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Otsksssk2d留言 | 贡献
修正笔误
基督教:​ 修正笔误
 
(未显示9个用户的16个中间版本)
第7行:
{{contains Manchu text}}
{{Infobox 朝代
|名稱 =大清<div style="clear:both; height:0.3em;"></div>{{ManchuSibeUnicode|ᡩᠠᡳᡳᠴᠩᡩᠠᡳ᠌ᠴᡳᠩ<br />ᡤᡠᡵᡠᠨ|style=text-align: left}}
|開始年份 = 1636年或1644年{{NoteTag|name="建立"}}
|結束年份 = 1912年{{NoteTag|清朝曾在1917年短暂[[张勋复辟|复辟]]。}}
第21行:
|後3 = 烏梁海共和國
|後4= 西藏 (1912年—1951年)
|後5= 臺灣民主國
|前1文字 = 後金
|前3文字 = 大順
第31行 ⟶ 第30行:
|後3文字 = 烏梁海共和國
|後4文字 = 西藏
|後5文字 = 臺灣民主國
|地圖 = Qing dynasty in 1760.svg
|地圖說明 = 1760年至1840年的清朝地图{{NoteTag|此時清朝版图达到顶峰,奠定了现代中国的边界。}}<br/>{{legend2|#007F00|核心行政区域以及名义上统治的朝贡地区}}<br/>{{legend2|#90EE90|声称但未受实际控制的领土}}
第117行 ⟶ 第115行:
}}
 
