與內蒙古中部部分地區,包括張家口、呼和浩特、烏蘭察布等市。
- 志延片(陝西省的志丹-延川方言),包括延安等市。
另有汾河片是否屬於晉語,目前存在爭議:分布在山西省南部,包括臨汾、運城及河西的韓城、合陽、宜川
北京延慶話是否屬於晉語-張呼片,目前也存在爭議:因該方言為晉語至北京官話的過渡,也有將該方言劃歸北京官話的呼聲。
語音
編輯聲母
編輯晉語的尖團音演變狀況在各個地區很不一樣。大致說來,東南部分地區區分尖團,中部(如平遙)能夠區分一部分尖團音,北部(如河套)完全不能區分尖團音。整個晉語的尖團音現狀堪稱漢語尖團音發展過程的博物館,清晰地見證了尖音與團音的各個發展時期。
晉語的全濁聲母清化後的演化方式,按地區大致分五種:
- 平仄都不送氣:分布於并州片(除太原市區及太原以北以東)。
- 平仄都送氣:分布於呂梁片南部(隰州小片)、汾河片、志延片。
- 平聲與入聲送氣,上聲與去聲不送氣:分布於呂梁片北部、五台片部分地區。這是第2種方式與第4種方式的過度類型(?)。
- 仄送平收,即仄聲送氣而平聲不送氣:非常罕見,目前就知道襄汾有這種送氣模式。
- 平送仄收,即平聲送氣而仄聲不送氣:其他地區都是這種類型,這種類型是晉語全濁聲母演化的主要方式。
晉語其他聲母的特點:
- 常母讀擦音([ʂ、s]):分布於呂梁片、幷州片、汾河片地區。其他地區字數都非常少,故不計入。
- 崇母讀擦音([ʂ、s]),幷州片、汾河片絳州小片地區。其他地區字數都非常少,故不計入。
- 孃母獨立,汾州地帶多讀[nz、ɳ]為獨立聲母並且字數較多,其他地區有少數字併入日母,不獨立。
- 微母獨立讀[v]分布於汾河片、呂梁南部(隰州小片)。
- 古見、溪母開口二、四等字白讀聲母爲[tʂ、tʂʰ],分布於汾河片部分地區與上黨片部分地區。
- 古匣、曉母開口二、等字白讀聲母為[x],大部分晉語都有。
- 古梗攝二等莊組舒聲字,白讀聲母爲翹舌,分布於汾河片、幷州片、呂梁片。
- 特殊的齶化,除去尖團合流,在晉語中還有其他幾種特殊的齶化,有些地方透母細音齶化爲[tɕʰ],有些地方來母配撮口呼齶化丟失聲母,有些地方來曉(匣)配撮口呼變爲蟹止合口三等文讀。
- 擦化,上黨、邯新、大包、張呼、汾河片幾乎沒有,并州片常見;擦化後通常產生茲=雞=[tsɿ]這種現象,如汾陽、偏關、古交、太原北郊
晉語塞音聲母很有特點:
- 塞音聲母ptk帶有舌根擦音x。送氣塞音聲母p't'k'帶有舌根擦音現象比較明顯。(晉城話的入聲沒有喉塞韻,澤州話中的入聲字不具有獨立的調類調值,而隨韻母的聲調變化與非入聲字區分)
- 鼻音聲母帶有同部位的塞音聲母,如拿/nda/、馬/mba/、我/ŋgie/(嵐縣)
地點\字 | 咬 | 雔(仇) | 嘗 | 水 | 煠(炸) | 碾 | 蟲 | 魚 | 鞋 | 我 | 西 | 惜 | 霧 | 澆 | 淚 | 影 |
---|---|---|---|---|---|---|---|---|---|---|---|---|---|---|---|---|
平遙 | ȵȡiɔ | tʂʰəu | suə | suei | tsʌʔ | ɳɑŋ | tsuŋ | ȵȡy | xæ | ŋgiᴇ | sei | ɕiʌʔ | u | tɕiɔ | luei | i |
汾陽 | ȵȡiau | tʂʰou | tʂʰuɔ | ʂui | tsɛʔ | ɳɑŋ | tʂʰuŋ | ʮ | xai | ŋgi | sɿ | ɕieʔ | v | tɕiɯ | lʮ | ɿ |
吳堡 | ȵȡio | ʂɑo | ʂɤu | suɛe | tsʰɑʔ | ʐie | tsʰuəŋ | ȵȡy | xɑe | ŋgɤu | sɛe | siəʔ | u | tɕiɤ | luɛe | i |
興縣 | ȵȡiɔu | tʂʰəu | ʂɤ | ɕy | tsʰaʔ | ʐẽn | tsʰuəŋ | ȵȡy | xai | ŋgɤ | ɕi | ɕiəʔ | u | tɕiɯu | ly | i |
