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線橋通濟宮

鐵線橋堡通濟宮位於臺灣臺南市新營區鐵線橋,分為新廟與舊廟,其中舊廟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2月13日被列為古蹟[2]。該廟主祀媽祖,信徒分布最廣時轄境分為東西堡,共二十六庄社[註 1][4]。由於該廟位於庄中,附近皆為住家而腹地狹小,故在1991年11月時興建新廟[4],於1995年仲秋落成[1]。新廟落成後,廟中諸神大多移祀至新廟,但仍留三尊媽祖等神像於舊廟供奉[1]

鐵線橋堡通濟宮
鐵線橋堡通濟宮(新廟)
基本信息
位置 臺南市新營區五興里鐵線橋107-1號
宗教台灣民間信仰
主神天上聖母
例祭農曆三月廿三農曆七月十八
建筑详情
本殿構造重簷歇山
建立时间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1]
鐵線橋通濟宮
鐵線橋堡通濟宮(舊廟)
位置 臺灣臺南市新營區五興里鐵線橋40號
建成时间 清朝康熙中葉
官方名称鐵線橋通濟宮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詳細登錄資料

沿革

编辑

該廟約創設於清治時期康熙中葉,神像為當地先民來臺時從福建湄洲迎來,以保佑航程平安,但具體的建廟時間則不詳[1]。建廟之後,在嘉慶二年時由當地士紳劉得昌首捐銀九十六圓重修廟貌,並添置香田來維持廟宇運作[1]。而在日治時期大正元年(1912年)時,該廟亦重修過,當時廟貌已與今貌大同小異[1]

然而在日昭和六年(1931年)的冬至時,廟宇前殿毀於地震,但因為經濟困難只好搭建簡陋前殿來應急[1]。而在八年後的皇民化運動期間,僅存的後殿又於該年農曆六月被以「妨礙交通」之名義遭到拆毀,神像則要被帶到新營郡役所火化升天[1][4]。而為了保護神像,「大媽」被藏於庄民楊耀輝家中,但兩尊「東西媽」因為高近五尺而無法藏匿,被送到了郡役所,不過據說火化之時因為「東西媽」臉上流汗,而令郡守感到驚訝,差人叫庄民迎回神像[1]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農曆十二月時管理人蘇新助提議重建廟宇,並成立籌建委員會,聘臺南府城「鬃師」葉鬃主其事,擇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農曆二月動工[1]。而由於物價波動激烈,所以在建材方面大量使用被拆毀的舊廟建材,此外因為木材多腐朽而得稍加切割,故此次重建的廟宇小於拆毀前的規模[1]。該廟於動工當年的7月13日(農曆六月十八日)入廟安座,將原先分祀民宅中的眾神迎回,後來受到7月20日的幣制改革影響,工程提前於該年10月(農曆九月)左右完工,於1950年1月15日(農曆十一月廿七日)暫行落成典禮,之後則是在1959年4月30日(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時舉行正式的入廟大典,並進行「三獻科」普渡和籌組往臺南大天后宮進香請火的進香團[1]

由於通濟宮位在庄頭中心,腹地有限,又歷經1963年的東山大地震、1975年的八一七水災與1981年的九三水災,故有另建新廟之議[1]。最後在1991年於庄郊西北側動工建廟,於1995年仲秋完工。完工之後神像大多移到新廟供奉,舊廟留下三尊媽祖、地藏菩薩註生娘娘與後來增祀的田都元帥神像,另外還有舊香爐、籤筒等神器和兩座古碑[1]

近年來臺南縣政府曾在2005年時整修過該廟舊廟[5]

建築

编辑

通濟宮舊廟為二進三開間建築,在中軸線上依次是廟埕、三川殿與正殿,而在正殿與三川殿間則設有天井與過水廊,屋頂則為硬山式[6]。屋頂上的剪黏與正殿對看堵為葉鬃之作,而廟中彩繪則為學甲李摘之作[6]

新廟則為重檐歇山閩式建築,建有鐘鼓樓,面開五間[1]

