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桥梁工程 \ 亚东桥话55:古代山水画中的桥梁印象

亚东桥话55:古代山水画中的桥梁印象

发布于:2025-04-02 10:08:02 来自:道路桥梁/桥梁工程

来源:西南交大桥梁

|

作者:李亚东

[复制转发]

茅以升先生曾撰文:“古往今来,桥与山水,桥与园林,桥与历史,桥与人物,桥与文艺,桥与戏剧,桥与绘画,桥与神话等等,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山水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传世佳作不胜枚举。笔者是画界外行,但自以为对桥梁还算熟悉,于是设想能否从工程视角,尝试勾勒古代山水画中的桥梁印象。

国画ABC

讨论“桥与绘画”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进行国画的知识补白。

本文所讨论的国画,仅涉及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一定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创作的绘画,不涉及那些在陶器、铜器、玉器、漆器、砖石表面绘制的图画以及各种壁画。按绘画题材,国画主要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本文只涉及山水画;按使用颜料和表现方法,分为水墨、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载体材料,分为帛、绢、纸等(主要为绢和纸);按装裱样式,分为立轴(悬挂的条幅画作)、长卷(横长状的画作),册页(可翻折,带封面)、扇面(在团扇或折扇所作的画),屏条(屏风与条幅画作的结合)等。

最早的国画,按照绘画类型和载体材质,可追溯至不同朝代。现存最早的独幅绘画,是从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帛画,如《人物御龙图》(佚名,湖南博物院藏);现存最早的绢本人物画,是东晋顾恺之创作的《女史箴图》(原作已佚),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为唐代摹本;现存最早的纸本绘画,是唐代韩滉的《五牛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现存最早的绢本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图1),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博物院)。非常巧合的是,从这幅普遍认为是中国山水画开端的画作中,也第一次出现了桥梁。

图1 隋 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山水画中的一个特殊门类或分支,就是界画。所谓界画,是指在作画时采用了界尺(即直尺)引线画出均匀笔直线条的一类画作。界画与山水画,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关联在于:两者同属中国传统绘画体系,山水画中的建筑物(亭台楼阁、城池屋宇等)可用界画技法描绘,而界画中的自然景观(山水、林木、云雾等)可用山水画技法描绘。区别在于:山水画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笔法自由多样,重视偏“虚”的意境营造;而界画大多以建筑物为主体,线条工整严谨,重视偏“实”的建筑秩序。

著名的界画作品,包括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的《上元灯彩图》(佚名,私人藏)、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等。这些画作通常兼具风俗画特点,是后人研究古代建筑(包括桥梁)、社会风情、民间习俗等的珍贵史料。图2所示为南宋李嵩的《水殿招凉图》扇面,其中可见界画风格的亭台和廊桥。

图2 南宋李嵩《水殿招凉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桥及其意境表达

依个人浅见,古代传统山水画的表面观感,大抵就是对自然景色(四季中的山水、林木、云雾等)的写意描绘,点缀其间的通常是各种人造物(茅舍、楼阁、道桥,舟车等)以及人的活动(行旅、游玩、隐居、劳作等)。至于山水画的深层意蕴,应该远非单纯的自然摹写,更是为了表达画家的哲理思考、情感寄托和审美意趣。

为什么桥图像时常出现在山水画中?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在他的散文“桥之美”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因心生喜欢而画桥,这话可能只说对了一半。具有桥元素的山水画构成,大多是高山流水,山水相间,伴有蜿蜒崎岖的山路和人物活动。当山路跨越溪流或山涧,就需有桥。因此,这部分山水画中的桥,理应是画中不可或缺的物理要素。

“桥”作为一种构图元素,出现在不同时代的许多山水画中。图3给出了几幅作品,从左至右分别为:北宋李成的《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藏;元代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戴进的《关山行旅图》,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王原祁的《草堂烟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3 山水画中的桥

