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文昌帝君: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Kakukangen840618留言 | 贡献
→‎文昌帝君陰騭文:​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25行: 第25行:


後值[[瘟疫]]流行,文昌帝君得到「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箓,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另外,[[四川]]地區相傳'''文昌帝君'''在梓潼七曲山祖廟隱修時,遇見五[[瘟神]]欲來散行[[瘟疫]],為了保護民眾,於是他化身為'''瘟祖大神''',面貌威武果敢,一手持[[寶劍]](或[[如意]]),另一手變為鷹爪,因而降伏五[[瘟神]]。
後值[[瘟疫]]流行,文昌帝君得到「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箓,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另外,[[四川]]地區相傳'''文昌帝君'''在梓潼七曲山祖廟隱修時,遇見五[[瘟神]]欲來散行[[瘟疫]],為了保護民眾,於是他化身為'''瘟祖大神''',面貌威武果敢,一手持[[寶劍]](或[[如意]]),另一手變為鷹爪,因而降伏五[[瘟神]]。

==造像==
一般以文官[[大臣]]面貌出現,持[[手板]]或[[如意]]。另外,文昌帝君前身張育為[[蜀地]]抗擊[[胡人]]的[[將領]],故亦有[[戎裝]]按劍之造型。

文昌帝君化身為'''瘟祖大神''',面貌威武果敢,一手持[[寶劍]](或[[如意]]),另一手為鷹爪。


==相關著作==
==相關著作==

2013年11月5日 (二) 09:30的版本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全稱文昌梓潼帝君,簡稱梓潼帝君文昌君。是保護文運與考試神祇。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可見南方文昌梓潼帝君信仰之盛行。四川地區相傳文昌帝君化身瘟祖大神,降伏五瘟神,故能制服瘟疫

文昌梓潼帝君,本是號稱張育,與梓潼的地方神「亞子」兩位人物合併而成的神明。時人認為「張育」即為梓潼神「亞子」的轉世化身,故稱其「張亞子」。

文昌帝君與大魁星君朱衣星君純陽帝君關聖帝君,合稱「五文昌」,同受士人學子敬奉。文昌帝君的陪祀神為「天聾」、「地啞」兩位書僮打扮的神祇,代表著「天機不可洩漏」、「文運人不能知」、「文人須謙卑少言」等意義。

源流

東晋寧康二年(374年),張育自稱蜀王,起兵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蜀人在梓潼七曲山建張育祠,尊奉他爲雷澤龍王

當時,梓潼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傳說,張亞子,又名「堊子」,或「惡子」。《華陽國志》記梓潼縣有“善板祠”,供張亞子。《太平寰宇記》又記有張亞子顯靈的故事。張亞子曾經在長安見到姚萇,張亞子對他說:“九年後,君當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希望您來找我。”。《十六國春秋輯補·後秦錄》則說,姚萇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果然來到七曲山,見到一神人,神人說:「回地去罷!秦地無君主大概就是您罷!」姚萇請問那神人的姓名,神人說他叫「張亞子」,說罷就不見了。姚萇回到地後果然建立后秦登基,于是就在秦地立「張相公廟」以祀張亞子。

唐朝張亞子的信仰非常盛行。唐玄宗安史之亂時走避蜀地,宿七曲山,曾被張亞子託夢,說玄宗不久將做太上皇。後來唐肅宗果然自行即位,夢境靈驗,故玄宗對張亞子舉行隆重祭祀,追封「左丞相」。現七曲山尚有唐玄宗“應夢仙台”遺迹。廣明二年(881年),唐僖宗黃巢之亂到蜀地,經過七曲山,也親自祭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爲濟順王,幷將自己的尚方劍解下來贈廟。由于唐朝天子的推崇,張亞子的影響迅速擴大,逐漸由地方神演變爲全國性的大神。

