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十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讀史方輿紀要
◀上一卷 卷一百十九 雲南七 車里等各羈縻土司 下一卷▶

雲南七

[编辑]

車里軍民宣慰使司,東至落恐蠻界,南至波勒蠻界,西至八百大甸宣慰使司界,北至元江軍民府界,自司治西北至布政司三十四程,轉達於京師。

古西南夷地,蠻名車里,志云:古產里也。《呂覽》:「伊尹四方獻令曰:『產里以象齒、短狗獻。』後周公作指南車導之歸,故名車里。」後爲倭泥、貉儻、蒲剌、黑角諸蠻雜居,不通中國。宋寶祐中蒙古主蒙哥遣將兀良合臺伐交趾,經其所部,悉降之。元大德中置徹里軍民總管府。《元史》:「大德中雲南省言:『大徹里與八百媳婦犬牙相錯,今大徹里酋胡念已降,小徹里復控扼地利,多相殺掠,乞別立宣撫司,擇通習夷情者爲之帥,招其來附。』乃立徹里軍民總管府。又府統六甸。後又置耿凍路及耿當孟弄二州。」明朝洪武十七年改置車里軍民府,十九年改宣慰使司。宣慰刁姓。[1]
小徹里,在司東。車里之別部也。志云:大徹里部舊在司西南,東北至者樂甸千里,下臨九龍江。有諸葛營壘。
九龍山,在司治後。志云:司治在九龍山下,臨大江,江亦名九龍。志以爲黑水末流也。○孟永山,在司境。山高險,爲境內之名山。
普洱山,在司北。《滇程記》:自景東府行百里至者樂甸,又一日至鎮沅,又二日達車里界,又行二日至普洱山。旁有一山湧秀,謂之光山,有車里頭目居之。蜀漢孔明營壘址在焉。
大川原,亦在司北。《滇程志》:「自光山行二日至大川原,廣可千里,夷人豢象於此。旁有山,亦曰孔明寄箭處。旁有古碑,夷人亦謂之孔明碑。又行四日始至宣慰司治。由車里司西南行八日則八百媳婦宣慰司也。」
瀾滄江,在司東北。自元江府流入界,下流經交趾而入於南海。志云:瀾滄江在司境,經九龍山下亦謂之九龍江。又沙木江,在司南。其水流入瀾滄江。
孟累箐。在司西,又東南爲孟遠箐,皆車里部落也。又有慢法箐,亦在司西北。○孟窪,在司北。又北爲普滕,漸近邊內矣。

緬甸軍民宣慰使司,東至木邦宣慰使司界,南至南海,西至戛里界,北至隴川宣撫司界,自司治東北至布政司三十八程,轉達於京師。

古西南夷,漢之撣國也。撣讀壇。《後漢紀》:「永元九年徼外蠻及撣國王雍繇調遣使重譯朝貢。永寧初復遣使朝賀,獻新樂及幻人。」應劭曰:「撣國在永昌徼外,其使者自言海西人,蓋其地近海西,與大秦爲鄰國。」大秦,今西域拂林國也。在唐謂之驃國,《唐書》:「驃,古朱波也,在永昌南二千里,去京師萬四千里。南濱海,北南詔。至德初與尋傳蠻皆降於南詔。貞元十八年自南詔入貢,驃國王雍羌遣其弟悉利移來朝。元和初復至。太和六年南詔掠驃民,遷之拓東。咸通三年復遣使來貢。」《通鑑》:「驃國在南詔西南六千八百里。」至宋始謂之緬。崇寧四年緬、波斯、崑崙俱入貢。明年蒲甘入貢。紹興中緬復來貢。元至元中屢討之,至元五年命愛魯等擊緬,自是緬屢入寇,輒興師擊之。自後於蒲甘緬城置邦牙等處宣慰使司。至元二十年破緬,置宣慰司,緬降。大德初封緬酋爲緬國王。四年復叛,尋諭降之。明朝洪武二十一年緬叛,沐英討敗之。二十七年始置緬甸軍民宣慰使司。《通攷》「洪武二十六年緬酋南速來朝貢。明年置司於此,授其酋普剌浪,自是屢來朝貢。土司皆莽姓。嘉靖初緬爲孟養酋思倫所破,殺宣慰莽紀歲,遂與木邦酋瓜分其地。三十三年紀歲子瑞體長,以計奪大古喇地,尋復入緬,并孟密,掠孟養,殘孟乃,侵車里、木邦、老撾、八百之境。隆慶二年木邦酋罕拔叛附於緬。六年隴川叛目岳鳳亦附緬,蠻莫酋思哲亦附焉。萬曆初罕拔、岳鳳等導緬兵入隴川,三年復陷干崖,七年遂盡據孟養之地,十年并據有干崖地。是年瑞體死。十一年瑞體子應里并木邦地,灣甸酋亦叛附焉,遂寇順寧以北,官軍破走之,復收灣甸、耿馬諸境。別將率兵出隴川、猛密至緬境。於是木邦、孟養諸酋皆降。師還,緬復熾,數侵鄰境。十六年復奪孟密。十八年又奪孟養及孟拱、孟廣之地。二十一年入蠻莫,寇隴川,官軍擊却之。尋復寇蠻莫,寇孟養。三十二年孟養陷。自是以後五宣慰漸爲緬所併,遂倔強於雲南西南境」云。
江頭城,在司北。東北去永昌府騰越州十五日程。元至元十九年遣諸王相答吾兒擊緬,分道攻之,拔其江頭城,又以建都太公城乃其巢穴,進軍拔之,於是建都王、烏蒙金齒與西南夷十二部俱降。志云:太公城北去江頭城凡十五日程。○馬來城,在司境。志云:北至太公城八日程。又南五日程爲安正國城。
蒲甘緬城,在司西南。志云:城東北去安正國城凡五日程,去大理五十餘程,與江頭諸城爲緬中五城。元至元十三年以緬酋數侵永昌,遣速剌丁伐緬,降其砦三百餘。明年緬寇蒲甘,復侵金齒,行省丞相賽典赤遣萬户忽都等迎戰於金齒、南甸,緬酋敗走。十五年復入寇,又敗去。十九年命大兵擊緬,造船於阿若、阿禾兩江,得二百艘,進破江頭城及太公等城。明年破緬,始置邦牙宣慰司於蒲甘城,命雲南王也先帖木兒移鎮緬。二十五年復還鎮大理。《一統志》作「蒲江緬王城」,或以爲即緬國故都云。阿若、阿禾兩江,即金沙江之隨地易名者。
阿瓦城,在司東北。旁有阿瓦河,因名。萬曆四年緬酋瑞體寇孟養,孟養酋思個潛發兵至阿瓦河,絕其餉道,據險待之,緬大困。十一年王師討叛緬,別將劉綎出隴川、孟密直抵阿瓦,阿瓦酋莽灼與猛密蠻莫諸酋俱請降。師還,緬復攻阿瓦,莽灼內奔至曩樸寨,病死,緬酋復守阿瓦以拒王師。○洞武城,陸氏《滇紀》云:「在緬東千五百里。」近時爲緬境東偏要地,嘗以子弟帥重兵戍此。
金沙江,在司北江頭城下。其上流即大盈江也。志云:緬有金沙大江,闊五里餘,水勢甚盛,緬人恃以爲險。自孟養境內流經司界,下流注於南海。詳附見大川潞江。
阿瓦河,在司北。自孟養流入境,下流入於金沙江,爲司境北面之險。
普坎,志云:在緬甸司西三百里,旁通蒲甘。《滇紀》:「諸葛丞相六擒孟獲,復縱使去。獲携重賂入緬夷、木鹿等國,借安都魯兵來戰,大敗,復就擒,自是不復反。武侯乃於普坎立碑紀績。遂班師。」按三國時無緬夷之名,恐未可據。
江橋,在司北,跨金沙江上;又有孟壩,亦在司北;皆自司境北出之道也。
洞伯村。在司東八十里,又司東南百十里地名象腿,皆緬近郊也。又有馬得狼、井角等村,皆近江濱。○者梗,在司東。其相近者又有井梗。志云:者梗竹城茅舍,僅同村落。自蠻莫入緬界抵金沙江,舟行至井梗,陸行則至者梗。者梗在阿瓦河北,與阿瓦城甚近。從井梗至者梗,數十里而近耳。

