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

中国建筑学家(1901-1972)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貫廣東新會,生於日本東京,男,中國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建築教育家,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文化遺產。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與呂彥直劉敦楨童寯楊廷寶合稱「建築五宗師」。

梁思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第三屆人大常務委員
個人資料
出生(1901-04-20)1901年4月20日
 大日本帝國東京
逝世1972年1月9日(1972歲—01—09)(70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北京醫院
墓地八寶山革命公墓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黨1953年-1972年: 中國民主同盟
1959年-1972年: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配偶林徽因
1928年結婚—1955年林徽因逝世)

林洙
1962年結婚—1972年梁思成逝世)
親屬父:梁啟超
母:李蕙仙
子:梁從誡(1932年-2010年)
女:梁再冰(1929年生)
弟:梁思永梁思忠梁思達梁思禮
姐妹:梁思順梁思莊梁思懿、梁思寧
知名於
  • 創辦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築學系--東北大學建築系
  • 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
  • 國務院批准由中國建築學會授予中國建築師的最高榮譽獎「梁思成建築獎」,代表中國建築設計高水平的國家獎項:
    自2001年起,該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設梁思成建築獎2名,提名獎2至4名。每位建築獎獲得的人員,將從《梁思成獎勵基金》中獲得10萬元人民幣的獎勵
獲獎
學歷
經歷

生平

編輯

成長求學時期

編輯

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曾發動戊戌變法,為躲避慈禧太后迫害而流亡海外,所以梁思成出生於日本東京,1912年辛亥革命後,隨父母從日本回國,曾在北京崇德國小及匯文中學就學。1915年入北平清華學校(1928年之後的清華大學),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1927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史,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未畢業)。在求學期間,因為其父梁啟超和未婚妻林徽因的關係,結識了徐志摩。雖然爾後因徐志摩對林徽因抱持好感而略有嫌隙,但是日後得知徐志摩在趕往想要聽他與林徽因的演講發生空難身亡,仍然為徐志摩哀傷。

1928年與林徽因渥太華結婚後赴歐洲考察各地建築,回國後在瀋陽東北大學張學良時任校長)任教,在那裏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築學系。同時成立了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建造了東北大學主樓,並測量考察了清昭陵的建築,當時就試圖保護瀋陽鐘鼓樓,但不被當地政府採納,終於被拆毀。1930年和張銳參與天津市規劃,以《天津特別市物質建設方案》獲獎。[2]

抗日戰爭時期

編輯

日本侵略東北後,梁思成於1931年回到北平,進入中國營造學社工作,梁思成入營造學社後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在1932年主持故宮文淵閣的修復工程。

梁思成原計劃即時着手研究宋代《營造法式》,不料「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書一樣,無法看得懂」[3]。為了深入研究古代,他首先從比較近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着手,拜北京老木匠和彩畫匠為師,配合研究北平大量清代建築,搞懂《清工部工程作法則例》,在1932年著成《清式營造則例》手稿(1934年出版)。

同時期梁思成和中國營造學社同人,還收集和整理清代匠作則例中建築師傅歷代相傳的《營律大木做法》、《大木分法》、《小木分法》等手抄本,1932年出版梁思成編訂的《營造算例》,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上分三次刊印[4]。為了着手研究《營造法式》,必須收集宋代建築的資料。1937年時有關宋代建築的資料,有如鳳毛麟角,梁思成、林徽因和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人,決定到中國各地找尋中國古代建築的實例。在交通不便、兵荒馬亂時代,他冒很大風險和妻子林徽因等一起,在十幾年間,踏遍中國十五省,二百多個縣,測繪和拍攝二千多件從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遺物,包括天津薊縣遼代建築獨樂寺觀音閣,寶坻遼代建築廣濟寺河北正定遼代建築隆興寺山西遼代應縣木塔大同遼代寺廟群華嚴寺善化寺等,河北趙州隋朝建造的安濟橋山西五台山7月7日發現當時所知中國尚存的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物佛光寺。他將這些重大的考察的結果,寫成文章在國外發表,引起國際上對這些文物的重視,並為他日後註釋《營造法式》,和編寫《中國建築史》,準備良好的基礎。

