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03 - System Component
CH03 - System Component
電腦硬體:系統單元
本章學習目標
電腦系統主機
電腦的連接埠
中央處理器
顯示晶片與記憶體
電腦的系統單元╱主機( system unit )
指一個完整運作的電腦系統,在接上
顯示器、鍵盤、滑鼠等外接的輸出入
裝置後,可獨自運作的系統。
不同種類的電腦,會有不同的「造型外觀」:
電腦內部的組成元件,接下來將分別介紹一些常見的組成份子:
① 電源供應器 ⑥ 附加介面卡擴充槽
② 主機板(簡稱為主板) (擴充槽)
③ 中央處理單元(或稱為中央處理器)以及散熱器 ⑦ 輸出入連接埠
④ 記憶體模組 ⑧ 磁碟機架
⑤ 系統晶片組與輸出入匯流排 ⑨ 硬碟機
⑩ 固態硬碟
系統單元的外在部分
從一般桌上型電腦系統單元的電腦機殼外觀看來,通常會有下列設計:
① 主要按鈕:
電源開關( Power switch )、重置按鈕( Reset )。
② 對外磁碟架:
包括 CD/DVD/Blu-ray 等光碟機或燒錄機的播放按鈕( Play )和退出鈕
( Open / Eject ),以及外接式硬碟插拔槽等。
③ 其他按鈕:
提供其他不同按鈕、旋鈕、 LED 指示燈號╱螢幕狀態的前端面板,或多媒體播放按鈕與指示燈等。
系統單元的外在部分
顯示卡、音效卡等擴充介面卡安裝於擴充槽之
後,藉由倒L型金屬片固定於機殼邊框
音訊連接埠
在各種連接埠中,絕大部分的電腦都包含了耳機和麥克風的聲音輸出入端子,這些端子被稱為音訊
連接孔( audio connector )或聲訊連接埠( audio port )。
有的電腦配備了音效卡,甚至還提供了四個連接孔:麥克風輸入( Mic-In )、耳機輸出
( Mic-Out )、音源輸入( Line-In ),以及音源輸出( Line-Out )或
喇叭輸出( Speaker-Out ),來讓電腦藉此連接到外部的擴大器,或透過端子錄製輸入
訊號的聲音內容。
視訊連接埠
不論是桌上型電腦還是筆記型電腦,甚至是某
些特殊款式的智慧型手機,都有足以外接顯示
器的視訊連接埠,一般常見的此類連接埠有以
下四種:
最常見的周邊連接埠: USB
USB 連接埠( 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
稱為泛用型串列匯流排,支援熱抽換( hot swapping ,也稱為熱插拔,也就是不用
重新開機就能馬上接入或卸除)及隨插即用( Plug-and-Play, PnP ,也
就是不需要重新設定,只要插上了就能立即使用)的特性。
ExpressCard/54 插槽
與智慧卡( SmartCard )插槽
Thunderbolt 介面埠
中央處理器( 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 )是統籌整個電腦系統運作的最關鍵的元件,
它由控制單元( Control Unit, CU )、算術與邏輯單元( Arithmetic & Logic
Unit, ALU )與記憶單元( Memory Unit, MU )等單元所組成,其重要性等同於電腦系統中
的大腦,或可比喻成汽車的引擎。
CPU 主要功能是從儲存裝置、記憶體內擷取、載入電腦軟體指令以及待處理的資料,並藉由輸入裝置控制流程、
工作選項,將運算結果於輸出單元輸出,同時將結果寫回儲存裝置。
電腦系統運算方塊圖,中央處理器( CPU )由 CU 、 ALU 與 MU 等單元所組成
CPU 的各種「分身」
在 1970 年代以前,各種大型電腦、計算機的 CPU ,可能是由 CU/ALU/MU 多
個獨立單元╱電路板所構成。
在 1970 年代之後, CPU 被製作成具備單一晶片╱模組外觀的裝置,體積卻更小、速度
也更快,這種 CPU 晶片又被業界稱為處理器( Processor )或微處理器
( Micro Processing Unit, MPU )。
CPU 的各種「分身」
另外,在一些工業、交通等自動化控制機器設備,因為考量體積、散熱以及無須過多運算效能的
因素下,這類自動化系統所使用的處理器稱為嵌入式處理器( Embedded
Processor ),其 CPU 好像寶石一樣被嵌入鑽戒那樣的被銲接在系統內部。
這類型 CPU 主要以自動化控制應用為主,又被稱為微控制器( Micro
Controller Unit, MCU )。
電腦的架構取決於 CPU
電腦系統由 CPU 、記憶體、儲存裝置、輸入與輸出裝置所組成,而這些組成元件決定了電
腦的運作架構( Computer Architecture )。
兩部電腦之所以彼此之間的架構上會有差異:
CPU 的時脈與架構影響到其運作的表現,圖為
Intel 的 x86 架構 CPU ,時脈為
2.00GHz
以強調高速運算且以桌上型電腦為核心的
CISC 架構,這些以 Intel 為首的
CPU 家族,主要都是源自當年 8086 晶
片或相容產品的「 x86 」陣營;
另一個則是以 RISC 架構為核心,且訴求
輕巧、單純、省電,以適用於可攜式裝置(例如智
慧型手機)的 ARM (安謀電腦)族群
CPU 的處理位元
不少人都聽過所謂 8 位元、 16 位元電腦、 32 位元以至於 64 位元電腦,而
這所謂的多少位元,所指的是這部電腦的 CPU 之位元處理能力。究竟我們是如何區分其 CPU
的位元處理能力呢?
