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族群: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遠塵離垢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遠塵離垢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17行:
在[[臺灣原住民族|原住民族]]中,目前受到[[中華民國政府]]所認定之族群,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族]](雅美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ref name="#1"/>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內政部]]統計處,截至2022年底原住民族人口數為58萬4,125人(佔臺灣人口總數的2.51%,該比重逐年上升)。<ref>{{cite web|title=112年第4週內政統計通報(111年底原住民人口數58.4萬人,占總人口比率持續上升至2.5%)|url=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2&s=275835|website=[[中華民國內政部]]|accessdate=2023-05-01|archive-date=2023-09-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913030212/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2&s=275835|dead-url=no}}</ref><ref>[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2&s=275835 內政統計月報105年第7週] {{Wayback|url=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2&s=275835 |date=20230913030212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15/6</ref><br>
 
 
在不同的[[臺灣歷史|歷史時期]],該族群多以其歸化程度,而受到統治者的分類與管理。於[[臺灣清治時期|清治時期]]時,稱呼「番」,並以[[生番]]、[[熟番]]和[[化番]]分類;於[[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改為「蕃」,也因地緣呼應期歸化程度,故以[[高山族|高砂族]]及平地的[[平埔族]]分類;於[[臺灣戰後時期|戰後時期]],沿用日治分類,但改稱為「山胞」,且不再承認平埔族人之原住民身份,將[[高山族]]細分為「山地山胞」及「平地山胞」;近年為尊重各個族群已改稱為「原住民族」。目前政府所承認的族群有[[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達悟族]]、[[排灣族]]、[[魯凱族]]、[[鄒族]]、[[邵族]]、[[賽夏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等十六個族群,其中主要皆來自過往[[高山族]]分類之族人,平埔族群則皆尚未被承認,故人口僅以官方定義計算。[[臺南市政府]]、花蓮縣[[富里鄉]]公所承認[[西拉雅族]]為「市定原住民族」、「鄉定原住民族」。
 
在不同的[[臺灣歷史|歷史時期]],[[臺灣原住民]]以其歸化統治者的程度,而受到了不同統治者的分類與管理。於[[臺灣清治時期|清治時期]]時,[[清政府]]對於該族群的分類,是屬於政治性與文化性的分類。他們被稱呼「番」,並以亦被分類為「[[生番]]」,或是「[[熟番]]」,或是「[[化番]]分類」。所謂的熟番,是指向清政府表示歸順之意,並且受[[漢人文化]]影響較為強烈的原住民所謂的生番,則是指未向清政府表示歸順之意的原住民。<ref>{{cite book |author1=松田京子作,周俊宇譯 |title=《帝國的思考:日本帝國對臺灣原住民的知識支配》 |date=2019 |publisher=衛城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location=新北市 |isbn=9789869716512 |page=頁183 |language=ZH}}</ref>於[[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改為「蕃」,也因地緣呼應期歸化程度,故以[[高山族|高砂族]]及平地的[[平埔族]]分類;於[[臺灣戰後時期|戰後時期]],沿用日治分類,但改稱為「山胞」,且不再承認平埔族人之原住民身份,將[[高山族]]細分為「山地山胞」及「平地山胞」;近年為尊重各個族群已改稱為「原住民族」。目前政府所承認的族群有[[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達悟族]]、[[排灣族]]、[[魯凱族]]、[[鄒族]]、[[邵族]]、[[賽夏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等十六個族群,其中主要皆來自過往[[高山族]]分類之族人,平埔族群則皆尚未被承認,故人口僅以官方定義計算。[[臺南市政府]]、花蓮縣[[富里鄉]]公所承認[[西拉雅族]]為「市定原住民族」、「鄉定原住民族」。
=== 漢族與中國大陸的少數民族 ===
{{Seealso|臺灣漢族}}
第38行 ⟶ 第40行:
==== 族群分布學說 ====
===== 分類械鬥說 =====
早期的族群分布,深受[[分類械鬥]]影響。以[[濁水溪]]為界,以北通常是以同一原鄉群為主,例如:[[閩粵械鬥|閩客械鬥]]、[[泉漳械鬥]],以南則常見以同一姓氏群性質的械鬥。[[臺灣客家人|客家人]]因分類械鬥失利退出[[平原]](如[[臺北盆地]])轉往[[丘陵]]居住,因[[分類械鬥]]得勝而住在[[平原]](如[[美濃區]])、[[海濱]](如[[新屋區]])<ref name="#3">參見[[客家地區]]</ref>。[[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ref name="#4">[http://admin.taiwan.net.tw/e-learn/%E5%8F%B0%E7%81%A3%E7%99%BC%E5%B1%95%E5%8F%B2/chop08-1.htm 清代台灣的社會變遷]{{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的說法,僅在台灣中部地區符合此一分布<ref>[http://www.uijin.idv.tw/doc/%E8%AB%96%E6%96%87/%E7%A4%BE%E6%9C%83%E8%AA%9E%E8%A8%80%E5%AD%B8%E8%88%87%E5%9C%B0%E7%90%86%E6%96%B9%E8%A8%80%E5%AD%B8/199512%E6%BC%B3%E6%B3%89%E6%96%B9%E8%A8%80%E5%9C%A8%E5%8F%B0%E7%81%A3%E7%9A%84%E8%9E%8D%E5%90%88.pdf 漳泉方言在台灣的融合]{{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ref>{{Cite web |url=http://hiphotos.baidu.com/chooolin/pic/item/f8970a968fc1af2854fb9645.jpg |title=洪惟仁,台灣語言分州圖 |access-date=2011-01-22 |archive-date=2021-05-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09021410/http://hiphotos.baidu.com/chooolin/pic/item/f8970a968fc1af2854fb9645.jpg }}</ref>。
===== 原鄉生活說 =====
{{Seealso|客家裔臺灣人#原鄉生活說}}
此說法認為泉州人在福建原鄉本來就住在海岸邊,漳州人住在平原,客家人住在丘陵,因此他們渡臺時,也依照原鄉的生活方式在臺居住。惟事實上漳州、泉州都有內山和濱海縣分,也有不少客家人住在閩、粵濱海地區<ref name="#4"/>
==== 外省人 ====
{{Seealso|臺灣外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