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 贾新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 贾新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 贾新
密 级: 学 号:162510050302002
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论文题目: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
申请人姓名: 贾新
指导教师: 丁迈
专业名称: 传播学
研究方向: 传播研究方法
所在学院: 新闻学院
论文提交日期:2022 年 6 月 20 日
I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传媒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他人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2022 年 6 月 11 日 签字日期:2022 年 6 月 11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中国传媒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
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传媒大学可以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扫描
或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2022 年 6 月 11 日 签字日期:2022 年 6 月 11 日
II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
摘 要
2021 岁末,年度网络流行语评选结果如期出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碳中和、共
同富裕、觉醒年代、双减、躺平、破防、yyds、社恐、绝绝子、emo……各大机构及媒
体一年一度的网络流行语盘点,已成为亿万网民共同关注的文化盛事。
正如社会学的三位创始人之一埃米尔·涂尔干所指出的,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
和社会具有“共变性”。网络流行语宛如时代印记,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共同记
忆,折射出社会转型的丰富图景和社会心态,寄托着网民们的喜怒哀乐,也体现着语言
的与时俱进。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也在深刻地形塑着社会中人们的语言习惯,乃至意
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加持和后现代哲学思潮的滋养,网络流行语自
诞生以来,实现蓬勃发展,丰盈了大众话语体系,其日渐崛起的力量不容小觑。
基于网络流行语和批评话语分析均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有着天然亲
缘关系,且批评话语分析与传播研究均对语义进行观照,故而本研究尝试将批评话语分
析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研究结合起来,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主线理论,并将其三个
向度,也即文本分析、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作为本研究分析框架,以功能主义理论、后
现代理论、社会表征论等作为理论基础,运用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跨学科视角研
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功能。
在话语的“文本分析”向度,本研究基于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得以发挥的语言学“文
本”基础,以 1994-2021 年度 485 条网络流行语为研究样本,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网络流行语在语音、语汇、语法、语源、语用等方面的语言学特征。
在语言学本体研究“向内”探视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文本”向外延展,采用历时性、
动态视角,分析社会及互联网发展的不同阶段网络流行语的流变特征,并预测其流变趋
势。
III
在“话语实践”向度,本研究关注了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
实践”过程,也即传播过程。该章节重点关注了“互文性”在话语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网络流行语传播内源性与外部动力,勾画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话语的传播过程及重点环
节,也即:“解构”空间中的主体投射——话语的“二次诠释”——群体认同与多重话
语主体助推——传播归宿:民间建构与官方规训,并关注话语背后的各方权力博弈与协
商。
在话语的“社会实践”向度,本研究观照网络流行语作为话语的正负功能,并对其
隐而不发的建构性隐功能进行省思。正功能方面,如充当社会“安全阀”,发挥舆论监
督作用,制造群体“狂欢”精神快感等。负功能如“社会麻醉”导致虚幻的满足和“躺
平”;或“培养”错误认知,弱化社会行动力;“从众”心理引致责任消解及缺位;“媚
青”冲动致使期望违背及群体失范;被“装置范式”所异化等。在隐功能上,本研究就
网络流行语作为话语建构社会身份、建构社会关系、建构社会观念的三大功能及其话语
策略进行反省与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本研究的预期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为”,即通过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以语言学、
传播学、社会学的视角,从网络流行语的历时性流变的梳理中,在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传
播过程的考察中,观察研究反思其传播功能,并深入认识网络流行语传播和社会变迁、
文化影响等宏观环境的互动关系,从而为网民洞悉网络流行语提供编码、解码新视角,
为其提高鉴别力、提升媒介素养贡献力量;为媒体把握网络流行语的流变特征,把握网
民的社会心态、传播偏好等提供直接的向导,从而更好地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引领新
时代语言规范化建设;为政府推动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破解民生关切的社会
公共问题、促进深层改革平稳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参考。
IV
STUDY ON THE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INTERNET BUZZWORDS
ABSTRACT
In December 2021, the network buzzwords of 2021 were released: great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carbon neutrality, common prosperity, awakening era, double reduction, lying
flat, breaking prevention, YYDS, social fear, EMO... The annual inventory of network
buzzwords has become a cultural phenomenon at the end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These
network buzzwords are just like the mark of the times, recording the changes of the society,
carrying the common memory, reflecting the rich pictur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expressing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netizens, and also reflecting the language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AsÉmile Durkheim, one of the three founders of sociology, pointed out, language is the
product of society, and a systematic covarianc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 Rooted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the buzzwords, synchroniz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s a mirror, playing a role of social
mirroring. Since the beginning of buzzwords’ development, it has been and is still benefited
from the booming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nourishment of the post-modernism trend.
At present, with its vigorous development, it has served as the “Barometer” of public opinion
and “Megaphone” of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to convey the opinion of common people, the
rising power of which can’t be underestimated.
Because that both of the network buzzword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are influenced by
postmodernism, they have a natural affinity. In addition, discourse analysis and
V
communication studies are conducted on semantic care, so this research try to research on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spread of network buzzword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 main line theory, and its three dimensions——text analysis,
discourse practice and social practice——are used as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is research.
Functionalism theory, postmodernism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are used as sub-line
theories to study the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network buzzwords from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such as linguistics, sociology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
In the words of "text analysis",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network catchword transmission
function to play a "text" foundation of linguistics, with a 1994-2021 annual 485 Internet
buzzwords as the research sample, using mixed methods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search network catchword in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etymology, pragmatics, etc. Based on the "inward"
textual research of linguistic ontology, this paper jumps out of the "text" to the extension and
adopts the diachronic and dynamic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buzzword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social and Internet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edict
their rheological tre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practic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iscourse
practice" process, also namely,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intertextuality" in the application of discourse practice, analyzing the dissemination process
of Internet buzzwords as discourse, which is the subject projection in the “Deconstruction”
space---“Second 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Group Identity and the Promotion of Multiple
Discourse Subjects---Communication Destination: Folk Construction and Official Discipline.
In the "social practice" aspect of discours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unctions of network buzzwords as discourse, and reflects on their constructive
implicit functions. In terms of positive functions, such as acting as a social “safety valve” to
vent the energy of “attack” it promotes the function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boosting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and group “carnival” brings spiritual
pleasure,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and bringing social interaction distance, etc.
On the contrary, negative functions are “social anesthesia”, which leads to illusory
VI
satisfaction and “laying flat”; or “cultivating” false cognition and weakening social action. In
addition, it can also be pointed as “herding” psychology, which causes the elimination of
responsibility and lack of position; “Young flatter” impulse causing expectations to violate
and group anomie; alienated by the “device paradigm”, which result in the expression
converges to a single low level, etc. In addition, this paper's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function of network buzzwords, especially the three functions of discourse to construct
identity, social relations , ideas and analysis of discourse strategies, as well as the whole
process of discourse power game, is groundbreaking to some extent.
On this basis, this research is aimed at achieving the expected goal of the “three actions”.
In detai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 analysis of the diachronic changes and the discourse
practice of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nternet buzzword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provide a insight of clear-minded bystander as a reference for netizen to improve their
discrimination and media literacy; to provide direct guidance for the media to grasp the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buzzwords, and grasp the social mentality and
communication preferences of netizens, so as to better guide public opin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improve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of solving social and public
issu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concerns, promoting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improving the modernization.
VII
目 录
绪论 .......................................................... 1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1
第二节 研究价值 ........................................................ 5
一、理论意义 ..................................................................................................................... 5
二、现实意义 ..................................................................................................................... 6
第三节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 6
一、流行语的发展及相关研究 ......................................................................................... 7
二、网络语言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 9
三、网络流行语概念及文献综述 ................................................................................... 11
(一)网络流行语概念界定 ....................................................................................... 11
(二)网络流行语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三)网络流行语国外研究现状 ............................................................................... 21
(四)网络流行语国内外研究述评 ........................................................................... 23
第四节 跨学科理论视角 ................................................. 25
一、回归“元问题”:社会表征论 ............................................................................... 26
二、哲学与文化范畴:后现代主义思潮 ....................................................................... 28
三、跨多学科研究领域:批评话语分析 ....................................................................... 30
四、社会学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功能 ....................................................................... 35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38
一、研究问题 ................................................................................................................... 38
二、研究样本 ................................................................................................................... 39
三、研究方法 ................................................................................................................... 40
(一)内容分析法 ....................................................................................................... 40
(二)深度访谈法 ....................................................................................................... 43
(三)文本分析法 ....................................................................................................... 44
第一章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46
第一节 语音:网络流行语的物质载体 ..................................... 46
一、语音基础:网络流行语属于“有声语言” ............................................................. 46
二、语音特征:变异形式以谐音为主 ........................................................................... 47
第二节 语汇:网络流行语的建筑材料 ..................................... 49
一、符号类型:汉字型最多 ........................................................................................... 49
二、语汇层级:词语级为主 ........................................................................................... 50
三、感情色彩:中性占多数 ........................................................................................... 52
四、构词方式:新旧词各异 ........................................................................................... 52
(一)新词诞生方式呈多样化 ................................................................................... 53
(二)旧词转化的“前世今生” ............................................................................... 54
第三节 语法语源语用:结构规则、来源、运用特点 ......................... 57
一、语法:组合关系超过九成 ....................................................................................... 57
二、语源:生活及娱乐类偏多 ....................................................................................... 58
三、语用:话语场景呈现多元化 ................................................................................... 59
第四节 修辞格和幽默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密码” ....................... 62
一、修辞格:令网络流行语更传神 ............................................................................... 62
(一)比喻:精巧具象化 ........................................................................................... 62
(二)借代:形象可视化 ........................................................................................... 63
(三)双关:言在此意在彼 ....................................................................................... 64
二、幽默律:使网络流行语更有趣 ............................................................................... 65
(一)岔断律:出人意料生奇趣 ............................................................................... 65
(二)倒置律:设“贼被偷”增效果 ....................................................................... 66
(三)转移律:正话反说添戏谑 ............................................................................... 66
第二章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68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流变存在阶段性显著差异 ............................... 68
一、话语形式:词组句篇趋多 ....................................................................................... 69
二、关涉领域:文娱实现“逆袭” ............................................................................... 71
三、感情色彩:负面先升后降 ....................................................................................... 73
四、使用语境:向社交娱乐转变 ................................................................................... 74
第二节 1994-2003 年:网络流行语萌芽与发展初期 .......................... 75
一、使用主体:年轻群体占绝对优势 ........................................................................... 75
二、网络流行语“发源地”:论坛聊天室 ................................................................... 76
三、内容关涉领域:互动与文娱 ................................................................................... 77
第三节 2004-2012 年:网络流行语“井喷”式快速发展期 .................... 79
一、用户中心时代:更注重即时性交互性 ................................................................... 79
二、关涉领域:社会民生类型比重较高 ....................................................................... 80
三、话语风格:解构恶搞自嘲特质凸显 ....................................................................... 82
四、话语体裁:网络流行体萌生发展强劲 ................................................................... 83
第四节 2013-2021 年:网络流行语稳定发展与全面渗透期 .................... 83
一、“智媒”时代:超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 ............................................................... 83
二、社会领域:转型图景丰富但比重下降 ................................................................... 84
三、文娱领域:领跑网民造“梗”热情 ....................................................................... 85
第五节 网络流行语的话语流变趋势 ....................................... 86
一、话语内容:从关心国事回归主体表达 ................................................................... 86
二、话语观念:“三观”正向化逐渐明朗 ................................................................... 88
三、话语风格:戏谑性颠覆性持续凸显 ....................................................................... 89
四、传播场域:话语双向渗透日益广泛 ....................................................................... 90
第三章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92
第一节 无处不在的“互文性” ........................................... 92
一、互文性源起与概述 ................................................................................................... 92
二、互文性视野在话语实践中的体现 ........................................................................... 94
第二节 话语生产起点:主体表征与投射 ................................... 95
一、话语生产的外源性条件 ........................................................................................... 95
(一)网络技术的赋能 ............................................................................................... 95
(二)社会图景的嬗变 ............................................................................................... 96
(三)后现代语境的孵化 ........................................................................................... 97
二、话语生产的内源性动力 ........................................................................................... 97
(一)官方话语的“议程设置” ............................................................................... 97
(二)普罗大众的“主体投射” ............................................................................... 98
第三节 解码与编码:话语的“二次诠释” ................................ 101
一、借由语义泛化实现“二次诠释” ......................................................................... 101
二、多元话语模态实现“沉浸传播” ......................................................................... 103
第四节 流行扩散:群体认同与话语主体助推 .............................. 104
一、群体认同带动群体卷入与集体诠释 ..................................................................... 104
二、多重话语主体助推传播扩散与流行 ..................................................................... 106
第五节 话语归宿:民间建构与官方规训 .................................. 108
一、话语的民间建构 ..................................................................................................... 109
二、话语的官方规训 ..................................................................................................... 109
三、话语权力的协商与博弈 ......................................................................................... 111
结论 ........................................................ 158
参考文献 .................................................... 163
附录 1 ....................................................... 181
附录 2 ....................................................... 184
致谢 ........................................................ 18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2021 岁末,年度网络流行语评选结果如期出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碳中和、共
同富裕、觉醒年代、双减、躺平、破防、yyds、社恐、绝绝子、emo……各大机构及媒
体一年一度的网络流行语盘点,已成为亿万网民共同关注的文化盛事;而这些借由互联
网平台实现了大规模、高速度传播的网络流行语,也在深刻地形塑人们的语言习惯,乃
至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
正如社会学的三位创始人之一埃米尔·涂尔干所指出的,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
和社会具有“共变性”[1]。流行语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社
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同向同步,代表了社会大众流行文化。实际上,“流行语”本身并非
当下才有的新兴事物,而是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诞生自古有之。以中国古代文明为例,
《诗
经》中的“国风”部分,便是从民间网罗搜集到的各国时下流行音乐的歌词,其“流行”
特质一览无余,能够流传至今也印证了它的流行性。在这个意义上,“国风”便是当时
社会的流行语,是普罗大众的底层表达。譬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
我谋”,用非常直白又朴实的话语描绘了一个拙劣然而生动的搭讪情景。再譬如新文化
运动期间,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科学”(Democracy)和“民主”(Science)被称为“德
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先生”传遍南北,一时风头无两,甚是“流行”。从新
中国成立到如今,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流行语。有学者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前,
流行语的政治意味较为浓重,产生方式也是“自上而下”,从高层向社会中产、底层流
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网络普及后,流行语不再局限于政治表达,而是不断延伸边界,
文化内涵变得更多元而丰富,话语风格也更加平民化、草根化。[2]
如果说社会变革发展是流行语生长的沃土,那么文化思潮,特别是后现代哲学思潮
则作为养分,进一步推动了流行语在社会当中的迅速蔓延发展。
[1]
埃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33-435.
[2]
王仕勇.网络流行语研究:社会与媒介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5.
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起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后现代主义[3],以多元性和对启蒙理性一元秩序的批判为
基础,对传统、结构、精英、单一权威模式展开了全方位的的批判、解构与深刻颠覆。
随着改革开放、国际化进程与“文化热”,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国内并迅速蔓延,如今
已渗透至各个行业、领域,成为人们分析当下社会现象时绕不开的关键议题与视角。例
如,在建筑领域,国家大剧院、鸟巢、央视新大楼等建筑造型独特,颠覆传统的方正规
整,不再追求形式的整齐对称,从而体现了一种反叛传统的创新理念;在美术领域,也
浮现出诸多当代艺术家超越审美现代主义的尝试,甚至发展为审丑的形式,这些现象都
是对于现代审美的颠覆;在科技领域,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本身便宣示了一种后现代逻
辑的扩张,它以颠覆掌握在统治阶级或精英阶层的话语控制为特点,开辟了一片将各个
社会阶层包含在内的发声领地;在语言领域,流行语作为“自下而上”的语言发展形式,
其广泛发展与普及现象本身就构成了对官方话语体系的悄然挑战。
“网络流行语”相对普遍意义上的流行语而言,则是一个晚近得多的概念。网络流
行语从其传播的媒介——互联网,到其话语本质——草根阶层的意愿表达,都带有强烈
的后现代主义意味。可以说,网络流行语的诞生离不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渗透和潜移默
化的影响,也自然带有后现代主义打下的烙印——网络流行语泛娱乐化、戏谑性的风格
,与后现代主义非理性不谋而合;网络流行语拼贴、框填、戏仿的产生形式,体现的是
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多元;网络流行语剑指社会不公,嘲讽对抗的态度,彰显的正是后
现代主义颠覆传统权威的解构倾向;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群体——网民追求个性化、反传
统、新潮化的心理,本身就是对精英与传统的反叛。
流行语的发展壮大根植于社会的发展变迁,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但网络流行语还有
其特殊性,即得到了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与加速。借着互联网的东风,以网络为依托的流
行语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也具备了更强的和社会互构的能力。网络技术让世界变成
了“地球村”,颠覆性地改变了传播形式,也深刻地改写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产生了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譬如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互联网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
并于 1994 年“登陆”中国,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互联网发展初期,网络信息资源
掌握在少数科研技术工作人员手里,属于珍贵的稀缺资源。虽然我国的互联网在起步阶
段没有抢占时间先机,但就发展迅猛程度来看,却是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早在
2008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2.53 亿,首次超过美国,一举成为全球网络用户最大
[3]
阎孟伟,李福岩.后现代主义问题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8:31-50.
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4]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 心 (CNNIC). 第 22 次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R/OL].(2008-7-31)[2014-5-26].
http://www.cac.gov.cn/2014-05/26/c_126548659.htm.
[5]
黄亢.网络自律是遏制网络暴力的关键[J].新闻爱好者,2009(7):85-86.
[6]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 心 (CNNIC). 第 41 次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R/OL].(2018-1-31)[2018-1-31].
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7026.htm.
[7]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 心 (CNNIC). 第 48 次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R/OL].(2021-7-31)[2021-8-27].
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02651.html.
[8]
李良荣,方师师.网络空间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1-5.
3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共事件相关的、带有民意表达色彩的凝练式词汇,成为热极一时的网络流行语,如“躲
猫猫”“欺实马”“俯卧撑”“我爸是李刚”等。这个阶段的网络流行语,传播主体已
从年轻群体,扩展到大部分网民及主流媒体,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多重循环互动。传播效
果上,反映了舆论的走向和民意的表达,客观推动了社会公共事件得到更加公开、透明、
公正的解决,社会价值较为凸显。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期的社会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多为
负面色彩,亦常与官方表态相左、对抗,解构特质明显。虽红极一时,但时过境迁、声
音式微之后,载入史册者寡,淡出大众视野者众。
“微博元年”之后,伴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直播平
台的诞生、走红、普及,网络流行语也随之呈现一些新的特质。直观感受上,可以看到
诸如“逆行者”“工匠精神”“顶层设计”“中国梦”“撸起袖子加油干”“房住不炒”
等积极色彩的网络流行语明显增多,正向建构作用凸显,呈现出被主流同化、收编之态
势;还有彰显个性化的亚文化领域的网络流行语如“萌萌哒”“宝宝”等,个体可通过
网络流行语传播偏好,管理、建构个人形象及群体特征;以及“内卷”“佛系”“丧”
等表征社会转型期心态变迁的词汇。
对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
着紧密联系:在互联网技术不断精进、互联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展的背景之下,网络流行
语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然而,就目前中文学界的相关文献积累来看,大多数研究从语
言学的意义上聚焦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却鲜有学者对于其阶段性特征进行总结、归
纳,尤其是新时期的新特征动向。实际上,网络流行语涉及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
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分析维度及文化研究。而传播学作为综合性的“十字路口”学
科,本身兼具了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特点,研究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
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9],由此,从传播学视角观照网络流行语这一传播现
象,带有天然的优势,具有理论性、时代性与应用性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同时考虑到网
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的本质,语言学的学科视角亦不可或缺。此外,网络流行语从诞生到
扩散的生命周期都以社会及其中行动的个体为依托,因此,社会学的理论洞见也可以为
本研究提供诸多有价值的视角。
网络流行语乃时代深浅不一的印记与刻痕,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变迁,承载着民族文
化的集体记忆,反映出社会转型的丰富图景和社会心态,寄托着网民的喜怒哀乐,也体
[9]
陈娟,吴海涛,周顺杰.传播学研究的跨学科交叉影响.科技传播[J].2011,11(下):9.
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现着语言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网络流行语来自网民,同时也反作用于网民的社会实
践,在某种程度上形塑着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意识。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加持和后
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网络流行语自诞生以来,作为草根阶层的一种表达方式,几十年
来蓬勃发展,势头强劲,其中凸显的民间话语力量不容小觑,也成为当代传播学研究的
重要课题。
第二节 研究价值
一、理论意义
在研究对象上,通过系统梳理 1994 年至 2021 年的国内网络流行语、建造系统化、
阶段式的网络语料库,希望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进行全景式、历时性的整体考察,
从而超越既有文献通常采用的微观视角,不局限于以某一个、某一类型、某一领域网络
流行语,或某一年、某几年网络流行语,而是考察网络流行语的整体流变,尤其是分析
其不同阶段的特征流变,因而本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研究视角上,采取多学科视角综合的方式,从传播学及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
的知识库存中汲取养分,尤其注重将传播学与话语分析理论相结合,从而生成一种相对
综合、全面的社会科学分析视野。这部分努力的意义正如学者胡春阳所述,“研究语言
学的未跨入新闻传播学,而研究传播的没注意到其话语方面”[10]。具体而言,本研究结
合话语分析理论、传播功能理论、社会表征论等,将网络流行语置于文本分析、话语实
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进行考察研究,富有较强的创新色彩,为网络流行语研究提供跨
学科的、更为丰富多元的研究视角和相应成果。
研究方法上,现有文献研究多以定性研究、静态研究为主,以描述、思辨为主,同
质化程度较高;而针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历时性、定量研究的成果则较为缺乏。考虑定性
与定量方法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即定性方法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伸缩性,而定量方法往往
不能深入文本深层意义,因此,本研究采取混合方法(mixed-methods),通过定性与
定量分析结合的方式,选取文本分析法、深度访谈法,结合内容分析法的定量辅助研究,
尽可能多地获取第一手资料,也为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提供更多鲜活的素材支持,
同时提升研究的可读性和更高的价值意义。
[10]
胡春阳,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D],上海:复旦大学,2005.
5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二、现实意义
2020 年 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对新词新语、字母词、外语词等的监测研究和规范引导……
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11]可见,网络语言
的传播不仅关涉语言规范化建设层面,而且被提升到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高度。对于网
络语言、新词新语的研究,不仅是语言学研究范畴,更成为传播学、社会学的重要课题
之一。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传播能量被激活”[12]的时代。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尊
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
信力。[13]在这样一个个体极其活跃、传播泛化的互联网时代,媒体如何提高“四力”变
得尤为迫切和繁重,与此同时,研究网络用户的话语体系和关注点,具有很强的社会意
义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预期目标可以概括成“三个为”,即通过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以语言学、
传播学、社会学的视角,从网络流行语的历时性流变的梳理中,在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传
播过程的考察中,观察、研究、反思其传播功能,并深入认识网络流行语传播和社会变
迁、文化影响等宏观环境的互动关系,从而为网民洞悉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和话语博弈
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为其提高鉴别、使用能力、提升媒介素养提供参考;为媒体把握
网络流行语的流变特征,把握网民的社会心态、传播偏好等提供直接的向导,从而更好
地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引领新时代语言规范化建设;为政府推动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
语言环境,破解民生关切的社会公共问题、促进社会平稳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
化水平提供参考。
第三节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1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EB/OL].(2020-9-14)[2021-12-01].http://cul.china.com.cn/
2021-12/01/content_41807480.htm.
[12]
喻国明,张超,李珊,包路冶,张诗诺.“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重构——关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
媒介”观点的延伸探讨[J].现代传播,2015(5):1-4.
[13]
贾亭.新媒体时代加强民主党派舆论工作研究[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3):34-38.
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国内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概念的界定,离不开也跳不出语
言、流行语、网络语言的上位“属”关系,因此本节对流行语、网络语言先行梳理。
一、流行语的发展及相关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对“流行”的释义为“传播很广;盛行”。流行语则是“某一时
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语汇”。[14]流行语扎根于社会变革的沃土,被视作时代的语言印记,
也是语言的“风向标”,代表了生活和语言的先锋活力。在不同社会阶段、历史时期,
在不同的群体中,传播使用的流行语也有其不同的鲜明特色。
流行语区分不同的群体阶层。这一特点源于语言的身份标识功能。以《诗经》为例,
风、雅、颂三个类型彰显的是不同阶层群体、不同的情感与语言风格。按照郑樵在《六
经奥论》的说法,“风”就是风土之音,是广大劳动人民、社会大众创作的本国本地区
的流行乐,读来朗朗上口,有许多当下人们仍耳熟能详的诗句,如《卫风·伯兮》死生
契阔,与子成说;《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雅”则是朝廷之音,是贵族
等上流社会在宴会等场合谱写的乐歌,辞藻偏华丽,如《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
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宗庙之音,曰颂。可见“颂”是为宗庙祭祀准备的诗句或
乐歌,庄重、严肃、柔和、缓慢,如《诗经·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等。
流行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极具特
色的流行语。改革开放之前,许多流行语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特别是在文革时期,
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一落千丈,被冠以“臭老九”的轻蔑称谓,思想“有病”、出身不好
就需要“改造”,没收农民偷种的农产品副产品美名其曰“割资本主义尾巴”。改革开
放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体领域内容均进入流行语的视野,如 1978 年“拨乱反
正”“恢复高考”、干部“平反”、文学界“伤痕文学”都成为当年的流行语。是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包产到户,似平地起惊雷,小岗村一夜
成名,“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成为当时的流行语。1981 年中
国女排不负众望,一举拿下中国首个三大球类世界杯冠军,“女排精神”风靡一时。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冰箱、彩电、洗衣机”成为“新三大件”,也成为坊间广为流
传、人皆向往的新婚标配,之后 90 年代下岗潮带动了经商热,于是有了“下海”。进
入千禧之年,直至近年的“双循环”“直播带货”“逆行者”“锦鲤”“996”等流行
[14]
肖庚生.口头禅话语的多维度考察[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语,折射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丰富图景。
当流行语遭遇互联网“冲击波”,像发生化学反应一般,许多特质被改变。互联网
时代流行语的传播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某一领域,可以轻松实现更大范围乃至全
民流行、全民传播。同时,流行的“燃点”变低了,短时内即可迅速升温、爆火、盛行。
流行语实现了多个话语场域的切换,从网络社会到现实社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生
产方式、蔓延方向均变得可行,催生了网络流行语这一新事物,在其流行传播的同时,
反作用于社会生活。
回顾国内流行语的发展特点,从《诗经》风、雅、颂,记载着上层社会和民间的流
行乐曲、诗文,到近现代的青年流行语、政治流行语、大众流行语,再到网络流行语,
流行语始终不断革新,与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割。尽管流行语现象
自古有之,但对于流行语的系统化学术研究直至 20 世纪方才起步。国内学界对流行语
的研究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较早研究流行语的学者有张润北、潘一、刘德有、
陈慧英、熊文、赵佳等。其中,1982 年,张润北《浅谈日本的“流行语”》[ 15]一文,
对日本流行语的类别和造词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日本流行语可以分为在媒体广为流传
的硬派流行语、逗趣和插科打诨的软派流行语及广告流行语,在构词方式上分为汉字词
汇、数字、外来语加工、其他汉字替换、使用外国流行语等六种。这篇论文作为国内较
早研究流行语的文献,奠定了国内流行语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基础,具有开创意义。
[16]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流行语研究聚焦于青年流行语的特点,如苏金、韩荔华
《近年北京的青年流行语》(1992)、陈慧英《广州青年流行语说话》(1992)、熊文
《上海青年流行语面面观》。90 年代中后期,学界对流行语的研究聚焦其不同于普通
语言的特质、产生来源、地域特色、与社会及文化的关系等角度,并出现跨学科的研究
视角,如赵佳(1994)、孙曼均(1996)、夏丽虹(1999)、钱连生、刘玉洁(1999)。
其中,赵佳在《社会流行语浅析》一文中,指出流行语诞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详
细分析了流行语的产生来源:影视作品和流行歌曲等文艺作品、借用方言和外来词、由
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的新词、契合社会心理的词。钱连生、刘玉洁从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
入手,多个角度观照分析流行语与新闻传播以及文化、社会、心理的深层关系。这一时
[15]
张润北.浅谈日本的“流行语”[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2(2):89-90.
[16]
高金萍.“明镜”与“明灯”中国主流媒体话语与社会变迁研究(2003-201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08.
8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期,一批流行语相关的辞典相继面世,如《当代中国流行语词典》(熊忠武,1992)、
《上海流行语辞典》(阮恒辉等,1997)、《五十年流行词语》(郭大松等,1999)。
进入 21 世纪,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的发展带动了流行语在题材、风格、内容上的
变化,这一时期研究者开始更多关注流行语在网络时代的表现,即网络流行语现象研究,
如传播心理动机、表征的社会心态及社会文化变迁,也出现了一些专著,如高虹(2008)
[17]
以 300 条流行语,全景式地展示社会经济生活进步点滴,留下了一部颇具历史纵深感
[18]
的“史记”。仓理新等主编的《流行语折射的网络文化》(2012) 以流行语为切入点,
研究中国流行文化,特别是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网络热点及网络文化。
总体来看,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眼光局限在学科内部,也即本体研究,鲜有对流
行语产生环境、流变特征的探索。而语言学之外的其他延伸研究,则大多热衷流行语与
大众文化、社会心理的关系分析,缺乏对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变迁以及大众传播等宏观
层面的关联的思考与探讨。因此,对流行语的研究亟待由浅入深,依托并跳出语言学本
体研究,朝着意识形态、社会革新、时代变迁等更深社会层面转型。[19]
二、网络语言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互联网被认为 20 世纪人类最具颠覆性、创造性、革新性的发明之一,它拓展了人
们交往的空间,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世界在语言、传播
等维度的基本形态。互联网被列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但随着互联
网的不断发展,更多学者倾向于互联网不仅仅是媒体,而是海量信息的综合系统。在这
个全新的平台上,诞生了“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新分支,它受地域、城乡等物理因
素的限制小而又小,在整个社会层面实现了“夷平”式的共享。“网络流行语”以前所
未有的速度蔓延至全社会,为所有人所创造、使用、形塑。
网络语言诞生之初,最突出的特点是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掺杂了数字、字母、标
点等各种符号,也因此被学者们认为是“语码混合”的语言变体。随着国内网民数量节
节攀升,网络语言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也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2000 年 10 月,国
内第一本关于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的工具书问世,即易文安编著的《网络时尚词典》[20],
[17]
高虹.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15-56.
[18]
仓理新,刘仲翔,李崇文.流行语折射的网络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37-58.
[19]
高金萍.“明镜”与“明灯”中国主流媒体话语与社会变迁研究(2003-201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10.
[20]
易文安.网络时尚词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356.
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21]
汪磊主编.新华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3.
[22]
曹进.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5.
[23]
林纲.网络语言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5.
[24]
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2.
[25]
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
1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张玉玲(2008)认为,网络语言是指运用互联网这个新的媒体媒介和载体,网民创
作发布或接收的在语音、语义或语用上乃至语篇布局上有别于共同语的那部分语言(包
括图符、标点)。[26]
汪磊等(2012)在词典里这样释义网络语言:(1)网络编程语言的简称,常见的
有 HTML、Java、C++等。(2)媒体语言的一种,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适应
网络传播特征而产生的语言样式,是日常通用语言的变体形式。其最大的特征是应用了
大量的网络词语和表情符号。简称“网语”“网言”。[27]
曹进(2012)指出,宏观上网络语言是在网络社会或虚拟社会社区的文化环境下,
甚至延伸至网下社会所使用的言语、表达方式或言辞,通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
的一切语言,是一种新的媒介语言。从中观层面看,网络语言专指网民在聊天室、及时
/非及时通讯、论坛与博客等场域,利用常见网络技术词汇及自造言语进行言语交际、
思想交流所使用的语言。从微观层面看,网络语言是符合计算机编码规则,能够通过计
算机键盘输入,以字母、字符和符号为单位构建的流行于网络上的一种普遍认可的人际
传播符号系统。[28]
虽然网络语言的定义众所纷纭、暂无定论,但大体上形成了共识:网络语言广义来
看既包括互联网软硬件及技术的专有名词、专业术语等,也包括网民进行网络互动、沟
通、交流使用的语言符号;狭义的网络流行语仅指后者。[29]本研究中所讨论的网络语言
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三、网络流行语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网络流行语概念界定
关于“网络流行语”,学界至今尚未有普遍认可的定义。对于这一现象,本研究认
为,这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流行语伴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其内在涵义也在不断丰富,
呈现动态开放式特征;另一方面,从不同学科视角来看,其内涵外延定然会有差异,但
这也恰恰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概念,使之呈现多元化特点。然而,虽然网络流行语的概
念众说纷繁,但其间存在着关键的公约数,厘清其概念共性有助于本研究的后续分析。
而想要就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达成较大程度的共识,需要先厘清三个关键问题:
[26]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2-3.
[27]
汪磊主编.新华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67.
[28]
曹进.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5.
[29]
蒋秀玲.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与扩散机制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3.
1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第一,网络流行语中“网络”意指什么?“网络”指的是发端于网络抑或是在网络
上流行,网络发挥的到底是什么作用?从内容分析来看,在 2012 年之前的网络流行语,
基本都发端于网络,来源有网民留言、评论、发帖、热点事件等,涉及不同领域。然近
年来,网络流行语不仅仅发端于网络,也出现了从线下向网络线上“逆流而上”的趋势,
如“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撸起袖子加油干”“厉害了我的国”等等,正向或
负面感情色彩的年度网络流行语中,都有发端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流行语。由此可见,“网
络”的意义不能单单理解为发端于网络。另一方面,我们暂且可以认为网络流行语中的
“网络”意指其在网络上流行,但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流行语是主要在网络上流
行,但不排除从网络走进线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根据本研究的猜想,网络流行语的产
生路径可能是:线上或线下——网络发酵——主要在线上流行——经由互联网作为媒
介,蔓延到人们线下的社会交流中,同时在线上与线下广泛流行。
综上,在“网络流行语”这一概念界定中,本研究认为,“网络”发挥的作用即可
能是网络流行语的“发源地”,也可能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大舞台”,也可能二者兼
而有之。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网络”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中发挥了主要甚至核
心媒介的作用,换言之,“网络”发挥了传播“发酵”的媒介作用,即“网络”充当了
“流行语”的“放大镜”和“聚光灯”,使流行语成为真正的网络流行语,因而是界定
哪部分流行语成为本研究考察对象的关键必要条件。
第二,网络流行语的“流行”特质是否固有属性?《辞海》将“流行”定义为迅速
传播或盛行一时[30]。综上可见,“流行”一词的要义在于两个要点:传播的广度(范围)
和程度(效果)。那么网络流行语流行的范围怎么划定?流行的时效又该如何测量?从
已有网络流行语的“一生”的事实经验来看,不难发现网络流行语“流行”特质不是“终
身制”,而是有“保质期”的,具体时效又因个体差异而长短各异,即有的流行语可能
仅仅在一段时间内短暂流行,如流星划过,转瞬即逝,比如斑竹、FB、我爸是李刚;还
有的流行语流行时效较长,最后或淡出大众视野,或被正式“收编”变成网络通用语或
规范汉语,不再是网络流行语,如“黑客”。因此,网络流行语只会在一定时期内流行
[31]
,具有保鲜期作为流行语的基本特点,已被大众和学者认可。
第三,网络流行语与网络热词是否等同?在网络流行语的早期研究成果中,由于时
[30]
王丽娟.模因论视角下的中日流行语的比较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1):27-28.
[31]
周荐,刘静静.从当代流行语看社会文化变迁[J].当代修辞学,2018(2)(总第 206 期):63-70.
1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代视野所限,常有网络流行语与网络热词定义杂糅、术语混用现象。随着这一新生事物
逐渐步入大众视野,学者们开始关注思考二者的异同。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网络热词
一般与社会热点事件挂钩,是反映社会热点事件、热点问题的,热度较高的词汇,体现
了社会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聚焦点和关注点所在;而网络流行语却不一定与社会热点勾
连。从这一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与网络热词并非等同关系。究竟二者是属于交叉关系
还是从属关系,可以试想网络热点事件,即便获得大众关注,能否流行传播开来,尚不
确定。而网络流行语中关于社会热点事件的部分,的确是网络热词,但很多娱乐消遣类、
日常互动类等网络流行语,并不源自热点新闻、热点事件、热点问题,自然不属于网络
热词。据此可以确定,网络热词、网络流行语二者互不包含,可视为交叉关系。
可喜的是,伴随着网络流行语“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其概念界定也愈发明朗起
来。《形式逻辑》提供了定义的常用方法,即属加种差,由被定义概念的邻近的属和种
差所组成的定义。这里“属”就是上属的更高一级的类别,反映的是具有共性特征的一
组、一类。“种差”就是同一类(属)下,地位相同但性质不同的小“种”类之间的差
别,反映的是不同的个性特征。如果要用属加种差的方法,界定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定义,
就需要先明确网络流行语的“属”是什么,[32]换言之,网络流行语向上追溯,其大类应
被视为网络语言还是流行语。关于网络流行语界定的分歧所在,究根结底仍是“网络”
与“流行语”谁是核心种属、谁是限定语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属”是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也即在网络空间传播的流行
语。如刘伟民指出,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空间产生、传播并得以风行的流行语现象。[33]
但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属于网络语言的分支,如汤玫英(2010)在其专著中
指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是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
语[34]。还有学者认为将网络流行语的“属”归为网络语言或者流行语都是陷入了研究误
区,将网络流行语标新立异地定义为:标识网络技术进步与语言流行性之间相互关系的
名词[35]。这一定义看似折衷,实则不妥。网络流行语自然是网络技术进步与流行语之间
激荡碰撞的产物,但如果将网络流行语的本质定义为一种相关关系,似有不妥,与其说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相关关系,倒不如说是一种相关关系的产物。
[32]
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重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45.
[33]
刘伟民.网络流行语研究与话语理论[J].河池学院学报,2010(3):55-58.
[34]
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76.
[35]
杜晓婉.网络流行语界定、演化及价值导向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13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专业学科角度来界定“网络流行语”这一概念,陈一民(2008)
从语言学科层面给出了定义:“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
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并不长久的热门词
语。[36]”
邝霞等从社会语言学出发,指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兴的、基于网络空间产生的
社会方言,是现实语言的变体。”[37]
黄碧云(2011)从传播学学科出发,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狭义网络语言中最鲜活生
[ 38]
动的部分,是在网络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 杨萍
(2010)指出,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由网民积极传播的,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
接受并使用的语言,并明确了网络流行语的具体类别:一般用语、新造网络俏皮话、与
现实事件关联的网络流行语。[39]
社会学学科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往往会将其视为网络与社会的交融产物。
如韩玉花指出:网络流行语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并被广泛使用的鲜
活语言形式。[40]
还有跨学科视角的定义,譬如王仕勇从社会学与媒介的视角定义了网络流行语。即
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场域被网民自发使用的、最活跃的、具有发酵功能
的、具有特殊意义并往往对现实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41]。
鉴于本研究将从跨学科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且王仕勇的定义较为完整地界
定了其“属+种差”,也明确指出了其鲜明特征,故本研究拟沿用王仕勇关于网络流行
语的概念界定。
(二)网络流行语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自 1994 年接入互联网,至今已有 27 年之久。初接入互联网时,网络在国内尚
未普及,网络流行语处于新兴萌发阶段,学界也几乎没有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相关研究。
进入新世纪后,学界开始注意到网络流行语现象,并展开初步研究。其间,于鹏亮认为
[36]
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94-97.
[37]
邝霞、金子:网络语言———一种新的社会方言[J].语文建设,2000(8):21.
[38]
黄碧云.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2):106-108,112.
[39]
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产生的文化景观[J].新闻前哨,2010(4):87-89.
[40]
韩玉花,网络流行语的社会镜像[J],新闻爱好者,2010,3(下半月):60.
[41]
王仕勇.网络流行语研究:社会与媒介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2.
1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1994-2004 年阶段的网络流行语属于“萌芽期”,发展较缓。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之初
的所谓网络流行语,更恰当的称谓应为“网络使用术语”,而非真正的网络流行语;真
正的网络流行语应从 2004 年算起,因为从这时起,猫扑网和天涯网联合举办“十大网
络流行用语”评选活动,开启了一年一度网络流行语评选活动。[42]还有学者认为,2007
年作为“网络舆论元年”,是网络流行语高速发展的分水岭,因而将 2008 年视为研究
起点。
在梳理文献部分,我们对于研究起点暂且秉承“搁置争议”原则,尽可能全面梳理
现有研究成果。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成果来看,其相关文献研究也展现了学界对于
网络流行语态度的转变——“网络流行语”进入研究视野伊始,从被学界认为是“青少
年自说自话”[43],需要引导“尊重创新讲究规范[44]”,到逐步被学界认为是一种常态,
并陆续从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进行观照、阐释、
分析、研究,以求摸索发展特征,把握发展态势,提出相应的策略措施,以“弃恶扬善”,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不仅是一种研究态度的转变,也是网络流行语发展历程的侧面
展示。
1.整体趋势:期刊论文偏多,研究热度稳中有降
在中国知网以“网络流行语”为检索关键词,以“篇名”为检索项[45],进行模糊匹
配可知,截至 2021 年 10 月底,共检索到相关文献 2167 条。其中,期刊文献 1873 条,
占比高达 86.4%,硕博论文 230 条,占比 10.6%,其中硕士论文 227 篇,博士论文仅 3
篇,即于鹏亮的《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2014)、邹春燕《生态语言学
视阈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
(2015)、刘璐《网络流行语的表征心态研究(2014-2018)》
(2019)。
[42]
邹春燕.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3]
郑丹娘.“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自说自话”[J].中国青年研究,2001(04):21-23.
[44]
彭嘉强.尊重创新讲究规范──谈谈网络流行语的规范[J].语文建设,2001(08):16.
[45]
王仕勇.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2.
15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1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读、比喻、借代、数字组合谐音等)及其流行理据。[46]郑华清、黄崇珍(2011)[47]和胡
青青(2012)[48]从语义角度,分别从个案和整体分析了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的具体形式
和总体规律。韦唯《2009 至 2011 年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语用问题》从语用角度,总
结了网络流行语的新奇性、调侃性等语用特征,并指出了网络流行语存在过分追求新奇
等语用偏病。[49]白解红等(2014)详细研究分析了流行语“燃”到“萌”的语义演变及
认知理据。[50]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诸多教育学者从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或学生群体的社会、文化
影响等方面着手,分析利弊,并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应对策略,如汪丽蕾(2013)、
袁晓芳(2013)、欧运波(2016)、江萍(2017)、周菊菊等(2017)、宋永晖(2018)
等。其中,周菊菊等指出了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既有渠道扩展、窗
口效应、调节互补等积极影响,也有较强侵蚀、导致语言规范意识淡化、话语体系错位
等负面问题,相应地提出改进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路径。[51]宋永晖认为网络流行语不利
于高中语文教学,建议教师更新观念、创新方式,以应对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 52]
薛慧敏、欧运波、宋永晖、罗艳娟、江萍分别从不同的被影响对象角度——网络流行语
对青少年、初中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和作用,展开了思
辨性研究。汪丽蕾和袁晓芳均采用定性加定量研究方法,得出网络流行语对中学生影响
利大于弊等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引导改进策略。
在新闻传播学科领域,学者们一方面主要关注网络流行语的媒体使用情况、特点、
影响及优化策略,如方毅华教授等对 2011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编码特点和变化规律进
行了比较分析,并强调了网络流行语凸显了网民话语权争夺的意识觉醒。[53]侯东阳等在
《新闻文本的网络流行语分析》指出受众在阅读新闻时,会用同向、偏向、逆向三种策
[46]
吴礼权.网络流行语的造词方法及其流行传播的理据[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11):8-16.
[47]
郑华清,黄崇珍.从“杯具”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01):116-117.
[48]
胡青青.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规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1):104-108.
[49]
韦唯.2009 至 2011 年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语用问题[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7):46-48.
[ 50 ]
白 解 红 , 王 莎 莎 . 汉 语 网 络 流 行 语 “ 萌 ” 语 义 演 变 及 认 知 机 制 探 析 [J]. 湖 北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14,41(02):139-142.
[ 51 ]
周 菊 菊 , 杨 晓 龙 . 网 络 流 行 语 视 阈 下 的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课 堂 教 学 路 径 分 析 [J]. 湖 北 经 济 学 院 学
报,2017(11):125-126.
[52]
宋永晖.论网络流行语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学周刊,2018(4):53-54.
[53]
方毅华,罗鹏.“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律解析[J].现代传播,2011(12):77-80,85.
1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略重新建构文本意义,因此新闻媒体应尽量完善新闻文本,讲求报道的艺术性,增强舆
论引导能力。[54]李舒教授《媒体应慎重使用网络流行语》[55]和李耿源《报刊如何正确对
待和规范使用网络流行语》均对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对待网络流行语应有的态度进行
了辩证性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譬如应使用符合法律、符合国家标准的较为规范的
网络流行语,而不是不加甄别地滥用[56]。另一方面,主要是从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传
播过程、传播动力、传播心态、符号意义等层面展开的。如伍文忠(2011)借助“沉默
的螺旋”理论剖析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流行机制。黄碧云(2011)展示了网络流行语在
传播中,实现了符号能指的“第二次”诠释,有助于推动网民语言走入线下社会现实生
活。叶虎(2016)指出在微传播环境下,传统话语权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受众
的话语权利得到了极大提升。周俊等(2016)通过个案研究,阐释了与热点事件关联的
流行语的微观传播机制。[57]赵伟《“屌丝”一词的传播机制与社会心理》(2012)[58]、
简明《从“囧”字流行看网络语言传播》[59]都是以某一网络流行语进行个案分析,以小
见大,观照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媒介、特点、机制、前景等问题。陈红莲《从网络流行语
看网络受众心理》盘点 2009 年度网络流行语,归纳出受众求新求异、娱乐消遣、宣泄
释放、质疑批判心理,诠释了网络流行语背后广大受众对于现实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在
传播学视角研究中,运用模因论进行研究的成果格外丰富。[60]如张国、顾建敏、张晶、
张小平等均从模因论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作为强势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揭示了
模因传播机制。[61]
与学者热衷于观照网络流行的传播动力、传播机制、传播心理研究相比,传播功能
和传播效果的研究则偏“冷门”。而且目前现有相关研究中,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又明
显多于传播功能研究,有学者认为这一现象侧面呈现了传播研究者“功利主义”“实用
主义”倾向。在传播效果研究中,现有于红等[62]提出网络流行语的大众传播效果可以从
[54]
侯东阳,黄璀.新闻文本的网络流行语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56-160,164.
[55]
李舒.媒体应慎重使用网络流行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1):3.
[56]
李耿源.报刊如何正确对待和规范使用网络流行语[J].中国记者,2009(8):57-58.
[57]
于鹏亮.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的主要范式[J].新闻窗,2018(3):38-40.
[58]
赵伟.“屌丝”一词的传播机制与社会心理[J].青年记者,2012(12):41-43.
[59]
简明.从“囧”字流行看网络语言传播[J].青年记者,2009(1 月中):61-62.
[60]
陈红莲.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众心理——以 2009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0,(06 上半月):21-22.
[61]
周彬.网络流行语多学科研究述评及研究展望[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3):92-98.
[62]
于红,李名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性及效果浅析——以大众传播学为视角[J].传播力研究,2017,(2):26.
18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环境认知、价值形成与维护、社会行为示范效果三个层面进行考量;陈沉(2013)指出,
网络语言的传播效果,应从其传播环境、传播流向及把关人的地位削弱和等方面进行分
析。
之于本研究最为相关的网络流行语的功能研究,在中国知网论文库将“网络流行语”
和“功能”设置为“关键词”搜索结果显示为 0 篇,以上述二词作为“篇名”搜索结果
也仅有 42 篇。蒋睿萍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传播中的隐喻现象,总结了其积极作用(人际
交往、舆论监督)和消极作用(语言不规范、语言暴力)。[63]但受限于篇幅,未能就功
能研究深入展开,只能泛泛而论。郭亮以及王永贵提出网络流行语的有三种功能,即网
络交流工具的功能、社会舆情表达的载体功能、个性化表情达意或情感宣泄的载体功能。
[64]
高月将网络流行语置于社会大环境下来探讨,据此提出了网络流行语作为镜像的具体
功能,即网络流行语是政治的“晴雨表”、文化的“风向标”、经济的“透视镜”、技
术的“传声筒”,并逆向考察了网络流行语对于社会的反作用,认为它对政治、文化、
经济等都产生了影响,并指出应警惕网络流行语可能带来的消极效果。[65]此外,关于网
络流行语的功能研究,皮常鼎等人从语用角度指出网络流行语具有三大功能:为时代呐
喊、为网络文化代言、为语言“添砖加瓦”[66]。杨娟等在分析网络流行语存在符号意指、
谐音再造、新造词语及老词新用四种隐喻机制[67]的基础上,指出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传播
具有影响社会事件或情绪表达的积极功能,以及不规范语言传播影响青少年群体人生观
等消极传播功能。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的外语研究主要是从功能对等理论切入,研究网
络流行语汉译英的策略。可以看出,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以及影响主要以正面
和负面两种态度二元对立的简单思路为主,缺乏丰富的理论面向。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交往的产物,其研究分析必然离不开社会
学视角,因而从社会学视角对其进行观照研究的文献也不在少数,集中体现在网络流行
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影响意义、社会心理等方面。如刘凯(2013)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符
号互动论、人际交往和互动、群体心理理论,探讨了网络流行语之所以流行的深层次心
[63]
蒋睿萍.网络流行语隐喻特征及其传播功能研究[J].新媒体与社会,2019(6):129-143.
[64]
转引自申会霞.“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研究——从“小确幸”到“丧”到“佛系”[D].渤海大学.2020.
[65]
高月,我国网络流行语的镜像功能研究——基于结构主义建构论的视角[D],安徽师范大学,2016.
[ 66 ]
皮 常 鼎 , 胡 妮 , 张 栋 城 , 裘 以 韬 , 孙 嘉 朗 , 周 成 哲 .2009-2019 年 网 络 流 行 语 语 用 功 能 及 其 传 播 特 征 [J]. 新 闻 传
播,2020(06):18-20.
