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德國外交部

坐标52°30′53″N 13°23′58″E / 52.51472°N 13.39944°E / 52.51472; 13.39944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德國外交部当前版本,由The3moboi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24年6月30日 (日) 03:25。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德国政府機構
外交部
Auswärtiges Amt
機構概要
成立時間1870年
前身機構German Foreign Office[*]
機構類型德国联邦政府部门[*]外交部
机构驻地 德国柏林米特區韦尔德市场廣場
52°30′53″N 13°23′58″E / 52.51472°N 13.39944°E / 52.51472; 13.39944
僱員數目11,652名外务人员
5,622公务人员
年度預算額59.29億歐元(2020年)
机构首长聯邦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
網站www.auswaertiges-amt.de
位於施普雷河河畔的外交部
外交部柏林本部(中左)

外交部(德語:Auswärtiges Amt德语发音:[ˈaʊ̯sˌvɛʁtɪɡəs ˈamt] 缩写AA)掌管德國外交政策以及与歐洲联盟的關係。現任外交部長為安娜萊娜·貝爾伯克,自2021年12月8日起,进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绿党德国自由民主党组成的“红绿灯”联合政府的內閣。

外交部位於柏林米特區韦尔德市场廣場。

歷史

[编辑]

德國外交部在1870年成立,當時負責北德意志邦聯的外交政策,1871年起則負責德意志帝國的外交政策。外交部最初是由國務秘書擔任首長(不稱部長),而德國總理則保有外交事務的責任。一開始在奧托·馮·俾斯麥的領導之下,外交部分為政治及經濟、法律及領事事務兩大部門。在1890年俾斯麥下台後,外交部增設殖民地事務部門,形成後來1907年成立的帝國殖民事務部(Reichskolonialamt)。一戰時期,外交部必須應付威廉二世的個人外交政策。

1919年,外交部進行重組並建立起現代化架構。此時外交部最高首長由外交部長出任,但基於傳統,外交部並未改名(Auswärtiges Amt,英文直譯為Foreign Office)。威瑪共和時期最為知名的外交部長為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他致力於與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和解,並與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共同獲得1926年諾貝爾和平獎。1932年,康斯坦丁·馮·紐賴特就任外交部長,在希特勒成為總理後繼續掌管外交部,但面臨納粹政治人物如阿爾弗雷德·羅森堡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等人的激烈競爭。里賓特洛甫在1938年成為外交部長。

1949年,Georg Dertinger英语Georg Dertinger 就任東德首任外交部長,但西德外交部卻因盟軍佔領,直到1951年3月15日才得以重建。總理康拉德·阿登納波昂兼任首任外交部長。2000年,外交部總部遷至柏林德意志帝國銀行德國統一社會黨前東德執政黨)舊址,而原來的波昂辦公室則成為第二辦公室。

部長及領導架構

[编辑]

德國外交部在聯邦外交部長之下尚設有國務部長德语Staatsminister (Deutschland)和國務秘書(國務部長德语Staatsminister (Deutschland))兩種職位,國務部長為政務官,負責輔佐外交部長執行公務,主要承擔政治機能。國務秘書則是外交部層級最高的事務官,代表外長管理部務,除了專門領域之業務外,德國駐海外使領館亦由國務秘書管理,每日例行主持的各司司長會議也由國務秘書主持,探討全球局勢[1]

德國外交部高層設有如下部門: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Leitung des Auswärtigen Amts. Auswärtiges Amt.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8). (德文)

外部連結

[编辑]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