木邦軍民宣慰使司,東至八百大甸宣慰使司界,南至速克剌蠻界,西至緬甸宣慰使司界,北至芒布長官司界,自司治東北至布政司三十五程,轉達於京師。

古蠻夷地,本名孟都,又名孟邦。元至元二十六年立木邦路軍民總管府,領三甸。明朝洪武十五年改爲木邦府,永樂初改爲宣慰使司。土司罕姓。《通攷》:「司於六宣慰中分地最多,永樂、正統間,數以從征軍功益地。隆慶二年土舍罕拔叛附緬,屢寇陷鄰境。萬曆十年爲緬所侵奪,明年官軍討却之,立罕欽守其地。欽死,其叔罕𧛾約暹羅攻緬,緬恨之。三十三年緬圍木邦,陷其城,僞立孟密思禮領其地,官軍未能討。」
廢蒙憐路,在司北。元至元二十七年從雲南行省請,以蒙憐甸爲蒙憐路軍民總管府,蒙萊甸爲蒙萊路軍民總管府,後廢其地。皆在今司境。
慕義山,在司北。萬曆二十二年隴川孟卯酋多淹叛附緬,負嵎於木邦境內慕義山。時撫臣陳用賓議於木邦天馬、漢龍之地,置關以拒緬,淹襲殺其工役。木邦酋罕欽奉檄擒淹,淹覺欲奔古喇,欽追及之於雷聳茂,誅之。緬失淹,於是東路寇掠稍緩。雷聳茂亦在司西北境。
喳里江,在司西,即潞江也。自芒布流入境,又西南入緬甸界。
孟炎甸。在司北。萬曆十一年官軍討緬,緬酋莽應里西會諸路兵於孟卯東,會車里、八百、孟艮、木邦兵於孟炎,合犯姚關,尋敗還是也。姚關,見後灣甸州。孟卯,見隴川宣撫司。

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東至老撾宣慰使司界,南至波勒蠻界,西至木邦宣慰使司界,北至孟艮府界,自司治北至布政司三十八程,轉達於京師。

古蠻夷地。世傳其土酋有妻八百,各領一寨,因名八百媳婦。元大德初遣兵擊之,道路不通而還。後遣使招附,元統初置八百等處宣慰司。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其酋來貢,乃立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土司刁姓。
南格剌山,在司東北,爲車里、八百之界。上有洞,南屬八百,北屬車里。