[67]
杨娟,曾贤模.网络流行语隐喻特征及其传播功能研究[J].语言文字学术研究,2020(22):5-9.
1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理动因,总结了网络流行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68]此外,网络流行语作为文化的语言表
征,折射出的是流行文化和大众价值观念。因此,一些学者还研究讨论了网流行语产生、
传播的文化生态、文化心理、文化特征,以期从中窥探当下社会文化、网络文化、流行
文化的发展变迁和趋势等。如任龙波(2001)、林伦伦等(2004)、杨玲(2006)、王
清杰(2011)、党秋月等(2016)、位迎苏等(2017)。其中,党秋月等以近三年的网
络流行语作为研究样本,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路径及影响,得出网络流行语具有映射
推动社会、生活、文化的作用,应该以包容的态度、辩证的思想和捍卫底线的精神来对
待这一新生文化现象。[69]杨玲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大众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大众文
化特有的世俗性、娱乐性、商业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规范网络流行语这一环节,
对大众文化的规范发展提出技术整顿和商业管制等优化策略。[70]位迎苏、曲艺《网络事
件流行语的后现代表征》指出大量网络流行语随着网络事件发展应运而生,有些网络流
行词汇解构了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是大众阶层过度狂欢娱乐心理的深层表达,反映了
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的浮躁与焦虑情绪。[71]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现有研究中,有研究网络语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
如姜娟娟(2012),也有研究网络流行语生态多样性的,如郑慧颖(2013),还有研究
生态翻译问题的,如刘亭亭(2013)。邹春燕的博士论文[72]是这一学科的代表作,她重
点以 2007 年以后的网络流行语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语言观研究观察网络流行语在
形式和语义上的生态变化规律,构建了环境中语言的安全预警模式和语言政策规划。
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从多维学科角度,综合研究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特征及与社会
心态、变革环境等关联。如杨维[73]从传播社会学的角度入手,综合社会学、传播学相
关理论,从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媒介、传播心理、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剖析了网络流行语产
生的动因。何文绚等以网络流行语“XX 哒”[74]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语义、来源、结构
形式及其语法、语用功能进行探究,并从语言学和心理学两个层面分析了流行原因。王
[68]
刘凯.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D],湖南师范大学,2013.
[69]
党秋月,王壹.网络流行语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6(3):78-83.
[70]
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71]
位迎苏,曲艺.网络事件流行语的后现代表征[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12):66-68.
[72]
邹春燕.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73]
杨维.传播社会学视域下我国网络流行语产生动因研究[D],湘潭大学,2012.
[74]
何文绚,李治平.“XX 哒”的语用功能及其原因分析[J].现代语文,2018(2):148-152.
2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治尹以文化霸权理论为研究框架,从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视角,分析了《人民日报》
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偏好习惯,总结其实质在于文化霸权的争夺、协商旨在提高议题建构
能力与舆论引导力。[75]
(三)网络流行语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互联网发源于西方国家,故而,国外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相应地也早于国内。
1997 年,第一次网络语言研讨会在哈佛大学召开,业内知名的语言学家、计算机技术专
家齐聚一堂,讨论基于网络的语言应用问题。此后,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的相关研究
论述和评论在《Language》和《ELT Journal》杂志上相继出现。2001 年,语言学家戴维·克
里斯特尔出版了《语言和互联网》[76],这是西方关于网络语言研究的早期著作之一。书
中,戴维·克里斯特尔教授首先解释了网络语言的发展历程,即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
互联网正在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电子邮件、电子文本的短信和聊天很
快代替了人们传统的聊天和联系方式。戴维·克里斯特尔教授认为正是互联网网络,诸
如电子邮件、聊天软件和网页的发展极大促进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从而也
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他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解读了邮件往
[77]
来、群聊、虚拟世界以及网络中的语言使用。此外,他还对“netspeak” 网络语言这
一既可归为书面语又可认为是类似口语的语言形式进行了解读,探究其如此流行及有趣
的原因。2003 年,西班牙学者圣地亚哥·珀施特圭罗在《网络语言学:互联网上的语
言、话语和思想》中,将网络语言作为一门学问,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研究。
2004 年,戴维·克里斯特尔教授又出版了《网络语言和文本语言词汇表》,整本书共
分为四部分,内含流行常见的网络流行用语。例如,表示情感的表达::-∼ (got a cold)
表示感冒;文本的缩写形式 gt = GT(good try),表示很好的尝试,还例举一些以及网
上常见的俚语等。该书较为系统地收录了网络语言和文本语言的表达。
2005 年,戴维·克
里斯特尔教授发表《网络语言学的范围》一文,就网络和信息技术对语言产生影响的问
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78],网络语言学渐成体系,进入更多学者的研究视野。
除了语言学视角的诸多深入研究成果,目前,国外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视角越来
越多元化。在教育学视角,2013 年,大卫·巴顿和卡门·李出版专著《网络语言:电
[75]
王治尹.《人民日报》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研究——基于文化霸权理论的分析[D].南京大学,2015.
[76]
David,C.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1:6-11.
[77]
David,C.A Glossary of Netspeak and Textspeak[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4:2-18.
[78]
韩沁钊.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7):33-34.
2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子文本调查与实践》[79],两位学者调查研究了网络语言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专著围绕
“网络语言与多语言、身份、教育和多模态”等核心话题展开。整本专著举例充实,涵
盖各种电子平台和不同语言(包括汉语和英语)。
新闻传播学视角,2014 年,鲁思·佩奇、大卫·巴顿等学者共同编写了《语言与
社交媒体研究:学生用书》[80]。书中,作者认为现如今社交媒体迅速成为了语言学研究
的一个关键领域。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该书对人们在社交媒体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进行
了深入的探究,并为语言学专业、媒体研究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借
鉴。2017 年,丽萨和 Hanasono[81]发表了《流行语背后:一场关于性别、文化和交际的
独特考试》。老师通过组织一场关于“流行语”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判断有关交际文
本和性别的流行语,以独特和评判性的角度理解这些流行语的深层含义和喻义,并就这
些词语在社会交际环境中的利弊展开讨论。
传播学或市场应用方面,Manuel, K.[82]等在 2010 年第二届国际信息技术会议上,
发表论文《分析网络流行语对情感挖掘的影响》,指出网民消费者会乐意在网络社交群
体中分享自己使用的产品,挖掘这些评论中的情绪色彩将有利于有效掌握消费者真实情
感,为此作者提出了一种方法,即通过分析消费者的博客、评论和论坛文本,查找新发
现的网络流行语的情感词的情感分数以匹配消费者满意度。2015 年,Doyeon, K.,和
Sanghyun, C 发表了《大数据下的电视剧收视率预测模型》[83]。作者采用多元回归模型,
聚焦网络流行语对于韩国电视剧平均每分钟收视率(AMR :Average Minute Rating)和
市场占有收视率(SHR :Share Rating) 的影响进行大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每一集电
视剧播出后,网络流行语和收视率间的相关性远高于播出前。
同样的,国外的学者,也将网络流行语在社会学视角中进行了观照研究,并且更加
注重其实质社会影响。如 2005 年,安德里亚·康沃尔和卡伦·布罗克发表了《流行语
[79]
Barton, D.& Carmon Lee. Language online: Investigating digital texts and practices[M].London :Routledge,2013:16-19.
[ 80 ]
Page, R.,Barton,D,Unger,J.W.&Zappavigna,M.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social media: A student guide[M].Lon-
don :Routledge,2014:1-50.
[ 81 ]
Lisa K. Hanasono.Beyond Buzzword Bingo: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genr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J].
Communication Teacher,2017,(4):198-203.
[82]
Manuel, K., Indukuri, K.V., Krishna, P.R.Analyzing Internet Slang for Sentiment Mining[C],2010 Second Vaagdev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Real World Problems,2010:9-11.
[83]
Doyeon, K., &Sanghyun, C. A Big data Driven Prediction Model for Share Rating of Drama[C].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2015:16-21.
2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对于发展政策的影响?——从一个独特角度解读“参与”、“赋权”和“减贫”》[84],
指出随着发展性政策的快速发展,流行语在这一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主要以评
判性的独特角度解读“参与”“赋权”和“减贫”三个词语,分析和探究了诸如该类带
有政治性和权利性色彩的流行语对于政策发展的影响。2012 年,博克和贝蒂娜发表了
《社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如何清晰阐释网络流行语意思及其在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
响》[85],指出“社会创新”经常被人们认为是农业和农村创新的重要部分,但对于该词
的具体实指却又是含糊不清。作者通过对于该词语的意义及重要性的解读以及对其在农
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探究,指出农业作为一项单一的经济活动时,
“社会创新”
很少被人提及,但在讨论农村发展过程中却经常被提及。因此,作者最后指出为了更有
效地促进社会创新,理顺和清晰阐释其意义及重要性是至关重要。2014 年,金姆·福
尔兹发表《流行语在性别、教育和政治参与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肯尼亚为例》。作者
[86]
在文中指出,现今语言的发展被流行语所“包围” ,其中不乏一些关于性别的流性词
语,反应出性别不平等在教育上显现出来的不平等现象,同时表明完善和不断发展这方
面政策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针对某个网络流行语进行了多维度的个案研究,如 2013 年,
安德烈亚斯和 JörgTropp[87]发表的《“自有媒体”:从网络流行语到理论的发展转变》
一文,指出由于品牌具备媒体的作用,即一个品牌可以开展诸如提供娱乐、传递信息和
建立社交网络等主要的媒体活动,“自有媒体”这一网络流行语由此诞生。作者主要从
媒体与社交的角度,探究了“自有媒体”从一个网络流行语如何实现向一个理论的华丽
转变。2016 年,安妮卡· 米勒发表的《数字流浪者:网络流行语抑或一种研究范畴?》
一文,探讨了应将“数字流浪者”[88]这一网络流行语归于流行语还是研究范畴。
(四)网络流行语国内外研究述评
[84]
Andrea Cornwall & Karen Brock. What do buzzwords do for development policy? a critical look at ‘participation’,
‘empower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J].Third World Quarterly.2005(7): 26.
[85]
Bock, Bettina B. Social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how to disentangle the buzzwor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Studi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2,114(2):57-63.
[ 86 ]
KimFoulds. Buzzwords at play: gender,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Kenya[J]. Gender and Educati
-on,2014,26(6): 653-671.
[87]
AndreasBaetzgen, JörgTropp. Owned Media: Developing a Theory from the Buzzword.Studies in Media and Communi
-cation,2013,1(2):58-69.
[88]
Annika Müller. The digital nomad: Buzzword or research category? Transnational Social Review, 2016,6(3):344-348.
23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目前,网络流行语的相关研究已初具规模,在数量上有一定的积累,在研究视角上,
也比较丰富多元,研究案例也较为充分。但问题与成果同在,特别是国内研究重复研究
多、创新研究少、部分研究流于浅显等问题凸显。
第一,从学科视角来看,单一学科视角的研究占据主流,且语言学视角的研究一科
独大,局限于语言学内部分析,忽视了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变种的外部关联因素,属于
“关起门”来的向内研究。而从传播学视角的研究,多是聚焦某一传播要素,且密集体
现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动力、传播机制、传播心态等方面,特别是运用模因论进行机制
研究的成果格外丰富,关注传播功能或效果研究的较少,关于建构性隐功能就更为鲜见。
而且非语言学科的研究往往忽略了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变种的语言特征等文本基础。总
体来看,单一学科研究多,跨学科视角研究少,且作为语言变种,语言学研究不应并摒
弃,但作为社会镜像,同样需置于社会大环境予以“内外兼顾”,但此类研究甚少。
第二,从理论面向来看,相当部分的现有文献在讨论社会功能及影响时,存在一种
普遍缺陷,即对于包含异质性的网络流行语内容,不加以区分,在总结网络流行语的功
能作用时,只能大而化之地提炼出来一些共性特质,这就混淆了个性特征、某一类的共
性特征及整体共性特征,且主要以正面和负面两种态度二元对立的简单思路开展研究,
不够严谨。这种研究视角存在的致命缺陷是,用统一范式研究不同质类的网络流行语,
忽略了流行语内部包含的一整个广泛光谱,及其间深刻的异质性。这促使本研究在回顾
过往文献的基础上,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更为细致系统的分类,并提炼出更为复杂的理论
面向。
第三,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来看,以某个或某几个网络流行语,或某一类网络流
行语,抑或某一年度、某几年内的网络流行语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居多,从历时性、全
景式进行观照研究的很少。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静态研究的居多,如个案研究法、
文献分析法等,结合内容分析法等定量研究方法的研究较少。在方法呈现上,以描述、
思辨为主,且理论分析范式有趋同倾向;而针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历时性、纵向观照的实
证研究却是少之又少,真正集大成、有分量的研究文献凤毛麟角。
第四,从研究层次来看,期刊论文占比高,受限于篇幅体量,期刊论文研究讨论往
往流于浅显。在这方面,硕博学位论文相对更占优势。但现有 270 条硕博论文中,硕士
论文有 267 篇,仅有的 3 篇博士论文填补了历时性研究的空白。其中一篇为上述提及生
态学视角研究,另一篇为于鹏亮博士《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该论文从
2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技术和载体革新、变迁的视角,将网络流行语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高涨期,系统梳
理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从多学科视角考察流行语生成的语言学动因,总结特征,
分析传播属性及与大众文化的交互关系,填补了网络流行语全景式、宏观层面研究的空
白,具有先行探索意义。刘璐博士论文《网络流行语的表征心态研究(2004-2018)》
从语言学和心理学视角,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框架,建构了话语表征心态的具体类型,
即政治心态、阶层心态、生活心态,并分析了表征心态背后的话语权力建构,学理色彩
浓厚,具有较强的创新意义。如果说有些许不足,则是以上博士论文思辨色彩强的同时,
缺乏实证研究。
总体来看,正如学者评述网络流行语的现有研究不够聚焦,重点不突出,还不够深
入,不成体系,[89]存在重复研究多、方法单一、研究角度不多、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90]。
也正因此,本研究试图以跨学科的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纵览式、历时性观照,辅以
横截面式的传播实践研究,以内容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开展扎实的实证研究,以求在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分析中拓展更大的空间。
第四节 跨学科理论视角
现如今,网络流行语内容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渗透人们的知识构成,并进一步影响社
会公众的主观立场,影响其对后续信息的吸收与内化。可以认为,流行语的本质是一种
社会意识以短语句形式的反映,在这里,社会理论或可为本研究的后续分析、思考提供
有益的洞见。
作为社会化过程的关键要素,语言既作为人们使用的一种工具参与社会交往,又能
够作为一种能动的活体,通过积极形塑一个社会群体中人们用于交流的基本范畴,强烈
地构建意识形态乃至社会实在(Reed,2012:9)[91]。在西方社会理论脉络中,对于语言/
社会或表征(representation)/实在(reality)之间二元关系的讨论远可上溯至哲学的源
头,在建制化了的社会学与心理学科中,有关语言与社会的问题也成为具有一般性质的
[89]
王仕勇.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5):7-12.
[90]
刘艳娥,赵峰.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12):7-10.
[91]
Reed, Isaac A. 2011. Interpretation and Social Knowledge: On the Use of Theory in the Human Scienc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5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元问题”。
正如当代知名历史社会学家彼得·伯格所指出,“心态史初起之时,是以涂尔干式
的思路来探讨观念,尽管涂尔干本人更喜欢用‘集体表征’这个术语(彼得·伯
格,2019:154)。”[92]要想更好地理解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功能,根源上要从这种社会意
识在社会学的意义上“集体表征(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s)” [93]的角色入手进行分析。
在社会的意义上分析语言时,关键要素是构成某一门语言的“范畴/概念
(category/concept)”。正如社会学的三位创始人之一,埃米尔·涂尔干所指出的,“逻
辑思维是由概念构成的(涂尔干,2016:596)”,而流行语也好,普通常见的基本概念
也罢,对应的都是社会依据其自身经验对事物的看待方式。也就是涂尔干所说的,“语
言所表达的,即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借以表现经验事实的方式。因此,形形色色的语言
要素所对应的观念就是集体表征(涂尔干,2016:598)。[94]”
社会表征论发现了社会表征的建构过程即“锚定”和“具体化”,因而引入了动态
视角,一方面将表征理论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一般化的现代社会,另一方面提供了一套具
体操作方案,使研究者得以捕捉语言和概念等表征的运动和变化,并由此察觉并把握社
会中的行动者面对表征时的能动性。作为对经典社会理论的接续,后现代主义理论更是
从根源上对所谓“静态话语”的权威性提出挑战,而与网络信息化社会中流行语快速生
长的情景不谋而合。而在欧陆之外,社会理论的另一条脉络,即罗伯特·金·默顿对结
构功能理论的继承、对大众传播社会学与中层理论的发展,则为本研究提供了分析传播
功能的关键范式。
一、回归“元问题”:社会表征论
自拥有反思能力以来,人们便不停地问询着自己同一个问题:我的心灵观念与客观
实在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这种有关主-客体之间关系的疑问,在“社会”居于国家与
共同体部落之间成形之后,进一步化为“社会意识-社会实在”之间的关系问题,或者
可以进一步表述为“知识何以成为知识”(Jovchelovitch,2007:1)[95],也即“元问题”
。
[92]
彼得·伯格.历史学与社会理论[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54.
[93]
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 源自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论述,在不同的译本中有集体表现、集体表征、共同表征等译
法。
[94]
埃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596-598.
[95]
Jovchelovitch, S. (2007). Knowledge in context: representations, community and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2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在这里,社会表征凸显了它作为范式与工具的意义。在如今社会科学所认可的范围
之内,对“知识何以成为知识”的问题进行解答,需要结合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视野,也
需要更为准确的概念工具。如 Jovchelovitch 所指出,表征发生于自我-他者之间的关系
情境,并因此能够负荷情绪、社会性、文化性与历史性,并能够容纳自身的变迁。在涂
尔干的社会表征论背后,是这样一种观念:构成社会的真正核心是一种集体表征或集体
情感。其间,经济地位的相似仅仅是桥梁,集体表征与情感才是发挥“团结”作用的根
本因素。因此可以认为,与另外两位社会学创始人马克思和韦伯相比,涂尔干的社会理
论是最看重社会表达与心智结构的,也与本研究的考察对象——网络流行语,有着最强
的亲和力。把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表征”的一种来进行理解,可以为本研究带来如下
几方面启发:
第一,这帮助我们在社会动力与整体的意义上了解某种特殊网络语言的流行,而非
陷入特殊主义的泥淖。作为针对盛行于北美的个体主义与还原主义心理学而提出的一种
路径,社会表征论拒绝将表征简化为非社会的心智认知现象,而将表征理解为源于自我
、他者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符号运作,因而具备指称、意义建构与创设现实的力量(
Jovchelovitch,2007:11)[96]。在涂尔干的知识论中,概念、范畴、语言编织的生成物对
位于社会,是一个稳定的观念世界,也是全部智识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借助
这种工具,社会才可能形成关于自身的观念。
第二,这种视角相对其他观立场而言,更能包容语言和“范畴”发生的动态转换,
而这正是分析网络流行语时所不可忽略的特征。作为对涂尔干学派集体表征观念的延续
与发展,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斯科维奇认为,范畴存在生长性,这便是他所强调的“语
言的变化性和运动性”[97]。进一步讲,公共领域和社会表征的内部结构正在越发被“创
造性过程”所改变(Jovchelovitch&Priego-Herna ́ ndez,166),其结果是公共领域的非传
统化和从集体表征向社会表征的过渡(Jovchelovitch,2007)。更不要说步入 21 世纪以来
,互联网创造了更加开放乃至弥散的社会认知系统,打破了时空的几乎一切桎梏,产生
的以网络流行语为代表的话语体系可谓日日为新。
第三,社会表征论可以帮助我们注意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功能中,对社会中个体行
动者语言习惯、意识形态的深刻形塑,以及这种形塑过程的跨时代性。继承并拓展了涂
[96]
同上.
[97]
莫斯科维奇.社会表征[M].管健,高文珺,俞容龄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6.
2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尔干观点的哈布瓦赫指出:“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了他们的记忆”(哈布瓦
赫,2002:68)[98],个体观念必须参照社会的表征体系才可能形成。正如科塞所指出,哈
布瓦赫相信,“现代的一代人是通过把自己的现在和自己建构的过去对置起来而意识到
自身的”(哈布瓦赫,2002:43),没有这种对置,个人就无法意识到自己。
第四,相较其他学派而言,社会表征论在“新概念何以诞生”的发生学上走得更远
,也因而更有利于后来的研究者理解某个流行语或概念的发生过程。对此,莫斯科维奇
给出的方案以有关记忆和定论的两种思考过程为基础,其一为面对陌生思想的“锚定
(anchoring)”,即通过解释与命名将新事物纳入既有的类别与表象,而使其熟悉化;其
二为“具体化(objectification)”,也就是将头脑中的抽象概念变为客观、具体的物质存
在,在表象之中去重现概念。通过这两种思考过程,非相似的事物得以变得相似,表征
也借由这两种机制产生。借助锚定与具体化的分类,抽象而无所不包的“文化”或“集
体表征”得以拥有自身的类别体系,而具备了被纳入经验研究的可能。这一方法指导的
最重要意义在于,表征的研究范围终于走出“集体记忆”与“原始社会”,而在现代社
会的社会表征中得以落地并产出研究,回答更加具备现实意义的实证问题。
基于如上几项启发,社会表征论为本研究考察网络流行语的视角开辟了一条进路,
即探寻与摹绘研究对象社群的文化、思考与说话方式,以及在群体中建立联系与作出行
动的模式:“只有对这种材料的研究才是更普遍和更复杂的理论的来源,这些理论可以
解释我们共同知识和行动的结构与起源(莫斯科维奇,2011:262)[99]。”
二、哲学与文化范畴:后现代主义思潮
网络流行语从其传播的媒介——互联网,到其话语本质——草根阶层的意愿表达,
都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意味。可以说,网络流行语的诞生离不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渗
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自然带有后现代主义打下的烙印。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当
代传人、德国哲学博士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教授说:近几十年来,在艺术、文学和社
会理论讨论中,出现了大量概念,而“后现代”无疑是其中最夺目的一个。[ 100]扼要地
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主要观点进行考察和梳理,将有助于本研究对网络流行语展开后
续分析。
[98]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8.
[99]
莫斯科维奇.社会表征[M].管健,高文珺,俞容龄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62.
[100]
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0-125.
28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值得注意的是,后现代的概念广为流传的同时,却没有一个一锤定音的、受到排他
性认可的权威含义。这种情形与后现代主义本身多元的特点和性质有关。德国理论哲学
教授沃尔夫冈·韦尔施认为,不应轻率地在后现代身上贴标签,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重构
“后现代”的谱系,通过不同领域追寻这一词语的发展轨迹。因而此处简略回顾后现代
在不同领域的产生与发展脉络。1870 年前后,美国沙龙画家约翰·瓦特金斯·查普曼
曾说过他和朋友们进军“后现代绘画”,这是“后现代”这个术语的首次出现,但后续
并没有荡起涟漪。“后现代”第二次出现是在 1917 年潘维茨的著作《欧洲文化的危机
》中,它通过“后现代人”的观点否定了当代以及治疗当代疾病的常用药方。“后现代
”这一术语于 1934 年独立出现在西班牙文艺学家费德利科·奥尼斯的著作里,他认为
后现代主义是指从 1905 年至 1914 年的一个修正阶段,发生在现代主义之后,自此“后
现代”这个概念作为一种范式在北美文学辩论中形成。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于 1959
年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与此近似地,1968 年,“后现代社会”概念由社会
学家阿米泰·艾特齐奥尼提出,即理论知识居于首要地位,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社会形
态。1975 年“后现代”这个词在建筑领域得到采纳和认可,1979 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
在哲学领域提出了关于“后现代”的加工后的构想,他主张“值得尊敬的后现代”[ 101]
,抨击宣传松弛和疲劳的后现代主义,以精确反思的哲学后现代主义来反对这种后现代
主义。
维尔默指出,“后现代”一词是“后”概念和思想方法家族中的一员,这一“后”
家族的概念中似乎都糅入了一种“理性之死亡”的意识。韦尔施则强调:后现代绝不是
一种超现代和反现代,其基本内容——多元性,早已被 20 世纪的现代宣传过,可以认
为后现代是 20 世纪现代的一种转换方式。因而,他把后现代理解为彻底地反对集权主
义、抵制狂妄的霸权主义的多元性的构想。
正如塞德曼(2001)所指出的那样,虽然“根本就没有一种社会知识的后现代范式
”,在后现代主义的大旗下,有丰富多元的研究方法以及概念策略,然而就后现代主义
的起源及其最鲜明的特质而言,比如“就抛弃某些关键的启蒙假设”等,[ 102]却有大体
一致的认知。
后现代理论可被看作一种反叛与超越,兴起于上世纪 60 年代,其对象是启蒙运动
[101]
转引自阎孟伟,李福岩主编.后现代主义问题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8:37-39.
[102]
辛斌,丁建新,钱毓芳.批评话语分析新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2.
2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以来,信奉理性主义及其背后的一整套承诺、以启蒙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面对人类
社会在 20 世纪所面对的战争、混乱、新技术等种种剧变,以传统的启蒙秩序为信条的
现代性思维面临破产危机,而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则是社会剧烈变迁的一种反射。它不相
信启蒙理性及其承诺的稳定的现代社会结构,而强调社会中真实出现的“去中心化、颠
覆、破坏、反正统性、不确定、非连续”[ 103]特征。就像利奥塔所呼吁的“让我们向一
体性开战;让我们来激发差异并维护这个名称的荣耀。”[104]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现实基础是呈现出后现代特征的社会本身。具体来说,当社会中
单一的权威话语、理性的霸权,以及权威观念的主导面临多元化趋势乃至解构危机时,
用后现代主义的思路对其进行分析,就是更加恰当的。因此,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改革
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显然也为传统社会形态撬开了后现代思潮的裂缝,而这集中体现在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尤其到了 1990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市场经济
的发展、商品化经济的扩张、大众传媒的扩展与普及,快速开放与发展的中国社会越发
处于现代与后现代的混合状态。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及电子设备在中国社会
中的普及,后现代主义思潮获得了它独特而稳定的社会基础,并已蔓延、渗透至各个行
业、领域:在建筑领域,国家大剧院、鸟巢等建筑造型独特,颠覆传统的方正对称,不
再追求形式的整齐划一,从而体现了一种反叛传统的创新理念;在美术领域,也浮现出
诸多当代艺术家超越审美现代主义的尝试,甚至发展为审丑的形式,这些现象都是对于
现代审美的颠覆;在科技领域,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本身便宣示了一种后现代逻辑的扩
张,它以颠覆掌握在统治阶级或精英阶层的话语控制为特点,开辟了一片将各个社会阶
层包含在内的发声领地;在语言领域,流行语作为“自下而上”的语言发展形势,其广
泛发展与普及现象本身就构成了对官方话语体系的悄然挑战。特别是网络流行语泛娱乐
化、戏谑性的话语风格,与后现代主义非理性不谋而合;网络流行语拼贴、框填、戏仿
、复制的产生形式,正是后现代主义解构与多元特质的体现;网络流行语对主流话语层
出不穷的恶搞、嘲讽,也可以理解为后现代主义对精英、权威的某种消解或去中心化。
三、跨多学科研究领域:批评话语分析
“话语”(discourse)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中的重要概念,也在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经历了地位逐步上升的过程。
[103]
方毅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大众传播的影响[J],现代传播,2007(02)(总第 145 期):28-31.
[104]
辛斌,丁建新,钱毓芳著.批评话语分析新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5.
3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正如涂尔干在进行社会学分析时最初所指出的,“语言所表达的,即是社会作为一
个整体借以表现经验事实的方式(涂尔干,2016:598)。”[105]而此后,哈布瓦赫指出,
集体记忆中分别存在复杂与简单的两个习俗系统,语言习俗通过命名构成了集体记忆最
基本、最稳定的框架(哈布瓦赫,2002:80),居于其上的是集体层面由种种观念构成的
“人物和事件更为复杂的表征”。依靠此二者的结合,“正是语言,以及与语言联系在
一起的整个社会习俗系统,使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够重构我们的过去(哈布瓦赫,2002:290
)。”[106]具体而言,按照安德森[107]的观点,中世纪以来宗教共同体和王朝的衰退为人
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印刷科技与人类语言的重合
促成了“印刷语言”的兴起,在精神领域形成了共同的想象空间,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民
族的原型。
在这个社会学研究视角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即话语领域越发从被
动变为主动,开始成为历史变迁的原因之一:“回忆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和实践的复杂
的结构转变,是在大范围的话语实践的框架内实现的(阿斯曼,2016:96)[ 108]。”从雄
辩术的衰落到近代主体的生成,再到大众语言的交流与传播,“悄然发生的语言变迁…
…变化节奏让人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快,甚至可以在有生之年就留下痕迹……恰恰是人们
以为可以保证长久存留的文字成为展示变迁的一种媒介(阿斯曼,2016:48)。”话语越
发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领域,具有了至少是社会事实层面的力量,对个体层面的行动乃
至集体表征产生影响。这便促使研究者将这一变迁呈现在研究方法的议程中。
其间,作为语言结晶与基本要素的“范畴/概念”尤其受到关注,这与今天网络流
行语中词语占多数的形式不谋而合。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后社会史和新文化史转向开
始强调“实在的概念化”[109],认为个体只有在从概念上理解社会实在以后,社会背景
才能开始限制个体的行为。而正如卡夫雷拉所指出的那样,后社会史和新文化史学者关
键的区别,正在于前者“重新界定了这种概念化赖以执行的那些范畴的谱系与性质(卡
[105]
埃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598.
[106]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0,290.
[107]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08]
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96.
[109]
阿斯曼亦指出,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回忆和身份认同之间的联系由于“世界各处发生的政治和文化边界的消失和
重建”而获得了一种新的现实意义,即历史——“被回忆的过去”(重新)成为了一种首要的政治动员力量,共同的回
忆与遗忘也因此在现实层面上获得了“自我定位”的意义,并可想而知地因此加强了持存性和现实意义。
3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夫雷拉,2008:28)”,并不将其看作客观社会结构在主观中的反映,而是看作一种特定
的、自有其历史逻辑的社会领域,也就是社会话语。因此,“实在—话语—意识”的三
元结构甚至开始取代“实在—意识”的二元结构,客体与主体、结构与行动都转而成为
衍生性的次要特质,成为“同一个蕴含意义的社会实在建构过程的结果(卡夫雷拉
,2008:41)”[110]。
卡夫雷拉亦指出,话语领域独立出来便意味着,概念(concept)和意义(meaning
)之间的界线也应进一步明确:前者指个体借以把握和领会社会实在的范畴,后者则是
这种运作所导致的意义与自觉意识,其中只有意义是主观的。更关键的不同之处在于,
卡夫雷拉的概念与社会实在之间的关联“都是区分性的,而不是指涉性的”,因此,话
语的属性“既不是表征性的,也不是理性的,而是文本间性(intertextual)的(卡夫雷
拉,2008:51-52)”,因此,每一种话语实际上都蕴涵了未来被取代的可能性,这正是
对概念与社会实在间关系的区分性定义所留存的空间。在这个层面上,“范畴”组成了
“浑然有序的概念链条”,它不再像涂尔干所描述的那般忠实地服从于社会实在,而从
社会实在中独立出来,具备了内部的转型逻辑。在实际指涉与范畴母型通过交互与协作
而生成的这个空间中,在范畴于实践中越发成为不同观点交战场地的这一背景下,进一
步阅读并展开对话语中介及其变迁的研究,无疑是激动人心的。
在语言学方面,关于话语的相关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福勒
(Fowler et al.,1979:185)等学者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的概念,以福勒为代表的批
评语言学家们基本沿袭了语言学分析传统,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
具有社会价值、政治意义的语篇进行系统分析,在语言学乃至整个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
响,但是也逐渐暴露出自身局限和不足,即批评语言学家们沉迷于语言学微观分析层面
的词汇、语法等分析,有意无意忽略了话语的生产、解释、传播过程;片面强调语言对
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建构的作用,而忽视了语言同时作为意识形态产物的客体面向。
为了进一步修正完善批评语言学,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20 世纪 90 年代开
始,以费尔克拉夫为代表的批评话语分析学者们将社会批评理论与话语分析相结合,虽
然仍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 111],但更多地从社会学和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中汲
[110]
米格尔·卡夫雷拉.玛丽·迈克马洪英译,李康中译.后社会史初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1.
[111]
露丝·沃达克(Ruth Wodak)等主编,苗兴伟导读.(批评)话语分析的新议程理论、方法与跨学科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11.
3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取养分,使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多元视角的研究领域,而且特别重视互文性的
分析。简单说,批评话语分析遵循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112]的西方马克思
主义的批评传统,不止步于局限性地分析语篇,而重在社会“批评”。需要指出的是,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批评”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消极或者负面的价值评判的“批评”,而
是提供了一种观察问题的新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旨在揭示语篇中秘而不发、含而不露
的霸权及意识形态,特别是那些刻板印象、成见、歧视等对客观事实的偏离,从而解释
这些看似无意的偏离与歪曲背后存在的人为因素、社会原因及在权力斗争中发挥的功能
作用。换言之,正如国内学者钱毓芳总结得那样,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揭
示显现在语言中的权势、不公平、权利、控制的透明和不透明结构关系”。[113]
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中,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和梵·迪克(Van Dijk)
的研究格外夺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集大成者费尔克拉夫从传统语言学和社会学视角
中汲取养分,博采众长,他既不否认话语作为社会交往的实际,与此同时也深受福柯权
力观的影响,认可话语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同时,也在形塑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形态,
建构社会真理、价值观念、知识体系。费尔克拉夫于 1989 年在《语言与权力》一书中
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这一理论和方法,首次将话语分析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糅融在一
起,成就了一种崭新的多向度话语分析方法。此后,他相继写下了《批判的话语意识》
《话语与社会变迁》《媒介话语》《批判的话语分析》《语言和权力》《后现代性的话
语——反思批判的话语分析》等著作及论文,连同他在兰开斯特大学杰出的教学活动,
毋庸置疑地奠定了费尔克拉夫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的地位。可以说,费尔克拉夫的批评
话语分析同时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和一种研究方法。从理论视角看,他明确提出了批评
话语分析的最鲜明特点便是“把话语和社会权力紧密联系起来”,借由话语分析可以揭
示社会症结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问题并优化改进的路径。与此同时,费尔克拉夫还提
供了这样一种实用的研究方法,任何话语都可以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
[ 114]
度”分析来揭示语言与社会变迁、与隐藏的权力意识之间的关联 (Fairclough,
2010:9)。其中,第一向度的文本分析,主要是对于语言学本体研究的吸纳与继承;话
[112]
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理论注重揭穿隐含的意识形态并暴露真实的社会关系和现实利益;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论则
强调的是带来革命性变革的主观力量。
[ 113 ]
钱 毓 芳 . 媒 介 话 语 研 究 的 新 视 野 : 一 种 基 于 语 料 库 的 批 判 话 语 分 析 [J]. 广 西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10(6):80-84.
[114]
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2.
33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语实践向度,关注话语的生产、消费、分配过程,是连接文本与社会、权力、意识形态
的桥梁;而社会实践向度,则关注话语对于社会宏观层面的反映、形塑与建构。他不完
全认同索绪尔“语言就是个体表意”的观点,他指出话语既是个体社会交际的表意行为,
同时也作为社会实践行为的客观存在,一方面受制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具有
被构成性,另一方面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力,反作用于社会现实与集体记忆,即建构社
会身份、重构社会关系、形塑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这也就是话语建构的三重功能(身
份功能、关系功能、概念功能)。另一位国外批评话语分析的著名学者梵·迪克提出了
与费尔克拉夫近似的理解思路,认为话语分析不应止步于文本分析,他对于话语分析最
突出的贡献在于“学以致用”,开启了话语分析在媒介研究领域特别是新闻文本研究分
支的应用。
与国外发展情况相比,国内批评话语研究大致也对应着几个发展阶段,一批国内学
者对其进行了有益的先行探索,如辛斌、田海龙、丁建新、武建国、郜丽娜、纪卫宁、
纪玉华、钱毓芳、赵芃、廖益清等均是该领域的国内代表人物。辛斌教授等人指出,
1979-1994 年间,国内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尚处于萌芽期,几近停滞,仅有极少数学者
对国外批评话语理论进行了引介,从文学批评的视角进行研究讨论。1995-2001 年国内
研究进入缓慢发展期,研究数量虽未有大的进展,但已有对批评话语研究较为全面而系
统的论述,其中,陈天竺(1995)是国内最早引入批评语言学的学者,他详细介绍了批
评语言学的哲学与语言学基础,回顾了批评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之后,辛斌(1996)、
丁建新和廖益清(2001)、纪玉华(2001)等学者对批评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
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成果都为批评话语分析在国内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2002 年-2010 年,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在此期间,殷晓蓉
教授(2003)翻译了费尔克拉夫的《社会与变迁》(Discourse and Socical Change)一
书,被列入传播学经典著作,对于国内进一步了解认识话语分析思想大有裨益。2011
年至今,国内批评话语研究发文量保持在每年 130 篇左右,整体上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115]
而本研究之所以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特别是以费尔克拉夫批评话语的三个向度
作为理论框架进行分析研究,原因有三。首先,批评话语理论和网络流行语都是后现代
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都带有怀疑理性、去中心化、多元的、
[115]
辛斌,丁建新,钱毓芳.批评话语分析新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61-66.
3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异质的、解构权威的印记色彩。原因之二,本研究考察研究的对象——网络流行语,是
典型的话语形式。网络流行语代表了作为普罗大众的网民的偏好喜恶、价值取向、意识
观念,成为社会现实的映照,也映射着草根阶层话语权力,具有明显的话语色彩,适用
于话语分析理论。更进一步说,网络流行语发挥其传播功能,必然需要通过传播实践来
完成,这显然已跳脱出了“文本分析”语言学层面,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意义,需要考察
生产传播过程这一话语实践,因而运用批评话语理论研究更为妥当。原因之三,本研究
的主要研究问题与批评话语理论考察的三个维度“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
高度吻合,融合演变为:实现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文本分析)——生产传播使用过
程(话语实践)——传播功能的最终呈现(社会实践)。更为贴切的是,问题和对应的
向度之间是逻辑递进关系,实现从微观、中观、到宏观层面的递进升级,呈现出较好的
一一对照关系。综上,使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来观照研究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是能够
较好地实现逻辑自洽的。
四、社会学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功能
探讨传播功能之前,首先要对“功能”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地位进行反思和整
理。社会学诞生之初,西方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者面对欧洲以外的不同文明形式,面对
其间的原始宗教与种种社会习俗时,第一次浮现出了“这些社会习俗何以必要”的问题,
这也促使最早的社会学理论寻求对这些习俗现象的功能解释。随后,这种反思的对象回
溯至西方文明本身,社会中的诸多现象,包括现代民族国家、科层制、企业组织等形式
也被放在功能的视角下进行解释与反思。在这种视角下,研究者总希望挖掘出社会中的
存在之物对社会整体结构的稳态和运转所能起到的帮助,也就是它们所谓的“功能”,
并把这种功能作为解释这些社会事实之所以存在的必要原因。一种结构功能主义的整体
思路开始浮上水面。
这种功能视角发展到极致,便是美国社会学界在 20 世纪中期如日中天的、塔尔科
[116]
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所提出的结构功能理论 ,即宏大理论的一种集大成形
式。而也是在这里,普遍而广泛的功能分析视角开始把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功能纳入分
析视野当中,为拉扎斯菲尔德与帕森斯在理论上的继承者——罗伯特·默顿合作写作的
大众传播功能研究埋下了伏笔。
因此,以辩证眼光、批判思维来考察传播功能的视角,其根源可以追溯至社会学“结
[116]
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等译,2 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21.
35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构功能理论”及其后续发展。自 20 世纪初传入美国后,社会学经过了几代学派的迭代
和滋养,在帕森斯处达到了顶峰。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有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潜在
模式维系四种必要功能,背后的前提是,所有存在都有功能,正是这些功能使得社会得
以维系和正常运转。当社会系统出现越轨等现象,系统自身便可以调节使之恢复新的正
常状态。然而,这一理论之所以能够在上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畅行无阻,是因为当时的
美国社会基本处于平稳静态,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冲突很少,而帕森斯的功能论应用在
这样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中,是能够自洽的。但是,面对 50 年代后美国社会的多重冲
突和激烈变迁,帕森斯的宏大理论因过分僵硬而欠缺解释力,在现实面前面临破产危机。
这一理论在统治了半个世纪后,也遭到了后来学者的猛烈批判和进一步修正。
在对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几个新学派从历史的废墟上拔
地而起。首先是以科塞为代表的社会冲突论,认为社会冲突也是有其社会功能的,即作
为“安全阀”[117]释放戾气,确保社会情绪得以定期释放,不会破坏更大范围的社会稳
定,并避免大规模的社会革命。第二是批判理论,即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后续发展。
这一学派批评帕森斯理论对社会静态的美化与对所谓“稳态社会”中社会问题与矛盾冲
突的视而不见,认为美国社会中的社会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比如资本的无度扩张、性别
与种族歧视与压迫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一味地强调一切社会现象都有
其合理功能是理论的不作为与无能,而学者与社会理论依然需要马克思所强调的批判精
神。第三种批评来自常人方法学和拟剧论,从微观视角批评宏大理论对复杂互动关系的
分析无能,开启了微观社会理论的新视野。第四是罗伯特·默顿作为帕森斯的大弟子和
理论上的继承人,在批判的基础上对帕森斯功能理论作出的细化和发展,也对本研究有
最为深远的启发意义。通过详细的逻辑整理与命题分析,默顿将帕森斯的宏大理论发展
为可供实证研究与推论的中层理论。不同于帕森斯的理论视野下,社会事实的功能只有
一种面向——有助于社会稳定,默顿指出了社会功能实际可能拥有的五种形态:(正)
功能/负功能,显功能/隐功能,以及非功能。[ 118]在默顿的体系中,正功能是人们所观
察到的、有助于系统调适的后果;负功能则相反,是削弱系统调适的后果。显功能是有
助于系统调适且被系统中的行动者期望与认可的后果,而隐功能则是无助于系统调适、
[117]
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3-60.
[118]
罗伯特·K.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行动者不期望、不认可的后果(默顿,2015:152-153)[ 119]。非功能则是理论上存在的
一种可能性,即其后果与系统毫不相关的情形,属于逻辑补全的一种类型,在实际中较
少见到,对本研究的助益也相对最小,后续分析中将不会再提及。本研究在第四章和第
五章传播功能分析部分,主要借助的就是默顿的正负功能和隐功能研究,具体考察网络
流行语的传播功能。
关于大众媒介在社会中的功能和角色研究的讨论,在传播学领域最早是由其先驱人
物、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以及社会学家、传播学者赖特、拉扎斯菲尔德发起的,由此也
相应形成了具有传播学者个人学术色彩的传播功能学说。其中,拉斯韦尔(1948/1960)
认为,大众媒介具有监视环境(surveilance),联系(correlation)社会各部分以适应环
境,一代代传承社会遗产(transmission of the social heritage)三方面功能。赖特在拉斯
韦尔“三功能说”的基础上,补充了第四种功能:娱乐功能,形成了传播功能的“四功
能说”。1948 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共同提出大众传播具有授予地位、促进社会准
则实行功能的同时,也具有麻醉受众神经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同是社会学家出身的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都意识到大众媒介具有(正)功能的同时,也产生负功能,即“麻
醉性”[120]。此外,“传播学之父”施拉姆(1982)集大成式地正式将传播功能划定为:
雷达功能、控制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同时又分为外向功能和内向功能。[121] 综
上,对大众媒介各种功能学说的总结见表 0.1[122]。
表 0.1 大众传播功能分析(综合拉斯韦尔、赖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施拉姆的理论)
(正)功能 负功能
1.雷达/监视:提供并告知新闻
预警性新闻——自然界的危险情况 过分强调危险可能导致社会恐慌
工具性新闻——经济社会或与公众而言重要的新 麻醉性——漠不关心、被动、吸收过量
闻
宣扬规范——人物、事件
2.控制/协调/联系:选择、解释、批评
强化社会规范——达成共识,曝光异端行为 强化遵从,将刻板成见永久化
[119]
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152-153.
[120]
麻醉性指接受过多信息,会使人陷入被动消极;过多接触不寻常、极特殊的“新闻”,会让人不了解普通事件。
[121]
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J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
社,2006:276-280.
[122]
该表格资料部分转引自 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Jr.著,郭镇之主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79.
3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赋予地位——意见领袖 制造伪事件、形象或“人格”
阻止对社会稳定产生的威胁 阻碍社会变革,阻止创新
监督并管理公共舆论 尽量减少批评、实行多数意见专制维护、扩
制约政府,保护人民 张权力
3.教育:传承文化
增加社会凝聚力——扩大社会共同经验基础 减少社会亚文化群体多样性
减少社会无序性——疏离感 丧失个性,缺乏人际接触
继续社会化过程——在学校教育之前和之后,提供 标准化趋势,阻碍文化生长
帮助,进行整合
4.娱乐 鼓励逃避主义,纵情享乐
个人休息,调整,逃避压力,充实闲暇时间 败坏艺术
制造大众文化,提高大众品位和偏好 降低大众品位,阻碍艺术发展
正如邵培仁先生对传播功能理论所概括的那样,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
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或效能。[ 123]”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研究常将“传
播功能”和“传播效果”两个概念杂糅混谈,实际上传播功能与传播效果研究范畴有关
联交叉却不完全相同,二者主要差异在于研究视角、研究层面、时段性及考察角度。目
前学界较为认可的是,传播功能是从社会视角,也即立足于受众和传播环境角度,观照
的是传播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作用于社会现实而产生的社会功能,侧重宏观
层面、长期的影响;而传播效果则是立足于传播活动视角,从传者出发,考察传者如何
通过传播行为,到达受众并对受众产生何种影响。本研究认为,二者的关联在于传播功
能的产生、集聚于每一次具体的传播过程产生的传播效果中,也体现在综合的、宏观的
网络流行语这一社会现象的整体传播中。而正如前述,传播功能的界定依托于功能在社
会科学中的延展,而功能滥觞于社会学,故而本研究关于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的研究,
主要基于默顿关于社会功能的中层理论展开。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网络流行语作为亿万网民共同创造、传播的一种表达现象,用传播学、语言学、社
会学的视角进行研究都是合乎常理的。鉴于批评性话语理论本身就是跨学科研究的领
[123]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7.
38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域,基于该理论作为研究框架,本研究相应地聚焦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网络流行语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何在?或网络流行语具有何种文本特
征?
第二,脱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纯文本静态分析的窠臼,纵览网络流行语二十余年
发展历程,是否存在历时性、阶段性流变特征、规律、趋势?
第三,网络流行语是基于怎样的话语实践过程,实现其传播功能的?”
第四,网络流行语作为典型的话语,其本质是社会实践,其传播发挥了怎样的正负
社会功能?
第五,网络流行语作为话语,具有怎样的隐功能,又是通过何种话语策略实现其隐
功能?
本研究拟以上述问题为研究线索,据此理顺研究思路,搭建研究框架,形成如下章
节安排。绪论部分对网络流行语的种属先做一梳理,即梳理流行语、网络语言的发展及
研究状况,而后再对网络流行语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并提出聚焦研究的问
题、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第一章,对应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文本”分析,将网络
流行语进行语言学分析,特别是聚焦语音、语汇、语法、语用等语言学范畴的静态分析。
第二章在静态语言学分析基础上,跳出传统文本分析的窠臼,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动态的、
历时性爬梳,聚焦几个不同阶段的社会背景及网络流行语特征,结合内容分析,用数据
说话,辅助阐释其阶段性流变特征。第三章对应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话语实践”向度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功能是经由话语实践过程实现的,那么对其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实
践的考察,也即传播过程的考察就势在必行。这一章重点考察话语实践的关键环节并观
照各个环节的话语博弈。第四章对应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社会实践”向度,运用深度
访谈法和个案分析法,考察分析网络流行语作为话语传播的正负功能。第五章作为本研
究的主要创新点之一,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对于社会实践向度的话语背后深刻的权力
和意识形态博弈与协商的重视,探讨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建构性隐功能的体现形式及话语
策略。结论部分侧重总结本研究的发现及创新性研究,反思研究不足,并力图对未来研
究趋势进行展望。
二、研究样本
考虑到网络流行语的开放性和持续更新性,为方便研究分析,需要建立网络流行语
语料库,明确分析样本。本研究的网络流行语语料库主要来自两方面:
3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一方面,源自各大网络流行语评选榜单。自2003年,诸如天涯网、猫扑网等商业网
站主导发起了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的评选。此后,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国家
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咬文嚼字》杂志社等更多主体评选出多重版本的年度网络流行
语榜单,渐成气候。本研究全面集结整理了各大商业网站或政府部门等主导评选的“年
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以获得较大的样本量,使语料库涵盖范围更广更全面。需要
说明的是,由于早期《咬文嚼字》杂志所评选的标准是在社会或传统主流媒体而非网络
领域使用较多,并不完全符合本研究“网络流行语”的界定,故需借助“百度搜索”的
“搜索指数”[124],确定流行语符合在一定时间内具有较高热度的条件,筛去并不主要
在网络领域发酵和传播的流行语,并综合各大网络平台的年度网络流行语榜单,生成当
年网络流行语。
另一方面,源自辞书等现有研究成果中的网络流行语。考虑到互联网接入中国之初
直至 2003 年榜单评选应运而生前,网络流行语本质上都只是极少数具备上网条件的网
民,在聊天室和论坛使用的“小范围内”群体传播,因无相应榜单记录,很多网络流行
语散落在贴吧、BBS、博客等之中,需要借助《新华网络语言词典》等正式出版辞书及
网民智慧结晶《金山鸟语通》等,尽可能复盘早期网络流行语全貌,建立 1994-2021 年
网络流行语的语料库。
综合两个主要渠道,本研究共整理选取 485 个网络流行语,也即 485 个分析单位作
为本研究的网络流行语语料库。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把研究对象置于学术视野中剖析的路径方法,取决于研究内容和研究目
的。基于本研究研究问题及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向度,本研究主要选用文本分析法、内
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开展分析研究。即通过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来
进行网络流行语的“文本研究”,了解其话语的语言学基础及其阶段性、历时性流变发
展;通过个案研究法等来观照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实践过程;通过深度访谈法和个案研究
法,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功能及其实现依托的话语策略。
(一)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对被记载下来的人类传播媒介的研究,如书籍、网站、讲演及其他类
[124]
搜索指数是以网民在百度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科学分析并计算出各个关键词在百度网页搜
索中搜索频次的加权,其中数据来源的包括 PC 和移动端。
4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似的成分或集合,特别适用于传播媒介方面的研究,并回答传播媒介研究的一个经典问
题:谁说了什么、对谁说、为什么说、如何说以及产生什么影响。[125]内容分析法在实
操层面的核心是其编码原则,也即将原始资料转变为标准化的形式的过程,以使资料适
于机器处理和分析。
为探究网络流行语在 1994 至 2021 年间的语言学基础特征,更为重要的是验证其有
无显著的历时性阶段性特征,本研究拟在质性描述、分析各阶段的社会图景基础上,运
用内容分析法,用数据辅证其流变特征。
在具体分析类目维度建立上,本研究综合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关于文本研究关注点、
传播研究的关注维度,并借鉴吸收语言学相关研究分析类目,最终确定语音、语汇、语
源、语法、语用几个维度,具体包括是否发生语音变异、符号类型、语汇层级、语法规
则、感情色彩、产生来源、使用语境等具体类目,并据此进行逐一编码。具体量化编码
表详见表 0.2:
表 0.2 1994-2021 年网络流行语内容分析量化编码表
A. 网络流行语是
B. 该网络流行语“诞生”(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年份是
[语音]
C.该网络流行语的语音是否 1. 未发生语音变异
发生变异 2-1. 谐音
2. 发生语音变异 2-2. 缩略音
(具体变异方式) 2-3. 叠音
2-4. 合音
[语汇]
C.该网络流行语所属的符号 1. 汉字型 2. 字母型
类型是 3. 数字型 4.混搭型
5. 图形符号 6. 其他
D.该网络流行语的词汇层级 1. 词语 2. 词组
是 3. 句子 4.句组或篇章
E.该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 1. 旧词,且其基本含义和词性都未发生变化
是 2. 旧词(指现代汉语普通话中 2-1. 旧词新意
原来就有该词或固定常用搭 2-2. 古语翻新
配,但是含义、词性或使用范 2-3. 词性变化
[125]
艾尔•巴比(Earl Babble).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318.
