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纲论
道教 |
---|
道教主题 |
玄纲论,由唐代道士吴筠所作,成书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1]。该书分上中下三篇,三十三章,综述道门理论枢要,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据唐礼部侍郎权德舆所撰《宗玄集序》称,吴筠献《玄纲论》三篇,获得唐玄宗的“优诏嘉纳”,并称此论 “总论谷神之妙”。权德舆《吴尊师传》称其“尤为达识之士所称”[2]。
全书援引《老子》之自然道义,阐述道教义理和修炼方术及其理论,提出全自身之性是学仙的第一步,以性、形、气、神、道迭次净化[3],达到不死长生的境界,而且“动寂忘而天理自会”。在〈学则有序章〉中,强调“精思”、“至静”,颇似司马承祯“坐忘”、“主静”之说[1]。
题解
[编辑]玄纲,指道门妙理的枢要或纲纪。吴筠《进玄纲论表》云:“重玄深而难赜其奥,三洞秘而罕窥其门,使向风之流浩荡而无据,遂总括枢要,谓之玄纲”。元好问《通真子墓碣铭》:“玄纲力挽孰我先,苦节终志孰我坚”。
内容
[编辑]全书综述道教理论枢要[4]:
上篇《明道德》,九章,阐释“道德”大旨。谓道乃“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德乃“天地所禀,阴阳所资”。又称:“通而生之谓道。畜而成之谓德”,天地人物及灵仙鬼神,皆以道德为生成之大本。人虽本道禀德而生,然性动生情,情反于道。故寿夭生死皆不能自主,若能黜嗜欲,隳聪明,无为无虑,至静虚极,超乎动静,神气形全,则与道为一,超脱生死之累。又称为政之道须“内道德而外仁义。先素朴而后礼智”。
中篇《辩法教》,一十五章,述学道成仙之要旨。谓仙道“皆以至静为宗,精思为用,斋戒为务,慈惠为先”。然后吐纳导引,怡神润骨,以阳炼阴,使阳盛阴消。虽形动不妨心静。虽无为而不可小察。又须积阴功,改阳过。五欲无动乎心,衣食任乎自然,餐吸元和,昼夜不寐,自可得道成仙。
下篇《析凝滞》,九章,解析学道成仙之各种疑难。谓成仙与否,惟在学道能否专精,宿禀仙骨者虽为官治世,亦可成仙。忠孝廉贞,有大功及物者,自得上擢天职。又主张修性与炼形不可偏废。谓独以得性为妙而不知炼形者,“所谓清灵善爽之鬼,何可以高仙为比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