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高考计算题训练十二大模块 学生版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8

模块一: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1.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x 2  ax  (a  1)  0 .

2.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ax 2  (a  4) x  40(a  R) .

3.已知关于 x 的不等式 ax 2  bx  120 的解集为 {x | x  3 或 x4} .

(1)求 a 、 b 的值;

(2)求关于 x 的不等式 bx 2  ax  60 的解集.

1 诚朴·专业·创新
4.已知集合 A  {x | x 2  x  20} , B  {x | 2a  1xa  1}(a  R ) .

1
(1)当 a  时,求 A B , (ðR A) B ;
2

(2)若 A B  B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5.函数 f ( x)  ax 2  bx  2 , a , b  R

(1)若 f ( x)  0 的解集是 {x | x  1 或 x  2} ,求实数 a , b 的值;

(2)当 a  0 时,若 f ( f ( x))  4 x  2 ,求实数 b 的值;

(3) a  R ,若 f (2)  4 ,求 f ( x )  2 x  8 的解集.

6.已知函数 f ( x)  ax 2  2ax  (a  2) , x  R .

(1)当 x  R 时, f ( x)  0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2)当 a  0 时,试比较 f (a)与 f (1)的大小关系.

2 诚朴·专业·创新
7.已知二次函数 f ( x)  ax 2  bx  c(a  0) 满足 f ( x  1)  f ( x)  4 x ,且 f (0)  1 .

(1)求函数 f ( x) 的解析式;

(2)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f ( x)  (2t  6) x  4t  1 .

8.设函数 f ( x)  ax 2  (1  a) x  a  2(a  R) .

(1)若不等式 f ( x)  2 对一切实数 x 恒成立,求 a 的取值范围;

(2)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f ( x )  a  1 .

9.(1)函数 f ( x)  ax 2  bx  2 , a , b  R .若 f ( x)  0 的解集是 {x | x  1 或 x  2} ,求实数 a , b 的值;

(2)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x 2  (a  1) x  a  0 .

3 诚朴·专业·创新
1
10.已知函数 f ( x)  x  .
x
(1)请用定义证明函数 f ( x) 在 (0,1) 上单调递减;

1 1
(2)若任意 x  [ , ] ,使得 x 2  ax  10 恒成立,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4 2

11.(1)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x 2  (a  1) x  a0 ;

(2)若关于 x 的不等式 x 2  (a  1) x  a  a(ax 2  1)  1 的解集为 R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1
(3)若关于 x 的不等式 x 2  (a  1) x  a  bx  的解集为 ( ,  x0 )  ( x0 ,  ) ,求正实数 x0 的取值范围.
16b

12.已知函数 y  x 2  (2  a) x  2a  b , a , b  R .

(1)若函数值 y  0 时,其解集为 {x |1  x  2} ,求 a 与 b 的值;

(2)若关于 x 的不等式 y  b 的解集中恰有两个整数,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4 诚朴·专业·创新
模块二:指数与对数运算
1.已知函数 f ( x)  a x  b(a  0, a  1) .

(1)若函数 f ( x) 的图象过 (0, 2) 和 (2,10) 两点,求 f ( x) 在 [0 , 1] 上的值域;

a2
(2)若函数 f ( x) 在区间 [2 , 3] 上的最大值比最小值大 ,求 a 的值.
2

2.指数函数 y  a x (a  0, a  1) 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模型.

a
(1)指数函数 y  a x (a  0, a  1) 在区间 [1 , 2] 上的最大值比最小值大 ,求实数 a 的值;
3
1
(2)说明 y  2 x 与 y  ( ) x 的图像关于 y 轴对称.
2

3.已知指数函数 f ( x)  a x (a  0 且 a  1) 的图象过点 (3,8) .

(1)求函数 f ( x) 的解析式;

(2)求函数 g ( x)  f 2 ( x)  2 f ( x)  5 在 x  [1 , 2] 上的值域.

5 诚朴·专业·创新
4.已知函数 f ( x)  log a x(a  0 且 a  1) .

1
(1)若 f ( x) 在区间 [ ,16] 上的最大值为 2,求实数 a 的值;
4
2
(2)若函数 g ( x)  2 x 2 xa
的值域为 [2 ,  ) ,求不等式 log a (1  t )1 的实数 t 的取值范围.

5.根据指数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 1
(1)已知 2a  3b  3a  2b ,证明: ( ) a  ( )b ;
2 2

(2)若关于 x 的方程 2 x  t  4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实数 t 的取值范围.

6.已知二次函数 f ( x)  mx 2  2 x  3 ,关于实数 x 的不等式 f ( x)0 的解集为 [ 1 , n] .

(1)当 0  a  1 时,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ax 2  n  1  (m  1) x  2ax ;

(2)是否存在实数 a  (0,1) ,使得关于 x 的函数 y  f (a x )  3a x 1 ( x  [1, 2]) 的最小值为 5 ?若存在,求实数 a 的值;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6 诚朴·专业·创新
 1 
7.已知全集 U  R , A  {x | x 2  x  6  0} , B   x |  2 x  8 , C  {x | 2m  1  x  2  m} .
 2 

(1)求 ðU ( A B ) ;

(2)若 ( A B )  C ,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8.已知函数 f ( x)  log m ( x  m)  log m ( x  2m)(m  0 且 m  1) .

1
(1)当 m  时,解不等式 f ( x)  log 2 5  0 ;
2
(2)若对于任意的 x  [3m , 4m ] ,都有 f ( x )1 ,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5m
(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  ,   ( , ) ,使 f ( x) 在区间 [ ,  ] 上的值域是 [log m  , log m  ] ?若存在,
2
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9.已知函数 f ( x)  log2 ( x 2  2 x  2) .

(1)证明:曲线 y  f ( x ) 是轴对称图形;

2 3
(2)若函数 g ( x)  2 f ( x )  x  2 x  a 在 [ 3 , 3] 上有三个零点,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3

7 诚朴·专业·创新
10.已知函数 f ( x)  log a x(a  0 且 a  1) .