孟養軍民宣慰使司,東至金沙江,南至緬甸宣慰使司界,西至大古剌宣慰使司界,北至干崖宣撫司界,自司治東北至布政司三十七程,轉達於京師。

漢永昌西徼地,地名香柏城。元元貞二年置雲遠路軍民總管府。明朝洪武十五年改爲雲遠府,十七年又改置孟養軍民宣慰使司。土司刁姓,正統後屬於思氏。《通考》:「宣德中奪麓川酋思暗地授孟養酋刀賓王。賓王懦,麓川孽思任發復擁衆據麓川,并略取孟養地。賓王走死永昌。正統六年王驥等平麓川,思任發走緬。十年以孟養地與緬,購任發誅之,於是以緬酋卜剌浪子銀起莽居守。而思任子思機、思卜亦皆遁居孟養,招誘部衆,復圖爲亂。十三年王驥等復帥大兵入孟養,討麓川餘孽,屢破蠻兵。思機等竟不可得。師還,部落復擁任發少子思渌爲亂,逐銀起莽,據孟養地。驥知賊不可滅,乃許爲土目,立誓而還。於是孟養在廢除之數。嘉靖初孟養酋思倫紏木邦諸部擊緬,破之,殺其酋莽紀歲,遂與木邦瓜分緬地。既而紀歲子瑞體長,復有緬地,隆慶中數侵孟養,萬曆七年爲緬所并。十一年官軍敗緬,孟養酋思義來歸,十三年始立孟養爲長官司。十八年緬復并孟養。二十四年孟養酋思轟棄緬來歸。二十七年緬攻孟養,撫臣檄各土司赴救,緬潰還。三十二年緬復攻孟養,孟養酋思轟敗死,酋長思華代據其地,遂復屬於緬。」
密堵城,在司南。又有速送城,皆距孟養十餘程,爲別部所居。其地瀕金沙江,近緬甸之阿瓦城,萬曆初爲緬所據。十二年官軍敗緬,孟養來歸,移兵至二城,皆迎降。十四年緬復攻陷之。既而孟養酋思威紏土兵圖復二城,求援於官兵,官兵至遮浪,緬兵潰,復取二城。後仍沒於緬。
鬼窟山,在司東。極險阨,蠻人據爲硬寨。或訛爲鬼哭山。正統十三年督臣王驥復征麓川餘孽思機等於孟養,敗其兵於金沙江。賊於鬼哭山立三大栅,驥與總兵張軌親冒矢石,戰一日而栅寨悉拔,即此。○芒崖山,亦在司東。王驥破思機於鬼窟山,又攻芒崖山等寨拔之是也。
金沙江,在司東界,即大盈江之下流也。正統十一年麓川餘孽思機據孟養,詔沐斌等調緬甸、木邦等兵征之。至金沙江,遣使招諭,許赦其罪,竟不出,緬、莫二夷兵亦不敢渡江,遂還。十三年王驥復征之,抵金沙江,賊據西岸立栅堅守。驥造浮梁亘數千尺,遂渡江攻拔賊栅,乘勝至孟養,進至孟卯。孟養在金沙江西,去麓川千餘里,諸部皆震怖,曰:「自古漢人無度金沙者,王師至此,真天威也。」今詳見大川潞江。
戛撒,在司南。道出緬甸,至爲險隘。萬曆四年緬人來寇,孟養酋思箇潛遣軍至阿瓦河絕緬糧道而督大兵伏於戛撒,誘緬深入。思箇不戰,但塞險隘斷歸路,亟請援於官軍,欲腹背殲之。緬大困。久之援不至,隴川叛目岳鳳集兵援緬,導之由間道逸去。緬自是復熾。
孟倫,在司西。隆慶中緬酋莽瑞體屢侵孟養,孟養酋思個退保孟倫,與緬相持處也。又孟礦寨,在司西南。弘治中思渌嘗據此爲巢穴。或曰即孟鞏也。又訛爲孟拱。志云:近緬諸部有景邁、孟鞏、猛別諸部,萬曆四年與官軍期共擊緬,既而官軍援孟養者久不至,皆爲緬所并。又十八年叛緬莽應里復掠孟養,破孟拱,孟養酋思遠奔盞西。盞西亦在司境內。
戛里。在司西南,孟養別部也。又有哈喇杜諸蠻,皆近孟養、緬甸之境。志云:司北又有阿昌諸蠻。○猛別,在司西南,近緬界。萬曆十一年官軍敗緬酋應里,追至境。既而緬酋還守阿瓦,又遣親信分守洞吾、猛別、雍會諸地。猛別蓋與雍會相接,近大古喇境。

老撾軍民宣慰使司,東至交趾水尾州界,南亦至交趾界,西至寧遠界,北至車里宣慰使司界,自司治西北至布政司六十八程,轉達於京師。

古蠻夷地,俗呼曰撾家,累代不通中國,永樂三年來貢,置老撾軍民宣慰使司。《通攷》:「老撾土司無姓,酋長有三等,大曰招木弄,次曰招木牛,又次曰招化,而襲宣慰者則招木弄也。其地在八百媳婦西南二千餘里,又西千餘里則西洋海。自車里至老撾所謂六宣慰也。成化十五年安南攻老撾,殺其宣慰,并攻八百、車里,來告急。撫臣吳誠請降敕切責安南國王黎灝,使退兵,於是老撾復定。」
三關。在司東南,老撾與安南拒守之界也。永樂中征交趾叛人陳季擴,季擴敗走老撾。張輔遣將躡之,進克老撾三關,蠻人懼,棄季擴於南麽,遂擒之。
附見
大古喇宣慰使司,在孟養西南。《滇略》:「永樂四年遣官招諭雲南西南夷大古喇、小古喇等部落,皆願內屬,置宣慰司二、長官司五。」《通考》:「永樂初大古喇、底馬撒、靖定與平緬、木邦、孟養、緬甸、八百、車里、老撾,共爲西南十宣慰司。而大古喇亦曰擺古,自緬甸度大江,不過兩日程,即至大古喇之境。其地濱南海,與暹羅鄰,亦近佛狼機諸國,善用火器。嘉靖三十三年以兄弟爭國,緬孽瑞體和解之,德瑞體,割馬革地奉焉。瑞體尋以計滅其國」云。
底馬撒,在大古喇東南。永樂初嘗置宣慰司,後與靖定等司俱廢,其地亦爲緬所并。
洞吾,在大古喇之北,有土酋據此。嘉靖三十三年緬孽莽瑞體寄居洞吾母家,既長,遂據其地,又詐殺古喇酋排來等而并其境。《滇程志》:「自緬甸行十日至洞吾,又十日至擺古,爲莽酋所居。」舊志云:自老撾宣慰西行十五六日,至西洋海岸,即擺古莽酋地。
得楞。在大古喇西南,古喇別部也。亦曰古喇得楞,與暹羅相近。萬曆三十八年暹羅與得楞合攻緬甸,殺莽應裏子機撾,擺古爲之殘破云。