'''清朝'''(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6日{{NoteTag|name="建立"|1= 由於清朝建立的過程存在幾個重要的時間點,有關清朝的起始時間,存在不同的說法。主要有1616年說(後金建立)、1636年說(正式定國號為大清並稱帝)、1644年說(清軍入關並遷都北京)。{{nsrefc|group=書|name=中國歷史李國祁|1={{Cite book |title=中國歷史|author=李國祁 |location=台北|publisher=三民出版社 |ISBN=9787108015464}}}}晚清官方审定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认为清朝建立于1644年,视为明朝后的新朝代。{{nsrefc|group=參|name="qingtextbook"|1={{Cite book|title=中国历史教科书|last=唐积诚|publisher=京华书局|year=1910|location=北京|pages=15|url=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page=15&title=File:NLC416-12jh005484-44578_%E4%B8%AD%E5%9C%8B%E6%AD%B7%E5%8F%B2%E6%95%99%E7%A7%91%E6%9B%B8.pdf|access-date=2024-07-18|archive-date=2024-08-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801042053/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page=15&title=File%3ANLC416-12jh005484-44578_%E4%B8%AD%E5%9C%8B%E6%AD%B7%E5%8F%B2%E6%95%99%E7%A7%91%E6%9B%B8.pdf|dead-url=no}}}}}}—1912年2月12日),國号'''大清'''({{lang-mnc|ᡩᠠᡳ᠌ᠴᡳᠩ<br />ᡤᡠᡵᡠᠨ |v = daicing gurun |a = daiqing gurun}}){{nsrefc|group=書|1={{Cite book |title=满汉大辞典|publisher=辽宁民族出版社 |year=1993年 |editor=安双成 |page=654}}}},并使用'''中國'''({{lang-mnc|ᡩ᠋ᡠ᠋ᠯᡳᠮᠪᠠᡳ<br />ᡤᡠᡵᡠᠨ|z= dulimbai gurun}})、'''中華大清国'''{{nsrefc|group=書|1={{Cite book |author=黃興濤 |title=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date=2017-10 |publisher=三聯|location=香港 |isbn=9789620438202 |pages=24-25}}}}、'''大清国'''、'''大清帝國'''等名稱{{NoteTag|1=以清朝的对外条约为例,「大清」國號見於《[[s:南京條約|南京條約]]》等;「大清国」见於《[[s: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等、「大清帝国」首見於《[[s: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以及《[[s: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等)、「中华大清国」見於《[[s:中美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s:望厦条约|望厦条約]]》等。除部分条约(如《[[s: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正文通篇使用“[[中國]]”之称谓外,清政府通常在條約內文自稱為“中國”,視大清為政府,如《[[s: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第二款:“[[英国]]国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国国家亦应允不准他外国干涉藏境及其一切内治。”如《[[s:南京條約|南京條約]]》中:“凡係中國人,前在英人所㨿之邑居住者,……貨物自在某港按例納税後,即准由中國商人遍運天下,而路所經過税關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價則例若干,每兩加税不過…議定英國住中國之總管大員…”《[[s: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賠款:“此欠款一切事宜,均在上海辦理如後:諸國各派銀行董事一名,會同將所有由該管之中國官員付給之本利總數收存,…由中國國家將全數保票一紙交付駐京諸國欽差領銜大臣手內,此保票以後分作零票,每票上各由中國特派之官員畫押。…今將以上條款繕定同文十二分,均由諸國、中國全權大臣畫押,諸國全權大臣各存一分,中國全權大臣收存一份”,《[[s:望厦条约|望厦条約]]》通商細項:“合眾國來中國貿易之民人所納出口、入口貨物之稅餉,…如有海關胥役需索,中國照例治罪,倘中國日後欲將稅例更變,須與合眾國領事等官議允…倘有未領牌照之先擅行起貨者,即罰洋銀五百大圓,並將擅行卸運之貨一概歸中國入官。由中國官設銀號代納,…嗣後中國民人與合眾國民人有爭鬥、詞訟、交涉事件,中國民人由中國地方官捉拿審訊,照中國例治罪。”等等,而当时西方各国亦以“China”或其它语言中的相应词汇(如[[法语]]中为“Chine”、[[俄语]]中为“Китай”等)来称呼清朝。[[日语]]中一度称清朝为“清国“,而清朝被推翻后,[[大日本帝国|日本]]亦曾长期称[[中华民国]]为“[[支那]]共和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才改变。此外故宫博物院印行的《故宫信片第五集:清代宝玺》{{nsrefc|group=書|1={{Cite web |title=BabelStone : Seals : Precious Seals of the Qing Dynasty |url=http://www.babelstone.co.uk/Manchu/QingdaiBaoxi.html |accessdate=2016-09-02 |publisher=BabelStone |archive-date=2016-06-1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610054308/http://www.babelstone.co.uk/Manchu/QingdaiBaoxi.html |dead-url=no }}}}中亦收录「大清帝国之玺」。}},又称'''满清'''{{NoteTag|1=民间俗称,有时含贬义{{nsrefc|group=參|{{Cite book |url=|title=遥远的绿荫 |publisher=滿族文學 |page=2008卷2期 |author1=徐英华 |ISSN=1003-7012 |id={{CNKI|MZWE200802006|CJFD}}}}}},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曾下发《[[s:国务院关于今后在行文中和书报杂志里一律不用“满清”的称谓的通知|国务院关于今后在行文中和书报杂志裡一律不用“满清”的称谓的通知]]》,在[[蒙古国]]媒体中也常见该称呼{{nsrefc|group=參|{{Cite web |title=Манж Чин гүрний 200 жилийн дарлалаас гарч, эрх чөлөөгөө тунхагласан өдөр |url=http://chuhal.mn/r/16369 |accessdate=2016-12-29 |publisher=chuhal.mn |archive-date=2020-12-1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214085505/http://chuhal.mn/r/16369 |dead-url=no }}}}。}}、'''皇清''',是[[中国历史]]上由[[滿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國朝代|朝代]],亦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制[[王朝]]{{nsrefc|group=參|name="lüsimian"}},皇族为起源於[[明代]][[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自定國號大清起清朝共經歷10位或11位皇帝(入关后共有10位皇帝),另有4位建州女真領袖及1位[[後金]]君主被追贈為大清皇帝。
 
