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尊敬的绍武先生,黄会林先生,向云驹先生,以及在座的各位朋友们大家好。首先诚挚的欢迎各位嘉宾和朋友们的到来,今天莅临我们活动现场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高峰,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薛文斌,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立国。
我们党即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心。百年恰似风华正茂,为了深入展现共产党人的理想与追求、信念与担当,大力营造举国共庆百年华诞,齐声唱响共产党好的主旋律,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献礼图书——《仲叔其人》创作谈。《仲叔其人》是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何叔衡为原形创作的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仲叔少年立志,与毛泽东相识相知,志同道合,一起探索救国真谛,创作新文学会,接受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历程。他曾赴莫斯科学习,在中央苏区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整个故事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是一部生动的理想信念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如仲叔式的革命先烈们跑完了他们那一棒最好的成绩,取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他们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是我们永远珍视的宝贵财富。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本书的作者绍武先生和黄会林先生伉俪,为我们讲述《仲叔其人》创作背后的故事,并与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先生一起谈谈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我隆重介绍一下三位嘉宾:
绍武先生是当代剧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创作有《梅岭星火》、《彭德怀在西线》、《骄子传》、《黑洞·炼狱·流火——母亲三部曲》、《爱的牺牲》等大量优秀作品。
黄会林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会林文化基金创始人,出版专著《夏衍传》、《“第三极文化”与中国影视民族化》等。她主编并参与撰写有《中国影视美学丛书》、《影视著作研究丛书》等,并与绍武先生共同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
向云驹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天津大学特聘教授。著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文化复兴——向云驹 王岳川文化强国对话录》等学术专著十余种。
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三位嘉宾开始今天的畅谈。
向云驹:谢谢主持人的推荐与隆重介绍,也谢谢各位嘉宾、各位读者朋友来现场一起交流。有机会来介绍《仲叔其人》这部将要出版的作品,我觉得非常高兴,要特别说一说这部书和宁夏出版社的关系,因为这个题材写的是仲叔的整个生命经历,从参加共产党从事革命事业,一直到他壮烈牺牲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我们党出发的开始,大家都知道,湖南有两位共产党,一个毛泽东、一个何叔衡。何叔衡是参加中共一大的十几名代表之一,后来英勇牺牲了,而在我们党史书写上,或者在我们文学创作中,何叔衡的事迹一直还是个空白。目前为止文学创作中没有何叔衡单独的人物形象出现,所以我觉得首先这部作品是填补党史文学形象的一个空白。
另外,红军长征离开了瑞金根据地以后,1935年在宁夏,毛泽东写了“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诗句,那个时候何叔衡已经牺牲了,留下的大多数人都牺牲了。所以我们推断他们是有感情的。一年以后三大师会师,三个方面军胜利会师也是在宁夏,所以长征艰难的出发到长征胜利在望,三大方面军会师,都是跟宁夏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这个作品一个重要的渊源,这个作品得到宁夏人民出版社与黄河集团高度重视,在这里我也要代表二老向出版社的朋友们表示感谢。当然我们还要感谢二老,他们俩是一起创作,在这样一个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推出这样一部作品,这表明二老的革命情怀。他们俩的革命情怀很有渊源。绍武先生是八路军的遗孤,从小四五岁就在八路军队伍里长大,从小就穿军装。因为他是八路军的孩子。黄会林先生是抗美援朝最小的女战士之一,而且上过前线立过功的。前一段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她是焦点人物,因为幸存的老兵已经不多了。所以他们二老这样的拥有革命情怀,在革命队伍中成长最后进入大学当教授的,这也是很少很少,绝无仅有的。一般革命队伍里的人在大学进修以后都从政,最终做教育、做学术学问、做文化,也是很少很少的。所以这也是很难得的一点。