如何画桥?按画界的解释,“以意写形”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表现方式。“形”是指客观事物的形式,“意”则主要指超越形式、体现主体审美思想的意趣。这种方式忽略了绘画内容的外在逼真性(即“写实”),而强调画作的内在精神表现(即“写意”)。由此,传统山水画中的桥,多为寥寥数笔绘就的简练、概括的模样。那些比较写实的桥梁,多存在于前述“界画”中。

在历代山水画作品中,还有少数几幅是把“桥”字直接用在了画名中(图4)。图4中从左至右分别为:南宋马远(传)的《板桥踏雪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代方从义的《溪桥幽兴图》,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文征明的《溪桥策杖图》,故宫博物院藏;清代董邦达的《灞桥觅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在这些以桥为半个主题的画作中,桥的形象和位置似乎更为凸显,但即便如此,技法上仍然是“以意写形”。

图4 桥梁形象的凸显

画家想用桥来表达什么样的意境?近年来,一些美术理论和艺术工作者对古代山水画中的“桥”展开了研究。概括而论,“桥”不仅仅是画境中的构成元素,也是借助象征或隐喻的方式来抒发画家的人生情怀、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焦点。按笔者的肤浅理解,山水画中的桥梁意境,就是为了表现出“三通”:即山水空间的物理连通,人与天地的心灵沟通,桥与自然的审美融通。

画了些什么样的桥?

对山水画中的桥梁类型,进行简单的归类分析。

天生桥

据笔者收集到的信息,只有几幅画作与此相关。一幅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沈希远的《游仙图》,其中描绘有仙人过天生石梁的场景;一幅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钱谷的《白岳游图》,其中有一幅描绘的就是今天安徽齐云山的石桥岩;还有一幅是清代戴熙的《石梁雨来亭图》(图5)。戴熙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估计他画的“石梁”就是浙江天台山的“石梁飞瀑”。

图5 清 戴熙《石梁雨来亭图》(局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梁桥

山水画中画得最多的就是木梁桥,其式样不一,多采用木墩木梁构造,参见图3和图4。石板梁桥的数量极少,在南宋马元的《踏歌图》(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倪瓒的《雨后空林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明代孙枝的《踏雪访友图》(苏州博物馆藏)等作品中,绘有搭设在溪流上的小跨石板梁桥。石墩石梁桥的例子,仅出现在清代徐枋的《吴山纪游图》等几幅作品中。至于石墩木梁桥,则还没有找到。古代画家为何钟情于木梁桥?一来木梁桥相对容易建造,二来可能木梁桥的形象与高长悠远、古朴沧桑的山水意境更为协调吧。

进入清代,山水画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木梁桥式样(图6)。图6左上所示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陆叻的《关山行旅图》(局部),其中绘有带廊的伸臂梁桥;右上所示为清代徐枋的《松亭论古图》(局部),桥似乎为一木桁架结构;左下所示为清代王翚的《深山求诗图》(局部),桥的中间被扩展为一水上休闲平台;右下所示为清代王翚的《仿古山水页(之一)》(局部),桥的中间绘有一块偏窄的搭板,这有可能是一座活动桥。

图6 特殊的木梁桥(画作局部)

栈桥来自于栈道,是木梁桥的一个特例。古代蜀道路途险峻,栈道和栈桥众多,这给历代画家提供了丰富的绘画素材,所创造的画作也为具象化理解蜀道中的栈道栈桥给出了图像表征。图7给出了描绘蜀道的几幅作品,从左至右分别为:五代关仝(传)的《蜀山栈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刘松年(传)的《蜀道图》,私人收藏;明代谢时臣的《蜀道图》(局部),私人收藏;清代叶六隆的《蜀峰栈道图》(局部),旅顺博物馆藏。

图7 与蜀道相关的几幅作品

拱桥

与木梁桥相比,山水画中的拱桥要少得多。

从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山水画中出现的石拱桥极少,图8给出了两个例子,上面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北朝时期张僧繇(传)的《雪山红树图轴》,下面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李昭道(传)的《湖亭游骑图》,两桥均为典型南方特色的薄墩石拱桥。另一个例子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佚名的《雪山行旅轴》,其中绘有一座典型北方特色的厚墩石拱桥(与图12所示的卢沟桥构造完全一样)。这些桥绘制得如此精致,令人赞赏但也令人生疑(是真品还是后人的仿古之作?)。