1936年梁思成與美國建築學家和城市規劃專家史坦因有所交流。

七七事變後,日本人邀請他組建「中日友好協會」,梁意識到,要想不當漢奸,必須立即離開北平。1937年9月5日,梁思成離開北京前往天津踏上了他的避難之路。彼時,天津意租界歡迎他以難民身份駐留。[5]據梁再冰回憶「……父親帶領全家經天津、青島、濟南、徐州、鄭州、武漢到達長沙…… 」隨後又在昆明四川宜賓李莊定居。於昆明時,在昆明循津街「止園」,昆明市市長府的前院恢復了「營造學社」,一共有梁思成、劉敦楨、劉致平、莫宗江、陳明達5個人。[6] 整個過程中,他培養了許多建築師,並繪製了重點保護文物地圖,將它們提供給美國援華飛行員,以便在轟炸敵後時注意避開這些地點。1939年9月,梁、劉等人開始了他們計劃已久的川康地區的調查。9月9日,梁思成飛往重慶。他們開始調查重慶巴縣及北碚古建,同時聯繫去成都的汽車。[7] 考察了四川彭山漢朝崖墓。

盟軍對日本國土進行總攻擊時,梁思成透過美駐重慶辦事處聯絡官布朗森上校,陳述了保護京都奈良古建築的重要性,並提交了一份關於奈良古建築的圖紙,以及這樣一段見解:「建築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徵,但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如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美軍接受了梁的建議,並請其助手在軍用地圖上標繪出區塊,進而保護日本古都免於原子彈轟炸。奈良被宣佈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三十周年紀念日時,《朝日新聞》特刊一文——奉為《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文匯報》2006.6.28李光羽文)[8]

關於梁思成保護京都免於盟軍空襲說法目前尚存爭議,日本《朝日新聞》記者古谷浩一經過調查後表示,雖然「很難斷定京都奈良免於轟炸就是因為梁思成的建議」,但他的建議對中日之間意義重大。梁思成保護京都的說法來源,要查明出至何處。以一人之力改變美國政府與軍方政策,使京都與奈良免受摧毀之說,從無原始資料佐證。左拉拉教授在2018年發文,指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羅伯茨委員會卷宗查無此事[9] 。常識可見美軍的轟炸任務,是由一連串軍方委員會與軍方單位依據戰略需要來確定,不是由一個無軍務、非公民、非日本建築專家可左右。

另據戰爭史研究第五期報道,當時美國曼哈頓工程負責人格羅夫斯上校(Leslie Groves)將由戰略航空兵參謀長諾斯塔德準將(Lauris Norstad)擬定的即將被原子彈轟炸的日本城市的最終名單(小倉京都廣島新潟)提交給馬歇爾將軍時,遭到了陸軍部長史汀生的反對,史汀生在做菲律賓總督期間多次到過京都,對這座優雅美麗的城市感情很深。史汀生稱,京都對日本人民有巨大的感情價值和宗教意義,由此將對戰後重建日本帶來很大困難,格羅夫斯則堅持京都是最有價值的目標,因為別的日本城市大多已遭空襲破壞,大量人口和設備遷往京都,京都已是日本戰時最重要的兵工生產中心,是擁有100萬人口的巨大工業城市。史汀生找了杜魯門總統,勸說他劃掉京都的名字,同時將其保留在禁止轟炸的城市名單上。[10]

1945年日本投降後,回北平擔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創辦營建(建築城市規劃)學系,畢生志力教育工作。1949年在《文匯報》發表「清華大學營建學系學制及學程計劃草案」。

1946年10月—1947年應邀作為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11],並獲普林斯頓大學名譽博士學位,被指名作為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設計諮詢委員會的中華民國代表,在此期間和世界知名的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等人一起共事。和史坦因交流城市規劃,將這些列為他日後研究課題。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平津戰役中,繪製北平古物保護的地圖區塊,避免受到炮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編輯
 
