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美國重啟與中國貿易對抗

發表時間:

法屬新喀里多尼亞因選舉機構備受爭議的憲法改革引發騷亂;法國總統馬克龍今、明兩天前往諾曼底弗拉芒維爾核電站視察並捍衛其核能政策;俄羅斯總統普京即將出訪中國;美國重啟與中國的貿易對抗,決定對電動汽車等戰略產品徵收巨額關稅;中國公民記者張展獲釋令非政府組織感到欣慰;這是5月15日出版的法國各報突出關注的新聞焦點。

中美關係
中美關係 路透社
廣告

普京即將到訪中國

俄羅斯總統普京應於5月16日星期四開始出訪中國。《費加羅報》指出:這將是俄羅斯總統七個月來第二次正式訪華,是普京三月份連任以來的首次出訪,也是自2022年2月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俄中兩國領導人的第四次面對面會晤。

報道指出:在發動入侵烏克蘭前數天,莫斯科與北京確立了“無上限”的友誼,此後,兩國間的外交和商業關係顯著加強。普京到訪前,根據雙方披露的信息,中俄兩國領導人討論的話題將圍繞“雙邊關係、各領域的合作以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展開”。

普京還將與中國總理李強會面並前往北方城市哈爾濱出席貿易和投資博覽會。許多專家認為:俄羅斯越來越依賴中國。面對西方的嚴厲制裁,中國已成為俄羅斯的重要經濟夥伴。近月來,北京一再無視西方針對其與莫斯科關係的批評,同時也享受着俄羅斯的低價進口天然氣和石油。不過,出於對美國制裁的擔憂,中國銀行近月來在與俄羅斯的交易中愈加謹慎,暫停或減少了交易。

華盛頓威脅說,要對支持俄羅斯戰爭的金融機構實施制裁。北京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它不削減與莫斯科的經濟往來,受到制裁,將對本已脆弱的中國經濟造成新的打擊。

普京在連任後訪華,令人想起習近平去年連任後訪俄。一些專家認為:普京本次訪問將再次顯現中俄領導人之間的密切關係,兩國將簽署一些協議並增強貿易。專家們強調:俄羅斯總統十分明白:北京仍然決心支持莫斯科,從而與莫斯科結成統一戰線,共同應對美國的霸權。報道引述卡內基俄羅斯歐亞中心一名專家的觀點指出:俄羅斯非常清楚:雖然中國十分重視與西方的關係,但中國絕不會讓俄羅斯失望。

非政府組織對張展獲釋表欣慰

律師出身的公民記者張展因公開記錄武漢疫情並發聲而入獄,5月13日刑滿獲釋。《費加羅報》刊出報道,詳細地回顧了張展在2020年2月前往武漢,成為為數不多的關注這場健康危機的獨立記者,予以報道,以及她被捕獲刑後在監獄中的抗爭。

如今,張展獲釋備受關注。尤其是非政府組織對張展獲釋深表欣慰,紛紛敦促中國政府“確保張展的完全自由,以及“她和家人不受監視或騷擾”,並能夠“不受限制地對在獄中經歷創傷性磨難後獲得醫療”。

美國重啟與中國的貿易對抗

另外,《回聲報》和《費加羅報》分別載文,報道了拜登政府宣布對來自中國的戰略產品徵收巨額關稅的消息,主要針對電動汽車、電池、芯片等關鍵產業。白宮發布的公告顯示:美國將對從中國進口的180億美元的產品加征關稅,其中電動汽車的關稅將從25%升至100%。對於光伏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以及半導體,關稅立即加倍,達到 50%。通過這些附加費,拜登希望通過“綠色”工業和半導體,完善他所倡導的美國再工業化計畫。

華盛頓稱這些保護主義措施為“防禦性的、有針對性的和深思熟慮的”。

產能過剩:北京斷然駁斥布魯塞爾和華盛頓的不滿

此外,《回聲報》還刊出兩篇報道,分別披露北京、布魯塞爾與華盛頓在產能過剩問題上的分歧以及新興國家也為中國產品湧入感到擔憂的情況。

北京不承認布魯塞爾與華盛頓口中的“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在巴黎斷然否認中國存在此一問題。他強調了包括太陽能、電動汽車、電池在內的“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優點。中國官方媒體則緊追當局步伐,發表了大量有關相關主題的文章,試圖駁斥西方的論點並捍衛本國公司的利益。中國領導人和官方媒體一致確認: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的快速增長歸功於創新和供應鏈,而不是國家補貼。

但是,北京的論點很難說服布魯塞爾。報道指出:歐盟正在考慮提高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而中國電動汽車是反傾銷調查的對象。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習近平訪問期間表示:歐洲不能接受因中國“大量補貼”生產的電動汽車或鋼鐵湧入而造成的“不公平貿易”,將毫不猶豫地做出堅定的決定,以“保護自身的經濟和安全”。

布魯塞爾和華盛頓決心提高對中國電動汽車徵稅,卻也擔心受到報復。美國財長耶倫周一接受彭博電視台採訪時表示:北京可能會對華盛頓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作出“重大”回應。

新興國家也為中國產品湧入擔憂

此外,面對中國出口的繁榮局面,新興國家也興起保護主義。

《回聲報》指出:南方國家也加入了擔心“中國製造”產品大量湧入的行列。由於房地產危機導致建築業下滑,中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非常嚴重,自然將目光瞄向國外市場,引發以新興國家為主的貿易夥伴擔憂,他們擔心自己的鋼鐵產業受到威脅。

上個月,巴西政府宣布希望大幅提升某些鋼鐵進口關稅,以捍衛自身的鋼鐵工業。所有的生產國都將受到這一增長的影響,主要目的是遏制過去兩年中國產品進口激增引發的問題。除巴西之外,墨西哥、印度、越南也先後採取了同樣的做法,泰國也啟動調查並正在考慮效仿其他國家。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