满人源自[[女真]],皇族愛新覺羅氏為建州女真一部,隸屬明朝[[建州卫]]管轄之部眾,而建州卫是明朝在今中國[[遼寧省]]東北部和[[吉林省]]東南部一帶设立的一个羁縻卫所,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的管辖,爱新觉罗氏則世代為明朝[[建州左衛]]之[[都指揮使]]。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可汗|汗]],建立大金(史稱[[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中国皇帝|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控制地區僅止於今[[中國東北]]及[[內札薩克蒙古|漠南]]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陷[[明清北京城|北京]]{{nsrefc|group=參|name="lüsimian"|1={{Cite book|title=中国通史|last=吕思勉|publisher=群言出版社|year=2016|isbn=978-7-5193-0020-3|location=北京|pages=507}}}},同年,[[吳三桂]]部等原明朝殘餘軍隊為對抗李自成而歸降清軍,由此清軍進入[[山海关]]内,在擊敗民變軍後遷都北京,並開始大規模南下。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擊敗华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 (政權)|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军、[[南明]]和[[明鄭]]等势力,控制[[清朝开国战争|中国全境]]。歷經[[康熙帝|康熙]]、[[雍正帝|雍正]]及[[乾隆帝|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朝贡体系|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nsrefc|group=書|1={{Cite book |title=中国家具 |date=2011 |publisher=剑桥大学出版社 |isbn=9780521186469 |page=22 |author1=张晓明}}}}{{nsrefc|group=書|1={{Cite book |title=The Essential World History |date=2018 |publisher=Wadsworth Publishing |isbn=978-1133606581 |page=411 |author1=William J. Duiker |author2=Jackson J. Spielvogel}}}}{{nsrefc|group=參|name=kqss}}{{NoteTag|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nsrefc|group=書|1={{Cite book |title=清代八旗子弟 |last=刘小萌 |location=遼寧|publisher=辽宁民族出版社 |year=2008年 |page=206}}}}{{nsrefc|group=書|1={{Cite journal |title=崇满洲——清朝的民族本位思想 |last=周敏 |year=2008 |journal=沧桑 |issue=5|page=n.p.}}}},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nsrefc|group=書|name=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rp|1=第五講 清代}},亦有學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例如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nsrefc|group=書|name=清代學術概論|1={{Cite book |title=清代學術概論 |last=梁啟超 |publisher=[[上海古籍出版社]] |year=2000年}}}}。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nsrefc|group=書|1={{Cite book |title=中国学术通史 |last=陳其泰 等 |publisher=人民出版社 |year=2004年 |volume=(清代卷)}}}}}}。
第130行 ⟶ 第128行:
六、凡遇別教之人行此禮之時,入天主教之人,若要講究,恐生是非,只好在旁邊站立,還使得。
七、凡入天主教之人,不許依中國規矩留牌位在家,因有「靈位神主」等字眼,又指牌位上有靈魂。要立牌位,只許寫亡人名字。再者,牌位作法,若無異端之事,如此留在家裏可也,但牌位旁邊應寫天主教孝敬父母之道理。
以上我雖如此定奪,中國餘外還有別樣之理,毫無異端,或與異端亦毫不相似者,如齊家治國之道,俱可遵行。今有可行與不可行之禮,俱有教王之使臣定奪。有與天主教不相反者,許行,相反者,拒決斷不許行。</ref>,康熙帝大怒,乃開始禁教。康熙帝晚年,宮中爆發[[九子夺嫡|政爭]],天主教會捲入其中,於是[[雍正帝]]在位時更全面禁止傳教士東來{{NoteTag|西洋的傳教士們曾大力反對康熙皇帝的四皇子胤禎(後來的雍正皇帝)繼承帝位,惹怒了胤禎。胤禎登基後頒下禁令,不-{准}-西方人傳教,並將大多數的傳教士逐出中國,以示報復。}}{{NoteTag|雍正帝於[[雍正]]元年(1723)下詔批示:「中國有中國之教,西洋有西洋之教,而彼西洋之教,不必行於中國,一如我中國之教,豈可行於西洋?」而後,[[清朝君主列表|清朝君主]]如[[乾隆帝]]、[[嘉庆帝|嘉慶帝]]、[[道光帝]]等,皆一再查禁西洋宗教,由此可見清帝國的排外態度。}}。後[[乾隆帝]]又因與[[大英帝国|英]]使對禮儀意見不合而在对外通商贸易方面{{NoteTag|中國人民拜見天子須行[[三跪九叩之禮|三跪九叩]],但英使只肯用晉見[[英国君主|英國君主]]的[[單膝跪地|單膝下跪禮]]來拜見乾隆皇,清政府於是大為不悅。}},西方各國為使通商正常化,多次派使者前往中國協商。然下令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准開放港口願與西方各國平起平坐,开展平等通商,因此屢次不了了之。清朝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实行了海禁等闭关锁国政策,導致清朝中後期的科技較西方更為落後。清朝外交港口當時主要集中於南部港口[[廣州]],不過西方各國在18世紀左右隨著工業革命的突破,開始大幅拉開與清朝的國力差距,[[第一次鸦片战争|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從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諸外國政府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系列門戶開放條約]],加速門戶開放及與海外商貿產業聯繫。此时的清廷在飽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外國資本加速流入的同時,西方科學與文化亦被加快引入,令官方及社會民間出現一連串改革與革命,如[[洋务运动|洋務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nsrefc|group=參|name=中國通史明清史學術思想}}。而[[甲午戰爭]]失敗使督辦軍工化路線受沉重打擊,國際地位大為降低,加速列強[[瓜分中國]]。其後的[[戊戌变法|維新運動]]也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義和團運動]]也在[[八國聯軍]]和清朝政府鎮壓下失敗,清廷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由於仍維護滿清皇室的利益,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向支持革命{{NoteTag|清末,中國政府必須維護皇權,又得安撫立憲派,於是建立「皇族內閣」,盡可能任命皇親國戚為內閣官員,導致清朝憲政有名無實,也使人民大失望,國內不斷爆發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nsrefc|group=參|1={{Cite book|title=中国近代史|last=蒋廷黻|publisher=江苏人民出版社|year=2017|location=江苏|pages=251}}}},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年—1913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府|南京]]正式成立{{nsrefc|group=參|1={{Cite book|title=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ublisher=人民教育出版社|year=2017|location=北京}}}},[[隆裕太后]]以皇帝[[溥儀]]的名義於2月12日頒下《[[宣統帝退位詔書|退位詔書]]》,清朝正式滅亡{{nsrefc|group=參|1={{Cite book|title=清帝退位诏书|last=袁世凯|year=1912|location=北京}}}}。清朝政府也于1912年3月10日解散,正式進入[[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華民國]]时期。
 