在两宋时期,山水画中出现了两座木拱桥,一座绘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另一座绘于南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中,详见后述。

图8 南北朝时期和唐代的石拱桥(画作局部)

元代山水画中的石拱桥,也很少见。传统的石拱桥例,可见元代王振鹏的《龙池竞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9中给出了两个特别的例子,上面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李容瑾的《汉苑图》,画面展示的一座带廊亭的三跨石拱桥,中间为近似椭圆形拱,两边的则为三角形尖拱;下面的是上海朵云轩收藏的元代佚名的《青山画阁图》,这座三跨石拱桥采用了极为罕见的伊斯兰拱门风格的洋葱形拱。

图9 元代的石拱桥(画作局部)

到了明清时期,绘有石拱桥的画作明显增多。例如,明代仇英的《西厢记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文徵明的《石湖清胜图》,上海博物馆藏;唐寅的 《行春桥图》,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王翚的《溪山霁雪图》,南京博物院藏;樊圻的《江干风雨图》,上海博物馆藏;徐扬的《玉带桥诗意图》,故宫博物院藏;等等。在清代长卷界画中(如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辽宁省博物馆藏;董邦达的《西湖十景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拱桥比比皆是。图10所示为明代钱谷所绘的《白岳游图册》中的4幅,上面两幅分别为安徽齐云山的石桥岩和苏州吴江的垂虹桥,下面两幅中拱桥的信息不详。

图10 明 钱谷《白岳游图册》(部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索桥

作为传统三大桥式之一的索桥,在古桥山水画中几乎难觅踪迹。直到清代,才有画家黄向坚将索桥形象付诸笔端,详见后述。

浮桥

与索桥的情况类似,清末才见寥寥几座浮桥出现在画作中,详见后述。

入画的名桥

依笔者所见,大多数画中桥梁为画家的随性创作,一部分桥梁则是有名有姓的。现选择几幅入画的名桥,简介如下。

汴水虹桥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木拱桥的写实图像(图11),有北宋张择端绘于《清明上河图》中。这座被唐寰澄先生命名为“贯木拱桥”的现实意义,是据此考证出分布在闽浙两省交界处的百余座木拱廊桥与汴水虹桥同源共流。名画名桥的文化纽带,让古桥得以重生,让营造技术得以传承。

图11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顺便提及,明清时期问世的《清明上河图》,仅被博物馆收藏的就有四五十件之多,其中由代表性的作品分别由明代仇英和清代陈枚所绘,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两件《清明上河图》分别以明清时期苏州的社会生活为创作背景,其中的虹桥图像均为单跨石拱桥。

卢沟桥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卢沟运筏图》(图12),被视作元代或明代佚名画家所绘。以卢沟桥为主题的画作,还有明代王绂的《北京八景图卷·卢沟晓月》(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和清代张若澄的《燕山八景图册 卢沟晓月》(故宫博物院藏)等。

图12 元/明 佚名 《卢沟运筏图》(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有索桥的山水画问世于清代,前有黄向坚的《盘江图》(图13)等数幅作品,后有邹一桂的《铁锁桥》(贵州省博物馆藏),这些作品均描绘的是贵州晴隆的盘江铁索桥。《盘江图》的问世,与黄向坚本人“万里寻亲”的经历密切相关。因战乱导致家人离散,黄向坚孤身徒步,从苏州赴云南寻亲,历时三载,行程二万五千里,备受艰辛困苦,终于寻得父母双亲返家。他一路走过的山水风景和贵州桥梁(葛镜桥、盘江铁桥等),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图13 清 黄向坚 《盘江图》(局部) 贵州省博物馆藏

潮州广济桥

这幅清末佚名的《潮州古城图》(图14),是一幅通景四屏的实景山水画,绘就出当时潮州的山水格局、古城风貌以及著名的广济桥。原画缺失最右侧一屏,20世纪70年代得以补绘。类似的清末城市实景画,还有描绘兰州城市风貌及黄河镇远浮桥的《金城揽胜图》,现藏于甘肃博物馆。