(1)若 f ( x) 在区间 [a , 2a]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 1,求 a 的值;

(2)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log 1 ( ax  1)  log 1 (a  x 2 ) .


3 3

11.已知函数 f ( x)  log a ( x  2)  log a (4  x) , (0  a  1) .

(1)求函数 f ( x) 的单调减区间;

(2)若函数 f ( x) 在区间 [0 , 3] 的最小值为 2 ,求实数 a 的值;

(3)证明 f ( x) 的图象是轴对称图形.

12.已知函数 f ( x)  log 2 (2  x 2 ) .

(1)求 f ( x) 的单调增区间(只需写出结果即可);

(2)求不等式 f (2 x  1)f ( x ) 的解集;

1
(3)若方程 [ f ( x)]2  m  f ( x)  n  0 在区间 (1,1) 内有 3 个不等实根,求 4n 1  5  2m  的最小值.
4

8 诚朴·专业·创新
模块三:导数计算
1
1.已知函数 f ( x)  x3  ax 2  bx  c 在 x   及 x  1 处取得极值.
3
(1)求 a , b 的值;
(2)若方程 f ( x)  0 有三个不同的实根,求 c 的取值范围.

2.已知函数 f ( x)  ln(a x  1)  x 为 R 上的偶函数, a  0 且 a  0 .

(1)求 a ;

(2)求 g ( x)  e f ( x ) 在 x  1 处的切线方程.

3.已知函数 f ( x)  x3  x  1 ,直线 l : y  2 x  2 与 x 轴交于点 A .

(1)求过点 A 的 f ( x) 的切线方程;

(2)若点 B 在函数 f ( x) 图象上,且 f ( x) 在点 B 处的切线与直线 l 平行,求 B 点坐标.

9 诚朴·专业·创新
4.已知函数 f ( x)  ax3  bx 2  3x 在点 (1 , f (1)) 处的切线方程为 y  2 .

(1)求函数 f ( x) 的解析式;

(2)若 m  2 ,且过点 (1, m) 可作曲线 y  f ( x ) 的三条切线,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5.已知函数 f ( x)  2 x3  3x .

(1)求 f ( x) 在区间 [2 , 1] 上的最大值;

(2)若过点 P(1, t ) 存在 3 条直线与曲线 y  f ( x ) 相切,求 t 的取值范围;

(3)问过点 A(1, 2.75) 存在几条直线与曲线 y  f ( x ) 相切?(只需写出结论)

6.已知函数 f ( x)  e2 x 1 ( x 2  ax  2a 2  1) . (a  R)

(Ⅰ)若 a  1 ,求函数 f ( x) 在 (1 , f (1) ) 处的切线方程;

(Ⅱ)讨论函数 f ( x) 的单调性.

10 诚朴·专业·创新
7.已知函数 f ( x)  x3  x  16 .

(1)求曲线 y  f ( x ) 在点 (2, 6) 处的切线方程;

(2)直线 l 为曲线 y  f ( x ) 的切线,且经过原点,求直线 l 的方程及切点坐标.

1 2
8.已知函数 f ( x)  x , g ( x)  lnx .
2
(1)求函数 h( x)  f ( x)  g ( x) 的最小值;

(2)求函数 y  f ( x ) 过点 (1, 4) 的切线.

9.已知曲线 f ( x)  ae x  x  b 在 x  0 处的切线过点 (1, a 2  2a  1) .

(1)试求 b  a 2 的值;
(2)讨论 f ( x) 的单调性;

3
(3)证明:当 a  0 时, f ( x)  2lna  .
2

11 诚朴·专业·创新
10.已知函数 f ( x)  x  mlnx(m  R ) .

(1)讨论 f ( x) 的单调性;

(2)若 m  0 时, f ( x) 的图象恒在 x 轴上方,求 m 的范围;

(3)若存在不相等的实数 x1 , x2 ,使得 f ( x1 )  f ( x2 ) ,证明: 0  m  x1  x2 .

11.已知函数 f ( x)  e x  k sin x ,其中 k 为常数.

(1)当 k  1 时,判断 f ( x) 在区间 (0, ) 内的单调性;

(2)若对任意 x  (0,  ) ,都有 f ( x )  1 ,求 k 的取值范围.

a
12.已知函数 f ( x)  lnx  (a  R) .
x
(Ⅰ)当 a  1 时,求函数 f ( x) 的极值;

(Ⅱ)讨论函数 f ( x) 的单调性;

a (k  5)  2
(Ⅲ)令 g (a)  ,若对任意的 x  0 , a  0 ,恒有 f ( x)g (a)成立,求实数 k 的最大整数.
a

12 诚朴·专业·创新
模块四: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 
1.已知 a  (1 ,5, 1) , b  (2 ,3, 5) .
   
(1)若 (ka  b ) / /(a  3b ) ,求 k ;
   
(2)若 (ka  b )  (a  3b ) ,求 k .

  3
2.已知向量 a  (cos x,1), b  (sin x,  ) .
2
 
(1)若 a / /b ,且 x  (0,  ) ,求 sin x  cos x 的值;

   
(2)设函数 f ( x)  2(a  b )  a , x  [0, ] ,求函数 f ( x) 的值域.
4

 
3.已知向量 a  (1, 1) , b  (0,1) .
 
(1)求向量 a 与 b 的夹角  的大小;
   
(2)若向量 (t  a  b ) / /(a  t  b ) ,求实数 t 的值;
    
(3)若向量 c  ( x, y ) 满足 c   y  a  (1  x)  b ,求 | c | 的值.

13 诚朴·专业·创新
   
4.在直角梯形 ABCD 中, DAB  , ABC  , AB / / DC , | AB | 3,| DC | 2 .
2 4
 
(1)求 AC  BD ;
  
(2)若 k AB  AD 与 AC 共线,求 k 的值;
  
(3)若 P 为 BC 边上的动点(不包括端点),求 ( PA  PB)  PC 的最小值.