== 國號 ==
第248行 ⟶ 第246行:
1864年7月,[[曾国藩]]弟[[曾国荃]]率[[湘军]]攻陷首都天京,随后[[湘军南京屠城|湘军屠城,许多当地平民和太平军人被杀]],太平天国也因此失败。[[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创所所长[[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國史綱|近代中国史纲]]》引[[赵烈文]]《能静居日记》记载曾国荃率[[湘軍|湘军]]攻入南京城后的情景:“湘军‘贪掠夺,颇乱伍。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被戳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均被虏),老者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方。’凡此均为曾国荃幕友[[赵烈文]]目睹所记,总计死者约二、三十万人(死亡人数有争议)。”{{nsrefc|group=參|1={{cite book | author=中共南京市委. 党史工作办公室 | author2=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 title=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 publisher=南京出版社 | year=1997 | isbn=978-7-80614-356-8 |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dHR6AAAAIAAJ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21-08-18 | page=70 | archive-date=2021-09-01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901065833/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dHR6AAAAIAAJ | dead-url=no }}}}{{nsrefc|group=參|1={{cite book | title=茹芝山房吟草 | publisher=广西人民出版社 | series=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丛书 | year=1993 | isbn=978-7-219-02581-9 |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fUFEAAAAMAAJ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21-08-18 | page=319 | archive-date=2021-09-01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901065837/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fUFEAAAAMAAJ | dead-url=no }}}}{{nsrefc|group=參|1={{cite book | title=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 publisher=中国社会出版社 | series="公民世纪"书系 | year=2005 | isbn=978-7-5087-0716-7 |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wGt6AAAAIAAJ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21-08-18 | page=226 | archive-date=2021-09-01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901065843/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wGt6AAAAIAAJ | dead-url=no }}}}{{nsrefc|group=參|1={{cite book | title=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 publisher=北京出版社 | series=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第 5 卷 | year=1987 | isbn=978-7-200-00180-8 |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HpZCAAAAYAAJ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21-08-18 | page=576 | archive-date=2021-09-01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901071127/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HpZCAAAAYAAJ | dead-url=no }}}}{{nsrefc|group=參|1={{cite book | author=中共南京市委. 党史工作办公室 | author2=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 title=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 publisher=南京出版社 | year=1997 | isbn=978-7-80614-356-8 |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dHR6AAAAIAAJ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21-08-18 | page=70-71 | archive-date=2021-09-01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901065833/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dHR6AAAAIAAJ | dead-url=no }}}}
 
此期間[[英国|英國]]與[[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法國]]因為和清廷修約不成,於1858年發動[[英法聯軍之役]]。清軍於[[八里橋之戰]]戰敗,聯軍攻陷[[北京市|北京]],放火烧毁[[圆明园|圓明園]],簽訂《[[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同時[[俄羅斯帝國|沙皇俄国]]以调停有功逼清廷簽訂《[[璦琿條約]]》,取走[[外東北]]領地。1864年帝俄強迫清廷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外西北]]。面對內外交迫的局面,清廷為使國力恢復而發起[[自強運動]]{{nsrefc|group=參|name="清朝內部危機"|1={{Cite book |title=《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 |last=史景遷 |page=第211頁 |chapter=〈8 內部危機〉}}}}
 
