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自他交换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他交换法藏语གཏོང་ལེན་威利转写gtong lenTHLtonglen;英语:TonglenTonglin),又称自他相换法自他换,大乘佛教术语,是一种修行禅定的方法,起源于寂天菩萨,经由阿底峡大师传入西藏,在藏传佛教中极为盛行,在汉传佛教中也有相同的修行法门,叫做代众生苦

释义与修法

[编辑]

在藏文中,གཏོང་ལེན་是由“给予”(藏语གཏོང་威利转写gtongTHLtong)以及“接受”(藏语ལེན་威利转写lenTHLlen)这两个字所组成。

修行者进行这种禅修时,会观想将自己所喜爱的一切,以白光形式从心间发出,从自身右鼻孔出,从他人左鼻孔入,施舍给他人;而他人不喜或受苦的一切,以黑光形式从他人右鼻孔出,从自身左鼻孔入,融入自身心间,让自己接受别人所不想要的一切。

此禅观实际上属于慈心观的一种。

传承

[编辑]

自他交换法,最早起源于寂天入菩萨行论》中。阿底峡大师,经由他的上师金洲法称,领受到这种教法,之后传入西藏。这个教法被认为是阿底峡大师最重要的根本教授。格鲁派上师宗喀巴在接受这个教法后,也将它视为最根本的教授而传授给他的弟子,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加以介绍。

在《修心七要》中,也介绍了这种修行法。

理论

[编辑]

藏传佛教理论

[编辑]

入菩萨行论》中,教导先思维自己与他人是平等的,自身中的苦乐也是平等的,希望他人与自己一样平等的获得快乐[1]。进一步思维世间痛苦,升起悲心与保护心,了解无我道理,以自身来替代他身受苦,来利益他人[2]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有:“诸苦源于贪己乐,诸佛生于利他心,故于自乐与他苦,如实修换佛子行。……我虽无有何罪过,竟有人欲断吾头,然以悲心于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纵因贫困受轻贱,复遭重病及魔障,众生罪苦己代受,无怯懦心佛子行。”

根据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教授,进行自他交换法的修法,首先必须先思维自他交换的道理,了解修行的障碍。之后才进行修法。修法的次第,则分成两个层次:第一阶段为自他平等,第二阶段为自他交换。

汉传佛教理论

[编辑]

在汉传佛教中,同样主张修自他交换之慈悲心,这是大乘佛教菩萨行的一种相通的法门,不过汉传佛教一般称作“代众生受苦”、“代受”。

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提到以“代众生苦供养”为“法供养”之一[3],华严菩萨清凉国师在《行愿品别行疏》就代众生受苦提出七种方法,阐述了代受的可能性和殊胜性。在《弥勒菩萨大成佛经》中,也有“以身代受令其得乐”句[4]。《悲华经》中,释迦牟尼佛的因地宝海梵志在佛前发愿:“是诸众生若业报未尽,我当舍寿入阿鼻狱代受苦恼。我当为是一切众生,于阿鼻地狱代受诸苦,令不堕地狱,值遇诸佛咨受妙法,出于生死入涅槃城。我今要当代是众生,久久常处阿鼻地狱。”[5]。《大宝积经》里也有“如是众生所受苦恼,我悉代受,令彼得乐”之句[6]贤首大师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也提到“普代众生受苦德”[7]。还有诸多经典都提到这个法门。

注释

[编辑]
  1. ^ 天息灾译《菩提行经》卷3:“ 先当如是观,重自他不二,我自一切行,苦乐亦平等。手作多种事,守护如一身,世坏不坏法,苦乐等亦尔。如己之别苦,一一皆消尽,如是我受持,为于有情等。我若爱于他,令得平等乐,彼得快乐已,于自胜何夺。”
  2. ^ 天息灾译《菩提行经》卷3:“ 思惟于世间,是故悲苦多,一苦而非多,见有情获得,悲苦如是生。于自他平等, 自苦不消除,欲消除他苦,是故妙人月,说彼有情句,善者如是观,他苦平等护。…… 利他无所求,果报谁云爱,是故我如此,无德而自谓,悲心与护心,为他如是起…… 此身之和合,因缘如拍手,此是世间缘,有情何不知。云何学无生,如学而自知。自身而非身,以自如他身,如是而利他,作已不疑虑,果熟而自受,当获彼无生。”
  3. ^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4. ^ 《弥勒菩萨大成佛经》:“我今摄受是诸人等。或以读诵分别决定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为他演说赞叹义味。不生嫉妒教于他人令得受持。修诸功德来生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以妓乐幡盖华香灯明供养于佛。修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以施僧常食。起立僧房四事供养。持八戒斋修习慈心。行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为苦恼众生深生慈悲。以身代受令其得乐。修此功德来生我所。”
  5. ^ 释尊成就娑婆世界的五百本愿, 新浪佛学,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6. ^ 释大拙, 從「天臺教觀」論「代眾生懺悔」之思想與實踐, 中华佛学研究第10期,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7) 
  7.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四者,普代众生受苦德:谓修诸行法,不为自身,但欲广利群生冤亲平等,普令断恶,备修万行,速证菩提。又菩萨大悲大愿,以身为质,于三恶趣,救赎一切受苦众生,要令得乐,尽未来际,心无退屈。不于众生希望毛发报恩之心。《华严经》云:广大悲云遍一切,舍身无量等刹尘。以昔劫海修行力,今此世界无诸垢。谓众生妄执,念念迁流,名之为苦。菩萨教令了蕴空寂,自性本无,故云离苦。问:众生无边苦业无边,云何菩萨而能普代众生受苦?答:菩萨代众生受苦者,由大悲方便力故。但以众生妄执不了业体,从妄而生,无由出苦。菩萨教令修止观两门,心无暂替,因果丧亡,苦业无由得生,但令不入三涂,名为普代众生受苦德也。《杂集论》云:于不坚坚觉深住于颠倒。离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已上(以上)明四种行德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