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中国在本星期早些时候几乎同时遭遇了造成了巨大损失的自然灾害,但中国官方媒体在报道这两场灾害时的角度却天差地别:突出美国的损失严重和资源匮乏;聚焦中国的救灾努力与成功。
星期五(1月3日),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波旁街已经恢复了交通。1月1日凌晨,一辆挂有伊斯兰国旗帜的皮卡车在这条街上冲向人群,造成至少 14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同一天,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特朗普酒店门前,又发生一起电动汽车爆炸事件。 两起案件还在调查中,但是在中国的网络上,一些人正利用这两起悲剧性事件,讽刺美国内部存在反恐不力、社会分裂等问题。鉴于两起案件的袭击者都曾服役于同一个美军基地的事实,中国网民们已经在传播美军基地正在孕育国内恐怖袭击分子的阴谋论。
一项最新的调查报告批露,东南亚地区的社交媒体充斥着关于南中国海争端的虚假讯息。专家分析,这一波虚假讯息攻势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资讯战,主要目的是扰乱菲律宾民众的认知,从长远看更可能影响马尼拉的决策走向。
美国东部时间11月6日凌晨,共和党候选人、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获得了超过270张选举人票,获得2024年总统大选的胜利。中国官方媒体则亲自下场,再次利用美国国内议题大做文章,试图削弱美国民主体系。由于此次特朗普以压倒性优势重新当选,美国国内并没有出现2020年大选的激烈冲突现象,中国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虚假信息行动“垃圾伪装”账户相对比较沉默。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表示,美国大选日当天,五个关键州的50多个投票点收到了虚假的炸弹威胁邮件,其中四个州的邮件来自俄罗斯域名。
随着美国大选提前投票的开展和选举投票日(11月5日)的临近,与中国有关的虚假信息账号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推广对选举程序公正性的质疑。美国之音与民主实验室的这一最新发现符合我们对“垃圾伪装”账号过去几个月里发布的内容的分析结果,即中国的虚假信息行动的目的不是帮助某一位候选人当选,而是希望让美国的公众对政府失去信任,对民主体制丧失信心。
9月末到10月初,飓风海伦和飓风米尔顿相继登录美国本土,在美国东南部造成严重破坏。天灾过后,一些人对政府的救灾行动和应对政策提出批评,甚至一些相关的虚假信息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美国之音与台湾民主实验室的联合调查发现,中国“垃圾伪装”影响力活动放大了有关救灾行动的阴谋论,试图干扰美国大选。
上千个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推广数字货币(cryptocurrency)的账号不仅经常性地转发中国官方帐号的内容,还帮助传播来自中国的虚假信息行动“垃圾伪装”(spamouflage)的贴文。“垃圾伪装”意在通过隐蔽的方式向西方的社媒用户传达北京的政治宣传,包括对今年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攻击。这意味着一些中国的官方帐号和“垃圾伪装”行动很可能使用了同一款内容推广服务。
为了帮助对互联网影响力行动和虚假信息等话题不熟悉的读者更好的了解这一领域,美国之音专访了台湾民主实验室的数据分析师嘉博(Jasper Hewitt),邀请他讲解“垃圾伪装”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