南甸宣撫司,東至永昌府潞江安撫司界,南至隴川宣撫司界,西至干崖宣撫司界,北至永昌府騰越州界,自司治東北至布政司二十二程,轉達於京師。

漢永昌徼外地,曰南宋甸。元至元二十六年置南甸路軍民總管府。領三甸。明朝洪武十五年改南甸府,永樂十二年改南甸州,正統八年升宣撫司。土司正宣撫刁氏,副劉氏。《通考》:「司幅員甚廣,爲三宣最。萬曆十一年爲叛緬所殘破,既而官兵敗緬,復收其地。」
半個山,在司北。志云:司置於騰越南半個山下。其山巔北恒有霜雪,南則炎瘴如蒸,蓋天限華夷也。○蠻干山,在司東十五里。土酋恃其險阻,世居其上。又丙弄山,在司東十里。○溫泉山,在司東二十五里。層巒疊嶂,綿亘二十餘里,林木陰森,下有溫泉。
沙木籠山,司南十里。上有關,立木爲栅,周圍一里。正統六年時麓川思任發叛,督臣王驥等自騰衝進討,取道南甸至羅卜思莊,前軍哨至沙木籠山,賊黨率衆二萬餘,據高山中,立硬寨,又於左右山巔連環爲七營,官軍攻破之。
南牙山,司西八十里。山甚高峻,如建牙然。延袤百餘里,官道經其上,樹木陰森,石棧重疊,夷人據以爲險。又有清泉下注,與小梁河合,名南牙江。正統八年督臣王驥等再征麓川,遣別將陳儀開南牙山,斷賊走路是也。
大盈江,在司西。自騰越州流入境,經干崖、芒市,又南流入孟養、緬甸界謂之金沙江。
小梁河,司東北三十里。源有二,一出騰越州赤土山麓,一出州之緬箐山麓,至此合爲一。西南流經南牙山下曰南牙江,又南入干崖爲安樂河而合於大盈江。
盈乃河,司東南百七十里,即騰越州之龍川江也,流入境爲孟乃河,又南入干崖境。
黃連坡關,司南三十五里。志云:自騰越西南行二百里,踰黃連關即至干崖境。又有小龍川關,在司東北八十里。
羅卜思莊。在司南七十里。正統七年王驥討麓川賊,自騰衝出南甸,進至羅卜思莊。又萬曆三年木邦酋罕拔導緬兵,又合隴川叛目岳鳳兵襲陷干崖,干崖守備李騰霄退守羅卜思莊口。志云:司所轄有羅布思莊,與小隴川皆百夫長分地。又有知事謝氏居曩宋,悶氏居盞西,皆在司西南境。萬曆二十一年撫臣陳用賓議建關置堡於司西北,今廢。○孟村,在司西南,北去騰越百二十里。自是而南,漸爲羈縻荒外地。

干崖宣撫司,東至南甸宣撫司界,南至隴川宣撫司界,西北俱至南甸界,自司治東北至布政司二十三程,轉達於京師。

漢永昌郡徼外地,其地舊名干幹賴睒,亦曰渠瀾睒,白夷居之。元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置鎮西路軍民總管府。領二甸。明朝洪武十五年改鎮西府,永樂中改爲干崖長官司,正統八年升宣撫司。土司宣撫刁氏,副劉氏,土經歷廖氏。《通考》:「萬曆十年干崖爲緬所併,十一年官軍復收其地。」
廢南睒,在司西北。其地有阿賽睒、牛真睒,爲白夷峨昌所居。元初內附,至元十五年置南睒,隸金齒宣撫司。志云:元金齒領六路、一睒。六路,柔遠、茫施、鎮康、鎮西、平緬、麓川也,一睒即南睒也。明初廢。
雲晃山,司南十五里。有瀑布泉注爲雲晃河。又雲籠山,在司東二十五里。
白蓮山,司北六十里。中有一峰,狀若簪笏,土官居其麓。下有白蓮池。又剌朋山,在司西百餘里。林木陰森,四時蒼翠。
布嶺,在司西。舊嘗開邊築堡於此,萬曆中以兵廢。《滇附録》:「出騰衝至南甸、干崖,其地雖冬月衣葛,汗猶如雨。又西爲布嶺,稍涼如騰衝。又西爲雷弄,又西爲揭陽,又西爲孟乃,又西爲火崗,其病毒益甚矣。」
大盈江,在司西。自南甸流入境,又南有檳榔江流合焉。志云:檳榔江,在司西百五十里。源出吐蕃,繞金齒僰蠻界,經干崖、阿昔甸,下流至比蘇蠻界合大盈江,入於緬。或曰比蘇即漢益州郡屬縣,恐悞。
安樂河,在司東雲籠山下。一名雲籠河,即南甸小梁河也。流至司治北,折而西百五十里入檳榔江,至比蘇蠻境注金沙江入於緬中。○雲晃河,在司治南。源出雲晃山,下流與雲籠河合,灌田千餘頃。又司東北三十里有正西河,源出雲籠山,流十五里合雲籠河。
雷弄,在司西,干崖別部也。《滇紀》:「司有蠻酒岡,舊爲同知劉氏所居,其雷弄洞則經歷廖氏所居,後即其地爲回龍營。又知事管氏居猛語岡。三姓皆華人,以功授。萬曆三年雷弄洞土目廖元相爲木邦叛酋罕拔所劫,附於緬。十一年官軍破緬,仍來歸。」
盞達。在司西,亦干崖別部也。副宣慰刁氏世居其地。萬曆十一年爲叛緬莽應裏所陷,土酋刁思廷被擒,民物皆一空。官軍破緬,復收其地。

