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5行:
}}
[[File:Zhang Xun.jpg|thumb|230px|張巡像,載於《[[晩笑堂竹荘画传|晩笑堂竹莊畫傳]]》]]
'''张巡'''({{bd|709年||757年}}),[[表字|字]]巡<ref name="a2"/>,又称'''张中丞''',[[邓州 (隋朝)|邓州]][[南阳县|南阳]]<ref name="a2"/>人,祖籍[[蒲州 (北周)|蒲州]][[永济市|河东县|河东]]<ref name="a1"/>,[[唐朝]][[县令]]。[[天宝 (唐朝)|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中,张巡以[[真源县|真源]](今河南[[安徽]][[亳州鹿邑]]西)縣令的身分,起兵驻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史之亂]]的燕军,至德二载(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城破被俘,英勇就义。他以区区两县几千兵力,苦守雍丘、睢阳,二个孤城近二年,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张巡后被[[追赠]]为扬州[[大都督]]。
 
==生平事迹==
===早年===
《[[旧唐书]]》<ref name="a1">《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下</ref>称张巡为[[蒲州 (北周)|蒲州]][[河东县]](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境)人,《[[新唐书]]》<ref name="a2">《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ref>称,[[邓州 (隋朝)|邓州]][[南阳县]]人。或称蒲州河东为其[[祖籍]],或称生于[[邓县]],即今[[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寺北张<ref>康熙二十年《邓县志》</ref>。
 
史籍记载,张巡从小博览群书,晓通战阵兵法,年轻时就志气远大,不拘小节,结交的都是理想远大者或宽厚长者,而讨厌和庸俗之辈交往。在[[开元]]末年(741年),张巡中[[进士]]。当时,他的兄长张晓已是[[监察御史]],兄弟二人皆以文名称頌一时<ref name="a1"/>。之后张巡以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由于在其任内治绩优良,任满后张巡被召回[[长安]]。当时正值[[杨国忠]]当权,有人劝他投靠杨国忠,定会被重用,但他却拒绝,答曰:“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于是被调到[[真源縣]]再当县令<ref name="a2"/>。
《[[旧唐书]]》<ref name="a1">《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下</ref>称张巡为[[蒲州 (北周)|蒲州]][[河东县]](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境)人,《[[新唐书]]》<ref name="a2">《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ref>称,[[邓州 (隋朝)|邓州]][[南阳县]]人。或称蒲州河东为其[[祖籍]],或称生于[[邓县]],即今[[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寺北张<ref>康熙二十年《邓县志》</ref>。
 
史籍记载,张巡从小博览群书,晓通战阵兵法,年轻时就志气远大,不拘小节,结交的都是理想远大者或宽厚长者,而讨厌和庸俗之辈交往。在[[开元]]末年(741年),张巡中[[进士]]。当时,他的兄长张晓已是[[监察御史]],兄弟二人皆以文名称頌一时<ref name="a1"/>。之后张巡以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縣]])[[县令]]。由于在其任内治绩优良,任满后张巡被召回[[长安]]。当时正值[[杨国忠]]当权,有人劝他投靠杨国忠,定会被重用,但他却拒绝,答曰:“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于是被调到[[真源縣]]再当县令<ref name="a2"/>。
 
当时真源县辖地很多土豪劣绅。其中以大吏华南金为首最猖狂,时时欺压百姓,当地流传:“金南口,明府手”的歌谣。张巡到任不久,就把华南金绳之以法,依法处死。张巡为政简约,很受民众拥护<ref name="a2"/>。
第20行 ⟶ 第19行:
[[天宝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数月后,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称帝,国号为“大燕”。由于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安禄山]]早有反意,声势浩大,于是一些州县的[[太守]]、县令早被燕军的气势吓得手足无措,望风而降。
 
天宝十五年,燕军将领[[张通晤]]攻陷宋、曹等州,[[谯郡]](今安徽亳)太守[[杨万石]]投降燕军,而真源县正是在谯郡的辖地内。杨万石降敌后,又逼张巡为长史,并令其向西接应燕军。张巡得知后很气愤,率吏民大哭于真源[[老君|玄元皇帝祠]],然后起兵对抗燕军,响应的有千余人。
 
