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近纪
外观
(重定向自古近紀)
古近纪 66–23.03百万年前 | |
全時期平均大氣O 2含量 |
约20 Vol %[1] (为現代的100% ) |
全時期平均大氣CO 2含量 |
约500 ppm[2] (为前工業時期2倍) |
全時期平均地表溫度 | 约18℃[3] (高於現代4℃) |
古新世至上新世的主要分层 -65 — – -60 — – -55 — – -50 — – -45 — – -40 — – -35 — – -30 — – -25 — – -20 — – -15 — – -10 — – -5 — – 0 — 古新世至上新世的时间表 直轴:百万年前 |
古近纪(英語:Paleogene,符号Pg),旧称早第三纪、古第三紀,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66 Ma,结束于23.03 Ma。“古近纪”一名中的“古”是paleo-的意译,“近”则是-gene的音译,并兼顾了字面意义。古近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7]。
生物
[编辑]被子植物在侏罗纪就已经出现,在白垩纪陆地革命中兴盛成为优势的陆生植物,到了古近纪時已经极度繁盛;羊齿、松柏等逐渐被樟树、柳树等取代;这时被子植物主要为乔木。
在海中,双壳类软体动物(如牡蛎、海扇、珠蚌)等异常繁盛,腹足类繁多且分布广泛。有孔虫、棘皮动物分布广泛,也有圆盘虫、货币虫等的分布。在蛇颈龙、沧龙等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灭绝后,海洋食物链的上层生态位逐渐被古鲸等鲸豚类海洋哺乳动物占据。
在陆地上,哺乳动物和鸟类迅速多样化,占据了非鸟恐龙和翼龙灭亡后空出的各种生态位。重要的是各种古老、原生的胎盘类和有袋类大量发展,在經過長久的演化進程後,它们基本上和现代哺乳动物没有直接的系统关系。
地理
[编辑]冈瓦纳古陆进一步分裂,澳大利亚与南极大陆分开,逐渐北移;印度地块在始新世时与亚洲腹地连接,形成南亚次大陆;北非渐向东赤道靠近。南﹑北美在巴拿马地峡有时连接﹐引起部分动物迁徙。初期欧亚大陆与北美相连;形成白令陆桥,晚期形成陆生动物迁徙的路线。格陵兰、斯堪的纳维亚已移近现在位置。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分开﹐开始与亚洲相连,红海出现。
在喜马拉雅运动時期,青藏高原开始隆起﹐中国西部產生大规模的山前凹陷、並形成东部沉积中心。火山活动多為基性的喷发。但西藏冈底斯山、拉萨一带有中酸性的火山物质。
参考文献
[编辑]- ^ http://uahost.uantwerpen.be/funmorph/raoul/fylsyst/Berner2006.pdf
- ^ Image:Phanerozoic Carbon Dioxide.png
- ^ Image:All palaeotemps.png
- ^ Retallack, Gregory J. Neogene expansion of the North American prairie. PALAIOS. 1997-08-01, 12 (4): 380–390. ISSN 0883-1351. doi:10.2307/3515337 (英语).
- ^ Zachos, James C.; Kump, Lee R. Carbon cycle feedbacks and the initiation of Antarctic glaciation in the earliest Oligocene.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05-05-01, 47 (1): 51–66. ISSN 0921-8181. doi:10.1016/j.gloplacha.2005.01.001.
- ^ Krijgsman, W.; Garcés, M.; Langereis, C. G.; Daams, R.; van Dam, J.; van der Meulen, A. J.; Agustí, J.; Cabrera, L. A new chronology for the middle to late Miocene continental record in Spai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996-08-01, 142 (3): 367–380. ISSN 0012-821X. doi:10.1016/0012-821X(96)00109-4.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5-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