長治 | iɔ | tsʰəu | tsʰɑŋ | suei | tsɑʔ | iɑŋ(地名) | tsʰuŋ | y | ɕiɛ | uə | ɕi | ɕiəʔ | u | tɕiɔ | luei | iŋ |
萬榮 | ȵiɑu | tʂʰəu | ʂɤ | fu | sɑ | ȵiæ̃ | pfʰʌŋ | ȵy | xai | ŋɤ | ɕi | ɕi | vu | tʂɑu | y | ȵiᴇ |
大同 | iɐo | tʂʰəu | tʂʰɒ | ʂuɛe | tsa | ȵiɛ | tʂʰuəɣ | y | ɕiɛ | vo | ɕi | ɕiəʔ | u | tɕiɐo | lɛe | iəɣ |
韻母
編輯- 古麻三開與麻二開、戈三合韻母相同(即有麻三),分布於汾河片全片、呂梁片中南部(離石小片、隰州小片)
- 古豪韻白讀韻母爲/u/,分布於除邯新片外的所有晉語
- 古見組咸山攝一等≠二等,主要分布於呂梁、幷州,五台片一部分地區也有
- 曾一≠梗二,主要分布於呂梁、幷州、汾河,五台片一部分地區也有
- 曾≠梗,主要分布於汾河片解州小片
- 宕≠江,主要分布於汾河片解州小片,呂梁河西靠南(清澗一帶)
- 古止攝合口三等≠蟹攝合口三等,主要分布於汾河片解州小片。
- 古泥組模韻讀今讀[əu],分布於絕大多數晉語
- 古蟹攝一等≠二等,分布於呂梁、幷州片
- 古效攝一二等≠三四等,分布於呂梁、幷州片
- 古止攝合口一等≠三等,主要分布於呂梁、幷州、汾河片。
- 古咸山攝二等≠三四等,主要分布於呂梁、幷州、五台片部分地區。
- 古來母鐸開讀[lau4],少見於邯新、汾河、上黨片
地點\字 | 眼 | 攆 | 朋 | 棚 | 堡 | 最 | 醉 | 師 | 茄 | 揩 | 孩 | 鞋 | 寒 | 鹹 | 瞎 | 麥 | 墨 | 塞 |
---|---|---|---|---|---|---|---|---|---|---|---|---|---|---|---|---|---|---|
太谷 | ȵȡiẽ | ȵȡiẽ | pʰə̃ | pie | pu | tsuei | tɕy | sɐ˞ | tɕie | tɕʰiai | xai(按理xei) | xai | xẽ | xã | xaʔ | mbiɛʔ | mbieʔ | ɕieʔ |
汾陽 | ȵȡiã | ȵȡi | pʰə̃ | pʰia | pʉ | tʂui | tsʮ | sɿ | tɕi | tɕʰiai | xei | xai | ɕi | xã | xaʔ | mbiɛʔ | mbieʔ | ɕieʔ |
嵐縣 | ȵȡiɑŋ | ȵȡiẽ | pʰəŋ | pʰie | pu | tsuei | tɕy | sɿ | tɕʰie | tɕʰiai | xei | xai | xiẽ | xã | xɑʔ | mbiɑʔ | mbiəʔ | ɕiəʔ |
平魯 | ie | ȵie | pʰəɣ | pʰəɣ | pu | tsuei | tsuei | sɿ | tɕʰie | tɕʰie | xai | ɕie | xæ | ɕie | ɕiaʔ | mai | mai | ɕiəʔ |
忻州 | ȵȡiɑ̃ | ȵȡiᴇ̃ | pʰəŋ | pʰiᴇ | pu | tsuei | tsuei | sɿ | tɕʰiᴇ | tɕʰiæᴇ | xæᴇ | xæᴇ | xɑ̃ | xɑ̃ | xɑʔ | mbiᴇʔ | mbiəʔ | ɕiəʔ |
新絳 | ȵiɑ̃ | ȵiɑ̃ | pʰəŋ | pʰie | pu | tsuei | tɕy | sɿ | tɕʰia | kʰai | xai | xai | xɑ̃ | xɑ̃ | xa | mei | mei | sei |
陽泉 | iæ | ȵiæ | pʰəŋ | pʰəŋ | paɔ | tsuei | tsuei | sɿ | tɕʰie | tɕʰie | xæe | ɕie | xæ | ɕiæ | ɕiəʔ | mæe | miəʔ | ɕiəʔ |
聲調
