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9月20日) |
此條目內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證。 (2014年4月24日) |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14年4月24日) |
粉絲,又稱細粉、湯粉或粉條子,日人稱為春雨、豆素麵,朝鮮半島稱唐麵,是中國傳統大眾主食之一。 冬粉由各種雜糧取出澱粉做成,常見的製作原料有綠豆、蠶豆、豌豆、馬鈴薯、樹薯、玉米等雜糧,其中又以綠豆製作最佳。綠豆中的直鏈澱粉最多,口感好,長時間烹飪易碎;地瓜澱粉製成的冬粉更適合進行燉菜烹飪。冬粉的口感滑膩,類似細麵條狀,乾燥後販賣,食用前最好先泡水讓它柔軟。除了以綠豆為原料的冬粉外,地瓜、玉米、高粱、豌豆、蠶豆、馬鈴薯等雜糧冬粉亦有生產,尤以土豆(馬鈴薯)冬粉為多。絲條細勻,光潔度高,透明度強,質地韌柔,潔白,在水中浸泡48小時不變色,不發脹,食用爽口,能做多種中西菜餚,是家庭及飲食業界的熱煮涼拌之佳品。
来源
冬粉據史料記載,其生產歷史悠久,其來源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孫臏為適應軍旅作戰之需,首先調製出粉絲,後來其製作工藝在民間廣為流傳。龍口市(原黃縣)境內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秦統一六國後,在此置黃縣,屬齊郡。秦、漢時期,粉絲製作技術便在黃縣境內繁衍發展,並形成一套完整的生產工藝。至宋代,境內民間以綠豆為原料的粉絲加工已很普遍。 一般冬粉的直徑在0.5毫米左右,這也是它有「絲」之名的由來。在明代以前,直徑大於0.7毫米的統稱為粉條,小於0.7毫米的稱為冬粉。在形狀上,除了圓條之外,尚有粗、細、扁及片狀等多種。 除了中國的冬粉外,其它亞洲地方亦有生產,像是日本,最有名的產地是奈良縣櫻井市及御所市,其產量就占全日本的六成。不過,製造這些冬粉的原材料綠豆依然是從中國進口的。 冬粉最早的盛產產地是招遠,後續逐漸發展到龍口、蓬萊、萊州、棲霞、萊陽及海陽等地。直到1916年龍口港開埠後,這些冬粉經由此運送至各地,且絕大多數賣給當地的冬粉莊,因此龍口港就成為冬粉的集散地,龍口冬粉也較廣為人知。其它還有遼寧的龍潭綠豆冬粉、錦州湯粉、安徽的臨泉紅薯冬粉、陜北的清澗土豆冬粉等。 1927年,台灣大部分的冬粉,都是由中國華北山東進口,一年的需求量約八十萬斤,但銷入台灣經轉數手後,價格較昂貴。有鑑於此,當時關東州粉干(粉絲)同業組合,委託台北市永樂町二丁目(現為台北市永樂市場)的金鐘公司,為台灣總代理,台南地區啟運商店、台北地區乾記商店為代理處,皆由出產地直接進口,從廉發售。除了上述兩地外,在宜蘭地區及基隆地區亦有代理處,銷路甚廣。 冬粉初期由大越丸、福建丸、盛京丸進口341件,但夏季需求多,銷售極佳,售完後改由遼寧大連直航船直接進口至台灣,每趟船班都承載一百多件冬粉,接續運送進來。 1949年,王書麟先生和跟隨他的冬粉製作師傅從山東到台灣,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年製粉工藝,傳承到台灣,並以其製粉祕方與經驗設廠,這時台灣才有第一家製造冬粉的工廠─「中農粉絲」出現。1963年王書麟先生派製作冬粉師傅到菲律賓,協助泰國僑領鄭超然先生開設冬粉廠。因此,山東冬粉製作工藝也傳承到菲律賓。一樣是山東製粉師傅到台灣,傳承冬粉製作工藝的冬粉,還有「龍口食品」出品的龍口冬粉。龍口食品」主攻消費零售通路,常見於各大量販店、超市與超商;「中農冬粉」則囊括各大傳統市場及餐飲通路。
食品安全的顾虑
粉絲為消費者經常食用的食品,經常出現在火鍋或夏日的涼拌料理中,但製作的過程若添加含明礬的膨松剂,若經常食用,長久下來則有攝入多量鋁的風險,建議消費者仍需注意,認清產品資訊[1]<ref>{{Cite news|author=曾美惠|title=甜甜圈、油條含超量鋁 恐造成智力退化|url=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49225%7Cdate=2012-04-07%7Cwork=新聞引據:中國時報、聯合報|publisher=中央廣播電台|quote=消基會抽檢市售甜甜圈、油條、饅頭、海帶及粉絲計24件產品,多達16件含鋁……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所成立的食品添加物委員會,已將鋁每周可容許攝取量,暫定每人每公斤為2毫克;現今大多有良心的廠生產的冬粉,都不含化學添加物,也無添加明礬的膨鬆劑,故無此風險。
料理
參看
参考文献
- ^ 智力殺手 6成7的甜甜圈、油條、饅頭、海帶和粉絲含鋁成分. 消費者報導雜誌 第372期 第40~47頁.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2012-04-06 [2012-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0).
3件粉絲類則均含鋁,含量介於30至130 ppm之間……攝取過多不必要的物質還是會增加身體的負擔,提醒消費者應該要避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