4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本研究将根据互联网发展的几个阶段特别是不同社交性媒体的产生阶段,分时段通
过卡方检验等方法,验证“1994-2021 年网络流行语在 XX 上没有呈现阶段性显著变化”
4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的假设是否被接受。针对有统计学意义上显著差异的阶段性特征,对其明显变化进行描
述性分析,并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范式,向外延展关注社会现实与社会意识,分析
网络流行语流变的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加之网络流行语各个阶段的质性描述,分析总
结其流变趋势。
(二)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其最大的贡献在于能够提供多元的、鲜
活的第一手资料。究其本质,深度访谈就是由访者主导谈话方向的同时,为访谈对象尽
可能创造接近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对话环境,就若干讨论议题加以深入了解的方法。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访者尽可能减少打断或干预,由访谈对象提供大部分谈话内容或信
息。因而,克维尔(Steinar Kvale)曾用“矿工”一词形象比喻在深度访谈中访者扮演
的角色(Earl Babble,2009:303)。之于本研究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深度访谈法的运
用,可以了解网民作为话语个体,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态度及功能认知。
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本研究主要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方便抽样法,并以信息饱和
为原则辅以滚雪球抽样法确定,参考网民结构[ 126],尽可能选取不同年龄区间、不同社
会职业、不同生活地域的访谈对象,通过面访和电访方式展开。边访谈边进行一级编码
(开放式编码),并根据一级编码是否达到饱和的原则决定是否继续访谈新的对象,最
终以实际需要的访谈者数量为准。
本研究共选取了 18 位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在职业分布上,这 18 位访谈对象的
社会身份有在校初中生、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家庭主妇、基层工作人员、育儿嫂、
娱乐记者、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医生、护士、中学教师、主流媒体编导、大学教授等。
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本研究关注的话语主体既有大众话语,也有官方话语、精英话语,
故深度访谈环节也遵循传播的“双面提示”原则,除了代表大众话语的普通网民,还选
取了一位央视新闻编导、一位大学教授分别作为官方话语和精英话语的代表作为访谈对
象。在年龄分布上,访谈对象的年龄跨度较大(从 13 岁到 65 岁);在年龄结构上,基
本参照网民结构,30-39 岁对应网民占比最高的年龄段,选取了 6 人;20-29 岁选取了
[126]
本研究以第 48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网民结构为依据。截至 2021 年 6 月,我国城镇和农村
网民规模的比例分别为 70.6%和 29.4%,仍是以城镇为主;网民男女比例为 51.2:48.8,性别结构大体相当;年龄结构
上,30-39 岁网民占比为 20.3%,在所有年龄段群体中占比最高,其次是 40-49 岁、20-29 岁网民,占比分别为 18.7%和
17.4%.
43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127]
纪卫宁.话语分析——批判学派的多维视角评析[J].外语学刊,2008(06):76-79.
4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分析法体现在本研究中,在文本分析第一向度,主要是从语言学本体入手进行解析;在
传播实践向度,文本分析法主要关注了互文性在传播中的应用体现;在社会实践维度,
文本分析法透过文本分析话语秩序,试图展示文本背后内隐的权力关系。
除以上三个主要研究方法之外,本研究还采用了个案研究法、网络民族志等方法,
以辅证相关研究结论。
45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第一章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费尔克拉夫在其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中,将文本分析作为第一向度,这就肯定了话语
无法脱离其语言学基础而独立存在,从而确立了“文本”的基础性地位。网络流行语脱
胎于语言学,一旦脱离了语言学本体分析,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网络流行语作为
语言的变种,与社会具有“共变性”,这一方面体现在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中最生
动鲜活的部分,受制于社会现实,是社会和时代之镜像,投射主体认知,表征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亦通过话语流行传播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形塑、建构着社会实践,
发挥其传播功能。
本章旨在分析网络流行语作为话语的“文本”特征,即回答一个问题——网络流行
语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文本”分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就“文本”内容意义的分析,而是作为批评话语理论研究的第一向度,聚焦语言学本体
研究,以微观层面“向内”的视角,从语音、语汇、语用、语法、语源几个方面进行观
照分析。
第一节 语音:网络流行语的物质载体
语音,顾名思义,就是语音的声音,包括字词的发音、音节的轻重、停顿、句调等。
按照语言学的观点,语音作为语言的物质载体或外壳,就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用
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和表达的一定意义的声音”[ 128]。从其定义来看,语音有两个必要条
件,一是人类发出的,动物发出的或者自然声音不属于语音。比如“风声雨声读书声”,
虽然各色声音“声声入耳”,但风声、雨声是源自大自然的声音,不是语音,只有人类
发出的读书声才是语音;二是用于交际表达,比如人类发出的咳嗽声、沉重的呼吸声或
者睡觉呼噜声,都只是一般的声音,而不是语音。
一、语音基础:网络流行语属于“有声语言”
观照语音的两个必要条件:人类发出、用于交际。网络流行语本身即用于交际,满
足第二个必要条件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网络流行语多是以键盘输入的文字形式呈现的,
[128]
沈阳编著.语言学常识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6.
4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我们看到的是文字或者表情包等符号,而不是声音,那是否也有语音?关于这一议题,
语言学家早有论述。他们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是有声语言,语言必须要借
助声音,才能使无形的意义(语义)被传递、接收、理解;语音是语言的直接物质形式,
而文字只是语音的一种转换形式,没有语音就不会有文字。这就好比聋哑人,虽然不能
发出语音,但仍可以通过手语进行交际,手语同样也是语音的转换形式,没有语音就没
有手语、没有文字(沈阳,2005:47-49)。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时尚先锋”、
潮流所向,虽然主要是借助于文字书面表达的介质,但其本身是声音的转换,满足了语
音的两个必要条件,自然是语音,也具有其语音特征。这一点其实与网络流行语作为话
语的“对话性”也是相吻合的,其作为有声语音的语音特征,也奠定了网络流行语的话
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对话性”的基础。
需要注明的是,作为语言的表现载体,语音本身也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如音节(最
小的语音单位,相当于语法中的字)、轻重音组(相当于语法上说的词语,比如女神就
是两个音节“nv”和“shen”)、节拍群(相当于词组)、音段(相当于句子)、音流
(相当于句组或篇章,是最大的语音单位)。然而对于本研究的考察对象网络流行语而
言,其语音的表现形式并非最为突出的语音个性特征,故而此处不着过多笔墨分析语音
形式,而是重点关注考察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情况。
二、语音特征:变异形式以谐音为主
从语音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分为语音变异和未发生变异的流行语。其中,语音未
发生变异的占据大多数,在选取的 485 个样本中,445 条网络流行语均未发生语音变异,
而发生语音变异的为少数(40 个),占比仅为 8.3%。那么,这些少数发生了语音变异
的网络流行语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变异,又有哪些具体变异形式,值得研究。一方
面,语言学中的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是其最主要的驱动力。
在省力、偷懒的经济原则下,许多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诸如 GG 代替“哥哥”简省语
音,MM 代替“妹妹”或“美眉”,意指年轻的女性,u1s1 代替了“有一说一”,yyds
代替了“永远的神”,此外早期许多网络流行语是用数字代替汉字的,大大提高了打字
速度和沟通效率,如 886 代表“拜拜喽”;9494 代表“就是就是”;5201314 代表“我
爱你一生一世”;741 意为“气死你”。另一方面,追求趣味、彰显个性,也是网络流
行语语音变异的动力因素。如“深藏 blue”是年轻人对于成语“深藏不露”的拆解、
戏谑,体现了年轻网民群体对于韬光养晦大智慧的实质认可、形式上的颠覆变革,二者
4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矛盾共存;“集美”就是网红主播“迷人的郭老师”的特殊口音下从“姐妹”衍生的,
有其鲜明的个人特色。
具体到网络流行语语音变异的表现形式上,以谐音为主,也有缩略、叠音、合音等
形式。
其一,谐音。谐音可以通俗理解为语音变异中的同音现象和近音变异现象的综合。
其中,谐音按照构词语素的不同,可以再分为汉字谐音、数字谐音;也可以按照语音变
异的性质分为同音变异和近音变异。两种分法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可能存在相互交叉现
象。例如“欺实马/70 码”,既是同音变异,也是数字谐音,取义欺负老实人,与官方
通报的把人撞飞时“车速 70 码”形成互文,暗讽警方通报内容可信度不高。再如“7456”
既是“气死我咯”的近音变异,也是其数字谐音。除上述举例外,还有一些同音变异、
近音变异列举如下:
表 1.1 1994-2021 年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分类表
同音变异 近音变异
夺笋哪:多损哪 集美:姐妹
耗子尾汁:好自为之 蚌埠住了:绷不住了
感到蕉绿:感到焦虑 针不戳:真不错
鸭梨:压力 雨女无瓜:与你无关
亚历山大:压力山大 有木有:有没有
深藏 blue:深藏不露 猴赛雷:好犀利
杯具:悲剧 蓝瘦香菇:难受想哭
洗具:喜剧 神马都是浮云:什么都是浮云
围脖:微博 闹太套:Not at all
蒜你狠:算你狠 肿么了:怎么了
蛋定:淡定 涨姿势:长知识
河蟹社会:和谐社会 偶:我
绳命是入刺井猜:生命是如此精彩 稀饭:喜欢
火钳刘明:火前留名 55555:我我我我我
斑竹:版主 亚克西:维语中好、棒的音译
大虾:大虾、高手 小公举:小公主
48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正如王希杰先生所述,谐音不只是语言世界的,也是文化和心理的反映。谐音的巧
妙运用,可以增加语言的艺术情趣。[ 129]例如,夺笋哪,源自网络主播的迷惑口音,把
“多损哪”说成了“夺笋哪”,随后网友脑洞大开,配以大熊猫吃竹子的表情包,表情
包配上文字“大熊猫的笋都被你夺光了”,成为“多损哪”的形象版、升级版,用于日
常交流、调侃等场景,平添了些许乐趣。再如,亚历山大,或者鸭梨,用一种诙谐调侃
的谐音方式表达,把真实的压力比喻成并不可怕的常见人名亚历山大,或者日常可见的
鸭梨,寓意可以被一口口吃掉,意指压力是可以被消化、被解决的,也多了一抹乐观、
积极的意味。
其二,缩略音。缩略也是语音变异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从最早期的网络流行语
BF(boyfriend)、GF(girlfriend)、IC(I see)到 2020 年的 u1s1(有一说一)、
2021 年最新网络流行语 yyds(永远的神),缩略这一语音变异的形式从网络流行语诞
生伊始,沿用至今。
其三,叠音。叠音顾名思义,就是相同音节的重叠使用,常见形式有 AA、ABB、AAB、
AABB 等。王德春、陈晨在《现代修辞学》中指出,叠音结构中元音和辅音的搭配完全
一致,第二个音节念轻声,音强有变化,既是同音相和,又有高低抑扬顿挫,很有韵律
感[130]。如凉凉、东东、宝宝、绝绝子、夸夸群、萌萌哒,在其本意之外,都带有一种
可爱的既视感;而躲猫猫、范跑跑,则在映射社会热点事件的同时,也多了一点调侃、
戏谑的意味。
此外,合音形式就更为少见。合音就是合并了某些音节,通俗理解就是快读起来创
造新的语音形式,如:表(不要)、表酱紫(不要这样子)、你造吗(你知道吗)。
第二节 语汇:网络流行语的建筑材料
语汇,即词语的总汇总称。人们使用语言交际时,除了要知道如何发音,也一定会
用到词语。如果把人们说出来的一段段的言语比作高楼大厦,那么词语就是盖起这座大
厦的一块块砖、一片片瓦、一堆堆砂石、钢筋和水泥,词语是言语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
一、符号类型:汉字型最多
[129]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19.
[130]
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10-311.
4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网络流行语作为话语,本身也是带有意义的符号,此处按照符号类型,将其构成形
式分为汉字型、字母型、数字型、混杂型和图形符号五类。具体频数分布见表 1.2:
表 1.2 1994-2021 年网络流行语的符号类型频数表
符号类型 百分比 频数
汉字型 87.4% 424
字母型 5.8% 28
混搭型(汉字/数字/字母混杂) 4.1% 20
数字型 1.4% 7
图形符号 1.2% 6
总计 100.0% 485
从上表可见,在符号类型上,汉字型网络流行语有 424 个,占比高达 87.4%,最为
常见。如小丑竟是我自己、爷青回、鸡娃、杠精、不忘初心等等。
字母型仅有 28 个,在字母中,既有汉语拼音简写,比如 yyds 是“永远的神”的汉
语拼音首字母的简写;TMD 为了规避网络屏蔽规则,把“他妈的”的拼音首字母组合而
成。此外,字母型网络流行语也有外来语借词,如 diss 就是外来语借词,原义为轻视、
瞧不起,流行义引申为吐槽、批评的含义;fans 也是从外来语借词,是 fan 的复数,
意思是狂热的崇拜者或者爱好者,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引申义是某个名人、某个领域、某
种事物的粉丝之意。此外,字母型还包括:emo、pua、skr、PK、high、VIP、out、WTO、
QQ、BBS、BF、GF、duang、ps 等。
汉字夹杂数字或字母的混搭型占比为 4.1%,混搭型又可以分为汉字与字母(做人
不要太 CNN、深藏 blue、Hold 住、pick 一下、C 位)、字母与数字(u1s1、F4、3G)。
数字型有 7 个,包括:996、666、911、55555、886、9494、7456。可以看到早期
的数字型网络流行语主要是语言的数字化、简便化;而近几年出现的 996 是映射一种社
会现象,666 则是赞叹很牛的意思,不再局限于其谐音省力原则。
符号类型中,图形符号占比最少(只有 6 个),一般是用象形表意,如:)顺时针旋
转 90 度就是一个笑脸图案,代表高兴、开心。:-)代表最基本的微笑,比之前的笑脸程
度更轻微。:D 代表哈哈大笑,笑得合不拢嘴。^_^则是比较可爱的笑容。T_T 很形象地
表示眼泪刷刷流下来,难过哭泣。:P 则是吐舌头的调皮可爱之意。
二、语汇层级:词语级为主
在语言学中,如果以语法维度为划分依据,语汇类型可以被分为五级,即语素、词、
5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词组、句子、句组或篇章。这五级语法单位中,“语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但是不能独立使用。[131]“词”是高于语素层级,能够独立使用的、最小的、有意义的
语言单位,比如流行语中的“雷”“赞”“给力”“FB(腐败)”等。“词组”则是词
的“上级”,至少由两个词组成的有意义的单位才叫词组,也就是说词组不再是最小的
单位,而是由词和词组合起来的,比如“宝藏男孩”,就是由“宝藏”和“男孩”两个
词组合而成。“句子”则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
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语言单位,如网络流行语“你怎
么不上天呢”这一句子是个反问的语气语调,如果体现在书面上,会加上问号或者叹号
表示气愤或者嘲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区分句子和词组的根本不在于看句子或词组的
长短,也不在于看是否具有相对完整的主谓宾等句法结构,而在于两个要点,一是独立
说出来,二是用于人类交际。举个例子“我想静静”如果作为句子,完全可以独立使用,
但如果是在另外一句话中“他知道我想静静,所以不来打扰我”,这里“我想静静”就
处于被包含的状态,所以还不是真正的句子,只能算这个句子里的词组。最高层级的语
法单位“句组”是由多个句子组合而成,表达相互关联的比较复杂的意义,书面上表现
为一组句子、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语言单位。[132]
在本研究选取的 1994-2021 年 485 个网络流行语中,最小单位为词语,最大单位是
诸如“淘宝体”“凡客体”等多种“流行体”的句组或篇章。语汇类型的具体分布详见
图 1.1:
图 1.1 语汇类型分布图
[131]
沈阳编著.语言学常识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6.
[132]
同上.
5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图 1.2 语汇感情色彩分布图
四、构词方式:新旧词各异
在语言学领域,如果以词的来源性质为划分依据,语汇的构词方式可以被分为新造
词和旧词转化。这里的新造词,就是语言学中所指的是过去没有、新创造出来的词。旧
词转化则是原来就有该词,但是语义等发生改变,或者基本义没有变化,感情色彩等发
生变化;或语汇的基本义发生变化,被赋予了新的流行义等。从内容分析结果来看,在
选取的 485 条网络流行语中,大多数网络流行语都是新造词(352 个,占比 72.6%),
从旧有词语转化成网络流行语的有 133 个,占 27.4%,新词与旧词这两种产生方式比例
悬殊。
5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一)新词诞生方式呈多样化
新创造的词语、词组、完整语句,也有其不同的产生方式。
图 1.3 新造词语汇构成方式图
53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们城里人真会玩”“高端大气上档次”“元芳,你怎么看”“那是相当”“做人要厚道”
等等。
再次,由外词演变方式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有 39 个,占比 11%。如凡尔赛文学,这
一流行语出自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在漫画里作者不遗余力绘出了 18 世纪末法国
凡尔赛宫贵族生活,从恢弘场面到各类细节,浮华与奢靡无处不在。“凡尔赛”成为了
奢靡的代名词,而其真正被带火主要源于 2020 年 11 月初,一位网友在微博上用看似平
实无华的文字,实则是晒出了其高端大气上档的生活品质,自此“凡尔赛文学”被赋予
了先抑后扬、自问自答、明贬实炫耀的核心特征,在网络成为爆款,人人皆可用之,甚
至掀起了一场“凡尔赛文学”创作大赛。“C 位”为英文单词 center 的缩写,意为中
央、中心;“大 V”中的“V”取义“VIP”或“Verify(认证)”,指称网络上非常活
跃并拥有众多粉丝的公众人物;诸如此类还有宅男宅女、xx style、Hold 住、打 call
等。
此外,通过“谐音演变”成为网络流行语的有 40 个,如“偶稀饭”代表我喜欢,
“蒜你狠”是“算你狠”的谐音,表达了大众对于大蒜价格飙升畸高的忿忿不满。因上
一节语音变异中的谐音已作分析,故不再重复举例。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省略组合方式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有 24 个,此处的省略组合是
指词汇的简称,省略的是词或语素,不同于上一节语音分析中的省略(音节)。如社死,
即社会性死亡,爷青回的全称是爷的青春回来了,官宣则是官方宣布的缩略简称,还有
喜大普奔、高富帅、尬聊、996、给力、神六等均属此类。
(二)旧词转化的“前世今生”
在 485 个选取的样本中,有 133 个是旧词,即成为网络流行语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词
语或句子、句组。
从语义是否发生变化来看,133 个旧词转化而成的网络流行语中,共有 46 个基本
义基本未发生改变,如共同富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夺冠、好家伙、道路千万条,安
全第一条、不忘初心、我太难了、工匠精神、个税、WTO、申奥成功等;共有 87 个网络
流行语发生了语义变化。
从感情色彩是否发生变化来看,133 个旧词中共有 84 个旧词的感情色彩未发生变
化;49 个旧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躺平、巨婴、锦鲤、躲猫猫、山寨、钓鱼、
雷,从中性色彩演变成消极色彩,FB(腐败)从负面转变为中性等,具体如下表所示。
5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55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流行 原感情 现感情
网络流行语 原有语义 流行语义
年份 色彩 色彩
指执法人通过“钓钩”,诱惑
钓鱼 2009 中性 负向 一种休闲活动 原本没有违法意图的人去从事
违法活动,然后实施执法
山寨 2008 中性 负向 山村寨子 冒牌的、民间的、非正式的
早已废弃不用的古 被赋予“郁闷、尴尬、无奈”
囧 2008 正向 负向
字,义为光明亮 之义
云层放电时发出的
雷 2008 中性 负向 受到惊吓或十分震惊
响声
FB 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花钱
2004 负向 中性 贪污等违法行为
(腐败) 热闹一下
汗 2004 中性 负面 汗液 对某事很无语、无奈、窘迫
一种已灭绝的大型
恐龙 中性 负面 长相丑陋的女性
动物
专门养着供人吃的
菜鸟 中性 负面 初级水平的新人
鸟类,如菜鸽等
大虾 中性 正面 一种海洋动物 大侠,高手
在大城市里长大,经常会撒娇
孔雀 中性 负面 一种动物
发嗲的富家女
灌水 中性 负面 向容器里面注水 在论坛里,发大量无意义帖子
1994-
青蛙 2000 中性 负面 一种两栖动物 长相难看的男生
靠 中性 负面 倚靠的动作 骂人的话
一种昆虫,也叫土 海龟的反义词,代表没见过市
土鳖 中性 负面
元、簸箕虫 面、土生土长、土气
海龟 中性 正面 一种海洋动物 留洋归来,见过世面的人
兼具美女与作家两 以美女作家为噱头,“用身体
美女作家 正面 负面
种身份 写作”的女性
海带 中性 负面 一种食物 留学归来找不到工作的待业者
综合来看,共有 36 个“旧词”在语义和感情色彩两个维度均发生了变化,实现了
“脱胎换骨”式的转变。如“逆行者”从负面色彩变成正面色彩,语义也由过去不遵守
交通法则的人群指称,变为甘愿为公共利益做出个人牺牲的伟大群体,发生了语义和感
情色彩逆转;此外还有语义上也实现了“前世今生”的变化。
5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第三节 语法语源语用:结构规则、来源、运用特点
一、语法:组合关系超过九成
遣词造句遵循的规则,或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就是“语法”。语法具有高度的抽
象性、强大的递归性、严密的系统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关于语法的分类,有三种主要方
式:一是传统语法学把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顾名思义,词法主要是约束词语使用的规
则,句法主要是描述句子的成分、类型、变化规则。因为传统语法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印
欧语,时态变化等是其重要考察方面,但汉语本身没有形态变化,应用起来“水土不服”,
不甚适用。二是当代形式语法学经常采用的划分法,把语法分为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两
个层面。在这一管辖范围的划分中,核心语法由于只管句法结构规则,变成了实质上的
“小语法”,而外围语法管辖范围变大许多,包括选词用词、搭配组合、语义关系、甚
至语音表达,成了真正的“大语法”,范围划定不够合理。三是现代结构语法学认为语
法可分成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组合规则就是横着看的关系,从线性不同位置看不同成
分之间是怎样搭配的;聚合规则就是竖着看的关系,也即某个位置是能替换出现的关系。
这种划分方式更适合汉语的情况,所以本研究分析语法时主要使用现代结构语法学的划
分方式。[133]
具体到网络流行语的组合规则,举个例子,“我/太/难(南)/了”,这一句网络流
行语包含了四个词,理论上可以有 24 种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但只有“我太难(南)
了”这一种搭配组合成立,其他诸如“难太我了”“了太难我”“我了难太”等组合方
式并不成立。类似这样,各个成分的前后关系、排列组合方式的问题,就是组合规则的
管辖范围。句子和词语之间的组合皆是如此。
在语言交际中,并不是每一句话,都会对应一条新的组合规则。例如,我也是醉了、
我酸了、我反正信了等实际上跟“我太难了”的组合规则是一致的。这就涉及另外一个
规则,即聚合规则。网络流行语中,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都是按照“X 二代”的
组合规则说出来的,此处 X 代表了该词组中可替换的成分。再如,由“爱情虽易,婚姻
不易,且行且珍惜”演变出“吃饭虽易,减肥不易,且吃且珍惜。创业虽易,赚钱不易,
[134]
且行且珍惜 ”等,其组合规则都是“AB 虽易,CD 不易,且 E 且珍惜”,故总括句就
[133]
沈阳编著.语言学常识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8-171.
[134]
源自网友关于网络流行语“且行且珍惜”的创造性跟帖。
5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是聚合关系。在网络流行语中的,各种网络流行体,如凡客体、梨花体、承包鱼塘体、
甄嬛体、XX 控、中国式 XX、中国好 XX、XX 很生气后果很严重、XX 哥、舌尖上的 XX、
XXstyle,都属于聚合关系。总体来看,按照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的分法,二十多年来
的网络流行语极少数是聚合关系,绝大多数是组合规则(472 个,占比 97.3%)。
二、语源:生活及娱乐类偏多
虽然从语言学的几大分支上,语源、语用不足以与语音学、语汇学、语法学、并列,
但考虑到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只是语言学的关联,更是一种话语实践、社会现象,故而
对其语源、语用考察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如图 1.4 所示,关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领域,首先,源自日常生活领域的网络流行
语有 176 个,稳居榜首,占比 36.3%,超过三分之一。特别是早期的网络流行语,主要
是诞生于网络聊天或论坛交流,如 886、撮(cuo)、high、饭局、GG、MM、BF、GF、
见光死、BBS、鄙视你、偶稀饭等。再如最新 2021 年网络流行语“小丑竟是我自己”最
早出自百度贴吧抗压吧的帖子中,一个人(男生)腆着脸费尽心机去讨好别人(女神)
的角色,往往到头来不仅得不到任何回应及问候,还被当作小丑暗中嘲笑,个中苦涩只
能掩藏在小丑浓重而滑稽的妆容之下。
其次,源自影视娱乐领域的网络流行语有 134 个,占比 27.6%。细分来看,源自影
视剧的有 50 个,如“葛优瘫”源自家庭情境剧《我爱我家》,剧中“二混子”经常厚
着脸皮去别人家蹭吃蹭喝,吃饱喝足以后,就像一滩烂泥,瘫坐在沙发上,其懒散形象
58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跃然荧幕,被有心的网民截屏后制成表情包走红网络。由于葛优的不俗演技赋予了“二
混子”懒散的灵魂形象,网民便将看起来了无生气、眼神空洞、暮气沉沉的瘫坐姿势冠
上了“葛优瘫”的名号;“中国式 XX”源起于《中国式离婚》,后被用于中国式过马
路、中国式教育等;“蜗居”来自电视剧《蜗居》;“元芳你怎么看”源自《神探狄仁
杰》;“做人要厚道”“XX 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等均来
自电影。源自综艺体育的有 36 个,如绝绝子、爸爸去哪了、舌尖上的 XX、PK、打 call
均出自综艺节目,“你不是一个人”来自于黄健翔在 2006 年那段灵魂附体的足球解说。
源自音乐的有 12 个,如画面太美我不敢看、燃烧我的卡路里、确认过眼神、江南 style、
时间都去哪了等都是歌词或歌名。源自明星娱乐事件的有 10 个,如小公举一词,源自
2015 年周杰伦和昆凌举行盛大婚礼,婚礼现场布置浪漫而古典,周杰伦本人也称自己
有公主梦,随后娱乐圈许多男明星被挖掘内心住着一位小公主的细节,小公举一词逐渐
走火。此外,源自娱乐事件的还有且行且珍惜、官宣、流量、主要看气质、帮汪峰上头
条等。源自小品相声有 9 个:你太有才了、那是相当、翠花上酸菜、此处省略一千字等。
源自广告的 10 个网络流行语,包括 duang(洗发水广告)、现在问题来了&挖掘机技术
哪家强(蓝翔技校广告)、感觉身体被掏空(某壮补广告)、啥都有(赶集网广告)、
凡客体(凡客网广告)、我看行(神州行的广告)、农妇山泉有点田(农夫山泉的广告)
等。源自直播或短视频领域的有 7 个,如干饭人、奥利给、集美、好嗨哟等。
占比第三、第四的是源自社会新闻领域(17.5%)、亚文化领域(11.5%)。来自社
会新闻领域的网络流行语,如社死、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内卷、996、世界那么大,我
想去看看、你幸福吗、X 二代、被就业、很黄很暴力、正龙拍虎、欺实马等。来自亚文
化领域的网络流行语诸如:爷青回、柠檬精、还有这种操作、伤不起、卖萌、卡哇伊、
宅男宅女、XX 控、感觉不会再爱了等。
来自政治领域、商业经济、文学作品的词汇较少,如中国梦、做人不能太 CNN、节
约型社会、反对日本入常、神六等来自于政治领域;区块链、秒杀、创客、亲,来自经
济领域;人间不值得、羡慕嫉妒恨、痛并快乐着、我是流氓我怕谁、你是宝贝吗、无知
者无畏等均来自文学作品。
三、语用:话语场景呈现多元化
现代形式语言学理论偏重于研究分析语言的外在结构形式,容易走入忽视语言内在
的意义、语言的功能这样一种误区,从而将语义和语用研究作为边缘问题加以排斥。但
5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语言显然不是一个纯粹的抽象系统,语言首先是具有传情达意功能、社会交际功能的工
具,语言的各种运用问题、语言的功能,自然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也正因此,有
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言学研究的症结所在:从结构语言学到生成语言学,语义研究
是一个“薄弱点”,语言的运用也即语用,则还是一个“空白点”。
关于语用学的定义,语言学家列文森(S.C.Levinson)在《语用学》一书中,列举
了 9 种最主要的定义,包括:语用学专门研究语言结构层面之上的“语言功能和用法”;
专门研究区别于抽象的“语言能力”的“语言使用”问题;专门研究如何在语境和上下
文中消除语句“歧义”的问题;还有认为语用学是研究语义学之外的“言外之意”的问
题等。虽然语用学的定义尚在讨论之中,但学者们都承认语用学研究总是离不开三方面:
对话的主体和客体、具体语境、语句在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和附加意义。[135]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呈浩浩汤汤汹涌之势,首先就在于其数量众多的拥趸,另一个重
要驱动因素可认为是其本身具有“对话性”,或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互文会话,
自然也会带有话语结构的共性特点和会话自身的个性特点。这里以网络流行语“贾君鹏,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为例做一简要分析。
以下是百度“魔兽世界吧”原帖及部分跟帖:
222.94.255.*: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RT(如题)
60.209.234.*:知道了。真烦
222.94.255.*:快回去吃饭..你妈妈拿皮带站家门口呢
贾君鹏妈妈:还不回来吃饭等下你回来就跪洗衣板
222.94.255.*:你妈妈说你再不回去,喊你爸爸把网吧砸了
贾君鹏爷爷:你俩小 b 搞什么搞
贾君鹏同学:贾君鹏在我家玩呢,他说不回家了
贾君鹏奶奶:乖孙子,快回来把,奶奶来看你了
贾君鹏女友:鹏鹏,回来吧,你妈答应我们的事情了。回来吃饭吧 不吵你了
贾君鹏爸爸:快回家吧,孩子,家里人都等你的[136]
……
[135]
转引自沈阳编著.语言学常识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8-260.
[136]
摘自百度贴吧网友跟帖。
6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该网络流行语最初的使用语境是一网友在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中发帖寻人,不
论是真实情境或是游戏营销,该语境都精准地触及了人的亲情世界,给人的感觉足够真
实:毕竟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曾有过玩到尽兴乐不思蜀,忘了回家被妈妈喊回家吃饭的经
历。“妈喊吃饭”足以唤起一代网民关于童年的集体记忆。发帖回帖的实质是话语中的
“会话”这一表现形式。其中,认识或不认识贾君鹏的人作为说话人,贾君鹏作为听话
人,这些“会话”遵循了“合作原则”中的真实原则,说话人努力使听话人相信听到的
话是真实的,所以在 ID 名称设置和话语内容上,尽可能匹配自设身份的说话,既有看
热闹不嫌事大的小伙伴语气“你妈拿皮带”;也有温情的奶奶语气,还有以女友身份隔
空喊话。但正如语言学者们发现的那样,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虽是会话基本要求,但在
实际中往往被突破或不得不二选一。有些跟帖的回复为了满足合作原则,违背了礼貌原
则。此外,该条流行语包含了“贾君鹏,你妈喊(找)你”的蕴含义(implicature),
即话中包含的某个词的上位义或者整体义;也暗含了“贾君鹏有妈妈”的预设义
(presupposition),即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通常是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
这些都是语用的研究对象。其实,本研究的主题,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功能也可以看作是
传播层面、社会层面的宏观语用学范畴,但由于传播功能明显脱离了现代形式语言学层
面,故不在此处探讨。此处仍然按照语言学范畴来分析语用学,并按照语用学的三大方
面之一“使用语境”,将网络流行语的语用划分为以下几类(详见表 1.4):
表 1.4 1994-2021 年网络流行语的语用(使用语境)分布表
使用语境 百分比 频数
个体互动类 30.90% 150
情感表达类 21.20% 103
现象反映类 20.00% 97
群体称谓类 12.80% 62
形态描述类 10.90% 53
专有名称类 4.10% 20
总计 100.0% 485
从表 1.4 来看,用于个体互动的网络流行语占多数(30.9%),如秋天的第一杯奶
茶、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皮皮虾我们走、扎心了老铁、我读书少
你别骗我、有木有、你太有才了、亲……其次,情感表达类(21.2%),如 yyds、绝绝
6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子、奥利给、蓝瘦香菇、神马都是浮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都表达了或赞叹、
或难过、或淡然的心境或情感。再次是现象反映类(21.2%),如内卷,反映了社会很
多领域的无序竞争和无谓的内部消耗;直播带货是一种新兴现象;蒜你狠反映的是飙升
的物价;中国式 XX,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社会现象;裸 X(裸官)、被就业、
拼爹、欺实马等反映的都是社会不公现象。此外,还有群体称谓类(62 个,占比 12.8%),
主要用于不同群体的区隔,如打工人、干饭人、高富帅、傻白甜、小三、屌丝等。形态
描述类占比 17.2%,如佛系,描述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逆袭,描述一种现象,即身处
劣势却能后来居上,成为黑马获得成功;萌萌哒,描述一种可爱的状态;葛优瘫,展现
的是一种懒散的坐姿和心态等。占比最少是的专有名词类,共 20 个,占比 4.1%,如双
减、共同富裕、元宇宙、碳中和、光盘行动、区块链、工匠精神、洪荒之力、中国梦、
爸爸去哪儿、围脖(微博)等。
第四节 修辞格和幽默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密码”
修辞在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中的重要地位,用流行“密码”来比喻不为过。提起修
辞,并不让人陌生。狭义的修辞是专指经过长年累月的使用而总结出来的词句运用的特
定的方法。广义的修辞在狭义基础上,还包括了词句的锤炼。[ 137]网络流行语中的修辞
应用,主要停留在狭义的修辞层面,包括“修辞格”和“幽默律”两种修辞手法。
一、修辞格:令网络流行语更传神
(一)比喻:精巧具象化
比喻即打比方,至少包括两部分,即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和用做比喻的事物“喻
体”,关联词则不是必需成分,可有可无。一般来说,既然能作比方,本体和喻体之间
应是有相似可比之处。比喻又可以细分为明喻、隐喻、借喻等。通览二十多年网络流行
语,不难发现,比喻修辞格中几乎看不到明喻,更多的是隐喻或借喻。
1.隐喻
隐喻也叫暗喻,指的是不用“像、如、似”等连接词,而是用“是”连接本体和喻
体,再或者没有连接词的比喻。此处把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使用分为判断式和偏正式隐
喻,作一简单分析。
[137]
沈阳编著.语言学常识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87.
6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判断式隐喻,就是用“是、成为、变成、形成”等判断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一种
比喻。例如“岁月是把杀猪刀”,“是”作为判断词,连接了本体“岁月”和喻体“杀
猪刀”。背后的逻辑是,锋利的杀猪刀一刀刀划出痕迹,有面目狰狞之感;而岁月催人
老,在人的容颜上也刻下一道道皱纹,留下年龄的痕迹;二者有相似之处,隐喻在此取
得了最大的共鸣,大家心领神会,也提高了传播效率。
偏正式暗喻,顾名思义,就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形式。如钓鱼
执法,即像钓鱼一样的执法方式。钓鱼需要鱼竿和诱饵等辅助,鱼饵的目的就是为了引
诱鱼儿上钩。同样的,在钓鱼执法中,“路人”往往就是“鱼饵”,如某位自称胃痛着
急去医院的路人,向上海私家车主求助,希望搭乘其车辆,实则是假扮路人的职业举报
人(鱼饵)联合执法大队抛出“钓钩”,诱惑原本没有违法意图的人(鱼)去从事所谓
的“非法载客营运”等违法活动,然后再由执法机关(钓鱼者)实施扣车与罚款的处罚。
钓鱼是喻体;而本体就是这种利用人们善良、友爱、乐于助人的情感,破坏人与人之间
基本的信任,有违法律精神,败坏社会风气,与公序良俗相悖的不当执法方式。
2.借喻
区分借喻和隐喻的主要方式是,有无喻体出现。只出现喻体而不出现本体和连接词
的比喻,叫做借喻。如 2020 年网络流行语“神兽”,喻体就是神话中传说的动物,神
异之兽。产生背景是因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中小学推迟开学,孩子们居家上网课,因而
本体就是这些活泼、调皮的孩子们。同理,四脚吞金兽、行走的碎钞机,也都是用借喻
来指称花销就像无底洞的未成年儿童。
2019 年网络流行语“柠檬精”,字面来看即柠檬成精。柠檬味酸,而人类羡慕嫉
妒情感的心理也是酸溜溜的,有相似之处;而“成精”即到达极致的意思,“柠檬精”
就是借用柠檬这一喻体来比喻嫉妒情感、酸溜溜心理这一本体,而且是非常乃至极致的
程度。
此外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如蚁族,喻体是蚂蚁,本体是像
蚂蚁一样,虽然弱小但充满活力、具有顽强意志的低收入群体。蜗居,喻体是蜗牛居住
的地方即蜗牛壳,本体是狭小的房子(名词),或者居住在狭小的空间(动词)。
(二)借代:形象可视化
借代在形式上与比喻中的借喻有点像,二者区别在于比喻是用跟本体有共性特征、
相似之处的事物作为喻体来打比方,而借代则是选用本体的鲜明特征,或者干脆用本体
63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的组成部分来指代本体。这里有个简单的区分办法,就是借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如果可
以用“像”或“是”来连接造句,就是借喻;反之,如果不能连接成句则是借代。[138]
一些群体称谓类的网络流行语就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格。例如,高富帅,指代的本
体是高大、多金、帅气的男性,这里就是借用了本体的典型特征来指代。白富美、矮矬
穷亦同理,表达上更加传神。 再如中年油腻男这一群体,因作家冯唐《如何避免成为
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一文火遍网络并引发热议,油腻意指某些中年男性不注重身材
管理导致发福、啤酒肚,谈吐粗鄙等一些负面特征。鉴于油腻是这些中年男性的最突出
特征,用来指代这一群体,让这一群体的形象立体形象、变得可视化。
此类还有诸如,凡尔赛出自日本《凡尔赛玫瑰》漫画,因描述法国凡尔赛宫的贵族
奢靡的生活而成为高档、奢靡的代名词。此处,凡尔赛就是用来指代的事物,而这种表
面看似低调、平淡甚至是用负面、苦恼的语言来表达,实则是在炫耀奢华、含蓄表达优
越感的说话方式就是被代表的事物。如网上流传的版本“好烦啊,家里的别墅太大,连
收快递都不知道怎么跟小哥报门牌号”,隔着屏幕单着文字,都能闻到几千平米豪宅中
来自凡尔赛玫瑰的芬芳。再如,访谈对象提及的日常凡尔赛例子:好羡慕那种喝口水都
能长肉的人,我这样的体质,怎么吃都长不胖,太浪费粮食了!
关涉民生的“菜篮子”工程,其实也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格,比起蔬菜种植、蔬菜
流通、蔬菜供求这些词汇,“菜篮子”更加形象生动、简洁又通俗。
(三)双关:言在此意在彼
双关是指有两重意思,说出来的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表达的却是另外一个意思,言
在此,意却在彼。项庄舞剑,非是表演助兴,意在沛公也。双关可以分为语义双关、语
音双关,区别在于主要是利用了多义词还是同音词。
语音双关较好理解,也即谐音,蒜(算)你狠、逗(豆)你玩、姜(将)你军、糖
(唐)高宗、油(由)你涨、苹(凭)什么,都是借用语音双关,巧妙地剑指通货膨胀
带来的物价飞涨问题。
语义双关中的实际想要表达的语义往往是暗含隐藏起来的,如躺平,表面意思是一
种平躺的姿势,实际对应躺平这个舒服的动作,暗含不脱离舒适区、不做任何努力的意
思。
还有的网络流行语是二者兼有,如 70 码/欺实马,欺实马是 70 码的同音词,同时,
[138]
沈阳编著.语言学常识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89.
6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暗含欺负老实人的意思,也是巧妙利用了语义双关,体现了网民的创造智慧。杯具(悲
剧),应用场景如:人生就像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杯具与悲剧既是同音,又是
语义相关,道出了网友关于人生苦多甜少、喜少悲多的感慨。
二、幽默律:使网络流行语更有趣
修辞上的“幽默律”就是在创作中制造幽默效果的一些规律,或者说是通过语言的
运用,突出理智性的可笑之处,以取得心领神会、会心一笑的表达效果。有些幽默手法
其实可以归入修辞格,同时有的修辞格本身也具有幽默效果,只不过幽默律又有一些自
身独特性,所以在此分列研究。
(一)岔断律:出人意料生奇趣
岔断就是言语表达中,没有按照常规既定、读者预期的逻辑,而是突然中断正常逻
辑,让听众或者对方的心理期待落空,出其意料地得出另外一个结论,能够让听众或对
方在顿悟后会心一笑。这一幽默律在网络流行语中使用较多,后现代意味十足,也较为
常见。
例如这句网络流行语: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选——好看
的皮囊(或:吴彦祖、高晓松,我选吴彦祖)!这句的前半句做足了铺垫,拉满了期待
值,即用“千篇一律”表明“空有一副好皮囊”的人太多了,且同质化,而有趣的灵魂
是稀有的,“万里挑一”。一来,按照物以稀为贵的经济学逻辑,万分之一的概率远小
于千分之一,自然有趣的灵魂应更被青睐;二则传统理念中,心灵美比外表美丽更为珍
贵,有趣的灵魂胜出一筹。然而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好看的皮囊毫无根据地胜出了。
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神转折,因为打破了读者的心理期待,更容易产生谐趣的效果。
再如 2012 年网络流行语你幸福吗,对于该问题的回答正是运用了岔断律,也可以
看做是语音双关,在“幸福”和“不幸福”两个预期答案之外,提供了“我不姓福,我
姓张”这样一个看似矛盾实则能够联系问题的答案,让人顿悟又引人捧腹。
“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也是运用岔断手法,被广大网友不断戏仿、拼贴,得以更广
泛传播。它本是技校招生广告语,然而最常用的情景是:先一本正经地讲述一个故事,
在故事的结尾引出“挖、掘、埋、填坑”等相关字词,然后使用岔断幽默手法,带出最
后出乎意料的转折——“那么问题来了,挖掘技术哪家强?”。
还有聚合关系的“废话文学”,如“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七日不见如隔一
周”“能力越大,能力也就越大”,从语义深层来看,并无实质性表达,但在修辞上,
65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使用“岔断律”,让原有预期语义落空,却又会心一笑,作为草根阶层民间话语对于精
英话语的反叛和对抗,具备了宏观层面的语用功能。
(二)倒置律:设“贼被偷”增效果
倒置律,就是先肯定前一句,再通过与之形式相近、语义相反的语言,否定前一句,
取得的也是与心理期待相反的结果。因此,倒置也被形象地叫做“贼被偷”。
这种幽默手法的一种情况是倒换结构,就是上下文的句式相同但是意义相反;或者
倒换字词,字数和字词都不变,但是顺序调换后,就变成了另外一种语义。比如“党啊,
人民考验你的时候到了”,其实是运用了倒置的幽默手法和互文的修辞格,纵向互文中
“党和人民考验你的时候到了”作为惯常用法,表达的是一种期许、一种激励。在网络
流行语中通过倒换结构和顺序,变成了“党啊,人民考验你的时候到了”,表达的是在
当时社会负面事件频发、社会矛盾映入大众眼帘,引起的网民对于执政党治理能力水平
的拷问。
除了倒换结构、字词,倒置的手法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原句引用”,即引用别
人现成的词句,但是实际上是表达否定不认同的意思,颇有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意思。
比如网络流行语“死者目前情绪相当稳定”,在爆炸案、动车事故案等多起恶性事故中,
受“稳定压倒一切”的固有维稳观念影响,“死者家属目前情绪稳定”往往成为官方情
况通报的高频词汇。然而自古以来,失去亲人乃是人生至痛至哀,以常理度之,失去至
亲的家属定然是内心悲痛万分,却被官方一句冷血的“情绪稳定”掩埋了个体情绪。因
而被网友热议,到底是家属情绪稳定,还是家属“被”情绪稳定?更有媒体评论指出,
情绪稳定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腐败。在此背景之下,“死者情绪目前相当稳定”横空出世,
借用官方通报将已故之人说成“情绪稳定”,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其荒唐可笑随之大
白于天下。再如“叉腰肌”的产生方式,也是运用了某位体坛官员的原话,用以表达否
定之意,讽刺其不懂装懂瞎指挥。
此外,还有“茶水,你发炎了”,也是运用了引用原话“你发炎了”达到否定的效
果。需要说明的是,该网络流行语后被证实是网友用茶水替代尿液做检查,得出指标异
常“发炎”的检查结果,可以说是用“钓鱼”方式对医护工作者进行“有罪推定”,有
违基本道德,并不提倡使用。
(三)转移律:正话反说添戏谑
转移律,就是故意改变原来语句的意思,或全盘改变,也或仅部分改变调整,故意
6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静态分析:发挥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
说反话,特别是说别人说错的话,从而碰撞出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效果。说反话最常见
的语用场景就是表面说褒义词,但是实际表达贬义。例如 2009 年春晚小品《不差钱》
让“不差钱”一夜走红,从一句普通东北方言摇身一变,成为年度网络流行语。实际运
用中,不差钱已经改变了原有之义,带有打肿脸充胖子,看似不差钱实则很差钱的意味,
蒙上了一层调侃色彩。
再如,先定个小目标,原本是王健林在谈到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时,用自己的亲身
经历举起了例子,“想做首富,这是对的”肯定了年轻人的雄心壮志,然后给出了实现
这一目标的脚踏实地的实操建议,“奋斗的方向,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
说我先挣它一个亿”。一语激起千层浪,一句“先定个小目标”原本是激励年轻人实现
更大的目标的实际建议,但因这个小目标“一个亿”在平常人看来是一笔可能一辈子无
法企及的不菲数目,实难看作小目标,因而被网友竞相模仿,使用转移律,故意正话反
说,取得一种自嘲、谐谑的效果,背后也是草根话语的自主发声。
“文本”分析有助于理解网络流行语之所以成就其流行之势的语言学基础。譬如语
汇可以通过语音变异产生新鲜感,可通过新造语汇与旧语汇的语义变迁,实现语言的“新
陈代谢”,可通过组合与聚合规则建构流行扩散的语法基础,可通过语用理解并扩展其
话语使用语境。此外,还可以通过修辞格和幽默律实现语汇的戏谑与喧嚣、颠覆权威、
解构精英、去中心化等草根化特质,从而具备网络流行的基础。
然而,“文本”分析并不能局限并止步于静态分析。正如莫斯科维奇所指出的那样,
表征的“锚定”与“具体化”过程深受其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不同的表
征主体对于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因其社会背景与所处社群不同,或会产生不同的表征
概念。因而,对于某些文本或语汇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络流行语,还需动态观照其“文本”
诞生与流变的经济、社会、文化之背景,也即下一章所要研究的工作。
6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第二章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在文本分析阶段,在网络流行语的现有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着眼网络流行语静态
的整体特征或者新词的个性特征,几乎没有或极少关注动态的、历时性的、阶段性的变
化趋势。传统的话语分析容易陷入静态的文本分析无法自拔,从而导致语言的动态变化、
话语的社会关联被忽略,这也是本研究在网络流行语的文本研究阶段着力摆脱的窠臼。
本章力图摆脱就文本论文本的局限,爬梳网络流行语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采用定性研
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流行语历时性的、阶段性的流变特征及其可能性社
会关联因素进行研究。
可以说,基于社会表征理论,对于网络流行语表征各个阶段社会历史背景的透视与
分析,是跳出“文本”本身的再审视,也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批评”之精髓所在,即关
注“文本”之外的社会实践,关注话语背后的权力斗争逻辑。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流变存在阶段性显著差异
从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无疑是一种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从语言学向外看,
更是波澜壮阔的话语实践,带有不可忽视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特色。关于网络流行语发展
阶段的划分标准,到目前并无统一标准。本研究划分标准有客观依据,兼有主观判断。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科技堪比带动社会发展不断搏动的心脏,是驱动社会不断革新的发
动机,科技的变革可能会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变化轨迹。即便麦克卢汉等人主张的“技
术决定论”可能有失绝对与偏颇,但技术之于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却是有目共睹。加之,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酵、流行与传播都依托于网络空间,更确切说,依托于具体的网
络平台和载体,因而本研究在划分网络流行语发展阶段时,主要以网络技术及主要平台
载体的发展阶段,比如 3G、4G、移动互联网为依据,同时结合重要网络应用如博客、
微博、微信、抖音等短视频出现或盛行的节点作为阶段划分参考依据。
放眼中国互联网发展的 27 载,伴随着历次互联网浪潮,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
乃至手机网民规模等指标,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东风”,互联网从小众,真正走向了大
众。BBS 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网络平台为网民提供了发声的场地,
成为网络流行语生产和传播的主要载体。为作区分,这些公共平台也被学者们形象地称
68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之为社区、会客厅、广场、熟人圈子。[ 139]在互联网发展历程中,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关
键节点,2004 年和 2013 年。在互联网接入国内的第一个十年里,网络社会以“网站-
受众”线性模式为主,在此时期,论坛、聊天等媒介载体盛行,惯称“社区时代”。2004
年 10 月,第一次 Web2.0 大会召开,以“用户参与”为核心特质的 Web2.0 概念首次被
提出,成为挥别 Web1.0 时代的分水岭事件,互联网由此转向以“用户生产内容(UGC)”
为主、注重即时性交互性的“会客厅时代”或“社交媒体时代”。在第二个十年里,用
户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围绕用户个体的自我表达与生活娱乐需求得以实现,微博、网
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购物等快速崛起。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呈现加深发展态势,智能
手机价格和通信成本继续降低,3G 应用的用户体验逐步提升,开启了更多用户的移动
网络生活,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影响力愈发彰显,被称为“第五媒体”。特别
是 2013 年 12 月 4 日,工信部向三大网络运营商发放 4G 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
4G 时代,也预示着移动互联网新一轮发展高潮。也因此,2013 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和
互联网金融元年(李良荣等,2018:130)。自此,以微信为代表的“熟人”联系模式在
网络社会中逐渐“热络”,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迎合网民自我意识的觉醒,引爆
网民创造与表达热情,兼具“熟人圈子”和“广场时代”特征的阶段来临。
基于 2004 年和 2013 年两个关键节点,本研究在比较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流变时,将
其发展历程划分为 1994-2003 年、2004-2012 年、2013-2021 年三个阶段,并作出“网
络流行语在上述几个阶段不存在显著性变化”的零假设,用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检
验。需要指出的是,阶段的划分并无硬性标准,也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可能存在多种网
络平台和媒介载体共存、阶段性交叉情况。
一、话语形式:词组句篇趋多
此处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语词类型、符号类型来考察其构词“形式”上的变化。关于
网络流行语词汇类型的卡方检验结果如表 2.1。
表 2.1 网络流行语词汇类型的卡方检验结果
卡方检验
值 自由度 渐进显著性(双侧)
皮尔逊卡方 19.088a 6 0.004
似然比 20.312 6 0.002
[139]
李良荣,方师师主编.网络空间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6:98-99.