編輯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如晉城話、太原話等),部分地區有六個(如嵐縣話、臨縣話等)、七個或四個聲調,在最新的調查中發現壺關縣樹掌話擁有8個聲調(入聲三分)。
地點\調值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陰去 | 陽去 | 陰入 | 陽入 |
---|---|---|---|---|---|---|---|
平遙 | 13 | 53 | 35 | ʔ54 | ʔ35 | ||
太谷 | 22 | 323 | 45 | ʔ11 | ʔ434 | ||
太原 | 11 | 53 | 45 | ʔ2 | ʔ54 | ||
清徐(清源) | 11 | 53 | 35 | ʔ2 | ʔ54 | ||
榆次 | 11 | 53 | 35 | ʔ21 | ʔ54 | ||
汾陽 | 324 | 22 | 312 | 55 | ʔ2 | ʔ312 | |
吳堡 | 213 | 33 | 412 | 53 | ʔ3 | ʔ213 | |
興縣 | 324 | 55 | 312(324) | 53 | ʔ5(ʔ55) | ʔ312 | |
嵐縣 | 214 | 44 | 312 | 53 | ʔ4 | ʔ312 | |
長治 | 213 | 24 | 534 | 44 | 53 | ʔ21/54 | ʔ45/54 |
忻州 | 313 | 31 | 313 | 53 | ʔ2 | ||
神木 | 213 | 44 | 213 | 53 | ʔ4 | ||
五臺 | 224 | 33 | 312 | 53 | ʔ3 | ʔ312 | |
萬榮 | 51 | 24 | 55 | 33 | 歸陰平 | 歸陽平 | |
新絳 | 53 | 325 | 44 | 31 | 歸去聲 | 歸陽平 | |
陽泉 | 312 | 44 | 53 | 24 | ʔ4 | ||
朔州 | 312 | 334 | 312 | 53 | ʔ34 | ||
大同 | 31 | 313 | 54 | 24 | ʔ32 | ||
廣靈 | 53 | 31 | 55 | 213 | 歸陰平 | 歸陽平 |
入聲
編輯晉語與多數官話的方言不同,大部分仍然保有韻尾的喉塞音,而這在漢語的南方諸口語中才比較常見。因此,晉語保有了韻尾帶有喉塞音的入聲。由於在官話方言中,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僅局部)仍有入聲,故或有認為晉語和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應採取相同的處理方法,同被歸作官話的幾種方言。
入聲舒化現象:一些地區的部分入聲韻喉塞尾有弱化和消失的現象,如在榆次、清徐、呼和浩特等地方言中,部分的aʔ,iaʔ,uaʔ,yaʔ等韻母,已經沒有喉塞尾,但由於保留了特殊的主元音,所以並不與其他舒聲韻相混。一些其他地區的方言也存在類似的現象,有人認為晉城話的入聲沒有喉塞音尾[11],而據《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晉城話的入聲有喉塞音。[12] 在雁北晉語老派中,絕大多數清入讀入聲、全濁入歸陽平、次濁入歸去聲;如麥讀賣,匿讀膩,歷讀利,月讀願等。同時也有一部分舒聲讀入;如都讀督,個讀圪,上讀式,死讀趿(səʔ),下讀瞎,是讀趿(səʔ),去讀七,處讀出,瓜讀刮,母讀木,腐讀福,話讀忽,兄讀肅,方讀福,夫讀福,父讀福,唬讀忽等。
陰平 | |
陽平 | 盒蝶察折奪實薄鑿著學直值食蝕帛席笛敵伏服 |
上聲 | 抹索雀角 |
去聲 | 辣裂熱月越蜜落駱藥墨匿麥脈益目木陸溢歷 |
連讀變調
編輯晉語的聲調有連讀變調現象,亦即字的聲調會根據它相鄰的字而變化。晉語連讀變調在各種漢語裡顯得特別的地方有:
- 變調的規則會根據相鄰的字的語法功能而不同。因此形容詞-名詞複合詞及動詞-賓語複合詞使用不同的變調規則。
- 當每個字單獨發音時,合併的聲調可能會在連讀變調時分化出來。