中國各地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都會祭祀自己家鄉的神靈,祈求自己的考試順利。在北宋時,梓潼神轉化為保佑四川地區學子,考試順利的人格神祇。南宋時,梓潼神被認為較靈驗,而取代了其它地方科舉之神,成為中國內地學子,共同的保佑科舉順利的神祇。由於信仰的傳佈,使得原本的梓潼神信仰,與傳統觀念中掌管文學的文昌星相混合,(或曰:梓潼神被視為文昌星轉世化身),而梓潼神被稱為文昌神、文昌帝君或文昌梓潼帝君。而蜀地靈驗之下,宋朝帝王多有封,如宋真宗封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終於正式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與文昌星信仰完全合併。

明史》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戰歿,人為立廟祀之」。講的其實是張育,不過民間俗信張育是張亞子的化身,並無對信仰造成妨礙。

《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一十七次化身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同秋霜白日之高潔不可侵。「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人間之鄉舉里選,服色祿秩,封贈奏予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文昌帝君除有起義戰死、忠君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痊。」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

後值瘟疫流行,文昌帝君得到「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箓,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另外,四川地區相傳文昌帝君在梓潼七曲山祖廟隱修時,遇見五瘟神欲來散行瘟疫,為了保護民眾,於是他化身為瘟祖大神,面貌威武果敢,一手持寶劍(或如意),另一手變為鷹爪,因而降伏五瘟神

造像

一般以文官大臣面貌出現,持手板如意。另外,文昌帝君前身張育為蜀地抗擊胡人將領,故亦有戎裝按劍之造型。

文昌帝君化身為瘟祖大神,面貌威武果敢,一手持寶劍(或如意),另一手為鷹爪。

相關著作

成書於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簡稱陰騭文,是一篇駢文,以文昌帝君本人的口吻來講述其化身與訓示,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

文昌帝君陰騭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

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

天必錫汝以福。」

於是訓於人曰:「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

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

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

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忠主孝親,敬兄信友。

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談道義而化奸頑,

講經史而曉愚昧。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

敬老憐貧,舉善薦賢,饒人責己。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

免屍骸之暴露。造漏澤之仁園,興啟蒙之義塾。家富,提攜親戚;歲

饑,賑濟鄰朋。斗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僕待之寬恕,豈宜

備責苛求。印造經文,創修寺院。捨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

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

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

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

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讎,使人兄弟

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

窮困。依本分而致謙恭,守規矩而遵法度。諧和宗族,解釋冤怨。善

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常須隱

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恆記有益之語,罔談非禮之言。翦礙道之荊

榛,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垂訓以

格人非,捐資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見先哲於羹

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

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

陰騭中得來者哉?」

奉祀

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

不僅於各大都會,鄉間書院私塾也都供奉文昌香火或神像、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是世人貴賤所繫,所以一直奉祀不衰。舊時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公家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作文,舉行文昌會

在文昌帝君的七曲山祖廟中,也奉祀了文昌帝君的化身瘟祖大神造像。每逢疫病流行,時禱時應。

出生地

四川越巂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誕生地,亦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故鄉,其影響深遠,歷史悠久。據統計各地建造的文昌宮、閣、樓、殿,數以千計,遍佈中國大陸港澳臺灣東南亞一帶。

據越西廳志載:「張亞子晉太康八年,七十一化降生在中所盧林溝的張老夫婦家中,後勤學苦練,羽化成神」。常騎--「驢特」(文昌的坐騎,傳說生得「四不像」)往來四方,講學雲遊。越西金馬山上曾留有勝跡「紫府飛霞洞」、「上馬石」等。上馬石上鐫刻有「文昌勝跡」四字。另刻字「泉湧月明」相傳為神親書。又有鐫字於帝君賞憩處:「金闕化身」守泉湧月明數字。

張亞子出生地--越西中所水鎮:古時水觀音泉邊山崖上,生長有一株婆娑古樹,開的花兒如 桃花,春天嫣紅,秋天翠碧,掩映著水潭。此樹人們稱血滕樹,傳說枝條折斷後,帶淌出血漿樣的汁,甚是奇異。樹的石崖另有一處刻字「勝景清絕」。文昌帝君張亞子踏腳的石上曾留有腳印,據說是踏石「上驢特」留下的印跡。

參考文獻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