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權
霸權(英語:Hegemony),是一國在一國際體系中擁有軍事、經濟、政治等領域上強大的能力,以保有領導地位,使他國屈從。[1] 在非國際關係的領域中,霸權也經常形容具備優勢地位的事物,如薩托利政黨體系理論中的霸權政黨(Hegemonic Party)。
霸權穩定論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1年10月11日) |
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中的霸權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1年10月11日) |
文化霸權
编辑文化霸權,是葛蘭西提出的哲學和社會學理論,指一社會階層透過社會文化,如信仰、解釋、認知、價值觀等,支配統治整個社會。
霸权主义
编辑霸权主义(Hegemonism),是指一国凭借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極大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維持秩序、主導國際事務或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的意識形態。[2]
1973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澤東的反美蘇兩國霸权主义的想法納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此後反霸權主義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3]。此外,中国亦数次承诺“永不称霸”。[4]
法国社会党政治家于贝尔·韦德里纳曾描述美国作为21世纪的霸权主义国家,但两位美国政治学家米爾斯海默和约瑟夫·奈伊反驳说美国并不是一个“真”的霸权主义国家,尽管它对其他国家施加了强权,但并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霸权主义。[來源請求]
歷史上的霸權
编辑古代
编辑在公元前5世纪欧洲古典時代的希腊罗马世界中,城市国家斯巴达是伯罗奔尼撒联盟(公元前6至4世纪)的霸主;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是公元前337年科林斯同盟的霸主(他將王权傳給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雅典是提洛同盟(公元前478-404年)的霸主。[5] 色诺芬和埃福羅斯等古代历史学家使用「霸主」(ἡγεμών)一詞描述這些古希臘霸權。[6]
在古代東亞,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 - 480年),因東周的衰弱,導致春秋五霸以霸主地位主導中國各邦。春秋五霸是由封建領主的會盟任命,因此在名義上有義務維護周朝對下屬國家的權威。[需要解释][7]
羅馬皇帝奧古斯都以一系列的軍事行動結束羅馬共和內戰,繼而以既有疆界為基礎對外擴張至有天然屏障的地區建立國界,使羅馬的國家組織由變動劇烈的發展轉向穩定,在歐亞非環地中海區域開創羅馬治世的霸權,奠定歐洲、北非、美索不達米亞和黎凡特於公元1、2世紀的和平與繁榮。[8]
從7世紀到12世紀,倭马亚王朝和後來的阿拔斯王朝統治廣大領土,如拜占庭帝國等其他國家對其進貢。[9]
在7世紀印度,印度北部一個大帝國的統治者戒日王從公元606年至公元647年在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區擁有霸權。 他沒有以中央政府的方式統治,而是將被征服的國王留在他們的寶座上,要求他們進貢和致敬。[10]
從9世紀末到11世紀初,查理曼帝國在主導歐洲的法國,意大利和勃艮第,實現霸權。[11]
近代
编辑在20世纪,许多国家都有争夺霸权的意图,包括大日本帝國、纳粹德国、苏联、美国,踏入21世紀,美國成為唯一的全球霸權國家,而中国正在逐步追上美国,加上而随着冷战结束,地区霸权如日本、俄罗斯、法国、德国(歐盟)的出现,因而形成了一超多强。[12]
參見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Schenoni, Luis L. Hegemony.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9-04-26 [202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英语).
- ^ 許嘉晴,“從新葛蘭西學派解析中共對台文化霸權之建構-以輿論戰效應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政治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2018,https://www.fhk.ndu.edu.tw/uploads/1545809935600r4o27RUc.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中国共产党章程 (1973年)
- ^ 环球网,“永不称霸”--联合国大会上的中国声音,2017,https://m.huanqiu.com/article/43fJuxdkMcj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Greeks, Romans, and barbarians (from Europe, history of)": "Fusions of power occurred in the shape of leagues of cities, such as the Peloponnesian League, the Delian League, and the Boeotian League. The efficacy of these leagues depended chiefly upon the hegemony of a leading city (Sparta, Athens, or Thebes)"
- ^ Wickersham, JM., Hegemony and Greek Historians, Rowman & Littlefield, 1994, p. 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h'i": "As a result, Ch'i began to dominate most of China proper; in 651 BC it formed the little states of the area into a league, which was successful in staving off invasions from the semibarbarian regimes to the north and south. Although Ch'i thus gained hegemony over China, its rule was short-lived; after Duke Huan's death, internal disorders caused it to lose the leadership of the new confederation"
- ^ Parchami, A., Hegemonic Peace and Empire: The Pax Romana, Britannica and America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utledge, 2009, p. 32.
- ^ al-Tabari, The History of al-Tabar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Harsh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tory, J. Charlemagne: Empire and Societ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19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Robert E. Kelly. What Would Chinese Hegemony Look Lik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崔勇列,“大国力量与大国之道”,《读书》,2004年第7期,27-36。
- Joseph, Jonathan, Hegemony: A Realist Analysis,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ISBN 0-415-26836-2
- Slack, Jennifer Daryl,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Articulation in Cultural Studies, Morley, David; Chen, Kuan-Hsing (编), 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112–127, 1996
- Giddens, A & Duneier, M. (2008). Essentials of Sociology. 2nd ed. Fifth Avenue, NY: Norton.
- Hopper, P. (2007). Understanding Cultural Globalization. 1st ed. Malden, MA: Pol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