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铁路 中国铁路
在哈尔滨儿童公园内
有一座“北京站”
还有一列小火车
承载着几代哈尔滨人的童年记忆
从花甲老人到稚嫩儿童
看到它,听到熟悉的汽笛声
就仿佛穿越了时空
儿童铁路的诞生
1955年秋天,为了培养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哈尔滨市政府、哈尔滨铁路局借鉴当时苏联修建儿童铁路的经验,决定在市中心铁路花园内修建一条儿童铁路。
设计人员经过反复考察,最终选定南岗区马家沟河畔的铁路花园作为修建儿童铁路的地址。这里原为中东铁路时期的苗圃,河水清澈,绿树成荫。
当时,哈尔滨儿童铁路的建设得到了铁道部的大力支持:窄轨是从太原铁路局调来的,机车和车厢是由哈尔滨林机厂、车辆厂工人制造的,线路和道岔由哈尔滨、三棵树工务段铺设,水鹤和照明设施由哈尔滨水电段安装。
在哈尔滨实习的上海铁路电信学校的学生,安装了信号线和信号灯。土方工程由哈尔滨市机关干部、工厂企业职工、驻哈部队官兵、大中小学学生义务劳动完成。
所有小员工均为少先队员
1956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对当时哈尔滨的孩子们来说是终身难忘的节日。那一天,儿童铁路正式通车运营。
当日,在新建成的 “北京站”站前广场举行了通车典礼,哈尔滨各界人士及少年儿童四千人参加。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代表市委、市政府讲话,儿童铁路“北京站”站长孙忆新代表全市少年儿童发言。吕其恩市长剪彩后,“少先号”女司机赵宗瑜拉响汽笛,顺利发车。
儿童铁路环绕公园一周,全长2.17公里,铺设每米重24公斤轻型钢轨,轨距762毫米。线路设“北京站”和“莫斯科站”,全程走行12分钟。
列车上的司机、乘警、列车员和广播员,以及站长、售票员、检票员等员工,全都由身着制服的少年儿童担任。他们都是12岁至15岁的少先队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活动。
1985年第3期《半月谈》杂志的封面登有儿童铁路的照片。李国明 供图
需要说明的是,那时候成为“儿铁”职工,是哈尔滨所有孩子的梦想,只有全市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获此殊荣,若能当选堪称全家骄傲。
自开通以来,儿童铁路共接待来自近百个国家的外宾超过10万人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60年代,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陪同外宾乘坐“少先号”小火车,这条儿童铁路为新中国赢得了赞誉。
李国明 供图
几经换代,小火车风采依旧
最早的“北京站”为中国古典式建筑,飞檐雕栋;“莫斯科站”为俄式建筑,塔楼高耸。20世纪60年代初,“莫斯科站”更名为“哈尔滨站”。
最早的“北京站”
“莫斯科站”
1997年5月,仿北京站建设的“北京站”新站舍落成,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同时新建候车长廊和喷泉雕塑,并引进了200多只和平鸽。
“北京站”
1999年,增建“山海关”铁路隧道,全线木枕更换成混凝土枕。
“山海关”铁路隧道
哈尔滨儿童铁路通车至今
机车经历过多次换型
↓↓↓
通车伊始
儿童列车由蒸汽机车牵引
1969年,第二代儿童列车问世,车头由内燃机牵引,车厢由2节封闭车厢和4节敞篷车厢组成。
1984年,第三代儿童列车问世,车头为流线形,用柴油做燃料,车体由封闭式的7节车厢组成。
2002年,第四代小火车改换复古式车头;并对车体进行翻新,车厢由六节软席组成。可容纳192名旅客。
2013年,第五代“少先号”小火车又恢复为最初的蒸汽机车车型(燃油),牵引6节”软席车厢”。
哈尔滨儿童铁路
是新中国的骄傲
至今先后培养3万多名“小员工”
运载“旅客”2000多万人次
他们中的很多人
长大后还成为了
真正的铁路职工
为中国铁路发展贡献力量
延伸阅读:“老铁路”的“儿铁”记忆
50多年前,我在哈尔滨一所铁路小学读书,每到“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都要组织我们到儿童公园游园、乘坐儿童铁路小火车。我和同学们都是铁路子弟,我的父亲是养路工,有的同学父亲是火车司机,有的同学母亲是列车员……从小耳濡目染,我们对铁路工作非常向往,乘坐儿童铁路小火车时,心中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记得有一年儿童节,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身穿白衬衫、蓝裤子,系着鲜艳的红领巾,列队来到儿童公园乘坐小火车。我们从首都“北京”出发,去“莫斯科”旅行。小火车一路欢歌,时而穿过“茂密的原始森林”,时而沿着“清澈的大河”飞奔,清粼粼的马家沟河水倒映着小火车的影子,迎面吹来和煦的风。那时,我和同学们都盼望着快快长大,成为一名铁路职工,和父辈一样努力工作,为铁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岁月如歌,梦想成真。后来,我和很多同学都成为了铁路职工。几十年来,儿童铁路的机车经历了多次换型,越来越漂亮了。但我仍然留恋第一代蒸汽机车,它疾驰时喷云吐雾的气势和清脆、悠长的汽笛声,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中。
——王宝滨
哈尔滨工务段退休职工
现如今
儿童铁路依然在运营
通常每年5月至10月间开放
欢迎体验
儿童节快乐!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黑龙江记者站(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胡艳波 康健 王宝滨 刘英新
原标题:《这座“北京站”不在北京!旅客有点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