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文王墓

南越国第二代君主陵墓

南越文王墓,又稱為南越王墓南越國第二代君主趙眜(《史記》稱為趙胡)的陵墓。趙眜是南越國第一代君王趙佗之孫,號稱「南越文帝」,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已發現的陵墓當中,規模最大,隨葬品最多,墓主人身份最高的陵墓,該墓出土的陪葬品文帝行璽金印更是在現代中國疆域內出土的第一枚帝印。

秦代造船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及南越文王墓
南越王墓實景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廣州市越秀公園西側海拔49.7米的小丘象崗山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西漢
編號4-35
認定時間1996年11月20日
墓道

墓址位於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公園西側海拔49.7米的小丘象崗山上,1983年被發現,後來建成「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以作保護,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

秦朝末年,中原陷入了「楚漢相爭」的混亂狀態。公元前203年,南海郡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象郡,以番禺為都城(今廣州市)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公元前196年,趙佗臣服於已建立西漢政權的漢高祖劉邦,成為漢朝的藩屬國

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其位由次孫趙眜繼承,成為第二代南越王,號稱「南越文帝」。趙眛在位12年後於公元前125年去世,其位傳給趙嬰齊。趙眜死後陵墓建在南越國都城番禺內,即是現在的「南越王墓」。

1916年,人們在廣州城東東山廟附近的龜崗發現了一座西漢早中期的木槨墓,長期以來被誤認為是南越文王趙眜墓[1]。直到1983年8月象崗大墓中「文帝行璽」金印等的發現,證明了這才是真正的趙眜墓。

發掘

編輯

1980年代初,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決定在象崗興建宿舍大樓,經過三年的施工,到1983年6月時,原來海拔49.7米的象崗已被推土機削低到設計圖紙所要求的海拔32米,並推出了一塊5000多平方米的平地。6月8日,建築工人在這塊平地上挖掘大樓的基礎牆坑時,挖到了一塊塊整齊的大石板,這些石板長近3米,寬為1米多,厚約0.5米,透過石板的縫隙可見下面有一座地下建築,該工地的負責人到現場查看後,懷疑是一座古墓,於是下令停工,並打電話向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報信。6月9日,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學家麥英豪帶領三位同事前往工地,他們透過石板的縫隙看到古墓的地面上有楚式銅、越式陶器,以及墓室石牆上朱墨兩色彩繪的雲氣紋,初步判定其為西漢早期的南越國墓葬。6月10日,在麥英豪的指派下,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隊隊員黃淼章從石板間的縫隙利用一根長竹竿滑入墓室的前室察看,他在前室提取了一件大玉璧,東耳室提取了一件銅,西耳室提取了一個陶罐的蓋子後返回地面進行鑑定。6月11日,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隊對古墓的頂蓋進行清理,將墓坑周邊的界線全部找出,發覺墓坑是呈「士」字形。同日,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將在象崗山上發現古墓的情況逐級上報給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國家文物局。6月20日,麥英豪等人前往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詳細匯報情況,再由文化部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名上報至國務院。6月24日,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副總理田紀雲批示同意發掘象崗發現的大型漢墓。7月1日,國家文物局決定,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廣東省博物館三方聯合組成象崗漢墓發掘隊,任命麥英豪為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展岳、廣東博物館研究館員楊式挺為副隊長。[2]:3-32[3]:23[4]:230-231

8月25日,象崗漢墓的發掘工作正式開始,首先是用吊機和人力清理斜坡墓道的填石和填土,清理完畢後發現在墓門前有外藏槨,外藏槨和墓道上均有一名殉人,墓門因為被斜坡墓道的填石擠壓而呈現出半開狀態,發掘隊員在清理外藏槨時發現戳印有「長樂宮器」的大陶,據此推測墓主的身份很高。8月26日,發掘隊員從半開的墓門進入前室進行錄像和拍照,並確定了前室的發掘方案。在往後的幾天裏,他們將前室已露出的器物草測出平面分佈圖後先移走,然後在前室用幾十個裝木屑的小麻袋堆砌成的柱形方堆托住上方已錯位的頂蓋石板,方便下一步將石板吊離。9月1日,吊機將墓門上方的門額石板、前室頂蓋石板、兩塊墓門板逐一吊離。在清理前室時,發現一名殉人,隨葬有一枚魚紐銅官,上刻有「景巷令印」四字,據此推斷該殉人為南越國掌管後宮家事的宦官。前室清理完畢後,同日開始清理東、西兩個耳室。西耳室是各種器具的庫藏室,堆滿器物,銅鼎、銅、陶鼎等一笥一笥地排列在過道處,室內器物堆積厚度一般都有25-32厘米,讓人無法進入。為了不擾亂器物之間原有關係,發掘隊採取了搭建低空操作平台的懸空發掘方法對器物分了三層進行清理。至9月13日,西耳室清理工作完成,清理出數量繁多的飲食器具、銅鐵工具、武備器具、銅車馬飾具、樂器文具、醫藥器具、織物服飾等。東耳室頂部有一塊大石板塌了下來,因為東耳室是挖洞之後,再砌石牆和加蓋頂板的,所以必須先把室頂上方的原生岩層挖開,才能處理這塊塌掉的大石板。於是9月1日開始動工開挖,9月3日終於把塌落的頂蓋大石板吊離。至9月7日,東耳室清理工作完成,這裏是存放宴樂用器之室,在這裏出土了成套的編鐘編磬和各色的貯酒器具,以及一名殉人。在其中出土的一件句鑃上銘刻有「文帝九年 樂府工造 第五」字樣,可以推測出墓主很大可能是南越國第二代王,或他同時代的貴族。[2]:33-58