文物

编辑

神像

编辑

新廟主要的舊媽祖神像共五尊,應皆為清代神像,分別是大媽、二媽、三媽與東西媽,大媽、二媽、三媽為創廟時的神像,而由於鐵線橋居民認為「三媽上興」,故多迎請三媽問事[7]。東西媽是「東媽」與「西媽」的合稱,為軟身神像,之所以有東西之分則是因其出巡範圍不同,東媽主巡昔日鐵線橋堡位在急水溪以東的「東堡」,西媽則主巡昔日鐵線橋堡位在急水溪以西的「西堡」[7]

而除了媽祖之外,廟中還供奉有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註生娘娘伽藍尊王李府千歲池府千歲朱府千歲范府千歲中壇元帥千里眼順風耳、宮娥、田都元帥(宋江爺)等神像[7][4]

舊廟殿內則供奉三尊媽祖,兩旁供奉地藏王菩薩及註生娘娘,此外尚有供奉後來增祀的田都元帥與中壇元帥[7]

碑匾

编辑
  • 「澤周海嶠」匾:光緒十五年(1889年)由柳營劉家二房七世劉達元(圭璋)與鐵線橋堡內諸庄同獻之木匾[8]
  • 「神光海島」匾:光緒十九年(1893年)由轄境「眾弟子」所獻[8]
  • 「克配彼天」匾: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由「鐵線橋諸堡內眾弟子」所獻[8]
  • 重修基金喜獻金記錄匾:記錄1949年重修時諸庄捐獻金額與月份,並記有興廟相關事件的發生時間[8]
  • 再重脩鐵線橋碑記:立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八月[8]
  • 通濟宮置租立業碑記(通濟宮香燈碑):立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二月[8]
  • 南無阿彌陀佛碑:原立於急水溪畔,為1940年左右急水溪潰堤時,傳說廟中范府千歲敕令「南無阿彌陀佛」在此鎮溪祭水而立的石敢當。但1992年急水溪崩堤後急搶救放至新廟倉庫,1995年新廟寄火後則移到地藏王殿旁[8]

註釋

编辑
  1. ^ 二十六庄社分布範圍包含今新營柳營鹽水的一部份,以鐵線橋為堡頭,底下分東西堡,東堡有八老爺、半路店、下學仔、火燒店查畝營五軍營太康庄路東、溫厝廍、檨仔林、王公廟新營半堡,而西堡則有五間厝秀才庄姑爺莿桐腳挖仔竹仔腳、五甲尾、鴨母寮、天保厝、蜈蜞坑、下林仔、坔頭港太子宮半堡,其中新營與太子宮的半堡是指有另一半堡的新營人信奉下茄苳媽祖,以及另一半堡的太子宮人是信奉鹽水護庇宮媽祖[3]。而這二十六庄社中,半路店、下學仔、溫厝廍、檨仔林、五甲尾、鴨母寮現在已經廢庄,新營則是沒有往來[3]

參考來源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黃文博. 《鐵線橋通濟宮》. 臺南縣新營市: 臺南縣政府. 2003: 26-37頁. ISBN 957-01-2910-7. 
  2. ^ 鐵線橋通濟宮.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3. ^ 3.0 3.1 黃明惠、黃明雅. 《南瀛聚落誌》. 臺南縣新營市: 臺南縣政府. 1994: 36頁. ISBN 957-01-0251-9. 
  4. ^ 4.0 4.1 4.2 4.3 凃順從. 《南瀛古廟誌》. 臺南縣新營市: 臺南縣政府. 1994: 178-193頁. ISBN 957-00-3357-6. 
  5. ^ 通濟宮小檔案. 自由電子報. [2011-03-05] (中文(臺灣)). 
  6. ^ 6.0 6.1 《鐵線橋通濟宮》,38-47頁
  7. ^ 7.0 7.1 7.2 7.3 《鐵線橋通濟宮》,239-256頁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鐵線橋通濟宮》,223-232頁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