     
5.已知平面向量 a  (2sin x, 3 cos(  x)) , b  (sin(  x), 2sin x) ,且函数 f ( x )  a  b  3 .
2 2

(1)求 f ( ) 的值;
3
(2)求函数 f ( x) 的最小正周期;


(3)求函数 y  f ( x ) 在 [0, ] 上的最大值,并求出取得最大值时 x 的值.
2

6.已知 ABC 的内角 A , B , C 的对边分别是 a , b , c ,且 (a  c)(sin A  sin C )  (b  c)sin B .

(1)求 A ;
  B  
(2)设向量 m  (1, 0) , n  (2 cos 2 , cos C ) ,求 | m  n | 的最小值.
2

14 诚朴·专业·创新
   
7.如图,在菱形 ABCD 中, AB  4 , BAD  60 , E , F 分别是边 AB , BC 上的点,且 AE  EB , BF  3FC ,
连接 ED 、 AF ,交点为 G .
 
(1)设 AG  t AF ,求 t 的值;
(2)求 EGF 的余弦值.

   
8.如图,在 ABC 中, AB  a, AC  b , D 为 BC 中点, E 为 AD 上一点,且 2AE  ED , BE 的延长线与 AC 的交

点为 F .
   
(1)用向量 a 与 b 表示 BC 和 AD
  
(2)用向量 a 与 b 表示 BE ;
AF
(3)求出 的值
AC

  


9.如图, A 是单位圆与 x 轴正半轴的交点,点 P 在单位圆上,AOP   (0     ) ,OQ  OA  OP ,四边形 OAQP

的面积为 S .
 
(1)求 OA  OQ  S 的最大值及此时  的值  0 ;

3 4
(2)设点 B 的坐标为 ( , ) ,  AOB   ,在(1)的条件下,求 tan(   0 ) 的值.
5 5

15 诚朴·专业·创新
 
10.如图,在 ABC 中,点 P 满足 PC  2 BP , O 是线段 AP 的中点,过点 O 的直线与边 AB , AC 分别交于点 E ,
F.
 2  AE
(1)若 AF  AC ,求 的值;
3 EB
    1 1
(2)若 EB   AE (  0) , FC   AF (  0) ,求  的最小值.
  1

    3
11.平面向量 m  (3sin x,cos2 x) , n  (cos x,  3) ,函数 y  f ( x )  m  n  .
2

(1)若 x  [0, ] ,求 y  f ( x ) 的值域;
2

(2)在△ ABC 中,内角 A 、 B 、 C 的对边分别为 a 、 b 、 c ,已知 f (B)  3 , a  2 , b  7 ,求△ ABC 的

面积.

12.△ ABC 的内角 A 、 B 、 C 的对边分别为 a 、 b 、 c ,已知 2a  b  2c cos B .


(1)求角 C ;
   7
(2)若 a  1 ,点 D 满足 AD  2 DB ,且 | CD | ,求△ ABC 的面积.
3

16 诚朴·专业·创新
模块五:复数的四则运算
1.求适合下列方程的实数 x , y 的值:

(1) (4 x  1)  ( y  2)i  0 ;

(2) ( x  2 y )  (3x  y )i  3  6i .

(1  i)2  3(1  i)
2.已知复数 z  (i 为虚数单位).
2i
(1)求 z ;

(2)若 z 2  az  b  1  i ,求实数 a , b 的值.

3.已知复数 z1  cos   i , z2  sin   i ,其中   R .

(Ⅰ)求 z1 z1  z2 z2 的值;

(Ⅱ)求 | z1 z2 | 的最大值并说明取得最大值时  的取值集合.

17 诚朴·专业·创新
z
4.已知复数 z 满足 z  i 和 均为实数.
2i
(1)求复数 z ;
1
(2)若 z1  z   (m 2  m  3)i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m

5.设复数 z1  2  ai (a  R ) , z2  1  i .

(1)若 z1  z2 在复平面上所对应的点在第一象限,求 a 的取值范围;

z1
(2)若 为纯虚数,求 Rez1  Imz1 .
z2

4
6.已知复数 z  a  bi (a , b  R ,且 b  0) ,且 z  是实数.
z

(1)求 a 2  b 2 的值;
(2)求 | z  3i | 的取值范围;

z2 2
(3)求 a  ( ) 的最小值.
z2

18 诚朴·专业·创新
7.已知复数 z1  m  2i (m  R ) , z2  cos   i sin  ,且 | z1 | 5 | z2 | ,复平面中 z1 所对应的点在第二象限,

(1)求 m 的值;
(2)若 z1  z2 为纯虚数,求 tan 2 的值.

8.已知 m  R ,复数 z1  (m2  m)  (m2  1)i , z2  2m  i .

(1)若 z1  z2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第三象限,求 m 的取值范围;


 
(2)设 O 为坐标原点, z1 , z2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分别为 A , B (不与 O 重合),若 OA  OB  0 ,求 | z1  z2 | .

m2  m  6
9.求当实数 m 为何值时, z   (m 2  5m  6)i 分别是:
m3
(1)实数;
(2)虚数;
(3)纯虚数.

19 诚朴·专业·创新
10.设复数 z1  2  ai (其中 a  R ) , z2  3  4i .

(Ⅰ)若 z1  z2 是实数,求 z1  z2 的值;

z1
(Ⅱ)若 是纯虚数,求 z1 的虚部及 | z1 | .
z2

11.已知 i 为虚数单位,复数 z1  1  i , z2  8  5i , z3  15  14i ,

(1)将 z3  z1 z2 化为 a  bi 的形式,这里 a 、 b  R ;

(2)如果复平面内表示复数 z  z1m2  z1m  z3 的点位于第四象限,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12.已知:
①任何一个复数 z  a  bi 都可以表示成 r (cos   i sin  ) 的形式.其中 r 是复数 z 的模,  是以 x 轴的非负半轴为始

边,向量 OZ 所在射线(射线 OZ ) 为终边的角,叫做复数 z  a  bi 的辐角, r (cos   i sin  ) 叫做复数 z  a  bi 的三

角形式.

② eix  cos x  i sin x 被称为欧拉公式,是复数的指数形式.

③方程 x n  1(n 为正整数)有 n 个不同的复数根.