隴川宣撫司,東至芒市長官司界,南至木邦宣慰司界,西至干崖宣撫司界,北至南甸宣撫司界,自司治東北至布政司六十六程,轉達於京師。

漢永昌徼外地,其地曰大布茫,曰睒頭附賽,曰睒中彈吉,曰睒尾福渌塘,皆白夷所居。元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置麓川路軍民總管府。明朝洪武十七年置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通考》:「元至正初麓川酋思可法數侵鄰境,屢遣將討之,不克。可法併吞旁路,兵力益強。明朝洪武十五年平滇南,明年,麓川酋思倫發陷永昌。既而傅友德等諭降之。於是置宣慰司,授思倫發。十八年叛寇景東,二十一年侵并孟定、孟艮、孟養、戛里,威脅緬甸、木邦、南甸、干崖,他出郎甸入寇,官軍敗之。既又悉發其衆,寇楚雄、定邊,爲沐英所敗。二十二年復內附,三十年平緬諸蠻亂,逐思倫發,命沐春討定之。思倫發復還。再傳至思暗,與木邦相仇殺,因而失官,以孟養刁氏代之。刁氏弱,倫發次子思任發遂擁衆麓川,略孟養地,故酋刁賓王走死,任發於是益驕恣。」正統三年土酋思任發叛,六年討平之,遂革宣慰司。十一年復置司於隴把之地,改曰隴川宣撫司。《通考》「正統三年刁思任侵擾孟定、灣甸、南甸、潞江諸處,進陷騰衝,雲南震動,命沐晟等率兵討之。前鋒度潞江而前,深入至上江,遇伏敗績。賊遂犯景東、孟定,殘大侯州,破孟賴寨,脅降孟璉等長官司,乃復命沐晟等討之,渡潞江直抵隴把,復敗却。六年發大兵討之。議者初欲自灣甸、芒市、騰衝三道俱進,不果。至是樞臣王驥督兵至金齒誓衆,仍分三道,一軍出鎮康,繇灣甸趣孟定,會木邦、車里之師,大軍由中路出騰衝,而別軍自下江、夾象石渡,徑抵上江賊寨,因風縱火,焚其上江砦,賊大敗,上江平。大軍自騰衝出南甸進抵麓川,合軍攻之,焚其栅,賊從間道渡江走緬,驥等班師。明年思任發復自緬窺麓川,仍命蔣貴、王驥等進討。自金齒至騰衝,分遣沐晟等仍自東路出,徑擣麓川,而馳諭緬獻任發。緬請奉命,會驥等疑阻,遂不果。東路兵克孟養諸寨,任發子仍潛竄孟養,不能得。十年遂以孟養地購任發於緬。任發至,誅之。而思機等尋竊孟養地,與緬相終始矣。明年改麓川爲隴川,設宣撫司於隴把,以舊目恭項爲宣撫,與南甸、干崖合爲三宣。十二年恭項以不法廢徙,以多氏代,自是多氏世有其地。隆慶末隴川酋多士宰死,子幼,土目岳鳳謀據其地,導緬酋瑞體入犯,陽集兵於麓川東岸,聲言捍緬,實迎之也。萬曆初緬兵至,岳鳳約木邦酋罕拔及緬兵襲入隴川,盡殺多氏族屬,而竊其地附於緬。十一年官軍敗緬兵,鳳降,以多思順爲宣撫,管隴川事。自是數爲緬所侵,土酋往往叛附緬」云。
麓川城,在司南,近木邦界,舊麓川宣慰司治此。正統初思任發以麓川叛,官軍討之,久無成功。雲南鎮將沐昂言麓川地方險遠,夷情譎詐,宜會集大兵繇灣甸、騰衝、芒市三道並進,直搗巢穴。六年王驥等討麓川,自騰衝、南甸直抵賊巢。其處山岡峻險,周圍餘三十里,栅堅塹廣,不可驟越。東南一面傍江壁立,驥等相度攻取。賊伏兵泥溝箐,驅象陣突起,官軍擊敗之。既而大兵四面雲集,分攻其西中、西北及西南、江上二門,又攻東北門及東北出象門,克之。賊從間道渡江,由孟養遁入緬甸。驥等毀其城栅,班師而還。志云:平麓城即故麓川舊址,亦曰孟卯,在三宣之外,爲諸蠻要衝。正統十三年王驥討麓川餘孽於孟養,渡金沙江,踰孟養,還至孟卯。萬曆十一年官軍討叛緬,緬酋莽應裏西會緬甸、孟養、猛密、蠻莫、隴川兵於孟卯,東會車里、八百、木邦兵於孟炎,復并其衆,入犯姚關,官軍敗却之。二十一年緬賊奪蠻莫,寇隴川,隴川酋多思順奔孟卯。明年孟卯叛目多淹導緬兵繇孟卯襲遮放,官兵敗却之。二十四年孟卯酋多亨復勾緬構亂,木邦酋罕欽奉撫臣陳用賓檄滅之。用賓以孟卯阡陌膏腴,宜耕屯,因築平麓城於孟卯,大興屯田。時又檄築四關堡於隴川,以爲捍衛,於是境內稍定。
遮放城,在司東南,近芒市,亦隴川之別部也。萬曆十一年,叛目岳鳳執遮故頭目刁落恩送緬。明年官兵平鳳,以多思順爲隴川宣撫,又以多淹爲同知,居孟卯,多恭爲副使,管遮放,即此。
廢平緬路,在司東北。其地曰驃睒,曰羅必四莊,曰小沙摩弄,曰驃睒頭,白夷居之。元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平緬路軍民總管府,與麓川等路並屬金齒宣撫司。明朝洪武十七年并入麓川宣慰司。三十年平緬諸蠻刁幹孟作亂,遂麓川酋,思倫發赴京陳訴。明年官軍擊平緬,擒幹孟,平緬悉定是也。
廢通西府,在司西南。《元志》:「大德初蒙陽甸首領緬吉納款,遣其弟阿不剌入貢,請置郡縣驛傳,遂立通西軍民府是也。」明初廢。
馬鞍山,在司北。山高險。正統七年王驥討麓川叛賊,進至馬鞍山,破蠻象陳,軍勢大振,徑攻賊巢。賊使別軍自永毛摩泥寨至馬鞍山,潛出我軍後,別將方瑛復擊敗之,於是賊勢益窘。志云:馬鞍山石罅中流溫泉成河,熱如沸湯。
羅木山,在司境。極高大。夷人恃以爲險。又有摩梨山,亦險峻。○寄箭山,《滇略》云:「司有諸葛武侯寄箭山,過此盡平地,一望數千里,絕無山谿,亦無果樹。」
麓川江,在司東南。或曰即龍川江也。自騰越州流入南甸境,爲孟乃河下流,至此經芒市西界而合於金沙江。志云:司南有西峨渡,爲麓川達木邦之路。正統六年王驥征麓川,遣兵守西峨渡以阻賊奔竄之徑,且通木邦之道,即此。
金沙江,在司西北。自干崖東南流入司境,又南流入孟養界。正統八年王驥復征麓川,檄緬酋縛獻思任發。緬邀大臣往議,郭登請往,自金沙江入,緬酋從命,遂縛任發以獻。會有嫉登功者,驥調登以他任。緬至不見登,遲回不敢獻。驥亦疑緬有變,密令蔣貴率師匝金沙江而下,大戰,焚緬舟數百。緬仍以任發逸去,官兵追之,爲緬所敗。
沙壩,在司境,亦設險處。正統八年王驥再征麓川,使郭登守沙壩。又有栗柴壩,在司西南。萬曆二十年叛緬復侵隴川,酋多思任奔孟卯,會官軍大戰於栗柴壩,逐緬出境是也。
曩撲寨。在司境,自緬甸北出之道也。又有雅益、工回等寨,皆近司西,與孟艮之孟愛等部相接。

