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瑾: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无编辑摘要 |
→top: 標點符號等 |
||
第93行:
}}
'''林子瑾'''({{bd|1878年|3月16日|1956年|5月12日}})字'''少英'''、號'''大智''',別署'''林鷹'''及'''林疋、林壑,'''臺中人,
林子瑾1911年加入日治時期臺灣三大詩社之[[櫟社|「櫟社」]],並於1919年與「櫟社」同仁共創「臺灣文社」,為創設十二理事之一,並擔任副總務理事。1919年1月1日臺灣文社發行《臺灣文藝叢誌》第一號。1921年[[蔣渭水]]等人發起[[臺灣文化協會]],10月17日於臺北靜修女子中學召開成立大會,林子瑾被推為議長,後任臺中州評議員,並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曾與[[林獻堂]]同赴東京。1923年林子瑾創立古典詩社團「樗社」,自任社長
二戰日本投降後林子瑾於北平成立「台灣革新同志會」。1946年4月1日以別署「林鷹」發表〈就臺人產業處置而言〉一文,為當時留在 == 家族背景 ==
林子瑾的父親林染春是清朝秀才也是中醫,由福建漳州府平和縣隻身到臺灣行醫,落腳臺中,娶[[吳鸞旂]]長姐吳杏元為妻。時人稱林子瑾為阿楨舍(林染春神主牌書孝男林維楨)<ref>{{Cite book|title=瑾園文酒避囂塵:林子瑾詩文史料選集 上冊|publisher=國立臺灣文學館|year=2021|isbn=9789865324674|location=臺南|pages=21|editor-last=施|editor-first=懿琳}}</ref>,吳子瑜([[吳鸞旂]]兒子)為東碧舍,兩人為表兄弟,都有長時間旅居中國的經驗,他們與當時在北京的臺灣同鄉及民國初期的政治人物如[[黃興]]、[[吳佩孚]]等人互動頗多,對探討近代臺灣人的中國經驗,具有研究價值。除了生平經歷特殊,他們的詩文作品更具有多重的時代意涵與個人特色。
=== 家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