6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图 2.1 不同阶段网络流行语词汇类型变化图
7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图 2.2 不同阶段网络流行语符号类型变化图
1994-2003 年,也即网络流行语的萌芽期,网络流行语在该阶段最明显的“外形”
特征是各种符号混杂。出于经济便捷原则,该时期数字型、图形符号占比分别为 5.5%
和 6.6%,而在其他两个时期,图形符号全然销声匿迹;数字型只有 2013-2021 极少数
的几个,而且如 996 之类的新阶段的网络流行语,也已经不同于早期(1994-2003 年)
借用数字谐音梗,用于便捷互动沟通,而是用以折射社会问题的缩略词。
三个时期中,不变的是汉字型的网络流行语始终占据最大比重,变化的是比重的大
小,在 2004 年之后的两个时期,汉字型网络流行语上涨,比重均超 9 成,占绝对优势。
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快速普及走向大众,“火星文”在青少年群体的“小众”圈子,而
无法适合网民的大众口味;另一方面也受益于传统文化逐步“站起来”的文化自信,网
民使用外来语借词、混搭型的减少,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正是“此生有幸入华夏,来生愿
做种花家”。
二、关涉领域:文娱实现“逆袭”
表 2.2 网络流行语关涉领域的卡方检验结果
卡方检验
值 自由度 渐进显著性(双侧)
皮尔逊卡方 70.337a 10 0.000
似然比 71.18 10 0.000
4 个单元格 (22.2%) 的期望计数小于 5。最小期望计数为 1.88。
7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如表 2.2 所示,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00<0.05,X2=70.3,说明不同时间段之间,
网络流行语在内容(关注领域)上有显著性差异。具体各阶段情况如图 2.3。
图 2.3 不同阶段网络流行语符号类型变化图
具体来说,1994-2003 年间,网络流行语最主要的来源是网络空间的日常互动,在
此阶段最主要的网络平台是 BBS 和即时通讯。虽有关注社会新闻、政治时事领域,但都
较少。
2004-2012 年,最明显的变化是,社会新闻、影视娱乐领域衍生而来的网络流行语
异军突起,与传统大户日常互动类网络流行语几乎持平。
从关涉社会新闻的网络流行语来看,呈现出“抛物线”发展曲线,1994-2003 年社
会新闻类网络流行语占比仅 11%,2004-2012 年是其发展的高峰期,这与该时期众多负
面社会公共事件密切关联。在此时期,“欺实马”“我爸是李刚”“躲猫猫”等用极其
凝练的语言,激烈、尖锐地剑指地方政府不作为、以公谋私、有钱=有权、权力践踏法
律的社会不公等社会治理乱象;“蒜你狠”“姜你军”“煤超疯”“辣翻天”“鸽你肉”
等用戏谑的语气,吐槽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乱象。2013-3021 年社会新闻类网络流行语
也较少,得益于社会治理赢得民心,获得更多认可。我们试图从社会治理环境来寻找深
层次原因,这一时期,新一代国家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全面从严治党,
“打
虎拍蝇”惩治腐败,此前“躲猫猫”“俯卧撑”等政府官僚作风事件越发少见,全面小
康百年任务完成,经济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环境较为宽松清平,政府公信力
得以提升,赢得了民心民意,这一点从民众对领袖的亲昵称呼“习大大”中可以窥得一
7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斑。
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影视娱乐领域的网络流行语实现了地位“逆袭”,在早期的网
络流行语中,影视娱乐尚不发达,相关流行语也较少,占比仅为 9.9%,远远低于日常
互动类。2004-2012 年,该时期一批优秀影视剧及选秀等综艺节目兴起,娱乐领域网络
流行语比重飙升,较前一时期翻了一番多,与日常生活类网络流行语基本持平,追赶速
度惊人。2013-2021 年,影视娱乐领域网络流行语稳坐第一把交椅,已然超过了日常生
活类、社会新闻类网络流行语,实现地位逆转。可以想见,网络流行语的休闲娱乐特质
凸显有技术赋能的因素加持。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创新发展,借助媒介进行内容生产、传
播的门槛越来越低,随之而来的是普通大众对信息传播的创造性、参与性、互动性越来
越强。特别是各类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崛起,开辟了娱乐休闲的新领地。网络流行语的
产生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往传统媒体为主导的大众传播入口,而开始更多地向着与平民生
活更贴近的休闲娱乐领域倾斜。
三、感情色彩:负面先升后降
根据卡方检验结果(表 2.3),P=0.101>0.05,X2=7.8,不能推翻原假设,即不能
证明三个时间段网络流行语在“感情色彩”维度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表 2.3 网络流行语感情色彩的卡方检验结果
卡方检验
值 自由度 渐进显著性(双侧)
皮尔逊卡方 7.752a 4 0.101
似然比 7.673 4 0.104
0 个单元格 (0.0%) 的期望计数小于 5。最小期望计数为 14.64。
表 2.4 不同阶段网络流行语感情色彩列联表
感情色彩\时间段 1994-2003 2004-2012 2013-2021
正向 17.6% 15.0% 16.4%
负向 29.7% 40.6% 28.0%
中性 52.7% 44.4% 55.6%
总计样本量 91 180 214
从三个阶段网络流行语的感情色彩列联表(表 2.4)观察发现,负面色彩的网络流
行语实现“抛物线”式变化趋势,在 2004-2012 年,负面色彩的网络流行语比重较另外
两个阶段明显偏高,占比达到了 40.6%。这与该时期社交媒体赋能,网民参与政治社会
73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生活热情高涨,民间话语积极抢滩占位有关联。
四、使用语境:向社交娱乐转变
根据卡方检验结果(表 2.5),P=0.000<0.05,X2=84.6,可见三个阶段网络流行语
的语用有显著性差异。
表 2.5 网络流行语使用语境的卡方检验结果
卡方检验
值 自由度 渐进显著性(双侧)
皮尔逊卡方 84.578a 10 0.000
似然比 84.328 10 0.000
1 个单元格 (5.6%) 的期望计数小于 5。最小期望计数为 4.69。
图 2.4 不同阶段网络流行语使用语境变化表
7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这与互联网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网民进入“群居”生活,群体认同变得重要不无关系。
2013-2021 年,用于个体互动的流行语较前两个阶段比重大幅增加,同时在该时期
其他语用范围里,也是高居榜首,如集美们、夺笋哪、yyds、绝绝子、针不戳、小丑竟
是我自己、皮皮虾我们走、你有 freestyle 吗等。同时,群体称谓类比重较前三个阶段
增长较多,譬如打工人、逆行者、干饭人、社恐、社牛等群体称谓相对更多。
第二节 1994-2003年:网络流行语萌芽与发展初期
一、使用主体:年轻群体占绝对优势
1997 年 11 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 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统计报告》,截至 1997 年 10 月 31 日,我国上网计算机 29.9 万台,上网用户数 62 万,
网民数尚不及当时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一;其中,年龄处于 21-35 岁的用户占 78.5%,而
网速太慢和收费太贵是影响中国 Internet 发展的两大障碍。[140]由此可见,互联网发展
之初,成为互联网用户的“门槛”是很高的,彼时的互联网用户大多是经济文化较为发
达的省份的城镇年轻居民。
[141]
图 2.5 1997 年-2003 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变化图 (单位:万)
[ 140 ]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 心 (CNNIC). 第 1 次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R/OL].(1997-10-31)[2014-5-26],
http://www.cac.gov.cn/2014-05/26/c_126547412.htm.
[141]
该图表源自 CNNIC 发布的《第 1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
75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二、网络流行语“发源地”:论坛聊天室
2003 年之前通常被看作是 Web1.0 时代,在这个阶段,关键技术主要是网页浏览器、
搜索引擎;这个时段的信息模式主要是“网站-受众”的线性模式,对于网络用户来说,
Web1.0 意味着更多是“观看”,浏览信息,以及接收少数人提供的网络信息。[143]1994
年-2003 年阶段,互联网用户最常使用的服务为:电子邮箱、搜索引擎、网上聊天室、
BBS 电子公告栏、新闻组,而在用户参与调查评选出的浏览器首页中,新浪、搜狐、163、
雅虎、微软、126、清华大学,榜上有名。可见,在中国互联网的起步阶段,网络流行
语刚刚萌生,其传播使用的主要媒介载体是 BBS 论坛、网上聊天室等,尚处于“社区时
代”。
[ 142 ]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 心 (CNNIC). 第 12 次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R/OL].(2003-7-31)[2014-5-26].
http://www.cac.gov.cn/2014-05/26/c_126547412.htm.
[143]
李良荣,方师师主编.网络空间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36.
7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7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图景交互辉映。该时期中,2000 年像个分水岭,2000 年
之前的网络流行语几乎全部来自网络评论、即时通讯等网络空间里的日常互动;2000
年之后,网络流行语的触角开始逐步延伸到了社会各个层面。但总体来看,1994 年-2003
年的 91 条网络流行语中,产生领域占比最多的依然是网络空间的日常互动(67%),与
文娱(16.5%)、社会新闻(11%)、政治时事(5.5%)相比,遥遥领先。
在文娱领域,1999 年春晚一首《常回家看看》触动了大众心底最柔软的情感,从线
下火到线上,成为当年网络流行语。2000 年,周星驰《大话西游》电影在网络引发大
讨论,影片中台词“I 服了 U”“打雷喽,下雨收衣服啦”“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
在我面前,但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了我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
果上天可以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
爱前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145]”等成为当年网络流行语,被广泛改编、应
用。2001 年,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 Flash 影片在网上热传,朗朗上口的曲调
及平实无华的歌词,点燃网友传播热情“翠花,上酸菜”成为东北人的标签,也成就了
新的网络流行语。2001 年,电视剧《流星花园》因男主角 F4 造型帅气、富家公子爱上
贫家女孩的反差剧情,以及张扬、叛逆的台词,让其迅速走红,圈粉了很多年轻人,特
别是学生群体。F4、粉丝、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嘛、一起去看流星雨,都成为年轻
人追逐、热传的网络流行语。
在社会领域,2003 年,“孙志刚案”是网络流行语关涉热点事件、关注民生、展现
舆论力量的重要开端。湖北大学生孙志刚因无法提供暂住证,被当作流浪乞讨人员收容
送至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3 月 20 日在中转站被殴打致死,直至 4 月 25 日南方都市报
首次发声《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在传统媒体几乎销声匿迹的同时,网民们在 BBS 论
坛热评,后加之名人博主在博客转发、联名请愿,推动了案件的侦查进度,也引发了民
众对于不合理制度的批判。是年 6 月,18 名涉案被告被判处死刑、有期徒刑,23 名政
府官员被处分;与此同时,原《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新的救助管
理办法施行。同样是 2003 年,突发肆虐的非典型性肺炎,让人谈“非典”色变,造就
了“非典”这一网络流行语……
在政治领域,1999 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3 名中国驻外记
者不幸罹难,一时间国内群情激愤,《人民日报》网络版在此时开通了“强烈抗议北约
[145]
周星驰《大话西游》电影台词。
78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暴行 BBS 论坛”,大量网民聚集在该论坛发帖,声讨抗议暴行。该论坛后更名为“强国
论坛”。2001 年,北京申奥成功,国人普天同庆,“申奥成功”占领网络空间,成为
当年网络流行语之一。同年 9 月 11 日美国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史称 911 事件,本拉登
被美国政府认为是头号嫌犯。这一事件直接带火了“911、本拉登”的流行传播。
第三节 2004-2012年:网络流行语“井喷”式快速发展期
一、用户中心时代:更注重即时性交互性
在 2004-2012 年这一阶段,国内网民规模增长了四倍之多,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
我国网民总数达到 5.6 亿,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升至 42.1%,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 4.2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为 74.5%。学历结构上,大专以上学历网民占比
21.1%,初中、高中占比分别为 35.6%和 32.3%,小学及以下人群占比为 10.9%。职业结
构上,学生、公司职员、个体户等依然占据前三位。该阶段,大专以上高学历人群上网
比例接近饱和,网民的增长动力来自低学历人群。[146]
[147]
图 2.7 2005 年-2012 年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 146 ]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 心 (CNNIC). 第 31 次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R/OL].(2013-1-31)[2014-5-26].
http://www.cac.gov.cn/2014-05/26/c_126548789.htm.
[147]
该图表源自 CNNIC 发布的《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7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 148 ]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 心 (CNNIC). 第 31 次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R/OL].(2013-1-31)[2014-5-26].
http://www.cac.gov.cn/2014-05/26/c_126548789.htm..
[14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1-1-31)[2014-5-26].
http://www.cac.gov.cn/2014-05/26/c_126548718.htm.
8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2005 年,禽流感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开来,势头汹汹,大陆地区也未能逃脱,出
现了人被感染禽流感病例,引发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当年底一首 Flash 网络歌词以
一句“这年头做只鸡比做人还艰难”道出了网友对禽流感的无奈以及面对灾难的乐观态
度。伴随这首歌曲及网络热议,“禽流感”为大众周知的同时,入围当年度的十大网络
流行语榜单。也是这一年,某辣椒酱及肯德基产品中发现了致癌物、化学染色剂“苏丹
红”的消息引发强烈的舆论关注和谴责,“食品安全”也一并成为年度流行语。如果说
2005 年的“禽流感”“苏丹红”“食品安全”还只是社会领域网络流行语的发端,2007
年开始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折射出的民生问题,衍生出的相关网络流行语扛起了舆论的
大旗,其背后正是民情民意的发声,也是民间话语力量崛起的见证。
2007 年何祚庥院士在谈及煤矿死人不可避免时,“主要是穷……谁叫你不幸生在中
国了”,因为戳中了因穷困而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采煤的社会现实,在各大论坛、聊天
群迅速扩散传播。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发生里氏 8.0 级大地震,这也是新中国成立
以来破坏力最强、伤亡最惨重的地震。在此次巨大的自然灾难中,网民们用流行语刻画
了地震记忆:出于求生本能丢下学生先行逃跑的教师范美忠被调侃为“范跑跑”,被埋
废墟长达 36 天终于获救的“猪坚强”,一位小男孩因在获救后脱口而出“叔叔,我要
喝可乐,要冰冻的”,被网友亲切称为“可乐男孩”……2008 年,周正龙谎称拍到了
华南虎,当地政府不加审查即官宣省内有华南虎,之后周正龙被证实欺世盗名,网友创
造“正龙拍虎”成为负面代名词。也是 2008 年,贵州瓮安少女离奇死亡,官方新闻发
布会提及少女溺水死亡时,一名涉案人员半夜在桥上做俯卧撑,引发网民对该不合常理
解释的质疑。2008 年,林嘉祥在猥亵女童后,叫嚣“我是北京交通部派下来的”。2009
年,云南晋宁县看守所里,一位年轻男子被“狱霸”殴打致死,该事件在官方通报里被
轻描淡写为因“躲猫猫”不小心撞墙致死,引发网络舆论哗然,“躲猫猫”从儿童游戏
变成了“高危动作”。同年,一名应届毕业生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学校代为签订
了就业协议,“被就业”道出了本人被强迫的被动与无奈,也讽刺了高效唯就业率的错
误导向。也是 2009 年,陕西省某官员被曝光妻儿全部移民国外,只自己一人在国内暗
中圈钱,网民智慧创造“裸官”一词,极度讽刺。此后,“钓鱼执法”的违规执法方式、
肇事后喊出“我爸是李刚”的“官二代”、带名表的官员“表叔”、面对公众质疑一句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敷衍了事、面对媒体采访“这事儿不能说得太细”引人
联想有猫腻……一系列社会公共事件,凸显了地方政府部门不善作为,引发政府公信力
8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危机,“和谐社会”在此时期亦被写作“河蟹社会”,充满反讽意味。
这一阶段源自社会新闻或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比重最高,是其他两个阶段相应比
重的两倍之多。正是一系列社会公共事件借助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扩散,得到大量网民的
话语“围观”式监督,加快了公平、公开、公正解决的进程。可以说,该阶段的网络流
行语的舆论监督功能达到了一个高峰。
三、话语风格:解构恶搞自嘲特质凸显
话语风格上,该时期的网络流行语,不论是来自日常互动、娱乐领域、社会新闻领
域、还是亚文化领域,整体语言风格更加俏皮,戏仿、解构、自嘲等特征明显。
在该时期,娱乐领域继续引领网络流行语,特别是出自影视作品的网络流行语,走
进了大众视野。2004 年《天下无贼》中葛优扮演的贼首超前的人才观念与其身份的反
差,在台词“21 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中尽显,充满了话语张力。2005 年,韩剧《大
长今》带火了“呜哒啦”主题曲;国产抗战剧《亮剑》因其励志性,成就了“亮剑”精
神;超级女声开启了平民海选时代,用“海选”方式,让普通人有机会亮相舞台,进行
实力“PK”,也塑造了李宇春“春哥”等明星。2006 年,胡戈针对电影《无极》的解
析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了陈凯歌“一个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的怒
斥,掀起了“恶搞”风潮;是年,热播剧《武林外传》主角之一佟湘玉的陕西话“额滴
个神啊”接足了地气。2008 年,陈冠希与众多女明星的不雅照片在网上流传,“艳照
门”事件成为娱乐圈大地震,“很傻很天真”。2010 年,已经走火的“神马都是浮云”
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出现网络流行语“反哺”春晚的流动。2011 年赵本山主演的春晚
小品《同桌的你》带火了“此处省略 N 个字”(最早出自贾平凹的《废都》)。2012
年《神探狄仁杰》高频台词“元芳,你怎么看”被网民在网络上不断复制、戏仿……亚
文化领域中,废弃古字“囧”被翻出来,用象形赋解,四方脸、耷拉眼、大嘴巴,单单
看字就已经觉得愁眉苦脸、窘迫得很。“悲催”,悲伤得都要催人泪下了,低落的情绪
上莫名多了一丝“吐槽”的感觉。“屌丝”本是不雅之词,被作为“高富帅”的陪衬出
道后,众多网友自称“屌丝”“女屌丝”用于自嘲,也表达对社会不公、两极分化问题
的不满。再如“伤不起”“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以及扑朔迷离至今不确定是否真实存在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被无数网
友模仿、传播,群体戏仿背后,是草根群体的精神寂寞,以及对该时期诸多社会不公现
实的暂时回避。
8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四、话语体裁:网络流行体萌生发展强劲
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的网络流行语的体裁有了新动向,网络流行体开始萌生,
“框
填式”结构显示出强大的派生增殖能力。
2006 年,女诗人赵丽华“一树/梨花/压/海棠”被网友称为“梨花体”,这也是网
络流行体的最早开端。由于在此时期,第三次互联网浪潮开始,PC 互联网逐步转移到
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站继续活跃,政务微博、企业微博等也出现井喷式发展;同时,
淘宝及各类团购网站逐渐兴起,商业话语为网络流行语注入了新内容。凡客诚品的宣传
文案“凡客体”,形成了“爱 XX、爱 XX,爱 XX,也爱 XX,我不是 XX,我是 XX”的固
定句式,被无数网友恶搞,凡客诚品的代言人韩寒也被框填替换成了郭德纲、C 罗、成
龙、曾哥等人。还有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急速增长(2012 年底达到 2.42 亿人),淘宝客
服的“淘宝体”话语风格大火,“亲”成为其标志性用语,从商业领域完美实现“跨界”
传播,高校向学生发送“淘宝体”录取短信,塑造其可亲可爱的学校形象;一向以严肃
形象示人的警方也发出了淘宝体通缉令,用“亲”感召通缉犯自首,与草根阶层共享“消
费主义”商业话语的欢乐。2011 年,随着古装剧《甄嬛传》的热播,网民开始了创造
“甄嬛体”的集体狂欢,在直白通俗、时不时还令人“抓狂”“蛋疼”的网民话语中,
动辄以“本宫”自居以“小主”互称,“真真”是“极好的”的文雅,“甄嬛体”也算
是网络流行语的一股清流。
第四节 2013-2021年:网络流行语稳定发展与全面渗透期
一、“智媒”时代:超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
在这一时期,伴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攀升和普及率的日趋饱和,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主题从“扩面”向“提质”(使用程度加深)转向。2013 年 12 月 4 日,工信部向三
大网络运营商发放 4G 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 4G 时代,也预示着移动互联网新一
轮发展高潮。这一时期,手机网民规模开始超越台式机接入规模。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中
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与国人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密切联
系、交融渗透。
2018 年,我国网民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接近六成,其中网民通过手
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 98.6%。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
“数
83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字鸿沟”加快弥合;移动流量资费大幅下降,跨省漫游成为历史,入网门槛进一步降低,
信息交流效率得到提升。[150]这都标志着互联网在中国真正成为主流媒体,用户对移动
流量的需求也日渐旺盛。
依托于移动流量的发展,2016 年开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应用登上舞台,迅速
崛起,席卷全国,带动了互联网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风靡全国并逐步规范化。截
至 2021 年 6 月,超过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我国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
字社会。8.88 亿人看短视频、6.38 亿人看直播,短视频、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新的娱乐
方式;全民的购物方式、餐饮方式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在线公共
服务进一步便利民众。移动互联网等正在隐微地将触角深入社会各个领域,深刻地改变
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151]
二、社会领域:转型图景丰富但比重下降
这一时期,政治社会有着丰富的图景生活,但在网络流行语语源中的比重较之上一
阶段大幅下降,社会新闻类(13.6%)和政治时事领域(3.7%)的比重均为历史低点。
政治上,2013 年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后的第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
国梦”的美好愿景,其擘画的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蓝图,让亿万人民心向往之,“中
国梦”成为这一时期政治领域网络流行语的开端。这一时期的主基调是经济进入新常态,
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引领政治生活,实现全面小康成为一代代共产党员人的接力
赛……这一时期,反腐力度空前,“老虎苍蝇一起打”带来民众满意度的提升,以及政
府公信力的企稳。政治生态清平在网络流行语上的反映是,这一阶段诸如“我爸是李刚”
等负面类流行语大幅减少,且政治类网络流行语呈现正向趋势,譬如在面对突如其来的
疫情以及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
以“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作为其执政理念,以“共同富裕”为己任,广泛赢得了民心,
也在官方话语的设置之外,获得了青年网民群体“强国有我”、薪火相传的民间话语积
极回应,同时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主流媒体强大的引导力。
这一时期,脱贫攻坚取得成功,全面小康如期实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然
[ 150 ]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 心 (CNNIC). 第 43 次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R/OL].(2003-7-31)[2014-5-26].
http://www.cac.gov.cn/2014-05/26/c_126547412.htm.
[ 151 ]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 心 (CNNIC). 第 48 次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R/OL].(2021-7-31)[2021-8-27].
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02651.html.
8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而快节奏、高强度的社会节奏之下,这一时期的网络流行语接续之前阶段的“鸭梨”山
大,压力传导至各个阶层。2015 年一位教师辞掉铁饭碗,只有一句“世界那么大,我
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被万千网友点赞,道出了职场人对于诗和远方的向往,史称最有
情怀的辞职信。2020 年,过多消耗投入与产出之间不成正比的“内卷”现象席卷各行
各业,越发像大饼卷万物,呈现一切皆可“卷”的趋势:教育可以“卷”,从幼儿园便
开始“鸡娃”;职场可以“卷”,有早九晚九一周六天班的“996”,更有一周无休每
天工作十二小时的“007”;比美更可以“卷”,有商家营造的美貌焦虑,也有女性群
体自发微整形、医疗美容的自“卷”……万物皆可卷的结果,就是更多无谓的内耗,更
少的收益以及人们日渐不支的体力精力。在“内卷”的滚滚洪流中,有积极乐观“打工
人”励志“热鸡汤”,有不争不抢不强求的“佛系”青年,也有选择“躺平”对抗焦虑
的无奈与自嘲,还有政府出手治理的操作,如“双减”政策落地,剑指校外培训,还孩
子们应有的无忧无虑童年;如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声直批“996”,并为互联网大厂
不良加班文化开出了药方。
三、文娱领域:领跑网民造“梗”热情
这一时期网络流行语关注最多的领域是影视娱乐(35.5%)、日常生活(29.4%),
亚文化领域的网络流行语(16.4%)成为一匹“黑马”。该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娱乐领
域网络流行语开始领跑,亚文化领域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网民造“梗”热情高涨,
网民的关注点更多在自身、在互动、在娱乐。
娱乐领域,影视剧、综艺节目继续充当“梗”王,2014 年《杉杉来了》,霸道总
裁“这片鱼塘被我承包了”被众多网友戏仿。2018 年《延禧攻略》乾隆后宫佳丽三千,
左右逢源、雨露均沾,被网友戏称“大猪蹄子”,衍生出花心男的含义。2019 年科幻
电影《流浪地球》创下票房新记录的同时,广受好评,影片中的一句出行提示语“道路
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152]”,尽管并不押韵顺口,但由高频
出现、过于洗脑,且表达情感真实,在网民中一下流传开来。“XX 千万条,XX 第一条”
的框填格式,衍生了一系列相关流行语。2020 年《乘风破浪的姐姐》让大众看到了姐
姐们“也是够拼的”……
在亚文化领域,网民们的“围观”,已不像早期那般热衷抢“沙发”和“板凳”,
也不再是“打酱油”似的“飘过”,转而变成“吃瓜群众”,热衷边嗑瓜子,边聊各种
[152]
电影《流浪地球》的台词。
85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八卦。一言不合就开“怼”,还有各种“尬聊”“尬舞”……此外,这一时期有许多出
自网络游戏或电竞圈的“梗”:yyds、有内味了、皮皮虾我们走、稳住我们能赢、还有
这种操作、爷青结、上头、吃鸡、欧皇、非酋、我可能喝了假酒、甩锅等。短视频的迅
速风靡,调动了更多草根阶层的参与积极性,许多平民主播走火,成为“网红”,如“口
红一哥”李佳琦、带货女王薇娅、恶趣味的“迷人的郭老师”(被封号),创造了“集
美”“夺笋”“我是你得不到的 XX”等许多流行语。可以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网
络平台让草根真正有了几乎零门槛的话语权,让民间话语更能称之为民间话语。
值得关注的是,该时期的网络流行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常常搭售表情包,体裁互
文、含义互补,画面感更强更形象,使得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少了几分“你懂的”那份你
知我知、大家心知肚明的含蓄,多了几分清楚明了。
概而言之,在这一时期,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层
面,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连,重塑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
第五节 网络流行语的话语流变趋势
在前面几节中,本研究通过三个阶段的定性分析及量化数据辅证,考察发现网络流
行语的外在形式、内容或关涉领域、语用或使用场景存在阶段性显著差异。这些变化彰
显并预示着网络流行语的流变趋势。在本节中,本研究将从宏观的时间跨度上总结网络
流行语的流变趋势,并初步分析其背后的动力机制。但需要指出的是,宏观层面上的流
变趋势是一种总体特征,而并不一定会在每一条网络流行语身上都得到具体彰显。
一、话语内容:从关心国事回归主体表达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话语现象,也是一种话语实践、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的“镜
像”。就像涂尔干指出的,语言和社会具有“共变”关系。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内容与社
会现实之间也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受制于社会现实,社会风貌、
时代记忆、社会问题、社会心态影响并决定着流行语的话语内容指涉。另一方面,网络
流行语因其话语主体网民具有主观能动性,故而网络流行语不仅是折射、承载社会现实,
与此同时,也在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形塑着不同阶段的大众话语生态、社会风貌和时代
记忆。
早期的网络流行语关注的领域比较单一,主要是网络空间的日常交流,即时通讯和
8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论坛是其主要使用场所。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升、网络应用的日益丰富,加之网
民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网络流行语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其关涉领
域呈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 2004-2012 年间,网络流
行语充当了“纪检监督员”作用,经常剑指各类社会矛盾,反映并与当时社会转型期存
在的矛盾尖锐易激化、不和谐、种种阵痛的社会现实形成互文:“裸官”“X 二代”横
行,利用职权干预甚至僭越法律,群众经常是“不明真相的”,死者家属都是“情绪稳
定的”,死者或是“躲猫猫”不小心致死、或是不明原因溺水而亡与“俯卧撑”无关,
最好只是“打酱油”,“这事不能说得太细”,否则可能会被“河蟹”。正如本研究的
一位访谈对象(QB,1 号访谈对象,男,33 岁,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所述
“前几年由于沟通不对称,然后政府在交流上面也不专业,会出现大家频繁地去发问,
这个是不是又是一个我爸是李刚或者是这是不是又是一个躲猫猫事件。但是这几年,我
们发现类似的事件,其实从媒体最初报道上来看可能是一回事,但是真正地把事件真相
挖掘出来,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现在很多我觉得网络媒体上对于某一件事情,
大家也学得有经验一点,不会马上去定性,而是比较会去有耐心的观察一下这件事情,
最后官方给什么样的解释,公安给什么样的解释,我们也对于现在在舆论监督之下的这
种执法透明性也好,还是政府运作的一个透明性也好,有了一定的信心和认可度。”
可见,随着社会治理迈向现代化水平,舆论环境相对宽松,类似“我爸是李刚”“躲
猫猫”等公权滥用、暗箱操作的社会公共事件不再多发,政府的社会公信力随之水涨船
高。与此同时,社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文化生态包容多元,
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带来精神文化领域的日渐丰富与繁荣,网络日常生活、娱
乐领域、亚文化领域也成为网络流行语的重要“产地”,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内容从政治、
社会等领域,呈现出回归主体表达的态势。这一话语内容的转向,除了上述社会治理能
力提升等环境因素外,还受到了网民话语语境的影响。本研究在深度访谈中发现,18
位访谈对象在提及常用的手机 APP 时,均提及了微信和新闻(公众号推送与今日头条、
腾讯新闻等新闻类 APP),大部分的受访对象还提及自己也会使用抖音短视频 APP。与
此同时,多位表示自己也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访谈者提及使用对象,“主要是同学、朋
友们之间聊天,还有抖音上面那些评论区,人家发视频也会用的比较多,贴吧也有很多
这种流行语(DZY,8 号访谈对象,男,19 岁,大一学生)”,“跟同龄人、年轻人会
用(HQ,14 号访谈对象,男,41 岁,医生)”。微信、抖音、新闻 APP 分属即时通讯
8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类、短视频娱乐类、新闻信息类应用,由此也侧面印证了网络流行语被获知或使用的主
要话语场景以及使用范围对象,在网民话语主体意识觉醒下,影响并催动了网络流行语
的话语内容转向了日常沟通与娱乐类。
二、话语观念:“三观”正向化逐渐明朗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
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153](马恩交往理论)”
可见,语言是人类物质交往、思想观念等精神生产、现实生活的必要条件和载体。网络
流行语作为语言的分支和特色变种,主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娱乐等方方面
面,其生产、创作、传播过程,根植于传统民族特性,受制于社会现实条件,并且会因
社会整体发展进步而呈现出“三观”愈发正向化的特点。
林语堂先生指出,国人的民族性格体现为鲜明的“稳健、单纯、酷爱自然、忍耐、
[ 154]
超脱圆滑、勤劳、节俭、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耽于声色等”。 梁漱溟
先生认为,中国人的性格既有勤俭、礼貌、和平、知足自得、坚韧、圆熟老到的一面,
也有自私自利、守旧、马虎、残忍等特征。[155]
由此归纳,国人身上普遍具备务实、入世的民族特点,而这种特征也很容易在与政
治领域、社会热点问题或事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身上找到痕迹,如“逆行者、最美 XX
(医护)”彰显的都是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坚韧不拔的优秀民族性格。“14 亿护旗
手”折射出网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忘初心”的流行则深深体现出网民的家国情
怀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条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能够体现
出民众对生命安全的尊重与敬畏。“后浪”能够体现出新时代的五四青年精神。即便是
2012 年之前的一系列负面色彩的网络流行语“躲猫猫”“我爸是李刚”“拼爹”“俯
卧撑”等,因其表达的是网民嘲讽、批判、抗争的态度,依然能够体现出网民崇尚公平
正义、依靠奋斗实现个人价值、是非分明的价值观,依旧能体现出网民传统的善恶美丑、
是非分明的价值观。只不过近年来,这种价值观表达从嘲讽不公的间接,转向了维护公
平正义价值观念的直接。在当下后现代主义语境中,价值观念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然而
网络流行语折射的传统价值观及民族性格却仍是多数网民认可并践行的,历久弥新。
[153]
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四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54]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6.
[155]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323-324.
88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三、话语风格:戏谑性颠覆性持续凸显
从此前的内容分析结果已能考察到,网络流行语在产生来源上,更多偏向了娱乐领
域和日常生活或互动,更侧重网民主体的自我表达。换言之,网友们越来越关注与他人
之间的互动,人际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网络流行语,反过来,网络流行语也丰盈了
人际传播内容。
特别是源自日常生活的这类网络流行语,尤为鲜明地体现了使用者的主观感情和个
人语言风格,就情感态度方面来看,这类流行语往往具有调侃、恶搞、自嘲、讽刺等意
味,就语言风格而言,其生动、幽默、风趣,具有戏谑性。值得指出的是,戏谑性是一
种新语料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关键条件之一,具有戏谑性的流行语在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上
往往诙谐、有趣,以一种颠覆传统的方式来解构常规,具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戏
谑性是草根阶层表达其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网民正是通过戏谑化的口吻来传递
表达自身情感及社会认知。正如北京某知名高校F教授(17号访谈对象,女,59岁)所
述,“网络流行语就是后现代主义的产物,为什么现在段子手是最受欢迎的?撒贝宁、
朱广全受欢迎,因为它还是代表传统精英媒体,精英向草根低头,朱广全这种更贴近大
众的、搞笑的、娱乐化的,它就是后现代的一个特征,娱乐化、碎片化……‘吃瓜’多
形象啊,它的位置是由阶层决定的,这种很草根的表达中可以看出社会心理。像‘女汉
子’就是女性意识的表达,一种男女平权的体现。”
戏谑性是语汇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一个关键特质,这一点从网络流行语年度“榜单”
诞生之日起就有迹可循。如2004年的“做人要厚道”“出来混早晚要还的”都是用诙谐、
调侃的语言表达“三观”,2006年的“不仅侮辱我的人格,还侮辱我的智商”以一种戏
谑、自嘲的口吻,起到了相声“抖包袱”的效果,出人意料却又妙趣横生。诸如此类的
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观察到的一个趋势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带有戏谑色彩的网络流行
语数量越来越多、戏谑色彩也越来越明显,如2018年的“杠精”“确认过眼神”“土味
情话”,2019年的“柠檬精”“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太难/南了”“好嗨
哟(感觉人生达到了巅峰)”,用“大猪蹄子”代指不靠谱的花心男,段子手或神评论
会被戏称为“陈独秀同学,请你坐下”;还有“我是梅西,慌得一比”的押韵“梗”,
以及最新的2021年“小丑竟是我自己、夺笋哪、爷青回、绝绝子、yyds”等,戏谑无时
不在、无处不在,在满足网民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其情绪宣泄的快感,使人在精
神上得以短暂“放飞”、逃离现实。
8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此外,戏谑性的网络流行语在使用时,还经常搭配各种恶搞的动图或者表情包,用
体裁互文,实现话语模态的多元化和话语意义的明朗化。由此可见,越是戏谑性明显的
网络语言,就越具备生命力和延展性,越有实现更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可能性。
四、传播场域:话语双向渗透日益广泛
互联网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力量,赋予了每一位接入的话语主体以发声的权力。
互联网时代,语言受地域、城乡等物理因素的限制小之又小,成为一个“以个人为基本
单位的传播能量被激活”的新时代。[ 156]互联网在整个社会层面实现了“夷平”式的共
享。
每一个网民作为话语主体,获得了话语表达权的民主化,话语权走向泛众化。也正
因此,草根阶层得以在互联网平台“无障碍”发声,借由网络流行语在网络场域中抢占
话语先机。
网络流行语在互联网传播场域中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可以由线上传至线下,由“非
主流”的草根话语逐渐渗透影响至主流话语体系。时常可以看到的是,主流媒体主动放
低姿态,不再走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路线,而是转为接地气的亲民风格,将网络流行语
融入其话语体系,从而收到官方场域与民间网络传播场域交互融合的传播效果。例如,
《人民日报》就曾在报道中多次使用“坑爹”“给力”“浮云”“元芳,你怎么
看?”“习大大”“躺着也会中枪”等网络流行语。《人民日报》作为主流的官方党报
媒体,其传播语境具有严肃性,在传播内容上具有权威性,但是近年来报道中也频频使
用网络流行语,以示其亲和力,使传播内容让大众产生语言上的共鸣,也间接表达其永
远和群众站在同一话语体系上的立场,因此,人民日报对草根话语的主动使用与吸纳这
一行为的本质,是对流行语所代表的话语体系,及这一体系中内隐的权力之争夺,目的
是在话语体系中维持高地的权威位置。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渗透力不单是“自下而上”、从民间传向官方渗透,也存在从官
方传向民间的“自上而下”型宣传扩散。如“不忘初心”“中国梦”“14 亿护旗手”
等网络流行语,都是由官方进行“议程设置”而后传播向民间舆论场域的。而这些网络
流行语的流行扩散和高位热度指数,既显示了网民正确的“三观”,亦是民众对官方话
语体系的认同建构与强化。总而言之,网络流行语在官方和民间的舆论场域中充当了连
[156]
喻国明,张超,李珊,包路冶,张诗诺.“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重构——关于“互联网是一种高
维媒介”观点的延伸探讨[J].现代传播,2015(5):1-4.
9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本”动态爬梳:网络流行语的阶段性流变
接桥梁的作用,为双方搭建起理解和认同的渠道。
本章通过历时性、全景式视角考察了网络流行语诞生的社会环境,解答了某些文本
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因素,观照了网络流行语表征建构的社会背景,至此
方可视为完成了费尔克拉夫批评话语分析的“文本”分析维度,这就为进入下一章“话
语实践”向度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文本基础。
9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第三章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基于庞大的网民数量与话语主体的多元化特征,一年一度的网络流行语盘点与评
选,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现象级事件。正如波兰尼所揭示的“市场嵌入性”一样,网
络流行语的话语实践也是根植于社会现实,嵌入网络空间之中的。[157]本章旨在分析网
络流行语的话语实践,解决网络流行语通过怎样的话语生产过程发挥其传播功能的问
题。
费尔克拉夫在其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中,将话语实践作为第二向度进行了诠释。他指
出,话语实践是基于文本,涵括了文本的生产、分配、消费全过程。换言之,批评话语
分析在“话语实践”这一向度,侧重考察的是话语产生、传播、建构意义的全流程。需
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话语生产是广义的话语生产,不局限于网络流行语某一个体的生产
环节,还包括网络流行语产生后的传播、二次诠释、话语争夺、话语协商、意义建构及
规训全过程,本章节的顺序也是按照话语生产的相应环节安排的。
第一节 无处不在的“互文性”
正如访谈对象北京某知名高校 F 教授指出,“网络流行语流行开来的一个很重要的
原因,就是这种互文性特别强,你像好多‘梗’,都是在互文。为什么大家用的时候,
有那种心灵相通的愉悦感,甚至是一种归属感,是引发共鸣的那种愉快,真的别的代替
不了的。这就是一种互文性的魅力。”由此,互文性作为网络流行语扩散流行的动力之
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不难发现,互文性视野在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周期中几乎无
处不在。
一、互文性源起与概述
互文性是诞生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的一种文本理论。这一术语可以追溯到巴赫
金(Bakhtin)对话理论提出的“众声喧哗”。巴赫金关于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对话性——被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翻译成了互文性。[158] 尽管这
[157]
蒋秀玲.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与扩散机制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88.
[158]
罗婷.论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论[J].国外文学,2001,4:9.
9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一术语不是巴赫金首次提出的,但“跨语言学”的分析,即实质上的文本互文性的分析,
一直是巴赫金整个学术生涯中关注重视的主题之一。巴赫金指出,所有的词语表达都由
言谈者的变化所区分,都回溯性地指向从前的言谈者的语词表达,并预期性地指向后来
者的言谈者的预料之中的语词表达。他指出,“每一个词语表达都是言语传播链条中的
一个环节”,“我们的谈话……充满了其他人的语词 ”,“他人的程度不同,我们自
己的程度就不同,意识和分离的程度也不同。其他人的语词带有他们自己的表达,他们
自己的评价,我们对之会同化,重新加工和重新解读”(巴赫金,1986)。[ 159]由此可
见巴赫金已然意识到并清楚阐述了“词语表达”(也即话语分析中的文本)内在是由其
他文本的要素所构建的。
1967 年,法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心理学家、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Critique》杂
志发表了题为《Le Mot, le Dialogue et le Roman》(词语、对话与小说)论文,首次提
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并将之诠释为“将历时/社会插入到文本之中,以及将文本
插入到历史当中”(1986:39)[160]。也即文本吸收采用了过去的文本,通过文本回应、
文本强调、或重新改造加工,建构起新的文本,致力于创造新的历史。克里斯蒂娃还区
分了互文性的两个向度:“水平的”和“垂直的”向度。其中,水平互文就是“对话类
的”,例如谈话中的话题是如何回应前文,并预测后来的谈话主题,从而实现混合文本
的转换。而垂直互文则是观照文本如何在不同的时代形成穿越时空的呼应与碰撞。
“互文性”概念被创造后,话语分析理论家们开始将目光聚焦互文性。费尔克拉夫
非常看重互文性,他认为互文性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核心概念,并给出了清晰的诠释:
互文性是文本所具有的属性,即一些文本充满着其他一些文本的片段,它们可以被明确
地区分或融合,而文本也可以对它们加以吸收,与之发生矛盾,讥讽性地回应它们等等。
[161]
这与他对于话语与社会变迁的重视程度也是一致的、吻合的。费尔克拉夫(1992)
继承并发展了法国话语分析理论家关于互文性的划分基础,首次提出了“篇际互文性”
(interdiscursivity)这一概念,用以强调体裁、话语和风格等话语秩序成分。[162]他将互
文性分为两类,“明确的互文性”就是其他语篇明显地存在于所分析的文本之中,比如
[159]
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93-94.
[160]
同上.
[161]
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8.
[162]
武建国.篇际互文性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2(总第 263 期):17-22.
93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戏仿、反讽、复制、拼贴等显而易见的话语形式;“篇际互文性”指的是一个语篇是如
何由其他不同的话语规范(如体裁、风格、语域等)组合而成的(1992:104)[163]。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费尔克拉夫盛赞了互文性和霸权理论的结合,将其称之为“特
别富有成效的结合”,在他看来,互文性概念指向文本的生产能力,关注文本是如何改
变原有文本并重建新的文本或话语,以便创造新的习俗、观念等产物。文本的生产过程
受制于社会现实和社会意识,但是互文性本身并不能说明这些限制因素,因而就需要与
某种社会理论相结合,特别是能够解释权力关系如何构成社会实践的理论(2003,94)。
二者的结合,让话语参与者与分析者更能清楚地认识到,文本生产和互文是话语争夺、
霸权斗争的过程和结果,同样它们也影响了霸权斗争,形成双向互相制约的关系。[164]
二、互文性视野在话语实践中的体现
互文性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不得不将给予更多篇幅表示关注与重视。事实上,在本
研究关于语言学向内分析的章节,诸如(语音)谐音、(语义)双关、隐喻、引用、比
拟等本身就是互文性在网络流行语身上的体现。此处互文性的正式出场,是为了突出互
文性作为连接文本和社会历史的纽带作用。正如克里斯蒂娃所说“不存在脱离语境的词”
[165]
,文本对于前文本的回溯、后文本的指向,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也无法脱离其社
会历史性。因而在之前章节已关注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向内“微观”分析基础上,接下
来的分析将关注具体语境中,互文性视野是如何体现在话语实践的各个环节,并将话语
置于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中讨论话语的“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分析。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取得让参与者心领神会、会心一笑的效果,其背后的默契逻
辑,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就是“你懂的”,也即互文性。
费尔克拉夫指出,互文性的视野体现在话语生产、分配、消费各方面。从网络流行
语的话语实践各环节来看,互文性贯穿其全过程之中。在话语生产的起点,关于自身主
体性的投射的话语创造,互文性的视野体现在与社会现实的互文,和以往文本的互文投
射。在网络流行语生产后的话语解码和编码过程中,互文性的视野帮助话语参与者认识
到,不仅是文本构建解释,而且由受众“富有变化地带入解释过程的其他文本也构建解
[163]
转引自武建国.微博语篇中的互文性——基于《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的研究[J].外语教学,2015,11(第 36 卷第 6
期):1-4,43.
[164]
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94-95.
[165]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黄蓓译.互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突破[J].当代修辞学,2013,5(总第 179 期):1-11.
9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释”(费尔克拉夫,2013:79),也即二次诠释。在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扩散过程中,互
文性更是举足轻重,可以说每一次的群体卷入和群体扩散,都是网民个体创造文本与前
文本的回应、后文本的预显,既可能有显性互文,也可能有篇际互文性及二者融合,出
现不同话语模态、不同风格之间的杂糅。在网络流行语的规训阶段,互文性与霸权理论
的结合,可以让话语参与者更清晰看到话语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互文性的具
体体现及分析在话语实践的各环节中将视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这里不一而足。
第二节 话语生产起点:主体表征与投射
网络流行语生产是网络空间“去中心化”的解构特征与话语主体强烈的自我表达意
识碰撞结合的产物。作为话语生产的起点,本研究认为考察网络流行语基于何种社会条
件产生,可以从两大维度来理解——外源性环境条件和网民个体的内源性动力(争夺话
语权)。
一、话语生产的外源性条件
奥斯特勒说:“要寻找出一种语言盛行的原因,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许多”。[ 166]
如果把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看作是自变量,那么与话语实践的可能性社会关联,诸如政治、
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因素都是它的潜在因变量。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它的产生受多重因素影响,这些限制或背景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
素和个人因素。换言之,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的大环境下生成的一种民间文化,它在发
展过程中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推动,需要网民的不间断参与,需要草根文化群体之间的不
断解构,这种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促成了网络流行语话语的生成,并使之成为独树一帜
的民间话语力量,成为了草根阶层的发声器、社会舆论的晴雨表、时代发展的象征符。
(一)网络技术的赋能
与印刷时代、广播时代和电视时代等的传播技术相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更加的便
捷和多元,集传统媒介技术的优点于大成,是一种典型的“去中心化”空间和平台。麦
克卢汉认为“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而是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
[167]
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 尽管强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带有偏激色彩,但是弱技
[166]
王仕勇.社会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背景和意义[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4(08):1-9.
[167]
王仕勇.网络流行语研究:社会与媒介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2.