揚州大明寺鑒真和尚紀念堂(梁思成設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梁思成兼任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主持了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築設計。1950年和陳占祥發表《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梁陳方案[12]。他堅決主張保護北京古建築和城牆,建議在西郊建新北京,保護舊北京城,不在舊城建高層建築,他的遠見不能為那時代的人理解,這些建議沒有被採納。之後他多次上書,挽救了北海團城。如果他的所有建議都被採納,北京古城會成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都和建築博物館。 他所考察發現的許多古建築,現在都成為當地引為自豪的文化古跡。他設計的唯一唐代風格的建築作品是揚州大明寺鑒真和尚紀念堂,在他身後建成。

梁思成於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1]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作為「復古」的典型而被批判並抄家,其所收藏的全部圖書資料都被沒收[13]。抄家者在其家中發現屬於其故妻林徽因的胞弟林桓的中正式軍刀上刻有「中正贈」(中正為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的名諱),這也成了他的一大罪狀[13]。梁思成文革期間受到迫害,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牛鬼蛇神」,甚至被罵作是連溥儀都不如的「遺老遺少」,並被趕入清華園北院的一間平房裏蝸居,1972年在貧病交加中去世[13][14][15]。中共在文革後宣佈對梁思成恢復名譽。

梁思成從1930年開始着手研究《營造法式》,前後二十餘年,在1963年完成《營造法式註釋》初稿[16]。但因爆發文化大革命,出版被擱置,直到1980年梁思成《營造法式註釋》遺稿才初次由清華大學營造法式研究小組整理出版[17]

他在抗戰期間的四川宜賓李莊以英文寫成《圖像中國建築史》[18],但唯一的一份原稿,失蹤了三十多年,後經美國友人費慰梅(Wilma Fairbank 費正清夫人)多方追尋,終於在新加坡原封不動失而復得,於1984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後,獲美國出版聯合會專業學和術書籍金獎;中文本於1992年獲中國出版協會獎。後本書原件已由林洙捐獻給中國國家圖書館。