1 3
(1)设     i ,求  2024 ;
2 2

(2)试求出所有满足方程 x 6  1 的复数 x 的值所组成的集合;


 
(3)复数 z  cos  i sin ,求 ( z  1)( z 2  1)( z 2023  1) .
1012 1012

20 诚朴·专业·创新
模块六:集合的运算
1.已知集合 A  {x | 2  x  7} , B  {x | m  1x2m  1} .

(1)当 m  4 时,求 A B , A B , (ðR B ) A ;

(2)若 A B  B ,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2.设全集为 R ,集合 A  {x | 1x  3} , B  {x | 2 x  4x  2} ,

(1)求: A B , ðR ( A B ) ;

(2)若集合 C  {x | 2 x  a  0} ,满足 B C  C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3.已知全集 U  R ,集合 A  {x | 1  x  3} , B  {x | 2  x6} , C  {x |10  2a  x  3a} .

(1)求 A B , ( U A) ( U B ) ;

(2)若 A C  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21 诚朴·专业·创新
1 x4
4.已知函数 f ( x)  3  x  的定义域为集合 A ,集合 B  {x |  0} .
x2 2x  3

(1)求集合 A ;

(2)设全集 U  R ,求 A (ðR B ) , ðR ( A B ) .

5.已知集合 A  {x | 2  ax2  a} , B  {x | x1 或 x4} ,全集合 R .

(1)当 a  3 时,求 A B ;

(2)若 a  0 , A (ðR B )  A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 10 
6.设集合 A  {x | 1  x  2} , B  {x | x 2  3x  0} , C   x  N |  N  .
 x 

(1)求 A B , A B ;

(2)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C ,并求 (ðR B ) C .

22 诚朴·专业·创新
7.已知集合 A  {x | x 2  3x  10  0} , B  {x | 2  mx2m  1} .

(1)当 m  1 时,求 A B , A (ðR B ) ;

(2)若 B  A ,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4x 1  7x
8.已知 A  {x || | 1} , B  {x | 2   1} , M  {x | x 2  2ax  a  20} .
x2  4 x  2x  3

(1)求 A B ;

(2)若 ( M  A) B  M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9.已知集合 A  {x | x 2  3x  180} , B  {x | 2m  3xm  2} .

(1)当 m  0 时,求 A (ðR B ) ;

(2)若 B (ðR A)   ,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23 诚朴·专业·创新
10.已知集合 A  {x | x 2  2 x  3  0 , x  R} , B  {x | x 2  (a  1) x  a  0 , x  R} .

(1)当 a  2 时,求 A C R B ;

(2)若 A B  A ,求实数 a 的取值集合.

11.设集合 P  {x | x 2  x  6  0} , Q  {x | 2axa  3} .

(1)若 P Q  P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2)若 P Q  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12.已知集合 A 为非空数集,定义: S  {x | x  a  b , a , b  A} , T  {x | x | a  b | , a , b  A} .

(Ⅰ)若集合 A  {1 , 3} ,直接写出集合 S , T ;

(Ⅱ)若集合 A  {x1 , x2 , x3 , x4 } , x1  x2  x3  x4 ,且 T  A ,求证: x1  x4  x2  x3 ;

(Ⅲ)若集合 A  {x | 0x2020 , x  N } , S  T   ,记 | A | 为集合 A 中元素的个数,求 | A | 的最大值.

24 诚朴·专业·创新
模块七:数列求和的运算
1.已知数列 {an } 是首项为 23,公差为 4 的等差数列.

(1)求 {an } 的通项公式;

(2)设 {an } 的前 n 项和为 Sn ,求 Sn 的最大值.

2.已知数列 {an } 的各项均不为 0,其前 n 项和为 Sn , q 为不等于 0 的常数,且 S n  qS n 1  a1 (n2) .

(1)证明: {an } 是等比数列;

(2)若 S5 , S11 , S8 成等差数列,则对于任意的正整数 t , at  5 , at 11 , at 8 是否成等差数列?若成等差数列,请予

以证明;若不成等差数列,请说明理由.

3.在等差数列 {an } 中, Sn 为 {an } 的前 n 项之和,且 a1  25 , S17  S9 .

(1)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2)求 Sn 的最大值,并求对应的 n 值.

25 诚朴·专业·创新
4.已知数列 {an } 的奇数项是首项为 1 的等差数列,偶数项是首项为 2 的等比数列.数列 {an } 前 n 项和为 Sn ,且满

足 S3  a4 , a3  a5  2  a4

(1)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 {an } 前 2k 项和 S2k ;

(3)在数列 {an } 中,是否存在连续的三项 am , am 1 , am  2 ,按原来的顺序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

件的正整数 m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  an
5.已知数列 {an } 满足 an 1  (n  N * ) ,且 a1  0 .
3  an

(1)求 a2 , a3 的值;

 1 
(2)是否存在一个实常数  ,使得数列   为等差数列,请说明理由.
 an   

6.已知公差大于零的等差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为 Sn ,且满足: a3  a4  117 , a2  a5  22 .

(1)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an ;

Sn
(2)若数列 {bn } 是等差数列,且 bn  ,求非零常数 c .
nc

26 诚朴·专业·创新
 a  an  bn  2n , 5
7.已知数列 {an } , {bn } 满足  n 1 且 a1  , b1  1 .
b
 n 1   2an  2bn  4, 2

(1)求 a3 ;

 1
(2)证明数列  an  n   是等比数列,并求 an .
 2

8.已知数列 {an } 满足 a1  2 , a2  6 ,且对 n  N  ,都有 an  2  2an 1  an  2 .

(Ⅰ)设 bn  an 1  an ,证明数列 {bn } 为等差数列;

(Ⅱ)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an n
(Ⅲ)求数列 { 3 } 的前 n 项和 Tn .
n

9.已知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为 Sn ,满足 S n  2n  2an .

(1)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bn 3
(2)若 bn  log 2 (an  2) ,设 Tn 是数列 { } 的前 n 项和,求证 Tn  .
an  2 2

27 诚朴·专业·创新
10.已知数列 {an } 的各项均为正实数, a1  3 ,且 an  4an 1  3(n2) .