95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术决定论的观点正在不断地被现实社会所佐证。互联网技术来源于社会科技的发展,而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在时刻的影响和反作用于现实社会,网络流行语正是在这种技
术的升级换代中应运而生、脱颖而出,成为技术影响社会的生动注脚。
技术赋权使得互联网的应用日渐生活化、便捷化。同时,互联网在虚拟社区中具有
很强的互动性,网民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和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由于网络空间中
的隐密性强,网民可以暂时丢掉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顾虑,畅所欲言,而网络流行语
就是作为网民在互联网这种特殊的虚拟社区中所使用的语言。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
网络流行语在虚拟社区中的传播和发展也被不断的壮大起来。互联网技术在无形中增进
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信息的传播可以更加的迅速和准确,加快了网民之间的沟通和
交流效率,而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也会在这种便捷迅速的大背景下更高效。
网络技术赋予网络时代下的人们更多的特权,使原本属于精英阶层的话语权下放,
同时让社会参与的门槛越来越低,以至于人人都可以做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
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也是在这种“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下,网络流行
语迅速崛起,为大众话语体系“代言”,也即生产的话语实践。
(二)社会图景的嬗变
正如美国学者 George Kingsley Zipf 所述,“如果所有其他情况均等,人类行为将
会遵循一条最省力的路径”。[168]网络流行语的应用也适用这一“省力原则”。特别是
早期的网络流行语,大量的谐音、缩略形式,尽显语言传播的经济性,也就是满足语言
使用行为的“省力原则”,为了更方便网络社区内的畅快交流。在其后网络流行语的发
展衍变中,省力原则虽非唯一主要原则,但作为能够充分表达其语义的语言符号,形象
易懂、方便沟通仍是为青年群体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一点在访谈中也多
次被访谈对象提及,例如 18 号访谈对象 PX(34 岁,央视新闻编导)在访谈时这样说:
“语言最大的功能不就是方便……一个‘梗’可以解决好多事”。5 号访谈对象 XHF(25
岁,公务员)说“这些词很精简,能够描述出我当下的一些比较强烈的感受。”
由于语言与社会的“共变性”,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方便交流的工具,更是社会转
型和文化生活交互的产物。特别是社会转型中不可避免的冲突与包容、开放性与封闭性、
多样性与单一性、宽容性与狭隘性、活跃性与僵化性等力量的较量,构建了丰富的社会
[168]
蒋秀玲.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与扩散机制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21.
9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图景[169],为网络流行语的话语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永不匮乏的内容。
(三)后现代语境的孵化
后现代主义语境的包容、去中心化、多元化,衍生了多种小众亚文化,从而为网络
流行语的话语生产提供了滋养。正如许苏民指出,亚文化“是指具有与经典文化或主流
文化相区别的独特性的文化形态,总是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与经典文化或主流文化相背离
的倾向”。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亚文化是一种次属文化,其群体之间有着独特的价值
观念、文化信仰、生活习惯和存在空间。亚文化群体具有独特的价值判断和对待事物的
认知视角。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是基于亚文化群体的环境下,草根阶层与边缘群体对自己
的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不断磨合而形成的。亚文化群体分为各种各样的类型,不同亚文
化之间的文化属性却各不相同,尽管如此,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却逐渐淡化模糊了各种亚
文化群体之间的界限,各种不同的亚文化群体有种“趋同”行为,那就是不约而同地使
用网络流行语进行交流和沟通。而此处网络流行语作为不同社群间共通的话语,成为社
会心态等的“集体表征”。
二、话语生产的内源性动力
网络流行语在个体生产环节,主要有两种生成路径:由主流媒体议程设置产生的官
方话语演变成为网络流行语,占较小的比例;个体出于个人话语表达的需求满足目的,
主观、独立、自发地创造出来的或表达态度观点,或表征情绪的主体投射,占据主流。
(一)官方话语的“议程设置”
批评话语研究基本上将政府、媒体、各种社会组织视为话语机构,它们手握话语权,
不仅规定和组织着社会生活,也通过话语进行“议程设置”,生产知识、信念和价值观
等。在话语生产阶段,不难发现网络流行语并非全然由网民个体自发创造,也有政府部
门、主流媒体等官方话语“介入”的身影,诸如神六、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低碳、
光盘行动、中国梦、14 亿护旗手、逆行者、双减等。
此处以“中国梦”为例。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
展览时,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
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他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阐述了“中国梦”的
思想,指出其基本内涵和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70]这里,习近
[169]
王仕勇,网络流行语研究:社会与媒介的视角[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12.
[170]
钱毓芳,殷志平.习近平话语创新实践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10)(第 22 卷第 5 期):36-42,144.
9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平话语用具体、大众熟悉、便于理解的“梦”(互文性的前文本)作为喻体,映射到“民
族复兴、人民幸福”这一抽象的本体,也即所分析的文本,运用隐喻增强话语表达的形
象性和生动性。之后使用“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
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一连串排比,让
中国梦有了更现实、可接近、接地气的丰富内涵,把中国梦讲得更加清楚透彻。习近平
话语的隐喻性、排比性、叙事性等话语策略,一改宣贯式的政治话语固定模式,减少了
政治话语“议程设置”的生硬与“介入感”,构建了政治话语主体之间的对话性,增强
了不同话语主体的情感认同。
钱毓芳教授等学者对新浪微博上“中国梦”有关内容进行话语分析发现,“中国”
“我们”“人民”“梦想”“国家”“青年”“个人”是高频词汇,从表面上反映出参
与人群偏向年轻化、个人化,也从深层次反映出网民在认知“中国梦”过程中,更多是
将其与自身社会化成长奋斗联系到了一起,加重其中的代入感,形成了“国家—社会—
个人”这样一个完整的三维主体链,体现了网民主动参与对宏大层面的意义符号的表达
与建构,用民间话语积极回应官方话语。“中国梦”真正意义上的大面积传播是一种自
上而下的形式,从国家上层建筑,经由主流媒体,传播至受众;再经由受众识知、内化,
才有了社交媒体上的大规模话题。[171]
(二)普罗大众的“主体投射”
诚如曼纽尔·卡斯特指出,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方位的新型社会形态和社会模式,将
建构新的社会时空。网络时代唤醒了人们的“自我意识”,人们更多地在自主、自立基
础上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创造、自我诉说,不再被动地接受社会阶层或社会位置,这是
一种典型的“主动的建构性认同”。[ 172]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是网民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建构的话语体系,代表着草根阶层的利益和话语权。具体来看,网
络流行语的主体投射主要分两类——一是生产主体对于社会现实的态度观点、价值取向
的投射;二是生产主体个人的情绪表达、心态表征等。
第一类,主体对于社会现实的观点态度投射,往往是来自于媒介信息的选择性接触,
并隐晦地藏在网络流行语中。正如霍尔指出的,受众对于媒介讯息的解读不只是单一形
[171]
钱毓芳,黄晓琴,李茂.新浪微博中的“中国梦”话语分析及启示[J].对外传播,2015,01:59-61.
[172]
蒋秀玲.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与扩散机制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68-71.
98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态,而是可能具有同向解读、妥协式解读、反向解读[173]。 当面对社会冲突矛盾特别是
社会不公时,因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民为了维护自身潜在或显在权益,可以较为
肆意地在虚拟网络世界里表达愤怒、不满等负面情绪,故网络流行语可被视作网民针对
现实社会在虚拟空间中的真实建构。比如“躲猫猫”“欺实马/70 码”“俯卧撑”“不
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生产,都是由网民个体根据社会公共事件的媒体报道,提
取关键词,基于个体的主观或直接社会经验,以直接引用、间接引用、拼贴或讥讽的“显
性互文”具体方式,对官方话语进行“对抗式解读”,在网络流行语的话语生产过程中,
间接表达了主体或质疑、或批判、或讽刺等态度观点,以及对于个别公权力持有者的漠
视群众智慧、试图践踏法律权威尊严的恶劣行径的话语抗争,创造了新的杂合语篇。
以“躲猫猫”的两个具体语境为例:
(1)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是中国武林三大顶尖绝学。
(2)珍爱生命,远离躲猫猫。
在例(1)中,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这三个词语都是明确的互文,回溯前文
本:一个是体育锻炼项目,一个是再普通不过的零散购买酱油行为,一个是充满童趣的
游戏项目。然而作为话语生产环节,它们却带着新语义建构了新文本,新文本是对当地
政府或警方的官方通报及媒体采访的间接引用。警方通报中,瓮安少女李树芬自杀死亡,
同行的男青年当时在桥上做“俯卧撑”;当一位市民被记者问及如何看待艳照门事件,
该男性市民回复“关我 X 事,我出来打酱油的”;警方通报中,因盗伐林木入狱的玉溪
青年李乔明,入狱后在与狱友玩“躲猫猫”时不慎撞墙死亡。做“俯卧撑”的不良男青
年与少女之死无关、“躲猫猫”能致人死亡,因不符合常识常理,新闻报道一上网就引
起了广泛质疑,间接引用体现了话语主体的质疑、讥讽与抗争。例(1)中,除了三个
词的间接引用这一明确的互文,还糅合了篇际互文性,武林绝学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
称霸武林、独步天下的绝学,是人皆向往、竞相追逐的香饽饽,在新文本中,却是可能
致命、危险的、人人避之不及的东西,呈现一种反讽。在话语体裁、风格上,这一文本
的篇际互文性体现在小说等文学语言与日常口头话语的糅合,以及正式与通俗两种风格
的交融,达到话语讥讽目的。例(2)中,与“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公益广告互文,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拼贴和戏仿,将“毒品”替换为“躲猫猫”,通过互文性建立起了文
[173]
同向解读,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妥协式解读就是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对媒介信息有所接受、有所
排斥地解读。而反向解读,就是与媒体解读相背离的诠释。
9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本“躲猫猫”与可能引发的与“珍爱生命”背道而驰的后果之间的关联,达到相应话语
效果。
再如“内卷”是生产者在其原有本义上的改造,进行语义泛化产生语义增殖,用以
表达生产者对于“剧场效应”[174]在各个领域的泛滥带来普遍焦虑、非理性竞争的负面
评判。
第二类,表征社会心态或个体情绪的网络流行语,其产生时,往往是直抒胸臆型。
网络流行语作为承载主体情绪的载体,具有了情绪表达、心理投射的功能。如“我太南
/难了”是抖音某用户为了表达很艰难、压力很大的心理感受,以麻将“南”风谐音的
幽默方式,发出的呐喊;“真香”是生产主体表达一种强烈的前后反差和打脸的意思;
“凉凉”表达了生产者的失望、绝望情绪;“好嗨哟”配合音乐,表达了生产者当下很
开心、兴致很高的状态;“柠檬精”表达生产者酸溜溜的心理感受,更是将对他人的羡
慕或嫉妒之情溢于言表。
总体来看,网络流行语表征的主体情绪或心态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表达主体郁闷、难过、无奈等情绪,如郁闷(2003)、伤不起、悲催(2011)、
躺着也中枪(2012)、我也是醉了(2014)、蓝瘦香菇(2016)、扎心了老铁(2017)、
凉凉(2018)、emo(2021)。
二是表征与压力相关的心态。鸭梨(2010)、人艰不拆(2013)、葛优瘫(2016)、
内卷、我太南/难了(2019)、躺平(2020)。
三是表达赞叹、羡慕、佩服等情绪,羡慕嫉妒恨(2010)、赞(2012)、羡慕嫉妒
恨(2010)、柠檬精(2019)、奥利给(2020)、绝绝子、yyds(2021)。
四是表征主体震惊、惊讶、气愤等情绪,我伙呆(2013)、我去年买了个表(2013)、
还有这种操作(2017)、夺笋哪(2021)。
五是表征主体兴致较好、向往美好的心境,喜大普奔(2013)、世界那么大,我想
去看看(2015)、好嗨哟(2019)、小确幸(2020)、针不戳(2021)。
可以看出,有些情绪或个体心态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如表达难过、低落情绪
的网络流行语,伤不起—悲催—蓝瘦香菇—凉凉—emo;鸭梨—亚历山大—葛优瘫—我
太南/难了—躺平,表征主体承压心态;赞—奥利给—绝绝子,可以视为赞叹的递进等。
[174]
剧场效应的一个常见例子就是,本来大家都坐着看电影,突然有个人站起来看,挡住了周围人的视线,周围的人为了
能看见荧幕,被迫也站起来观看,这样导致最后所有人都站着看电影,以此来形容这种内耗是无意义的。
10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总而言之,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的,所以无论是表征社会心态,抑或是自身情
绪表达,亦不论是隐微或是外露,均通过语义、形式、体裁、风格等具体形式的互文,
连接了前文本,蕴含、映射或表征了网民的主体观点、态度、情绪,完成了生产主体个
体的主观投射过程,并预示着后文本。
第三节 解码与编码:话语的“二次诠释”
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作为话语实践的起点,之后分配、消费过程,也即对应传播学中
的选择性接受、传播、流行扩散。事实上,作为话语主体的网民在传播的过程中的传受
主体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信息传受的状态,可以随时由传播者变成受众,
传受双方的身份是处于一种动态的交互状态,很难区分,但是在此部分我们依然可以从
传播者、受众的选择偏好及使用心理动机,来探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以逐步了解
其话语实践的全貌。
这一阶段可以视为杂合语篇的生成阶段。由于互联网带来的“技术民主”,后现代
主义在社会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不受时空限制地实现“夷平式”蔓延与生长,各个领域
各个层面之间的界线变得日益模糊,各种语言实践之间的边界亦然:“同质性”和“异
质性”话语共存,两者之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张力,也为话语生产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
间。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一个语篇在不同的话语主体看来,或会得到不同的解读,这就
形成了话语“杂合”,换言之,话语“杂合”成为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在网络流行语身上
打下的深刻烙印。在这一背景之下,后现代社会的碎片化使得要维持意义寓居于语篇之
内的传统观点就变得异常困难。[175]
一、借由语义泛化实现“二次诠释”
网络流行语作为话语实践载体,在接受和传播中均具有选择性的特质。也就是说,
网民对于话语的选择不再像过往精英话语集权时期的被动接受与使用,如“子弹论”所
述被“子弹”击中应声倒地;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接受并传播。正如拉扎斯
菲尔德发现的“选择性接触假说”那样,受众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
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176]类似的,
[175]
辛斌,丁建新,钱毓芳.批评话语分析新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88.
[17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7.
10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网络流行语作为话语,是被弱化还是强化,是被继续传播还是无视,取决于对于受众的
主体投射的契合程度。契合度越高,网络流行语越贴近受众自身的观点、态度、情绪、
心理,就越容易被接受并传播使用。而且,受众接受再传播也不仅仅是传声筒式的传播,
而是融合了自身的认知经验及主体投射后,解读再传播,也即通过“二次诠释”实现“主
动性建构”,使话语实现从生产者个体到群体接触的传播。
从生产者的个体投射到受众群体的“解码”再“编码”,这个过程中借助了语义泛
化,实现“二次诠释”或选择性解读。语义泛化是指话语在原有语义的基础上,不断衍
生并扩充新的语义,以此扩大话语的指代对象类别,拓展话语使用的语境和范围。[ 177]
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变迁现象在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进程中很常见,一些词语在网络中通过
网友的恶搞或者因为某种其他原因重新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变成了网络流行语。
当一些词语因为语义变迁演化为网络流行语时,它的原有逻辑语义产生变异,被使
用者赋予新的流行语义。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变迁现象再现了网络流行语和社会发展的共
变原则,社会的变化造就了语言的改变,体现出语言文化强大的发展性和与时俱进的生
命力,它可以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共生共变,这也正是语言本身语义的延展性和大
众智慧的结合,它完美地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浪潮,延伸了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如“skr”刚刚被网络名人吴亦凡带火的时候仅仅表达,称赞、认可、同意的含义。
但是随着吴亦凡本人与虎扑之间的闹剧事件,“skr”一词的语义也慢慢变迁为恶搞、
吐槽的含义,此后伴随着吴亦凡因涉嫌犯罪被捕,“skr”很快淡出大众视野。这也是
一种网络流行语本身的语义变迁现象。
在成为网络流行语之后,其表达含义也不是永远不变的,有可能因为其他热点社会
事件而又重新演变,这种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变迁现象是随意的,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和可
预测性,如锦鲤、神兽、精神小伙、大猪蹄子等网络流行语都属于语义迁移类的网络流
行语,这些词语在成为网络流行语之后,都被网民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意义,也即流行语
义。精神小伙,原本是指充满活力、很有精神的小伙子。在网络上“土味文化”兴起后,
一些发型着装打扮很“社会”的土味小伙,开始自称“精神小伙”。再如“神兽”,原
本指的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存在的神奇异兽,演变成代指因新冠疫情影响下居家学习的孩
子们。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为流行义的多次变迁与诠释创造了可能。换言之,
[177]
刘璐.网络流行语的表征心态研究(2004-2018)[D].上海交通大学,2019.
10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由于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任意可变性,使得网络流行语的原有逻辑义转变为流行义
后,也并非一成不变,其流行义也需要结合语境进行理解和“翻译”,流行义还可能演
变出新的流行义,“二次诠释”就变成了“N 次诠释”。例如 2021 年网络流行语 emo
从原有的“emotion”演变而来,流行义为郁闷、情绪低落,常见用法“我 emo 了”。
然而在 2022 年初,张艺谋导演的冬奥会开幕式被盛赞“太懂中国人的浪漫了”,“精
准击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随后“谢谢 emo”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短短半天就
突破 1 亿人次,“emo”的流行义就变成了“艺谋”。可见,在不同的语境下,网络流
行语的流行义也有可能再次、多次变迁,这也正是语言的生命力顽强且坚韧,语义可能
被不同的使用者赋予新的生命,随着社会的改变随时焕发时代生机的生动注脚。
二、多元话语模态实现“沉浸传播”
“沉浸传播”这一术语是由李沁教授首次提出并诠释为“以人为中心、以连接了所
有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而实现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它所
[ 178]
实现的理想传播效果是让人看不到、摸不到、觉不到的超越时空的泛在体验。” 学
者杨柳指出,沉浸式传播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等手段构建不同的场景,为受众带来强大
的情感代入和关系代入,令他们收获有别于现实生活场景的独特体验感。[179]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使用呈现多元化态势,不仅体现在话语主体的多元,话语内容或
话语风格的多样,也表现在话语模态的选择上,内部互文性[ 180]现象越发明显。除了文
字之外,数字、符号、动图、表情包等多样化话语模态,作为情感的延伸,对文字所要
表达网络流行语的内涵进行生动灵活的补充,让文字变得立体形象,能够更快调动网民
情绪,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让话语交际的情感和内容更加丰富传神,情感表达更加淋
漓尽致。如“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我太南/难了”等网络流行语都是以文字的
形式火爆之后被网民们制作成各种生动活泼的网络表情包,以表示调侃、吐槽、无奈的
意味。
再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个梗的最早来源应是知名美剧《老友记》中的一段
对话,“什么船不会沉?Friend-ship/友谊之船”。但这个句段真正成为网络流行语则是
喃东尼的一组原创小企鹅漫画(图 3.1)引燃的,这组漫画描绘了友谊之船既可以患难
[178]
李沁.沉浸传播: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20.
[179]
中国作家网.沉浸式传播让传统文化对接当下不断“上
新”[EB/OL].(2019-01-20)[2019-01-20].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120/c407521-30578525.html.
[180]
构成语篇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互文关系。
103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与共、经久不衰,也可能因为例如一方变瘦、一方吃独食、一方脱团等鸡毛蒜皮的小事,
说翻就翻。漫画中可爱萌趣的小企鹅配上
贴合实际的文案,一下子戳中了大众情绪
共鸣点,点燃了这句“友谊的小船说翻就
翻”。在该例子当中,文字和图片形成“说
明”和“锚定”关系,文字用来锚定图片
语义可能具有的模糊性,而图片作为文字
的寄生性信息,用具象补充说明了文字的
意义,形成一种内部互文关系。
直观上,文字搭配图片或表情包的话语
模态比单一文字更能增强感染力,具有强
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这种强强联合的表达
方式更受大众追捧,在互联网中的使用频
度也更高。表情包配文字是视觉符号与文
字符号的交汇,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图文
互动的形式在形式上更灵活,在内容上情
图 3.1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漫画图
感的诠释性更丰富,在使用上更加简单和
直观,能够给大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类似“沉浸式传播”,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
冲击和情境带入感,从而更好地实现话语预期效果。
第四节 流行扩散:群体认同与话语主体助推
在话语生产的上一个环节,从个体到群体实现了话语的接触和传播,然网络流行语
的群体传播或者真正“流行”起来,还需要基于群体认同这一主观性动因。群体认同的
形成带动了兼具受众和传播者身份的网民的集体卷入、群体参与传播。与此同时,不同
的话语主体怀揣不同利益出发点,助推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扩散。
一、群体认同带动群体卷入与集体诠释
“认同”一词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并称之为“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
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王希恩先生指出,“认同”一词在辗转使用过程中,譬
10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如“国家认同”“阶级认同”“文化认同”“社区认同”等,原义发生了稍稍偏离,因
而许多学者开始尝试对“认同”作新的解说,但基本倾向仍是将这种在原义基础上衍生
增殖出的新涵义,解释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某种群体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181]
作为话语主体的网民彼此之间具有一定共通的价值观念和认知体系,是网络流行语
传播使用的话语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正因此,网络流行语可以被视为不同网络
群体之间文化的分界标。隶属于不同网络社群的人们,因其认知和接受水平存在分歧,
从而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内容使用不尽相同。一个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往往都是先从
一个网络社区中诞生的,然后通过这个社区和其他网络社区之间的彼此联系和交流而传
播开来的,最后在整个互联网群体中快速蔓延,这就是网民的集体行为,所谓“集体行
为”,波普诺定义为“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
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所以一个广为流传的网络流行语一定是能够击中大众
共同“痛点”,并引起强烈的群体认同,经过众多网民参与,实现群体卷入话语生产,
以“病毒性传播”的模式产生的集体行为。
网络流行语在内容上短小精悍,轻松活泼。受众出于一定的社会心态去使用网络流
行语,以实现“使用与满足”效果,满足自身或者群体的某种需求。网民之间相互使用
网络流行语的过程就是建构群体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增强群体之间的归属感
和群体认同感。可以说,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和存在都是大众集体认同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网民在网络上集体共享的文化产物,网民之间可以自然又随意的使用已经经过集体认
同的语言,不需要多加解释和刻意凸显,网络流行语逐渐发展成一种公共记忆,在网民
之间可以默契使用并相互认可,反过来也使彼此之间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例如,当前存在一些牵涉公共利益的社会性问题,普罗大众大多面临教育、就业、
医疗、住房等民生难题,会产生一种普遍的群体焦虑。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似乎给网民一
种缓解焦虑的出口,网民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相互倾诉和畅谈,以此来缓解现实生活中
的焦躁情绪,并且很多网络流行语就是在这种社会问题的显现下创造并流行起来的,以
此来折射社会心态和缓解网民压力。如 2019 年流行的网络流行语“社畜”,表面看是
一种自我调侃和消遣,实际上正是因为“社畜”表征了社会心态,反映了大多数青年人
的心声,才得以在不同群体之间引发广泛认同。类似的网络流行语还有“996”,辛勤
而辛苦的上班族自我嘲讽“上班 996,生病 ICU”。对于加班文化盛行之下,被迫卷
[181]
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06):17-21+92.
105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入 996 加班大军的“社畜”而言,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深刻建构了这种反感却又无力改变
的无奈现实,通过话语实践,寻得了情感上的共鸣与群体认同,表达并释放了焦虑的社
会心态。
二、多重话语主体助推传播扩散与流行
借助后现代主义的狂欢精神,网络流行语突破了刻板、讲话和静止的教条和等级,
其强大的衍生性和传染性,迎合了网民群体主体性的释放和狂欢化的表达需求,表现出
强大的传播能力和社会动员潜力,成为其获得网民的群体认同,从而带动群体卷入、传
播,引发扩散流行的根本性原因,同时也成为以网民为代表的大众话语进行话语博弈的
武器与工具。[182]
与此同时,还需要关注其他重要因素,即在扩散中,除了网民群体,还有传统主流
媒体主动靠拢、意见领袖“推波助澜”,甚至商业资本推动等多重话语主体争夺话语权,
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网络流行语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流行与传播。
首先,主流媒体为继续占有话语主导权而主动靠拢贴合。网络流行语作为草根阶层
的话语,却不仅为草根发声,也有可能被传统主流媒体使用。官方话语向草根话语主动
靠拢,一方面是为了贴近受众,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更深层次,旨在消解
话语对立,建构共通的话语体系。这在客观上带动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流行。譬如2019
年央视新闻推出一档新栏目《主播说联播》,以新闻联播的传播话语内容为背景,以往
严肃的主播们主动融入运用大量新鲜生动、活泼有趣的网络流行语,一改新闻联播枯燥
乏味的刻板印象,平添了几分亲和力,故而在节目开播不久就在收获了大量的网友粉丝
群体。在这档栏目中,央视主播们纷纷使用了“阿中哥”“怼”“拉黑”“14亿护旗
手”“老铁”“美颜滤镜”“我太难了”“你get到了吗”“奥利给”等鲜活生动的网
络流行语,以受众为中心的建立起一致性的话语形态,使整个传播的话语体系更加贴合
年轻人,贴合网民审美,满足网民的日常交流习惯而建立起情感桥梁,而使其传播的内
容更受大众欢迎。严肃端庄的专业新闻主播,使用金句频频的网络流行语,这种强烈的
反差给受众带来了强大的趣味性和好感度,也因其使用网民熟悉的话语体系来传播主流
价值理念和观点意见,更易获得大众接纳、理解和认同,这也是官方话语的建构策略之
一。
其次,意见领袖借助话语影响力,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传播扩散中的
[182]
隋岩,罗瑜.论网络语言对话语权的影响[J].当代传播,2019(04):30-34.
10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每一个节点的能量是不同的,活跃在传播网络中,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影响力,经常能
够为他人提供更多信息、观点、态度、建议等,能够对他人产生个人影响的人物,通常
被认为是“意见领袖”。在网络和现实社会中,名人是最典型的“意见领袖”,能够借
助“光环效应”,对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名人效应引
发的网络流行语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本身就存在的词语,经过网络名人的传播和使用
而变成了网络流行语。另一种是网络名人在头脑风暴的创造下产生的,而后被粉丝们狂
热追捧,网友效仿并广为传播。如直播带货第一人李佳琪的一句“OMG 买它”,2020 年
的“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正是有名人效应的加持,迅速生产并扩散。由网络名
人效应的带动下生成的网络流行语如表 3.1 所示。
表 3.1 名人效应相关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 相关事件或来源 相关名人
且行且珍惜 文章被爆出轨,马伊琍发布的微博文案 马伊琍、文章
官宣 公布结婚喜讯 赵丽颖、冯绍峰
锦鲤 寻找中国锦鲤 杨超越
Skr 吴亦凡在《中国新说唱》节目中的口头禅 吴亦凡
燃烧我的卡路里 杨超越在《卡路里》中唯一一句歌词 杨超越
我不要你觉得,
黄晓明在《中餐厅》里的一句口头禅 黄晓明
我要我觉得
OMG买它 李佳琦直播间的一句口头禅 李佳琦
淡黄的长裙,
《青春有你2》训练生的一句歌词 李熙凝
蓬松的头发
绝绝子 《青春有你2》和《创造营2020》节目 虞书欣等
蕾神之锤 李靓蕾发微博曝光与王力宏之间纠葛 李靓蕾、王力宏
此外,商业营销的趋利动因也为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扩散提供了资本动力。例如部分
商家为了促进销售或者打造品牌效应,往往会策划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来推广自己的
产品知名度或品牌卖点。2018 年支付宝的寻找 “中国锦鲤”事件就是经典的病毒式营
销传播,是年 9 月支付宝联名微博推出一款转发“中国锦鲤”的全民活动,抽取一名赠
送由支付宝提供的“全球免单大礼包”奖品。这一微博幸运抽奖活动快速火爆,引起
300 万微博网友的频频转发,该活动并于当年国庆期间公布获奖名单。这是支付宝发出
的迅速吸引网民的注意力经济行为。“中国锦鲤”事件也是一种商业营销的噱头炒作现
10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第五节 话语归宿:民间建构与官方规训
从话语符号的本质来看,网络流行语是不同的语言符号经过重新拼贴、组合、戏仿、
隐喻等多种修辞方式,被赋予产生新的含义,并得以在网络空间甚至延伸到现实社会的
流行传播。曼宁和库浪-斯万(Peter Manning andBetsyGullum-Swan,1994:466)对符号
学的实用性作过论述:“符号学基于语言,而语言只不过是具有不同程度的一致性、应
用性和复杂性的多种符号体系中的一种。”例如按照以往惯例和常识,吸烟会意味着更
高概率的肺癌,玛丽莲·梦露代表着性感的尤物。诸如此类联系都是社会的、任意的,
所以在内容和表达之间也就存在着多种关联。任何符号本身并没有内在意义,意义只存
在于思维之中。所以,符号的特定含义都是对于特定的人而言的。[183]这与索绪尔所述
“语言符号是任意性的”[184]有异曲同工之妙。索绪尔指出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
指”的统一结合体,“能指”是语言的声音和形象符号,而“所指”则是符号代表的具
体概念。“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匹配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或语
境中,在不同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二者之间的指代关系可能会发生改变。如由“旧词
新意”转变而来的网络流行语,再抑或网络流行语的语义泛化和增殖,都是“能指”和
“所指”关联的动态调整。而随着网络流行语“能指”“所指”关系的逐步稳定,也即
规制得以确立,话语实践至此完成。在规制确立过程中,可以通过网民代表的草根阶层
实现话语的民间建构,也可以由主流媒体代表的官方话语规训实现。
[183]
转引自[美]艾尔·巴比(Earl Babble).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9:378.
[184]
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2.
108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一、话语的民间建构
民间建构是基于网民的集体智慧与群体参与,主要是通过开放式、可编辑的词条释
义方式完成。正如百度百科声明的那样——“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
免费……”,“强调用户的参与和奉献精神,充分调动互联网用户的力量,汇聚上亿用
户的头脑智慧,积极进行交流和分享”[185]。在百度百科、360 百科、维基百科等词条收
录中,由于平台具有开放性、协作性、自由性等特质,话语建构的主体可以是任一网民,
由于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群体认同而实现扩散传播,故而虽然建构主体广泛,但是建构的
结果却是趋同的。如百度百科中“打工人”词条展示了含义、语法、词性等基础信息,
以及词语来源、流行背景、词语应用、所获荣誉、社会评价等信息,内容较为完整,此
外词条还开放有“讨论”帖子,供网友分享表达自身关于“打工人”的观点和见解。
2020 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打工人”的火爆,源于一名网友的短视频,视频中他
做出要出门打工的样子,并说:“勤劳的人已经奔上了塔吊,你却在被窝里伸了伸懒腰,
你根本没把自己生活当回事儿。早安,打工人!”
在这篇视频文案中,“打工人”与过往社会流传的“打工”形成历史垂直互文。打
工,意为做工,在多年来形成的社会观念中,打工带有背井离乡、无固定工作、收入不
稳定、未能融入所在城市的漂泊意味。而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打工人”回溯前文本的漂
泊与缺乏归属感的在外工作,在现语境中成为“勤劳的人”“把生活当回事”的积极向
上的身份与形象,这一带有些许积极色彩的自嘲宛如一碗“热鸡汤”,温暖了漂泊在外
的异乡人的心灵,引发广泛共鸣,一众网友纷纷转发、模仿并传播使用,在流行扩散的
同时,每一位话语参与者都为“打工人”注入了新的内涵,逐步让其含义沉淀、确定下
来。现如今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打工人”已脱离原有语义,扩展到了各行各业不同工作
性质的人们,蓝领、白领、金领,甚至明星都以“打工人”自居,不断创造着新的“打
工人”语录和“后文本”。
二、话语的官方规训
福柯将“规训”为“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
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 186]部分比较贴近主流话语体系的网络流行语,
会面临着被主流文化“收编转正”被“规训”的命运。伯明翰的研究范式认为,统治集
[185]
宣传语。
[186]
福柯著.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城、杨远婴译.上海:新知三联书店,2003:193.
10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团对异己话语力量的“收编”体现为官方的出场。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 Antonio)
提出的“领导权”(Hegemony)理论认为,“统治阶级惯常运用霸权手段,让被统治
阶级接受其政治、道德与文化价值,以此保持其领导地位。”[187]诸如“正能量”“给
力”“官宣”等网络流行语在一众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在国家领袖人物话语中多次出现,
话语的含义逐渐被主流媒体代表的精英话语、官方话语体系所确定,已然融入了主流话
语语境。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官方对非主流的网络文化的一种态度上认可,肯定了积极
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从话语实践的社会关联来看,深层次上是官方话语权力对网络言
语的监督和渗入,以期获得语言上的主导支配权,这也是主流媒体向网络媒体宣誓话语
主导权的象征,通过借助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来渗透主动权。这一规训的过程,也是草根
话语体系与主流精英话语体系的博弈过程。
此处以“高富帅”的官方话语“出场”,即官方规训过程为例。“高富帅”作为网
络流行语诞生之初,指的是具有身材完美、相貌出众、家底殷实的完美男性形象,带有
网民中的普通个体对“他者”的话语身份指向,关涉拜金主义、物质至上的价值观。之
后,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对其意义进行了“再阐释”,对其使用语境范围也进行
了从人到物的再拓展,对其话语进行“规训”,体现了官方话语的“出场”与话语霸权。
(1)人民日报:7 月 2 日凌晨,在一场大火中,“富二代”总经理周江疆不顾个
人安危,两次返回火场,逐个拍门唤醒睡梦中的员工。最终,10 名员工全部获救,年
仅 28 岁的周江疆却不幸遇难……周江疆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富二代”……只要坚持对
真善美的追求,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真正的高富帅:高在人品、富在心灵、帅在行为。[ 188]
(2)人民日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是标准“高富帅”。高,……经济增长 6.9%
领跑全球……;富,十八大以来每年的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帅,经济增长含金量更高,结构更合理。[189]
在上述例(1)中,人民日报通过与原有含义(前文本)的互文,把“高富帅”从
物质层面的内涵改换到了精神层面的话语引导,即“高在人品、富在心灵、帅在行为”
方为“高富帅”,这也正契合了官方话语一直以来倡导的主流价值取向“心灵美才是真
[187]
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83.
[ 188 ]
搜 狐 网 . 人 民 日 报 : 道 德 高 富 帅 , 人 人 皆 可 为 [EB/OL].(2012-7-9)[2012-7-9].http://star.news.sohu.com/20120709/
n347628275.shtml.
[189]
新浪网.人民日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是标准“高富帅”[EB/OL].(2016-1-31)[2016-02-01].http://news.sina.com.cn/o/
2016-02-01/doc-ifxnzanm3945368.shtml
11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的美”。在例(2)中,人民日报把中国经济进行拟人化的修辞处理,使得“高富帅”
不再限定于人的描述,也可拓展至物,使其适用语境得以拓宽,也体现了话语的“重新
组织”和释义。
此外,官方话语的规训还隐约体现在各类网络流行语的“榜单”之中。学者胡沈明
等指出,为了争夺社会权力,各类主体采用多种方式或争夺、或弱化、或规训网络流行
语,其中的网络流行语“年度榜单”值得关注。在网络流行语排行榜的评价过程中,榜
单早已不再单单是媒介文化的展示品,而成为话语权的“角力场”,逐渐对人们的网络
话语场景感知以及整个社会网络话语下的权力竞争产生影响。[190]在榜单的评选过程中,
根源于榜单评选单位本身代表的话语体系不同,评价标准自是不同,评选结果也定然会
有差异。而官方话语体系可以通过榜单的评价规则筛选产生也获得了对网络流行语内容
及其意义控制的权力。
三、话语权力的协商与博弈
批评分析话语理论关注话语实践不仅仅是关注实践过程,也是在考察作为话语实践
的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权力博弈与斗争。在本章各节话语实践的几个环节中虽已提及,但
此处还需再着笔墨考量话语的斗争、协商、博弈、合作等背后的力量。福柯把话语分为
政治权力话语(或官方话语)、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三类,并指出话语权力的分析不是
割裂式的,而是在不同话语类别的博弈与共生中实现的。
一方面,从大众话语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作为话语实践、社会实践,推动了话语
的“民主化”(democratization)。话语的“民主化”就是消除话语权利和语言权利、
义务和人类群体声望方面的不平等和不均衡。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催生了网络流行语如雨
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扁平化传播模式更是给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扩散创造了绝佳土壤,
使得话语从政治权力和精英“金字塔”走下神坛,走向了大众公共话语的“广场模式”,
话语权利的下放,点燃了大众话语的表达热情,使大众话语向长期占据文化霸权地位的
政治权力话语和精英话语发起挑战,并不断“介入”。网络流行语作为大众话语的代表,
赋予了以往“沉默的大多数”抒发个体情绪、表征社会心态、参与社会管理、针砭时弊
发言权利的新方式。特别是面临一些存在社会不公的热点事件中,网民会通过隐喻、互
文、拼贴、戏仿等话语方式,生产创造并传播扩散带有话语指向、舆论态度的网络流行
语,为自己或群体“发声”,实现“话语自救”,借此向主流话语体系表达抗争之意,
[190]
胡沈明,胡博涵.网络流行语排行机制与话语规训路径探究[J],新闻爱好者,2021(1):28-31.
11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达到“戴着面具关注公共事务”,“围观改变中国”的效果。
但正如费尔克拉夫所言:这并不是宣告一个语言乌托邦的开端,而是社会斗争的成
果。网络流行语发展的几个阶段即话语斗争的过程,回顾网络流行语诞生之初,遭到官
方话语和精英话语的排斥与抵制,被评判为“自说自话”,一度面临“被治理”的窘境,
网络流行语代表的大众话语主体处于传统的“被管理”地位。此后,网络流行语在社会
公共热点事件中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形成与官方话语抗争的浩荡之势,因其代表民意,
官方话语、精英话语在协商、妥协之中,对其表示出逐步接纳的态度。再之后,伴随着
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流行语势如破竹,已全面渗透至社会实践各个领
域,也获得了更为重要的话语地位,如今被以包容的态度、辩证的眼光来对待,在政治、
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接受度、更高的容忍度,正是话语社会实践走
向“民主化”的历程和标志。这一点在本文访谈对象的精英话语代表中有所体现,北京
知名高校 F 教授(17 号访谈对象)指出:“互联网就是一个最‘后现代’的草根的平
台,现代社会充斥着喧嚣与狂欢,大家都在说话,都在表达,这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之
一,我觉得这种比万马齐喑要好。互联网的出现客观上推动了全世界的这种民主化进程,
老百姓有发声渠道了,才能谈到权利。如果连说话渠道都没有,发不出来声音,还谈何
权利呢?”
另一方面,从政治权力话语或官方话语来看,官方话语在与大众话语进行博弈、协
商、渗透的过程中,建构了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权力斗争关系。在互联网诞生之前,通
过传统主流媒体来传播的官方话语,占据主流统治地位。互联网诞生之后,这一扁平化
的传播网络促进了网络话语代表的大众话语的流行扩散。但是官方话语并不会甘于话语
的削弱,而是试图在舆论场中通过话语博弈、话语形式的融合,获得主导权,从而继续
传递其主流价值观念,在话语权上继续占有优势先导位置。正如本研究在深度访谈环节
访谈的一位央视新闻《主播说联播》的编导所述:
“现在这个阶段就是官媒放低某种姿态,去贴合民间话语,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再
不贴合就成自说自话了。”
关于话语权力的博弈、对抗和较量,福柯曾深刻指出,权力并非借助于强有力地支
配那些从属于它的人的途径来否定地发挥作用,它体现他们,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它是
“生产性的”,通过“重新组织”使之适合于它的需要。[ 191]这一点需要回顾网络流行
[191]
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7-48.
11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语传播的话语实践过程。作为官方话语“喉舌”的传统主流媒体,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中,其主动示好的姿态、不着痕迹的话语内涵改造、语境拓展、乃至话语的“规训”,
都体现了官方话语对大众话语的“介入”以及与之博弈、融合、渗透的相互影响作用,
从而重新掌握话语的主动权,占据话语权力的制高点。就像 18 号访谈对象央视新闻编
导提及的那样——
“使用它(网络流行语)的初衷真的是为了接地气……拉近我和你的距离,比如说
‘老铁我更懂你’,‘我跟你比心’就这样的,让你觉得主播也是一个正常人,也是和
我一样的这样一个状态,然后总的一个原则就是“让熟悉的陌生,让陌生的熟悉”……
我们的目标就是把不看新闻联播的年轻人想办法通过一个窗口拉回来,这是最开始的目
标……总书记专门对《主播说联播》的批示,接地气、年轻化……我们大概去年 8 月份
开始改版,改了个 2.0 版本的主播说,最大的一个改观就是基本上我们让主播就不再像
主播了,就是正襟危坐的,就用学术的话题来说,就是我们用了 40 年建构的一个机器,
庞大的绝对权威的话语体系的人,把它剥离出来,然后把它放到你生活中的任何场景,
比如说 9 月 1 号开学,然后各地不都是家长特别舍不得新生入学吗?爬墙,家长上墙了,
然后我们让郭志坚上墙,我们还说了快板,说了三句半。然后我们还干了一件事,在第
一场冬雪,我们让宝晓峰在雪地里面也跟你一起‘听雪落下的声音’,我们干了很多这
样的事情。雪落下的声音,好像不是网络用语,但也是热播剧当中的对吧?我们就把它
搬运过来,然后我们还要还让李梓萌唱歌——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那首
歌,那种烧脑的 BGM(背景音乐——笔者注)我们也会往里面放,基本的目的还是要降
低语言的声调,让它年轻化,这是最核心的一个要求。”
人民日报在其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抗美援朝老兵的“凡尔赛”,太高级了》一文可
为辅证:
近日,河南商丘 89 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闫永庆边讲历史故事边“凡尔赛”。 “抗
美援朝勋章,我的。光荣在党 50 年,我的。三等功,我的。”其中,最重磅的“凡尔
赛”就是“新中国是我们保护的”。老爷爷还问,这样的他是不是很中国?
官方话语将带有中性偏负面色彩的“凡尔赛”,扭转为了带有褒扬、正面色彩的话
语,内涵上带有了“值得骄傲”的意思。与此同时在话语指涉上,“凡尔赛”也从社会
生活领域、文学领域,将触角延伸至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不着痕迹地传递了爱国主义、
光荣在党、甘于奉献的意识观念,并且获得了来自网民的大众话语的正面评价:“他们
113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实践:发挥传播功能的话语生产考察
凡尔赛应该的,致敬老英雄”,“祝福老爷子们平安健康”[ 192]。在以上网络流行语话
语使用中,也即话语实践中,我们看到官方话语仅仅是把网络流行语作为工具使用,并
未违背,而更是在传递、建构、强化其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只不过向网络流行语借势,
使其意识形态的传递和表达更加自然化、去痕迹化,以期达到福柯所指出的那样的效果,
“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权力才是可容忍的,即:它掩盖了它自己的本质部分。它的成功与
它掩盖它自身机制的能力成正比”(1981:86)。
本章在文本分析的微观层面基础上,对中观层面的“话语实践”进行解剖式阐释,
厘清了网络流行语话语生产的各个环节及其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宏观层面的“社会
实践”向度功能的实现,方成为一种现实可能。
[192]
摘自《抗美援朝老兵的“凡尔赛”,太高级了》一文的网友评论。
11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第四章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本研究对网络流行语的考察具备现实关怀,即网络流行语既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功
能,那本研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的目的就在于考察和指出,如何才能尽可能放大流行语
传播的(正)功能、减少其负功能、优化传播质量,以改良现实的务实关怀作为研究流
行语传播现象的最终落脚点。
如前所述,传播功能,一言以蔽之,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
起的作用或效能。传播功能总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在事前充分
认识传播功能,有利于更好把控传播活动的方向性、连续性和整体性。[193]这也正是研
究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的初衷和目的——为政府决策者提供舆论引导的蓝本;为主流媒
体发挥应有作用提供借鉴;为网民提高媒介素养提供建议。
总体来看,网络流行语在话语社会实践维度,主要发挥着“镜像”和“建构”两大
作用。“镜像”的反映作用较为人熟悉,且根据表现领域不同,其正负功能分析需分门
别类对待。而“建构”功能,正如费尔克拉夫在《话语与社会变迁》中指出,话语不只
是受限于社会实践,也在建构着社会实践:社会身份、社会关系及社会规范,而且这一
点不易被话语主体所察觉,本研究将其列为隐功能,将在下一章另行探讨。
第一节 基于不同类型评析其传播功能
一、既有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存在“先天不足”
如前所述,现有关于网络流行语功能的研究存在一种普遍缺陷,即对于网络流行语
的功能,大都笼统地整个观照,以至于把个体特征当作整体特征来研究。然而,这种研
究视角存在的致命缺陷是,忽略了流行语内部包含的一整个广泛光谱,及其间深刻的异
质性。
实际上,如果把语言理解为一面墙或者一座建筑,那么网络流行语就好比这墙面上
的彩砖,零星分布散落在这面墙上。这些彩砖本身材质、颜色可能都有差异,就好比网
络流行语在形式上有差异,有的是词组、词组,有的是完整语句;在词性上也多样,有
[193]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7.
115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的是名词,有的是动词,还有形容词等;在内容实指上,也有本质差异,有的网络流行
语仅仅是语言的“新陈代谢”或“优胜劣汰”的自然结果,但有的网络流行语却指向新
的内容意义。
例如,在语言自然迭代中,形容词的更新频率很高,100 年前,我们形容某个事物
好极了,可能会用“极好的”“妙哉”,20 年前我们可能会用“酷”(cool),再之
后,10 年前年轻人群可能会用“酷毙了”,5 年前网民们可能会用“太赞了”,当下,
年轻群体可能会用“绝绝子”或“绝了”来表达这种赞叹。比如之前广告里形容奶茶会
用“香醇、丝滑”,现在可能会用“绝绝子”,由此,“绝绝子”是作为一个新的语汇
加入语言工具箱,随时在日常生活中被取用。再比如,网友在互动对话时,为了能让对
方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热情,会在语句结束时加上一个“哈”字,把“哈”当作语气词
用,随着网言网语的日渐更迭,一个“哈”字已不足以表达热情,就演变成了“哈哈”,
再之后是用“哈哈哈”三个哈字表达“开怀大笑,真的开心”,当下网友特别是年轻群
体,可能是用更多的哈字或“hhhhh”来表达热情与开怀。我们可以把这种更迭看作是
语言的“通货膨胀”。
但是与此不同的是另一类有新的实指的网络流行语,比如 2019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996”成为当年的热点话题,时至今日仍常被提及。996 工作制是一种违反《中华人
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工作制度,指的是早上 9 点上班、晚上 9 点下
班,中午和傍晚休息 1 小时(或不到),总计工作 10 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 6 天的
工作制度,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194]996 工作制是近年来互联网企业
快速崛起的附带新事物,是前所未有的新情况。这就赋予了 996 新的内容实指,此类语
料库中的新语汇,显然不等同于原有语汇的更新版。
由语言的自然新陈代谢演变来的网络流行语,和由新的事物现象等创造出的网络流
行语,注定是本质不同的语汇,自然不能使用同一范式来分析。
二、网络流行语及其功能的分类评析
那么,如何评价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功能才是更为妥当的呢?著名社会学家谢宇教授
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研究思路,即对于具备深刻异质性的群体,必须进行分类才能加以分
析和比较(谢宇,《回归分析》)195。而且,从社会科学的意义上说,研究的关键价值
[194]
人民日报.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 996[EB/OL].(2019-4-14])[2019-4-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077417924
9573422&wfr=spider&for=pc.
[195]
谢宇. 回归分析(修订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1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也常在于提出一种独到、准确的分类谱系,因为基于不同的分类,得到的结论可能迥然
不同。
例如,网络流行语可以按照词性、感情色彩、产生方式、产生来源、主要传播领域
等方式进行分类。目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大多数分类缘于语言学视角,如构成方式、组
合类型、修辞方式、产生方式等等。然而,考虑到语言学视角的分类更侧重文本本身,
忽略了人的传播主体地位,从而造成网络流行语传播“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向度
的忽视,本研究不沿用语言学本体的分类方式。
从传播学视角,申会霞按照文本具体内涵将网络流行语分为五类:娱乐搞笑型(如
蓝瘦香菇)、热点新闻事件型(如我爸是李刚)、审美趣味型(如凡客体、饭圈、土味
情话)、社会结构型(如高富帅)、人生态度型(如咸鱼)网络流行语。该分类具有可
借鉴性,但面临分类交叉问题,比如“审美趣味”和“娱乐搞笑”,界限并非泾渭分明,
如此一来,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可能面临分类标准不一致的困难。
此外,社会学视角的分类方式可以提供有益的洞见,例如按照意义指向的不同,分
为利益诉求类流行语、情感宣泄类流行语、价值追求类流行语;按照涉及领域分为经济
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心理和观念四类。[ 196]然而,实际划定时,也存在分
类模糊的困难。这是由于同一个网络流行语可能同时具备多个意义指向,既可以是情感
宣泄,也可以是表达个人价值追求,例如“躺平”既是对时下社会节奏加快,各行各业
各领域内卷日趋严重的一种消极对抗的情绪释放,也可视为个人“无欲无求”或不过分
追逐名利的一种价值取向。同时,由于传播领域具有广泛性,并不能清晰且唯一认定其
涉及领域,比如“996”可能在日常互动中提及,也可能会作为调侃娱乐,还可能作为
媒体报道及评论内容,如果使用语境牵涉劳动仲裁,则更是涉及生活、经济、社会多个
方面。
然而,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应该尽可能追求细致、系统与准确。考虑到传播学与社
会学在学科与分析视角上存在天然的血缘亲近,故本研究在借鉴现有社会学分类基础
上,按照网络流行语产生领域来源来对其进行分类,将其分为:源于政治经济领域的网
络流行语、源于娱乐类的网络流行、源于社会新闻的网络流行语、源于日常生活的网络
流行语。接下来的几节,本研究拟按照上述四个类别,分门别类地进行传播功能分析。
[196]
王仕勇.网络流行语研究:社会与媒介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59-62.