建築設計作品

編輯

年譜

編輯
  • 1901年 4月20日出生於日本東京,祖籍廣東省新會縣。
  • 1906年-1912年 在日本橫濱大同學校幼稚園和神戶同文學校初小讀書。
  • 1913年 隨母親李蕙仙回國。
  • 1913年-1915年 在北京匯文學校和崇德學校高小讀書。
  • 1915年-1923年 在北京清華學校讀書。
  • 1922年 6月前往菲律賓馬尼拉探望母親。
  • 1923年 5月7日因交通事故受傷休養一年。
  • 1924年 6月與林徽因同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9月13日母親李蕙仙患癌症病逝。
  • 1925年 在美國收到父親梁啓超寄來(宋)李誡著《營造法式》。
  • 1927年 2月畢業於賓州大學建築系,6月獲得碩士學位,6月~8月任美國費城保羅·克瑞特(Paul Cret)事務所副設計師,同年9月至1928年2月就讀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
  • 1928年 3月21日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溫哥華結婚,同月至9月與林徽因同赴歐洲參觀古建築和現代建築,9月回國創辦東北大學建築系並任主任。
  • 1929年 1月19日父親梁啓超因醫療事故去世,8月女兒梁再冰出生,11月設計監修梁啓超墓落成。
  • 1930年 與陳植童寯蔡方蔭合作設計吉林大學禮堂圖書館。
  • 1931年 6月離開東北大學安家北京,9月出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
  • 1932年 春天調查河北薊縣獨樂寺,6月調查河北寶坻縣廣濟寺三大士殿,8月兒子梁從誡出生,隨後應聘為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通訊研究員。
  • 1932年-1933年 出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建築史。
  • 1933年 3月調查河北正定縣隆興寺及正定古建築,9月調查山西大同上下華嚴寺、善化寺、雲岡石窟以及山西應縣木塔、渾源縣懸空寺,11月調查河北趙縣隋代趙州橋(安濟橋)。
  • 1934年 任中央古物保存委員會委員,8月調查山西晉中地區13個縣古建築,10月調查浙江6個縣古建築。
  • 1935年 2月考察山東曲阜孔廟建築,並做修葺計劃。
  • 1936年 春天調查河南龍門石窟及山東中部19個縣古建築,冬天調查山西和陝西19個縣古建築。
  • 1937年 6月調查陝西、山西省14個縣古建築,鑑定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為唐代建築,8月因抗日戰爭爆發營造學社暫時解散,9月攜全家逃亡西南。
  • 1938年 在雲南昆明恢復中國營造學社。
  • 1939年 調查西南36個縣古建築,漢闕漢崖墓摩崖石刻等,出任四川省古物保存委員會委員、國立中央博物館中國建築史料編纂委員會主任。
  • 1940年 在重慶中央大學作「中國傳統建築的發展及特點」的系列講座。
  • 1941年 集中精力研究(宋)《營造法式》,並陸續完成法式大部分圖解工作。
  • 1942年 開始撰寫《中國建築史》。
  • 1943年 初步完成英文版《圖像中國建築史》。
  • 1944年 出任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副主任。
  • 1945年 中國營造學社結束。
  • 1946年 出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10月赴美考察戰後美國現代建築教育,並在耶魯大學講學。
  • 1947年 2月出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建築師顧問團中國代表,4月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 1948年 3月被選為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
  • 1949年 5月主持改建中南海懷仁堂,8月當選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代表,並被聘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委會「國旗國徽初選委員會」顧問,9月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特邀代表,12月當選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副主席。
  • 1950年 1月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月與陳占祥共同提出《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
  • 1951年 10月倡議成立中國建築工程學會籌備委員會,並出任主任委員。
  • 1952年 8月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
  • 1953年 9月以後連續出任中國建築學會第一、二、三、四屆副理事長,同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 1954年 3月出任中國人民慰問志願軍代表團副團長赴朝鮮訪問,6月創辦中國建築科學的第一個學術性刊物《建築學報》,並出任主編,9月以後連續當選為全國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
  • 1955年 2月擔任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同月開始因「以梁思成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唯美主義的復古主義建築思想」受到批判,4月妻子林徽因病逝,6月當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同年擔任國家科委建築組副組長。
  • 1956年 3月參加中國十二年科學遠景規劃工作,6月出任中國建築師代表團副團長訪問波蘭,9月出席在柏林召開的民主國家建協主席秘書長會議,10月出任中國科學院與清華大學合辦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室主任,同年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
  • 1957年 2月當選為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
  • 1958年 3月出席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召開的國際建協城市規劃委員會的報告人會議,7月擔任中國建築學會代表團副團長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國際建協第五屆大會,8月擔任中國建築學會代表團副團長率團訪問捷克斯洛伐克。
  • 1959年 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 1960年 8月當選為全國文藝界聯合會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1961年 7月隨文化部代表團到內蒙古自治區考察,12月當選為中國建築學會第三屆副理事長。
  • 1962年 6月與林洙結婚。
  • 1963年 7月擔任全國科技普及協會北京分會副會長,9月擔任中國建築師代表團副團長出席在古巴哈瓦那舉行的國際建協第七屆大會、世界青年建築師會見大會,以及出席在墨西哥舉行的國際建協第八屆代表會議,11月擔任中國建築師代表團副團長訪問巴西。
  • 1964年 8月當選為北京科學討論會(國際)特邀代表,12月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
  • 1965年 7月擔任中國建築師代表團副團長出席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國際建協第八屆大會及第九屆代表會議。
  • 1966年 3月當選為第四屆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6月完成《營造法式註釋》(上卷),同月開始受到文化大革命批判。
  • 1967年 作為「混進黨內的右派」和「彭真死黨」受到批判和遊行示眾。
  • 1968年 被「中央文革小組」正式定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
  • 1969年 全年在北京醫院治病並寫檢查。
  • 1970年 全年在北京醫院治病並寫檢查。
  • 1971年 全年在北京醫院治病並寫檢查,同年恢復中國共產黨黨籍。
  • 1972年 1月9日在北京醫院病逝。 [19]

