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标签已被回退
标签已被回退
第20行:
 
除了山東的龍口粉絲以外,其他地方亦有生產粉絲。例如:台灣最早的發展為[[中農粉絲]]、最為著名的爲龍口粉絲;而在日本的僧人都會吃粉絲,而當地的粉絲有60%都是來自[[奈良縣]]的[[櫻井市]]及[[御所市]]所出產的粉絲。不過,製造這些粉絲的原材料綠豆依然是從中國進口的。
 
{{Wikify|time=2022-09-20T07:18:18+00:00}}
冬粉據史料記載,其生產歷史悠久,其來源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孫臏為適應軍旅作戰之需,首先調製出粉絲,後來其製作工藝在民間廣為流傳。龍口市(原黃縣)境內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秦統一六國後,在此置黃縣,屬齊郡。秦、漢時期,粉絲製作技術便在黃縣境內繁衍發展,並形成一套完整的生產工藝。至宋代,境內民間以綠豆為原料的粉絲加工已很普遍。
 
一般冬粉的直徑在0.5毫米左右,這也是它有「絲」之名的由來。在明代以前,直徑大於0.7毫米的統稱為粉條,小於0.7毫米的稱為冬粉。在形狀上,除了圓條之外,尚有粗、細、扁及片狀等多種。
 
除了中國的冬粉外,其它亞洲地方亦有生產,像是日本,最有名的產地是奈良縣櫻井市及御所市,其產量就占全日本的六成。不過,製造這些冬粉的原材料綠豆依然是從中國進口的。
 
冬粉最早的盛產產地是招遠,後續逐漸發展到龍口、蓬萊、萊州、棲霞、萊陽及海陽等地。直到1916年龍口港開埠後,這些冬粉經由此運送至各地,且絕大多數賣給當地的冬粉莊,因此龍口港就成為冬粉的集散地,龍口冬粉也較廣為人知。其它還有遼寧的龍潭綠豆冬粉、安徽的臨泉紅薯冬粉、陜北的清澗馬鈴薯冬粉等。
 
1927年日治時代,台灣大部分的冬粉,都是由中國華北進口,一年的需求量約八十萬斤,但銷入台灣經轉數手後,價格較昂貴。有鑑於此,當時關東州粉干(冬粉)同業組合,委託台北市永樂町二丁目(現為台北市永樂市場)的金鐘公司,為台灣總代理,台南啟運商店、台北乾記商店為代理處,皆由出產地直接進口,從廉發售。除了上述兩地外,在宜蘭及基隆亦有代理處,銷路甚廣。
 
冬粉初期由大越丸、福建丸、盛京丸進口341件,但夏季需求多,銷售極佳,售完後改由大連直航船直接進口至台灣,每趟船班都承載一百多件冬粉,接續運送進來。
 
1949年,王書麟先生和跟隨他的冬粉製作師傅從山東來台,傳承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年製粉工藝,以其製粉祕方與經驗設廠,這時台灣才有第一家本土製造冬粉的工廠─「中農粉絲」出現,像「中農粉絲」同樣是山東師傅來台,傳承冬粉製作工藝的冬粉,還有「龍口食品」出品的龍口冬粉「龍口食品」主攻消費零售通路,常見於各大量販店、超市與超商;「中農冬粉」則囊括各大傳統市場及餐飲通路。
 
==食品安全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