这时候,玄宗任命吴王[[李祗]]为灵昌(今河南滑县东)太守,河南都知兵马使,统合河南兵马以抗击安禄山。单父(今山东单县)尉[[贾贲]]、[[阆州]]刺史等人,带领官兵先到,称为吴王兵,对[[宋州]]展开反攻。张通晤败走[[襄邑]](今河南睢县),被[[清丰县|顿丘]]令[[卢韺]]所杀。之后,贾贲领兵至雍丘(今河南杞县)与张巡会合,共有两千余兵。这时的雍丘令[[令狐潮]]已经率全县投向燕军。燕军任[[令狐潮]]为军将,率兵向东驰援[[襄邑]]。令狐潮击败在襄邑的[[淮阳]]军,俘虏了百余官兵,并将他们囚禁在雍丘,准备杀害,然后又去见燕军大将[[李庭望]]。淮阳兵俘虏乘机杀掉守卫,雍丘城内顿时大乱。贾贲、张巡等得以乘乱攻入雍丘。令狐潮弃城逃跑,張巡擄獲了令狐潮的妻、子,把他們全部處死。
 
====被围雍丘奇袭敌军====
肃宗[[至德 (唐朝)|至德]]元年(756年)二月,令狐潮又率领燕军一万五千意图夺回雍丘,而雍丘城内唐军总共不过三千余人。贾贲出战,因兵力悬殊,不敌,兵败而死。张巡驰骑决战,身上被创无数,但仍然力战退敌。退回城后,兵士们推张巡为主将,从此张巡兼领贾贲的部队,自称河南都知兵马使吴王[[李祗]]的先锋使。在张巡指挥下,击退燕军多次冲锋,累计杀伤近万人,而唐兵也死伤一千余人;面对唐军的抵抗,令狐潮不得已退兵。吴王李祗闻之,举荐张巡为[[委巡院]]经略。
 
同年三月,令狐潮会同燕军将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率兵四万余人蜂拥来到城下,企图一举攻下雍丘城。这时雍丘城内约有两千守军,而对手则有四万大军,城内军民大为恐惧。于是,张巡对众将士分析到:“敌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今出不意,可惊而溃也,乘之,势必折。”众将士听后,大为鼓舞。于是,张巡派一千人负责守城,亲自率一千人,分数个小队,突然从城中杀出。张巡身先士卒,直冲杀向燕军阵中。敌军虽众,但事出突然,惊惧无措,顿时大乱,燕军后撤。
第32行 ⟶ 第31行:
 
====舌战敌将稳定军心====
[[令狐潮]]因为撤退而失利,十分愤怒,于是回头再次围攻张巡。令狐潮本来与张巡是邻县县令,素来相熟。他知道强攻是不易取下雍丘的,便想诱降张巡。令狐潮在城下像平时见面那样和张巡互相问候,并趁機在城下劝降道:“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张巡答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令狐潮听后,惭愧而走。
 
到五月,张巡与令狐潮已经攻守相持了四十余天。令狐潮因久攻不下,又添兵加将。这时候,[[长安]]已经失守,[[唐玄宗]]已逃往四川。由于雍丘与外界早已失去了联系,张巡并不知道这些情况。令狐潮趁機送信招降张巡,说是大局已不可挽回,不如早降。
第55行 ⟶ 第54行:
这时,由于被围日久,雍丘城中木材已经用尽,水源也十分枯竭。于是,张巡故意装出弃城的样子,对令狐潮放话道:“欲引众走,请退军二舍,使我逸。”(''我想率军弃城撤退,请你军队向后退出六十里,以便我逃逸'')令狐潮久攻不下,不知是计,便答应了。张巡见令狐潮军一退,便率领所有城中军队一起把城外三十里范围内的燕军营房完全拆掉,将木材带回城,以作为护城的工具。令狐潮大怒,立刻下令重新包围雍丘。
 
不久,张巡又向令狐潮传话:“君须此城,归马三十匹,我得马且出奔,请君取城以藉口。”(''如果你要得到这城,可以送马三十匹,我得到马之后,就要出奔了,到时你就可不血刃而得道雍丘'')令狐潮取城心切,照数送了三十匹马给张巡。张巡得到马后,挑选出三十位骁勇将士,将马分给他们,相约道:“敌至,人取一将。”(''敌军若来,每人杀一敌将'')第二天,令狐潮率兵来到城下,责备张巡失约。张巡答道:“吾欲去,将士不从,奈何?”(''我想逃,但将士们不让我走,有什么办法''?)令狐潮知又中计,大怒,正想攻城。未等军阵排好,城内突然有三十骁骑率兵杀出。燕军因为军阵未成,一时大乱。三十铁骑率兵,左挑右杀,擒获十四名叛将,斩百余首级,还缴获不少兵械牛马。令狐潮退到[[陈留]](今河南[[开封]]),一时不敢再攻雍丘。<ref name=":1" />
 