(1)求证:数列 {an  1} 是等比数列;

1, n  1,

(2)若数列 {bn } 满足 bn   log 4 (an  1) ,求数列 {bn } 中的最大项与最小项.
 ,n  2
n 1

11.已知数列 {an } 的前 n 项和为 Sn , 2an  Sn  2 , (n  N * ) .

(1)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cn  (n  2)
(2)记 cn  log 2 an ,数列 { } 的前 n 项和为 Tn ,若关于 n 的不等式 n(2  Tn )  恒成立,求实数  的取值范
an n 1

围.

1 2 1
12.已知正数数列 {an } 中, a1  ,且 an21  an 1an  an2  0(n  N * ) .
3 3 3
(1)求数列 {an } 的通项公式;

an  an 1 1
(2)式 bn  (n  N * ) ,证明, b1  b2    bn  .
an an 1  an  an 1  1 4

28 诚朴·专业·创新
模块八:诱导公式的化简求值
1.已知  是第二象限角, 5sin  cos   4 tan(   ) ,求:

(1) tan  ;
2sin(3   )  cos(   )
(2) .
 3
cos(   )  3sin(   )
2 2

 11
sin(2   ) cos(   ) cos(  ) cos( )
2.已知 f ( )  2 2 .
9
cos(   )sin(3   )sin(    )sin( )
2
(1)化简 f ( ) ;

sin   cos 
(2)已知 f ( )  2 ,求 的值.
sin   cos 

3 4
3.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角  的终边 OT 与单位圆交于点 T ( , ) .
5 5
(1)求 sin  , tan  的值;

tan(2   )sin( 2   )sin( )
(2)求 2 的值.
cos(   )sin(5   )

29 诚朴·专业·创新
4.化简求值:
3
sin(2   ) cos(3   ) cos( )
(1) 2 ;
sin(    )sin(3   ) cos(    )

7 19
tan  sin
(2) 4 6 .
 15
cos( )  tan
3 4

2sin(   )  3cos( )
5.(1)已知 4sin   3cos   0 ,求 的值;
 
3cos(   )  sin(   )
2 2
  3 5
(2)若   (0, ) ,   ( ,  ) ,且 sin   , cos(   )  ,求 sin  的值.
2 2 5 13

6.已知   ( , 0) ,且 sin  , cos  为方程 5 x 2  x  m  0 的两根.

(Ⅰ)求 m 的值;
3
  ) cos(2   )
sin(
sin 2 (   ) 2
(Ⅱ)求  的值.
  5
sin(3   )  sin(   ) sin(   )  cos(  )
2 2 2

30 诚朴·专业·创新

7.如图所示,以 x 轴非负半轴为始边作角  (     ) ,它的终边与单位圆 O 相交于点 P ,已知点 P 坐标为
2

5
( , m) .
5
(1)求 m , tan  的值;
 cos(2   )  sin(   )
(2)求 的值.
 3
sin(  )  3cos(   )
2 2

3 
sin(  ) cos(   ) tan(   )
3 2 2
8.已知   ( , 2 ) , f ( )  .
2 
sin(   ) tan(2   )
2
(1)化简 f ( ) ;

1
(2)若 f ( )  ,求 cos(   ) 的值.
5


9.如图,在扇形 OPQ 中,半径 OP  1 ,圆心角 POQ  , C 是扇形弧上的动点,矩形 ABCD 内接于扇形.记
3
POC   ,求当角  取何值时,矩形 ABCD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面积.

31 诚朴·专业·创新
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锐角  和钝角  的顶角与坐标原点重合,始边与 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

分别与单位圆交于 A , B 两点,且 OA  OB .

sin(   ) cos(
 )
(1)求 2 的值;
3
cos(   )sin(   )
2
1
(2)若 cos   cos   ,求 tan  的值.
5

5 3
sin(  ) cos(   )tan2 (   )
11.已知 f ( )  2 2 .

cos(   )sin(   )
2
8
(1)化简 f ( ) ,并求 f ( ) 的值;
3

(2)若 f ( )  2 ,求 sin 2   3sin  cos   1 的值.

12.求下列值.
 3
cos(  x) cos( x)sin( x  )
(1)已知 f ( x)  2 2 ,若 f ( )  1 ,求 sin   cos  的值;
sin(3  x)sin( x   ) cos(  x) 2 sin   cos 

1  cos  1  cos 
(2)已知 f ( )   ,其中  是第四象限角,若 f ( )  4 ,求 sin  , cos  .
1  cos  1  cos 

32 诚朴·专业·创新
模块九:三角恒等变换
1
1.已知函数 f ( x)  sin x cos x  cos 2 x .
2
 4
(1)若 0    ,且 sin   ,求 f ( ) 的值;
2 5
(2)求函数 f ( x) 的最小正周期,及函数 f ( x) 的单调递减区间.

2.已知函数 f ( x)  cos x(2 3 sin x  cos x)  sin 2x .

(1)求函数 f ( x) 的最小正周期和单调递增区间;


(2)若把 y  f ( x ) 的图像先向右平移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 1 个单位,得到 y  g ( x) 的图像,则当 x  [0 , 2 ] 时,
6
求使得 g ( x)  2 时所有 x 的取值.

 
3.已知函数 f ( x)  sin 2 x cos   cos 2 x sin  (0 |  | ) ,对 x  R ,有 f ( x ) | f ( ) | .
2 3
(1)求  的值及 f ( x) 的单调递增区间;

 1
(2)若 x0  [0, ], f ( x0 )  时,求 sin 2x0 .
4 3

33 诚朴·专业·创新
4.已知函数 f ( x)  2sin( x   )(  0 , 0     ) 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先将 f ( x) 图象上的每个点的横坐标变为

1 
原来的 (纵坐标不变),再将所得图象向右平移 个单位长度,向下平移 1 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 g ( x ) 的图象.
2 4
(1)求 g ( x ) 的解析式;

 8 12
(2)已知  ,  均为锐角, f (  )  , sin(   )   ,求 sin(2   ) 的值.
3 5 13


5.已知函数 f ( x)  2sin x cos x  2 3 sin 2 x  3 , x  R ,且将函数 f ( x) 的图象向左平移  (0    ) 个单位长度得
2
到函数 g ( x ) 的图象.