=== 改良中兴 ===
第284行 ⟶ 第282行:
{{Main|保路運動|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宣統帝退位詔書|遜清皇室小朝廷|張勳復辟|遜清皇室流亡小朝廷|}}
[[File:YuanShika Colour.jpg|thumb|200px|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 (清朝)|內閣總理大臣]]時的[[袁世凱]]]]
[[File:Hubei Military Government.jpg|thumb|left|1911年10月11日,[[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成立。图为民军在都督府门口合影]]
[[File:Xuantong.jpg|thumb|12歲的宣統皇帝[[溥儀]]像|left]]
[[File:Zhangxun.jpg|200px|thumb|忠武親王[[張勳]],[[張勳復辟]]發起者]]
第290行 ⟶ 第287行:
 
清廷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大清帝國內閣總理大臣|內閣總理大臣]],成立[[袁世凯内阁|內閣]]並統領清朝的[[北洋軍]]。袁世凱一方面於[[武昌起义|陽夏戰爭]]壓迫革命軍,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形成[[南北議和]],宣統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年—1913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江寧]]成立,改稱[[南京市 (中華民國)|南京]],[[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臨時大總統]],宣統三年十二月初八日(1912年1月26日),[[清室優待條件]]達成,孫中山也承諾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己即讓位於袁世凱,由袁世凱出任民國[[中華民國大總統|大總統]],袁世凱與革命黨人的意見達成一致,之后袁世凯开始加紧逼宫。
 
[[File:Qingtuiweizhaoshu.JPG|缩略图|500px|center|宣統帝[[退位詔書]]|替代=宣統帝退位詔書]]
 
在袁世凱授意下,[[段祺瑞]]等五十位北洋軍將領,發佈了《[[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要求[[宣統]]退位。段祺瑞不久又發《乞共和第二電》,以發動[[兵變]]要脅朝廷。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溥仪|宣統帝]]溥仪,頒布[[宣統帝退位詔書|退位詔書]],將權力交給中華民國政府,清朝滅亡,標誌著中國五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君主制度]]正式結束。隨後孫中山讓位予袁世凱,南北統一。民國元年(1912年)3月6日,南京參議院正式決議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就職,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定都北京{{nsrefc|group=參|name=清廷的覆沒}}。
第1,112行 ⟶ 第1,111行:
双方争持不下,最后清廷下令必須遵循「[[利玛窦规矩]]」传教,不然就不准傳教,逐出中國,是為「禁教令」{{nsrefc|group=參|name=第二節:基督教}}。1722年,[[雍正帝]]徹底推行禁教令,使得清朝初年西方基督教在中国传教被终止{{nsrefc|group=參|name=第二節:基督教}},到了[[道光帝]]時,連欽天監也不任用傳教士。不過清朝皇帝對於教禁並沒有徹底禁止{{nsrefc|group=參|name=第二節:基督教}},嘉慶年間(1807年),新教教士英國人[[馬儒翰|馬禮遜]],曾藉工作之便私下在廣州進行傳教的工作{{nsrefc|group=參|name=第二節:基督教}}。
 
[[第一次鸦片战争|鴉片戰爭]]後,清廷雖並未正式撤銷禁令,但基督教的傳教自由已經由[[不平等條約]]獲得確認,於是歐美各地的基督教教士在西方列強的庇護下進行宗教活動,[[基督宗教]]傳播更為迅速{{nsrefc|group=參|name=第二節:基督教}}。除了傳教之外,設立醫院和學校,對於中國文化和社會的演進,發生巨大的影響{{nsrefc|group=參|name=第二節:基督教}}。不過有些西方傳教士擁有種族優越感,以爭議手法傳教{{nsrefc|group=參|name=教案|1={{Cite book |title=《中國文化史大詞典》 |editor-last=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page=第436頁}}}},如不理會傳統社會階級之分、強占土地(強行索回雍正禁教時遭沒收的土地房產)、袒護教徒干涉司法審判、下令教徒不得分攤並參與地方集體祭祀活動、直接要求北京政府撤換省級官員,甚至一些犯罪之人也藉由信教取得司法保護,引起中國人的反感,因此民教衝突不斷,許多民眾則憤而紛紛起來焚燒教堂,驅逐或甚至殺害傳教士,收回被侵占的土地財物{{nsrefc|group=參|name=教案}}。從1856年至1889年先後發生的教案多達三百多起,著名的有1870年的[[天津教案]],1900年的[[義和團之亂]]期間,有數萬中西方傳教士與基督教信徒慘遭殺害{{nsrefc|group=參|name=教案}}。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