語法和辭彙
編輯晉語使用前綴,譬如圪 /kəʔ/, 唿(忽) /xuəʔ/ 及嘿(黑)/xəʔ/, 𠯐(入、日)/ʐ(z)əʔ/,吥(不)/pəʔ/,來構成不同種類的派生詞。例如:𠯐(日)鬼(胡鬧、搞鬼)← 鬼;這些前綴多半沒有意義。
圪頭詞
編輯晉語很有特點的一類詞彙,因其都帶有前綴「圪」,例如「圪嶗」,「圪蛋」,故名圪頭詞。
合音詞
編輯部分地區有合音情況,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個。例如:
分音詞
編輯晉語常把單音節字分割為兩個字,即分音詞,從而產生新的詞語。例如:
- /pəʔ ləŋ/ ← 蹦 /pəŋ/
- /tʰəʔ luɤ/ ← 拖 /tʰuɤ/
- /kuəʔ la/ ← 刮 /kua/
- /xəʔ lɒ̃/ ← 巷 /xɒ̃/
- (以上為太原話)
在其他中國方言,包括普通話中也有類似詞語(例如:窟窿 kūlong ← 孔 kǒng),只是這些詞語在晉語中更為常見。
指示代詞
編輯部分晉語方言(如和順話等)有三種不同的指示詞(近指、中指、遠指),普通話只有「這個」及「那個」兩種。
特色用字
編輯正寫 | 俗寫 | 解釋 |
---|---|---|
拋 | 炮、泡 | 直落,引申爲滾開;廣韻匹皃切。 |
𩅠 | 諵、難 | 泥濘,陷入泥中。此字爲擴B區字,推薦寫作「湳」;集韻尼賺切。 |
將 | 張、者 | 助詞,用在作謂語的動詞或形容詞之後,表示動作趨向的「來」、「去」之前;廣韻即良切。 |
女 | 奴、汝 | 女之白讀,常見有人寫「奴」。 |
燣 | 藍、蘭 | 用微火炒;廣韻盧含切。 |
攲 | 機 | 持箸取物;廣韻居宜切。 |
寄 | 技 | 把東西藏起來;廣韻居義切。 |
擡 | 臺 | 把東西藏起來(南邊),萬能動詞(北邊);廣韻徒哀切。 |
炕 | 渴、抗 | 渴。炕牀之字本作「匟」;廣韻苦浪切。 |
瑕 | 哈、罅 | 稍拉開(門);廣韻胡加切。 |
呵 | 蒸、餾;廣韻虎何切。 | |
襾 | 牙 | 稍拉開(門);《說文解字》「覆也。衣駕切。」。 |
𥽸 | 灓 | 混沌不清,常用來形容稀飯米多,顯稠;集韻龍卷切。 |
臠 | 脟 | (用手指)擰;廣韻力兗切。 |
沙 | 廈 | 挑揀;廣韻所嫁切。 |
研 | 年 | 硌;廣韻五堅切。 |
蹎 | 顛 | (疾)走,(快)跑;廣韻都年切。 |
奓 | 炸 | 張,開,擴,例如「獅毛奓鬼」一詞 ;集韻徒管切。 |
㪥 | 渣 | 踩,另有「蹅」字晚出,疑從此引申 ;廣韻側加切,以指按也。 |
搕𢶍 | 惡殺 | 垃圾,推薦寫作「搕颯」 ;廣韻烏合切,以手盍也又搕𢶍糞也。 |
𪖥 | 擤、洗 | 鼻去涕;廣韻虛豈切。 |
恘 | 丘、秋 | 歪、轉、掉(過),另有分音說法刻[kʰəʔ]流①[liəu];廣韻去秋切,戾也。 |
惜 | 吸、襲 | 用於「惜人」;廣韻思積切。 |
揩 | 汧 | 揩摨摩拭;廣韻口皆切。 |
耕 | 加、接 | 犂也;廣韻古莖切。 |
苶、獃 | 捏、鑷 | 傻,此二字皆音韻不符,難證;廣韻奴結切、奴協切,五來切。 |
舁 | 余 | 擡,舉;廣韻以諸切。 |
豚、𡱂 | 㞘、𡰪、䐁 | 屁股,(動物的)尾巴;玉篇都谷切。 |
𧰵 | 厾 | (用筆、指頭等輕點)輕擊;唐韻冬毒切。 |
寐 | 迷 | 無精打采,常用於「寐糊」;廣韻彌二切。 |
𢜶 | 掃、哨 | 常用於「性𢜶」,「涼𢜶」;集韻先到切,快性也。 |
燒 | 少 | 霞,出霞;廣韻失照切。 |
扔 | 耳 | 白讀音;廣韻如乗切、而證切。 |
摱 | 瞞、饅 | 投擲、扔;集韻模元切,引也。 |
野 | 也 | 遺失,不同於撂,無意;廣韻羊者切。 |
憨 | 涎、頜 | 用於「憨水」,此字韓城、河津讀後鼻音亦可證明;廣韻呼談切。 |
澥 | 害、解 | 加水使糊狀物或膠狀物變稀,攪拌;廣韻胡買切。 |
去 | 刻、克 | 動詞;廣韻羌舉切。 |
及 | 圪 | 趨向補語標記;廣韻其立切。 |
砑 | 壓、軋 | 碾;廣韻吾駕切。 |