(1)求 f ( x) 的最小正周期和单调递增区间;

(2)若函数 g ( x ) 是奇函数,求  的值;

1 
(3)若 cos   ,当 x   时函数 g ( x ) 取得最大值,求 f (  ) 的值.
3 12


6.已知函数 f ( x)  sin(2 x  )  3 cos 2 x  a 的最大值为 2.
3
(1)求常数 a 的值;
(2)求函数 f ( x) 的单调递减区间和对称轴方程;

 1
(3)把函数 f ( x) 的图象先向右平移 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 1 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 g ( x ) 的图象.若方程 g ( x) 
3 3
在 (0,  ) 上恰好有两个不同的根 x1 , x2 ( x1  x2 ) ,求 sin(2 x1  2 x2 ) 的值.

34 诚朴·专业·创新
  5  5
7.已知函数 f ( x)  2sin( x   )(  N * ,|  | ) 在区间 ( , ) 单调, f ( )  3 ,且 f ( )  f ( ) .
2 2 6 2 6
(1)求 y  f ( x ) 图象的一条对称轴;

(2)求 f ( x) 的解析式;

sin B
(3)在锐角△ ABC 中,若 f ( A)  3 ,求 的取值范围.
2  cos 2 B

    3
8.若向量 a  (cos  x, 3 sin  x ) , b  (sin  x,  sin  x) ,其中   0 .记函数 f ( x)  a  b  ,若函数 f ( x) 的图象
2

上相邻两个对称轴之间的距离是 .
2
(1)写出函数 f ( x) 的解析式,并求出 f ( x) 的严格减区间.

(2)求实数 a 和正整数 n ,使得 F ( x)  f ( x)  a , ( a  0) 在 [0 , n ] 上恰有 2025 个零点.


9.设 f ( x)  sin( x   )(  0 , 0     ) ,函数 y  f ( x ) 的最小正周期为  ,且直线 x   是其图像的一条对称
2
轴.
(1)求函数 y  f ( x ) 的表达式;

1 x
(2)函数 g ( x)  x  1  f ( ) ,求函数 g ( x ) 在 [0 , 2 ] 上的值域;
2 2

(3)将函数 y  f ( x ) 的图像向右平移 个单位,再将所得的图像上每一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2 倍
4
后得到函数 y  h ( x ) 的图像,设   R , n 为正整数,且函数 y  f ( x )   h ( x ) 在区间 (0, n ) 内恰有 2023 个零点,求

 与 n 的值.

35 诚朴·专业·创新

10.已知函数 f ( x)  sin(2 x  )  2 cos 2  x(  0) , x1 , x2 是方程 f ( x)  0 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根,且 | x1  x2 | 的最
6
小值为  .
(1)求函数 f ( x) 的解析式;

 1
(2)若 x  [ , m] , f ( x) 的值域是 [ , 0] ,求 m 的取值范围.
6 2

     
11.已知向量 a  (sin 2 x, cos 2 x ) , b  (cos  , sin  )(|  | ) ,若 f ( x)  a  b ,且函数 f (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对
2 6
称.
1
(1)求函数 f ( x) 的解析式,并求使 f ( x )  成立的 x 的取值范围;
2

(2)若将 f ( x) 的图像先向左平移 个单位,再将所有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2 倍,得到函数 g ( x ) 的图像,设函数
3

h( x)  g ( x)  cos x ,求 h( x) 在 [ , 0] 上的值域.
4

3
12.已知函数 f ( x)  sin x cos x  3cos 2 x  .
2
(1)求函数 f ( x) 的最小正周期及单调递减区间;

 2
(2)求函数 f ( x) 在 [ , ] 上的最值;
12 3
 2 4
(3)若 f (  )  ,求 cos(2  ) 的值.
4 3 3

36 诚朴·专业·创新
模块十:解析几何计算
1.已知△ ABC 的顶点 A(6, 2) ,顶点 C 在 x 轴上, AB 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x  2 y  2  0 , AC 边上的中线

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x  y  m  0 .

(1)求直线 AB 的方程;
(2)求 m 的值.

2.已知圆 C 经过 O (0, 0) , A(1, 0) , B (1, 2) 三点.

(1)求圆 C 的标准方程;
(2)求过点 (0,1) 且被圆 C 截得的弦长为 2 的直线 l 的方程.

3.已知直线 l : y  k ( x  1)(k  0) 和圆 C : x 2  y 2  4 交于 A 、 B 两点.

(1)当 k  1 时,求直线 l 被圆 C 所截得的弦长 | AB | ;

(2)探究: x 轴的负半轴上是否存在一个定点 M ,使得 x 轴平分 AMB ,如果有,求出 M 点坐标,如果没有,说


明理由.

37 诚朴·专业·创新
4.已知圆 O : x 2  y 2  4 ,直线 l1 : y  x  b 与圆 O 交于 A , B 两点,过 A , B 分别作直线 l2 : x  m(m  R ) 的垂线,

垂足分别为 C , D (C , D 分别异于 A , B ) .

(1)求实数 b 的取值范围;
(2)若 m  4 ,用含 b 的式子表示四边形 ABDC 的面积;
(3)当 b  m  1 时,若直线 AD 和直线 BC 交于点 E ,证明点 E 在某条定直线上运动,并求出该定直线的方程.

5.已知圆 C 过点 E (1, 4) 和点 F (3, 2) ,且圆心在直线 4 x  3 y  0 上,直线 l1 过点 A(1, 0) .

(1)求圆 C 的方程;
(2)若 l1 与圆 C 相切,求 l1 的方程;

(3)若 l1 与圆 C 相交于 P , Q 两点,线段 PQ 的中点为 M , l1 与 l2 : x  2 y  2  0 的交点为 N ,求证: | AM |  | AN |

为定值.

6.已知圆 M : x 2  y 2  12 x  14 y  60  0 及其上一点 A(2, 4) .

