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4日,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传来消息,该院院长虞先濬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长海医院、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历时五年研究,成功绘制全球首张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多组学全景图谱,并根据图谱突破性提出这种“沉默肿瘤”的分子分型框架、预后模型和靶向-免疫治疗新策略,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国际顶级肿瘤学期刊《癌细胞》(Cancer Cell)同日发表该项重要研究成果,影响因子为48.8分。“沉默”的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缺乏精准治疗依据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这种细胞遍布人体各处,胃、肠、胰腺等消化系统最常见,在我国患者中发生在胰腺部位的最多。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是发生在胰腺的第二大常见肿瘤,约90%为无功能性。这类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早期没有症状,因而也被称作“沉默的肿瘤”。其中约半数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转移,特别是肝转移,且接受根治手术后也有不少患者容易复发,在临床上缺乏有效预测预后的分子标志物,综合治疗疗效有待提高。更关键的是,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复杂性如同一部加密的“天书”,其高度异质性和治疗困境长期困扰医学界,进
    2025-04-05 21:02372
  • 近日,二维半导体芯片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周鹏、包文中联合团队成功研制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32位RISC-V架构微处理器“无极(WUJI)” 该成果突破二维半导体电子学工程化瓶颈首次实现5900个晶体管的集成度是由复旦团队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技术使我国在新一代芯片材料研制中占据先发优势为推动电子与计算技术进入新纪元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2日晚间以《基于二维半导体的RISC-V 32比特微处理器》(“A RISC-V 32-Bit Microprocessor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为题发表于《自然》(Nature)主刊
    2025-04-03 10:341046
  • 当前,抗原交叉提呈增强策略主要聚焦于组织和细胞层面的递送,而对于亚细胞层面的精准靶向和调控极少研究。在传统的以外源蛋白作为免疫原的疫苗中,进入人体的抗原经抗原提呈细胞吞噬后,需要先逃出溶酶体,进入细胞质,然后被转运至内质网进行加工处理,进而经MHC-I分子展示在细胞表面提醒免疫系统。在上述过程中,有多少抗原可以顺利到达内质网?到达内质网的抗原蛋白数量是否是抗原交叉提呈的限速步骤?这些问题目前尚不清晰。开发一种低免疫原性的高效内质网靶向分子,以精准调控抗原在细胞质中的递送路径,进而提升抗原交叉提呈效率,成为当前研究领域的需求和热点之一。北京时间2025年3月27日0点,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陆路、姜世勃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骥研究员团队、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曾颖玥副教授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STING agonist-based ER targeting molecules boost antigen cross-present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基于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激动剂的高亲和力内质网靶向分子(SABER
    2025-03-27 08:27908
  • ​作为生命活动的核心元素,RNA具有复杂的三维结构与动态性特征,直接调控着基因表达、病毒复制等关键生物过程,然而RNA结构研究长期存在技术瓶颈成为科学界的一大难题。 3月14日,复旦大学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以“Cryo-EM reveals mechanismsof natural RNA multivalency”为题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作为复旦AI4S(AI for Science)的又一硕果,该研究创新性地将深度学习技术与冷冻电镜技术相结合,为RNA生物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技术路径,不仅显著提升RNA结构解析的效率,更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2025-03-14 19:301372


卡片 列表

文化校历

媒体视角

专家视点

通知公告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一线动态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