另外两位老人的创作起步也很早,改革开放时代到来,文学出版一开始繁荣,他们俩就有创作。是当时的中青年作家第一批进入文学创作的,也是第一批写作革命历史人物,大家知道文革以来革命历史题材、我们的领袖人物形象很少进入银幕的,点名道姓进银幕的就更少,基本上没有。所以是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重要领袖人物的写作,这也是第一批,他们最早写出的作品就是以陈毅为主人公的电影《梅岭星火》,当时对这个电影重视到什么程度?由夏衍同志亲自审阅,亲自帮助修改文字,亲自推荐到电影局拍摄,最后公开上映,影响很大。开创了我们领袖人物和革命重大题材的先河,这是第一批的开拓者。所以以后我们看到的革命历史人物多了,出了很多特型演员,但是当初的开创者是他们。当然我们黄老师也是著名的我国电影学学科的第一个博导。电影学作为一门学问,作为一门高校的课程,她是第一人。另外,黄会林老师还是北师大艺术传媒学院第一任院长,桃李满天下。她现在还在带博士,已经带出了一百多个硕士博士,活跃在各个大学的相关领域里。
二老有很多影视作品,小说也写了非常多,最新的一部叫《红军家族》,他们对红军题材一直是有情节的,最早的是从陈毅开始。在写陈毅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岭南瑞金革命根据地做了长期的调查,积累了非常多的素材,这些素材还在不断发酵。后来他们在理论上也有很大的贡献,目前在文化界提出了“第三极文化”理论,这个理论也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受到文化界的高度重视和评价,也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我们国家经济崛起、文化强国,和文化传播是紧密相扣的。这是一个大背景,就是说他们的学问、学识、人格和创作经历都是非常丰富,和我们党的历史是同步的,是改革开放文化繁荣的参与者、见证者。那么在今年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他们又隆重地推出了《仲叔其人》,以从来没有被单独写过的、已故的、党的一大代表之一何叔衡为原形,写了他的成长和成熟,也写了他和毛泽东的交往。大家知道,毛泽东在湖南创建新民学会,新民学会两个代表参加一大,所以何叔衡和毛泽东的关系不仅仅是他们俩一起参加一大的关系,这是两个人物在湖南开展革命,有深度的默契、有深度的共同信仰。所以实际上写何叔衡必然会写到毛泽东。如果写毛泽东早期历史,肯定离不开何叔衡,所以绍武、黄会林先生的写作在这个意义上填补了一个空白。
另外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不忘初心,了解党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何叔衡的牺牲是长征以后,他们坚守下来受到围剿。这个过程中,我们党遭受了巨大的挫折,走了弯路。所以这个作品里也写到了左倾思想的干扰,使得红军不得不有这个过程,何叔衡的牺牲,见证了党和左倾路线的斗争,也见证了毛泽东路线上的必然性。这段历史隐喻着很重要的历史的悲剧,以及毛泽东思想正确性的问题。希望大家以后能够多关注这本书,关注这个人物,关注党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我只是先把背景做一个相对展开的介绍,下面我们请两位老人简单谈谈这本书。请绍老师说说写这个人物的想法、初衷,或者你对这个人物的认识。
绍武:首先谢谢宁夏出版社的同志、领导,谢谢宁夏人民,这部书得以出版很难得,谢谢你们。
我今年88岁,我母亲原来是学师范,在农村当教员,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当不成教员,便跟随八路军到了山西,参加了革命,先是在地方工作,后来参加了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一二九师。我母亲在1942年牺牲,我就在部队里跟着指导员,睡在他的脚底下。我的二姨也是八路军,到了我这里才把我收回去,我的姨夫是老红军。我从小到大,一直是在八路军、解放军的各个时期走过来的,所以我有义务要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怀念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定海神针。有他们在,我们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什么敌人都不在话下。我活到现在已经是88岁了,认为自己还是毛主席的一个小兵,我没有任何骄傲的地方,我只是觉得我做的还很不够,水平不高。晚年的时候尽自己的力量写了一部《仲叔其人》,《仲叔其人》应该是何叔衡先生为原形,但是他并不完全是何叔衡,因为它叫《仲叔其人》。实际上《仲叔其人》是艺术的概括的真实的何叔衡。所以我觉得宁夏的同志们有眼力看到这部书,给它出版、给它以生命,我非常感激。能够看到这部书问世,也不枉我这么大年纪还活着,还想为文学做些贡献,完成一个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怀念感恩。
向云驹:谢谢宁夏人民出版社,黄老师也说两句。
黄会林:刚才老伴说了,我们两个人从1954年走到一起,到现在也超过了钻石婚,相伴超过了60年以上。他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烈士遗孤,刚才他没有讲,日本鬼子为了要占领中国,为了要消灭八路军、消灭刘邓,搞了一个“五一大扫荡”,这是1942年。大扫荡的时候,他的妈妈带着儿子参了军,寡母孤儿在太行山里面,面对日本人的五一大扫荡,后面是日本鬼子追兵,身边是我们八路军物资掩埋的山洞,妈妈就躲开了这个山洞,带着儿子走了另外一条路。最后追兵上来,前边是悬崖,妈妈就抱着孩子跳了崖。妈妈牺牲了,孩子幸存了,就是现在的绍武。所以他的血液里边就有这样一种对于革命、对于党、对于这些先烈们的一种热爱。所以他要上学、要读大学,就是想弥补这样一个历史,表达他自己的一种心愿。
而我呢,是在城市里长大的,抗美援朝爆发我16岁,1950年,我正在读初中三年级,战火就烧到了鸭绿江边,我们全体报名参军。我一直认为我很侥幸,被批准参军了,后来过了江进入了战场。刚才云驹表扬说经历了战斗,这是真的,也立下了一点功劳,这是人民给的。但是呢,血液里面也有这样一种情怀在。