(Ⅰ)若圆 N 与 x 轴相切,与圆 M 外切,且圆心 N 在直线 x  6 上,求圆 N 的标准方程;


(Ⅱ)设过点 A 的直线 l 与圆 M 相交的另一交点为 B ,且△ ABM 为直角三角形,求 l 的方程;
  
(Ⅲ)设动点 T (t , 0) ,若圆 M 上存在 P , Q 两点,使得 TA  TP  TQ ,求实数 t 的取值范围.

38 诚朴·专业·创新
x2 y 2 2
7.已知椭圆 E : 2
 2  1(a  b  0) 的离心率为 , A 、 B 是它的左、右顶点,过点 D(1, 0) 的动直线 l (不与 x 轴
a b 2

重合)与 E 相交于 M 、 N 两点,△ MAB 的最大面积为 2 2 .


(1)求椭圆 E 的方程;
(2)试探究:原点 O 是否一定在以线段 MN 为直径的圆内?证明你的结论.

x2 y 2 3
8.已知椭圆 C : 2
 2  1(a  b  0) 的离心率为 ,过椭圆的左焦点 F1 且与 x 轴垂直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 P , Q
a b 2

3
两点, OPQ 的面积为 , O 为坐标原点.
2
(Ⅰ)求椭圆 E 的方程;

b2
(Ⅱ)点 M 、 N 为椭圆 E 上不同的两点, kOM  kON   ,求证: OMN 的面积为定值.
a2

x2 y 2 3
9.已知椭圆 C : 2
 2  1(a  b  0) 的离心率 e  ,连接四个顶点所得菱形的面积为 4.斜率为 k 的直线交椭圆
a b 2
于 A , B 两点.
(1)求椭圆 C 的方程;
(2)若 k  1 ,求 | AB | 的最大值;

(3)设 O 为坐标原点,若 A , B , O 三点不共线,且 OA , OB 的斜率满足 kOA  kOB  k 2 ,求证: | OA |2  | OB |2 为

定值.

39 诚朴·专业·创新
10.已知双曲线过点 P (3 3 ,  21) 且与椭圆 x 2  4 y 2  16 有相同的焦点 F1 、 F2 ,

(1)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 
(2)若点 M (t , m)(t  0 , m  0) 在双曲线上,且 MF1  MF2  0 ,求 t 与 m 的值.

x2 y 2 2 3
11.已知双曲线 C : 2
 2  1(a  0, b  0) 的离心率为 ,实轴长为 6, A 为双曲线 C 的左顶点,设直线 l 过定点
a b 3
B (2, 0) ,且与双曲线 C 交于 E , F 两点.

(1)求双曲线 C 的方程;
(2)证明:直线 AE 与 AF 的斜率之积为定值.

12.已知动点 P 在抛物线 C : y 2  2 px( p  0) 上, Q (2,3) ,点 P 到 C 的准线的距离为 d ,且 d  | PQ | 的最小值为 5.

(1)求 C 的方程;
1
(2)若过点 (1, 0) 的直线 l 与 C 交于 A , B 两点,且直线 QA 的斜率与直线 QB 的斜率之积为  ,求 l 的斜率.
2

40 诚朴·专业·创新
模块十一: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的计算
4 A84  2 A85
1.(1)计算: ;
A88  A95

Cn51  Cn33 19
(2)求等式  中的 n 值.
Cn33 5

2.(1)解不等式: 3 Ax312 Ax2 2  6 Ax21 ;

1 1 7
(2)已知  m  ,求 C7m1 .
m
C5 C6 10C7 m

3.求值(用数字表示).

(1) A41  A42  A43  A44 .

(2) C53  C54 .

(3) Cn5 n  An91n .

41 诚朴·专业·创新
4.已知 m , n , k  N  , mkn .

(1)证明: Cmk Cmn  k  Cmn Cmk  n ;

(2)证明: Cmk Ckn  Cmn Cmk nn .

5.从 1,2,3,4,5,6 中任取 5 个数字,随机填入如图所示的 5 个空格中.

A B C D E
(1)若填入的 5 个数字中有 1 和 2,且 1 和 2 不能相邻,试问不同的填法有多少种?
(2)若填入的 5 个数字中有 1 和 3,且区域 A , B , C 中有奇数,试问不同的填法有多少种?

6.从 5 名男生和 4 名女生中选出 4 人去参加数学竞赛.


(1)如果选出的 4 人中男生、女生各 2 人,那么有多少种选法?
(2)如果男生中的小王和女生中的小红至少有 1 人入选,那么有多少种选法?
(3)如果被选出的 4 人是甲、乙、丙、丁,将这 4 人派往 2 个考点,每个考点至少 1 人,那么有多少种派送方式?

42 诚朴·专业·创新
7.已知 (2 x  1)n  a0  a1 x  a2 x 2    an x n 且满足各项的二项式系数之和为 256.

(1)求 a3 的值;

a1 a2 a3 a
(2)求  2  3    nn 的值.
2 2 2 2

2
8.(1)若 ( x  ) n 的展开式中共有 7 项,求常数项;
x

(2)已知 (2 x  1)5  a5 x5  a4 x 4  a3 x3  a2 x 2  a1 x  a0 ,求 a0  a2  a4 的值.

2 8
9.在 ( x  ) 的展开式中,
x2
(1)求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
(2)若第 k  1 项是有理项,求 k 的取值集合;
(3)系数最大的项是第几项.

43 诚朴·专业·创新
10.若 (1  x  2 x 2 )5  a0  a1 x  a2 x 2    a10 x10 .

(1)求 a0  a1  a2  a3    a8  a9  a10 的值;

(2)求 a0  a2  a4   a10 的值;

11.回答下面两题:
1
(1)二项式 (5 x  ) n 展开式中所有二项式系数和为 32,求其二项展开式中 x 的系数;
3
x

(2)已知 (1  x)(2 x  1)3  a0  a1 x  a2 x 2   a6 x6 ,求 a2  a4  a6 的值.

2
12.已知在 ( x3  ) n 的展开式中,第 6 项的系数与第 4 项的系数之比是 6 :1 .
x

(1)求展开式中 x11 的系数;


(2)求展开式中系数绝对值最大的项;

(3)求 n  9Cn2  81Cn3   9n 1 Cnn 的值.