11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第二节 社会新闻类网络流行语正负功能评析
一、稀释“攻击”能量,充当社会“安全阀”
作为最早对“攻击”进行解释的心理学理论之一,“挫折-攻击理论”
(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的提出者约翰·多拉德等认为,“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
式的攻击”。这里的“挫折”指的是,任何阻碍人们实现目标的事物,当人们达到一个
目标的动机非常强烈,预期得到满意的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挫折便产生
了。而挫折导致的攻击能量却并非全都直接朝挫折源释放,人们会选择克制直接的报复,
特别是当知道攻击行为会受到惩罚或反对,相反,人们会把敌意“转移”到一些安全的
目标上,踢猫效应就是“转移”的很好诠释。伯科威茨认为该理论夸大了挫折与攻击之
间的关键,因此它对理论进行了修正。伯科威茨认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即攻击的一
种准备状态,愤怒起源于某个有其他行为选择可能的人阻挠了我们实现目标,一旦有攻
击线索“拔掉了瓶塞”,受挫者就特别容易把愤怒“倒个底朝天”。那么这些可能导致
攻击的“愤怒”或者“挫折”又该如何“宣泄”?最早提出“宣泄”概念的亚里士多德
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体验情绪来摆脱攻击,通过观看经典悲剧而达到一种对怜悯和恐惧
情感的宣泄。此后,“宣泄假设”(攻击行为或幻想耗尽了被压抑的攻击能量)扩展到
了不仅仅包括观看戏剧,也包括回忆、重新体验往事、表达情绪和各种行为。社会心理
学家戴维·迈尔斯也对宣泄假说进行过考察,他说:“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用非攻击的方
法来表达我们的感觉和告知别人,他们的行为是怎样影响了我们。”[197]
无独有偶,美国社会学家科塞在其“社会冲突论”中提出了“社会安全阀”的概念,
他认为,“冲突是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它导致团结的
重建和群体的平衡……社会系统提供排泄敌对和进攻性情绪的制度,这些‘安全阀’制
度通过组织其他方面可能的冲突或通过减轻其破坏性的影响,而有助于维护这个系统”。
[198]
正如“这社会,真黑”“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河蟹社会”“有钱就是任性”是
含义非常明确的直抒胸臆,而“躲猫猫”“70 码/欺实马”“做俯卧撑”“叉腰肌”“正
龙拍虎”“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等都是提炼了核心词汇间接表达,均可以看作
[197]
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 11 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356-382.
[198]
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33-60.
118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是公正平等的诉求、应有的知情权等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满足而遭受的“挫折”,导致的
“愤怒”表达,通过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反复传播,得以部分“宣泄”和“稀释”,释放
了社会压力,避免了短时期内压力聚集引发的社会攻击行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安全阀”的“宣泄”作用仅仅是是缓解,并不会从根本上解
决压力或者矛盾本身。治标治本尚需从网络流行语关涉的具体社会问题入手去寻找原
因,针对性解决。而且,在“安全阀”排压的过程中,如果阀门打开方式不对,非但不
能有效疏导,反而可能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这点在后面负功能中论述。
二、强化舆论监督,“围观改变中国”话语崛起
(一)表征舆论走向,考验社会治理能力
诺依曼认为,“舆论指大众观念,是一种无须惧怕制裁的、可以在公开场合说出的、
涉及价值观的言论,它也是其他社会行为的基础”。陈力丹教授对舆论进行了“本土化”
解释,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
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
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社会热点类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对社会事件的集体性话语构建,
之所以能“流行”,说明其本身带有网民的“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的表达,其不断
传播的过程本身就具有持续性,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舆论走向,扩大了公众参
与监督的规模。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舆论监督功能还体现在拓宽了公民的参与范围,
某一地域的热点事件发生后,经过网络流行语的“发酵”传播,可以迅速演变为全国关
注的热点事件,无形之中对相关政府部门施加了舆论压力,进而对政府信息公开、公正
处理、正面回应等起到了“云监督”作用,见证“围观改变中国”的网络话语崛起与社
会实践。
舆论语境中的网络流行语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即在感情色彩上,负面色彩占据主要
地位。究其原因,可以用“公平交换一一平等理论”来解释,这一理论是社会交换理论
[199]
的一个分支,它的核心观点是:使人最满意的社会交往关系是公平关系,人们不喜欢
被别人剥削,但通常也不愿占别人的便宜。通常情况下,判断确定一种交往关系是否公
平的原则有三种:平均原则,即每人都得到均等利益,这也是最简单的原则;此外还有
[199]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或友谊所得到的报酬和所付出的代价是心中有数的。尽管人们
并不特别去计算这些报酬和代价,人们主要关心的是某个关系的总结果,即总的来看,这种关系是使自己得到的多(报酬
多于代价),还是使自己失去的多(代价多于报酬)。
11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原则。当代社会青年群体的社会公平感主要受到社会利益分配制
度、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贫富差距的扩大,使部分社会青年产生
了相对剥夺感,心理公平感失衡。此类网络流行语大多是网民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是民众对现实生活讽刺或愤怒的情绪性表达,往往具有引导性作用,具有民众集体情感意
志。其传播的主要诉求是“政治上的平等和经济上机会上的均平”[200],如“谁叫你不幸
生在中国!”“让老百姓说话,天不会塌下来”“这社会,真黑”“裸官”“70码/欺
实马”“X二代”都旨在表达政治权利上人人平等的呼告,是对公权力的舆论监督;而
“被就业”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蒜你狠”“996”“内卷”则是经济权利
的平等、社会劳动基本权益保障的呐喊。在这种集体情感的引导作用下,网络流行语以
“舆论”之名,建构了民间话语,形成一股强大民意,成为社会事件公正发展的助推器,
也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推动执行者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
(二)个案分析
1.“内卷”个案分析
2020 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内卷”,又称“内卷化”,译自英语 involution,
本是社会学术语,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
更高级模式的现象。2020 年下半年,有几张图片刷屏:有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人
边骑车边用电脑,有人床上铺满了一摞摞书……“边骑车边用电脑”的同学被称为“卷
王”登上热搜。“内卷”流行开来,高校学生用它指非理性内部竞争。有同学举例:老
师要求论文五千字,不少同学为评优写了一万字,甚至更多。人人都超要求完成任务,
但获优比例并未改变。现在,“内卷”从大学生群体中“出圈”,各行各业内部的非理
性竞争都以“内卷”称之。专业人士指出,发展中出现停滞阶段很正常,关键是要有效
地进行理性竞争,呼吁相关行业正视非理性的“内卷”现象,积极探索“去内卷化”的
改革之路。[201]
受“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影响下的诸多家长,从学龄前就开始走上“鸡娃”
之路,即给孩子打鸡血式的不断安排各类培训、学习和活动,抢跑超越本年龄段的学习
内容,以求应试教育下冲出重围、出类拔萃。在教育焦虑不断蔓延的当下,各个社会阶
层,特别是中产阶层“鸡娃”现象愈演愈烈,甚至一度产生了“鸡娃鄙视链”:站在鄙
[200]
王仕勇.网络流行语研究:社会与媒介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168.
[201]
澎湃新闻.《咬文嚼字》发布今年十大流行语:逆行者、后浪、内卷等入选[EB/OL].(2020-12-04)[2020-12-0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127689185523877&wfr=spider&for=pc.
12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视链顶端的是天赋异禀、学习主动且成绩名列前茅的“天生牛娃”;其次是“荤素人工
牛娃”,其家长精通各大培训机构名师资和课程安排、积极了解各类政策解读,从学区
房的“荤”配置,到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素”搭配,全面“鸡
娃”;再次是“素鸡”,即只占其一的鸡娃方式;鄙视链的末端是“鸡无力”的普娃,
即不参加辅导班、对教育内卷“不感冒”、只跟着教学大纲学习的普通孩子。随着教育
“内卷”愈演愈烈,内卷的前端延伸至了学前教育,学龄前儿童“抢跑”“幼小衔接”
现象越发普遍。
网络流行语“内卷”的不断扩散“流行”,引发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带来了一系列
连锁反应:社会各阶层对阶层稳定上升普遍焦虑,家庭承受经济和精神双重压力,校外
培训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伴随着无证无照不规范共存,学校“掐尖”教学升学压力陡
增……民间话语的呼声高涨,引起了官方话语的注意,也倒逼政府部门着手治理。习近
平总书记在 2021 年全国“两会”期间,以及在主持召开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
会议时,都谈及校外培训不合理不规范问题。2021 年 7 月 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
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教育部同日发文阐述《意见》出台的背景和过程,表示现在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一些问题导致学生作业和
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反
响强烈。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
作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要求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02]“双
减”政策无疑是对学前教育“内卷”的精准一击,“新东方”等知名培训机构股价腰斩、
市值大跌,各类培训不规范现象陆续得到整治,效果虽然还有待时间和实践观察,但这
无疑是网络流行语的胜利,昭示了民间话语倒逼教育改革的威力。
2.“我爸是李刚”个案分析
2010 年 10 月 16 日晚,一辆黑色大众迈腾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
死一伤,驾驶员李启铭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送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
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喊出:“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了解,该男子父亲李刚是保定
[202]
人民资讯.教育部阐述中央“双减”《意见》出台背景:义务教育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EB/OL].(2021-7-24)[2021-7-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168154173612780&wfr=spider&for=pc.
12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酒后肇事,加上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刚”,引起了网友的极大愤
慨与关注。随后,网友们由愤怒变为冷嘲热讽。
猫扑网及微博网友先后发起了名为“‘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的活动,参与者数
以万计。网友“声琴相拥”自创歌曲《我爸是李刚》——
横行路中央/轿车轻飞扬/黄土地养育着咱那霸道的爹娘……
我爸叫李刚/大名鼎鼎的李刚/李是李世民的李啊/刚是金刚的刚……
歌曲上传当日点击率破万,后更是被无数网友转载。2010 年 10 月 24 日,距离事发
8 天后,犯罪嫌疑人李启铭因涉嫌交通肇事犯罪被望都县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2011
年 1 月 39 日,河北省望都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李启铭以交通肇事罪被判 6
年有期徒刑。
对于“我爸是李刚”的流行,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张洪忠教授认为,“造句行动”
看似幽默搞笑的背后,其实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对权力阶层的一种声讨。他们的行为表现
出对权力阶层的痛恨。[203]
三、“社会麻醉”导致虚幻的满足及“躺平”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于 1948 年合著发表的《传播研究》一书中,着重考察了大众
传播及其载体大众传媒的非正面功能:把人变成丧失辨别力和顺从现状的单面人、导致
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的普遍平庸化、廉价占用人的自由与时间、使人处于虚幻的满足状
态从而丧失行动能力。这四种负面作用被形象地命名为“社会麻醉”功能。“社会麻醉”
是典型的大众传播功能失调(Media dysfunctions)[204]。大众传播媒介不间断地提供
各种各样的信息,受众为了更好地了解身处的环境,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耗费了大量的时
间和精力,这就像一剂无色无味无形之“社会毒药”,最终降低了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
践的热情,使其从主动参与悄然变成了被动而消极的接受或“被参与”。换言之,大众
传播媒介使人们误以为对事物认识了、了解了、发言了,就等于亲自参与了,等于采取
行动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也即如果过度
沉溺于媒介信息和娱乐之中,就会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不
[203]
搜狐新闻.网络造句大赛:36 万条网贴调侃“我爸是李刚”[EB/OL].(2010-10-21)[2010-10-21].http://news.sohu.com/
20101021/n276164743.shtml.
[204]
大众传播功能失调,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与“功能”相对的“功能失调”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不利于一个特定
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在大众传播中,在一定条件下,如被社会集团或个人滥用时,某些传播功能会
受到损害而产生消极的负面后果,这就是传播的功能失调。
12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知不觉地丧失社会行动力。
来源于社会新闻或者社会热点类的网络流行语,往往涉及公共利益或公共事务,网
民的传播参与热情背后是对公平、平等、均等的诉求,其实践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治理。
然而“麻醉理论”警醒我们,网民在充斥着一众网络流行语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容易随
波逐流,通过各类“造句大赛”或者评论转发点赞等互动形式,传播热情像“一阵风”,
以“言”代“行”。即把个人传播等同于社会实践,把集体传播等同于集体参与行动,
陷入被动的自我感动、自我满足之中,反而少有人会关注实质性进展和最终结果,更鲜
有人去反思传播行为、网络流行语传播的那份“初心”,不知不觉丧失了实践热情和实
际行动。长此以往,网络议政趋向于演变成“说说而已”,不利于公民真正参与社会治
理。
WZZ(2 号访谈对象,男,24 岁,机场工作人员):经常会某些人会拿来阴阳怪气
啥的,而且看多了也挺烦的,我觉得反正你烦,然后它还是有生命周期的。而且我觉得
原来的网络流行语言生命周期还都挺长的,然后越到现在生命周期就很短了,流行可能
有些词流行一个月半个月,然后就迅速的消失在视野之中了,也没人想后边。
与此同时,网民高涨的传播热情也可能会带来负面作用,即“变成丧失辨别力和顺
从现状的单面人”,网民通过传播网络流行语“麻醉”自身,导致“知行不合一”,彻
底臣服现状。例如,在各行各业不断“内卷”的激烈态势之下,“内卷”一词被广泛传
播,成为 2020 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然而,此后,许多网民在不断了解“内卷”
现状,接收并传播诸多相关信息后,冠以躲避“内卷”的由头,不作任何实质性努力,
便开始堂而皇之、心安理得地“躺平”,消解了应有的奋斗努力之意义,丧失了本该付
诸于行动的斗志和拼搏。
XHF(5 号访谈对象,女,25 岁,公务员):大家现在就无论竞争激不激烈,都用
那一句“内卷”。就明明因为大家可能就是为了抵抗“内卷”,所以大家选择“躺平”,
但是现在就给我一种(感觉)大家就自己本身想“躺平”,但是给自己找借口是因为外
面太“卷”了,但可能那个地方并不“卷”,他只是自己想“平”而已。
四、“培养”错误认知,弱化社会行动力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对有关电视暴力进
行内容分析,并测量了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创建了“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
123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事实”(或
者说拟态环境)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倾向性,
人们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客观实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离。换言之,培养理
论认为多看电视使得人们“跨越”个体背景的差异而对“真实”世界的看法趋于一致[205],
大众传媒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与“沉默的螺旋”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
接触大量电视暴力节目的受众,对遭受暴力攻击可能性的估计,远高于实际,也高于少
接触或不接触同类节目者。“培养理论”提出后,格伯纳等人又对其做了理论上的补充
与修正。提出了“主流说”(mainstreaming)和“共鸣说”(resonance),“主流说”是
指,不同背景不同社会群体的长时间看电视者,其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即“主观现实”
均倾向于“媒介现实”,具有趋向“主流”的趋势;“共鸣说”是指,电视的“培养”
效果在某些特定群体中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米歇尔·摩根(Michael Morgan)与詹姆
斯·沙楠(James Shanahan)在 1997 年传播学年鉴(Communication Yearbook)上发表文
章,梳理总结了培养理论提出后二十多年中的 5600 多项“培养研究”后,肯定了培养
效果的存在。作者认为尽管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从总体来看,培养理论已经得到
了证明。正像约瑟夫·多米尼克(Joseph R. Dominick)讲的那样:公平地说,尽管不是
所有的传播学者都对“培养理论”表示信服,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培养”效果在一
部分群体中确实存在。[206]
从前面的内容分析中可以看到,1994-2021 年近三十年的网络流行语中,中性色彩
的网络流行语占 50.9%,负面色彩的占 33%,是正面色彩词汇(16.1%)的两倍之多。而
在社会热点类网络流行语中,负面色彩的占比就更高(90%以上)。如若长期浸泡在这
些负面色彩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环境之中,难免“被培养”,由此网民的主观事实,也
即象征性世界就会“近墨者黑”。如“70 码/欺实马”“躲猫猫”(2009)系列负面新
闻后,地方政府部门相继被揭露出掩盖事实、发声不及时,一时间“为官不为”的官民
思想高涨,从当年十大网络流行语榜单中,负面色彩的占比达到了 80%,可以窥见一斑。
郭美美事件之后,大众对于红字十会的信任度急降,感觉像是“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来自 14 号访谈对象 HQ,男,41 岁,医生)。
QB(1 号访谈对象,男,33 岁,某知名互联网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消极意义的比
[205]
周葆华.效果研究:人类传受观念与行为的变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03.
[206]
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12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方说“这社会,真黑”这种,“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了”,我其实比较反感这类的用语,
我觉得这个观点太有偏颇了,然后有一些以点概面了,因为社会本身是比较复杂的,所
以你直接用这种事情来来喊,直接用这种词来一以概之,我觉得是有点不太适用的,所
以这种消极类的词我用的不多。
XY(4 号访谈对象,女,24 岁,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我觉得“内卷”很容易引
起社会的一种焦虑,因为大家老说,觉得很严重,然后我觉得就引起的焦虑情绪挺大的。
第三节 文娱类网络流行语正负功能评析
一、群体“狂欢”带来精神快感
美国传播学者 C.R.赖特在其 1959 年出版的《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提
出了大众传播“四功能说”。他认为大众传播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
的需要,其中一项重要的功能便是为受众提供娱乐。
如前所述,此处的文娱类网络流行语是指来自于娱乐类影视节目,如电影、电视剧、
综艺、小品、相声等,以及出自网红直播、饭圈文化等亚文化群体两类的网络流行语。
此类网络流行语的创作和使用行为可视为网民追逐精神快感的体验模式下的文化狂欢。
关于狂欢,文学大师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我们理解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
视角。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是一组核心概念。狂欢节,狭义
上是指欧洲传统的节日庆典;狂欢式是“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礼、形式的总和”,
从大型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没有舞台,不分演员和观众,人人都是积极
参与者,颠覆了生活的日常状态。狂欢式的形成使狂欢节逐渐脱离了固定的时间(节日)
和地点(广场) ,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形式;而狂
欢化则是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术语,内涵丰富。但巴赫金在著作中没能对这一
术语给予成型的定义,而是采用诗学的语言对之进行描述——“狂欢式转化为文学语
言”,这一表现被巴赫金称之为狂欢化。巴赫金在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二元对立中展
开思考,认为官方话语无趣,充满了空洞的说教、陈腐的观念与僵硬的道德指令……与
官方话语相反,在民间话语中,丰富与微妙、清脆与响亮、粗俗而有趣、戏谑而又健康
得到了尽善尽美的阐释。[207]
[207]
臧杨柳:巴赫金狂欢诗学之边缘,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第 4 卷第 3 期):200-203.
125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文娱类网络流行语的话语体系偏向于巴赫金笔下狂欢化的“两种语言”(官方语言
和民间语言)之一的民间语言。此类网络流行语中,大多数都来自直接引语——“做人
要厚道”“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XX 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素质啊,注意素质”
“那是相当”“手榴弹要是一块钱六个,我先扔你一百块钱的”“不差钱”“Hold 住”
“先定个小目标”“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等,通过网民的反复接力传播,实现
情境迁移,语言模仿的狂欢。在网络传播的集体狂欢状态下,网络流行语就成为了一种
符号,一种代表草根阶层释放自我的工具,可以让网民享受精神上的自由与释放,从中
获得精神上的自我满足感,真正变成了“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
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不敬和猥亵,充满了同一切人
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臧杨柳,2004),达到精神上的舒适、愉悦。
WZZ(2 号访谈对象 WZZ,男,24 岁,公务员):今年可能就“yyds(永远的神)”
用的多一点。yyds,奥运的时候(盛赞)苏炳添用的,其实应该是奥运的时候,这个词
真正全民火起来了。之前它在一些论坛上应该已经有广泛的使用了……我逛虎扑还是微
博的时候,就已经见过了……前几天我发朋友圈上发了一个“天津包子 yyds”,因为
那个包子确实很好吃。
二、话语“商业化”成为双刃剑
后现代主义社会的技术发展使得传播联系不受时空局限,因而后现代主义理论聚焦
于不受局限的符号在经济和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盛行,在语言上
的映射就是,语言被“商品化”了,诸如广告等各类推销性话语在推销商品的同时,自
身也变成了商品,话语修辞和语言审美普遍成为第一位。每日可见可闻的各类商业广告、
网上购物时与商家的讨价还价,甚至商业谈判时的议价交锋等等,人们按照商品的逻辑
来包装处理语言,运用语言作为利器来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就是新兴学科“语言经
济学”关注研究的范畴,即如何用语言获得高产出的经济回报。
语言经济学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马尔沙龙
在其《语言经济学》一文中提出,他认为从经济学考察语言的效用价值是有必要有意义
的,因为语言也是一种作为生产资料的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拥有价值、效用、收益
[208]
等经济学特征,并且语言需要具有较高的注意价值才能够被人们不断发展使用。 网
[208]
光明日报.语言与经济博弈[EB/OL].(2013-11-26)[2013-11-26].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3-11/26/nw.D1100
00gmrb_20131126_2-12.htm?div=-1.
12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络流行语作为被大众广泛关注、频繁使用、广为流行的语言之一,自然具有其经济价值,
且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商业广告、电视节目推广、产品营销之中。而且网络流行语的使
用主体主要是庞大的年轻网民群体,追求时尚、思想前卫、消费能力较强,自然也被商
家重点关注并借用其话语体系针对其精准营销。
例如,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上映后,收视率的不断上升催生“舌尖上的
XX”流行体,这一网络流行体被广泛运用在各类美食节目、美食书籍以及特产美食的营
销中,现在淘宝随机搜索“舌尖”,就能看到一众相关商品:舌尖上的川菜、舌尖上的
新疆切糕、正宗舌尖贵妃饼、舌尖上的雨花茶、浓郁榴莲卷·舌尖上的美味、正宗舌尖
兰州拉面、舌尖师傅早餐宵夜江西南昌拌粉……被冠以“舌尖”名号的美食数不胜数,
让人眼花缭乱。再如,iphone 手机推出金色系列,商家经常冠以“土豪金”进行营销
推广,这时候的 iphone 手机就被捆绑了“买它=土豪”的营销含义,就此搭上网络流行
语的快车,精准营销年轻消费群体。针对时下以瘦为美的审美追求,“燃烧我的卡路里”
被广泛运用于五花八门的减肥产品、器械,以满足女性群体减脂瘦身需求和愿望……
需要警惕的是,正如鲍德里亚(Baudrillard,1983)所述,现实被这些不受时空限
制的循环的符号所构成的“虚拟物”(simulacra)所取代,这些状况为人们创造了更多
机会和可能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困惑,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和归属感,制
造了极大的混乱和无意义感。特别是广告等现代话语语篇,夸大、虚假宣传、过度商品
化,文本的牵强附会,会引致受众的反感,逐步失去受众的信任,导致话语的基本交际
功能和商业功能失败。
三、“从众”心理引发责任消解及缺位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提到“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
识的人格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群体中的
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
(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后果,如偏执、人多
势众不可战胜的错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209]在互联网这种开放的环境背景下,原
本就通俗化、口语化的文娱类网络流行语受到群体狂欢情绪的感染,在使用上变得更加
自由与随意,甚至一些低俗粗鄙的网络流行语也被创造出来,并在狂欢情绪的带动下被
一些网民不断使用,大量传播。如“我顶你个肺呀”(骂人脏话)“老司机”(带有色
[209]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1):10.
12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情意味)。
XY(4 号访谈对象,女,24 岁,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比较低俗一点的,以前不
是老有一个叫啥“屌丝”嘛,还有一个“然并卵”。我不想说了,因为我觉得这个词挺
低俗的,嗯。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集体狂欢消解了严肃意味,导致责任感的缺位问题,如 skr 的
生产者传播者吴亦凡在原指汽车轮胎摩擦的声音,后随着流行歌手吴亦凡在综艺节目
《中国新说唱》中的频繁使用而迅速走红,后被粉丝制作为表情包,谐音“sige”比如
“热 skr(死个)人了”、“你真 skr(是个)小机灵鬼”, 或者当遇到某些认可的事
情时,会用 skr 表达佩服、赞扬之意。因为吴亦凡作为明星自带光环,该网络流行语被
网友广为传播应用。然而,2021 年吴亦凡被实名举报涉嫌猥亵强奸,后调查证实吴亦
凡涉嫌在洛杉矶强奸未成年女粉丝,已被批准逮捕。对于劣迹斑斑的吴亦凡,有一些粉
丝表示“脱粉”,抱有嘲弄意味;还有一些粉丝网友表示“誓不脱粉”,替吴亦凡辩解。
与此同时,“skr”并没有因为吴亦凡本人涉嫌犯罪而走下“流行”神坛,反倒多了一
丝嘲弄、戏谑、反转的意味。
ZXR(3 号访谈对象,女,24 岁,应届毕业生):不好的地方……可能比如说,就
把什么事情都弄得很有那种娱乐化……其实有些是非常严肃的的话题,但是大家在网上
这么哈哈一笑,然后通过一个嘲讽的方式可能有一点消解它的严肃性。比如说吴亦凡那
个事情,他虽然跟娱乐比较相关,但是其实它是违法犯罪行为,这个事情大家最后都在
嘲笑吴亦凡,大家都很开心的样子,反而变成了娱乐盛宴了,但实际上这个事情它是一
个很严肃的刑事案件,我觉得大家有点跑偏了。
四、“媚青”冲动致使期望违背与失范
1976 年,伯贡(Burgoon)提出了“期望违背理论”(expectancy violation theory,
EVT)。该理论试图关注人们对始料未及的行为所产生的反应,这种期望将会对交流结
果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该理论预言,正面的违背行为可以提高违背者的吸引力,相
反,负面的违背行为则会降低违背者的吸引力。在文娱类网络流行语因其来源“出身”,
网民对其“身份设定”是有期望的,即应用于非正式、娱乐场所。然而在线上线下传播
互动中,文娱类网络流行语的界限突破,容易引起听者不适。比如:“快到碗里来”起
源于某牛奶巧克力豆广告。广告里,男孩招待朋友,去拿巧克力,他拿着一只碗对巧克
128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力豆说:“快到碗里来!”巧克力豆说:“你才到碗里去!”后语义引申为通过制造噱
头,吸引话语对象的注意力,用于表白或者示好。随后一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为迎
合年轻群体口味,极尽谄媚之态,在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上纷纷打出“快到碗里来”
或者“快到 X 里来”的口号,对其权威正统形象造成了一定冲击。
如果网络流行语不当地应用在传统主流媒体,还容易造成错误的认知,引起群体失
范。主流传统媒体承载着纯洁语言、倡导文明、提高审美取向、传递正能量的社会责任,
如果不加甄别“倒灌”网语,甚至甘愿媚俗以博眼球,就会给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一
种错觉,助推低俗之风。[210]例如“实锤”[211]源自于明星骗财骗色被爆出轨劈腿等桃色
新闻,仿照“求仁得仁”而新创词汇“求锤得锤”,而后被主流媒体使用在较为严肃的
话题中,有失违和。就像一位访谈者(3 号访谈对象,女,24 岁,应届毕业生)提到的
那样:
“我今天还在想着这个事儿,我上个礼拜在食堂吃饭的时候,看到新闻联播,也不
是新闻联播,是中午播的新闻,然后里面说到什么美国大概类似德特里克堡之类的事情
了,然后用到‘实锤’这个词,我说这种官方的媒体还能就直接在播新闻的时候,上面
那个标题里面写‘实锤’,我说我觉得有点奇怪,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能用这个词,因
为我总觉得‘实锤’这个词总是都是在网上出现的,它在电视上出现,我觉得我们还能
用这个词,我说如果说我妈在看电视,估计她听不懂,所以我觉得有点奇怪。一个正式
的媒体,就应该说一些正式的话。你可以在比如说一些新媒体的渠道上,为了拉近和大
家的一些距离,然后用一些词,但是你在一些正经的渠道上,你还是应该说一些正经的
话。”
也有访谈者提及“实锤”在媒体的应用,尚能接受,但其他一些表意不清、局限于
某细分群体的网络流行语出现在媒体中,反而会喧宾夺主,有违媒体定位与初衷。正如
QB(1 号访谈对象,男,33 岁,某知名互联网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打比方说“媒体偶
尔用一下还可以……但是不宜常用,就好像臭豆腐偶尔吃一下挺香,但是你也不宜把它
当主菜,如果在整体的文章中大段的去使用这种网络流行用语的话,我觉得就不是点缀
[ 210 ]
人民日报:网 语“倒灌”不 可 任性[EB/OL],(2016-5-26)[2016-5-26].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526/c40
606-28379984.html.
[211]
实锤,引申意为真凭实据。其产生的背景是随着网络时代的盛行,很多的网民都热衷于吃瓜和爆料。就像每隔一段
时间网上就会有一些明星的网络爆料,但是这个时代是造谣成本很低的时代,所以大家在没有出现实际证据之前,都会
选择远远观望。等到真正有了“实锤”的时候,才会真正站队。
12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的作用了,有一些喧宾夺主。从我自己来讲,我还是比较喜欢相对而言,既不是太严肃,
然后简单、清晰、表达比较规范的,能够让大家迅速明白的一些词,如果是有一些词,
比方实锤这种词在使用的过程中,它从网络用语逐渐走向更多的群体,获得了很多群体
的认可,那么如果是大家都渐渐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了,那么媒体中常用也没有问题,但
如果是仅限于某一个群体,群体范围有限,会增加受众的理解难度的情况下,媒体还是
要慎用。”另外一位访谈对象 DZY(男,19 岁,北京某高校大一学生)也提及了类似的
观点“我觉得不管是我们自己用,还是一些大媒体用,肯定就是用它是有它自己的那种
含义。不能把这个东西当做是一个蹭热度的工具。”
对此,北京某知名高校 F 教授在对分析主流媒体“媚青”原因时指出,“大家觉得
心理不适应,是因为刚播完新闻联播,然后你现在立刻又在这‘喵’了,恨不得脑袋上
带点耳朵搞得跟日本动漫似的,(网友——笔者注)觉得这身份转化就是精英到草根的
这种转化太猛了,刚才是沉稳的精英中年人,代表国家的这种高端,然后马上就‘一起
喵喵喵’了,觉得这落差好大。”对此,F 教授也开出了“药方”,“精英话语主动放
下姿态跟草根的贴近融合,这就是后现代语境裹挟,不这样做不行,曲高和寡,所以向
年轻人靠拢,向草根靠拢,这是一个趋势,但主流媒体对待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就像我
们过马路等红灯一样,一慢二看三通过”,不应不加甄别“倒灌”。
第四节 日常生活类网络流行语正负功能评析
一、提升沟通效率,缩短社交距离
瓦兹拉维克和比文曾在 1967 年发表的著作《人类传播的语用学》中,提出人际传
播语用理论,即在特定的情境中,错误传播的产生是因为人们没有“使用相通的语言”。
换言之,“使用相通的语言”或者约定俗成的话语体系,可以提高传播效率。特别是一
些网络流行语遵循了语言的“省力原则”,短小精悍,更为“经济”,比如“喜大普奔”
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的缩写合成词。“人艰不拆”
的完整意思是人生已然如此艰难,就不要无情拆穿了吧,四个字的缩略表达变得简洁许
多。
源于日常生活类的网络流行语主要应用于社交语境,它们丰富了人际社交关系中的
语言文化,使社交语言变得更加多样化,带有随意性。同时,通过在社交中使用网络流
13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行语也能快速的增近双方的感情,使其语言的使用习惯有共通之处。
网络流行语大多数都是在非正式的社交场合中使用的,能使传受双方消除陌生和紧
张感,并快速的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网络流行语在社交语境中使用可以缓解不熟的人
之间交流的尴尬,给双方提供一个愉快的社交氛围。通过在社交中使用网络流行语能够
增加传受双方交往的互动性,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网民经常在各种社交软件
和平台中使用网络流行语,如微信、论坛、QQ、微博、贴吧、抖音等。通过在这些社交
媒介之间的使用,可以有助于网络流行语的快速流动和信息分享。通过在社交场合中使
用网络流行语,能够使不同的人群之间产生相同的群体认同,从而能够增强群体之间的
相互印象,使交流变得高效有趣。
PX(18 号访谈对象,男,34 岁,编导):我觉得语言的使用最大的功能不就是方
便嘛,专家说从白话文变到现代文最大的一个点,就是它更方便了,方便交流。更多的
时候,我觉得网络语言其实也是这样的,我跟你说一个什么奥利给、yyds 的东西,就
明白了,懂了,经常我们说的梗,懂不懂?懂。一个梗能够解决很多事儿,还是出于一
个效果,能听得懂,还能有一点共情。
QB(1 号访谈对象,男,33 岁,某知名互联网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我最近像 2021
年的时候,我自己常用的“小丑就是我自己”用的比较多一点,然后之前的话可能“奥
利给”,我自己现在都常用奥利给,这个就是一个小表情,然后我经常用,也比较可爱,
然后也能够说是调节一下整体气氛。
ZXR(3 号访谈对象,女,24 岁,应届毕业生):生活中用就会拉近大家的距离,
大家就会比较就觉得比较开心,有可能一种调剂作用。工作中我觉得也是一种调剂作用,
比如说工作氛围相对来说比较严肃的时候,有时候大家比如说就是非正式沟通的时候,
说几句网络流行语的那种俏皮话,大家就会觉得关系拉近了这种。
前任华中科技大学的李培根校长,在 2010 届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
讲多处使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16 分钟的主题演讲《记忆》,被掌声打断
30 次,被学生亲切称呼为“根叔”。李培根开创了亲民式演讲的新风气,其演讲以幽
默风趣、妙语连珠闻名全国,掀起“根叔旋风”,出现很多“根叔”的经典语录,如:
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
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
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
13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
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你们不喜欢“被就业”
“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212]
如此等等,“根叔”语录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使
演讲平添了几分新鲜感和趣味性,“根叔”也从传统印象中古板正统的校长形象,变成
了活泼亲切的邻家叔叔形象。“根叔”以连续三年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毕业演讲成为了华
中科技大学的特有传统,也成为了“根叔”独特的个人风格,“根叔”每年的毕业演讲
都成为了毕业生们特别期待的毕业环节。这一现象打破了常规,颠覆了传统的高校毕业
场景。
由此可见,即便是在正式的社交情境,网络流行语虽然打破常规、颠覆传统,但只
要传播语境恰当,也会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和接纳。在高校毕业典礼演讲这一语境下的使
用,使官僚气息被风趣幽默的话语冲击得荡然无存,话语建构方式也更加贴合学生的语
言使用习惯,平等对话的校长形象更加具有亲和力,因而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好评,瞬间
拉近了师生关系。同时这种接近学生的话语体系,使同学们产生“共鸣”,进而增加对
校长毕业话语内容上的认同感,比起以往传统的毕业套话模式更容易被学生们接纳并牢
记,在学生们的情感交流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WZZ(2 号访谈对象,男,24 岁,机场工作人员):华中科大校长演讲,我好像听
过,有所耳闻。他用那个(网络流行语——笔者注),就是一个很德高望重的老校长讲
出来,这样的话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二、增添趣味表达,丰盈话语体系
在官方语境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能起到快速拉近官方和民间距离的作用,使其话
语方式更加亲民,更贴合受众的语言使用习惯。通过在官方语境中使用网络流行语,能
够增强传播内容的趣味性,以达到吸引受众群体的目的。
语言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动的、变化的、创新的,这一点在网络流行语
的不断更新迭代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网络流行语为沟通交流增添了一抹亮色和新的意
趣,像“高端大气上档次”“怼”“奥利给”等词句的流行,丰富了语言表达,富含着
[212]
李培根.记忆——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 2010 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0,(04):
74-75.
13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时代气息。与此同时,作为统治阶级“喉舌”的传统主流媒体,通常被视为官方话语体
系。在大众的传统印象中,官方语境下的传播形式具有较强的规范性、严肃性,在传播
内容上则体现出官方的政治性、权威性。当官方话语遇上网络流行语,碰撞出新时代的
主流话语体系,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神奇效应。因为它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更易
获得共鸣,赢得受众,传播效果更佳。
正如本研究访谈的一位央视新闻编导所说:“在语言语态上最大的调整,就是网络
用语进来,然后它的初衷其实拉近我和你的距离,比如说‘老铁我更懂你’,‘我跟你
比心’就这样的,让你觉得主播也是一个正常人,也是和我一样的这样一个状态,然后
总的一个原则就是‘让熟悉的陌生,让陌生的熟悉’。
熟悉的陌生,比如说看微博新闻,这是一件你很熟悉的事情,然后突然让他就是一
本正经地骂美国,开始去怼,那个字念dui四声,让他去怼美国,什么喷饭了,让他说
出一些让你陌生的,说他不可能是这样说话,我们可以在这个窗口呈现熟悉的陌生。
倒过来,陌生的熟悉,比如说我们做过一期消防员的,消防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公
众,然后我们换一个角度,我拍一个你相对熟悉的脸去干这件事情,我们就让郭志坚去
体验消防员一天的生活,他要穿火场,从那楼上跳下来,我们熟悉这个人在里面说什么
他们真的好,然后他们怎么样,我们会穿插进去……为了让它看上去能够在语言上面样
态更鲜活一点。”
当新闻变得精悍有趣,当主播成为“段子手”,官方语境中的网络流行语起到了调
节的作用,年轻化的语态拉近了双方的话语场域,网络流行语在《主播说联播》节目中
的使用能够体现官方舆论场域和民间舆论场域的交互融合,更能在情绪上反映民生大
众,引起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当新闻通过“接地气”的话语方式对严肃的政治内容进
行舆论导向时,其在话语体系上更和大众话语接轨,某种程度上消弭了不同社会阶层之
间的话语壁垒和隔阂。
三、设置语言壁垒,导致沟通不畅
日常生活类网络流行语既源于日常生活,也较多应用于日常生活,其随意性会导致
公众整体的语言文化水平急速降低,文化形态趋于简单化,当日常语言交流中,混入一
些拼贴造词、谐音构词、缩写构词、语码混合构词等的网络流行语时,这既不符合文字
构词规范,也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习惯,导致日常交流不再“日常”,从通俗易
133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懂可能变成了语言壁垒。尤其是缩写类网络流行语容易引起歧义,人为设置沟通障碍;
而谐音类网络流行语容易使网民在日渐“熏陶”之下,在语言认知中出现错别字,长期
来看,日常类网络流行语的不规范使用方式还可能会影响大众的语言水准及沟通效果。
WZZ(2 号访谈对象,男,24 岁,机场工作人员):“yyds”,我第一次见到它不
知道它啥意思,因为现在流行语我感觉特别偏向于这种字母的缩写,尤其是看到网络上
好多帖子,那种小学生啥的聊天截图,各种缩写的对话根本看不懂。有的我还得先去查
一下它啥意思,然后再理解。
XY(4 号访谈对象,女,24 岁,应届硕士毕业生):像有一些我都不太了解,然后
当时看到我会去搜一下,像当时“emo”我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我本来以为是“情绪”
的意思,我以为它们是“emotion”缩写了,但是我后来搜一下好像不是,应该是“偏
抑郁的”那种比较消极的情绪的意思,“就突然 emo 了”,那是我搜的时候我才知道的。
……我朋友刚才还给我用了一个“乌鱼子”,我都没有反应过来,我去搜了一下我才知
道,“乌鱼子”其实就是“无语”。我觉得现在流行语太多了,我真的跟不上,很多我
都不太知道。她说我们家的天气太热了,现在 34 度,然后她就说了一个“乌鱼子”,
“XX 子”太多了。
四、“装置范式”异化,表达单一乏味
德裔美籍哲学家阿尔伯特·伯格曼在《技术与当代生活的特征:一种哲学追问》中
提出了“装置范式”[213](device paradigm)理论。伯格曼考察发现,现代生活越来越依
赖于技术进步所催生出的各种装置,它们成为社会生活的范式。技术进步所创造的种种,
在构成新的生活范式的同时,深刻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214]互联网作为新媒介
和技术,势必对传统的传播习惯、传播语言、传播方式带来影响,当我们沿着这个思路
思考,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技术决定论的窠臼,为此,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辩证看
待,也即周宪教授所指出的,“技术变迁与人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的
关系。历史一再表明,技术进步不断导致新装置的发明。一方面,新技术装置重构了与
之相适应的人类主体性及其行为;另一方面,新的主体性又反过来引导并要求新技术及
[213]
伯格曼指出,新的技术装置的出现,消解了物品之间的固有关联性和人的参与性,而装置本身却隐含在背景中使人
无从察觉。于是,物品变成了商品,人们不是在使用物品,而是在使用作为商品的装置。比如传统的劈柴生火取暖,是一
个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它凝聚了全家人的情感、交往和家庭关系。然而,当集中供暖系统出现后,装置取代了传
统的生活方式,不再需要家庭成员的相关技巧、精力、参与和关注了,一家人通过劈柴、生火和取暖的场景不再。
[214]
转引自周宪.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143-163.
13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其装置”。[215]
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使用中,特别是日常类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其首要传播目的是
顺畅沟通,如果有更高层次要求,我们可以用“信、达、雅”(严复先生对译文在内容、
结构、文采上的要求)来概括。“信”,可以理解为语言不悖心意,表达贴切而准确;
“达”则是不拘泥于形式,言辞能够通达其意;“雅”指用词得体、简明、优雅,简言
之,日常交流的最终目的在于“辞能达意”,如果表达能够兼顾语言的准确性、语法结
构的顺畅和语言载体的文采,则更完美。交流这一目的恒定未变,但是手段却较之传统
的人际沟通、组织沟通、大众沟通的形式手段不同,借助互联网,通过网络流行语这个
装置载体,这种传播也像阅读习惯的变化一样,变得越来越“快、泛、短、浅、碎”[216],
更适应装置设计,自然而然在短时期内火爆传播,但是也带来了“后遗症”,即张口忘
词。久而久之,人们的表达从多元走向单一、同质、乏味甚至低级,思维方式、表达能
力、互动交往也都受到“网络流行语”的钳制,导致用户似乎离开了网络流行语这个装
置设计,已经不会其他更好表达了。哲学家梅洛-庞蒂说得好,“说话人并非在用言语
表达某种既成的思想,而是在实现它”。表达是具有创造性的,从“所想”到“说出”
是极为艰难的工作。也就是说,言语和文字表达并不是现成的,它是一个生产和创造的
[217]
过程。 由此可推想,“失语”或者“语梗”之后,人们思维的停滞与梗塞不免令人
忧思。
这一观点在深度访谈中被 5 号访谈对象 XHF(女,25 岁,公务员)谈及“对,现在
夸奖就是 yyds,不知道从别的方面去夸赞。思想也变得肤浅。”不仅如此,这一观点
也得到了一众网友的认可,以下是某微信公众号转载《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
说话了?》帖子的来自微信用户的评论和点赞情况:
Vamos 唯沫:本来想说点什么的,但发现自己真的语言匮乏(配流泪表情)(此条
评论获赞 93)
韩 00:很有意思的一条推送,中国汉字那么博大,我们得会说(此条评论获赞 195)
△:“会用”是融入网络文化,“只用”就是语言功能退化了。人类的语言功能应
[215]
同上.
[216]
同上.
[ 217 ]
新 华 社. 拿 什么 拯 救 被 “梗”住 的 “文 字 失 语者”[EB/OL].(2021-9-1)[2021-9-2].https://m.gmw.cn/baijia/2021-09/02/
1302529887.html.
135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该多样(此条评论获赞 133)
longgy:确实是。每天在网络上接收大量文字,确实品质奇差,大量的陈词滥句套
语,大家却都不自觉的重复使用,讲一些自己都不知道在讲什么的东西(此条评论获赞
68)
Anna:说得好,个人觉得“绝绝子”像口吃语,满口流行语,语言越用越少了(此
条评论获赞 35)
A¥平:打字打多了就会忘记怎么写了,看起来认识的字可能就默写不出了!语言
表达可以进化,但不能忘却!(此条评论获赞 25)
第五节 政治经济类网络流行语正负功能评析
一、促进“议程互动”,凝聚群体共识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传播变得如此简单和轻松,即使是平民的草根阶层,也可以
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发声,畅所欲言,真正实现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相对理想的传
播状态。网络流行语的存在是网民真实意见表达,其实质是开放性匿名平台中的公共话
语,有利于草根阶层话语的输出。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舆论场域中,网络流行语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一枝独秀的传播格局,使得主流媒体的话语权下放到民间场域,话
语权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麦克卢汉指出,“新媒介总是以旧媒介为内容”,这一理论观点在网络研究中同样
适用。1997 年和 1998 年一些研究论证了在线报纸确实存在对印刷报纸的素材进行重新
加工使用的趋势(Gubman and Greer,1997;Tankard and Ban,1998)。观察政治经
济领域的网络流行语,不难再细化追溯其源头:“和谐社会”“中国梦”“不忘初心”
出自国家领导人讲话,“节约型社会”“工匠精神”“建党 100 周年”“区块链”“创
客”来自于政府工作报告,“神六”“正能量”“个税起征点”“14 亿护旗手” 等则
来自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或话题讨论。总体而言,都没有跳脱出主流媒体的话语体
系,都有主流媒体或官方话语进行议程设置的痕迹。
自 20 世纪 70 年代,议程设置假设被提出以来,因其深刻地指出了大众传播与社会
互动的传播方式,引得众多学者对其青眼有加,成为传播学领域的主要理论之一。研究
的新动向表明,议程设置不仅干预了人们“想什么”的议题内容,而且在“如何想”“如
13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何看待”议题的态度或者议题的性质层次上发挥作用。关于议程设置的原有旧表述——
“新闻媒介不能告诉我们该怎样想,却可以告诉我们该想什么”有必要作出修订和完善:
“新闻不仅告诉我们该想什么,而且告诉我们该怎样想”(McCombs,1992,p.820)[218],
此处以“14 亿护旗手”为例。
2019 年对香港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年,反中乱港势力借反修例之名发动
暴乱,社会秩序遭到极大破坏。[219]8 月 4 日,面对有暴徒在香港把国旗丢进海中的
暴行,央视新闻发起“五星红旗有 14 亿护旗手”的微博话题,这一简单而直白的表达
引发网友强烈共鸣,连续多日占据热搜话题榜榜首,网友们纷纷留言、刷屏转发,表达
澎湃的爱国之情。短短 10 日内,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超过 50 亿人次,单条微博转发超过
1000 万。如央视新闻 2019 年 8 月 4 日发布的微博“#五星红旗有 14 亿护旗手#转发!
我是护旗手! (配图五星红旗)”,获赞超过 48 万,评论逾 5 万,转发超 10 万;
央视新闻微博转发的#内地姑娘对峙香港示威者#视频,获赞超过 114 万,评论逾 6 万,
转发超 12 万。
在 2021 年国庆期间,这一话题阅读量累计已超过 77 亿人次,同时仍不断有新的微
博内容实时跟进讨论。如微博用户“快乐治愈小分队”在该话题发布的配有《我和我亲
爱的祖国》歌曲的微博“守护国旗,守护信仰”,短短几日获赞过万。
从“14 亿护旗手”的产生到广泛传播过程,“议程设置”的痕迹清晰可见。这一
话题或者这一网络流行语不仅设置了讨论的内容(针对香港暴民的暴行),而且设置了
“导向”(守护国旗、守护祖国、守护信仰),这也印证了议程设置的研究新动向。议
程设置如得当,就有助于凝聚群体共识,短时间内聚集关注或汇聚认同的群体力量。网
络流行语的传播价值就在于让社会信息变得越来越公开和透明,它通过民间话语力量和
主流话语力量之间相互制衡与呼应,使传播变得越来越具有民主化。
二、解构权威释义,产生“不虞效应”
政治经济类的网络流行语一方面促成了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议程互动”,有利
于网络社会和现实世界的同频共振。但受限于传播方式方法和社会实际,此类网络流行
语如果传播方式不妥或不讲求技巧和传播艺术,不贴合当下社会实际发展阶段和现实形
[218]
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50.
[219]
新华社香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19 年,香港跌宕起伏、喜忧互[EB/OL].(2020-1-3)[2020-1-4].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654744237379341819&wfr=spider&for=pc
13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势,就有可能“弄巧成拙”,遭到网民逆向解读,导致对抗式“解构”,演变成与官方
正统本意背道而驰的“低级红”或“高级黑”,出现意外且原来并没有打算追求的结果,
也即典型的“不虞效应”。
比如:2005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和谐社会”,在 2007 年一系列公众事件未
能得到公开公正解决,由此产生了“茶水,你发炎了”“上网有风险,发帖需谨慎”“你
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等一系列揭露社会问题、诉求言论自由、政治权利平等的
系列相关网络流行语,原有的“和谐社会”就被以恶搞的方式,摇身一变成为“河蟹社
会”,“河蟹”充满了戏谑、嘲讽意味,由此主流社会价值观念遭到解构,对社会意识
形态和核心主义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在此处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在访谈中发现,一些源于社会现象类的网络流行语,
也会存在主流媒体使用不当带来的“不虞效应”。如其中一位访谈对象、央视新闻编导
举例说明:“我们有一期说打工人 996 怎么样,说打工人怎么不容易,我们要向普通的
打工人致敬,然后第二天就引发了舆情。舆情的点、网友反感的点是,网友说的打工人
是我 996 的生活状态之下非常的卑微,其实过得很心酸,是有这样一个相对悲凉的底色。
你倒好,你把它拿过去了,向打工人致敬,我用不上你致敬,把它(打工人——笔者注)
生硬地从一个带有点悲凉底色的这么一个网络用语的词,或者大家可以,网友可以自己
自嘲,但是你官媒不可以把网友自嘲的语言拿过来去贯彻你想表达的。”
由此,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如语境使用不当、语义出现偏差,就会出现语用功
能的“不虞效应”。这是因为网络流行语蔓延滋长的土壤在于后现代主义语境,其典型
的去中心化、去权威性与官媒熟悉的语境存在天然的背离,故而主流媒体在传播使用网
络流行语过程中,需要“先认识它,跟上它,然后适当地去和它做融合、做结合”,如
果只是把官方话语的主观想象和意愿,生硬地赋予网络流行语,“打工人,就是一个最
好的例子,人家自嘲了,你巴巴地跟着,这不是成了丧事喜办了吗?……从网友的角度,
特别是以杠精为代表的一些网友的角度,他们不太认为是你站在我的立场,反而是一种
对自我嘲讽的嘲讽。” 如此一来,就容易陷入一种误区,产生负功能,变成官方话语
试图借助网络流行语实现与民间话语贴合融入的 “一厢情愿,而且会适得其反”(引自
18 号访谈对象央视新闻编导的访谈记录)。
本章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正负功能分而论之,但如果在此戛然而止,则有违批评话语
分析理论的初衷,流于浅显。正如费尔克拉夫所指出,“批判的”方法之所以不同于其
138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呈现: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功能评析
他方法,关键在于批判方法不满足于简单地描绘话语实践,而意在揭示话语是如何由权
力与意识形态的现实关系所构成,以及话语是如何形塑社会思维、建构社会实践的。然
而,这一建构性功能鲜为人所意识,在现有的浩瀚成果中也较为少见,故而本研究力求
在下一章深度思考,期望有所发现。
13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第五章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费尔克拉夫曾说:“在使用‘话语’一词时,我的意图是把语言使用当作话语实践
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个体行为或情境变量的一个折射(费尔克拉夫,2003:
59)。”这个观点背后的意图在于,揭示以话语之争为表象的许多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
暗流与结构性因素。
就话语的参与者而言,话语的建构性功能在社会实践中是隐而不显的。换言之,
“建
构”可以被看作网络流行语传播作为社会实践的“隐功能”,隐藏在话语实践和社会实
践之中。
费尔克拉夫指出,“批判的语言意识”的目的就是帮助作为话语主体对自身介入文
本生产、分配、消费的话语实践产生更深刻的认识,更加意识到构成社会实践的各方力
量以及隐含其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更加意识到话语在文化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作
用。[220]因而本研究拟在本章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实践所具有的建构性隐功能进行反思
和分析。
费尔克拉夫以话语、权力、社会、意识形态为研究焦点,向前推进了批评话语分析
理论。他指出,在话语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二者互为条件和结果。这
一点与福柯(《词与物》)关于客体、主体和概念的话语结构讨论的意义相近。按照费
尔克拉夫的观点,话语有助于社会结构的所有方面——这些方面直接或间接地构成或限
制话语——的建构:它本身的规范和习俗及其背后的关系、身份和机构。话语不仅是表
现世界的实践,而且是在意义方面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建构世界。
之于作为话语的网络流行语,一方面,在最广泛的意义和所有的层次上,网络流行
语脱胎于社会实践,受制于社会结构中的各类关系、阶级层次、习俗规范等,发挥镜像
功能,静态地反映或“表达”脱胎的母体社会。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在社会意义上是
建构性的,体现在话语对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社会知识信仰体系等的不断动态“建构”
过程,这是一种双向制约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流行语作为话语实践、社会实践,无法抛却、脱离具体语篇、
语境而单独进行讨论,故而本章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话语策略的个案分析,均选用网络流
[220]
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22.
