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
1939年9月波蘭戰役兩天後,法國和英國均向德國宣戰。為了將德軍從波蘭轉移,法國於1939年9月7日入侵德國薩爾地區,但被迫撤退。假戰一直持續到1940年,當時德軍入侵並占領了法國北部,迫使英國人撤出了歐洲大陸。法國正式投降。德國將兩百萬法國戰俘送往德國境內的強迫勞動營。[1]戴高樂將軍在倫敦建立流亡政府,與維琪法國競爭,將自己定位為法國合法政府,以控制法國海外帝國並獲得法國盟友的幫助。他最終成功爭取到了一些法屬非洲殖民地的支持,後來成功地將分散的游擊隊、殖民軍團、退伍軍人、僑民戰士和共產黨狙擊手整合到盟軍指揮系統中的法國解放軍之下。
1943年8月,戴高樂和吉羅的部隊在盟軍領導下合併,形成單一的指揮系統。東線法國軍隊的領導由蘇聯或德國完成。這些法國流亡者部隊和法國內政部隊(FFI) 在解放法國和擊敗維琪法國、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日本帝國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同的作用。事實證明,對法國殖民帝國的控制至關重要。自由法國軍隊在英國和美國的幫助下贏得了控制權,並利用這一優勢攻擊維琪法國。除印度支那以外,所有法國殖民地最終都加入了自由法國。 [2]隨著自由法國在北非的勝利以及非洲軍團入侵義大利,自由法國軍隊的數量不斷增長。1944年,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後,自由法國從南部戰線發動龍騎兵行動,這些部隊擊潰了德國軍隊,大多數維希政府官員逃往德國。1944年10月30日,英國、美國和蘇聯正式承認戴高樂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首腦,並最終當選為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總統。維希政府逃往德國西格馬林根後,俄羅斯聯邦共產黨填補了留下的真空。戰爭的結果是,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後,法國及其盟國戰勝了德國,確保了歐洲盟軍對軸心國軍隊的決定性勝利。
組織序列
[編輯]- 法國總理兼國防部長:
- 國防總參謀長
- 北部法軍司令
- 比約特
- 布朗夏爾
- 空軍部長居伊·拉·尚布爾
- 陸軍總參謀長莫里斯·加默蘭(後任法英盟軍司令)
- 法國空軍司令維耶曼
- 北線空戰區司令德·阿斯捷·德·拉·維日里
- 負責從布列塔尼到庇里牛斯山的第三空戰區的司令馬森內·德·馬朗庫爾
- 戰鬥機司令部司令德·阿爾庫特
- 專用補給航空站司令官雷當普特
- 海軍總參謀長讓·達爾蘭(後任海軍總司令)
- 駐東地中海地區司令馬克西姆·威岡
西線戰爭
[編輯]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國防參謀長毛利斯·甘莫林一級上將出任法國三軍最高統帥,西線法、英、比盟軍最高指揮官。甘莫林發布命令:「我們必須等待敵人進攻,並在由堡壘和戰壕構成的無法突破的延伸防線上遏制住德國佬」。由此,開始了八個多月的「靜坐戰爭」。
1940年5月10日西線戰爭真正爆發,黃色計劃從高登山區主攻,而法國以為仍是施里芬計劃。當天盧森堡投降,兩天後德軍7個裝甲師占領色當。開戰五日荷蘭投降。開戰十八日比利時投降。
德軍渡過馬斯河之後,法軍大批坦克發動反攻,包括戴高樂的裝甲第4師。法國的坦克無論在數量上還是性能上都強於德軍。戰敗是因為沒有空軍的掩護。但德軍裝甲部隊推進到英吉利海峽,成功切斷法國北部與法國本土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