著作

編輯
出版
  • 世界史綱》(英)威爾斯著作 梁思成等譯 1927年6月第1版 商務印書館
  • 《中國雕塑史》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85
  • 《中國建築史》百花文藝出版社 ISBN 978-7-5306-4168-2
  • 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圖解》 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302-13229-5
  • 清式營造則例》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81[20]:5
  • 營造算例》 梁思成編
  • 營造法式註釋》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81[20]:5
  • 《建設設計參考圖集》 梁思成主編
  • 《中國建築藝術二十講》 2006-01線裝書局 ISBN 978-7-80106-384-7
  • Liang Ssu Ch'eng: Chinese Architecture, A Pictorial History, Edited by Wilma Fairbank ISBN 048643999S 梁思成 2001《圖像中國建築史》。香港:三聯書店(費慰梅編/梁從誡譯。繁體漢語英語版)
  • 《梁思成全集》第一卷至第十卷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4
發表
  • 梁思成,張銳 1930《城市設計實用手冊—天津特別市物質建設方案》9月,天津:北洋美術印刷所。(繁體).
  • 梁思成 1945 「市鎮的體系秩序」 重慶:《大公報》10月。(繁體).
  • 梁思成 1949 「北平市的行車與行人」《人民日報》5月8日,第2版。(繁體).
  • 梁思成 1949 「城市的體形及其計劃」《人民日報》6月11日,第4版。(繁體).
  • 梁思成 1949 「清華大學營建學系學制及學程計劃草案」《文匯報》7月10-12日。(繁體).
  • 梁思成,陳占祥 1950《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2月,北京(梁陳方案,繁體).
  • 梁思成 1950 「關於北京城牆存廢問題的討論」《新建設》第二卷第六期,5月。(繁體).
  • 梁思成,林徽因 1951 」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新觀察》第二卷第七期,4月。(繁體).
  • 梁思成,林徽因 1951 「序」《城市計劃大綱》清華大學營建學系譯。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0月(《雅典憲章》單行本,繁體).
  • 林徽因,梁思成 1952 「譯者的體會」《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5月,上海:龍門聯合書局(繁體).
  • 梁思成 1952《人民首都的市政建設》北京:科普出版社,12月。(單行本,繁體).
  • 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 1954 「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 《建築學報》第二期12月。

殘疾

編輯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在參加紀念「五九國恥」八周年紀念活動時被汽車撞傷,且因誤診耽誤治療,落下殘疾。

其時,梁思成已從清華畢業準備前往美國留學,當得知北京各大專院校學生在天安門舉行集會,作為「五四運動」中清華學堂「愛國十人團」的中堅分子,梁思成自然要參加八年後的這一「國恥日」的集會活動。於是,梁思成騎上一年前他到菲律賓時姐姐梁思順贈送的戴維遜牌摩托車,帶着弟弟梁思永追趕遊行隊伍。不料當他們行駛到南長街口進入主道被北洋政府陸軍部次長金永炎的轎車撞倒,梁思成被壓在摩托車下面,右腿骨折,脊椎受傷,梁思永被撞飛十多米,但只是受了皮外傷。面對這起嚴重的車禍,金永炎不僅沒有下車,竟然只是從車窗里扔出一張名片留給前來處理事故的警察,然後便駕車絕塵而去。梁思成因為誤診輕傷而耽誤了最佳的手術時間,隨後從5月7日到月底,梁思成接受了三次手術,但腿骨依然沒有治好,導致右腿比左腿短了一厘米。肇事的金永炎面對梁思成家族強大的壓力,不得不出面道歉,並承擔梁氏兄弟的醫療費用。但梁思成母親李蕙仙並未罷休,她強烈要求懲辦肇事者。不得已,北洋政府只好將肇事的責任推給了「替死鬼」司機,總統也只能出面替下屬向梁家道歉。[21]