====屡破敌军稳守不失====
令狐潮退兵后,张巡又探知有燕军步、骑兵七千余人进驻白沙涡(今[[宁陵县|宁陵]]北),想切断雍丘后路。于是张巡在夜间率兵突袭,大败燕军。当张巡回军经过[[桃陵]](今[[河南]][[荥阳]][[汜水]]东南十里)时,又与四百余名燕军救兵相遇,全部将其俘虏,并把当中的胁从兵释放,令其各归其业。在这来回十日里,张巡威名远播,民众脱离燕军前来雍丘归附张巡的达一万余户。这时为止,张巡在雍丘被围已有四月,围城燕军常有几万人,而张巡仅有千余士兵,但每战皆捷。于是,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进驻[[彭城]](今[[江蘇]][[徐州]]),授张巡为先锋。<ref name=":1" />
 
同月,令狐潮率领叛将[[瞿伯玉]]再次攻城。令狐潮先派四人,假装朝廷使者,说皇帝要诏见张巡,要求张巡前往。四人被张巡识破,经逼问招供后被杀。其余随从被压往吴王李祗处。不久,令狐潮撤退。<ref name=":1" />
第69行 ⟶ 第68行:
 
===转战宁陵===
到了十二月,由于数月来令狐潮、李庭望对雍丘屡攻不下,燕军遂在雍丘北面的杞州,构筑杞州城以断张巡的粮食补给。此月,[[鲁郡]](今[[山东]][[兖州]])、[[东平]](今山东东平西北)相继被燕军攻陷,[[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南)太守又[[高承义]]献郡投降燕军。虢王[[李巨]]便守彭城(今[[江苏]][[徐州]]),领兵退守临淮。叛将[[杨朝宗]]率步、骑兵二万意图攻取宁陵,以断张巡后路。于是,张巡主动放弃雍丘,率马三百匹、将士三千余人移师向东,坚守[[宁陵]],始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等在宁陵合兵。
 
当日,杨朝宗率兵进至宁陵城西北后,张巡、[[许远]]派部将[[雷万春]]、[[南霁云]]领兵迎战,经过一昼夜激烈厮杀,大破[[杨朝宗]]部,杀叛将二十员,斩首万余级,死尸塞满汴水,顷流而下。杨朝宗收集残部,连夜逃去。因战功显赫,[[唐肃宗]]下敕书任命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张巡为有功的部下们请功,派遣使者向虢王李巨请求给予委任状以及赏赐物品,而虢王李巨只给了折冲都尉与果毅都尉的委任状三十通,没有给予赏赐的物品。张巡就写信责备李巨:“''宗社尚危,围陵孤外,渠可吝赏与赀''?”李巨竟一直不予以理睬。<ref name=":2" /><ref name=":1" />
 
===死守睢阳城===
第85行 ⟶ 第84行:
最后,燕军攻城不下,乘夜退去。尹子奇连夜遁逃,张巡初战告捷,全军士气大振。睢阳守军连战十六日,擒获燕军将领六十余名,杀敌两万余人。胜利后,守军获车马牛羊甚多,张巡将之全部分给将士,自己丝毫不要。城中守军对他更加忠心,杀敌更用命。
 
唐肃宗闻得捷报,下诏拜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侍御史、[[姚訚]]为[[吏部郎中]]。<ref name=":1" />
 
====一鼓作气鸣鼓扰敌====
张巡想乘胜袭击[[陈留]](今[[河南]][[开封]])。尹子奇得知后,于三月再次围攻睢阳。张巡对部下说:“吾蒙上恩,敌若复来,正有死耳。诸君虽捐躯,而赏不直勋,以此痛恨!”将士们听后,情绪激动,奋勇请战。张巡杀牛宰羊,犒劳全军,然后再率兵出战。燕军嘲笑唐军兵少,都不以为意。这时,许远亲在城楼擂鼓助威,唐军士气大振。张巡手执战旗,亲率将士直冲燕军营垒,一鼓作气把燕军击溃。唐军斩敌将三十余人,杀伤燕军三千余人,又乘胜追击几十里。
 
