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红尾鸲
赭红尾鸲 | |
---|---|
雄鸟(东方亚种 P. o. rufiventris) | |
雌鸟(指名亚种)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鹟科 Muscicapidae |
属: | 红尾鸲属 Phoenicurus |
种: | 赭红尾鸲 P. ochruros
|
二名法 | |
Phoenicurus ochruros (Gmelin)[1]
| |
繁殖区 留鸟 过境 非繁殖区 Compiled by: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nd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2019) 2018.
| |
异名 | |
赭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ochruros)为鹟科红尾鸲属的鸟类。像其近亲一样,它过去被归类于鸫科(Turdidae),但现在已知属于旧世界鹟科(Muscicapidae)。
分类与系统学
[编辑]1774年,德国博物学家萨缪尔·戈特利布·格梅林首次以双名法Mottacilla ochruros正式描述了赭红尾鸲。[3][4]该物种现在被归类于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福斯特于1817年引入的红尾鸲属(Phoenicurus)中。[5] 其学名的两个部分均源自古希腊语,与尾巴的颜色有关。属名Phoenicurus来自phoinix(红色)和-ouros(尾巴);种名ochruros来自okhros(淡黄色)和-ouros。[6]
赭红尾鸲属于一个温带的欧亚进化支,该支还包括黄尾鸲、黑喉红尾鸲、红腹红尾鸲,或许还包括贺兰山红尾鸲。现今物种的祖先约从300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开始分化,并从150万年前起扩散至大部分古北界地区。[7] 它与普通红尾鸲的亲缘关系不密切。由于这两者的行为和生态需求不同,且没有进化出受精障碍,因此这两种欧洲物种可以产生表面上似乎具有繁殖能力和存活力的杂交种。[8][9][10]
赭红尾鸲有若干亚种,其主要区别在于成雄鸟下半部的颜色,某些形态的叫声也不同。[11] 不同的权威机构接受的亚种数量介于五个到七个之间。根据形态学、生物地理学和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b序列数据,它们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群组。[7][9][12][13]
P. o. phoenicuroides 群组。这是系统发育学上基群的中亚和东亚形态,这些形态随着物种缓慢向西扩散而从祖先群体中分化(约300万至150万年前)。雌鸟和幼鸟为浅灰棕色。
- Phoenicurus ochruros phoenicuroides (Moore, F, 1854) –天山以东至蒙古。小型,成雄鸟胸下部、腹部和侧腹为深红棕色,无淡色翅斑,有时前额呈白色。整体上与黑胸的普通红尾鸲相似,但颜色较深。雌鸟和幼鸟与普通红尾鸲相似,但整体颜色更沙色、浅色,且常有明显的淡黄眼圈。
- Phoenicurus ochruros murinus Fedorenko, 2018 –阿尔泰共和国、图瓦、中国北部和蒙古西部。与前一个突厥斯坦亚种区别在于头部、颈背和背部的颜色无明显对比,均为同色深灰。[14]
- Phoenicurus ochruros rufiventris (Vieillot, 1818) – 从土库曼斯坦向东至帕米尔高原和阿赖山脉至喜马拉雅山脉。通常体型较大;成雄鸟与P. o. phoenicuroides相似,但整体较暗,背部呈黑色,下侧呈红棕色。雌鸟腹侧带有淡红色。与P. o. phoenicuroides的准确界限尚未解决。
P. o. ochruros 群组。西亚形态,其谱系约在150万至50万年前从gibraltariensis群组中分离。雌鸟和幼鸟介于两者之间。
- Phoenicurus ochruros ochruros (Gmelin, SG), 1774) –土耳其东部、厄尔布尔士山脉和高加索。体型小,形态介于P. o. phoenicuroides和P. o. gibraltariensis之间。通常类似后者,但下侧为红色,淡色翅斑发育不明显。
- Phoenicurus ochruros semirufus (Hemprich & Ehrenberg, 1833) –黎凡特。体型小;成雄鸟在某些方面类似rufiventris,但体型较小。黑色区域更广。
P. o. gibraltariensis 群组。欧洲种群,可能在末次冰期期间形成为一个独特的亚种。雌鸟和幼鸟呈深灰色。
- Phoenicurus ochruros gibraltariensis (Gmelin, JF), 1789) – 从西欧向东至克里米亚半岛和土耳其西部。成雄鸟颈部、上背和肩部呈深板岩灰至黑色,较面部和颈部浅,淡色翅斑发育良好。
描述
[编辑]赭红尾鸲长度为13—14.5 cm(5.1—5.7英寸),重量为12—20 g(0.42—0.71 oz),与普通红尾鸲相似。成雄鸟的上半身整体呈深灰色至黑色,胸部为黑色;下臀部和尾巴呈橘红色,两根中央尾羽为深红棕色。腹部和尾下部位于西方亚种为黑灰色(详见上文#分类与系统学),而东方亚种则为橘红色;翅膀呈黑灰色,次级飞羽边缘淡色形成一个白色的区块(西方亚种),或全黑(东方亚种)。雌鸟的颜色从灰色(西方亚种)到灰棕色(东方亚种)不等,但下臀部和尾巴为橘红色,颜色比普通红尾鸲更灰;无论年龄大小,灰色腋羽和翅膀下覆羽也具有区别性(普通红尾鸲的这些部分则是从淡黄色到橘红色)。至少在西方亚种中,第一历年雄鸟有两种明显不同的形态,第一种('carei'型)与雌鸟相似,第二种('paradoxus'型)接近成雄鸟,但缺少在第二历年翅膀羽毛换羽后才发展出的白色翅膀区块。第二种形态比第一种更为罕见。[12][13][15]
分布与栖地
[编辑]赭红尾鸲广泛分布于南欧和中欧、亚洲以及西北非洲,从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当地分布)向南到摩洛哥,东至中国中部。包括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叙利亚、黎巴嫩、高加索、吉尔吉斯、塔吉克、印度、缅甸、伊拉克、阿拉伯、苏丹、非洲、地中海群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昆仑山、祁连山、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山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河北、山东、海南等地。[1]
牠在分布区内较温暖的地区定居,但东北部的鸟类会迁徙到南部和西部的欧洲及亚洲,以及北非过冬。牠们在建筑物的裂缝或洞穴中筑巢。[12][13]
一般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灌丛、坡地多石的草甸草原、山地针叶林下层的乱草堆以及或河谷、河漫滩灌丛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伊朗北部Gilan。[1]