家庭

編輯

第一任妻子林徽因,其兒為梁從誡,女兒為梁再冰

第二任妻子林洙

註釋

編輯
  1. ^ 抗日勝利後民國重設中央研究院
  2. ^ 張秀芹、洪再生. 梁思成、张锐 《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1930年)》研究. 
  3. ^ 梁思成 《營造法式註釋序》《梁思成全集》第七卷第10頁
  4. ^ 梁思成 《營造算例·初版序》《梁思成全集》第六卷第123頁
  5. ^ Liang and Lin, Partner in Explor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Past. Wilma Fairbank. P101
  6. ^ 《梁思成、林徽因與我》 林洙 著 ISBN 978-7-302-08676-5
  7. ^ 《梁思成、林徽因與我》 林洙 著 137頁 ISBN 978-7-302-08676-5
  8. ^ 世界歷史掌故發現 張壯年、張穎震 究竟出版 2005 第162頁
  9. ^ 左拉拉 2018「世界遺產京都二戰倖存考」《建築遺產》第2 期,7-13頁。
  10. ^ 戰爭史研究 閻京生主編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五期 2004年 第25-26頁
  11. ^ 11.0 11.1 林洙 《中國營造學社史略》 第48頁
  12. ^ 《城記》王軍 2003 三聯書店
  13. ^ 13.0 13.1 13.2 梁思成名言: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 中國新聞網. 《黑龍江晨報》. 2012-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2) (中文). 
  14. ^ 梁思成的死与生:为爱国,向自己的学术宣战. 鳳凰網. 《學習時報》. 2006-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3) (中文). 
  15. ^ 李天綱. 《中国建筑之魂》:费慰梅眼中的梁思成. 清華校友總會. 《文匯報》. 2007-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5) (中文). 
  16. ^ 梁思成《營造法式註釋》序 1963年8月 《梁思成全集》卷7,16頁
  17. ^ 《營造法式註釋前言》清華大學建築系營造法式研究小組 1980 《梁思成全集》卷7,3頁
  18. ^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ts Structural System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Types,Ssu-Ch'eng, Liang; edited by Wilma Fairbank MIT Press, 1984。 ISBN 978-0-262-12103-3
  19. ^ 竇忠如. 梁思成年谱. 梁思成传 2版. 天津: 百花文藝. 2012年1月: 336~339. ISBN 978-7-5306-6041-6 (中文(簡體)). 
  20. ^ 20.0 20.1 建筑速写.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 ISBN 7-5381-1423-8. 
  21. ^ 竇忠如. 第三章:求学清华. 梁思成传 2版.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12年1月: 28~30. ISBN 978-7-5306-6041-6 (中文(簡體)). 

參考書目

編輯
  • (美)費慰梅 著. 《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 曲瑩璞 關超 等譯.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ISBN 7-5059-2674-8. 
  • Fairbank, Wilma. 1994. Liang and Lin. Partners in Explor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Past.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 林洙 著.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ISBN 7-302-08676-1. 
  • 郭黛姮,高亦蘭,夏路 著. 《一代宗师梁思成》.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6. 
  • 林洙 著. 《建筑师梁思成》.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6. 
  • 王軍 著. 《城记》. 三聯書店. 2003. 
  • 黃振翔 (Wong, Sidney ) 著. "Lin Huiyin(林徽因)and Liang Sicheng(梁思成) as Architectural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24-27)"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23 (1): 75–93. 2008. 
  • 黃振翔 (Wong, Sidney ) 著. "Searching for a Modern, Humanistic Planning Model in China - The Planning Ideas of Liang Sicheng (1930-1952)"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Research 32 (4): 324–45. 2015. 
  • 楊永生 著. 《建筑五宗师》.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5. ISBN 7530642294. 
  • 竇忠如 著. 《梁思成传》 2012年1月2版.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306-6041-6 (中文(簡體)).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