第二天,燕军又集兵逼临城下。张巡屡次率兵出战,时而昼夜交战数十次,屡屡挫败了燕军进攻,但燕军仍然不停围城攻打。 五月,正是麦子成熟的时候。尹子奇知道睢阳短期内难以攻下,于是下派兵把睢阳郊外的麦子全部割去,以断守军粮源。
 
之后,尹子奇不断增兵,攻城也更猛烈。张巡为了疲惫敌人,经常于夜间在城内鸣鼓整队,假装将要出击。燕军以为,张巡又要夜袭,通宵达旦不敢休息,处于戒备状态。天亮后,张巡却停鼓息兵。燕军在了望塔上了望城中,见毫无动静,因一夜未睡,就解甲休息。这时,张巡就乘敌懈怠松弛之际,与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余将,各领五十铁骑从城门突然杀出,直冲燕军兵营。唐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杀至尹子奇战旗下,燕军顿时兵营大乱。该役,巡军斩叛将五十余人,歼敌五千余人。燕军锐气大挫。<ref name=":2" />
 
====城壕设伏箭射敌将====
第99行 ⟶ 第98行:
张巡明白被围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张巡想出了一条计策:擒敌先擒王,射死燕军主将[[尹子奇]],燕军群龙无首,必将会退兵。但问题是将士们都不认识尹子奇,无法辨认主将。
 
张巡就命令用蒿草削作箭头,射向燕军。被射中的燕军士兵,十分高兴,以为张巡他们的箭头已射完,就去报告尹子奇。张巡因此认出了尹子奇,即命手下大将[[南霁云]]拉弓射杀尹子奇。[[南霁云]]本来就是名神箭手。尹子奇正得意间,不料[[南霁云]]一箭正中尹子奇左眼。主将重伤,燕军陷入混乱。张巡便率唐军将士趁势出城掩杀过去,大破敌军,差点生擒尹子奇。尹子奇带伤败逃,睢阳之围遂解。<ref name=":1" />
 
====粮尽援绝奇谋迭出====
七月初六,尹子奇征兵数万,又来围攻睢阳。
 
本来,许远在睢阳积存了六万[[斛]]谷物,可以支持军民一年之用,但虢王[[李巨]]坚持要把其中一半份给[[濮阳]]、[[济阴]]二郡。许远坚决反对,但也无济于事。济阴得到粮食后,随即投降燕军。这时,睢阳城中粮食已经吃尽。将士每人每日给米一[[合 (單位)|合]](10合为1升),并夹杂着茶纸、树皮而食。睢阳守城将士因为死伤得不到援兵,又得不到粮食救应,所以士兵损耗很大,这时的城内仅剩下一千六百士兵,而且大多都因饥饿疾病而战斗力不足,以致射箭都射不準。后来,守军只好罗雀掘鼠,煮盔甲、烹弓弦来充饥。
 
[[尹子奇]]得知城中粮尽,加紧攻城。燕军先是制造一座高大如同半个彩虹的[[云梯]],上面安置了二百精兵,推至城下,想令士兵跳入城内。于是,张巡事先在城墙上凿开三个洞,等待[[云梯]]临近时,先从一洞中伸出一根大木,木头末端上设置一铁钩,钩住云梯使不得退去,又从另一洞中出一根木头,顶住云梯使不得前进;在最后一洞中再伸出一大木,木头上安置了一个铁笼,笼中装着火,焚烧云梯,云梯从中间被烧断,梯上的士卒全部被烧死。
 
之后,尹子奇又造[[钩车]]攻城。燕军用钩车的钩子破坏城上的敌楼,钩子所经之处,敌楼无不崩陷。于是,张巡准备一根大木,在大木的末端安置个连锁,并在锁末安装一个大铁环。当钩车又攻城时,守军就用大木末端的铁环套住钩车的钩头,将钩车拔入城内,折断钩车的钩头,再把车放掉。
第119行 ⟶ 第118行:
到八月,睢阳守军仅剩六百多士兵。多数士兵都是饥饿而死的,仍然生存者大都伤病乏力。于是,张巡、许远分区守城。张巡守城的东北面,许远守东南面。两位主将皆和士兵一样,吃的是茶纸。守军不再出城袭击,只在城上死守。对于前来攻城的燕军,张巡常常晓以大义。结果,先后有二百多人向张巡投诚,为张巡死战。张巡前后说降了很多叛将,无不为张巡死战。其中,有燕军将领的[[李怀忠]]等人。<ref name=":1" />
 