孟定禦夷府,東至威遠州界,南至孟璉長官司界,西至隴川宣撫司界,北至鎮康州界,自府治東北至布政司一十八程,轉達於京師。

古蠻夷地,本名景麻甸,元至元十六年立孟定路軍民總管府。領二甸。明朝洪武十五年改置孟定府,萬曆十三年兼領安撫司一。編户五里。土知府刁姓,正統以後罕姓。《通考》:「正統中麓川叛侵孟定,知府刁渌孟棄地遠竄,木邦舍目罕葛從征麓川有功,因代領其地。嘉靖中木邦酋罕烈奪據之,令舍人罕慶管治,是爲耿馬。萬曆十年耿馬舍人罕虔叛附緬,明年官軍破緬收其地,於是復立罕葛之後罕合知府事。」
廢謀粘路,在府東南。元至元中置謀粘路軍民府於此,後廢。○景杏土城,在府境。志云:其相近有馬援營。
喳哩江,在府東北。自潞江安撫司流入境,又南入芒市界,爲府境之險要。
孟賴寨,在府東南。正統二年麓川思任發叛,犯景東、孟定,破孟賴寨,降孟璉等長官司。寨蓋孟定之別部也。
孟纏甸。在府東北,一作「孟羅」。正統五年思任發自麓川屯孟羅,進據鎮沅府之者章硬寨,爲沐晟所敗。

耿馬安撫司,府北百里。土司罕姓。《通考》:「司與孟定同川,隔喳哩江而居,孟定居南,耿馬居北。嘉靖間木邦兼孟定,以罕慶食其地。慶死,其族舍罕虔附緬,奪據之。萬曆十一年從緬克木邦,逐罕進忠,破施甸,又勾緬犯姚關,爲官軍所敗,擒斬虔父子。十二年奏設安撫司,仍以慶子罕們領司事。」

三尖山,在司西。萬曆中,罕虔黨罕老聚衆負固於此,官軍討平之。有馬養山,亦在司境。
喳哩江。在司南,與孟定分界處也。

孟艮禦夷府,東至車里宣慰司界,南至八百大甸界,西至木邦界,北至孟璉長官司界,自府治北至布政司三十八程,轉達於京師。

古蠻夷地,名孟指,自昔未通中國。永樂四年始來歸附,置孟艮府。《通考》:「酋無姓,號怕詔。怕詔者,夷之尊稱也。其地沃野千里。《滇程附録》云「自干崖之火岡度金沙江,又百里入小孟貢,渡小孟貢江入大孟艮」云。
廢木朵路,在府東二百里。元至元三十年以金齒木朵甸置木朵路軍民總管府,後尋廢。
廢孟愛路。在府東北百七十里。元至元二十一年金齒新附,孟愛甸來朝,即其地立軍民總管府是也。

威遠禦夷州,東至新化州界,南至孟璉長官司界,西至孟定府界,北至景東府界,自州治東北至布政司一十九程,轉達於京師。

古蠻夷地,唐爲南詔銀生府地,本濮落雜蠻所居。大理時爲僰夷所有。蒙古中統三年擊降之,至元十三年立威遠州。隸威楚路。明初仍爲威遠州,土知州刁姓。編户四里。直隸布政司。
蒙樂山,在州北,與景東府接界。詳附見名山玉龍山。
谷寶江,在州境。自遮遇甸流至州,下流合瀾滄江,亦謂之威遠江。正統五年麓川叛酋思任發自鎮沅之者章硬寨,敗遁威遠州,知州刁蓋扼之於威遠江,敗之,即此。又南堆江亦在州境。○莫家寨河,在州境。汲其水澆炭火上煉之,即成鹽,居人恃以爲利。
猛列村。州東八十里。《滇紀》:「威遠之地,東八十里至猛列村界,南八十里至車里,所轄三圈江界,西百里至猛猛達笨江界,北六十里至景東府蠻折哨界,又東至元江府及新化州界。」

