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的街巷,藏着无尽的故事与风情。这里沉淀了历史,也交融了文化。每一条街巷都有自己的性格与故事,或宁静悠然,或热闹喧嚣;或幽深曲折,或开阔明朗。从鹿礁路的古迹遗韵,到鼓声路的自然与人文交融;从鸡山路的宁静小巷,到晃岩路的喧闹街市,再到复兴路的跌宕起伏……每一条街巷都值得我们去探寻、去聆听。「巷遇鼓浪屿」,邀您一同走进这些街巷,感受它们独特的韵味,聆听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美好与诗意。
还没来得及看清小岛的轮廓
渡船已笃笃作响
到达码头
选择向左
如果发现临海的一块礁石状若鹿耳
那么你已经到了鹿礁路
▲红圈内为鹿耳礁。
鹿礁路:位于鼓浪屿东部,多头多向交叉于龙头路、福建路、漳州路、鼓轮渡。以附近海滨有鹿耳形的礁石为名。鹿礁路原分上下两段:上段叫“顶鹿耳礁”,下段叫“下鹿耳礁”(后来划归福建路)。其路段旧称有:“博爱路”(昔日本博爱医院所在地):“教堂路”(天主教堂所在地);“新加坡路”(取外国名)。
百年前,鹿礁路上
云集了各国领事馆
和不同风格的豪华住宅
▲日本领事馆旧址。现为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
▲英国领事馆遗址。现为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后,西班牙在鹿礁路建立领事馆,兼主教公廨,也是早年的天主教堂,以教士代行领事职权。西班牙领事馆旧址是一座三层的洋楼建筑。
▲美园。约建于1929年,由院墙、院门和一栋西洋式的主体建筑组成。其主人为福建惠安籍的菲律宾华侨黄世美。
▲许家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菲律宾华侨许椿生所建,分庭院和主体建筑两部分,具有典型的厦门装饰风格特征。
▲林尔嘉旧居(八角楼)。建于1915年,为一座有院落的五层洋楼,因外墙立面呈八边菱形而得名八角楼。2004年倒塌,2009年翻建。八角楼的主人林尔嘉,字菽庄,其祖先是台湾望族。1913年,林尔嘉在鼓浪屿建“菽庄花园”。
如今
游人如织,繁华依旧
博爱医院旧址:
见证20世纪30年代鼓浪屿先进医疗体系
起始门牌1号
建筑体勾勒着温润的轮廓
方正、圆拱形的窗户联排而列
秩序感与柔和线条显示着利落大方的美
这里是博爱医院旧址
该建筑由日本建筑师设计
建筑风格为20世纪30年代
在日本国内开始风行的
早期现代建筑形式
体现出浓郁的日本风格
▲拍摄于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
博爱医院
是厦门20世纪30年代
医疗设备最完善、
技术力量最雄厚的
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
见证了20世纪上半叶
鼓浪屿社区先进完备的医疗体系
其建筑风格特色
也反映出当时世界建筑潮流的演变
天主堂、协和礼拜堂:
新人青睐的婚纱照胜地
鹿礁路上
两座教堂在此相遇
▲协和礼拜堂。由美国归正教会、伦敦差会、英国长老会联合成立的“三公会“创建于1863年,是鼓浪屿始建年代最早的教堂。
▲天主堂。始建于1917年,为哥特式建筑风格。建筑周身白色,具有西班牙教堂建筑的特色,与对面西方古典复兴样式的基督教协和礼拜堂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时的木棉花开得红艳盛大
更显盛大的
是教堂的柱廊内
绽放春风的新娘裙摆
英国领事馆遗址:
重修后变身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
1844年
第二任英国领事阿礼国继任后
即在鼓浪屿修建第一座领事楼房
1870年在鹿礁路16号
(即如今的英国领事馆遗址)
新建领事馆大楼
▲20世纪初鼓浪屿英国领事馆明信片(拍摄于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
这座西洋式建筑
1986年因火灾烧毁
后在原址上建新的建筑
现作为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
对公众开放
该馆展示了鼓浪屿的历史变迁、
多元文化的特色与内涵
以及鼓浪屿的突出普遍价值、
保护管理的理念、工作体系和成效
观众可以通过在馆内的浏览
对全岛文化遗产
形成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漫步鹿礁路
历史的足音与现代的韵律交织
古老的教堂、曾经的领事馆、豪华的旧居
每一处都诉说着往昔的浮沉
如今,这里既是游客的打卡地
也见证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下次来鼓浪屿,不妨在鹿礁路慢下脚步
感受那些隐藏在街巷中的时光记忆
参考书目
1.《鼓浪屿老别墅》(作者:龚洁)
2.《时光中的岛屿》(作者:鼓浪·水镇)
3.《鼓浪屿文史资料》(作者: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编委会)
鼓浪屿管委会出品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