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博物館
虛擬博物館(Virtual museum)或數位博物館(Digital museum),是以博物館為主題,結合電腦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展示平台。虛擬博物館具有自由瀏覽與簡易互動的優點,可收藏任何可被數位化的事物,而資訊可以在網路上不斷地被更新與提供服務,透過資訊技術設計類似於傳統的博物館型態,並提供全新展現方式與參觀體驗。[1]
依據"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技術彙編》[2]將此定義為:以「數位化」的方式,將各種器物、標本及文件等典藏資料,以高解析度掃描、數位化拍攝、三度空間模型虛擬製作等技術加以數位化與儲存,並透過網路完整呈現實體博物館所應具有的展示、收藏、教育和研究等功能。
博物館虛擬化趨勢
[編輯]多數學者認為,未來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必有互動的展示和教育活動,並必須要達到全民教育的目標。傳統的博物館無法設計出所有種類的展示場,而虛擬博物館不但瀏覽自由、易互動,更可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與設計,以滿足傳統博物館所不能達成的地方。
比較真實與虛擬博物館
[編輯]虛擬博物館 | 真實博物館 | ||
特徵 | 用數位化的方式典藏、展示、教育、研究 | 用實體來典藏、展示、教育、研究 | |
使用者 | 自主性 | 主動 | 被動 |
環境控制 | 可透過互動裝置改變觀賞介面 | 對展示環境無法控制或改變 | |
便利性 | 利用網路,任何地方都可以進入博物館 | 須到目的地並購票入場 | |
互動性 | 和大量的媒體互動 | 只有單向互動 | |
資訊 | 陳列方式 | 多樣性,可根據使用者習慣而有不同的分類方式 | 單一且固定 |
呈現方式 | 數位資料 | 實物 | |
擴充性 | 極大 | 有限 | |
建築型態 | 空間量 | 雖然容納能力取決於伺服器的效能與網路的頻寬,但是在未來,硬體設備可以充分支援而不受限制 | 大小受限於建築物 |
空間尺度 | 可縮小與放大 | 受限觀賞者與展覽作品的最適觀賞距離 | |
元素的取代與轉換 | 伺服器/網路/硬碟 | 典藏空間 | |
超連結 | 展示走廊 | ||
顯示器 | 展示櫥窗 | ||
數位展示物 | 展示實物 |
缺點
[編輯]目前仍有虛擬博物館使用傳統的網站設計方式,網頁內容與架構設計上,利用連結將獨立網頁串聯起來,並再多穿插媒體檔;有的雖然有運用到資料庫,但仍只用於資料檢索,並沒有延伸至虛擬博物館的其他部分,使檢索資料與實際展覽內容不符。
爭議
[編輯]現在還是有人質疑虛擬博物館是否可視為真的博物館,並且備受爭議。由於虛擬博物館仍在發展中,結構並未發展齊全,虛擬博物館的優勢無法完全被展現,反而與單純的博物館網頁產生混淆;另外虛擬博物館並無實物收藏,而博物館的本質在於收藏、典藏、展示、教育四大目標,但是虛擬博物館可以使收藏與典藏的目標擴大延伸,縮減大眾與展覽品的距離,使博物館的目的更達到理想。
未來發展
[編輯]在未來虛擬博物館可以往更多方面發展。將來可以進一步的讓更完整的行為資料給記錄下來,像是參觀者瀏覽的時間或次數等,並可藉由這些資料分析參觀者行為。虛擬博物館的平台應發展成,能提供更多元化服務的空間,像是除主要的展覽主題外,也能提供個人作品的上傳,促進博物館多元化;在展場配置設計上能提供有彈性的平台,提供設計人員能預先模擬展場,並讓參觀者能進行參觀,這樣一來可預先發現展場缺失並進行修改,還能減少實際設計時的成本。
雖然目前大多數虛擬博物館仍處2D的傳統網頁模式,未來有望發展為3D虛擬實境,對閱覽者營造更富想像力與互動性的空間。而虛擬博物館更可在未來充分利用網路分享資源的便利性,使所有參觀者能不受地域國界限制的進入參觀,而參觀者皆能在線上交談,甚至能見到虛擬替身,形成線上的虛擬社群。
參考資料
[編輯]- 呂昭賢,《以虛擬博物館為環境之網路型態學習系統》,義守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2001年。
- 易斌,《虛擬設計博物館之互動導覽設計》,國立成功大學工藝設計研究所。2001年。
- 楊宗儒,《鄉土數位設計學園-指定論述 立體環物虛擬實境在文物典藏的展示》,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2182938/http://140.125.151.167/yand/redirect.php?goto=newpost&tid=313,2008年12月2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