墓葬

編輯
 
南越王墓平面圖
 
絲褸玉衣
 
」右夫人璽「金印
 
「左夫人印」、「泰夫人印」以及「□夫人印」鎏金銅印

墓室

編輯

南越王墓是鑿山建造的,在廣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鑿入20米深的地方,用750多塊的紅砂岩築成。整個陵墓坐北朝南,成「士」字形平面,面積在100平方米左右,仿照「前堂後寢」的形制由七個墓室構成,前面三室分別為前室和東、西耳室,後面四室為主棺室、東西側室和後藏室。

  • 墓室前部前室的四壁和頂上繪有朱、墨兩色雲紋圖案,象徵朝堂。
  • 東耳室放飲宴用器,西耳器放兵器車馬和珍寶等。
  • 墓主居於後部的主棺室、以一棺一槨入殮,身着絲縷玉衣,兩側有10把鐵劍,9枚印鑑,其中一枚是"文帝行璽"的金印。
  • 東側室是4個姬妾的殉葬室,西側室為7個廚役的殉葬室。
  • 後藏室為食物儲藏室。

隨葬品

編輯

陵墓內共出土隨葬品1000多件,包括金器、銀器、銅器、鐵器、陶器、玉器等,殉葬者15人,是嶺南地區已發現的陵墓當中,規模最大,隨葬品最多,墓主人身份最高的陵墓。其中絲縷玉衣和「文帝行璽」的金印最為珍貴,而殉葬者最為令人驚心。

  • 文帝行璽金印:由黃金鑄成,印鈕為盤曲的游龍,印面刻有小篆陰文的「文帝行璽」四字,是中國考古發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
  • 絲縷玉衣:共用2291塊玉片用朱紅色絲帶穿系而成,是中國發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絲縷玉衣,比河北中山靖王劉勝金縷玉衣還要早10年。
  • 殉葬者:共有15人,除了東側室有4名姬妾、西側室有7名廚役之外,還在前室發現1名「景巷令」、在東耳室發現1名樂伎、在墓道發現1名衛士和1名車夫。這些殉人都是趙眜的寵妃和身邊近待,多數是被擊砸後腦致死,其狀非常慘烈。
  • 右夫人璽「金印」,趙藍「象牙印」,「左夫人印」、「泰夫人印」以及「□夫人印」鎏金銅印:出土於東側室,為趙眜殉葬姬妾的隨葬品之一。其中」右夫人璽「金印以龜為鈕並且其印稱為璽,暗示其地位高於其他的後宮姬妾。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編輯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是南越王墓被發掘之後,為了保護南越王墓,而在原址建立起來的遺址博物館,設計人莫伯治何鏡堂是嶺南派建築師的代表。

學術價值

編輯

南越國由於地處西漢疆土的最南方,雖然是西漢的藩屬國,但更像一個獨立的王國。關於南越國的歷史,《史記》和《漢書》等史書都有記載,但內容非常簡陋。南越王墓的發掘,對於了解南越國的歷史和當時嶺南地區的情況都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料。

關聯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徐, 堅. 第三章:众流:以云南博物馆、黄花考古学院和考古学社为例. 《暗流: 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 第一版.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2: 117. ISBN 978-7-03-033469-5. OCLC 781374668. 
  2. ^ 2.0 2.1 麥英豪; 黃淼章; 譚慶芝. 广州南越王墓.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5. ISBN 7-108-02278-8. 
  3. ^ 李林娜 (編). 南越藏珍. 北京: 中華書局. 2002. ISBN 7-101-03656-2. 
  4. ^ 廣州市文化局 (編). 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 廣州: 廣州出版社. 1999. ISBN 7-80655-030-5. 

外部連結

編輯

23°8′25.43″N 113°15′20.68″E / 23.1403972°N 113.2557444°E / 23.1403972; 113.2557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