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外郎

(重定向自员外

員外郎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原指设于正員定員以外的郎官。後來「員外」一詞逐漸成為富有地主的另一種稱呼。

台灣日治時期彰化同志信用組合存摺,當中有標註員外的地主尊稱

歴史

编辑

三國曹魏末年,設員外散騎常侍晉武帝时,始設員外散騎侍郎。隋唐以後,直至明清,各部均設有員外郎,位次郎中。員外郎簡稱「員外」。隋朝尚书省二十四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註 1]

唐朝永徽六年(655年),以蔣孝璋尚藥奉御,員外特置,仍同正員。自是員外官復有同正員者,其加同正員者,唯不給職田耳,其祿俸賜與正官同。單言員外者,則俸祿減正官之半[1]。在貞觀時期之前,吏部考功员外郎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在開元年間後,因唐玄宗覺得此官職過低,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並一直延續下來。

語義轉變

编辑

在較後來的時代,「員外」逐漸成為富有地主的另一種稱呼,元朝與明朝的話本與小說作品都有以員外稱呼有錢人的內容。[2][3]

會有這種現象,與捐納盛行不無關係,像是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地方之輔助部門,品等從五品。該官職一般為閒職,常有商賈仕紳捐納八千兩[4]獲得此官職,如權璫[註 2]李蓮英過繼兒子李德福就捐過員外郎在兵部任職。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其他國家的狀況

编辑

日本亦有員外官(權官),作為律令官制內定員以外的官,律令定員變得有名無實。比如「權大納言」、「權中納言」、「權少納言」、「權近衛大將」等為令外官,不作單純的員外官看待。

參見

编辑

註解

编辑
  1. ^ 換句話說,隋朝時的员外郎,其地位相当于副司长,郎中則是正司长
  2. ^ 「權璫」指有權勢的太監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通典·職官典》
  2. ^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不是什麼員外,俺們這裡有幾貫錢的人,都稱他做員外,無過是個土財主,沒品職的。」
  3. ^ 《水滸傳.第六一回》:「這李固原是東京人,因來北京投逩相識不著,凍倒在盧員外門前。」
  4. ^ 乾隆三十九年價碼。
  •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