14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行语应用的具体语篇和语境。
第一节 身份功能:“表达”与“建构”
一、话语静态“表达”社会身份
身份,源于拉丁语 statum,狭义的身份指的是个人在团体中法定及职业地位。广义
[ 221]
的身份指的是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及重要性。 话语的身份反映功能源自于语言的
标记功能。语言学家认为,人们是带着预先形成的社会身份进入社会并发生相互作用的,
过往的社会身份会影响人们的语言实践。正如我国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巨龄教授指出“社
会上不同的阶层,他们所使用的词汇,其格调是有着明显的文野、高下、雅俗之分的。
即使是同属于公众这个大范畴的人们,也会因为各自文化、阅历、地位以及性别、民族
的不同,在表达相同的意义时,显现出不尽相同的选字构词特征和感情色彩”。[ 222]这
一点在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甚是常见,例子可谓俯拾皆是。比如:同样是评价人的品
质,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可能会使用“质朴、朴实”,而乡间人们可能会用“地道”“厚
道”这样带有区域特色、通俗易懂的词汇。
英国社会学家伯恩施坦也曾指出,不同社会结构层次的人会产生不同结构形式的语
言代码。同样的,这一点也被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区分》)论证过,布迪厄在
其阶层划分理论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划分社会阶层的四种资本依据,即经济资本、文化资
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且文化资本较之经济资本更为重要,诸如教育程度、生活方
式、语言都深刻影响了一个人的社会阶层。[223]可见,社会身份等阶层属性影响着人们
的语言表达偏好,并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网络流行语作为话语,有“区隔”阶层的“表
达”或“标记”功能。网民会根据自我的“身份”——“自致性地位”(职业、受教育
程度)和“先赋地位”(性别、年龄、民族),使用相匹配的网络流行语。
这一点,在深度访谈中,几位访谈对象均有提及。如一位在国内知名大型互联网企
业工作的男性管理人员(1 号访谈对象 QB)提及自己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偏好时,如是说:
多多少少会用一些,可能会用一些自己感觉比较有偏好一点的,娱乐一点的也会用。对,
[221]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3.
[222]
张巨龄.报纸语言的示范作用和语言的阶层性[J],语文建设,1994(2):2.
[223]
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60-166.
14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可以调节一下气氛,然后“奥利给”什么之类的,发过去可以说是有时候需要调节一下
气氛,包括工作当中大家不用那么严肃。比较偏积极一点的“打 call”,然后“不忘
初心”,“先定个小目标”,这种的都会用在工作上。然后比如“厉害了我的哥/我的
姐”这种会跟在同事沟通中、朋友沟通中,对对方表示认可,我比较偏向。我比较少用
的可能是一些比较相对来说偏消极一点的,然后还有一些会斟酌一下使用场景,根据不
同的使用场景自己判断一下,对应的去带一些网络用语。虽然是网络用语,我觉得依然
是从这个用词当中能看到一个人的整体的自我定位也好,还是他的一个形象跟素质也
好,还是能够看到的。
另外,北京某中学老师和某高校大一学生在接受访谈时提及“社死”,都指出了身
边的使用群体和具体场景——“社死”(全称为“社会性死亡”),其广泛流行的契机
是清华大学一名学姐认定学弟“咸猪手”摸其臀部,未听取对方解释情况下,在朋友圈
公开学弟个人信息,使学弟遭受朋友圈“公开处刑”,对学弟的个人形象造成了毁灭性
打击,然而之后学弟被证实是遭到了冤枉,剧情瞬间反转,清华学姐自己也面临冤枉刻
薄他人的“社会性死亡”窘境。“社死”一词由清华学姐带上热搜广为人知,在访谈中
发现,其使用群体目前也主要是学生这一社会群体。
LW(9 号访谈对象,女,30 岁,北京某中学老师):你像“社死”,今年我从开学
教到现在,这个班的孩子关于“社死”词儿,基本每天他们都要提,他们就觉得他们就
觉得什么场景都是“社死”。他们天天说的。然后有的是他们在课上交流的时候,你突
然间跟他们交流到什么,比如说让你上台表演或者啥的,他们就会说“不要,会‘社死’”,
他们就会给你这种反馈。有个孩子的朋友圈发“这两天我天天社死,我社牛的人都要死
了,每天上台自我介绍,竞选班长自我介绍,开学第一课自我介绍……
DZY(8 号访谈对象,男,19 岁,北京某高校大一学生):我们不是有班级群吗,
对吧,然后他们好多时候就发错群了,我班级群几十个人里头,然后把自己男朋友女朋
友聊天消息就发进去了,就在班群里发个什么宝贝什么玩意儿的,就是“社会性死亡”
了。我肯定也用过,因为我之前也有发错过,我是发什么给我妈发消息,然后就发到班
群里了,就发正常的也还好,除非是比如我跟妈妈撒个娇什么的,就要个钱什么的,这
种比较私密的就很尴尬。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从多位访谈对象的访谈中发现并归纳出,网络流行语等语言
的使用,不仅仅是自己认知的自我身份的表达或“反映”,也源自于社会对其身份的“角
14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色期待”。按照心理学家戴维·波普诺的说法,“角色”(role)就是对群体或者社会
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224]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很难想象一位德高望
重的教授去使用“绝绝子”,这一画面之所以让人觉得有失协调,也就在于公众对于教
授的“角色期待”与“绝绝子”期望使用群体的“身份”不相匹配,也即其“角色期待”
(role expectation)和“角色表现”(role performance)出现了差距。具体访谈内容如
下:
XHF(5 号访谈对象,女,25 岁,公务员):绝绝子,我不会用的。就用绝绝子的,
当然是抖音的那些常用户,这不就是抖音出来的歌吗?用它的,就感觉是女性年轻网络
用户,文化程度不会很高,应该是在大学及以下。使用者的身份感觉跟那个词语就不太
搭,就很不舒服。
YXB(11 号访谈对象,女,34 岁,从媒体记者转行至事业单位宣传人员):TA 如
果说“绝绝子”,我觉得 TA 可能就是比较年轻化、比较爱玩的那种人的形象。如果 TA
说的如果是“逆行者”这种,也是还比较关心时事的……“奥利给”这种,感觉长辈或
者比较正儿八经的人可能不太会。会有个初步印象。
HYM(7 号访谈对象,男,13 岁,初一学生):我觉得(如果校长使用“跺脚脚”
——笔者注)这个词语失去了就是校长在学校中的那种尊严感。
WZZ(2 号访谈对象,男,24 岁,机场工作人员):我之前看网友在小红书总结的
什么网络流行语体啊,各种“绝绝子”“跺脚脚”,然后还有一系列,我一看它,血压
蹭就起来一段。我感觉是不是有点太做作了?用的人,文化程度应该不会很高,可能女
生用的会多一些。我觉得是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的才会用,有那种跟风的嫌疑。“躺平
得了初一,躺平不了十五”,这样的话那倒不会(不舒服——笔者注),我觉得挺有意
思的,不会觉得怪怪的。但是如果老校长讲绝绝子,就会觉得很难接受。
二、话语动态“建构”社会身份
关于语言“表达”社会身份等阶层特质,费尔克拉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言学者
们一直将主体性和社会身份视为非主要的边缘问题,语言或话语对于主体身份的作用,
始终没有超出“表达”和“表达的意义”范畴,即认为一个人的身份,包括他所处的阶
级、所信仰的宗教或主义、他的受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都是通过他所选择的外在的
[224]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M].李强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0.
143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可视的语言形式和意义来“表达”的。语言学的这种观点被费尔克拉夫猛烈批判,他认
为不仅社会身份会影响话语的表达,同样重要的是,话语本身也在建构、形塑社会身份,
比如教学作为一种话语行为,确定了那些以“教者”和“学者”的身份加入进来的人的
位置。[225]在这一点上,费尔克拉夫与福柯的立场保持了一致。费尔克拉夫指出,话语
的建构效果,第一个方面层次就是具有身份功能(identity function),即话语有助
于社会身份、社会主体、以及各种类型的自我的建构。由此可得,话语和身份是一种作
用与反作用、静态反映和动态建构并存的双向制约关系。换言之,话语与身份的关系,
不仅仅是静态的反映或“区隔”,也是有意识的带有“主体能动性”的动态建构关系。
正如詹姆斯·保罗·吉(Jame Paul Gee)指出,我们在说话时,随时会建构一种
身份,每个人在不同的关系、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语境中都承担着不同的身份,并且这
些身份中的任何一个表现出来时,都会影响其他身份。一个人的身份可能很多元,可以
在不同时间或同一时间具备女儿、母亲、医生、学者、某党派人士、单位或组织管理人
员等多重社会身份。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关于在多种身份中有无一个最主要的核心身份,
学者们各执一词。但正如詹姆斯所说,作为话语分析者,我们并不在乎是否真的存在核
心身份或核心自我,我们在乎的是人们如何通过语言表达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的多重身
份的感觉。[226]也就是下面要探讨的话语建构策略。
三、自我与“他者”话语策略
自我与“他者”策略,是话语建构身份的常用话语策略之一,因为“身份”这一概
念本身就暗含了区别于他者的涵义。这一策略往往是在与“他者”的形象对立或者对比
中凸显、建构起来的“自我”身份。譬如女神和女汉子、矮矬穷和高富帅、屌丝与官/
富二代等多对网络流行语中,都是网民通过“标签化”方式,在“美化他者”与“自我
矮化”的二元对立价值中比较形成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所指出的那样,“标
签”具有定性、引导作用,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一旦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就会不自觉地在
自我暗示下,成为标签描述或者限定的那样的人,产生“标签效应”。换言之,标签化
其实是利用传受者的“图式”思维或“框架”概念来实现传播的话语策略。
以女神和女汉子为例(表 5.1),以下系两个流行语表征的特质:女神是优雅的、
美丽的、受人追捧的;女汉子则是相貌平平、性格大大咧咧、言行举止男性化的女性代
[225]
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2-43.
[226]
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l Gee).话语分析:实用工具及练习指导[M].何清顺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0:140-141.
14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表。这一形象建构是建立在“女神”他者形象的对比中,也是“标签化”的身份建构。
表 5.1 女神和女汉子的“他者”与“自我”的二元对立特质表
他者:女神(瞿颖扮演) 自我:女汉子(贾玲扮演)
我眼大嘴小鼻梁挺,腿长胳膊长 S 型, 我有胳膊还有腿,还有鼻子也有嘴,我
我的名字叫瞿颖。 的名字叫贾玲。
我长得漂亮,一群男生前呼后拥,我特 我没心没肺,一群男生前呼后拥,找我
别有面子。 掰腕子。
男友陪我去吃饭,他喂我我都害羞了。 男友陪我去吃饭,还没喂呢我吃完了。
朋友圈里发留言,说我失恋了,有人安 朋友圈里发留言,说我失恋了,没人安
[227]
慰有人同情,还有起腻的。 慰没人同情,一群点赞的。
如表 5.1 中,贾玲和瞿颖主演的小品中,建构的女汉子形象是“没心没肺”、独立
性强、不会撒娇、没人疼,而女神的形象则是高颜值、招人疼、娇滴滴。在女汉子和女
神的个人身份建构中,都有标签化的痕迹,同时,在二者的身份建构中,也看到了自我
与“他者”的形象鲜明比对。通过女神的对比,女汉子的身份建构,更带有了乐观的自
嘲意味,即在自我矮化中,带有一种阿 Q 式的没心没肺,在建构身份的同时,带入社会
上女性独立性越来越强,女汉子越来越多的关联社会问题。
建构身份的话语策略还有许多,比如情怀策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短短
十个字的辞职信,正是通过情怀策略,几乎在瞬间唤醒了网民集体记忆中对自由恬静生
活的向往,唤起了诗和远方的深层情怀,也建构了话语主体有诗意、有情怀的个人形象。
此外,由于身份的建构与关系的建构其实不可分割,个人的身份离不开语境,离不开关
系,因而在下一节关系建构中,对于关系分析,也会提及身份建构策略,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节 关系功能:在权力博弈中建构关系
费尔克拉夫认可并继承了福柯关于现代社会的权力观。福柯指出,权力暗含在日常
的社会实践之中,弥漫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之中。费尔克拉夫在汲取福柯权力
观营养的基础上指出:作为社会实践的话语,不仅是权力斗争的场所,也是权力斗争的
[227]
2015 年春晚由瞿颖、贾玲主演的小品《喜乐街》台词。
145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至关重要的方面。这并不意味着各种类型的话语实践都具有内在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的价
值,而是在不同社会领域,不同类型的话语有可能以特定的方式获得政治的或者意识形
态的“介入”(invested)。话语具有“关系”功能(relational function),有助于建构人
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关涉话语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如何被制定和协商。[228] 本节重
点关注的是网络流行语(语篇)是通过何种话语策略或技巧动态建构社会关系。
一、目的导向策略,择优建构凸显关系
话语建构关系的目的,也依然是通过话语感召人、掌握话语主导权。2021 年 6
月 6 日,河南大学程民生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在本校毕业典礼上发表毕业致辞,因其
话语多处使用网络流行语,平易亲和接地气、情感真挚感人,从而一举成名,走红
网络。 [229] 程教授在接受《成都商报》采访时,表示核心是为了“提振学生们的信
心。毕业典礼就意味着学生们即将踏入社会了,作为老师,要给他们做一个走向社
会的心理准备,让他们有勇气有信心走向社会 [230] 。”下面以程教授毕业致辞为例
说明网络流行语是如何运用被建构社会关系的。
a 各位毕业的青年才俊,各位辛勤的老师:
b 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阳光灿烂,天人感应。现在,我要送君送到南大门外,有
句话儿要交代。
c 我在开学典礼上讲过话,那场合的心情是收获的兴高采烈。毕业送行是什么心情
呢?十分复杂,百感交集。如同送女儿出嫁,有各得其所的欣慰,依依不舍的亲情;还
有学生出师的如释重负,有儿行千里的母担忧,还有开闸放水的畅快、送部队出征的激
昂。总之,悲悲喜喜那都是老师们的事,诸君只管满怀豪情地出发吧!……
d 社会是比较复杂的,必须勇敢面对。如同从温室里移到大田,风吹雨打日晒,躲
不过去,谁也替不了你。就业、创业是一个新世界,很有挑战性。当然也很累,累了可
以躺平歇会,可不敢一直躺平啊!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我相信各位同学是不会躺
平的,刚刚开闸放出的水,正是新一波的后浪。[231]
[228]
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62-63.
[229]
党亚玲,闫亚平.话语与形象建构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21:61-63.
[ 230 ]
搜 狐 网 转 自 成 都 商 报 . 河 南 大 学 “ 网 红 教 授 ” 程 民 生 的 苦 恼 与 收 获 [EB/OL].(2021-07-07)[2021-07-10].
https://www.sohu.com/a/476597486_116237.
[231]
腾讯网.河南大学程民生教授毕业典礼致辞火了:首付已交纳,月供就靠自己了[EB/OL]. (2021-06-09)[2021-06-09].
https://new.qq.com/omn/20210609/20210609A05FYM00.html
14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在该例子中,最突出的是篇际互文性的运用,日常会话、协商性话语、劝诫性
话语,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话语交融杂糅在一起,赋予了上述语篇新的生命力和
更广泛的张力。具体来看,程民生教授在开端称谓语上,先是用“青年才俊”来定
位话语交际对象,后在 b 中借用歌词“送君送到 XX 外,有句话儿要交代”,用“君”
来抬升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原本并不平等的差序师生、长幼关系,以此凸显、激活、
构建话语双方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的社会(话语)关系。接下来,在 c 中,程教授
又激活、建构了话语主体之间更多重的关系。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c 中
可以看到,不仅有期盼学生成才、看到学生学有所成的“师生”情谊;也有作为“父
母”,好似送女出嫁、送儿远行的浓浓的“亲情”关系。
在其谆谆教导中,“累了可以躺平歇会,可不敢一直躺平啊!躺得了初一,躺不
到十五!”这句既包含了长辈对于晚辈“累了”的心疼和抚慰,也用最朴实的语言
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即“可不敢一直躺平啊”。这里再次运用抬升身份的“后浪”
称谓,与古语“长江后浪推前浪”形成垂直互文关系,暗示后浪必将超越前浪,表
达对于年轻人未来可期的鼓励。此外,d 中还搭配积极修辞的隐喻手法,将毕业生
比喻成“刚刚开闸放出的水”,暗含势不可挡的意义,再次呼应“后浪”身份,并
强化了此前建构的师生关系、长幼关系。
在上述语篇中,亦友、亦师、亦亲人的三重关系是最主要被凸显被建构的话语
关系,特别是在师生关系之外建构的朋友、亲人的情感关系,是对简单的“说教与
被说教”的师生关系的超越,从而建构了一位具有亲和力的长者形象,以及平等、
友好、相互独立的话语关系,更好地拉近了心理距离,也使话语对象能够更心悦诚
服地接受话语主体“要交代的话儿”。
二、诉诸情感策略,最大限度激发共情
同理心也叫共情,是个心理学上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对于他人的经历、体验能够“感
同身受”,同理心会促使人们从关注自身的负面情绪,转而走向更多去关注他人或者受
害方的苦难,从而强化了这种同情、怜悯的情绪,使人们愿意与受害方或弱势的一方站
在同一立场,悲其所悲,怒其所怒。
2021 年末,娱乐圈内明星王力宏,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优质偶像形象被“蕾神之锤”
锤得稀碎,一众网友涌向王力宏前妻李靓蕾的微博“小作文”吃瓜,该篇微博内容获得
五百多万阅读量。与此同时,“李靓蕾”的百度搜索指数飙升,特别是在 2021 年 12 月
14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232]
语篇源自李靓蕾于 2021 年 12 月 17 日在个人新浪微博发布的内容.
148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段落 b 建构的依然是冲突关系,这里是一个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女性被当作无偿佣
人,而冲突对象则是掌握着家庭经济权力、话语权的强者。二者的矛盾冲突关系更进一
步。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冲突关系不仅是李靓蕾与王力宏,而是“现代女性”与“担任
在外工作”的男性之间的冲突,这一扩大移情的话语实践,将冲突关系升级,让吃瓜群
众群体实现了代入感和卷入认同。
段落 c 则是构建了“斤斤计较明算账”的丈夫与一无所得的妻子之间的矛盾与对立
关系。段落 d 将这种矛盾再次升级,把战火引至公众层面,也即建构的冲突对象形象为
婚前对感情不专一、婚后出轨、招妓等劣迹斑斑的渣男形象,已经触碰了法律底线,且
在道德层面也被公序良俗所不耻,极易引起围观看客的共同敌视与讨伐。此刻,作为话
语建构主体,也是冲突双方之一的李靓蕾,已将受众也列为了“群体内成员”,多了一
众同一战壕、同仇敌忾的队友。
上述几个段落都成功诉求情感,激发受众的同理心,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获得支持,
建构并巩固了缺席的爸爸和全心付出的妈妈、出轨的丈夫与试图挽留而不得的妻子之间
压迫与隐忍、强势与弱势的鲜明关系。
三、“自己人”策略,强化群内关系认同
“自己人”效应起源于心理学,但在传播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受众
心理研究或传播效果研究上,比如卡尔·霍夫兰提出的说服理论就包含了自己人效应。
霍夫兰提出,假如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情感倾向较为积极,或者说传播对象对传播者越
有好感,就越容易接受传播者所要传递的观点,从而被传播者说服。尤其是如果受众认
为信息源是与自己相似或者同一群体,即具有同一性, 就更容易接受信息,这就是自己
人效应。受众在信息接受活动中, 如果感到传播者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或相同之处,
就会在心理上定位为“自己人”,从而提高传播效果。在这里, 能够使受众将其确认为
“自己人”的条件是:价值观或信仰等立场相同、社会经历等背景相同、兴趣爱好或性
格气质相投、观点一致、利益一致。[233]以上条件不需全部满足,满足一项就有可能建
立起自己人关系和认同的亲近感。这一点在生活中较为常见,我们更愿意和自己相近的
人。在网络流行语传播应用的人际关系建构中,也有很多例子。
(1)做人不能太 CNN!
[233]
周婧.个人化:新闻报道的新态势[J].青年记者,2005(2):23.
14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2)甄嬛体:小主,今儿新上的这件衣衫款型是极好的,这苏绣的料子配上简洁
的裁剪,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愿多买几件,虽会荷包骤然消瘦,倒也不负恩泽。
(3)姐妹们,Oh my God!好漂亮,买它!好好看,买它!这个颜色也太好看了吧!
相信我,买它(嘶吼)!这支会让你气质飙升,会让你嘴巴像果冻一样的颜色。相信我,
我是口红一哥!一定要备注好李佳琦的名字,赶快,买它(嘶吼)!……这支颜色好亮
肤色哦,我的妈呀,买它!!!这支颜色也很好看,是不是很显气质,买它!!!这支
是我跟你说,美到炸裂,真的好看到死掉,买它!!!所有女生,来咯,everybody,
秋冬复古就靠它,一秒翠花就变索菲亚。只要你相信李佳琦,你们每天好看!
在例(1)中,由于 CNN 在 3·14 西藏打砸抢烧的报道中,使用了一张人为裁剪后
的图片,图片显示一辆军车向前驶去,车的前方有慌乱逃跑的平民,车的旁边还有起火
的汽车,而完整的图片是军车旁边有大约 10 名暴徒正在用石块投掷、攻击军车。CNN
怀揣“有罪推定”的目的,有意识地按照西方刻板印象中的中国军人形象,刻意去虚构
中国军人及政府正在伤害藏民、实行军事镇压的假象,由此 CNN 成为报道虚假新闻、故
意歪曲事实、操纵舆论、抹黑正义的代名词,这种颠倒黑白、信口开河的处世观念不为
国人所接受。作为坚持真善美标准的中国人,在爱国主义情绪的感染下,国人共同的阶
级立场和价值观遭到了公然挑战,CNN 成为“共同的敌人”。“做人不能太 CNN”的
传播使用群体之间自觉构建了一种“自己人”或群内成员关系,既建构了群内合作关
系,也凸显了与冲突对象的对立紧张关系。
例(2)是典型的“甄嬛体”的应用,“小主”的称谓语通过抬高受众身份,传递
“顾客就是上帝,是尊贵的小主”的理念,从而刻意构建了主与仆、顾客与服务员的身
份差序、享受服务与提供服务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宣传布料“再好不过”,购买“不
负恩泽”就水到渠成赢得顾客芳心,从而达到商业化目的。
例(3)是“自己人”效应本土化的一个具体例子。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自
己人”被赋予了信任或被信任的涵义。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中提及“差序格局”,
便是以自己为核心,关系的差序就像一圈圈涟漪一样,由内向外推去。越靠近涟漪中心,
便越被视为地缘社会中的“自家人”。[ 234]杨宜音先生在一项“自己人”的个案研究中
发现,中国人的关系具有差序格局的特征,即通过自我出发逐渐外推,由先赋性与交往
性共同构成亲疏结构,形成“自己人/外人”分类。同时,根据先赋性与交往性的改变,
[234]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1.214.
15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自己人”与“外人”可以相互转变。[235]在例(3)话语交际中,主播李佳琦称呼受众
为“姐妹们”,这里的“姐妹们”虽不是有血缘联系的亲属关系,但这种“亲属称谓泛
化”236在话语交际中拉近了关系差序,产生“自己人”效应,从而达到交际目的。此外,
李佳琦还凸显了“口红一哥”的话语身份,通过构建其自身美妆博主的权威形象,达到
“说服与被说服”“销售与购买”关系的构建,并在此过程中收到预期的商业效果。
第三节 观念功能:建构知识概念与价值体系
正如埃米尔·涂尔干所指出的,“逻辑思维是由概念构成(涂尔干,2016:596)”,
而概念则是存在于语言之中,“语言所表达的,即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借以表现经验事
实的方式。[237](涂尔干,2016:598)”作为社会化过程的关键要素,语言既作为人们
使用的一种工具,参与社会交往,又能够作为一种能动的活体,通过积极形塑一个社会
群体中人们用于交流的基本范畴,来强烈地构建意识形态乃至社会实在(Reed,2012:9)
[238]
。
费尔克拉夫也指出,话语具有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也即话语强烈地参与
了社会知识信仰体系的建设,并参与形塑外部世界、客观过程、社会实体及其关系。网
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话语的社会实践,受制于其所处于的社会、时代背景以及文化浸润,
同时建构话语参与者的身份、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形塑社会现实,建构社会文化内
涵,诸如社会知识和信仰体系、观念、心态、审美趣味等。
一、以个人微型叙事,建构核心价值观
网络流行语作为话语的传播使用的过程,正是传递、形塑、建构、强化符合其所在
社会生态的伦理纲常的价值理念的过程。这一点在官方话语与精英话语的话语主体中体
现更为明显。特别是官方话语时常通过贴合民间话语、融合借助网络流行语这一话语形
式,从而包裹输出、强化建构社会主流价值观。这在本研究中对于代表官方话语的央视
新闻编导的一段访谈记录得到了印证:
[235]
杨宜音.“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05(01):181-205.
236
使用亲属的称谓语来称呼话语对象(不一定具有真实亲属或血缘关系),比如姐妹们、兄弟们、X 叔、X 哥、X
姐,更容易拉近心理距离,利于情感交流,达到交际目的,这也就是常见的“亲属称谓泛化”现象。
[237]
埃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596-598.
[238]
Reed, Isaac A. 2011. Interpretation and Social Knowledge: On the Use of Theory in the Human Scienc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5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说白了,我们不过是借着新媒体的壳,借着网络流行语的皮儿,然后包我们的馅。
虽然这个话不太好听,但其实话糙理不糙,我们通过外衣皮儿这个模样把你吸进来,然
后哪怕我给你准备 100%的馅,你能吸收 1%的价值观就可以了。但是网友比较给面子就,
有的时候网友特别开心的时候,会经常在后面的留言里面,就着我们今儿的那个话题当
中的那些网络用语,往外再造出点新的流行语,比较有意思,然后效果就很好。”
后现代主义对于恢宏叙事的消解,在网络流行语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不同于刻板
印象中的传统英雄人物的宏大叙事,网络流行语更多是通过带有人间烟火气息的个人叙
事、微型叙事,聚焦有血有肉、有软肋、更有闪光点的平凡人,传递着奉献、勇敢、勤
劳、悲天悯人、不服输等美好情感,建构起正能量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恰如这位央视编
导举例说明:
“最难的一点就是,我怎么把一个特枯燥的时政新闻写完之后你还愿意看,
然后你还觉得有点意思,还愿意给点个赞,这太难了。但是想破解的这个点,我们也分
析过选题的题材,最容易共情的,骂美国的是排第一的。然后是民族自豪感,以航天英
雄、航天类、体育健儿类的特别容易。然后第三好人好事,小姑娘剥虾,就是中午午餐
舍不得吃,为什么?小姑娘说我想把这个带回家,留给我妈妈,我妈妈生病了,就这么
一个非常小的事情。你把它形成主播说,后面那网友就是潸然泪下的,破防的,甚至什
么要联系方式的,要捐款捐物的,特别多。”
这是 2021 年 9 月某一期《主播说联播》的内容,这期节目中,李梓萌介绍了小女
孩笑笑把虾悄悄留给妈妈的故事,并配以网络上较为流行的《你笑起来真好看》的歌词
来形容笑笑,最后以一句“张笑笑,你很棒,我为你‘点赞’”明示其褒扬的态度导向。
这一聚焦普通个体的微型叙事话语策略,收到了较好的主流价值传播与建构效果。
此外,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能够从众多的网络语言中脱颖而出,之所以成就其流
行态势,也是因为暗合了作为大众话语主体的网民的价值取向,抑或说是暗合了传统的
价值主线。此处以“破防”为例。破防,原本是网络游戏用词,指的是游戏中玩家的装
备、技能被对手破坏,防御失效;流行义则是人的心理防线被突破,被戳到了痛点,情
绪大受触动,或伤心、或感动、或情绪决堤。作为 2021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破防了”
与许多让人为之动容的热点新闻事件联系在一起,热度持续到 2022 年依然未减,那些
让人“破防了”的瞬间有: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在风险高企、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众多
医护工作者主动请命抗疫,成为大疫大难面前的“逆行者”,让人破防……武汉“封城”,
全国人民为武汉“热干面”加油的瞬间,让人破防……郑州水灾,几位大车司机冒着生
15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命危险,把价值不菲的载货卡车开进滚滚洪流,为更多生命护航的瞬间,让人破防……
因疫情久居在外的游子,返乡后看到父母亲人的温情瞬间,让人破防……2022 年初,
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一例无症状感染者,在京 14 天辗转 31 地打零工,多
日工作到凌晨,这位被网友称之为“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让众多网友“眼眶湿了”,
“一秒破防”……
在传统文化价值认知中,国人信仰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崇尚
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和坦荡胸襟,推崇的是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担当和历史责任感……“破防了”对应的温情瞬间,这
些民间话语彰显的正是这种胸襟和气度、情怀和奋斗,让人能够产生情绪认同与共鸣,
感受扑面而来的热气腾腾的生活。特别是那些身处艰辛却不抱怨、用力和苦难抗争、热
爱生活、甘于奉献、从未气馁的普通人,书写着“伟大出自平凡”的故事和信仰,更是
在建构着“美好生活需要靠双手奋斗”的价值观念。
二、与社会现实互文,建构新话语秩序
正如费尔克拉夫所指出,“一个文本的互文性不仅体现在与其他文本的呼应,还可
以体现在它与习俗的潜在复杂关系,它们统统被建构起来,以便形成一个话语秩序。”
[239]
巴赫金在讨论文类时,注意到文本可能不仅以相对直接的方式利用诸如此类的习俗,
而且可能通过讥讽、模仿或虔诚性地利用它们而对之“进行再次的强调”,或者以各种
方式把它们“混合起来”。对此,费尔克拉夫引入了新的术语来描述这种现象,即“互
为话语性”。
譬如“内卷”等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快节奏、高强度、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互文,
在越发严苛的竞争之下,青年群体的集体焦虑心态不断蔓延、集聚、扩散。正是人们不
断累积上升的焦虑情绪,诞生了农业领域的“内卷”一词的“出圈”,也即社会结构深
刻影响了作为话语的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方式。
与此同时,这一网络流行语在不断传播、扩散的话语实践中,以“滚雪球”式的方
式全面席卷、铺排开来,强化并建构了焦虑的社会心态和抗争的社会现实。正如一位访
谈者(4 号访谈对象 XY,女,24 岁,高校应届毕业生)谈及“内卷”时这样说:“我
觉得“内卷”很容易引起社会的一种焦虑,因为大家老说,觉得很严重,然后我觉得就
引起的焦虑情绪挺大的”。针对内卷的社会现实,也有网友会选择“躺平”式的自我和
[239]
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95.
153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15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是对该网络流行语的语义规训,更是在建构并传递一种权力价值观念,用人民喜闻乐见
的民间话语赢得民心,用话语的力量建构“依法用权”的概念导向。
直至当下,“有权不可任性”这条衍生流行语仍经久不衰——2022 年春节前,河
南省郸城县某官员劝阻在外乡亲不要“恶意返乡”,“只要返回,先隔离再拘留”的言
论引发了广泛热议,“恶意返乡”掀起一波针对当地政府的舆情危机。下面是央视网以
《返乡何来“恶意”?权力岂可滥用》为题,在其新浪微博犀利评论该事件,部分摘录
如下:
何为恶意返乡?标准是什么?谁来判定?先隔离后拘留的法律依据在哪里?大家
当然理解基层防疫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压力……但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守住一条底线:
符合法理人情。春节在即……你对群众用心,群众才跟你上心,你跟群众走得近,群众
才跟你走得亲。
令人忧心的是,郸城县的“对策”不是极端个案,类似随意扣帽子的现象近来屡见
不鲜。恶意讨薪、恶意上访,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既有违法治,也悖离公理,群众有
意见,社会不满意。
我们总讲,有权不可任性。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关键就是两点:一是权力从何
而来,二是权力如何而用。
举头三尺有纲纪,广大干部尤其是直接面对群众的基层干部、公职人员应多一些法
治思维,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时刻警示自己,依法用权、秉公用权,扎扎实实用行动
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誓言。[240]
该条微博下网友跟评,“有权不能任性”反复多次出现,形成空间互文,壮大了话
语声势:
杨晋维 SY:……有权不代表可以任性,一刀切只会重伤游子归乡的心。不知何时返
乡团聚成了恶意返乡,更不知何时懒政变得如此光明正大。
后山人 2046:权为民所用,有权不能任性!
大耳朵图图 xyz:……举头三尺有纲纪,有权不能任性!老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
年”。如今回家还有恶意???
从这篇评论文本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作为官方喉舌,代表官方话语的主流媒体央
[240]
潇湘晨报.央视网评:返乡何来"恶意"?有权不可任性[EB/OL].(2022-1-21)[2022-1-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722548482256352202&wfr=spider&for=pc.
155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视网,与“有权任性”的、没有“用心”、没有“跟群众走得近”的官员划清了界限,
明确了自身立场,激活了自身权力者、高位者、舆论监督者的社会身份,并以高姿态批
判了某些缺乏法治思维的掌权者的“有权任性”行为,让官方话语权在正义声中赢得民
心,短短几日,转赞人数超过 12 万,得到了许多网友的评论支持。可以说,经过媒体
传递的官方话语在建构自身正义身份,建构任性用权与合法权益受损、冲突对立关系、
批评教育与被批评教育关系的同时,也建构强化了“权应为民所用”的价值理念。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说民间话语在建构观念概念时是以隐微的方式,那么官方话语
的建构,因其手握权力,话语策略或直接而用力,霸权主导位置天然使之。在深度访谈
环节,央视新闻编导谈及一个贴切的例子:
我们现在最喜欢用的,也是争议最大的“破防”,能不能用在主播说里?这是一个
游戏术语,破防了。但我们现在把它引用,特别是《人民日报》喜欢用“破防”,动不
动就“破防”,只要一哭一感动就会有,但是它是有争议的。因为就是玩游戏的人说这
个“破防”不是我要表达的“破防”的意思,就“破防”指的这种战斗的激烈,然后防
线破掉了怎么样,这其实就是一种官方生硬地要赋予它某种新的意义,就是我的心理防
线破掉了,我的泪腺破掉了,我感动,我要哭,我决堤了。然后它会存在争议,但是因
为官方在新媒体这端,玩命地发力,久而久之,让“破防”有了新的这个含义。
可见,官方话语可凭借其天然的霸权地位进行语义规训,从而实现社会知识与概念
的建构,但正如这位央视新闻编导所说,“但这并不代表官方语态在这个场里面就把它
争夺成什么样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主导,它其实是有兴趣主导,这个过
程当中我觉得更多的是融合,就是我可以就是用你的语言语态来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
而不是我生硬地去赋予正向的价值观,让看上去时髦的语言为我所用”,官方话语与大
众话语融合、博弈、共生之中,推动社会意识形态与话语权力格局的更迭与重构,“介
入”并主导建构社会实践与社会概念体系。
对于网络流行语建构功能的分析,特别是针对流动的语言的话语分析,能够进一步
揭示在话语实践中、在人际或大众传播中、在话语协商博弈中,身份、关系及知识的动
态建构过程。同时,也提醒话语主体、话语对象培养批判的意识,意识到“自我”和“他
者”的身份和社会关系并非恒定不变的,而是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互动的产物,是动态建
构的。话语的协商、博弈作为一种社会行为,通过显性或隐性的话语策略,建构与保持
15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实践审视:网络流行语建构性隐功能省思
理想的个人身份、提高交际互动成功率,更高效地传达交际主旨[ 241],达成权力观念影
响下的知识体系的一致与认同。
[241]
辛志英.身份、关系与知识建构:从社会认知到话语分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8:83.
15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结论
结论
互联网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颠覆性地改变了以往的传媒格局与传播形式,也悄
然而深刻地改写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客观上推动了话语民主化,为话语“平
权”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的快速推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滋
养以及网民话语意识的觉醒,网络流行语在整个社会层面实现了“夷平”式的共享,以
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蔓延、渗透至全社会,在反映社会现实、表征社会心态的同时,
建构了社会实践,形塑了社会概念知识与思维意识。
本研究以费尔克拉夫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为
分析框架,以 1994-2021 年度 485 条网络流行语作为研究样本,引入社会表征理论范式,
使研究者得以捕捉语言和概念等表征的运动和变化,并由此察觉并把握社会中的话语主
体面对表征时的能动性;引入后现代理论,追溯网络流行语颠覆、解构、去中心化、戏
谑并向所谓“静态话语”的权威性提出挑战等典型特质的哲学思想源头;引入社会理论
的另一条脉络——罗伯特·金·默顿对结构功能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作为分析传播功能的
关键范式,采取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深度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混合方法
(mixed-methods),形成了如下研究逻辑链条:文本分析向度,考察网络流行语发挥
传播功能的语言学基础(文本静态分析及动态爬梳)——话语实践向度,考察网络流行
语借由怎样的话语实践过程实现传播功能——社会实践向度,评析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负
功能呈现并省思其隐功能。通过对前文诸观点的提炼与归纳,本研究有以下发现:
一、文本考察:静态分析与动态爬梳不可或缺
网络流行语脱胎于语言学,如若脱离了语言学本体,文本分析就犹如无源之水、无
本之木。“文本”分析有助于理解网络流行语之所以成就其流行之势的语言学基础,故
而在文本分析向度,本研究对网络流行语的语音、语汇、语法、语源、语用以及修辞手
法进行了分析考察。与此同时,正如莫斯科维奇所指出的那样,表征的“锚定”与“具
体化”过程深受其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不同的表征主体对于同一事物或
同一概念,因其社会背景与所处社群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表征概念。因而,对于某些语
汇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络流行语,还需动态观照其“文本”诞生与流变的经济、社会、文
化之背景,故本研究在对文本静态分析基础上,基于互联网技术及主要平台载体的发展
158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结论
15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结论
根据话语个体经验对其加以改造,借由能指与所指关系的任意性,通过语义泛化,创造
新的流行语义,更好地实现话语主体心态或态度的“表征”。
在“二次诠释”环节,大众话语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解码、编码过程,实质是与官方
话语、精英话语的冲突、斗争、协商的力量博弈。大众话语可以对其进行同向或妥协式
解读,也可以选择逆向解读,颠覆官方话语或精英话语的权威,形成不同话语体系与权
力意识形态的抗争之势。
在流行扩散环节,各类话语主体怀揣不同的话语目的“群体卷入”,通过众声喧哗
实现“集体诠释”。这其中既有官方话语、精英话语为维系其霸权地位放下身段,主动
向大众话语靠拢的倾向,也有精英话语的造势与推波助澜,还有资本驱动话语“商品化”
的商业逻辑。
在话语规训环节,所有网络流行语均面临被规训的境地。规划的路径,既包括大众
话语的民间建构,即在话语抗争后实现自我规训,也包括官方规训,即官方话语、精英
话语“出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收编“规训”。在上述过程中,意识形态的斗争和话
语权的争夺均作为暗线隐藏其中。
三、社会实践:“镜像”与“建构”互为表里
正如费尔克拉夫所指出的,话语的本质是社会实践。作为大众话语的典型形式,网
络流行语对社会实践具有“镜像”和“建构”两部分功能。
研究发现,“镜像”表现功能基本处于可视范围,能被生产和传播者较为清楚地意
识到。本研究对此分类评析,在正功能方面,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充当了社会“安全阀”,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制造群体“狂欢”精神快感;促进“议程互动”凝聚群体共识;趣
味表达丰盈官方话语体系等。同时,其传播亦产生负功能,譬如“社会麻醉”导致虚幻
的满足和“躺平”;“培养”错误认知,弱化社会行动力;“从众”心理引致责任消解
及缺位;“媚青”冲动致使期望违背及群体失范;被“装置范式”所异化;权威被解构,
产生“不虞效应”等。
“建构”功能隐而不发,不易被话语主体察觉,却作为传播功能的内里实质,不可
被忽略。网络流行语的“建构”功能主要呈现在建构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体系及
信仰等社会观念三个层次方面。在身份功能上,话语不仅通过所用语词的格调高下等来
静态“表达”身份,而且通过自我与“他者”“贴标签”的话语策略,建构其社会身份。
在关系功能上,本研究提炼了网络流行语的三种话语策略,即目的导向策略,择优凸显
160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结论
建构关系;诉诸情感策略,最大限度引发同理心;“自己人”策略,强化关系认同。在
概念功能上,网络流行语以个人微型叙事,建构正能量价值观念;与社会现实互文,建
构新的话语秩序;通过权力博弈,在霸权关系演变中建构社会概念与价值体系。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局限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研究对象上,对网络流行语的
发展历程进行全景式、历时性的整体考察,从而超越既有文献通常采用的微观视角,考
察网络流行语的整体流变,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相关研究的宏观性、系统性。二是在理
论视野上,注重将传播学与话语分析理论相结合,从而生成一种相对综合、全面的社会
科学分析视野。这部分努力的意义正如学者胡春阳所述“研究语言学的未跨入新闻传播
学,而研究传播的没注意到其话语方面”,为网络流行语研究提供跨学科的、更为丰富
多元的研究视角和相应成果。三是研究方法上,通过混合研究方法,为功能研究提供更
多鲜活的素材支持。特别是创造性地设计了关于内容分析量表,通过对 485 条网络流行
语 9 个分析类目共计 4000 多条信息的统计学分析,为历年网络流行语流变的静态整体
把握和动态流变趋势提供了有力辅助支撑;在深度访谈环节,在邀请普通网民作为访谈
对象之外,还增加了对专家学者、主流媒体从业人员的访谈,更贴合“双面提示”的传
播原则,同时提升了本研究的可读性和价值意义。四是研究内容上,以辩证眼光、批判
思维来考察传播功能,向上追溯至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及其后续发展的理论根源,在正
功能、负功能基础上,对权力暗流隐而不发的建构性隐功能进行了透视研究。这一部分
目前鲜有文献涉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先行意义。
与此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与不足。本研究在访谈中发现,不同群体对于网
络流行语所持态度和传播偏好存在较大差异,代际差异、城乡差异、行业差异、性别差
异或同时存在。考虑到本研究聚焦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功能研究,且受限于篇幅,故未能
对网民传播行为偏好与差异展开扩展研究,这就留待笔者未来继续深耕这一研究课题,
同时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和思路。
五、对网络流行语演进趋势的展望
日前,索福瑞发布《2021 年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指出短视频在媒介生态
中的地位持续攀升,深度渗透,全面融入用户生活场;短视频内容趋于多元,增强用户
陪伴感和填补碎片时间的同时,还提供了探索和认知世界的广袤窗口。[ 242]可预见的未
[242]
网视洞察.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所发布《2021年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EB/OL].(2021-10-14)[2021-10-14].
161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结论
来,短视频将更加深刻地影响媒介生态的变革,网络流行语也将搭乘短视频的发展快车,
产生新的话语内容和话语风格。
与此同时,伴随着“元宇宙”概念展露头角,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被寄
予厚望将逐步攀升为平行世界。“元宇宙”被认为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
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可以提供沉浸式体验,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搭建经济
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
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 243]虽然“元宇宙”概念目前仍处于发展丰富、不
断演变的阶段,但其已展露的突出特质——沉浸式体验,或将深刻参与传媒生态的时代
性变革,同时丰盈流行语话语内容抑或新的话语形态,不断参与建构、形塑新的社会实
践与社会意识。
如今,岁末年初爬梳、遴选、评说网络流行语,已成为许多媒体和网友的固定“节
目”。作为社会的风向标、时代的横剖面,这些鲜活的碎片逐渐累积成跨越时空、蔚为
壮观的语词城堡,不仅携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意义,也成为学者们观测语言新陈
代谢、百姓心态流变、话语权力变换、媒介更新迭代的一扇窗口。
众声喧哗,老少网友欢乐刷屏,成百上千的网络流行语正如一江闪烁的活水,跨越
“庙堂”与“江湖”鸿沟、穿越代际与地域隔阂,顺着键盘不胫而走,甚至向主流媒体
渗透。正是在这样的双向互动、相辅相成中,我国的改革正能量得以激发,中国力量得
以汇聚,社会治理水平得以提高,中国故事得以精彩呈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网络流
行语还将在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与学者关切的目光中继续更新迭代,绵延不绝,不
仅为现代汉语词典添新,也为民族正史补白,同时为草根大众留痕。
让我们共同守望,一起期待吧。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591983843688854&wfr=spider&for=pc.
[ 243 ]
清 华 大 学 .2020 年 -2021 年 元 宇 宙 发 展 研 究 报 告 [R/OL].(2021-09-22)[2021-09-22].https://www.sohu.com/
a/491309561_120855974.
162
参考文献
[1] 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6:96.
[2]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3.
[3] 埃 米 尔 · 涂 尔 干 . 宗 教 生 活 的 基 本 形 式 [M]. 渠 敬 东 , 汲 喆 译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2016:433-598.
[4] 艾尔·巴比(EarlBabble).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
社,2009:318.
[5] 白解红,王莎莎.汉语网络流行语“萌”语义演变及认知机制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2):139-142.
[6]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16.
[7] 彼得·伯格.历史学与社会理论[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54.
[8] 仓理新,刘仲翔,李崇文.流行语折射的网络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37-58.
[9] 曹进.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5.
[10] 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11] 陈红莲.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众心理——以 2009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J].新
闻爱好者,2010,(06 上半月):21-22.
[12] 陈建平,王加林.互文性与身份建构话语策略[J].中国外语,2014,11(02):32-38.
[13] 陈娟,吴海涛,周顺杰.传播学研究的跨学科交叉影响.科技传播[J].2011,11(下):9.
[14] 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04):27-32+112.
[15] 陈 新 仁 . 语 用 学 视 角 下 的 身 份 研 究 —— 关 键 问 题 与 主 要 路 径 [J]. 现 代 外
语,2014,37(05):702-710+731.
[16] 陈一 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
版),2008(6):94-97.
[17]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03):119-132+244.
163
[18] 程齐凯,李信.学术文本的词汇功能分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
报学青年论丛,202007.193.
[19]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0.
[20] 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 11 版)[M].北京:人民
邮电出版社,2016:356-382.
[21] 戴炜栋.什么是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学术普及系列,2012:189.
[22] 党 秋 月 , 王 壹 . 网 络 流 行 语 传 播 对 社 会 文 化 的 影 响 [J], 沈 阳 师 范 大 学 学
报,2016(3):78-83.
[23] 党亚玲,闫亚平.话语与形象建构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21:1-163.
[24] 丁建新,廖益清.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1,3(4):6.
[25] 杜晓婉.网络流行语界定、演化及价值导向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26] 范红,曲元.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4,19(6):6.
[27] 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39.
[28] 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的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8(6):6.
[29] 方毅华,罗鹏.“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律解析[J].现代传播,2011(12):77-80,85.
[30] 方毅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大众传播的影响[J],现代传播,2007,(2)(总第 145
期):28-31.
[31] 方正欣,童海琴,司慧颖.话语理论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J].教育教学论
坛,2020(05):357-358.
[32] 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2.
[33] 费 孝 通 . 反 思 · 对 话 · 文 化 自 觉 [J].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1997(03):15-22+158.
[34] 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07):5-9.
[35]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01):147-162.
[36] 费孝通.缺席的对话——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J].读书,1990(10):3-11.
[37]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3.
[38]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4):3-
21.
164
[39] 冯 必 扬 . 人 情 社 会 与 契 约 社 会 —— 基 于 社 会 交 换 理 论 的 视 角 [J]. 社 会 科
学,2011(09):67-75.
[40] 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城,杨远婴译.上海:新知三联书店,2003:193.
[41] 高虹.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15-56.
[42] 高金萍.“明镜”与“明灯”中国主流媒体话语与社会变迁研究(2003-2012)[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08.
[43] 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591.
[44] 高 宣 扬 . 流 行 文 化 社 会 学 [M].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 : 中 国 当 代 学 术 思 想 文
库,201501.448.
[45] 高月.我国网络流行语的镜像功能研究——基于结构主义建构论的视角[D],安徽师
范大学,2016.
[46] 古 斯 塔 夫 · 勒 庞 . 乌 合 之 众 : 大 众 心 理 研 究 [M]. 冯 克 利 译 . 北 京 : 中 央 编 译 出 版
社,2015(1):10.
[47] 管健,郭倩琳.共享、重塑与认同:集体记忆传递的社会心理逻辑[J].南京师大学报(社
会科学版),2020(05):69-79.
[48] 管健.身份污名的建构与社会表征——以天津 N 辖域的农民工为例[J].青年研
究,2006(03):21-27.
[49] 管 健 . 污 名 的 概 念 发 展 与 多 维 度 模 型 建 构 [J]. 南 开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07(05):126-134.
[50] 光明日报.语言与经济博弈[EB/OL].(2013-11-26)[2013-11-26].https://epaper.
gmw.cn/gmrb/html/2013-11/26/nw.D110000gmrb_20131126_2-12.htm?div=-1.