我们两个人在创作上有分工。因为他一心一意就是要为百年无数的革命英雄们书写历史,他就是这么一个心愿。所以在创作上,我是配合他的,我无条件支持配合,我能做什么帮助他做,一定是让他这个志愿得以实现。
向云驹:这是战友
黄会林:是的,战友。所以有一个小小的秘密,我们俩的成果,如果署名是会林、绍武,那就是学术性的。如果署名绍武、会林,一定是文艺创作。我本来一直希望创作部分就写他,就不要我的名字,他不干。说你要不署名,咱就不出版了。
绍武:因为她也很重要,我是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童子功,她是有童子功的,所以我写不通的地方,她给改改。
向云驹:两位的合作,署名不是简单的署名。
黄会林:只要绍武在前头,就是他主创。如果我在前头,就是我主创。因为我没有离开过教育,没有离开过科研,没有离开过我们高校的建制,所以还要承担一些院里的工作、学校里的事情、学生们的事情。但是我又得拉着他,不然我一个人力量有限,所以他也就都参与。
宁夏真是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关爱,我们确实也很感动,当然这里边向云驹先生功不可没。有了云驹,就有了这个缘分,所以我们就能够受到你们的关爱,也是特别感谢。
向云驹:谢谢您的夸奖,我是希望二老出版的作品能够在一个我认识的出版社更加快的顺利出版,因为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基于对宁夏出版集团的信任,做了这样一个牵线搭桥的事情,我觉得三方合作也非常顺利。刚才黄老师说了一个秘密,就是绍老师的母亲带着他跳崖牺牲,这个情节在这部书里面,何叔衡也是跳崖牺牲的,这中间有一个巧合点。
绍老师是一个特别有激情的人,特别作家型的,黄老师是教授型学者型的。绍老师天马行空思维活跃开放,文笔也特别好,他的思想达到的高度、作家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比哲学家更有观点。这也是他们二老在创作上的一个互补。他们创作的《母亲三部曲》就是以他母亲为革命原形,塑造了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所以他的革命创作是非常丰富,非常有经验的,从这个角度这部作品还是特别值得期待。我最后介绍一个情况,这部作品,之前请文艺界、文学界很多朋友看了,得到了很多著名学者的反馈。包括仲呈祥,中央文史馆馆员,也是我们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领导小组的副组长。仲呈祥有一个经典评论,他个人认为这部作品就是半部党史,如果把这一阶段理解了,我们就更能理解党后面的挫折和辉煌。这个主人公、这部作品都具有奠基性。绍老师在写作中的思想是理解党史,占了重要的半壁江山的分量。我认为现在党史题材已经不是特别吸引民间的阅读或者自发的阅读,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写作者的思想不一定超过被写者的思想。毛泽东、周恩来、陈毅这样一些革命领袖,他们都是有非同一般的大思想、大智慧的。而绍武先生、黄会林先生的这个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们在文化上、思想上有很长期的积累,又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的视野开阔,加上“第三极文化”的理论建构,我认为他们的思想是可以和伟人的思想进行对话的。这是这部作品的思想高度,如果达不到这样一个思想高度,我们还不如看毛泽东原著过瘾。所以我认为他们的写作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三者进行高度理解的基础上,做了很深刻的阐述。这也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
绍武:我觉得《仲叔其人》里的仲叔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我们对悲剧有个评价就是把最美的、最好的、最宝贵的东西毁掉,这就是悲剧。毁掉是悲剧,是对后人、对当代人一种启发、是一种怀念,是一种敬仰。所以我认为仲叔其人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你要写仲叔就必须要写毛泽东,如果不写毛泽东光写仲叔,好像又展不开,所以《仲叔其人》这部书里面好多地方涉及到毛主席。在错误的左倾路线的统治下,仲叔就坚定拥护毛泽东、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最后受到牵连,六十岁的时候,被留在了苏区,最后必然是悲剧的结局。所以毛泽东后来写下了“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诗句,怀念他最好的朋友,何叔衡,同时也怀念那些没有走出来苏区的,遭受了非常严酷的迫害、屠杀的人民。所以毛主席把这首诗写给宁夏的同志,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
向云驹:谢谢绍老师进一步的解读,说明这部作品值得关注,无论人物、情节、思想和在党史上的意义,都值得我们重温、值得我们回顾,值得我们不忘初心。这也是我们二位老人和出版社献给我们党百年历史的一个礼物,至少是从他们个人出发,是个人的献礼性的一部作品。这本书也是二老在这样一个高龄阶段,思想写作都非常成熟的时候推出的一部最新力作,我们期待这部作品早日问世。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关注这样一个写作,关注这个题材,关注这个几乎被人忘记的党史上的重要人物,不忘记我们共产党走过的历程,不忘记千千万万在这个历程中牺牲的没有名字或者名字逐渐被淡忘的一些人物。最后再一次感谢二老,感谢黄河出版集团,感谢现场在座各位嘉宾与新闻界的朋友们,衷心地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