44 诚朴·专业·创新
模块十二:椭圆的定点定值最值计算
| DP | 1
1.如图, DM  x 轴,垂足为 D ,点 P 在线段 DM 上,且  .
| DM | 2

(1)点 M 在圆 x 2  y 2  4 上运动时,求点 P 的轨迹方程;

1
(2)记(1)中所求点 P 的轨迹为  , A(0,1) ,过点 (0, ) 作一条直线与  相交于 B , C 两点,与直线 y  2 交于点
2
k1  k2
Q .记 AB , AC , AQ 的斜率分别为 k1 , k2 , k3 ,证明: 是定值.
k3

x2 y 2
2.已知椭圆 C :   1(a  b  0) 的半焦距为 3 ,且过点 (2,0) .
a 2 b2
(1)求椭圆的方程;
1
(2)设直线 l : y  kx  m(k  0) 交椭圆 C 于 A , B 两点,且线段 AB 的中点 M 在直线 x  上,求证:线段 AB 的中
2
垂线恒过定点 N .

x2 y 2 2 6
3.已知椭圆 C :   1(a  b  0) 的离心率为 , H (1, ) 是 C 上一点.
a 2 b2 2 2
(1)求 C 的方程.
(2)设 A , B 分别为椭圆 C 的左、右顶点,过点 D(1, 0) 作斜率不为 0 的直线 l , l 与 C 交于 P , Q 两点,直线 AP

与直线 BQ 交于点 M ,记 AP 的斜率为 k1 , BQ 的斜率为 k2 .

k1
证明:① 为定值;②点 M 在定直线上.
k2

45 诚朴·专业·创新
x2 y 2 3
4.已知椭圆 E : 2
 2  1(a  b  0) 的上顶点为 B ,左、右焦点分别为 F1 , F2 ,离心率 e  ,BF1F2 的面积为 3 .
a b 2
(1)求椭圆 E 的标准方程;
(2)直线 l : y  kx  m(m  1) 与椭圆 E 相交于点 P , Q ,则直线 BP , BQ 的斜率分别为 k1 , k2 ,且 k1  k2  1 ,

则直线 l 是否经过某个定点 A ?若是,请求出 A 的坐标.

x2 y 2
5.已知椭圆 C :   1(a  b  0) 的短轴长为 2,且右焦点与抛物线 y 2  4 x 的焦点重合.
a 2 b2
(1)求椭圆 C 的标准方程;
(2)直线 l : y  kx  m 与椭圆 C 相交于 P , Q 两点, OP  OQ ,其中 O 为坐标原点.

①求 k 与 m 的关系式;
② M 为线段 PQ 中点,射线 OM 与椭圆 C 相交于点 N ,记四边形 OPNQ 的面积与 OPQ 的面积之比为  ,求实数 

的取值范围.

x2 y 2 1
6.已知椭圆 C : 2
 2  1(a  b  0) 的短轴长等于 2 3 ,离心率 e  .
a b 2
(1)求椭圆 C 的方程;
| PF |
(2)过右焦点 F 的直线 l 与椭圆 C 交于 A 、 B 两点,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 x 轴于点 P ,证明: 为定值.
| AB |

46 诚朴·专业·创新
x2 y 2 1
7.已知椭圆 2
 2  1(a  b  0) 的长轴长为 4,离心率为 ,点 P 是椭圆上异于顶点的任意一点,过点 P 作椭圆
a b 2
的切线 l ,交 y 轴于点 A ,直线 l 过点 P 且垂直于 l ,交 y 轴于点 B 、

(1)求椭圆的方程.
(2)试判断以 AB 为直径的圆能否经过定点?若能,求出定点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x2 y 2 x2 y 2
8.已知椭圆 C :   1( a  b  0) 的长轴为双曲线   1 的实轴,且椭圆 C 过点 P (2,1) .
a 2 b2 8 4
(1)求椭圆 C 的标准方程;
1
(2)点 A 、B 是椭圆 C 上异于点 P 的两个不同的点,直线 PA 与 PB 的斜率均存在,分别记为 k1 ,k2 ,且 k1  k2   ,
2
求证:直线 AB 恒过定点,并求出定点的坐标.

x2 y 2
9.如图,已知三点 A 、 B 、 P 都在椭圆   1 上.
4 2
(1)若点 A 、 B 、 P 都是椭圆的顶点,求 ABP 的面积;
(2)若直线 AB 的斜率为 1,求弦 AB 中点 M 的轨迹方程;
(3)若直线 AB 的斜率为 2,设直线 PA 的斜率为 k PA ,直线 PB 的斜率为 k PB ,是否存在定点 P ,使得 k PA  k PB  0

恒成立?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 P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47 诚朴·专业·创新
x2 y 2 3 3
10.已知椭圆 C : 2
 2  1(a  b  0)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1 ,F2 ,点 (1, ) 在椭圆 C 上,且椭圆 C 的离心率为 .
a b 2 2
(1)求椭圆 C 的标准方程;
(2)相互垂直且斜率存在的直线 l1 , l2 都过点 B (1, 0) ,直线 l1 与椭圆相交于 P 、 Q 两点,直线 l2 与椭圆相交于 M 、

N 两点,点 D 为线段 PQ 的中点,点 E 为线段 MN 的中点,证明:直线 DE 过定点.

x2 x2 y 2
11.设点 P 是椭圆 C1 :  y 2  1 上任意一点,过点 P 作椭圆的切线,与椭圆 C2 : 2  2  1(t  1) 交于 A , B 两点.
4 4t t
(1)求证: | PA || PB | ;

(2) OAB 的面积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这个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x2 y 2
12.如图,设 F 是椭圆   1 的下焦点,直线 y  kx  4(k  0) 与椭圆相交于 A 、 B 两点,与 y 轴交于 P 点.
3 4
(1)求以 F 为圆心,短轴长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
(2)判断直线 AF 与 BF 斜率之和是否为常数,若成立,求出常数值;否则说明理由;
(3)求 ABF 面积的最大值.

48 诚朴·专业·创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