图14 清 佚名 潮州古城图 潮州博物馆藏

比较令人费解的是,在历代著名山水画中,目前还没有找到赵县赵州桥、泉州万安桥、泸定铁索桥、颐和园十七孔桥等这些历史著名桥梁的图像。为何?笔者猜测:要么是画家们不知道这些桥,要么是知道了也不感兴趣,要么是想创作但去不了现场。

画桥之最

有两个之最,值得记录下来。

画得最多的一座桥

这座桥就是苏州吴江的垂虹桥。古代的垂虹桥应该是吴江的地标性建筑,不仅在古桥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也是历代文人墨客的聚会场所。曾有数百位历史名人在此吟诗诵词挥毫泼墨。垂虹桥始建于宋代,初为木梁桥,桥上建有垂虹亭,最早的桥梁图像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图15上)和南宋佚名的《长桥卧波图》。元代时将木梁桥改为石拱桥,在元代赵孟頫(传)的《垂虹秋色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可见石拱桥的身影(图15下)。

图15垂虹桥的变化(画作局部)

到了明代,更多的画作问世,包括沈周的《垂虹桥》(上海博物馆藏)和《垂虹暮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唐寅的《垂虹别意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文徵明的《垂虹送别图》(故宫博物院藏),文嘉的《垂虹亭图》(苏州博物馆藏),钱谷的《白岳游图册垂虹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张元士的《垂虹亭》(南京博物院藏),陆治的《白岳纪游图册垂虹桥》(日本藤井有邻馆藏),张宏《苏台胜览图垂虹晚渡》(上海博物馆藏)等。

桥梁数量最多的画作

桥梁数量较多的画作均为长卷。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有10座桥,南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中也有10座桥,其中最有特点的是一座贯木拱桥(图16),这大概是除汴水虹桥以外唯一在古代山水画中出现的木拱桥。

图16 南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在明代佚名的《入跸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描绘有7座桥。在清代,董邦达的《西湖十景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绘有12座当地实桥,王翚等绘的《康熙南巡图卷》(第七卷,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藏)中有15座桥,清代徐扬的《乾隆南巡图卷》(第六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有 34座桥。最多桥梁的是徐杨的《姑苏繁华图》,其中有超过50座大小桥梁;图17上面的为苏州石湖行春桥与越城桥(至今仍存),下面的为万年桥(三跨石墩木梁桥,2004年改建成三跨拱桥);其他有名有姓的桥还包括怀胥桥、黄鹂坊桥、阊门吊桥、山塘桥、普济桥、桐桥等。

图17 清 徐杨《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结 语

古画中的古桥,具有一定的艺术意义、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艺术意义的挖掘,需要藉由艺术史专家承担;文化意义的梳理,宜聚焦于古桥的历史发展与演变;现实意义的发挥,可能主要体现在现代仿古桥梁的设计方面。

搞工程科技的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了解一点与专业有关联的艺术、文学、历史等人文知识,不无益处。这也是编撰本文的出发点之一。

笔者是画界外行,且所收集到的图文资料有限,分析议论难免出现谬误;此文抛砖引玉,以就正于方家。


(作者注:本文参考了诸多文献资料,不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致谢!)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桥梁工程

返回版块

19.44 万条内容 · 64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景观桥分享!离弦的箭一飞冲天-深圳某景观步行桥

桥梁不仅美化了风景还链接了历史,还通向了未来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体。 上世纪90年代前,国内桥梁设计多由结构工程师主导。 改革开放后,桥梁美学渐受社会瞩目,人们对建筑艺术及景观桥梁各有偏好,对每座建筑、景观均会关注、评价乃至争议,如评选最美桥梁与最丑建筑等。 美,因人而异,因时而变,追求与争议无尽,且无定论。 对于景观桥争议,大师依建筑理论,民众凭生活文化,各有见解。 桥梁若得多数人喜爱,方为成功; 若经历史考验,更可称典范。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