等等細微階段╱關卡的處理電路,予以最佳化設計並達成加速效果。
CPU 的超純量與多核心
超純量( superscalar )架構的 CPU :
CPU 從最核心暫存器╱第一階快取,對外連接第二階快取、第三階快取、主記憶體到最慢速的儲
存裝置
CPU 的快取記憶體
而 486 時代開始, CPU 直接內建取記憶體,使得 CPU 執行效能顯著提升。而
1995 年起 Pentium MMX 、 Pentium Pro 、 Pentium Ⅱ
之類的 CPU ,開始有第二階快取記憶體( Level 2 Cache ,簡稱為 L2
Cache )的設計
而存取速度上,暫存器是 CPU 架構的一部分,自然速度是最快,而存取速度從最快排到最慢,
則依序是暫存器> L1 快取> L2 快取> L3 快取> DRAM >輔助記憶體╱
儲存裝置。
CPU 的半導體製程技術
Intel 創辦人之一 Gordon Moore 博士曾提出一個半導體產業奉為圭臬的摩
爾定律( Moore's Law ):「在相等面積(製作成本)上,積體電路( IC )的電
晶體數以每十八個月增加一倍的趨勢發展,執行性能的提升也大致也符合這個趨勢」。
對一般經常只需要用到上網收發電子郵件、瀏覽網頁以及文書處理的電腦來說,整個系統其
實不會有碰到什麼複雜的影像處理與繪圖運算,因此,只要依靠基本的顯示處理電路就可以
滿足這樣的工作,這種屬於陽春版的繪圖處理電路,因為整合在 CPU 內部,所以也
被稱為內部整合顯示電路,簡稱為「內顯」。
GPU 與 APU
大部分的桌上型電腦或較高階的筆記型電腦,因為需要處理繪圖(像是執行
Photoshop 軟體)、影像(例如播放 YouTube 影片或
Blu-ray 光碟),以及豐富即時運算的遊戲畫面,特別是要能執行繪圖函式
庫標準( DirectX 、 OpenGL 、 OpenCL )運算的工作,於是就
需要獨立的顯示晶片專職專責,甚至要為此規劃專用的顯示記憶體( Video
memory )
GPU 與 APU
然而,在網際網路應用日趨複雜的情況下,過去單純以「內顯」來讓一般低價電腦能滿足
上網使用的設計,有些使用情境可能會讓系統「力不從心」,於是,美商超微( AM
D )就推出了以融合了圖形處理器( GPU )與中央處理器( CPU )的專屬影像繪
圖電路,稱為「加速處理單元」( 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 APU ),來滿足低價電腦在這方面的應用需求。
揮發性記憶體: RAM
記憶體是一種運用半導體製程技術製作,並以二進位格式來儲存程式碼、資訊與運算結果的晶片。
為了因應不同的運用情境,記憶體也可以分成不同的種類。若以電源關閉之後,其儲存的內容是
否能繼續存續來劃
分,記憶體可分為:
①揮發性記憶體( Volatile Memory, VM )
②非揮發性記憶體( Non-Volatile Memory, NVM )
在 Flash 原理分類中,主要有:
① NOR Flash (反或閘式快閃記憶體)
② NAND Flash (反及閘式快閃記憶體)
eMMC
早期的 NAND Flash 晶片中,每個記憶組單元至少有 32∼64 個區塊( Blocks ),
每個區塊有 16∼32 個讀寫頁( Pages ),一頁至少是 512 Bytes 。
而為了方便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嵌入式裝置與工控應用系統等,這些沒有配備硬碟的裝置,能採用標準且
已經成熟的記憶卡、隨身碟快閃記憶體產品來存取資料,於是業界出現了「 eMMC 」
( embedded Multi Media Card ,嵌入式多媒體記憶卡)標準。
SLC 、 MLC 、 T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