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式炮战车
二式炮战车 “ホイ”(Ho-I) | |
---|---|
原产地 | 日本 |
生产历史 | |
制造数量 | 31[1]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16.1公吨 |
长度 | 5.73米 |
宽度 | 2.33米 |
高度 | 2.58米 |
操作人数 | 5 |
装甲 | 12–50毫米 |
主武器 | 九九式75毫米火炮 |
副武器 | 1挺7.7毫米九七式机枪 |
发动机 | 三菱百式气冷 V型12缸柴油机 240匹 |
悬挂 | 贝尔曲柄 |
作战范围 | 100公里 |
速度 | 44公里/小时 |
二式炮战车(二式砲戦車 ホイ(にしき ほせんしゃ ほい))是一款日本于二战期间生产的支援坦克。二式炮战车属于一式中战车的一种衍生型号。与纳粹德国四号坦克的早期型相似,二式炮战车装备了一门短身管的75毫米火炮。实战中二式炮战车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为日军的中型坦克提供近程火力支援,二是对敌方的反坦克防御工事进行火力打击[2]。
历史
[编辑]二式炮战车的项目始于1937年。日军高层在分析中国东北地区的作战经验后意识到,一款装备大口径火炮的装甲载具能在实战中能发挥很大作用,因为这样的载具能对碉堡等防御工事进行有效打击,而当时日军装甲部队装备的低炮口初速度的57毫米坦克炮以及高炮口初速度的47毫米坦克炮都无法对这样的目标进行有效打击。为了让二式炮战车能融入当时日军装甲部队的编制,日方决定将四一式75毫米山炮装上九七式中型坦克。1940年,日方以四一式山炮为基础,研发出九九式75毫米坦克炮。1942年,日方成功将九九式75毫米坦克炮装在了九七式改中型坦克的炮塔上,完成了二式炮战车的研制[1]。按照设计,二式炮战车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火力支援[1]。二式炮战车主要被部署在战车连队(团)下的炮战车中队(连)中[3]。
设计
[编辑]二式炮战车的主炮是一门九九式75毫米坦克炮(安装在能360度回旋的炮塔上),另有一挺安装于车体上前方的7.7毫米九七式轻机枪[3][1]。
二式炮战车的试验车一度使用九七式中型坦克的底盘[3],但最后改为使用一式中型坦克的底盘[1]。
作战记录
[编辑]二式炮战车的生产因为工业原材料短缺及美军的战略轰炸而受阻。只有31辆二式炮战车通过改造一式中战车的方式下线[1]。1944年底,三菱重工的东京工厂因为设备受损无法再进行大规模生产,二式炮战车也随之停产。二式炮战车最初计画用于本土决战之中。但日本方面最终选择在盟军入侵本土前投降,因此二式炮战车截至二战结束也没有作战记录[2][3]。
参考
[编辑]参考书目
[编辑]- Zaloga, Steven J. Japanese Tanks 1939–45. Osprey. 2007. ISBN 978-1-8460-3091-8.
外部链接
[编辑]- History of War.or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aki's Imperial Japanese Army Page - Akira Takizaw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orld War II drawings
拓展阅读
[编辑]- Foss, Christopher. Great Book of Tanks: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Tanks from World War I to the Present Day. Zenith Press. 2003. ISBN 0-7603-1475-6.
- Foss, Christopher. Tanks: The 500. Crestline. 2003. ISBN 0-7603-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