剛 | 將 | 讀音特殊,有介音;廣韻古郎切。 |
今 | 眞 | 讀音特殊,顎化;廣韻居吟切。 |
志 | 至、置 | 稱;廣韻職吏切。 |
灺 | 熄、謝 | 熄滅(燈燭);廣韻徐野切。 |
蔔 | 貝 | 文讀,用於「蘿蔔」;廣韻蒲北切。 |
饋 | 貢、供 | 用於「饋獻」;廣韻求位切,餉也。 |
抳 | 尼 | 壓碎,磨;集韻女夷切,硏也。 |
詞彙差異
編輯地點\詞匯 | 玉米 | 高粱 | 外公 | 外婆 | 月亮 | 馬鈴薯 | 頭 | 老鼠 | 鼻涕 | 藕 |
---|---|---|---|---|---|---|---|---|---|---|
大同 | 玉茭子 | 茭子 | 姥爺 | 姥姥 | 月亮/月兒爺 | 山藥 | 腦袋 | 耗子 | 濃帶 | 蓮菜 |
平遙 | 玉茭 | 䵚黍 | 簡爺 | 擺擺 | 月明爺 | 山藥蛋 | 的老 | 咕兒 | 鼻涕 | 藕根 |
太谷 | 玉茭子 | 茭子 | 外爺 | 婆婆 | 月明(爺) | 山藥蛋 | 的老 | 老鼠 | 鼻涕 | 藕根 |
太原 | 玉茭子 | 茭子 | 姥爺 | 姥姥/姥孃 | 月明(爺) | 山藥蛋 | 的腦 | 老鼠 | 鼻子 | 藕根/蓮菜 |
清徐(清源) | 玉茭子 | 茭(子) | 外爺 | 婆婆 | 月明(爺) | 山藥蛋 | 的老 | (毛)咕兒 | 鼻涕 | 藕根 |
汾陽 | 玉䵚黍 | 䵚黍 | 簡爺/簡兒 | 婆婆 | 月亮 | 山藥蛋兒 | 的腦 | (毛)咕兒 | 鼻涕 | 藕根 |
吳堡 | 玉䵚黍 | 䵚黍 | 簡爺 | 簡婆 | 月明 | 山蔓兒/山藥 | 腦② | 老鼠 | 鼻子 | 蓮菜 |
臨縣 | 玉䵚黍 | 䵚黍 | 簡兒 | 簡婆/婆婆 | 月明 | 山藥 | 腦② | 圪旯④家/咕兒(家)/爲家家 | 鼻涕 | 蓮菜 |
嵐縣 | 玉䵚黍 | 䵚黍 | 簡爺 | 簡婆 | 月明 | 山藥 | 腦② | 老鼠 | 鼻涕 | 蓮菜 |
長治 | 玉茭 | 茭子 | 姥爺 | 姥姥 | 月明兒 | 地瓜蛋兒 | 得老 | 老耗子 | 鼻涕 | 蓮菜 |
忻州 | 玉茭子 | 茭子 | 姥爺 | 姥孃 | 月明/月爺爺 | 山藥(蛋) | 的(təʔ)老 | 咕兒/耗子 | 沫涕/濃帶 | 藕根 |
神木 | 金䵚黍兒 | 䵚黍 | 簡爺 | 簡婆 | 月兒 | 山蔓菁兒/山藥 | 腦②/的老 | 老鼠 | 鼻子 | 蓮菜 |
靜樂 | 玉茭子 | 䵚黍 | 簡爺 | 簡婆 | 月明/月亮 | 山藥 | 腦②/的老 | 老鼠 | 沫涕 | 蓮菜 |
萬榮 | 玉䵚黍/玉米 | 䵚黍 | 舅舍爺 | 舅舍孃 | 月爺 | 洋芋(子) | 得腦/登腦 | 老鼠 | 鼻子/鼻涕 | 蓮菜 |
新絳 | 玉䵚黍 | 䵚黍 | 舅舍爺 | 舅舍孃 | 月兒(爺) | 山藥蛋 | 等腦 | 老鼠 | 鼻涕 | 藕 |
和順 | 玉茭 | 茭 | 姥爺 | 姥孃 | 月兒 | 山藥 | 得腦 | 老鼠 | 鼻兒 | 藕 |
晉城 | 玉茭 | 茭蕎 | 姥爺 | 姥姥 | 月明/月亮 | 地豆兒 | 圪腦 | 老鼠 | 鼻涕 | 藕/蓮菜 |
廣靈 | 玉黍棒兒 | 高粱 | 姥爺 | 姥姥/外祖母 | 月亮爺 | 山藥(讀要) | 腦袋 | 耗子 | 濃帶 | 藕根 |
①陰平、②陽平、③上聲、④陰去、⑤陽去,一般晉語不分陰陽去,如「圪旯」的「旯」是分音,無法探究其是陰是陽,要根據分音前的字來分析。
大部分地區「鼻涕」中「鼻」的讀音同「不」,而非一般「鼻子」的「鼻」。