灣甸禦夷州,東至雲州界,南至鎮康州界,西至永昌施甸長官司界,北至順寧府界,自州治東北至布政司二十程,轉達於京師。

古蠻夷地,名細睒。蒙古中統初內附,屬鎮康路。明朝洪武十七年置灣甸州。編户五里。土知州景姓。《通攷》:「州山高水迅,每至六月瘴癘盛行。萬曆十年土酋景宗真叛附緬,引緬入寇,官軍敗緬斬宗真,復收其地。」
高黎共山,在司西北。山左右有平川,即灣甸界也。志云:高黎共山之麓厥土肥,草卉貫四時不凋,瘴氣最惡。詳見名山。○孟通山,在司境。產茶,名灣甸茶,味殊勝。
黑泉,志云:州瘴癘不可居,水不可涉,有黑泉,水溢時飛鳥過輒墮。夷以竿掛布浸而瀑之,以拭盤盂,人食立死。
姚關。州北七十里,東北接順寧府界。萬曆十一年,緬陷木邦,灣甸酋景宗真復導緬寇姚關,焚掠順寧。明年官軍進討,緬酋復合東西諸路兵進寇姚關,參將鄧子龍大破之於攀枝花。其地在姚關南也。十三年添設姚關守備於此。《滇程記》:「自姚關西南渡喳哩江二十程至木邦,自姚關南行八日入孟定府境。」

鎮康禦夷州,東至孟璉長官司界,南至孟定府界,西至永昌府潞江安撫司界,北至雲州界,自州治東北至布政司二十三程,轉達於京師。

古蠻夷地,名石睒。黑僰所居。蒙古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鎮康路軍民總管府。領三甸,隸金齒宣撫司。明朝洪武十五年改爲鎮康府,十七年改爲州。編户四里。土知州初名刁悶光,永樂以後遂以悶爲姓。《通考》:「州土田瘠狹,民性蹻健。」
無量山,在州西,即蒙樂山也。志云「州南六十里無糧山接耿馬界」,即此山矣。詳附見名山玉龍。○烏木龍山,在州西南。與無量山俱產大藥,味甘美。山當木邦之要路。
潞江,州西七十里,亦曰喳哩江,與潞江安撫司接界處也。天啓二年木邦兵據喳哩江,鎮康酋悶枳奔姚關,姚關守備遣官撫之,木邦乃退,即此。
昔剌寨,在州南境。正統五年大軍討麓川,至金齒,鎮康酋悶孟乞降,王驥命別將冉保分兵據其城,因其兵破昔剌寨,移攻孟璉是也。
控尾寨。在州西南。萬曆三十三年木邦酋罕思禮誘鎮康酋悶枳歸緬,枳不從,遂令其黨海慶襲控尾據之,又欲取猛搻。猛搻亦州境別部也。

孟密宣撫司,東至木邦宣慰使司界,西至緬甸宣慰司界,北至蠻莫安撫司界,自司治東北至布政司三十三程,轉達於京師。

漢永昌西南夷地,後爲羣蠻所居。明初爲木邦宣慰司部落,成化十九年始析置孟密安撫司,屬灣甸州。萬曆十三年改爲宣撫司,直隸布政司。土司思氏。《通考》:「木邦界有寶井,天順中宣慰司罕楪使其陶猛思歪領之。陶猛猶言頭目也。既以女囊罕弄妻之。罕弄據有寶井,常藐其父。成化中罕楪死,孫罕穵嗣。罕弄陰叛之。會鎮守內臣需索寶石,聽其開採。遂略木邦地以自廣。內臣疏其罪請征之,或導以重寶賂時相,不惟罷兵,且可授官,比於木邦。思歪用其策,於是廷遣都御史程宗往撫,罕弄遂慢視朝使,不肯出迓。宗與期會於南甸之南牙山,悉以所略木邦地𢌿之,爲奏設安撫司,思歪之子孫得世襲。於是盡奪木邦地,罕穵出奔,四鄰諸番不平,往往藉口弄兵。後副使林俊稍令割故地還木邦,然竟讎殺未已。」《滇略》云:「孟密在騰越南千餘里。其地產寶井產金礦,估客雲集,山高田少,米穀騰貴。南距緬僅十程,常苦侵暴。嘉靖三十七年附緬。萬曆十一年官軍敗緬始內屬。十三年升爲宣撫司,授其酋思忠。思忠復投緬,十六年爲緬所并。尋復羈屬於中國」云。
孟乃,在司北,孟密別部也。嘉靖三十九年緬酋瑞體入孟密,殘孟乃,擒其酋思混。又孟哈部,亦孟密別部也。有土目守其地。萬曆十三年以孟哈土目思化爲宣撫司同知,十六年爲緬所并。○孟廣部,在司東北。亦孟密別部,近隴川界。萬曆十八年爲叛緬所陷。
寶井。在司西南。《滇程記》:「由隴川十日至孟養,又二日至寶井,又十日至緬甸是也。