在英国,牠主要作为过境和冬季访客,仅有20到50对繁殖。[16] 在过境期间,牠在东部和南部海岸相当常见,冬季则常见于威尔士和英格兰西部与南部的海岸,内陆地区也有少数。迁徙的赭红尾鸲于十月或十一月抵达英国,然后或是继续迁徙,或是留在当地过冬,牠们于三月或四月返回东方。牠们也会在爱尔兰的南部和东部海岸过冬。[13]
该物种原本栖息于山脉上的石质地带,尤其是悬崖,但自约1900年以来,牠们的栖地扩展到类似的城市环境,包括二战期间及之后遭炸毁的区域,以及拥有裸露地带和悬崖般建筑的大型工业区。在英国,少数繁殖种群大多筑巢于这些工业区。牠会在飞行中捕捉经过的昆虫,迁徙的个体经常在沿海的海藻带中捕食苍蝇或小型甲壳类。牠快速的头部和身体晃动类似欧亚鸲,尾巴也经常颤动。雄鸟有一种颤音般的歌声和tick音的叫声。
东方种群的鸟类在西欧非常罕见。[8]
行为与生态
[编辑]繁殖
[编辑]赭红尾鸲通常是一夫一妻制。[17] 牠们于四月中旬开始繁殖。巢由雌鸟建造,通常放置在岩石或墙壁的裂缝或洞穴中,或是建筑物的凸台上。巢由松散的草和茎构成,内衬毛发、羊毛和羽毛。蛋每日产下一枚。巢卵数量为4至6枚,通常为白色,也可能是淡蓝色。平均直径为19.4 mm × 14.4 mm(0.76英寸 × 0.57英寸),重量为2.16 g(0.076 oz)。最后一枚蛋产下后,雌鸟开始孵卵,孵化期为13至17天。幼鸟由双亲共同照顾并喂养,12至19天后离巢。[18]
图库
[编辑]-
Levantine 赭红尾鸲 (Phoenicurus ochruros semirufus)
-
赭红尾鸲, 第七阶段,莫哈里, 旁遮普邦, 印度
-
欧洲赭红尾鸲亚成鸟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赭红尾鸲.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Bonhote, J. Lewis. Birds of Britain. illustrated by H.E. Dresser. London: Adam and Charles Black. 1907: 33. OCLC 1451688. See also The Birds of Devon (1892), this image by John Gerrard Keulemans.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Gmelin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Mayr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Forster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Jobling2010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7.0 7.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Ertan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8.0 8.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Steijn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9.0 9.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Grosch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Martinez N., Nicolai B., van der Spek V. (2019) Redstart hybrids in Europe and North Africa. British Birds112:190-210.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2211724_Redstart_hybrids_in_Europe_and_North_Africa/link/5feaf35645851553a001e6ba/download
- ^ Martinez N., van der Spek V. (2022) Geographical variation in Black Redstart Phoenicurus ochruros (S. G. Gmelin, 1774) calls. Bulletin of the British Ornithologists' Club 142: 466-477. https://bioone.org/journals/bulletin-of-the-british-ornithologists-club/volume-142/issue-4/bboc.v142i4.2022.a5/Geographical-variation-in-Black-Redstart-Phoenicurus-ochruros-S-G-Gmelin/10.25226/bboc.v142i4.2022.a5.ful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2.0 12.1 12.2 12.3 12.4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Hoyo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13.0 13.1 13.2 13.3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Snow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Fedorenko, V.A. A new subspecies of the black redstart – Phoenicurus ochruros murinus subsp. nov. from the Altai-Sayan Mountainous Country and the current breeding range of the black redstart. 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Institute RAS. 2018, 322 (2): 108–128. doi:10.31610/trudyzin/2018.322.2.108 .
- ^ Gefiedermerkmale, Maße und Alterskennzeichen des Hausrotschwanzes Phoenicurus ochruro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imicola.de (in German) Retrieved 10 May 2023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Holling2010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Villavicencio2014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Cramp 1988,第691–6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