「頭」中寫作「得」的一律有介音,忻州[təʔ]音節只用於təʔ老,一般情況「的」讀[tiəʔ]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Nationalencyklopedin "Världens 100 största språk 2007"(2007年世界100大語言)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晉語.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3.0 3.1 「太原方言的詞彙與其他方言比較,結果認為晉方言的詞彙與官話方言非常接近。」喬全生. 晋方言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PDF): 10. [2019-05-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0).
- ^ SIL International. cjy ISO 639-3. iso639-3.sil.org. [201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 ^ Top 100 Languages by Population. [201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9).
- ^ Ethnologue. Chinese, Jinyu - Ethnologue. [201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英語).
- ^ 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46頁
- ^ 盧芸生. 《詩經》古詞在內蒙古西部方言裡的孑遺[J].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3):6.
- ^ 張曉麗. 晋方言语音史研究. 太原晚報. 2009-12-11 [2013-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2).
- ^ 關於晉城話的歸屬,著名語言學家沈明在權威學術期刊《方言》2006年第4期第343-356頁的《晉語的分區》一文中曾進行過詳細敘述,晉城陽城等方言屬上黨片晉城小片,認為之前的方案將晉城話歸屬邯新片有不妥之處,故進行了調整。
- ^ 焦妮娜《語言研究》2007年第02期-晉城話中的入聲字,"晉城話入聲沒有喉噻韻,也沒有獨立的調類,已經相當微弱,大部分陽入聲字已讀舒聲"
- ^ 侯精一、溫端政等.《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1993.晉城音系
書目
編輯- 1936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上海:商務印書館
- 1998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 2002侯精一.《現代漢語方言概論》北京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 7-5320-8084-6.
- 2006侯精一.《現代晉語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 ISBN 7-1000-2562-1.
- 2008喬全生《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 2011趙傑《絲綢之路語言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相關古籍
編輯- [明末]傅山《霜紅龕集》
- [清]賈存仁《等韻精要》
- [清]祁寯藻《馬首農言》
- [清]佚名《新刊校正方言應用雜字》
- 1992劉文炳《徐溝語言志》
外部連結
編輯-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查詢晉語各方言單字發音(現代>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