蠻莫安撫司,南至孟密安撫司,西至孟養宣慰使司,自司治東北至布政司三十一程,轉達於京師。

本孟密分地,萬曆十三年析置安撫司。土司思姓。《通考》:「蠻莫在騰越西蠻哈山下。山如像鼻,行者累足。弘治中孟養叛酋思渌乘木邦之亂,攻孟密,取蠻莫十七寨,後復請入十寨以贖罪,即此地也。隆慶三年蠻莫頭目思哲叛附緬。萬曆十一年官軍敗緬,復收其地。十三年置安撫司,授土目思順。順復走歸緬,其子代領司事。十六年緬攻孟密陷之,猛哈酋思化等奔蠻莫,遂據其地。十九年緬率旁部兵圍蠻莫,官兵赴援,緬始却。二十年緬復據蠻莫,仍分道內犯,一入遮放、芒市,一入臘撒、蠻顙,一入杉木籠,並寇隴川。明年官軍討之,復取蠻莫,兼設蠻哈守備於此。二十四年緬復來寇,官軍救却之。二十九年思化子思正襲職,侵擾隴川。明年旁部共攻思正,正奔騰越,誅之,改立酋長,撫定其地。」
等練城,在司東北。萬曆二十一年緬酋入蠻莫,破等練城。明年撫臣陳用賓以緬賊大入等練、隴川,遣將王一麟奪等練,盧承爵出雷哈,錢中選等出蠻哈,張胤開道繇海墨出打線,合擊緬賊,復收蠻莫是也。雷哈等地皆在司境。
練山,在司北。萬曆二十年叛緬遣兵來犯,蠻莫酋思化奔練山。參將鄧子龍提兵營等練,緬兵屯遮遨。子龍發兵擊之,大戰於控哈,緬稍却,屯沙洲。官兵無船不得渡,相持彌月,緬退去。
孟木寨。在司西。弘治中孟養叛酋思渌過金沙江,奪據孟木、章貢、蠻莫諸村寨,即此。

鈕兀禦夷長官司,東至元江府界,南至車里宣慰司界,西至威遠州界,北至臨安府思陀甸長官司界,自司治北至布政司一十六程,轉達於京師。

古蠻夷地,蠻名也兀,民皆倭泥、蒲類蠻。自昔未通中國。宣德七年始來歸附,置鈕兀長官司。

芒市禦夷長官司,東至鎮康州界。西、南俱至隴川宣撫司界,北至永昌府潞江安撫司界,自司治東北至布政司二十三程,轉達於京師。

古蠻夷地,舊曰怒謀,曰大柘睒、小柘睒,即唐時茫施蠻也。在永昌西南四百里。《滇紀》:「唐貞元十一年南詔異牟尋破芒蠻。」即此。元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茫施路軍民總管府。領二甸,屬金齒宣撫司。明朝洪武十五年置茫施府,正統九年改置芒市長官司。土司放氏。《通攷》:「萬曆初芒市土酋放福導緬入寇,討斬之,立舍目放緯領司事,轄於隴把。其地原川曠遠,田土肥美,又饒銀礦,最稱殷富。」
青石山,在司西南。峭拔千仞,奇詭萬端。又有永貢、幹孟契二山,皆高廣陡絕,夷酋立寨居之,恃爲險要。下有芒市河。
麓川江,在司西。與隴川宣撫司接界,下流至緬地合於大盈江。
大盈江。亦曰金沙江。自干崖折而東南流,至司西南青石山下,又南流入孟養界。亦謂之大車江。志云:司有金沙江,出青石山,流入大盈江,出金。悞矣。

孟璉長官司,東至車里宣慰司界,南至孟艮府界,西至木邦宣慰司界,北至威遠州界,自司治東北至布政司二十三程,轉達於京師。

古蠻夷地,名哈瓦。正統間平麓川始來歸附,置孟璉長官司。《通考》:「部內有莫乃場礦,夷酋世專其利,以致殷富。」
廢木來府,在司東南。《元史》:「至元二十九年雲南省言:『新附金齒,適當忙兀禿兒迷失出征軍馬之衝,資其芻糧,擬立爲木來路。』於是置木來軍民府,尋廢。」
亦保寨,在司境。正統六年討麓川,分軍從東路會合木邦諸軍,元江府同知杜凱率車里、大侯諸蠻招降孟璉長官司亦保等寨,攻破其烏木弄、戛邦等寨,餘黨悉詣軍門降附是也。
景線村。在司東。道通車里,出普洱、元江可達交崗。又有路通老撾,可達交趾。《滇紀》:「自景線渡江出猛烏,又越黑江走沙仁孟乃,更渡江便可達交崗入交趾。」交崗,見臨安府阿迷州。沙仁孟乃,蓋近元江府西南。

茶山長官司,

古蠻夷地,後爲孟養部落,永樂三年置茶山長官司。《通攷》云:地在騰越州西北五百里,據高黎共山。地瘠土寒,不生五穀。土酋早姓。本屬孟養,永樂三年孟養叛,茶山不從,自詣闕下,授長官司。其地僻遠,常爲野人殺虜,今奔入內地阿幸棲住。《職方攷》:「茶山司屬永昌衛。」

麻里長官司。

古蠻夷地,亦孟養部落,永樂初置麻里長官司。《通考》:「麻里地與茶山接壤,亦以拒孟養功,授長官司。土酋刁姓,副早姓。所轄皆峨昌夷地。其地近亦爲野人所奪,奔入赤石坪棲住。野人者,在二長官司界外,赤髮黃睛,樹皮爲衣,夜宿樹上,醜惡兇悍,逢人即殺,無酋長約束。」○外此又有八寨長官司、瓦甸長官司、麻沙長官司、沙勒長官司,俱在騰越徼外,皆羈縻蠻族也。
附攷
敦忍乙國。在緬甸西境。後漢永元六年,永昌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義遣使譯獻犀牛、大象。九年,徼外蠻及撣國王遣重譯入貢。永初元年,徼外僬僥種夷陸類等舉衆內附。永寧初撣國王雍繇調復遣使詣闕朝賀。敦忍、僬僥,蓋皆緬甸旁國矣。○尋傳國,舊記:在永昌徼外,生蠻屬也。唐至德初附於南詔。《滇紀》:「尋傳疇壤沃饒,人物殷湊,南通勃海,西近大秦,自古未通中國。唐上元初南詔刊木通道,直抵其國,諭降之。」又彌臣國,在緬甸西。《唐會要》:「驃國在雲南西,與天竺國相近。其西別有彌臣國。」《滇史》:「貞元十二年驃國王雍羌遣使同南詔入獻,詔封雍羌爲彌臣國王。」是彌臣即驃國之別名矣。[2]

[编辑]
  1. 雲南土司實刀氏,刁姓悞矣。詳見《明史•雲南土司三》。
  2. 全文以中華書局《讀史方輿紀要》爲本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