这时候,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接替[[李巨]][[河南[[节度使]],并屯兵在临淮,[[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三人皆对睢阳战况拥兵观望,不施援手。张巡见城中状况日益危机,命[[南霁云]]率三十骑兵突围而出,到临淮向节度使贺兰进明告急。
 
[[南霁云]]出城后,数万燕军前来阻击,[[南霁云]]直冲敌众,左右施射,所向披靡,突出重围后仅损失两名骑兵。南霁云先到较近的谯郡向许叔冀求援。许叔冀居然送南霁云几千匹布,而拒绝出兵。南霁云怒不可遏,在马上大骂许叔冀,要与之决战。许叔冀不敢回应。
 
南霁云又到临淮找节度使贺兰进明。贺兰进明竟说:“今日睢阳不知存亡,兵去何益!”霁云答:“睢阳若陷,霁云请以死谢大夫。且睢阳既拔,即及临淮,譬如皮毛相依,安得不救!”贺兰进明一来妒忌张巡的功名,二来与许叔冀有隙,怕分兵出战后,自己遭许叔冀偷袭,所以百般推托,拒绝出兵。但他欣赏南霁云的勇猛,于是不但不发兵,反而想将南霁云留为己用。他强行留下南霁云,并设歌舞宴会款待。南霁云含着泪说:“昨出睢阳时,将士不粒食已弥月。今大夫兵不出,而广设声乐,义不忍独享,虽食,弗下咽。今主将之命不达,霁云请置一指以示信,归报中丞也。”南霁云说完,用佩刀将一节手指切下。席间众人大都被南霁云感动而泣。南霁云知贺兰进明无出兵之意,就上马而去;将出城时,抽箭射向佛寺浮图,那箭射进佛塔砖面半箭之深,喊道:“吾归破敌,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第132行 ⟶ 第131行:
十月初九,燕军攻上城头,将士们已经疲病得不能战斗了。张巡向西面拜了两拜,道:“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敌!”随后,睢阳终于被燕军攻破。
 
张巡、许远都被俘虏。部下见到张巡,无不恸哭,张巡说:“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尹子奇见到张巡后,问道:“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张巡答道:“吾欲气吞逆敌,顾力屈耳。”尹子奇大怒,用刀撬开张巡的嘴巴,只见嘴里仅有牙齿三四颗。张巡骂道:“我为君父死,尔附敌,乃犬彘也,安得久!”尹子奇佩服张巡的气节,本想不杀他,但有部下劝止道:“彼守节者也,终不为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于是,尹子奇用刀子胁迫张巡投降。张巡始终不肯屈服。其余大将三十六人,无一愿降。于是[[尹子奇]]把张巡与[[南霁云]][[雷万春]][[姚訚]]等三十六人全部杀害。张巡临刑前,神色自若,面不改色,慷慨赴难,时年四十九岁。许远则被押送往洛阳,在途中被杀。<ref>{{Cite book|title=《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ref><ref name=":1" />
 
====守一城而捍天下====
在睢阳城破前,唐肃宗已诏中书侍郎[[张镐]]代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张镐得知睢阳危机,率兵日夜兼程,赶往睢阳救援,并同时发文书往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位节度使以及谯郡太守[[闾丘晓]],共同发兵救援睢阳。闾丘晓在谯郡,距离最近,但素来傲慢张狂,竟然不从军令,没有出兵。等张镐赶到时,睢阳已被攻陷三日。张镐一怒之下,召来闾丘晓,用杖刑将其毙命。
 
睢阳破城七天后被唐军收复。十天以后,唐军组织大反攻,广平王[[李俶]]一举收复东都洛阳(当时为安史燕军的[[大燕]]都城)。
第157行 ⟶ 第156行:
 
==评价==
 
*唐[[韩愈]]、宋[[王安石]]、[[岳飞]]、[[陆游]]、[[文天祥]]等人对张巡的忠君爱国的精神均有诗文赞颂。
 
第196行 ⟶ 第194行:
 
==軼事==
 
[[清朝]][[王漁洋]]《[[池北偶談]]》記載:[[張巡]]在[[安史之亂]]中被圍困,城中無糧食,遂殺一妾,以肉分食諸軍士。後來,張巡一直[[轉世]]為名臣,其妾的冤魂終於在等待一千年後,殺了張巡轉世的後身-[[徐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