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眉
張秀眉(1822年—1872年),又作秀密、秀波,貴州台拱廳(今台江)翁剛寨(一說板凳寨、張家寨)苗族人。清朝末年黔東南苗民起義(又稱「黔亂」)領袖,締造「秀眉打江山,太平十八年」的局面。
生平
[編輯]早年
[編輯]傳說他本姓李,小名兄波,後來改姓張,1822年出生於台江縣城西南的南省鄉板凳下寨村中,原有三間土坯茅房即為張秀眉誕生地。僱農出身,靠傭工度日。
領導苗族起義
[編輯]清初「改土歸流」後,苗族農民長期處於清朝官吏、漢族地主和苗族地主的壓迫下。咸豐元年(1851年)金田起義消息傳到苗寨,張秀眉待機起義。咸豐三年(1853年)曾參加貴州榔黨起義。
咸豐五年(1855年)台拱官吏擅自提高糧錢折合標準,從斗糧折錢四、五百文增至兩千餘文,苗族人民要求按舊例納糧,減免新增的賦稅,遭到鎮壓。張秀眉與包大度、張開格、李洪基等人,在台拱用跳蘆笙舞方式,秘密組織群眾。三月十五日(4月30日)他們在台拱掌梅里誓師起義,張秀眉被推為大元帥。貴州東部清水江兩岸的廣大苗族人民,分別在高禾、包大度等人的領導下起義響應。沖入台拱城,打擊清吏,聲勢浩大,被推為元帥,並率軍占鎮遠,然後攻占丹江廳城。翌年夏秋,連克施秉、清江、台拱,攻占黔東南大部城鎮。設立官職,收回屯田,沒收地主土地。得到群眾擁護,咸豐八年(1858年)起義軍發展到幾十萬人,堅持鬥爭十七年。九月,率領起義軍攻占鎮遠後,又分東西兩路進兵,東路攻柳霽(劍河),占天柱,出邛水,經清溪、思州(岑鞏)、玉屏,直抵湖南晃州,控制了黔東南苗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區,締造「秀眉打江山,太平十八年」的局面。咸豐九年(1859年)配合太平軍石達開部圍攻貴陽,聲勢浩大。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清政府調集各省軍力聯合圍剿起義軍,同治七年(1868年)春,進軍湘西,在會同、洪江大破清軍。後轉回黔東南,同治八年(1869年)領導苗民起義軍在黃飄擊敗按察使黃潤等。再敗清軍於都勻羊安寨,殺總兵馬永勝。同治八年(1869年),張秀眉又領導苗民起義軍在黃飄、羊安兩地兩次大敗清軍,消滅清軍兩萬餘人,擊斃提督榮維善等。同治八年(1869年)五月,清廷調集湘、黔、川三省兵力發動總攻。東路由席寶田率湘軍,攻占了邛水、鎮遠、施秉;北路由唐炯率領川軍,攻占了清平、黃平、重安江;西路由張文德率領。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台拱、八寨被湘軍席寶田攻破,張秀眉被迫率軍退守凱里雷公山。翌年10月,席寶田來犯,張秀眉退至黃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月,清軍在苗奸指引下,圍苗軍餘部於烏鴉坡。張秀眉與楊大六在烏東與席寶田部激戰,將領包大度等戰死,張秀眉受傷被俘,械至長沙被殺害。餘部由李洪基率領堅持戰鬥到1873年。
紀念
[編輯]苗族人民懷念其英雄事跡,有《十八年反政》、《英雄張秀眉》等歌詩流傳民間。
苗族民間敘事詩《張秀眉頌》流傳在貴州省和湘西一帶。全詩的第一部分描寫了苗族人民受剝削和壓迫的苦難,張秀眉四處奔走準備起義,大家公推張秀眉為領袖,表現了人民對張秀眉的真誠愛戴。第二部分描寫了張秀眉領導起義軍攻城野戰、東征西討、斬將搴旗,第三部分描寫清兵為了挽回敗局,玩弄分化、收買和誘降手段,使起義遭受重大損失;第四部分敘述並歌頌了張秀眉被俘後寧死不屈、英勇就義的大義凜然精神。
參考
[編輯]- 《中國歷史大辭典》
- 《中國民族史人物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