[51] 郭光华,王娅姣.媒体“话语”何以赋“权”——西方话语权研究综述[J].湖南社会科
学,2015(01):202-205.
[52] 郭 鹏 . 民 众 话 语 权 : 协 商 民 主 实 践 与 研 究 的 逻 辑 起 点 [J]. 理 论 与 现 代
化,2015(04):11-16.
[5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7.
[5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EB/OL].(2020-9-14)
[2021-12-01].http://cul.china.com.cn/2021-12/01/content_41807480.htm.
[55] 韩沁钊.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7):33-34.
165
[56] 韩玉花,网络流行语的社会镜像[J],新闻爱好者,2010,3(下半月):60.
[57] 何荷,陈新仁.网店店主关系身份建构的语用研究[J].现代外语,2015,38(03):347-356
+438.
[58] 何文绚,李治平.“XX 哒”的语用功能及其原因分析[J].现代语文,2018(02):
148-152.
[59] 贺雪峰.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5-7.
[60] 侯 东 阳 , 黄 璀 . 新 闻 文 本 的 网 络 流 行 语 分 析 [J]. 暨 南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10,32(06):156-160+164.
[61] 侯丽羽.从“屌丝”流行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J].当代青年研究,2013(01):53-57.
[62] 胡春阳,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D],上海:复旦大学,2005.
[63] 胡青青.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规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1):
104-108.
[64] 胡伟光,周全华.论话语权与意识形态领导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03):
160-168.
[65] 黄碧云.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8(02):106-108
+112.
[66] 黄亢.网络自律是遏制网络暴力的关键[J].新闻爱好者,2009(7):85-86.
[67] 纪卫宁,辛斌.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思想论略[J].外国语文,2009,25(06):21-25.
[68] 纪卫宁.话语分析——批判学派的多维视角评析[J].外语学刊,2008(06):76-79.
[69] 贾 亭 . 新 媒 体 时 代 加 强 民 主 党 派 舆 论 工 作 研 究 [J]. 上 海 市 社 会 主 义 学 院 学
报,2017(3):34-38.
[70] 简明.从“囧”字流行看网络语言传播[J].青年记者,2009(1 月中):61-62.
[71] 姜胜洪.当前我国网络流行语中的舆情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0,31(06):104-107.
[72] 蒋 翠 莹 . 彪 悍 的 人 生 须 “hold 住 ”—— 浅 淡 网 络 流 行 语 “hold 住 ”[J]. 电 影 评
介,2012(05):101-102.
[73] 蒋睿萍.网络流行语隐喻特征及其传播功能研究[J],新媒体与社会,2019(6):129-143.
[74] 蒋秀玲.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与扩散机制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3.
[75] 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重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45.
[76] 井世洁,杨宜音.转型期社会信任感的阶层与区域特征[J].社会科学,2013(06):77-85.
166
[77] 匡文波.新媒体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传播学文库,2014:350.
[78] 邝霞、金子:网络语言——一种新的社会方言[J].语文建设,2000(8):21.
[79] 李耿源.报刊如何正确对待和规范使用网络流行语[J].中国记者,2009(8):57-58.
[80] 李红艳.手机:信息交流中社会关系的建构——新生代农民工手机行为研究[J].中国
青年研究,2011(05):60-64+47.
[81] 李卉.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价值[J].青年记者,2009(24):91-93.
[82] 李军.异化的师生关系:“解构”与“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4,43(04):140-147.
[83] 李良荣,方师师.网络空间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1-5.
[84] 李琳.网络流行语的后现代文化特征[J].兰州学刊,2015(03):205-208.
[85] 李明洁.流行语:民间表述与社会记忆——2008—2011 年网络流行语的价值分析[J].
探索与争鸣,2013(12):82-86.
[86] 李培根.记忆——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 2010 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J].湖北教
育(领导科学论坛),2010,(04):74-75.
[87] 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60-166.
[88] 李沁.沉浸传播: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20.
[89] 李三虎.自主创新的话语建构:从意识形态到创新文化自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13.
[90] 李 森 , 蔡 清 吉 . 失 落 与 复 归 —— 师 生 关 系 的 解 构 与 建 构 [J]. 当 代 教 育 科
学,2004(03):12-15.
[91] 李舒.媒体应慎重使用网络流行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1):3.
[9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323-324.
[93] 林纲.网络语言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5.
[94]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6.
[95] 凌一,娄悦.政治传播生态中新媒体的优势——从 2008 年美国总统大选看新媒体的
传播功能与效果[J].当代传播,2009(2):3.
[96] 刘昶.短视频为知识传承带来新路径[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12-01(004).
[97] 刘辰诞,赵秀凤.什么是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265.
[98] 刘丹凌.民生话语与权力博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253.
167
[99] 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
[100] 刘晗.从巴赫金到哈贝马斯[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243.
[101] 刘 汉 波 . 表 情 包 文 化 : 权 力 转 换 下 的 身 体 述 情 和 身 份 建 构 [J]. 云 南 社 会 科
学,2017(01):180-185+188.
[102] 刘慧苹.话语权之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月刊,2010(08):42-44.
[103] 刘凯.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D],湖南师范大学,2013.
[104] 刘璐.网络流行语的表征心态研究(2004-2018)[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9.
[105] 刘明,袁谦,耿丹阳.对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思想的述评[J].英语广场(学术研
究),2015(01):52-55.
[106] 刘伟民.网络流行语研究与话语理论[J].河池学院学报,2010(3):55-58.
[107] 刘星君.福柯权力观视野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6(05):102-
104.
[108] 刘燕.媒介认同:媒介主体身份阐释及其网络认同建构[J].新闻记者,2009(03):28-
31.
[109] 刘永涛.话语政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226.
[110] 刘玉红.“三义三向”文本分析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224.
[111] 芦何秋.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142.
[112] 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83.
[113] 陆 益 龙 . 后 乡 土 性 : 理 解 乡 村 社 会 变 迁 的 一 个 理 论 框 架 [J]. 人 文 杂
志,2016(11):106-114.
[114] 露丝·沃达克(RuthWodak)等主编,苗兴伟导读.(批评)话语分析的新议程理
论、方法与跨学科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11.
[115] 罗伯特·K.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6] 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译林出版
社,2015:152-153.
[117] 罗婷.论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论[J].国外文学,2001,4:9.
[118]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394.
[119] 米格尔·卡夫雷拉.玛丽·迈克马洪英译,李康中译.后社会史初探[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8:41.
168
[120] 莫 里 斯 · 哈 布 瓦 赫 . 论 集 体 记 忆 [M]. 毕 然 , 郭 金 华 译 . 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2002:80,68-290.
[121] 莫 斯 科 维 奇 . 社会 表 征 [M]. 管 健, 高文珺 , 俞容 龄译 . 北京: 中 国 人民大 学 出 版
社,2011:36-262.
[122] 莫颖怡.博客与网络身份建构[J].国际新闻界,2006(05):48-52.
[123] 尼古拉斯·盖恩,戴维·比尔.新媒介[M].复旦大学出版社:复旦新闻与传播学译
库,201508.145.
[124] 倪延年.知识传播功能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8(5):4.
[125] 聂 文 娟 . 群 体 情 感 与 集 体 身 份 认 同 的 建 构 [J]. 外 交 评 论 ( 外 交 学 院 学
报),2011,28(04):83-95.
[126] 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
版社,2003:12.
[127] 诺曼·费尔克劳(Norman Fairclough).话语分析:社会科学研究的文本分析方法[M].
赵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128] 诺曼·费尔克劳(Norman Fairclough).语言与全球化[M].田海龙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20.
[129] 彭嘉强.尊重创新讲究规范——谈谈网络流行语的规范[J].语文建设,2001(08):16.
[130] 澎湃新闻.《咬文嚼字》发布今年十大流行语:逆行者、后浪、内卷等入选
[EB/OL].(2020-12-04)[2020-12-0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12768918552387
7&wfr=spider&for=pc.
[131] 皮常鼎,胡妮,张栋城,裘以韬,孙嘉朗,周成哲.2009-2019 年网络流行语语用
功能及其传播特征[J],新闻传播,2020,6:18-20.
[132] 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2002(03):18-22.
[133] 钱俊希,杨槿,朱竑.现代性语境下地方性与身份认同的建构——以拉萨“藏漂”群
体为例[J].地理学报,2015,70(08):1281-1295.
[134] 钱 毓 芳 , 黄 晓 琴 , 李 茂 . 新 浪 微 博 中 的 “ 中 国 梦 ” 话 语 分 析 及 启 示 [J]. 对 外 传
播,2015,01:59-61.
[135] 钱毓芳,殷志平.习近平话语创新实践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10)(第 22 卷
第 5 期):36-42,144.
169
[136] 钱毓芳.媒介话语研究的新视野:一种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J].广西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80-84.
[137]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03):19-30.
[138] 清华大学.2020 年-2021 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R/OL].(2021-09-22)[2021-
09-22].https://www.sohu.com/a/491309561_120855974.
[139] 邱利见,刘学智.教科书分析的路径探索——基于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
[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0,40(4):8.
[140] 冉永平.人际语用学视角下人际关系管理的人情原则[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报),2018,41(04):44-53+65.
[141] 人民日报.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 996[EB/OL].(2019-4-14)[2019-4-14].https://baijia
hao.baidu.com/s?id=1630774179249573422&wfr=spider&for=pc.
[142] 人 民 日 报 : 网 语 “ 倒 灌 ” 不 可 任 性 [EB/OL],(2016-5-26)[2016-5-26].http://media.
people.com.cn/n1/2016/0526/c40606-28379984.html.
[143] 人民资讯.教育部阐述中央“双减”《意见》出台背景:义务教育短视化、功利性问
题没有根本解决[EB/OL].(2021-7-24)[2021-7-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16
8154173612780&wfr=spider&for=pc.
[144]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7.
[145] 沈阳编著.语言学常识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6.
[146] 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10(3):11.
[147] 施旭.什么是话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154.
[148] 石新茂.论博客的传播功能[J].新闻爱好者,2006.
[149] 石义彬,吴世文.大众传媒在文化身份再现和建构中的角色探究[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11,64(01):118-122.
[150] 石长顺,景义新.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历史演进[J].编辑之友,2013(05):51-54+76.
[151] 史松明,袁光锋.话语的政治:网民舆论监督的实践、逻辑与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
传媒大学学报),2011(03):23-27.
[152] 宋永晖.论网络流行语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学周刊,2018(4):53-54.
[153] 搜 狐 网 . 人 民 日 报 : 道 德 高 富 帅 , 人 人 皆 可 为 [EB/OL].(2012-7-9)[2012-7-9].
http://star.news.sohu.com/20120709/n347628275.shtml.
170
[154] 搜 狐 网 转 自 成 都 商 报 . 河 南 大 学 “ 网 红 教 授 ” 程 民 生 的 苦 恼 与 收 获 [EB/OL].
(2021-07-07)[2021-07-10].https://www.sohu.com/a/476597486_116237.
[155] 搜狐新闻.网络造句大赛:36 万条网贴调侃“我爸是李刚”[EB/OL].(2010-10-21)
[2010-10-21].http://news.sohu.com/20101021/n276164743.shtml.
[156] 隋岩,陈斐.网络语言对人类共同体的建构[J].今传媒,2017,25(05):4-10.
[157] 隋 岩 , 李 燕 . 论 网 络 语 言 对 个 体 情 绪 社 会 化 传 播 的 作 用 [J]. 国 际 新 闻
界,2020,42(01):79-98.
[158] 隋岩,罗瑜.论网络语言对话语权的影响[J].当代传播,2019(04):30-34.
[159] 隋岩,罗瑜.论网络语言重构社会阶层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2020(01):180-185.
[160] 隋 岩 , 唐 忠 敏 . 网 络 叙 事 的 生 成 机 制 及 其 群 体 传 播 的 互 文 性 [J]. 中 国 社 会 科
学,2020(10):167-182+208.
[161] 孙晶.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及其质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1):6.
[162] 孙清萍.建构在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交往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6(11):45-46.
[163] 孙绍振.多元解读和一元层层深入——文本分析的基本理论问题[J].中学语文教
学,2009(08):4-8.
[164] 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J].语文建设,2008(03):4-8.
[165] 孙艳,周学广,付伟.基于主题情感混合模型的无监督文本情感分析[J].北京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13,49(01):102-108.
[166] 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等译,2 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21.
[167] 谭琳,杜洁,宓瑞新.历史书写中的女性话语建构[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
[168] 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76.
[169] 唐金莲.网络潮词翻译方法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 (09):128-130.
[170] 腾讯网.河南大学程民生教授毕业典礼致辞火了:首付已交纳,月供就靠自己了
[EB/OL].(2021-06-09)[2021-06-09].https://new.qq.com/omn/20210609/20210609A05FYM
00.html.
[171] 汪磊主编.新华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3.
[172]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文库,2015,190.
[173] 汪民安.现代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227.
[174] 汪少华.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当代语言学,2002(02):119-127+158.
171
[175] 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10-311.
[176] 王德春.语言学新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748.
[177] 王海萌.建构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教社博学文库,201301.170.
[178] 王继成,潘金贵,张福炎.Web 文本挖掘技术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0(05):
513-520.
[179] 王佳鹏.从政治嘲讽到生活调侃——从近十年网络流行语看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
迁[J].中国青年研究,2019(02):80-86+79.
[180] 王 丽 娟 . 模 因 论 视 角 下 的 中 日 流 行 语 的 比 较 研 究 [J].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2018(11):27-28.
[181] 王 仕 勇 . 近 十 年 我 国 网 络 流 行 语 研 究 综 述 [J]. 重 庆 工 商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2012:7-12.
[182] 王 仕 勇 . 网 络 流 行 语 研 究 : 社 会 与 媒 介 的 视 角 [M], 北 京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2016:3-5.
[183] 王爽.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模式简述[J].幸福生活指南,2020(33):1.
[184] 王水雄.博弈—结构功能主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学文库,2012:412.
[185] 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06):17-21+92.
[186]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19.
[187] 王寅.构式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03.594.
[188]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6.
[189] 王泽霞,杨忠.费尔克劳话语三维模式解读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8(03):9-13.
[190] 王 臻 . 隐 喻 的 魅 力 —— 网 络 流 行 语 “ 井 喷 ” 的 社 会 背 景 分 析 [J]. 新 闻 知
识,2009(03):81-83.
[191] 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92] 王治尹.《人民日报》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研究——基于文化霸权理论的分析[D].
南京:南京大学,2015.
[193] 网视洞察.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所发布《2021 年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
[EB/OL].(2021-10-14)[2021-10-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59198384368885
4&wfr=spider&for=pc.
172
[194] 韦唯.2009 至 2011 年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语用问题[J].英语广场(学术研
究),2012(07):46-48.
[195] 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0-125.
[196] 卫乃兴.词语学要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当代语言学丛书,2011:331.
[197] 位 迎 苏 , 曲 艺 . 网 络 事 件 流 行 语 的 后 现 代 表 征 [J]. 中 国 广 播 电 视 学
刊,2017(12):66-68.
[198] 魏 然 , 周 树 华 , 罗 文 辉 . 媒 介 效 果 与 社 会 变 迁 [M]. 北 京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2015,374.
[199] 文旭.认知语言学读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797.
[200] 吴 礼 权 . 网 络 流 行 语 的 造 词 方 法 及 其 流 行 传 播 的 理 据 [J],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2013(11):8-16.
[201] 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J].读书,2011(01):19-25.
[202] 武建国.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11:227.
[203] 武建国.篇际互文性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2(总第 263 期):17-22.
[204] 武建国.微博语篇中的互文性——基于《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的研究[J].外语教
学,2015,11(第 36 卷第 6 期):1-4,43.
[205] 肖庚生.口头禅话语的多维度考察[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206] 肖 俊 . 从 福 柯 的 话 语 权 理 论 看 网 络 舆 论 带 来 的 权 力 博 弈 [J]. 新 闻 传
播,2013(03):113-114+116.
[207] 肖文,王雪霏.批评话语视角下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以 BBC 纪录
片《中国创造》为例[J].现代语言学,2021,9(3):8.
[208] 谢立中.社会现实的话语建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09] 辛 斌 , 丁 建 新 , 钱 毓 芳 . 批 评 话 语 分 析 新 发 展 研 究 [M]. 北 京 : 清 华 大 学 出 版
社,2021:2-55.
[210] 辛斌.体裁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学分析[J].外语学刊,2002(2):7.
[211] 辛志英.身份、关系与知识建构:从社会认知到话语分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
社,2021.8:83.
173
[212] 新 华 社 . 拿 什 么 拯 救 被 “ 梗 ” 住 的 “ 文 字 失 语 者 ”[EB/OL].(2021-9-1)[2021-9-2].
https://m.gmw.cn/baijia/2021-09/02/1302529887.html.
[213] 新 华 社 香 港 . 艰 难 困 苦 , 玉 汝 于 成 ——2019 年 , 香 港 跌 宕 起 伏 、 喜 忧 互 参
[EB/OL].(2020-1-3)[2020-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4744237379341819&w
fr=spider&for=pc
[214] 新浪网.人民日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是标准“高富帅”[EB/OL].(2016-1-31)[2016
-02-01].http://news.sina.com.cn/o/2016-02-01/doc-ifxnzanm3945368.shtml.
[215] 熊光清.网络时代话语权的变革及其影响——基于权力与权利双重视角的分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35(04):19-26.
[216] 阎孟伟,李福岩.后现代主义问题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8:31-50.
[217] 颜纯钧.大众传媒与公众身份的建构[J].现代传播,2004(05):23-28.
[218] 杨娟,曾贤模.网络流行语隐喻特征及其传播功能研究[J].语言文字学术研究,2020
第 22 期(总第 268 期):5-9.
[219] 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220] 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J].新闻前哨,2010(04):87-89.
[221] 杨桃莲.微博主的社会认同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14.
[222] 杨维.传播社会学视域下我国网络流行语产生动因研究[D],湘潭大学,2012.
[223] 杨宜音,陈梓鑫,闫玉荣.“社会人”符号意义的变化——以小猪佩奇的传播为例[J].
青年研究,2019(01):54-62+95.
[224] 杨宜音,张曙光.在“生人社会”中建立“熟人关系”对大学“同乡会”的社会心理学分
析[J].社会,2012,32(06):158-181.
[225] 杨宜音,张曙光.在多元一体中寻找“我们”——从社会心理学看共识的建构[J].人
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07):23-30.
[226] 杨宜音.“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02):40-54.
[227] 杨宜音.“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心理学评
论,2005(01):181-205.
[228] 杨宜音.2015 社会心态新特征[J].人民论坛,2016(04):78-80.
[229] 杨宜音.逆反社会心态解析[J].人民论坛,2013(19):62.
174
[230] 杨宜音.社会心态形成的心理机制及效应[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2,14(06):2-7+145.
[231] 杨 宜 音 . 自 我 及 其 边 界 : 文 化 价 值 取 向 角 度 的 研 究 进 展 [J]. 国 外 社 会 科
学,1998(06):25-29.
[232] 杨宜音.自我与他人: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J].心理学动
态,1999(03):58-62.
[233] 杨寅庆,赵超.火星文的分类鲜活性特点[J].科教文汇,2006(04):103-104.
[234] 杨珍.当代中国文化身份建构[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09.140.
[235] 杨振.新浪微博博主话语权的建构与消解[J].视听,2020(01):155-156..
[236] 叶 虎 . 微 传 播 环 境 下 我 国 网 络 流 行 语 论 析 [J]. 现 代 传 播 ( 中 国 传 媒 大 学 学
报),2016,38(07):62-68.
[237] 叶起昌.超文本多语式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6):437-442+480.
[238] 易文安.网络时尚词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356.
[239] 尤泽顺.话语、身份建构与中国东盟关系:《人民日报》新闻标题分析[J].东南学
术,2011(05):240-248.
[240] 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2.
[241] 于红,李名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性及效果浅析——以大众传播学为视角[J].传
播力研究,2017,(2):26.
[242] 于鹏亮.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的主要范式[J].新闻窗,2018,(03):38-40.
[243] 余 霞 , 廖 小 丽 . 试 论 微 博 在 突 发 公 共 事 件 中 的 传 播 功 能 [J]. 东 南 传
播,2011,000(008):61-63.
[244] 余 志 鸿 . 汉 字 文 化 及 其 社 会 传 播 功 能 [J]. 上 海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2002,009(004):39-44.
[245] 喻国明,李彪,杨雅,李慧娟.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4:258.
[246] 喻国明,张超,李珊,包路冶,张诗诺.“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
重构——关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观点的延伸探讨[J].现代传播,2015(5):1-4.
[247] 袁周敏.社会心理学与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J].外语学刊,2011(04):77-81.
175
[248] 詹姆斯·保罗·吉(JamesPaulGee)著,何清顺译.话语分析:实用工具及练习指导[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0:140-141.
[249] 张 爱 玲. 现代汉 语常用构 式的共时 与历时互 动研究[M]. 南京: 南 京大学出 版
社,2016.349.
[250] 张广森.和谐医患关系建构中患者的道德责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
版),2008(07):29-31.
[251] 张巨龄.报纸语言的示范作用和语言的阶层性[J],语文建设,1994(2):2.
[252] 张其学.马克思主义的霸权理论及其当代性[J].社会主义研究,2005(1):3.
[253] 张 琪 . 解 读 网 络 流 行 语 “ 神 马 都 是 浮 云 ”[J]. 社 科 纵 横 ( 新 理 论
版),2012,27(01):239-240.
[254] 张润北.浅谈日本的“流行语”[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2(2):89-90.
[255]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2-3.
[256] 赵欢春.意识形态话语权及其当代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16(05):34-40.
[257] 赵晖.新闻图片传播功能探析[J].新闻爱好者,2002.
[258] 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四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59] 赵 万 里.科学的 社会建构: 科学知识 社会学的 理论与实 践[M].天 津人民出 版
社,2002.
[260] 赵伟.“屌丝”一词的传播机制与社会心理[J].青年记者,2012(12 下):41-43.
[261] 赵旭东.结构与再生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9.297.
[262] 赵 晔 琴 . 农 民 工 :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身 份 建 构 与 空 间 型 构 [J]. 社
会,2007(06):175-188+209.
[263] 郑丹娘.“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自说自话”[J].中国青年研究,2001(04):21-23.
[264] 郑海翠,张迈曾.和谐理念的多模式话语建构[J].外语学刊,2008(2):6.
[265] 郑华清,黄崇珍.从“杯具”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11,8(01):116-117.
[266] 郑满宁.“戏谑化”:社会化媒体中草根话语方式的嬗变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
报,2013,27(05):18-23.
[26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1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OL].(2003-7-31)[2014-5-26].http://www.cac.gov.cn/2014-05/26/c_126547412.htm.
176
[268]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 心 (CNNIC). 第 1 次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R/OL].(1997-10-31)[2014-5-26],http://www.cac.gov.cn/2014-05/26/c_126547412.htm.
[26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2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OL].(2008-7-31)[2014-5-26].http://www.cac.gov.cn/2014-05/26/c_126548659.htm
[27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OL].(2011-1-31)[2014-5-26].http://www.cac.gov.cn/2014-05/26/c_126548718.htm.
[27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OL].(2013-1-31)[2014-5-26].http://www.cac.gov.cn/2014-05/26/c_126548789.htm.
[27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OL].(2018-1-31)[2018-1-31].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7026.htm.
[27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OL].(2003-7-31)[2014-5-26].http://www.cac.gov.cn/2014-05/26/c_126547412.htm.
[27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OL].(2021-7-31)[2021-8-27].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02651.html.
[27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OL].(2021-7-31)[2021-8-27].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02651.html.
[276] 中 国 作 家 网 . 沉 浸 式 传 播 让 传 统 文 化 对 接 当 下 不 断 “ 上
新 ”[EB/OL].(2019-01-20)[2019-01-20].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120/c407
521-30578525.html.
[277] 周 葆 华 . 效 果 研 究 : 人 类 传 受 观 念 与 行 为 的 变 迁 [M]. 上 海 : 复 旦 大 学 出 版
社,2008:203.
[278] 周彬.网络场域:网络语言、符号暴力与话语权掌控[J].东岳论丛,2018,39(08):48-54.
[279] 周彬.网络流行语多学科研究述评及研究展望[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8,32(03):92-98.
[280] 周凡.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12.
[281] 周荐,刘静静.从当代流行语看社会文化变迁[J].当代修辞学,2018(2)(总第 206
期):63-70.
[282] 周婧.个人化:新闻报道的新态势[J].青年记者,2005(2):23.
177
[283] 周菊菊,杨晓龙.网络流行语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路径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11):125-126.
[284] 周俊,王敏.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微观影响机制研究——基于 12 例公共事件的清晰
集定性比较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6,38(04):26-46.
[285] 周培树.从语言模因论看网络热词“葛优躺”及背后的“丧文化”[J].当代教育实践与
教学研究,2017(01):264-265.
[286] 周思旭.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建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06):148-150.
[287] 周宪.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143-163.
[288] 周 妍 . 网 络 流 行 语 的 文 化 批 判 与 话 语 分 析 [J]. 山 东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19(04):117-125.
[289] 朱振明.权力的消失:被扭曲的福柯——基于《话语与社会变迁》的分析[J].国际新
闻界,2020,42(4):17.
[290]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黄蓓译.互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突破[J].当代修辞
学,2013,5(总第 179 期):1-11.
[291] 邹春燕.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92] 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2012.
[293] 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3-60.
[294] WernerJ.Severin/JamesW.Tankard,J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
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76-280.
[295] Andrea Cornwall,Karen Brock. What do buzzwords do for development policy?a
critical look at participation,empower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J].Third World
Quarterly.2005(7):26.
[296] Andreas Baetzgen,JörgTropp. Owned Media: Developing a Theory from the
Buzzword.Studies i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2013,1(2):58-69.
[297] Annika Müller. The digital nomad: Buzzword or research category? Transna -tional
Social Review, 2016,6(3):344-348.
178
[298] Barton, D.,Carmon Lee. Language online: Investigating digital texts and
practices[M].London :Routledge,2013:16-19.
[299] Bock, Bettina B. Social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how to disentangle the
buzzwor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Studi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2,114(2):57-63.
[300] David,C.A Glossary of Netspeak and Textspeak[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4:2-18.
[301] David,C.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1:6-11.
[302] Davis Kimberly Chabot. Postmodern Texts and Emotional Audiences[M].Purdue
University Press:2007-01-01.
[303] Doyeon, K.,Sanghyun, C. A Big data Driven Prediction Model for Share Rating of
Drama[C].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2015:16-21.
[304] Elkana Yehuda,Lissauer Gyorgy,Szigeti Andras. Concepts and the Social
Order:Robert K. Merton and the Future of Sociology[M].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2011-01-01.
[305] Jovchelovitch, S. (2007). Knowledge in context: representations, community and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306] Kim Foulds.Buzzwords at play: gender,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Kenya[J]. Gender and Education,2014,26(6): 653-671.
[307] Lisa K. Hanasono.Beyond Buzzword Bingo: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genr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J]. Communication Teacher,2017,(4):198-203.
[308] Manuel, K., Indukuri, K.V., Krishna, P.R.Analyzing Internet Slang for Sentiment
Mining[C],2010 Second Vaagdev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Real World Problems,2010:9-11.
[309] Page R.,Barton D.,Unger J.W.,Zappavigna,M.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social media:
A student guide[M].London :Routledge,2014:1-50.
179
[310] Reed, Isaac A. Interpretation and Social Knowledge: On the Use of Theory in the
Human Science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1.
180
附录 1
1994-2021 年度网络流行语名单表(485 个)
年份 网络流行语
yyds、绝绝子、躺平、夺笋哪、社死、双减、干饭人、针不戳、蚌埠住了、小
丑竟是我自己、爷青回、破防、共同富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元宇宙、碳中
2021 和、emo、觉醒年代、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强
国有我、社恐、社牛、鸡娃、中国人不骗中国人、蕾神之锤、听君一席话,如
听一席话(废话文学)
集美、奥利给、神兽、打工人、逆行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内卷、直播带货、
凡尔赛文学、光盘行动、甩锅、有内味了、你品,你细品、后浪、云监工、夺
2020 冠、不约而同、好家伙、乘风破浪、耗子尾汁、上海名媛、u1s1、一起爬山吗?、
九漏鱼、深藏 blue、七夕蛤蟆、工具人、不讲武德、网抑云、PUA、干啥啥不行,
XX 第一名、捞五条人、交个朋友、爷青结
996、社畜、好嗨呦、柠檬精、我太难/南了、硬核、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区块链、断舍离、盘它、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魂考、上头、我酸了、我
2019
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宝藏 XX、雨女无瓜、你家有猪啊、夸夸群、融梗、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c 位、土味情话、杠精、巨婴、锦鲤、燃烧我的卡路里、确认过眼神、skr、佛
系、官宣、皮一下、肥宅快乐水、陈独秀同志请坐下、pick 一下、慌得一 B、
2018
凉凉、大猪蹄子、人间不值得、了解一下、真香、安排上了、打工是不可能打
工的、家里有矿
打 call、尬聊、流量、皮皮虾,我们走、扎心了,老铁、你有 freestyle 吗、
还有这种操作、不忘初心、油腻、怼、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尬聊、你的良心
2017
不会痛吗?、稳住,我们能赢、捶、吃鸡、戏精、吸猫、我可能 XX 了假 XX、diss、
嘴上笑嘻嘻,心里 mmp
蓝瘦香菇、洪荒之力、吃瓜群众、老司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厉害了我的
2016 哥、葛优躺、先定个小目标、套路、工匠精神、欧皇、非酋、你咋不上天呢、
感觉身体被掏空、一言不合就 XX、猴赛雷、撩
创客、网红、主要看气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我想静静、
2015
宝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并卵、颜值、脑洞大开、duang、狗带(go
181
年份 网络流行语
die)、叶良辰、666、吓死本宝宝了、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起
来嗨、小公举、傻白甜、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我带着你,你带着钱、玻璃
心、剁手、上交给国家、小鲜肉、怪我咯、PC
萌萌哒、你懂的、我也是醉了、且行且珍惜、有钱就是任性、挖掘机技术哪家
强、画面太美,我不敢看、我读书少,你别骗我、保证不打死你、时间都去哪
2014 了、买买买、我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现在问题来了、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
你家里人知道吗、不作死就不会死(no zuo no die)、逼格、梦想还是要有的,
万一实现了呢、也是蛮拼的、你造吗、承包鱼塘体
大 V、女汉子、土豪、逆袭、高端大气上档次、待我长发及腰、喜大普奔、奇葩、
我去年买了个表、何弃疗、我伙呆、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帮汪峰上头
2013
条、涨姿势、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十动然拒、人干事、不明觉厉、爸爸去哪
儿、中国梦、细思极恐、绿茶婊
舌尖上的 XX、正能量、xx style、高富帅、最美 xx、躺着也中枪、元芳你怎么
看、你幸福吗、赞、中国式 XX(中国式离婚、中国式过马路等)、中国好 XX(中
2012 国好声音等)、感觉不会再爱了、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我能说脏话吗、屌丝、
白富美、随时受不了、给跪了、鄙视链、拉黑、重口味、翔、约架、基友、表
叔、毁三观、节操碎一地
伤不起、有木有、Hold 住、亲、我反正信了、坑爹、悲催、忐忑、卖萌、吐槽、
2011 围观、五道杠、啥都有(赶集网的广告)、Hold 住、蛋疼、此处省略 N 个字……、
你妹、普通青年、文艺青年、2B 青年
围脖、XX 控、X 二代、达人、羡慕嫉妒恨、给力、神马都是浮云、拼爹、蒜你
2010 狠、穿越、亚克西(维语优秀的意思)、闹太套、我嘞个去、非常艰难的决定、
我爸是李刚、萝莉、鸭梨、XX 哥(犀利哥)、凡客体
不差钱、躲猫猫、欺实马/70 码、被就业、蚁族、纠结、钓鱼、裸 X、蜗居、秒
杀、曾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事儿不
2009
能说得太细、杯具、楼 xx(楼脆脆、楼歪歪、楼垮垮)、不要迷恋哥,哥只是
个传说、XX 木有小 JJ、OUT(落伍)
山寨、宅男宅女、囧、做俯卧撑、雷、做人不要太 CNN、正龙拍虎、叉腰肌、很
2008 黄很暴力、打酱油、霹雳(震惊)、我是北京交通部派来的、国家罗汉(国家
发工资的地痞)、范跑跑、什锦八宝饭(胡锦涛、温家宝粉丝团)
2007 你太有才了、党啊,人民考验你的时候到了、做人不能太 CCTV、死者目前情绪
182
年份 网络流行语
相当稳定、让老百姓说话,天不会塌下来、这社会,真黑、谁叫你不幸生在中
国、上网有风险,发(回)帖需谨慎、茶水,你发炎了、河蟹社会、小三、基
民、晒、钉子户、干物女、有冤屈,找天涯、不上天涯,你就落伍了、我看行、
哦了、纸包子(北京台假新闻)、平常心,平常心(士兵突击台词)
你不是一个人、那是相当、手榴弹要是一块钱六个,我先扔你一百块钱的、大
哥,我们不专业啊、素质啊,注意素质、我顶个肺、不仅侮辱我的人格,还侮
辱我的智商、额滴个神啊、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一树/梨花/压海棠、火星
2006
贴、网络暴民、农妇、山泉、有点田、恶搞、断背、站得更高,尿的更远、水
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找去吧、我不
是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车去吧
PK、博客、和谐社会、禽流感、海选、XX 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反对日本入常、
个税起征点、节约型社会、神六、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大陆行(连战、
2005 宋楚瑜等台湾政客)、飘移、人民币升值、千手观音、亮剑、PS、贝晶欢迎你、
呜哒啦(大长今主题曲)、食品安全、过劳死、苏丹红、very very very good
(柯以敏评价超女的口头语)、麦莎来了(台风麦莎爽约)、忽悠
做人要厚道、偶稀饭、顶、百度一下、弓虽、沙发、潜水、汗或寒、FB、表酱
2004
紫、恐龙、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菜鸟/小虾/初哥、老鸟/大虾、抓狂、TMD
郁闷、晕、大跌隐形眼镜、走,找校长聊天去、非典、短我、google、3G、宽
2003
带、小灵通、网吧
一起去看流星雨、黑哨、孔雀、空难、PCP 肺炎、个税、零距离、唐装、野蛮、
2002
鄙视你、彩信、F4、小资
2001 翠花,上酸菜、WTO、出线、QQ、反恐、911、申奥成功、本拉登、flash
BBS、斑竹、马甲、灌水、拍砖、I 服了 YOU、打雷喽,下雨收衣服啦、
秀逗、:)、
:D、
:-)、
^_^、T_T、:P、青蛙(长得难看的男生)、见光死、当机、BF、GF、886、骨灰
级、卡哇伊、偶、伊妹儿、GG、JJ、MM、ID、流口水、东东、饭局、有料、High、
1994-
撮、靠、VIP、FANS、衰、光棍、坛子、楼上、楼下、55555、9494、7456、痛
2000
并快乐着、我是流氓我怕谁、XX,你为何不忏悔、CXO(CEO、CFO)、土鳖、菌
男、霉女、美眉、海龟、你是宝贝吗、美女作家、小鸡,为什么要过马路、海
带、无知者无畏
183
附录 2
18 位访谈对象基本信息及主要观点汇总表
序 访谈对象 上网主要 方
访谈主要内容观点
号 基本信息 关注内容 式
1.上网会看资讯新闻,注重新闻质量,不喜欢
算法新闻。
QB,男,33 岁, 2.使用网络流行语主要在微信,自认为性格比
籍贯河北,现居北 较积极,所以多使用正面色彩的网络流行语。
1 京,某大型互联网 新闻类、微信 面访 3.媒体可以用,但是不宜常用,就好像臭豆腐
公司中层管理人 偶尔吃一下挺香,但是也不宜把它当主菜。
员 4.“不忘初心”已经扩展意义了。公司之间它
是市场导向的,需要去“打鸡血”,“不忘初
心”也会用到团队鼓劲。
1.沟通障碍,我刚知道 yyds 的时候,还得查一
WZZ,男,24 岁, 下 yyds 什么意思。平时会用,刚发的朋友圈:
籍贯新疆乌鲁木 微信、抖音、虎扑、 天津包子 yyds,真的好吃。
2 面访
齐,现居北京,公 微博、购物 APP 2.看不惯一些词,太作了,什么 jiojio、绝绝
务员 子,看到血压都飚升了。用绝绝子的人,感觉
文化程度应该不高。
1.生活中用,一种调剂作用。非正式沟通的时
候,大家说几句网络流行语的那种俏皮话,大
家就会觉得关系拉近了。
2.看到新闻联播……说到什么美国的大概类似
德特里克堡之类的……那个标题里面写“实
ZXR,女,24 岁, 锤”……什么东西都娱乐化了,就使得很多公
微信、微博、B 站、
3 籍贯安徽,现居北 面访 众事件公共的事务的严肃性就消解了。滥用。
豆瓣
京,应届毕业生 3.要珍惜自己的口碑。一个正式的媒体,就应
该说一些正式的话。
4.(负功能)焦点容易跑偏,比如吴亦凡虽然
跟娱乐比较相关,大家最后都在嘲笑吴亦凡,
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很严肃的刑事案件,
有点跑偏了。
1.有些太低俗(屌丝、没什么卵用),我不想
XY,女,24 岁,
微信、微博、知乎、 说了。
4 籍贯江西,现居北 面访
今日头条、豆瓣 2.有些听不懂,得查什么意思。家里的朋友刚
京,应届毕业生
给我发的 emo、乌鱼子(无语子)。
184
序 访谈对象 上网主要 方
访谈主要内容观点
号 基本信息 关注内容 式
3.说的多了,容易引起焦虑,就像“内卷”。
1.绝不会用绝绝子,使用与自己身份不搭。用
绝绝子的,就感觉学历不高。
2.用微信聊天时就会用,现实当中也会用,但
比较少。这些词很精简。
3.“内卷”这个词并没有排解社会的怨气,反
豆瓣、B 站、 而加重了社会的怨气。因为凡事皆可,就觉得
Lofter。表示从来 有点滥用,已经没有一个具体的使用的范围了,
XHF,女,25 岁,
不想用抖音快手, 面访 导致它这个词就失去了本身的含义。大家现在
5 籍贯江西,现居北
没有下载。 无论竞争激不激烈,都用那一句……现在就给
京,公务员
我一种大家本身想躺平,给自己找借口是因为
外面太卷了,其实那个地方并不卷,他只是自
己想躺平而已。
4. 现在夸奖就是 yyds,不知道从别的方面去
夸赞。思想也变得肤浅。
5.就是用绝绝子的,当然是抖音的常用户……
文化程度应该是在大学及以下。
LT,女,28 岁, 1.对同事领导、朋友都有可能用,但都是在非
6 籍贯山西,现居北 微信、知乎、百度 面访 正式场合。
京,金融行业 2.需要治理。
HYM,男,13 岁,
视频 1.用 C 位等少数,其他用的少,知道也少。
7 籍贯河北,现居河 微信
访谈 2.主要是从微信和同学那了解网络流行语。
北,初一学生
1.游戏、视频、贴吧中能直接接触到,不点赞
也不评论,懒得争论。
2.网络流行语更新得太快,代沟缝隙越来越大,
不会跟爸妈用,用也听不懂。
DZY,男,19 岁, 微信、抖音(以前 3.不愿意跟风,大多数人用是被认同,图个乐
电话
8 籍贯河南,现居北 看哔哩哔哩多,现 呵。仅用在朋友间少数情境:(1)一起打游戏,
访谈
京,大一学生 在看抖音多) yyds(2)躺平,我们这个专业男生少,竞争压
力比女生小,不卷,躺平(3)绝绝子,感觉女
生用的多。
4.媒体用可以,但得明白,不能只是蹭热度的
工具。
LW,女,30 岁, 1.主要从学生群体渠道了解,学生用的多(提
9 籍贯河南,现居北 微信、微博、抖音 面访 供了一些朋友圈学生及年轻老师、家长使用网
京,中学老师 络流行语的截图和例子)。
185
序 访谈对象 上网主要 方
访谈主要内容观点
号 基本信息 关注内容 式
2.用日常类的多,主要跟熟人用,跟领导不会
用,同事也限于年轻、熟悉的同事。
DYL,男,33 岁,
微信、雪球、爱奇 工作性质原因,基本不会用,知道一些最常用
10 籍贯重庆,现居北 面访
艺、B 站 的,新的不知道,也跟不上。
京,某部委公务员
1.直接讲会比较少,有时候表情包就直接代替。
2.不同的流行语有不同的流行范围,给人不同
的印象。像“内卷”这种,它使用的范围不限
于年轻人,我感觉是各个年龄段都可以用的。
YXB,女,34 岁, 像“夺笋(多损)”这种就比较明显带有年轻
籍贯浙江,现居上 微信、微博、大众 化的特质,再比如说“绝绝子”,我觉得他可
视频
11 海,从媒体记者转 点评、小红书、b 能就是比较年轻化、比较爱玩的形象。如果一
访谈
行至事业单位宣 站、学习强国 个人说“逆行者”,这个人应该是比较关心时
传人员 事的,但我也会觉得这种人没有特别的个性,
标签不太明显。
3.主流媒体用网络流行语用得很好,看到国庆
期间微信公众号推文,《动吃动吃的假期第 6
天》,感觉新华社的小编应该是很年轻化的人。
1.“逆行者”,大家觉得医护伟大,但我们并
不是这么认为,也没有那么伟大,我们就是一
种工作,对自己的工作岗位的坚守,很普通。
2.跟生活方式、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一天大
JR,女,37 岁,
视频 部分都是工作场合,接触的都是病号,说的都
12 籍贯河北,现居河 微博、微信、抖音
访谈 是病情,那些东西(网络流行语)用不上。
北,护士
3.没有关注过网络流行语,也不用。周围人用
的比较少。知道 yyds,凡尔赛(意思),但是
不会用。会用正导向的那种,不忘初心,给力,
赞。
ZCL,女,40 岁,
大部分没听过,只了解“赞”“给力”等少数
13 籍贯河北,现居北 微信、qq 面访
网络流行语。给孩子说赞赞的,别的没有用过。
京,育儿保姆
1.大部分都知道,也会用。跟同事说,年轻的。
看到很厉害的人,用 yyds,行业大牛。同龄人、
HQ,男,41 岁, 百度新闻、微信 年轻人会用。白岩松讨论过 996、躺平。就这
视频
14 籍贯河北,现居河 (工作用多)、抖 种状态,不同年龄感的冲突,不同的理念。不
访谈
北,医生 音 同生活环境,对社会的理解、认同不一样。80
后 90 后,不同年龄阶段人的想法儿。
2.(使用动机)大家好理解,很好表达意思,
186
序 访谈对象 上网主要 方
访谈主要内容观点
号 基本信息 关注内容 式
表达很好的心情。比较形象。
3.既然流行就有流行的道理,一种潮流,没有
好坏之分。
3.50 岁以上肯定不用网络流行语了,50 岁以下
人用吧。也不绝对,刚从网站上看新闻,有个
80 岁的老太太打王者荣耀,老年人能打网游,
说明心态好,接受新鲜事物。以前(老)人不
上网,不一样了。
1.周围年轻人用的多,听不懂,什么矿(家里
有矿)。有的时候能理解,“我爸是李刚”就
是那个人挺撑劲(方言,很牛很厉害的意思)。
GJ,男,62 岁, “凡尔赛”,今天是第一次知道什么意思,新
今日头条、抖音、 视频
15 籍贯河北,现居河 闻见过这个,不懂,也不会去查。“逆行者”
微信 访谈
北,退休,原医生 也算网络流行语啊(反问句)?
2.不好用,不太懂,用不灵活,就不会用。离
了流行语也照样过。
3.没什么好,没什么不好。
1.去年还不会看抖音,一年会了,会看微信新
CXY,女,65 岁,
微信、今日头条、 视频 闻、头条、抖音,会给别人点赞。主要看跳舞
16 籍贯河北,现居河
抖音 访谈 (广场舞),看到步伐的就存(收藏)了。
北,家庭主妇
2.“点赞”知道,也会说,别的不懂。
1.后现代的产物,精英向草根低头,为什么现
在段子手是最受欢迎的,撒贝宁、朱广全受欢
迎,因为朱广全这种更贴近大众的、搞笑的、
娱乐化,具备后现代的特征,娱乐化、碎片化。
2.吃瓜,他的位置是由阶层决定的,这种很草
FYH,女,59 岁, 根的表达中可以看出社会心理。像女汉子,就
17 北京,某知名高校 微博、微信 面访 是女性意识的一种男女平权。
教授 3.(主流媒体说流行语)大家觉得特别不适应,
因为刚播完新闻联播,然后现在立刻又在这喵
了,恨不得脑袋上带点耳朵弄得跟日本动漫似
的,觉得从精英到草根的这种身份转化太猛了,
刚才是沉稳的精英中年人,代表国家的这种高
端,然后马上就喵了,觉得这落差好大。
1.网络流行语的渠道:微博最开风气之先的,
PX,男,34 岁,
微信、央视新闻、 往前是 b 站,然后再转到微信。
18 北京,央视新闻编 面访
澎湃新闻 2.主播说联播使用网络流行语基本原则:既要
导
基本符合语言使用的规范,二来让大家听得懂,
187
序 访谈对象 上网主要 方
访谈主要内容观点
号 基本信息 关注内容 式
且不产生歧义,主要是这两点。举例“立 flag”
不可乱用。
3.主播说联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初衷是为了接
地气,总的一个原则就是“让熟悉的陌生,让
陌生的熟悉”。目标就是把不看新闻联播的年
轻人想办法通过一个窗口拉回来。官媒放低某
种姿态,去贴合民间话语,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再不贴合就成了自说自话了。
4.要降低语言的声调,让它年轻化,这是最核
心的一个要求。
5.三类题材最容易引起共鸣:骂美国、航天类、
好人好事(小姑娘剥虾留给妈妈吃)。
6.央视新闻使用“打工人”曾经引发舆情,官
媒不可以把网友自嘲的语言拿过来去贯彻你想
表达的,“丧事喜办”,会适得其反。
188
致谢
时光荏苒,六年时光,恍似一瞬间。回望来时路,那些在校园里度过的静谧时光,
那些挑灯夜战几易其稿的日子,那些看不见却实实在在的成长与蜕变,着实让人感慨、
想念。
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丁迈教授。丁老师在统计研究方法领域有很高的造
诣,在业界也享有较高的声望。学术之外,丁老师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老师,为人正
直、严谨、自律,对待丁门学生的要求也较为严格。犹记得第一次导师会,丁老师教导
我们:学术上,要认真踏实,沉下心去,愿坐稳板凳;待人接物上,也要通人情、达事
理,多换位思考。读博六年间,蒙导师不弃,加以悉心指导,我逐渐沉下心来,磨练心
性,努力走稳每一步。在论文写作期间,从开题、中期,到盲审、预答辩、答辩,几轮
修改,丁老师不论工作多忙,都会抽出时间耐心指导,也从未因为自身从学者到业界专
家身份的转变而放低对学术的要求,这一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敬服。
在此,还要感谢我的硕士导师方毅华教授。方老师待学生一贯亲和、包容、热忱,
是很多学生心目中的“忘年交”、知心姐姐、人生导师。6 年前,正是在方老师的不断
鼓励和鞭策之下,已经参加工作的我才有勇气报考博士,从而走上了学术进阶之路。多
么幸运又能在中国传媒大学,我们的广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今天,论文成稿之际,
方老师仍在鼓励我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向着博士后进发。论文写作过程中,几次气馁,
也都是方老师给我以热情鼓励,传授学术经验,引导我一步步扎实写作。2022 年,距
离硕士毕业已整整十年,十年间方老师一直在关心关注我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这份真
挚热忱的感情,既有深厚的师生情谊,也有家人温暖的亲情流淌。
其次,很想感谢我的父母。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父母是医务工作者,常常忙碌得
全年无休。他们身上勤劳、质朴、善良、坚韧、乐于奉献、永不抱怨的品格,深深影响
并塑造了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地区尚有重男轻女思想作祟,但我的父母从未
看轻过女儿的教育,坚持将我带离舒适区,从小县城送入市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念书,
之后读大学、硕士、博士,一路以来,父母全力支持,不断给我打气加油。是他们靠着
“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并不富裕的日子里,为女儿创造了衣
食无忧的生活,坚定地支持女儿读书,直至走出小县城,改变了一生的命运。是父母的
189
身体力行,给女儿上了一堂最生动的社会实践课:人虽然不能自主选择出身,但仍然可
以凭借后天的勤奋和努力改变自己一生轨迹。这是一个真实的教育改变命运的故事。遇
到这样善良、开明且睿智的父母,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
再次,还要感谢我的爱人。一直以来,爱人对于我做的任何决定,都无条件支持。
在求学的日子里,在论文写作的诸多日夜里,是他为小家倾情付出,为两个孩子撑起了
一片天,也为我创造了安心稳定的大后方环境。
最后,要感谢论文写作中给予帮助的同学、朋友。特别是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张雪
洽同学承担了社会学理论顾问的角色,对于我理解社会学理论脉络提供了重要帮助。在
百度工作的顾秋宇同学帮助分担了 485 条网络流行语 9 个编码类目共计 4000 多条数据
中的部分录入工作。此外,一些朋友、同学以及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以访谈对象
的身份参与了本研究并给予我写作灵感。情谊拳拳,千万分的感谢。
最后的最后,感谢虽不完美但一直努力的自己。感谢时光的沉淀,感谢校园的滋养,
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未来可期,愿岁月静好、平安喜乐,也愿自己在学术路上永葆赤
诚、行稳致远。
2022 年 5 月·北京
190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以下简称
“章程” ),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中国知网”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
《中国博士学位论
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他
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中国知网系列数
据库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博硕学位论文被“中国知网”收录后:
1. 可有效保护作者的首创权与首发权,能及时被同行学者查阅和引用;
2. 可加入“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比对库,有效避免被他人抄袭的
可能;
3. 作者仍可在纸质期刊、报纸、图书等媒体上再次出版发表;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22 年 6 月 8 日 2022 年 6 月 8 日
论文题名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
□硕士□专业学位硕士
论文级别 □直博(含提前攻博)普博(含论文博士)
(请在方框上画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