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中午,武汉大学课程思政专家讲坛在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新楼五楼多功能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期专家讲坛的主讲嘉宾为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副主任陈慧女。来自校内外二十六个学院近60名师生参与本次讲坛,讲坛由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训威主持。
课程思政专家讲坛现场
陈训威主任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召开的背景,对武汉大学课程思政示范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进行了解读,同时对积极参与本次讲坛的各位老师同学表示热烈欢迎。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乔豪学致欢迎辞,拉开了本次活动序幕。
乔豪学致欢迎辞
此次专家讲坛主题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生成逻辑”,陈慧女围绕课程思政背景、学校主要目标、学院工作思路、示范课程建设、思政中心支持等板块开讲。陈慧女首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的责任主体问题,辨析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差异,从“为什么要做,怎么做,由谁做”衍生展开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观点。
在理论逻辑的角度,陈慧女强调,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落脚点都是课程,课程设计有着共同之处,也都面临着对象的多元化等挑战。通过梳理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和必要性,陈慧女提炼了不同学部不同专业在立德树人等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也明确了课程思政是教师职责原有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观点,倡导每位教师致力于成为一名“大先生”。
陈慧女老师做分享
在历史逻辑的角度,陈慧女对相关政策沿革进行梳理,并从2014年上海经验和武大课程思政的建设两个案例出发,阐述了课程思政一以贯之的要求和时代演进背景下的本质区别。通过对不同学校思政课程经验的总结分析,进而阐释了对“协同育人”概念内涵的认知理解。此外,陈慧女通过分享“马上见”栏目经验进而提出相关建议,要以学生为本,以课程教学为抓手,渗透到日常生活与专业学习方方面面,不断推动学科交流对话、挖掘思政资源、扩大涵盖领域、丰富教学形式、打造爆款产品来打造良好教学生态。
在实践逻辑的角度,陈慧女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为更好推动不同学院思政协同和个性发展,陈慧女简要介绍了课程思政中心组织架构和人员构成,细致分享教案研讨的参与形式和工作坊磨课机制。陈慧女也借此呼吁更多教师加入课程思政交流,利用课程思政中心服务支撑,以示范为基本理念大胆实践,以协同为机制积极沟通,不断扩大辐射效应。
田蕴祥老师现场互动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老师们踊跃提出了自己所存在的疑惑和见解。来自政管院的田蕴祥老师针对在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思政立项过程中阶段差异的思考,提出了如何权衡课程思政的重点环节的问题。陈训威主任阐述武汉大学课程思政的现状问题和未来要求的思考,呼吁各学科积极主动协同发展,做到“真融合”“出产品”“解难题”。乔豪学副院长从物理学科与思政教学融入的难度和必要性出发进行分享,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倡导以教师对社会基础运作逻辑的认知提升为基础,不断推进物理学科课程思政的建设。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陈慧女最后总结到,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单个教师、单一形态、单门课程、单个学科不会成功,应不断向前纵深推进,完善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互相支撑的体系,才能通过示范引领作用达到覆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