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七: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3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 |||
第4行:
{{中國民間信仰}}
'''做七''',又称'''作旬'''(
“七七”为最后一个“七”,称“'''断七'''”、'''尾七'''、'''滿七'''或'''圓七'''<ref>{{cite web|url=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457|title=做七|work=台灣大百科全書|publisher=中華民國文化部|accessdate=2015-11-04|archive-date=2017-10-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007170519/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457|dead-url=no}}</ref>。
第11行:
依佛教而言,人死後的[[神識]],被稱為「[[中陰身]]」,在七七四十九天內必定入[[輪迴]][[轉世]],不能逗留。佛教傳[[六道|六道輪迴]]有[[天道]]、[[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天道」是大善少惡業者。「人道」是少善少惡者。「畜生道」是犯愚痴重業者。「餓鬼道」是犯重貪惡業者。「地獄道」是犯重嗔惡業者。「修羅道」有如天之善者,卻有大嗔業,故不得為天人,而生為與天為敵之修羅,可享如天之福,善報盡了,則又入輪迴,往往墮入[[惡趣]]。做七是為了餓鬼道眾生而作,餓鬼道是因貪惡業而生,故餓鬼道多數為貧苦飢餓(少部分餓鬼道眾生為有大神通的神靈。如[[鳩槃荼]]、[[夜叉]]、[[羅剎]]等),人間子孫若積福迴向,則可使餓鬼道眾生稍得[[福報]],飽餐幾頓,暫免飢餓之苦。地府神職乃是由有善業的鬼道眾生,不受飢餓之苦,但還是有其他方面苦厄,善惡業是不能相抵的,都必須受報,因此雖有善業,但還是要轉世為鬼道眾生,直到惡業盡。若轉世為其餘五道,無法收受作七積福,不過積福本身也是為自己積福。輪迴轉世是由業力所決定,其為天地大道自發而成,公正無私,非一人所能執掌。
[[道教]]借鑒[[佛法]]中七七日內人將轉世的想法,故[[超度]]亡魂,起源于六朝道經中[[三國]][[孫吳]][[葛玄]]纂集《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懺》十卷及《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所見的齋儀,以深度懺悔為主,來消災度厄及超度亡魂。而做七的起源最早是出至于南朝的《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之八》《生神品第十九》<ref>{{Cite web|url=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60657#%E7%94%9F%E7%A5%9E%E5%93%81%E7%AC%AC%E5%8D%81%E4%B9%9D|title=《生神品第十九》|accessdate=|author=|date=|publisher=|archive-date=2018-09-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922135730/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60657#%E7%94%9F%E7%A5%9E%E5%93%81%E7%AC%AC%E5%8D%81%E4%B9%9D|dead-url=no}}</ref>。故民間傳說,地府是天庭下轄負責管理人間事務,共有十殿掌管不同事務。一旦人死後第七天,將來到地府第一殿接受審判,如此每逢做七、百日、對年、三年之期,依序送往地府各殿受審,民間謂為「過王官」、「參詳十王」。<ref>{{cite web|title=做七|url=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457|publisher=中華民國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accessdate=2015-11-04|archive-date=2017-10-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007170519/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457|dead-url=no}}</ref>
北魏時佛教借鑑道教的「七七追薦」改為「七七齋」。《北史.外戚傳》記載外戚[[胡國珍]]去世後,北魏孝明帝在七七日中為他設千僧齋,並度七人出家為僧。可知這樣的禮俗應是從佛法的輪迴觀念而來。
第65行:
通常「頭七」、「三七」、「五七」、「尾七」都會請喃嘸師傅在道堂為先人打齋超渡,或於家中為先人設香燭祭品,自行拜祭 (俗稱做七)。以前在做完法事儀式,家屬都會招待親友一起食齋菜 (俗稱食七)。而做七,同時亦係代表「拜閻王」。
==變體==
[[清治臺灣|清治時期]]起,[[臺灣漢人|臺灣人]]通常只作法事至「尾七」即止,而不「作旬」,直接作「百日」,故[[臺灣漢人|臺灣本省漢族]]則直接稱「作七」為「'''作旬'''」。
作為{{link-en|教會本地化|Inculturation}}的一環,[[漢語圈]]的[[天主教會]]亦有「做七」的禮俗,其與傳統信仰的差別在於辦法會替換為獻彌撒,且不強迫信徒必須遵守。
==相關条目==
|